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
概况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与孙权、刘备组成的联军在赤壁对峙。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由黄盖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随后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影响
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国鼎立
标志
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岳阳2018.30)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思想感情益沟通,民族间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祖冲之
简介
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成就
(1)圆周率: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推行汉化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减少了民族隔阂;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场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长沙2015.15)
影响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衡阳2015.27(3)]
(2)《缀术》:祖冲之与其子合著的数学名著,在唐朝时被朝廷规定为算学的主要课本,后来传到日本、朝鲜,也被用作学校的课本
祖冲之 书法艺术 《齐民要术》 农历
书法
艺术
形成
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
概况
(1)锺繇、胡昭:曹魏时的书法名家,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擅长行、草、隶书,并形成自己的风格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齐贤学校栗曼一、单元教材教法分析:本单元的内容从第16课至20课,叙述的是中国历史上最纷扰混乱的一个时代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
这个时代从东汉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诸镇讨董卓算起,至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整整四百年。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并起,两汉以来的大一统局面结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既是政权分立时期,又是分裂的中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魏、蜀、吴的鼎立,是局部的统一,随后是西晋的短期统一,此后又陷入分裂的局面。
但是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加强了交流、交往、交融,促进了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指导中,要关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历史趋势,即使在政权分裂时期,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二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加强了交流、交往、交融,各民族共同开发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四百年历史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趋势,可以借助教材丰富的学习材料加以展开。
1.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地图演示是历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教材课文中的地图,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如第16课中的三国鼎立形势图,第17课中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还有第19中的东晋前秦形势图等。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研究这些地图的功能和所含的信息,考虑如何运用这些图像材料,如何引导学生从图像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识图、用图的方法,如何通过地图教学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充分发挥教材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教科书各板块相辅相成,各施其职,分工合作。
正文是核心,导言与辅助栏目(相关史事、材料研读、人物扫描、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知识拓展,以及大事年表,共同构成有机整体。
能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补给材料,完善课堂教学结构,是最佳的做法。
示例:第16课《三国鼎立》的一则“问题思考”(见教材82页)3、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历史思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解析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它是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经受着新考验的时期——来自内部的分裂、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腐朽势力的考验,而另一方面,它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所以,从总体上说,该阶段是我国封建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所以,从总体上说,该阶段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时期。
具体来说,①这一时期的政治分裂是东汉末年以来封建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继续和扩大,其经济根源是分散的豪强地主经济。
尽管分裂是这一时期的显著政治特点,但分裂中却蕴含着诸多有利于统一的因素(三国鼎立,局部统一的实现,西晋实现短暂统一,东晋和南朝也是局部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也出现过几个暂时统一的民族政权;后期割据逐渐消失,并为了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这一时期,南北方政治出现了不同特点: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士族得以充分发展,并成为分裂割据的基础。
随着这个腐朽的统治阶层从统治支柱到南朝后期的衰落,统治阶层的活力也从丧失到恢复,为以后的发展充实了阶级基础。
北方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③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使这一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江南的开发和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为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民族关系方面,五胡内迁,西晋实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西晋最终为少数民族所灭。
多民族政权并立,彼此混战,人民流离迁徙,民族交融加强。
三国蜀汉政权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征服、招降和笼络越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更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④由于各民族人民的大交融、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我国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都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融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是继春秋战国以来的民族融合而进行的一次更大规模的融合,另一方面为以后的民族交融开辟了一条更宽广的道路,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交融的高潮时期。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课件(部编版)
2022课标要求
1.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 3.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 。 4.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 民族发展的意义。 5.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 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3.三国鼎立
3第.蜀一汉环在节丞:相三诸葛分亮魏的蜀治理吴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
南地区的开发。 白帝城托孤
(223年)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 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 可自取。诸葛亮: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 之节,继之以死!——《三国志》
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过程中 对南中豪强首领孟获采取的 攻心战,彻底消除南中少数 民族反叛心理。诸葛亮妥善 解决民族矛盾,对西南少数 民族保持尊重,教会他们谋 生技术,帮助他们改进生活。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瑜部将黄盖 曰:“……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三国志》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分析出曹操的劣势:劳师远征, 士卒疲惫;北人不习水战… …
在曹操兵败赤壁中,传统的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如张 作耀《曹操传》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孙殷、国刘富联而军不—知—存刘备恤周,瑜智能之 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曹义军著—于—四曹海操,总揽英雄,思 贤结如好渴 孙,权若,跨内有修荆 政、 理益 ;, 天保 下其 有岩 变结阻,果,则西命曹军和一大诸上溃戎将,,将曹南荆操抚州带夷之着败越军兵,以北外向撤。
第一20环7年节,曹:操三基分本魏统 蜀吴
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 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 了豪情满怀的诗句——
部编版七上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巧练(部编版)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01 单元概览【单元概述】(总览全局高屋建瓴)本阶段时间界限为220年到589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1.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另一特征)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魏、蜀、吴。
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单元时空】(时空定位把握脉络)【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政治:这一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权交替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民族交融加强;(2)经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民族差异减少,认同感增多,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的盛况,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4)科技文化:多元文化汇聚,科技成就突出,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新旧教材对比变化2024版新教材原版本单元课题单元课题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内容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分裂和民族交融的时期。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这一单元,主要介绍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现象和民族交融过程。
教材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历史知识体系,但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复杂多样的,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特点;2.教学难点:理解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例,分析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特点;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2.历史图片资料;3.历史地图;4.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地图,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权分立现象。
2.呈现(10分钟)通过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呈现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过程,如三国鼎立、八王之乱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特点,如封建制度的衰落、民族融合的趋势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构建知识体系。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如对封建制度的影响、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等。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西
蜀吴
晋
北朝
十六国 (前秦)
北魏
东魏 西魏
东晋
宋
齐
梁
北齐
北周
陈
南 朝
民族: 民族 交融
五胡内迁 北人南迁
经济 江南地区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
科技文化繁荣
考点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战役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200年
作战双方 曹操和袁绍
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结果 特点
影响
曹战胜
曹战败
以少胜多
为统一北方 为三国鼎立局面 奠定基础 的形成奠定基础
3.(2022年四川广元)广元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在开展合作 探究时,制作了图示卡片。下列选项与该卡片内容最契合的 是( )
A.商鞅变法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北魏统一了北方,孝文帝即位后,推行了汉化措施,规定说汉语,穿汉服,改 汉姓,通汉婚,促进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商鞅变法是秦国为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排除A项;文景之治是汉文帝、 汉景帝时期的治世,排除B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治世,排除C项。故选D项。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 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 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 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政治:政权分立
魏
考点2: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八 皇帝
晋惠帝
西 晋分王 封之 制乱影响 ①西晋从此衰落 ②形成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高潮。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2. 西晋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 迁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晋时期我国人口迁徙的方 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 (4分)
【答案】方向:由北向南。(2分) 历史事件:北方各族内迁;八王之乱后,北方人大规 模南迁。(2分)
材料二 三国时期……华夏民族与山越民族的进一步 融合,为东南地区的开发作出重大贡献。同时,江南 粮食单产有较大提高,如钟离牧有田二十亩,年获六 十斛米。三国两晋时,京口、建业、武昌已并列成为 江南地区的重要商业城镇。城市的增多促进了商品贸 易的繁荣。三国时期户口大量流入江南地区,已拉开 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序幕。 ——摘编自马强《论汉末三国时期的人口下降与迁移》
3. 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
改革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不 同 点
目的 富国强兵
革除鲜卑 人 旧俗,学习汉 人 先进文化
特点
建立新的封建制度和生产关系
借鉴汉 人 先进制度和文化, 进行汉化改革
性质 都是封建化改革
相 同 点
过程
(1)改革者都具有坚持改革的锐气和信心; (2)改革都遇到阻力
(1)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取得了成功,推动了社
材料二
考古发现——洛阳北魏墓葬群
北魏帝陵的墓葬
牵手俑身穿左衽大袖袴 洛阳北魏大
形制基本沿袭汉文化 褶,袴褶原是北方民族便于 墓出土 的 东罗
传统,其中圆形封土 骑马所穿的套装,至南北朝 马帝国时期金
基底体现洛阳风格。 时已融入汉族特色。
币。
——摘编自刘连香《洛阳北魏墓葬的“太和之风”与民族文化交融》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解读】
《齐民要术》
农学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石窟
科科技技 与 文文化
科学
祖冲之
绘画
顾恺之
书法
钟繇、胡昭 王羲之
七 上历 史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目 录
1 课标解读 2 课时目标 3 单元概览
4 内容建构
课标解读 课时目标 单元概览 内容建构
①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②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 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数学、和天文等科技以及书法、绘画、雕塑与文学等 文化成就。(史料实证) ②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③体会科学和人文的价值,培养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家国情怀)
课标解读 课时目标 内单容元梳概理览 课内时容安建排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袁绍
曹操
孙刘 联军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统一北方 三国鼎立 经济发展
课标解读 课时目标 单元概览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人口南迁
内容建构
魏 蜀吴
西晋 统一
八王之乱 北方各族内迁
西晋 灭亡
课标解读 课时目标 单元概览 内容建构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西晋
十六国 (前秦)
东晋
课标解读 课时目标 内单容元梳概理览 课内时容安建排构
蜀国
魏国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吴国
东汉 220三国时期 266
专题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解析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它是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经受着新考验的时期——来自内部的分裂、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腐朽势力的考验,而另一方面,它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所以,从总体上说,该阶段是我国封建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所以,从总体上说,该阶段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时期。
具体来说,①这一时期的政治分裂是东汉末年以来封建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继续和扩大,其经济根源是分散的豪强地主经济。
尽管分裂是这一时期的显著政治特点,但分裂中却蕴含着诸多有利于统一的因素(三国鼎立,局部统一的实现,西晋实现短暂统一,东晋和南朝也是局部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也出现过几个暂时统一的民族政权;后期割据逐渐消失,并为了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这一时期,南北方政治出现了不同特点: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士族得以充分发展,并成为分裂割据的基础。
随着这个腐朽的统治阶层从统治支柱到南朝后期的衰落,统治阶层的活力也从丧失到恢复,为以后的发展充实了阶级基础。
北方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③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使这一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江南的开发和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为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民族关系方面,五胡内迁,西晋实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西晋最终为少数民族所灭。
多民族政权并立,彼此混战,人民流离迁徙,民族交融加强。
三国蜀汉政权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征服、招降和笼络越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更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④由于各民族人民的大交融、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我国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都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融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是继春秋战国以来的民族融合而进行的一次更大规模的融合,另一方面为以后的民族交融开辟了一条更宽广的道路,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交融的高潮时期。
2023年中考历史考点梳理课件-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4.[文献史料]江南地区的开发: 《史记·货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 多贫。 《宋书》: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说明:《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江南地广人稀,生产技术落后,非常贫困;而《宋书》 则记载了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农业生产进步,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在织布、制盐 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
经济
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民族关系
北民南迁、少数民族内迁,促进民族大交融
科技文化
科技持续领先世界;文化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知识主干·脉络清
考点1三国鼎立
1.过程:
(1)官渡之战:200年,_曹__操__打败袁绍,为以后_统__一__北__方__打下基础。
(2)赤壁之战:_2_0_8_年,孙刘联军打败_曹__操__,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
(2)表现:
农田水利
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增加,兴修水利工程
农业
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_精__耕__细__作__, 生产技术
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种植 粮食作物 _双__季__稻__,使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经济作物 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有显著 手工业
的发展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_建__康__是当时商业最活跃的 商业
大都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共22张PPT
)
壹 真题在
(桂林中考)右线图是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官渡之战》为主题而发
行的一套纪念金币。下列有关官渡之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在三国时期 B.袁绍被杀 C.发生在公元前200年 D.曹操火烧袁绍全部军粮
“江 南 地 区 的 开发 ”新课标 表述 学 习 要 点: 江南地 区的开 发。 学 习提示 :初步 了解江 南地区 开发的 原因。 学
(2018·山东青岛)7.“自东汉末年
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苦于长
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
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
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
写到前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融合。
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成果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农业技术领先 世界,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天文学、 数学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官渡之战形势图
赤壁之战形势图
淝水之战形势图
壹 政权分
立
三国:22028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西,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交融的重要场所。内迁 的鲜卑族政权通过改革促进了生活习俗、政权组织等方面的民族交融趋势, 与此同时,各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同,促成了统一王朝的形 成。
肆
叁
贰
壹目
化科 技 文
发江 南 开
融民 族 交
录 立 政 权 分
2“魏 晋 南 北 朝 时期 的科技 文化”新 课标表 述 学 习 要 点 : 《齐民 要术》 ;祖冲 之;书 法、绘 画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共37张ppt)(共37张PPT)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北朝】
①总结农业生产经验 (1)内容 ②强调遵循自然规律 ③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2)意义
中国现存最早的 一部完整的农书
二.科学家祖冲之
1、数学家刘徽 三国时期魏国人
第一:北方人的南迁。
第二:战乱少、较安定。
第三:自然条件优越。
317年,司马 睿建立东晋, 定都建康。
东 晋 十 六 国 形 势
1、时间:
383年
交战双方: 前秦──东晋
兵力对比: 80万对8万 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以少胜多著名战役:
前207年 巨鹿之战、
(1)迁都: 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 (2)推行汉化: 用汉话: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 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汉姓:改鲜卑族姓为汉姓; 联汉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3(2)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作用?
促进了民族交融,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 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 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 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 趋向一致。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 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5、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方式:
生活方式:各民族相互学习。 政治制度:学习汉族君主专制。 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社会习俗: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民族心理: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 逐渐减少。 相互学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意义: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 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 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 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 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 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课件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匈奴、鲜卑、羯、氐、羌
7.北魏孝文帝改革
思考:根据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有何作用?
材料目:的晋宋革以除来落,后号习洛俗阳,为吸荒收土汉…族长的江先以进北文,化尽,是巩夷固狄北。魏…的昨统至治
北洛阳,始知①衣冠.迁士都族到,洛并阳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庆之因 魏孝文此羽措仪施服式② 学悉汉如.推礼魏行等法汉,化江措表施士:庶如竞说相汉模语楷、。改—汉—姓《、洛穿阳汉伽服蓝、记与》汉族通婚、
原 ②.北人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
南江方因的经济地工位具及生产技术;(最主要原因)
南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地 区表 的现
农落业后:期耕地面积扩大(垦开荒)发;期兴修水利;农业生繁产荣技术期改进(推广犁
耕,施用粪肥);水稻产量提高(双季稻);实行农业多种经营等。 手工业:缫丝、织布、造纸、制瓷技术有了很大提高。
【魏晋】汉人胡食图
【魏晋】胡人牛耕图甘肃省博物馆
A.北方统一 B.民族交融 C.藏中外交流 D.文化昌盛
试题精练
4.(2022玉溪模拟改编)“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
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材
A 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
A.重要原因
B.主要表现
C.基本特点
D.积极影响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和袁绍
以少胜多 曹操胜 为统一北方奠 定基础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曹操败
为三国鼎立局面 的形成奠定基础
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 兴修水利
魏
蜀
发展经济, 改善民族关 系,加速西 南地区的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共40小题)1.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上万人,浮海求夷州,这是文献中有关大陆与台湾交流的最早记录。
这一年应处于()A.公元2世纪前期B.公元2世纪后期C.公元3世纪前期D.公元3世纪后期【分析】本题以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上万人,浮海求夷州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公元纪年法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公元纪年法可知,一百年一个世纪,十年一个年代,公元230年就是公元3世前期。
因为公元的时间数越小离现在越远,故属公元3世前期。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公元纪年法的运用。
2.“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
”材料表明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①中原人大量南迁②社会比较安定③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条件优越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分析】本题以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材料体现了主要原因有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比较安定,大批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①②④选项符合题意;③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有关内容。
3.从如图的“人口迁徙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C.中原人民大量迁往江南D.北方民族大量迁住中原【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如图的“人口迁徙示意图”,反应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北方各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依据课本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躲避北方的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他们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
所以C是正确的选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核了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4.“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概述的是()A.都江堰修筑的功效B.张骞通西域的结果C.佛教传入中原的过程D.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关内容。
北方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放,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放,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故选:D。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辨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5.某同学学习某次改革时整理出以下关键词:“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的官制、以孝治国等”,请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哪一次改革()A.商鞅变法B.管仲改革C.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分析】本题以“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的官制、以孝治国等”为依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知识点。
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关键词“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的官制、以孝治国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同学学习的是孝文帝改革。
为了更好的学习汉族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为革除鲜卑旧俗,开始进行改革。
采取一系列汉化措施,采用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改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贵族服饰;学习汉语,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提倡与汉人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贵族联姻;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情况、内容和历史意义。
6.图中的历史人物被后人称为“书圣”,他集书法之大成,自成一家,影响深远,该图中的作品反映了他所使用的哪种书法字体?()A.篆书B.隶书C.楷书D.行书【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书圣”王羲之,其代表作是《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解答】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后人称他“书圣”。
其代表作是《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由此可知图中的书法字体是行书。
故选:D。
【点评】王羲之的成就,书法特点,别称应掌握。
7.独创楷书书法的书法家是()A.钟繇B.胡昭C.王羲之D.李斯【分析】本题以独创楷书书法的书法家为依托,考查钟繇。
【解答】独创楷书书法的书法家是钟繇。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楷书是由锺繇独创的。
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钟繇的成就。
8.“208年,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南下,攻取荆州、追击刘备,并威胁孙权。
刘备和孙权采纳了诸葛亮的策划,联合起来,抗击曹军。
”双方之间爆发的战役是()A.马陵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解答】由题干材料可知是赤壁之战。
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核了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9.为避免官吏对百姓任意勒索,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在俸禄之外再贪赃绢一匹的处以死刑的是()A.北魏孝文帝B.隋文帝C.秦始皇D.明太祖【分析】本题以为避免官吏对百姓任意勒索,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在俸禄之外再贪赃绢一匹的处以死刑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
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
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其中内容包括为避免官吏对百姓任意勒索,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在俸禄之外再贪赃绢一匹的处以死刑。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
10.绍兴是一座水城,水给绍兴的儒风雅俗打上了鲜明的印记。
曾在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写下千古名篇《兰亭序》的是()A.东晋王羲之B.唐代李白C.宋代苏轼D.元代关汉卿【分析】本题考查了王羲之。
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解答】曾在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写下千古名篇《兰亭序》的是王羲之。
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
11.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三国以前,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地区,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但也出现过几次短期的统一。
下列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①曹魏②前秦③西晋④北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北方的统一,知道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和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过黄河流域。
【解答】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和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分别统一过黄河流域。
故选: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准确识记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
12.两晋南北期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西晋、北魏B.前秦、北魏C.曹魏、北魏D.前秦、东晋【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的知识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联系已学知识可知376年,前秦灭前凉统一北方。
到苻坚淝水之战失败以后,384年慕容垂建立后燕以及姚苌建立后秦北方再度分裂。
苻秦为氐族建立的政权;436年,北魏灭北燕再次统一北方。
直到523年六镇起义之后,524年孝武帝奔长安依宇文泰,高欢入洛阳另立孝静帝迁都邺,从此北方分裂为东西魏。
北魏为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国家。
故选:B。
【点评】本题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统一北方的政权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通过此诗可以看出南朝时在我国南方非常盛行的宗教是()A.佛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道教【分析】本题考查了佛教。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解答】“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通过此诗可以看出南朝时在我国南方非常盛行的宗教是佛教。
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它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有利于对人民的统治,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供和扶植。
东汉明帝时派人去西域求佛法,东汉明帝时在河南洛阳修建的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寺是佛教建筑。
14.东汉前期,政权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势力的融和,使国家趋于稳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西汉的水平。
下列成就不.属于东汉时期的是()A.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B.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C.华佗模仿动物,创造“五禽戏”D.郦道元的《水经注》是地理学上的名著【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东汉前期的成就.【解答】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记述了许多前人没有记载过的河流,全书以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ABC均是东汉前期的成就。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汉时期的成就.15.“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
”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A.手工业发展情况B.商业发展情况C.海外贸易发展情况D.农业发展情况【分析】本题以材料表述切入考查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注意题干材料内容涉及的领域。
【解答】“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