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文化常识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知识与热点主题语段积累《谏太宗十思疏》助记、默写+文化常识解析版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知识与热点主题语段积累《谏太宗十思疏》助记、默写+文化常识解析版

备战2024年高考激情晨读聚沙成塔2024届高三语文晨读04名言运用示例+成语积累+《谏太宗十思疏》助记、默写+文化常识【名言运用示例】名言01: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周恩来)适用主题:“豪迈”、“梦想”、“追求”等。

运用示例:“追求”主题浮世三千,人各有志。

有人追求风花雪月,也有人追求为国为民。

前者所期待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终究是小我范畴,而后者所向往的浮舟沧海立马乾坤,方能成就大我情怀。

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言,“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名言02: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周恩来)适用主题:“壮志”、“担当”、“克服困难”、“直面挑战”等。

运用示例:“壮志”主题面对国家危难和人民困苦,周恩来决心“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誓言“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立下“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远大志向。

最终,他勇立在时代的潮头,谱写了荡气回肠的救国救民之篇章。

【成语积累】望文生义类1、犯而不校: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

【易误解为】:犯了错误也不改正。

2、飞短流长: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

3、付之一笑: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易误解为】:笑一笑或以微笑感谢对方。

4、付诸东流: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

【易误解为】:稍纵即逝;烟消云散;化为乌有。

5、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背诵助记】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树根稳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蓄养自己的德行。

水源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树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极其愚笨,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位于天下的最高地位,应该推崇帝王的威权,永保无穷的福禄,(如果)不能居安思危,用节俭戒除奢侈,道德不能保持深厚,思想不能克服欲望,这是砍伐树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源却希望水流得长远。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练案25古代文化常识 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练案25古代文化常识 含答案解析

练案25古代文化常识一、对点练1.(2021·全国甲卷)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2.(2021·全国乙卷)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

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任。

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D.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有此称。

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

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夺取天下。

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ppt课件-文化常识和词语理解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ppt课件-文化常识和词语理解

卷别 2022新高考 Ⅱ卷
2021新高考 Ⅰ卷
2021新高考 Ⅱ卷
题号 11 11 11
题干表述
变化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 第11题,三年设题方式没有变化,都是对材料中加点
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词语进行考查,题干问法虽一样,考点却不同:
的一项是(3分)(衔枚、差 (1)2021年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学文化常识的能
2.四法 (1)调动积累直接判断。该方法是主要依据平时各种知识的积累如生活常 识、历史知识和教材中的知识,直接判断选项的正误。 (2)剖析词语进行推断。有些文化常识的词语可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 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推断题目的 正误。 (3)结合语境加以推断。揣摩文言文中有关文化常识的词语的含义,需要 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搜索相关信息加以推断。 (4)生疏知识灵活推断。因高考题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所 以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作为错项设置,若出现则一般认为此项表述正确。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题常见的“7个设误角度”和解题方法 (一)辨识设误角度 1.扩大官职职权范围。考查某一官职或部门的职责时,添加了不属于它的 职责范围。 2.古今地名识别不清。考查古代地理常识时,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识去阐 释古代的地理知识,弄错古代地名的说法或范围。 3.弄错官职任、免、辞、调。考查官职知识时,往往会涉及任、免、辞、 调官职的文言词。命题人常常将表示任官与升迁的词混为一谈,或改变任、免、 辞、调官职的说法进行设误。
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于忧患,死于安乐》)、高中(选必上墨子的《兼爱》)
的一项是(3分)(京口、遗 内容衔接,C项可以通过上下文联系材料一和二进行
民、部曲、传檄)
推断,D项与现代汉语常用语(诬蔑之辞)相比较。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文化常识(科举教育) 教学PPT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文化常识(科举教育) 教学PPT课件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教育
古代学校
中国古代各级学校名称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殷商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 庠序称学校。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 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 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院。
【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 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 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 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 院、河南登封的蒿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经】指通晓经学,经学多指儒家经典。【明法】指通晓法律,能解决问题;
【尤异】指官吏政绩最好的。
【治剧】能治理好困难重重的郡县。
【兵法】指能征善战和通晓兵法。
【阴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异】懂得祛灾降魔。
【茂才】西汉称秀才,东汉后因避刘秀讳而称茂才,其义为“才能优异”,茂才为 州举。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教育
察举制度
汉代察举主要科目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教育
古代学官
中国古代学官名称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 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 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2024年高考语文文学常识

2024年高考语文文学常识

2024年高考语文文学常识
高考语文的文学常识涵盖范围广泛,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以及文学理论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在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上的文学常识考点:
中国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体裁:包括诗词、散文、戏曲、小说等,需要了解各种体裁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古代文学流派:如唐宋八大家、元曲四大家等,需要了解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作品风格。

古代文学名家名作: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需要掌握其作者、作品内容、艺术特色等。

中国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流派:如新文化运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需要了解各流派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现代文学名家名作:如鲁迅、茅盾、老舍等作家的代表作品,需要掌握其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流派: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需要了解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作品特点。

外国文学名家名作: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卡夫卡等作家的代表作品,需要掌握其作者生平、作品内容、艺术风格等。

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方法:如现实主义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等,需要了解各种批评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

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需要理解文学如何反映社会现实,以及文学对社会现实的影响和作用。

以上仅为可能出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上的部分文学常识考点,考生还需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系统复习和巩固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当年高考的考试说明和样题,以便更好地备考。

语文一轮复习212文化常识新人教

语文一轮复习212文化常识新人教

语文一轮复习212文化常识新人教文化常识是指人们对于一定范围内的文化、历史、地理、科学等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语文一轮复习中的文化常识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经典、历史地理、艺术欣赏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知识。

下面是1200字以上的语文一轮复习212文化常识的详细内容:一、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文化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中国古代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注重礼仪之风,儒家思想对中国礼仪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3.中国的节日文化: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4.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习俗和特点,例如:春节的舞龙舞狮、放鞭炮等,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等,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等。

5.古代的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纸张的产生对书写和传播知识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6.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

其中最有名的是明清两代的乡试、会试、殿试。

7.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二、文学经典1.《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封建社会的衰落和人性的悲剧。

5.《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大量民间歌谣和宫廷乐府。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历史意义。

三、历史地理1.中国的历史时期: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

2.中国的五大名山:泰山、华山、黄山、衡山、恒山。

3.中国的四大古都:北京、南京、西安、洛阳。

4.长江和黄河是中国两大重要的河流,分别是我国南北的两大母亲河。

5.长城是中国古代修建的一道军事防线,具有很高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价值。

四、艺术欣赏1.中国古代的丝绸和瓷器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品。

2.中国的传统绘画有山水、花鸟、人物等多种题材。

山水画注重表现山水的高远和广博,花鸟画注重表现自然界的生动和神韵,人物画则注重表现人物的神情和气质。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背重点(部编新高考版) 识记六 古代文化常识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背重点(部编新高考版)  识记六 古代文化常识

识记六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而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

因此,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

下面从七个方面对古代文化常识加以介绍。

A.姓名和称谓(一)人称姓名1.直称姓名(1)用于自称。

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丘迟..顿首。

(《与陈伯之书》)(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例如:不幸吕师孟...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构恶于前,贾余庆(3)用于做介绍,为人作传。

例如: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张衡传》)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出于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1)称字。

例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2)称号。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左忠毅公逸事》)(3)称谥号。

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左忠毅公逸事》)(4)称斋名。

例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

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名、爵名(1)称官名。

例如:谓颜太师..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

(《梅花岭记》)..以兵解,文少保(2)称爵名。

例如:宁南..。

(《柳敬亭传》)..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4.称籍贯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卜。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5.几项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游褒禅山记》)....、安上纯父.......,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二)谦称、敬称、贱称1.谦称(1)王侯自称。

例如:寡人..窃闻赵王好音。

(《廉颇蔺相如列传》)(2)臣自称。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3)一般人自称。

例如:愚.以为营中之事。

(《出师表》)(4)女子自称。

例如: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孔雀东南飞》)2.敬称(1)称君王。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知识与热点主题语段积累《师说》助记、默写+文化常识解析版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知识与热点主题语段积累《师说》助记、默写+文化常识解析版

备战2024年高考激情晨读聚沙成塔2024届高三语文晨读05名言运用示例+成语积累+《师说》助记、默写+文化常识【名言运用示例】名言01: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适用主题:“梦想”、“追求”、“壮志等。

运用示例:“壮志”主题“少年,请不要留恋身后的山水,也不要沉醉于当下的田园。

背起行囊,剑指远方吧。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远方才会有广阔的天地。

它容得下你的壮志,也安放得了你那不羁的心。

”名言02: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秋瑾《对酒》)适用主题:“爱国”,“壮志”等。

运用示例:“爱国”主题南山之外,还有南山。

当疫情的号角吹响,有那么一群人带上口罩,穿上大褂,与家人告别,毅然地踏上疫区。

国难当头,有害怕却从未退却。

他们守护着人民的底线,与病魔较量,与死神抗衡。

尽管过程煎熬,也不轻易放弃。

一腔热血报国家,洒去犹能化碧涛。

【成语积累】望文生义类1、久假不归: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易误解为】:长期请假不回来。

2、具体而微:形容内容大体具备而规模较小。

【易误解为】:详细具体而微小或细致入微。

3、侃侃而谈:形容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易误解为】:聊天或夸夸其谈。

4、慷慨解囊:形容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

【易误解为】:在消费上很大方。

5、空谷足音: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

【背诵助记】5.《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知识与热点主题语段积累《劝学》助记、默写+文化常识解析版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知识与热点主题语段积累《劝学》助记、默写+文化常识解析版

备战2024年高考激情晨读聚沙成塔2024届高三语文晨读02每日金句+成语积累+《劝学》助记、默写+文化常识【每日金句】1.无论怎样全力以赴都不为过,因为我们生而为人,生而为众生。

2.人生一路,一步有一步的风景,一程有一程的感悟。

3.漫漫人生路,谁都会遭遇失意,在凄风苦雨惨雾愁云的考验面前,一个强者,是不会向命运低头的。

风再冷,不会永远不息,雾再弄,不会经久不散。

风息雾散,仍是阳光灿烂。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礁石,就无法激起美丽的浪花。

4.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挺立潮头,方知浪高风急,登高望远,才见云阔天高。

【成语积累】望文生义类1、不知所云:指说话者语言紊乱或空洞。

用于说话人,不用于听话人。

【易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2、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仿的准则、典范。

【易误解为】:不值得作为教训。

3、惨淡经营:指下笔之前竭力劳神构思。

也指苦心谋划、经营(某事)。

【易误解为】:经营状况不好。

4、侧目而视: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易误解为】:轻视、瞧不起;仰慕对方;骄傲自满。

5、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易误解为】:不能令人满意。

【背诵助记】2.《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助记]揭示中心论点: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翻译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新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专题6第4讲文化常识

新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专题6第4讲文化常识
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 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 称对方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
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 • 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
• 【答案】B • 【解析】“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 【答案】C • 【解析】“亲戚”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 此处指的是包括父母兄弟等在内的内外亲属, 而不是“外亲”。
• 【答案】C • 【解析】“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 各省省城举行”。
•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 ) • 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 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
•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 ) • 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 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
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 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 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后来常用
“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 • C.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
(选自《南史·到彦之传》,有删改)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篡虐,指徐羡之等人在文帝刚刚当皇
帝时有夺取君位和残暴肆虐的思想行为。
• B.朝服,指在重大典礼时所穿的礼服,
主要用于朝会,是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
• C.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吏建立府署并自
选僚属,汉朝三公等可以开府,后来开府资
• 【答案】B
• 【解析】“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 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错,应该是 “常用来指少女,‘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 四岁”。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课件

【 ➢ 2019年(III卷)
近 13
殷纣: 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 酷刑,是有名的暴君。与夏末国君桀并称为“桀纣”。

文 武王: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

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 文 化
三晋: 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 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 ➢ 2020年(I卷)
近 13
主司: 1.主管某项工作的官员或部门。2.科举的主试官。
年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

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
学 、
,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 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

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后又为古代

官的通称,常指地方长官,如京兆尹、河南尹、

州尹、县尹等。
考 察
御名: 皇帝的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 字,如御玺、御驾亲征等。

【 ➢ 2019年(I卷)
近 13
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 以儒、墨、法三家影响最深远。

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称为“丁忧”。

常 私禄(文义判断): “私”强调个人拥有,与“公”相对;

“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后
考 察
也常用以借指仕途。 私禄在此强调是私人财产。

【 ➢ 2017年(II卷)
近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文化常识命题原则古文化常识的考查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旨在让考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因此命题侧重于考查考生熟悉的古文化常识,兼顾较为生僻、不常见的古文化常识。

熟悉的古文化常识是命题人出题的重点,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为熟悉的。

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有的与教材中某些古文化常识相同或相关,有的跟选文内容密切相关,表面上生僻,实则暗含了诸多“熟悉”因素。

考查趋势随着高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高考命题的不断成熟,以往依托文言文本考查的类型,有可能被真正体现语文素养的创新型古文化常识题所取代,独立于文言文本之外、考法更灵活的命题趋势日益明显。

古代文化常识考查的内容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高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有关的内容。

具体来看,高考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主要有以下几类:称谓姓名、官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常识、礼俗常识、服饰器物、古代音乐等。

古文化常识在教材中明确了10大类型: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宫室建筑、礼俗习俗、姓氏称谓、衣食住行。

古文化常识设题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逐年扩大考查范围,2014年初次设题,考查了常见且又熟悉的礼俗类的“南面”和典籍类的“《春秋》”等,到2017年在原来考查的基础上扩大到典章制度类,类型涉及更全面,识记和理解难度也在加大,如“私禄”“收考”等(已与以往文言实词的考查有一致之处,须根据语境仔细推断)。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备考中,除掌握一定的解题技法外,更要拓展知识面,注重课下积累。

分类串记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多涉及思想文化(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或著作)、古典文学(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姓名称谓(姓名字号、亲属称谓等)、礼制官制、天文历法(天文学名词、历法)、地理交通(地理名词、交通工具)、建筑(住宅布局及名称)和科举制度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通过查找资料等方法,分类积累并串记相关的文化常识。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语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比如: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8.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9.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10.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典例一: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是皇帝的谥号。

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B.仆射,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因之,宋以后废,太平天国曾设仆射一职。

位仅次尚书令,职权渐重。

C.丁父忧,是指遭逢父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D.禳厌,禳除邪恶灾祸。

禳原为古代祭祀名,在我国古代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形式多样,且影响深远。

【答案】 A【解析】A项,“高祖”是皇帝的庙号。

(二)与官职相关的常用词语此类词语较多,涉及到官职称谓、变动,它们的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理解带来了方便。

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典例二: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所指区域不尽相同。

B.三司,是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宋代的三司指兵部、刑部、户部。

C.太宗,是一种庙号,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供奉祭祀时追尊的名号。

D.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是仿唐代的道制而置,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

【答案】 B【解析】B项,宋代的三司是指盐铁、度支、户部。

(三)与人物秉性、品行相关的常用词语耿(光明)、(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诈、阿谀、谄谗、谲(欺诈,玩弄手段)、狷介、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等。

(四)与科考学校相关的常用词语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庠、序、太学、博士、太傅等。

典例三: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

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

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

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

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答案】 A【解析】A项中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联想记忆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

如记忆官职变动:任、拜、除、征→迁、擢、拔→调、出、徙→罢、黜、免、夺授官职→提升官职→调动官职→免除官职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

高考命题时所设的4个选项多与文本联系不紧密,可凭积累直接判断,只有个别有时需要借助语境才能推断,可以说古文化常识题主考积累识记能力,兼考推断理解能力。

典例四: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D.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代称国家。

【答案】 B【解析】《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诗》《书》《易》《礼》《春秋》《乐》。

对点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5分)郝处俊,安州安陆人。

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

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

兄弟友睦,事诸舅谨甚。

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

上元初,帝观酺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

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党使相夸,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

”帝遽止,叹曰:“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

”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

帝哀叹其忠,举哀光顺门,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庀葬事。

(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以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答案】 B【解析】根据积累的文化常识可知: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

故选B。

【参考译文】郝处俊,安州安陆人。

他爱好学习,特别喜欢《汉书》,大致都能背下来。

贞观年间,考中进士,任著作佐郎,承袭父亲的封爵。

兄弟间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

朝廷召他去任太子司议郎,逐步升官至吏部侍郎。

上元初年,高宗皇帝在翔鸾阁大宴群臣,那时赤县与太常的音乐演出班子分东西朋,皇帝诏令雍王贤掌握东朋,令周王显掌握西朋,要他们比赛角胜,郝处俊劝说:“礼中要教育孩子不说谎,是担心孩子们会生出欺诈之心。

现在两位王还很年轻,意志品德尚未定型,就让他们聚朋结党,相互夸示,这不是教导仁义、表现雍容和祥的办法。

”皇帝于是即刻制止,并感叹:“处俊有远见卓识,非一般臣子所能比得上。

”开耀元年(681)死,终年七十五岁。

皇帝哀叹他的忠心赤诚,为他在光顺门举哀,用少牢祭奠,送治丧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令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其入葬事宜。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5分)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

岁癸巳..北渡,冠氏帅赵寿之即延致奂,待以师友之礼。

门..,奂微服人有自京师载书来者,因得聚而读之。

东平严实闻奂名,数问其行藏,奂终不一诣。

戊戌..,试诸道进士。

奂试东平,两中赋论第一。

从监试官北上,谒中书耶律楚材,楚材奏荐之,授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

……在官十年,乃请.老.于燕之行台。

奂博览强记,作文务去陈言,以蹈袭古人为耻。

朝廷诸老,皆折行辈..与之交。

关中虽号多士,名未有出奂右者。

(选自《元史·杨奂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

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

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答案】 B【解析】根据积累的文化常识可知:“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错误,“微服私访”的还有帝王。

【参考译文】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

癸巳年,杨奂着便装渡黄河北上,冠氏帅赵寿之立即邀请杨奂前来,以师友的礼节对待他。

杨奂门人中有人从京师运载书籍前来冠氏,因此得以相聚读书。

东平严实听说杨奂的名声,多次询问他的行止,杨奂始终不去拜见严实。

戊戌年,考试各道进士。

杨奂就试于东平,两道考试都中诗赋、策论第一。

随监试官北上,拜见中书令耶律楚材,耶律楚材上奏推荐杨奂,任命他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

……在任十年,于是向燕京的行台请求退休。

杨奂博览群书,长于记忆,作文章务必去除陈词滥调,以因袭古人为耻辱。

朝廷中诸位年高德重者,都降低辈分与他交往。

关中地区虽然号称人才众多,但名声没有超过杨奂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4个小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

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父为郭氾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

举孝廉,除郎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