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案教学设计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范文

陆游《书愤》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书愤》。
(2)理解《书愤》的创作背景,掌握生字词的含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运用方面进行赏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陆游的崇敬之情,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珍惜时光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含义和背景知识。
2. 诗歌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2. 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的爱国情怀。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书愤》,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探讨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4.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式、修辞等方面分析诗歌的美感,体会陆游的才华。
5. 情感教育联系陆游的生平,引导学生学习他坚定的爱国信念和执着的奋斗精神。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字词、结构和表达技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书愤》。
2. 写一篇关于陆游《书愤》的赏析文章。
3. 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如何培养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教学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地方。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书愤》的情况,考察他们对诗歌的熟悉程度。
2. 学生对《书愤》赏析文章的质量,评估他们对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3. 学生在讨论和赏析过程中表现出的思维活跃性和创新意识,评价他们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八、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以陆游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通过朗诵陆游的诗歌,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2. 开展一次以“学习陆游,立志报国”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从陆游的生平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全文,了解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陆游的忧国忧民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时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2.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学生预习《书愤》,了解作者背景,注释诗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学生齐声朗读《书愤》。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剖析诗歌中的典故和意象。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4.1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4.2 学生分享感受,发表自己的看法。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5.2 学生齐声背诵《书愤》。
6. 作业布置6.1 熟读并背诵《书愤》。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陆游其他著名的诗歌作品,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示儿》等,进一步感受陆游的文学成就和爱国情怀。
2. 学生自主阅读陆游其他诗歌,分享阅读心得。
七、课堂互动1. 教师提问:“《书愤》一诗中,陆游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语文实践1. 学生模仿陆游的诗歌风格,创作一首表达自己爱国情怀的诗。
2.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九、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书愤》。
十、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书愤教案(优秀6篇)

书愤教案(优秀6篇)书愤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能力目标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情感目标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要求教学重点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方法诵读分析比较课是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关于陆游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三、分析(一)释题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三)诗歌分类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2、研讨分类(见投影)3、七律常识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
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
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书愤》优秀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篇1一、导入介绍陆游诗作及特点,结合《钗头凤》、《示儿》等诗。
二、【作者介绍】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
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
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育,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
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
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29岁时赴试,明年复试,由于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且“喜论恢复”,触怒了秦桧,竟被黜落。
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战派人士,赐他进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
后张浚北伐,终以失败告终。
因陆游曾力说张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山阴故里。
后入王炎幕府担任川陕宣抚使司干办公事(主管视察军政事务),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东归,他被调成都,代理地方官,无所作为。
范成大镇蜀,他被召为成都府参议官,后虽入朝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等职,但十余年间,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救灾,以“擅权”罪免官还乡;在淮东任上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论罢;朝官任上又被诬为“嘲咏风月”而罢黜。
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为史官外,一直闲居在山阴家中。
他的一生,“恢复”之志贯穿始终。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作者整理了5篇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篇一一、说教材《蜀相》和《书愤》分别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四、五篇课文。
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
杜甫作为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较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蜀相》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由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仅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其的痛惜,而且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慨。
《书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五篇课文。
本诗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
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
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
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书愤》教学设计

《书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品味诗歌的语言,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作者抒发的悲愤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2)赏析诗歌中对比、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
(2)理解诗歌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和诗歌的艺术特色。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南宋时期的历史视频,展示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状况。
(2)提问学生对南宋历史的了解程度,引出诗人陆游所处的时代背景。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陆游的生平经历,重点突出他的爱国情怀和政治抱负。
(2)讲解《书愤》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诗歌,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思考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
4、精读诗歌,理解诗意(1)逐句解读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2)重点分析“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这两句,体会诗人年轻时的壮志豪情。
(3)讲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让学生感受诗人对过往战斗经历的回忆。
(4)分析“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两句,理解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5)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体会诗人借诸葛亮的典故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
5、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1)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如“早岁”与“如今”的对比,“塞上长城”与“镜中衰鬓”的对比,分析这些对比所表达的情感。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陆游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成就。
2. 激发学生对《书愤》一诗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陆游的生平背景。
2. 介绍《书愤》一诗的创作背景。
3. 解释“书愤”的含义。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述法,讲解陆游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成就。
2.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书愤》一诗的创作背景。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书愤”的含义。
教学步骤:1. 讲解陆游的生平背景。
2. 讲解《书愤》一诗的创作背景。
3. 提问:什么是“书愤”?4. 分组讨论:结合陆游的生平背景和《书愤》一诗的创作背景,解释“书愤”的含义。
第二章:新课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书愤》一诗的韵律和节奏。
2. 引导学生理解《书愤》一诗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内容:1. 分析《书愤》一诗的韵律和节奏。
2. 解读《书愤》一诗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方法:1. 采用朗读法,让学生感受《书愤》一诗的韵律和节奏。
2. 采用讲解法,解读《书愤》一诗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步骤:1. 朗读《书愤》一诗,让学生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 讲解《书愤》一诗的主题和情感。
第三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书愤》一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书愤》一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内容:1. 分析《书愤》一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解读《书愤》一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分析《书愤》一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书愤》一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步骤:1. 分析《书愤》一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提问:从《书愤》一诗中可以感受到哪些思想情感?3. 分组讨论:结合《书愤》一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读其思想内涵。
第四章:课堂练习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书愤》一诗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书愤》一诗的理解。
2. 欣赏其他陆游的诗作,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书愤教案教学设计

书愤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这首诗;(2)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3)能够掌握一些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齐读、教师范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音韵美;(2)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3)通过对比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2.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书愤》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诗歌阅读与理解:(1)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3)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诗歌鉴赏方法的学习:(1)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等特点;(2)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分析诗歌,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4. 诗歌背景与文化内涵的讲解: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
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这首诗,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也掌握了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对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讲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1)继续深入学习《书愤》的意境和情感;(2)探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2. 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书愤详细教案

《书愤》详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书愤》全诗。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诗中的意象与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诗中的意象与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典故与历史背景,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陆游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理解“书愤”的含义。
2.诗歌解读(1)学生自读全诗,感知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2)教师逐句解读,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与表达技巧。
例:【第一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解读:诗人回忆年轻时对世事的看法,认为世事艰难,而中原地区的景色壮丽,令人向往。
【第二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解读:描绘了战争中的景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意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悲壮。
【第三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解读:诗人自嘲自己曾立志守卫边疆,但如今已老,镜中的衰鬓先于斑白。
【第四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读: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忠诚、勇敢的赞美,认为出师有名,永载史册。
3.分析讨论(1)分组讨论,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4.课堂小结5.课后作业(1)背诵《书愤》。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读《书愤》,使学生深入理解了陆游的爱国情怀,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与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陆游诗集》2.《古诗词鉴赏词典》3.网络资源:陆游生平介绍、相关诗词解读等。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书愤 教案精选10篇

书愤教案精选10篇书愤教案篇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一.由《示儿》导入,背诵。
谈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关于陆游的文学常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
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
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三.写作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鉴赏品味诗歌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
对比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五.拓展阅读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古诗《书愤》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书愤》;(2)理解古诗《书愤》的诗意和背景,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3)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书愤》;(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学会珍惜时光,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准确理解古诗《书愤》的诗意和背景;2. 掌握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古诗中较为生僻的字词释义和理解;2.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3.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和爱国情怀。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古诗《书愤》的文本、译文、作者简介、背景资料等;2. 准备与古诗相关的辅导资料和思考题;3. 准备教学视频或音频资料,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陆游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2)阐述古诗《书愤》的背景和创作动机;(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书愤》,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深入解读诗歌。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美学价值。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引导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诗《书愤》的诗意和特点;(2)强调学生对古诗的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古诗《书愤》。
《书愤》 教学设计

《书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掌握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用典、对比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变化,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和抱负。
今天,我们要走进南宋诗人陆游的《书愤》,去感受他那壮志未酬的悲愤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陆游(1125 年 11 月 13 日-1210 年 1 月 26 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 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 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 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
《书愤》 教学设计

《书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包括对诗歌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分析。
3、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典故和意象,把握诗歌的主旨。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体会诗歌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2、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典故、意象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艺术手法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比较法:将本诗与其他爱国主题的诗歌进行比较,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古代爱国诗人的图片或诗句,如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引导学生思考爱国情怀在古代诗歌中的体现。
(2)提问学生对陆游的了解,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书愤》。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重点突出他的爱国思想和坎坷的仕途经历。
(2)讲述本诗的创作背景,即南宋朝廷偏安一隅,陆游满怀报国之志却屡遭挫折。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学生再次朗读,思考诗歌的主要内容。
4、精读诗歌,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歌,解释重点字词和典故,如“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塞上长城”指的是南朝宋名将檀道济,“出师一表真名世”中的“出师一表”指诸葛亮的《出师表》。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感受战争的紧张氛围和诗人的豪情壮志。
《书愤》教案(6篇)

《书愤》教案(6篇)《书愤》教案 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诵读、讲析、问答与探究等方法,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与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学准备本课将制作简单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时间本课计划一课时授完。
(如果课堂活动活跃,讨论深入,超时,那么意象赏析、形象赏析可以放在下节课)五、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陆游的诗歌《书愤》。
并以《书愤》为例,学习鉴赏古诗语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
(二)板写课题《书愤》陆游——例读高中古诗赏析(三)诵读感知指导学生先听录音朗诵,然后集体朗读课文,再分组读、集体齐读。
(四)诗题解读教师明确: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
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五)《书愤》内容赏析①教师讲析:赏析古典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而表现内容的诗歌语言具有含蓄性和跳跃性,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补出诗歌的空白。
②师生共同活动指点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说《书愤》诗句,并补出诗句间的空白,使之连贯流畅。
③教师明确首联: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颔联: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颈联: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尾联: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诗歌的题目是“抒发心中不平、不满意”,但是诗歌的首联与颔联,却是写自己的青年豪气,写自己辉煌的战斗经历,是否有点离题,还是有话外意思,我们没有理解?教师明确补出诗句中的空白与断层,补出含蓄的部分,是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
书愤教案五篇

书愤教案五篇书愤教案五篇书愤教案篇1 一、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书愤》教案。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二、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陷落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屡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绝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讲析:总说: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忆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炽热的战斗生活。
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慨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首联:慨叹国事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字有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斥和迫害。
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
它是诗人“愤”的根。
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连用六个名词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
两句都写当年壮观的战争成功的场面,这说明南宋人民有才能打退金人,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生活的回忆。
形象地说明了作者的理想,写出了诗人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的向往,教案《《书愤》教案》。
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炽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局部。
回忆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板书设计:首联:点题,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颔联:连用六个名词,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
书愤教案及反思范文

一、《书愤》教案二、学科领域:高中语文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书愤》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1. 《书愤》的诗意和诗艺。
2. 诗人陆游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书愤》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悟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六、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书愤》的诗意和诗艺。
3. 利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互动和合作。
七、教学准备:1. 课文《书愤》及相关背景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和分析诗歌内容。
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书愤》,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5. 分享与展示:各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展示。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感悟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九、课后作业:2. 推荐学生阅读陆游的其他诗作,加深对诗人的理解。
十、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书愤》教学案例分析七、学科领域:高中语文八、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书愤》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文本解读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陆游诗歌中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 分析《书愤》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
书愤教学设计

《书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2.进一步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材分析】《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深厚。
紧扣“愤”,句句是愤,字字是愤。
愤而为诗,愤中含悲,愤中含忧,愤中有报国之意。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身上有一种可贵的情感。
屈原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司马迁说,“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曹植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世纪伟人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我们一起来学习陆游的《书愤》,来体验和感受这份激荡、滚烫的情怀。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1.回顾“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2.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其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对于陆游,你了解多少?如果让你用“一个()的陆游”介绍作者,你会在括号里填什么词或词组?为什么填这个词或词组?3.写作背景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他已是62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闲居了6年。
少年时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当时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都被金人占领,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除了向敌人称臣进贡外,什么作为都没有。
三、整体感知1.初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再读诗歌:结合注释,梳理诗意。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4.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读出这种感情来。
5.听一听朗诵,体会这种感情。
6.齐读。
读准字音和节奏的同时,要读出悲愤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1.这首诗的题目是“书愤”,是什么意思?明确:“书愤”——抒发胸中抑郁、悲愤之情。
2.有人说:全诗无一“愤”字,却处处有“愤”。
你们认可吗?(一)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陆游的《书愤》。
(2)能够分析并欣赏陆游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3)能够了解陆游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书愤》的内涵。
(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验诗歌的情感韵味。
(3)学会从诗歌中汲取养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陆游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2)学习陆游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激励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3)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书愤》。
2. 分析陆游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领悟陆游的爱国情怀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 学会从诗歌中汲取养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书愤》的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准备与陆游生平相关的历史资料。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配乐朗诵《书愤》,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探究诗歌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书愤》,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陆游诗歌的风格特点及其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书愤》,感受诗歌的情感韵味。
(2)引导学生深入领悟陆游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陆游的诗歌风格特点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6. 布置作业(1)背诵《书愤》。
7. 课后反思教师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组织学生分组,分别选取其他描述愤懑情感的诗词,与《书愤》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表达手法和情感差异。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2篇)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2篇)《书愤》教案设计之一教学目的1,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2,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教学要求1,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2,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方法诵读分析比较课是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关于陆游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三分析(一) 释题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亩撂崾尽;(三)诗歌分类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2,研讨分类(见投影)3,七律常识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
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
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及本诗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字面意思及深层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欣赏方法及列锦的手法;深入探究“愤”的内涵和根源。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理解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
教学重点知人论世的诗歌欣赏方法及列锦的手法;书愤中“愤”的内涵和根源。
教学难点列锦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问题式——以问题形式层层推进,梳理诗歌内容及欣赏诗歌;合作探究式——探究列锦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忘不了你的人是我
1.导入:南宋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朝代,由于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被金兵掳去,宋高宗赵构得以登上帝位。
尽管当时宋朝的大好河山被金兵占领,但从赵构的心理上来说,他并不想收复失地,因为一旦收复失地,迎回二圣,他将无地可处。
正鉴于此,南宋历史上有很多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形象,比如岳飞、辛弃疾、陆游等。
他们心里压着太多的愤慨,今天,我们就通过陆游的《书愤》来一同感受一下前人的情感。
2.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生于国势危机的时代,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打击,但他坚持自己的恢复中原的志向,至死不忘复国大业。
陆游的诗今存9300多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他诗作鲜明的特色是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对后世文坛影响深远。
3.背景介绍: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赋闲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二、让我轻轻地靠近你
1.阅读诗歌,整体感知
⑴朗读指导:七律阅读节拍有两种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朗读时要注意节奏,读起来要有抑扬顿挫之感。
⑵学生齐读(两遍)。
2.欣赏诗歌的方法——知人论世
⑴知人论世: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处的环境和时代,全面的把握作者的精神世界。
⑵以“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歌。
①文题解读:书:书写。
愤,悲愤。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②诗歌大意:
首联: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里想到世事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中原大地,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颔联:曾记得25年前,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驰的楼船战舰。
在秋风中跨上战马奔驰,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颈联:相当初我以塞上长城自比,立志许下扫除边患的志愿。
如今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盼望北伐收复中原都成空谈。
尾联:不由人缅怀诸葛亮,《出师表》真可谓名传后世。
千百年来有谁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③情感基调:抑郁,悲愤。
三、发现最好的你
1.诗歌中每一联的内容——“书”什么?
明确:首联“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颔联“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颈联“书”年事已高、壮志难酬之情;尾联“书”敬仰孔明、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2.就全诗来看作者所“愤”何事——“愤”什么?
明确:所愤之一为“世事艰”。
“世事”即指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
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
“愤”于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阻挠北伐。
所愤之二为“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
诗人年轻时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
以抵挡千军万马,可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愤”于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所愤之三为“镜中衰鬓已先斑”。
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
“愤”于岁月蹉跎,年华空老。
所愤之四为“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
有谁比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将帅三军,北定中原”。
“愤”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无人领军。
这四愤(愤国/愤己)——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
3.这些“愤”的根源是什么?——为何“愤”?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这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他们是阻挠收复失地的绊脚石。
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中含“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的风格。
四、掀起你的盖头来
1.颔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明确:“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由六个纯名词的叠加(罗列),就勾勒出两幅豪壮的战争图画,给人一种声势宏大、勇猛进攻、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
作用: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凝练性和含蓄性,扩大了诗歌的容量,达到了以少总多的艺术境界。
表面上看,造成意象的脱节,实际上这是诗人有意为读者留下的空白,增加了审美情趣。
2.列锦的手法
列锦”又称“列词”,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手法,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艺术效果。
3.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诗篇中,还有哪些具有纯名词意象的叠加一特点?
明确: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由九个名词组合而成,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表现诗人悲凉孤寂的心境。
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诗人把杨柳岸、晓风、残月艺术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是写景,实际情寓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
五、该怎么去形容你最贴切
1.小结:在本诗当中,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爱国主义的诗歌主题在我国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诗人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且把它融入到整个生命当中,成为陆诗的灵魂。
2.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功绩方面:杜甫:“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陆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个人情感:杜甫: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陆游: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表现手法: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六、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朱光潜先生说:“你不一定成为诗人,但一定要有诗情。
”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句式仿写,表达你对陆游爱国情怀的理解。
翻阅中国灿烂的文化长卷,先哲们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令我们有所感、有所悟。
读陆游,我懂得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一种深沉的爱国情怀;读陆游, ____________ ;读陆游, ___________;读陆游, 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