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定位技术实验报告书
物联网技术实验报告
![物联网技术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e1ebf90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06.png)
物联网技术实验报告一、引言近年来,物联网技术以其强大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能力,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智能家居系统,对物联网技术的原理和功能进行深入研究。
二、实验内容1. 实验材料准备:本次实验所需材料包括Arduino开发板、传感器模块、执行模块、无线通信模块等。
通过这些材料的组合,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基本的智能家居系统。
2. 实验步骤:(1)搭建硬件平台:首先,将Arduino开发板与各传感器模块及执行模块连接,建立硬件平台。
(2)编写程序代码:利用Arduino IDE软件编写程序代码,实现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和执行模块的控制逻辑。
(3)测试系统功能:对已搭建的智能家居系统进行功能测试,验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数据传输。
三、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基本的智能家居系统。
在系统中,温度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室内温度,并通过执行模块控制空调的开关;光照传感器可感知环境光线强度,并控制窗帘的开合;门磁传感器可监测门窗状态,确保家庭安全。
通过无线通信模块,我们还能够通过手机或电脑远程监控和控制智能家居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
四、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深入了解了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原理和方法,通过实际搭建系统并进行测试,对物联网技术的优势和不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未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能家居市场的逐渐成熟,智能家居系统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舒适。
五、参考文献1. 《物联网技术应用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2. 《Arduino入门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年。
中南大学物联网定位实验报告.doc
![中南大学物联网定位实验报告.doc](https://img.taocdn.com/s3/m/fae4595db9f3f90f77c61b69.png)
中南大学物联网定位实验报告。
物联网定位技术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冠华学第0911930121号专业课物联网项目1301导师张石岗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完成时间:6月XXXX文字教育数据录入实验1无线指纹定位系统11实现及性能评估。
实验目标12。
实验背景13。
实验原理1 3.1 wifi基础知识13.2室内定位方法建模23.3指纹定位算法34。
键码45。
实验结果66。
室内定位误差分析8实验2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实验101。
实验目标102。
实验要求103。
算法介绍103.1基本内容介绍103.2迭代多边定位算法113.3 DV-HOP算法113.4 PDM算法114。
算法实现124.1迭代多边定位算法124.2 DV-HOP算法144.3 PDM算法165。
实验结果和分析17迭代多边定位算法17DV-HOP算法19PDM算法23。
实验总结22字教材实验1无线指纹定位系统的实现及性能评价1。
实验目标通过:实现一个基于无线指纹的室内定位系统,掌握指纹定位的原理和实现,并进行测试,评估实现的指纹定位系统的误差性能。
2.实验背景无线定位指纹定位技术是基于接收信号的传播特性进行定位的。
与传统定位技术相比,它不需要增加额外的角度测量和时间同步设备,并充分利用现有的W1FI无线网络来降低其使用成本。
其次,WIFI定位指纹定位技术比传统的室内定位技术(如:视频信号和红外定位)具有更强的扩展性和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由于WIFI信号传输受非视线和多径衰落等因素影响较小,因此基于WIFI网络的指纹定位系统相对稳定,而基于红外或视频信号的定位技术相对容易受到限制。
例如,在阳光直射或强光照射下,基于红外技术的定位精度将大大降低,而基于视频信号的定位技术是基于移动终端必须处于可视条件下的前提。
在当今人口密集的城市,由于室内和地下无线基站信号微弱,现有的主流定位技术有全球定位系统、AGPS、谷歌地图等。
室内和地下定位都有盲区,定位精度不高。
然而,WIFI定位指纹定位技术可以通过无线网络中的接入点进行定位,避免了对无线基站网络的依赖,从而实现对地下或室内环境的准确高效定位,在地下商场、停车场、物流等行业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物联网实训成果报告书
![物联网实训成果报告书](https://img.taocdn.com/s3/m/da8cbe8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b.png)
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科技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为了提高我国物联网技术人才的培养水平,我们组织了一次为期一个月的物联网实训活动。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物联网技术,掌握物联网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技能。
以下是本次实训的成果报告。
二、实训背景与目标1. 实训背景物联网技术涉及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多个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随着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物联网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我们组织了本次实训。
2. 实训目标(1)使学生掌握物联网基本概念、技术原理和系统架构;(2)培养学生物联网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能力;(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4)为学生提供实际项目经验,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三、实训内容与过程1. 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物联网基本概念、技术原理和系统架构;(2)物联网硬件设备(如传感器、RFID、GPS等)的应用;(3)物联网软件技术(如嵌入式系统、物联网平台、云计算等)的应用;(4)物联网项目实践(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农业等)。
2. 实训过程本次实训分为三个阶段:(1)理论学习阶段:通过课堂讲授、讲座、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掌握物联网基本概念、技术原理和系统架构;(2)实践操作阶段: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物联网硬件设备、软件技术及项目实践技能;(3)项目实践阶段:学生分组进行项目实践,完成项目设计、开发、调试和应用。
四、实训成果1. 学生技能提升通过本次实训,学生掌握了以下技能:(1)物联网基本概念、技术原理和系统架构;(2)物联网硬件设备的应用;(3)物联网软件技术及应用;(4)物联网项目设计、开发、调试和应用。
2. 项目成果本次实训共完成了以下项目:(1)智能家居系统:实现家电远程控制、环境监测、安全防护等功能;(2)智能交通系统:实现交通流量监测、车辆定位、路况预测等功能;(3)智能农业系统:实现农田环境监测、作物生长监测、灌溉施肥等功能。
物联网定位技术实验报告书
![物联网定位技术实验报告书](https://img.taocdn.com/s3/m/95aa87d833d4b14e85246829.png)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物联网定位技术实验报告书实验名称:网络定位算法研究成员:董嘉伟指导老师:张士庚完成时间:2013-6-1目录●实验目的●实验设备●实验要求●实验背景●实验原理●实验实现(部分)●实验结果展示及分析●实现小结一、实验目的掌握常用网络定位算法,并能够独立完成和实现。
二、实验设备硬件:计算机软件:VS2012、C#4.0三、实验要求●在给定的两个网络中,编程实现前面所讲的定位算法●选择至少两个定位算法进行实现●计算所得的定位结果的误差●对不同定位算法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撰写实验报告●扩展:考虑距离测量有误差的情况?四、实验背景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定位问题在军事、楼宇自动化、跟踪与监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一直是WSN的技术热点之一。
尽管全球无线定位系统(GPS)提供了很好定位手段,并在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比如:GPS不适合于室内环境定位,其能量消耗将减少传感器节点的生存寿命,GPS 及其天线增大了节点的体积等,因此GPS并不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展专门的不依赖于GPS的定位研究(特别是分布式定位算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很多学者研究了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精确定位问题,提出了许多有效的算法。
这些算法依据是否计算节点间的距离,可分为距离无关定位算法和距离相关定位算法。
距离无关定位算法如最小包含圆算法、DV-Hop(distance vector-hop)算法、多向度量法(MDS)等。
这些方法大多通过几何方法实现,依赖于网络的拓扑结构,从而影响了定位精度。
距离相关定位算法一般先通过某种测距方法确定未知节点与初始锚节点的距离,然后根据这个距离利用三边关系、多边关系或边角关系等确定未知节点的位置。
测距方法有到达时间法(TOA)、到达时间差法(TDOA)、接收信号强度法(RSSI)等。
距离相关定位算法的定位精度依赖于测距的准确性,其测距误差可用测距的百分比来衡量。
物联网实验报告(模板)
![物联网实验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db05ef67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13.png)
实验目的:1)基于射频识别技术实现图书馆门禁系统系统验证
2)学习射频识别技术的简单应用
二、实验环境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
四、实验小结
过程&感受
实验名称
物联网中的信息安全研究及检测
指导教师
实验类型
演示
实验学时
4
实验时间
四、实验目的和要求
实验要求:
实验目的:
二、实验环境
2)学习物联网技术在远程监测系统中的简单应用
二、实验环境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
四、实验小结
过程&感受
实验名称
定位技术研究及实践
指导教师
实验类型
验证
实验学时
4
实验时间
六、实验目的和要求
实验要求:1)以物联网应用中定位技术为研究对象,实现远程无线定位
2)基于蓝牙的定位技术研究
3)基于Zigbee的定位技术研究
实验目的:掌握物联网技术综合应用方法
二、实验环境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
四、实验小结
七、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
批阅人
日期
实验目的:1)了解物联网应用中定位算法实现的基本原理
2)学习物联网技术在定位应用中的具体实现
二、实验环境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
四、实验小结
过程&感受
实验名称
物联网的综合应用实践
指导教师
实验类型
设计
实验学时
4
实验时间
三、实验目的和要求
实验要求:应用所学的物联网技术应用知识设计物联网应用系统并实践
实验目的:掌握物联网技术综合应用方法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
物联网实习报告(通用5篇)
![物联网实习报告(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065d16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19.png)
物联网实习报告(通用5篇)物联网实习报告(通用5篇)充实的实习生活已经告一段落,回顾这段时间的实习经历,收获的不仅岁月,还有成长,这个时候该写一份实习报告了吧。
那么什么样的实习报告才是好的实习报告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物联网实习报告(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联网实习报告篇1实习是我大学生涯结束的标志,也是我步入社会,融入社会的开始。
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渺小,第一次感受到工作的辛苦与劳累,也体会到了辛苦工作后,得到他人认可的成就感。
在经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后,终于是让我成长起来,下面我将这几个月里的实习情况做一个总结:一、实习时间20xx年x月x日二、实习地点xx市xx机器人教育学校三、实习单位介绍xx机器人教育学校是以开展机器人教育为主的,培养中小学生对于机器人的兴趣的一所民营机构。
该教育机构开设有x家分校,遍布于xx市、xx市等五所城市里,是非常著名的一所学校。
四、实习内容我就读于xx职业技术学院,所就读的专业是物联网应用技术,如今大学三年的时间已过,在离校之后,我通过本专业老师的介绍,在xx机器人教育学校里当一名实习老师。
在通过简单的面试之后,我得到了学校的office,也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
虽然是一名实习老师,而且还是第一天参加这样的工作,但我并没有太过紧张与兴奋。
在第一天上课之前,我就已经在家里练习了无数次了。
学校里会将每个年级组分一个出好几个班,就像真正的学校一样,大致上是以三岁为一个阶段,划分为一个年级,我所教导的孩子大多数是十一岁到十二岁之间。
机器人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主。
我作为学校里的实习老师,每天授课的内容是不需要自己准备的,而是由校方下发,然后让我们老师根据内容自行发挥。
基本上我们都是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在教导孩子们。
一边带着他们玩乐,一边教他们一些简单的知识,组装机械人。
学校里的机器人组装是一门很孩子们欢迎的课程,在课堂上,我需要教授这些孩子们如何连接每一个机器人的关节,这些关节各有什么用处,又是处于什么样的工作情况。
物联网大实验报告(3篇)
![物联网大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1f5c390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93.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技术逐渐成为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将各种物品连接到网络上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
本实验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物联网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实验目的1. 理解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2. 掌握物联网关键技术,如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3. 熟悉物联网系统开发流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实现和测试;4.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验内容1. 物联网感知层实验: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传感器网络,实现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的采集和传输。
(1)实验原理:利用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采集环境温度,通过单总线通信协议将数据传输到单片机,单片机再将数据发送到上位机。
(2)实验步骤:1)搭建传感器网络,包括DS18B20传感器、单总线通信模块、单片机等;2)编写单片机程序,实现传感器数据采集和通信;3)使用上位机软件(如LabVIEW)接收传感器数据,并实时显示。
2. 物联网网络层实验:利用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节点间的数据传输。
(1)实验原理:ZigBee是一种低功耗、低成本、低速率的无线通信技术,适用于短距离、低速率的数据传输。
(2)实验步骤:1)搭建ZigBee网络,包括协调器、路由器和终端节点;2)编写节点程序,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和接收;3)测试网络性能,如传输速率、通信距离等。
3. 物联网应用层实验:开发一个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1)实验原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家居设备的远程控制、实时监测等功能。
(2)实验步骤:1)选择智能家居设备,如智能灯泡、智能插座等;2)搭建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等;3)编写控制器程序,实现家居设备的远程控制、实时监测等功能;4)测试系统性能,如设备响应速度、数据准确性等。
物联网技术实训报告模板
![物联网技术实训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62afe387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48.png)
一、封面标题:物联网技术实训报告作者:[姓名]学号:[学号]班级:[班级]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姓名]提交日期:[日期]二、目录一、引言二、实训目的与意义三、实训内容与安排四、实训过程与实施五、实训成果与分析六、实训总结与反思七、参考文献三、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综合性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物联网技术,掌握其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次实训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
四、实训目的与意义1. 目的(1)使学生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领域;(2)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物联网设备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4)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2. 意义(1)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2)促进物联网技术与实际应用的结合;(3)推动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五、实训内容与安排1. 实训内容(1)物联网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领域;(2)传感器技术;(3)无线通信技术;(4)物联网设备应用;(5)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开发。
2. 实训安排(1)理论教学:每周2次,每次2课时;(2)实践操作:每周2次,每次4课时;(3)项目实践:每周2次,每次6课时。
六、实训过程与实施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领域。
2. 实践操作(1)传感器技术:学习各类传感器的原理、特点和应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传感器等;(2)无线通信技术:学习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通信协议、通信设备等;(3)物联网设备应用:学习物联网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和应用;(4)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开发:学习物联网系统的架构设计、硬件选型、软件开发等。
3. 项目实践以实际项目为背景,分组进行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开发。
项目内容包括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
物联网技术实习实训报告
![物联网技术实习实训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9665404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fb.png)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IoT)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为了更好地了解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我于2024年在XX公司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物联网技术实习实训。
本次实习实训的主要目的是:1. 熟悉物联网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场景。
2. 掌握物联网设备的安装、配置与维护。
3. 学习物联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4. 增强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二、实习内容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以下内容:1. 物联网技术基础知识学习首先,我对物联网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关键技术等进行了深入学习。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参加培训课程,我了解了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原理,如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
2. 物联网设备安装与配置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物联网设备的安装与配置工作。
具体包括:(1)传感器设备的安装:我学习了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特点、安装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实际参与了环境监测、智能家居等项目的传感器设备安装。
(2)通信设备的配置:我了解了不同通信协议(如ZigBee、LoRa等)的原理和应用场景,并参与了无线通信设备的配置与调试。
3. 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开发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物联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工作。
具体包括:(1)需求分析:我学习了如何从用户需求出发,进行系统需求分析,确保系统功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2)系统设计:我参与了物联网系统的架构设计、模块划分和接口设计,确保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3)代码编写与调试:我学习了物联网设备的编程语言(如Python、Java等),并实际参与了系统的代码编写与调试。
4. 项目实践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以下项目实践:(1)智能家居系统:我参与了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包括智能照明、安防、温湿度控制等功能。
(2)环境监测系统:我参与了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湿度等监测功能。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实训,我收获颇丰:1. 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了自己的物联网技术能力。
物联网技术的实习报告
![物联网技术的实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d50ea3b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9e.png)
一、实习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逐渐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
为了深入了解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我于2021年6月至2021年8月期间,在XX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物联网技术实习。
二、实习内容1. 物联网基础知识学习实习初期,我主要学习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技术架构、应用领域等相关知识。
通过查阅资料、参加培训课程,我对物联网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2. 物联网硬件设备操作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公司物联网硬件设备的操作与维护。
这些设备包括传感器、RFID标签、无线通信模块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设备的使用方法、数据采集与传输流程。
3. 物联网软件开发与测试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物联网软件的开发与测试工作。
这包括物联网平台搭建、数据采集与分析、应用功能开发等。
通过实践,我学会了使用相关开发工具和编程语言,如Java、Python等。
4. 物联网项目实践实习期间,我参与了一个智能家居项目。
该项目旨在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家庭设备的智能控制。
在项目中,我负责编写智能家居控制程序,并与硬件设备进行联调。
5. 物联网行业应用研究为了深入了解物联网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我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并对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等领域进行了研究。
三、实习收获1. 提高了实践能力通过实习,我掌握了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在项目实践中,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2. 拓宽了知识面实习期间,我了解了物联网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
同时,通过查阅资料和参加培训课程,我对物联网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其他同事共同完成项目,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培养了创新意识在智能家居项目中,我尝试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家庭设备的智能控制。
这使我更加注重创新,敢于尝试。
物联网定位与监测实训
![物联网定位与监测实训](https://img.taocdn.com/s3/m/89b627e05ef7ba0d4a733b30.png)
苏州市职业大学实习(实训)报告名称物联网定位与监测实训2015年6 月23 日至2015 年6 月26 日共1 周院系计算机工程学院班级13物联网应用技术1班姓名陈威院长李金祥系主任刘昭斌指导教师刘昭斌、李璐实训1:森林火险监测(一)---收数、配置接入服务器信息一、实验名称森林火险监测(一)---收数、配置接入服务器信息三、实验内容说明一实验目的1、掌握森林火险监测的收数、配置接入服务器信息。
2、掌握传感节点(森林火险监测)的WSN建立、收数及其作用。
3、掌握JDK、MYSQL、Navica的安装、配置、连接和数据库导入。
4、理解森林火险监测应用程序的环境配置与应用工程的开发过程。
二实验原理1、硬件平台目前系统以Telosb节点为主,配备多种传感器和CC2420通讯模块。
CC2420是一款低功耗芯片。
CC2420工作在2.4GHz的频道上,是一款完全符合IEEE 802.15.4协议规范的芯片。
相比CC1000,其最大的优点是数据传输率大大提高,达到250Kbps。
此外,CC2420是基于包的通信芯片,即CC2420能自动判断数据包的开始和结束,因此其传输和接收是以一个数据包为单位的。
这样能极大简化上层链路层协议的开发,并提高处理效率。
后台服务器使用PC机,推荐配置为50G硬盘以上的硬盘空间,1G以上RAM以及VGA 以上的显示器。
森林火险监测软件的操作系统是目前比较主流的Window7或Vista。
推荐使用Window7系统。
软件的运行环境需要安装.net framework 4.0及其以上版本,1G以上的RAM及512MB以上的显存。
2、收数、配置接入服务器信息在TinyOS中每一个长时间运行的操作都是分相的。
在阻塞系统中,当一个调用长时间运行的操作时,只有操作完成时调用才会返回;而在分相系统中,调用会立即返回,当操作完成会发出callback。
三实验环境森林火险监测软件使用的软件开发平台是Visual Studio 2010(以下简称VS),VS是一个有多个版本、兼容各种开发语言(C、C++、C#、VB等)、和各种主流数据库(SQL Server、IBM、DB2、Oracle)的可扩展开发平台。
物联网实习报告(精选3篇)
![物联网实习报告(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52d1c0ed630b1c58eeb5a2.png)
物联网实习报告(精选3篇)物联*实习报告(精选3篇)由作者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第1篇:物联*实习报告河南科技大学认识实习报告学号 XX 姓名沈成龙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02X年3月专业班级物联*1414班实习报告诚信承诺书本人沈成龙保证本次认识实习报告是自己独立完成的,认识实习报告不会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内容与其他同学雷同,也不会大篇幅地拷贝*上或者电子稿资料,如果出现以上情况,本次认识实习成绩自愿记为零分。
承诺人签名:沈成龙日期: .15目录实习计划实习内容经验总结和体会实习目的: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了解专业前沿方向的发展及应用状况,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本专业知识应用点和应用方法,让学生早些认识到即将面临的工作问题,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够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积累有用的经验。
实习要求:实习要求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按时参加参观讲座;二是认真学习记录,按要求填写记录本;三是完成实习报告,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对实习目标、内容、过程和体会进行总结,要完整有深度。
实习内容:·移动互联*互联*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互联*上我们可以聊天、玩游戏、查阅东西,还可以进行广告宣传和购物;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互联*的普及让我们学习变得更加便利,我们可以在互联*的知识库里寻找自己学业、事业上的专业知识,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高效的进行工作与学习。
但是早期的互联*有一个缺点——便携性差,那时互联*的使用以电脑为载体,当我们使用时,就要准备足够多的时间,因此移动互联*的发展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移动互联*,顾名思义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二者结合起来。
它的使用使我们能够更加高效的管理空闲时间,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充实。
移动互联*的发展迄今为止经历了四代。
1G时代的移动互联*使用模拟信号,主要功能就是语音,我们用它进行通话,代表性的机子就是“板砖机”。
随之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渐发现通话的功能太过单一,而且由于使用模拟信号,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我们开创了2G时代。
南理工物联网实验报告
![南理工物联网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a80ef6c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85.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物联网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关键技术。
2. 掌握物联网实验平台的使用方法。
3. 通过实验,加深对物联网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二、实验环境1. 实验设备:物联网实验平台、电脑、网络连接设备等。
2. 实验软件:物联网实验平台软件、相关编程软件等。
三、实验内容1. 物联网基本概念及组成(1)物联网基本概念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将各种物品连接到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2)物联网组成物联网主要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
1)感知层:负责采集各种物理量,将物理量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将信号传输到网络层。
感知层主要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数据采集器等。
2)网络层:负责将感知层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应用层。
网络层主要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等。
3)应用层:负责对感知层和网络层传输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应用。
应用层主要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
2. 物联网实验平台使用(1)平台介绍物联网实验平台是一款集成了物联网感知、网络、应用等技术的综合性实验平台。
平台具有以下特点:1)功能丰富:涵盖了物联网感知、网络、应用等关键技术。
2)模块化设计:方便用户根据需求进行扩展和定制。
3)易于操作:提供图形化界面,降低实验难度。
(2)实验步骤1)连接实验平台:将实验平台连接到电脑,并确保网络连接正常。
2)启动实验平台:打开实验平台软件,进入主界面。
3)配置实验参数:根据实验需求,设置实验参数,如传感器类型、网络协议等。
4)运行实验:点击“运行”按钮,开始实验。
5)查看实验结果:实验完成后,查看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
3. 物联网技术应用(1)智能家居智能家居是物联网技术在家庭领域的应用,通过将家居设备连接到互联网,实现家庭环境的智能化控制。
例如,智能照明、智能空调、智能安防等。
(2)智能交通智能交通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通过将交通设备连接到互联网,实现交通管理的智能化。
物联网定位技术实验DV-Hop报告
![物联网定位技术实验DV-Hop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a0c450e866fb84ae45c8d96.png)
物联网定位技术实验报告----------DV-Hop姓名学号:专业班级:物联网工程指导老师:完成时间:20170425目录实验一常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实现与比较 (1)1实验背景 (1)2.实验目的 (1)3.使用的工具 (1)4.DV-Hop算法基本思想与基本原理 (1)5.实验详细设计 (1)实验一常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实现与比较1实验背景DV-Hop定位机制由美国路特葛斯大学的DragosNiculescu等人提出的,DV-Hop算法是为了避免对节点间的距离直接进行测量而提出的一种基于距离矢量路由(根据目的地远近决定最好路径)的非测距定位算法。
非常类似于传统网络中的距离向量路由(从相邻站点收集网络列表,来路由选择)机制。
2实验目的2.实验目的1.(课堂完成)掌握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基本原理,理解所讲的迭代式多边定位算法、DV-HOP算法、PDM定位算法、基于MDS的定位算法;2.(实验完成)利用所给的网络数据,实现两种以上的定位算法并进行比较。
3.使用的工具与语言工具:Visual studio语言:C#4.DV-Hop算法基本思想与基本原理(1)通过距离矢量路由方法使未知节点获得与信标节点之间的最小跳数(2)并计算出每跳的平均距离,然后以每跳平均距离和最小跳数的乘积作为未知节点与信标节点之间的估计距离,(3)再利用多边测量法获得未知节点的位置估算。
5.实验详细设计5.1本实验用到的基本数据类型Node(int NodeId,double x, do uble y,intisBeacon)//节点类NodeId—节点idX,y–节点的坐标isBeacon–是否为锚节点List<Node>NodeList–保存节点的信息Dictionary<int, int>hopCountTable–保存着路由信息double[,] d = newdouble[288, 32]; --锚节点i与锚节点j之间的实际距离path[b, c]–表示两点之间的跳数double avg --以锚节点i为基准,计算出的平均每跳距离本实验用到的计算方法是极大似然估计法double[,] A = newdouble[31, 2]; -- 表示如下A的信息double[] B = newdouble[31]; -- 表示如下B的信息double[] C = newdouble[2]; -- 表示如下X的值5.2.本实验用到的一些函数publicstaticvoid Floyd(int[,] path, int n)//找出两点最小跳数publicstaticdouble AvgHopSize(List<Node> list)//计算每跳的平均距离publicstaticvoid Multilateration(double[,] A, double[] B, double[] C)//多变定位本实验分四大阶段:第1阶段:读取信息---读取net1_pos.txt中的节点数据并存入List<Node>NodeList中,读取net1_topo-error free.txt中的节点距离数据,并存入string[] num中。
物联网的实验报告(3篇)
![物联网的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0e48566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12.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以及应用场景,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了解物联网系统的基本架构,学习传感器、通信模块、控制模块以及云平台的应用,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二、实验内容1. 物联网系统搭建(1)硬件设备:传感器(如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通信模块(如ZigBee模块、LoRa模块等)、控制模块(如Arduino、ESP8266等)、PC机、电源等。
(2)软件环境:物联网平台(如阿里云、华为云等)、编程软件(如Arduino IDE、Keil等)。
(3)实验步骤:1. 硬件连接:将传感器、通信模块、控制模块以及PC机按照实验要求连接好。
2. 软件配置:在物联网平台上创建项目,配置传感器、通信模块以及控制模块的相关参数。
3. 编程:使用编程软件编写控制模块的代码,实现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传输。
4. 测试:将控制模块的代码烧录到控制模块中,测试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
2. 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1)实验目的:学习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传感器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方法。
(2)实验步骤:1. 采集传感器数据:使用控制模块读取传感器的数据,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
2.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如滤波、阈值判断等。
3. 数据展示:将处理后的数据通过物联网平台进行展示,如实时曲线、图表等。
3. 通信模块应用(1)实验目的:学习通信模块的工作原理,掌握通信模块的应用方法。
(2)实验步骤:1. 通信模块配置:配置通信模块的相关参数,如频率、波特率、地址等。
2. 数据传输:使用通信模块将传感器数据传输到物联网平台。
3. 数据接收:在物联网平台上接收通信模块发送的数据。
4. 云平台应用(1)实验目的:学习云平台的基本功能,掌握云平台的应用方法。
(2)实验步骤:1. 创建项目:在物联网平台上创建项目,配置项目参数。
物联网定位技术实验报告
![物联网定位技术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885ab36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7e.png)
物联网定位技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了解如何通过RSSI信号强度计算两点间的距离二、实验主要内容及原理实验内容:学习通过RSSI信号强度计算两点间的距离,并且通过串口打印出来。
实验原理:接收信号强度RSSI是传输功率和传输距离(发送节点与接收节点之间的距离)的函数。
RSSI的理论值可以有下式表示:其中n为信号传播常数,与信号的传输环境有关;d为接收节点与发送节点之间的距离;A为距离发送节点1米时的信号强度。
A和n的取值不同,对测量的误差影响会很大,为了尽可能提高基于RSSI测距定位的精度,参数A 和n的取值预先由工作人员在实际定位区域进行测量计算。
理论上A的值在各个方向上应该是一致的,但由于发射节点和接收节点天线的各向性,使它的值并不一定相同,因此需要进行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
因为n与信号传播环境有关,它的值是不断变化的,工作人员需要先在定位区域通过测量得到一组n 值,然后在参考节点布置好以后,尝试使用不同的值以寻找一个最适合该区域环境的值。
五、实验过程原始记录打开串口调试助手,选择正确的端口号,波特率为38400,观察串口调试助手打印的信息,该信息即为RSSI信号强度。
根据所得结果做出的RSSI信号图六、实验结果及分析因为有了上一次实验的基础,这一次实验较为顺利。
实验时有时会因为烧录线连接不良或硬件问题,导致烧录时不能一次成功烧录。
此时需检查线路连接并复位烧录器,待传感器指示灯正常显示时开始烧录。
的位置。
14、实验完毕。
五、实验过程原始记录注册900 RFID 卡位置信息。
在读头板的显示界面上点击Register 按钮。
点击ROOM1按钮,然后把第一张标签卡放在到读卡模块天线范围内。
重复以上操作,分别再对另外3张标签卡进行注册。
注册完成后,点击显示屏上的Back按钮返回主界面。
移动读头板,使其连接的天线靠近标签卡。
如果成功读到卡,则会在读头板界面上显示出卡片的位置六、实验结果及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知道了RFID无源定位试验的主要原理:读写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装有电子标签的物体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受电磁场激励产生感应电流,电子标签获得五、实验过程原始记录拜访参考标签如图所示,调整软件中相应数据后准备进入RFID定位。
物联网工位实训报告
![物联网工位实训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f12a072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a5.png)
一、实训背景与目的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提升自身在物联网领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物联网工位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物联网基本原理、技术应用和开发流程的理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内容与过程本次实训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物联网基础知识学习实训初期,我们系统学习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技术架构、通信协议和常用技术。
通过学习,我对物联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了解了物联网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2. 物联网硬件设备操作在实训过程中,我们接触了多种物联网硬件设备,如传感器、控制器、智能网关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学会了如何搭建简单的物联网系统,并掌握了设备的调试与维护方法。
3. 物联网软件开发实训中,我们学习了物联网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和测试。
通过使用Python、Java等编程语言,我们完成了多个物联网应用的开发,如智能温湿度监测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等。
4. 物联网项目实践为了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实训期间我们参与了一个智能家居项目的开发。
项目要求我们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包括环境监测、远程控制、语音交互等功能。
在项目实践中,我们学会了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实训成果与体会通过本次实训,我取得了以下成果:1. 理论知识的巩固与拓展:对物联网的基本原理、技术架构和应用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实践能力的提升:掌握了物联网硬件设备操作、软件开发和项目实践等方面的技能。
3.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提高:在项目实践中,学会了与他人协作、沟通和解决问题。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训的几点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物联网技术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物联网技术。
2. 注重团队协作:物联网项目往往涉及多个模块和功能,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紧密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物联网定位技术实验报告书实验名称:网络定位算法研究成员:董嘉伟指导老师:张士庚完成时间:2013-6-1目录●实验目的●实验设备●实验要求●实验背景●实验原理●实验实现(部分)●实验结果展示及分析●实现小结一、实验目的掌握常用网络定位算法,并能够独立完成和实现。
二、实验设备硬件:计算机软件:VS2012、C#4.0三、实验要求●在给定的两个网络中,编程实现前面所讲的定位算法●选择至少两个定位算法进行实现●计算所得的定位结果的误差●对不同定位算法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撰写实验报告●扩展:考虑距离测量有误差的情况?四、实验背景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定位问题在军事、楼宇自动化、跟踪与监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一直是WSN的技术热点之一。
尽管全球无线定位系统(GPS)提供了很好定位手段,并在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比如:GPS不适合于室内环境定位,其能量消耗将减少传感器节点的生存寿命,GPS 及其天线增大了节点的体积等,因此GPS并不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展专门的不依赖于GPS的定位研究(特别是分布式定位算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很多学者研究了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精确定位问题,提出了许多有效的算法。
这些算法依据是否计算节点间的距离,可分为距离无关定位算法和距离相关定位算法。
距离无关定位算法如最小包含圆算法、DV-Hop(distance vector-hop)算法、多向度量法(MDS)等。
这些方法大多通过几何方法实现,依赖于网络的拓扑结构,从而影响了定位精度。
距离相关定位算法一般先通过某种测距方法确定未知节点与初始锚节点的距离,然后根据这个距离利用三边关系、多边关系或边角关系等确定未知节点的位置。
测距方法有到达时间法(TOA)、到达时间差法(TDOA)、接收信号强度法(RSSI)等。
距离相关定位算法的定位精度依赖于测距的准确性,其测距误差可用测距的百分比来衡量。
依据到初始锚节点的跳数可以分为单跳定位和多跳定位,单跳定位算法如APIT定位算法,到达角定位算法[10]等。
多跳定位算法如DV-Hop(distance vector-hop)算法、迭代多边定位(iterative multilateration) 算法等。
单跳定位早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出现,是多跳定位的基本技术。
五、实验原理当网络的连通性较好时(每个节点至少有3个邻居节点),设盲节点(xi,Yi)的周围有k个参考节点 (x1,y1),(x2,y2),(x3,y3)…(x4,Y4),它们与盲节点(xi,yi)的之间的测距离为r,1,r2,r3,…,rk。
设(Xi,yi)的估计值为(x0,y0)。
参考节点到估计位置距离与测距之间的差异用fi(x0,y0)表示:求解如下最小二乘估计来获得最优的位置估计(x0, y0):当矩阵A 是列满秩时可以得到如式所示的最小二乘解。
迭代多边定位过程如下:首先由预定的锚节点( 坐标给定) 通过式估计盲节点的坐标,然后将这些已定位的盲节点当作参考节点参与其他盲节点的定位,下一轮得到坐标的盲节点又可以做为参考节点参与其他盲节点的定位。
依次类推,式层层迭代运行,对网络中的所有盲节点进行定位( 如图1 所示) 。
图1 多边定位迭代运行在图1 中初始锚节点1 ,节点2 ,节点3可用来估计节点4 的位置,初始锚节点3 ,节点5 ,节点6 可用来估计节点7 的位置,节点 4 和节点7 当做参考节点,和节点 6 一起估计节点8 的位置。
当然节点8 可以当作参考节点去参与其他盲节点的定位。
六、实验实现本次使用C#语言来实现,详细源码看压缩包中工程文件。
节点类Node:using System;using System.Collections;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using System.Linq;using System.Text;namespace网络定位算法比较{class Node//节点类{//节点属性private int NodeID;//节点ID号private double realX;//节点的真实经度private double realY;//节点的真实纬度private bool IsBasic;//是否为锚节点private ArrayList arNode = new ArrayList();//索引器数组public void setID(int id){this.NodeID=id;}public int getID(){return this.NodeID;}public void setRealX(double realX){this.realX = realX;}public double getRealX(){return this.realX;}public void setRealY(double realY){this.realY = realY;}public double getRealY(){return this.realY;}public void setIsBasic(int a){if (a == 1)this.IsBasic = true;elsethis.IsBasic = false;}public bool getIsBasic(){return this.IsBasic;}public double X { set; get; }public double Y { set; get; }//索引器public Node this[int index]{get { return (Node)arNode[index];}set { arNode.Insert(index, value); }}}}迭代计算方法Calc():public void Calc(int id, int num){//Node[] node = NodeList.ToArray();double[] nodeX= new double[num];//存放锚节点X坐标信息double[] nodeY= new double[num];//存放锚节点Y坐标信息double[] dist=new double[num];//存放距离信息int nodesum=0;//参与计算的节点数量,最大值为num-1for (int i = 1; i < 321; i++){if (distance[id, i] > 0 && NodeList[i - 1].getIsBasic() == true){nodeX[nodesum] = NodeList[i - 1].getRealX();nodeY[nodesum] = NodeList[i - 1].getRealY();dist[nodesum] =distance[id,i];nodesum++;}}Matrix MatrixA = new Matrix(num,2);//矩阵AMatrix Matrixb = new Matrix(num,1);//矩阵bfor (int s = 0; s < nodesum; s++){MatrixA[s,0]=2*(nodeX[nodesum-1]-nodeX[s]);MatrixA[s,1]=2*(nodeY[nodesum-1]-nodeY[s]);Matrixb[s, 0] = dist[s] * dist[s] - dist[nodesum-1] * dist[nodesum-1] - (nodeX[s] * nodeX[s] - nodeX[nodesum-1] * nodeX[nodesum-1]) - (nodeY[s] * nodeY[s] - nodeY[nodesum-1] * nodeY[nodesum-1]);}Matrix temp1 = MatrixA.Transpose();Matrix temp2 = temp1 * MatrixA;Matrix temp3 = temp2.Inverse();Matrix temp4 = temp3 * temp1;Matrix temp5 = temp4 * Matrixb;NodeList[id - 1].X = temp5[0, 0];NodeList[id - 1].Y = temp5[1, 0];NodeList[id - 1].setIsBasic(1);}迭代过程:bool flag=true;int tid, tcnt, cnt;while (flag){flag = false;tid = -1;tcnt = 0;for (int i = 1; i <= 320; i++){if (NodeList[i - 1].getIsBasic() == true)//||i!=124)continue;cnt = 0;for (int s = 1; s <= 320; s++)if (distance[i, s] > 0 && NodeList[s - 1].getIsBasic() == true){cnt++;//MessageBox.Show("1");}if (cnt > tcnt){tid = i;tcnt = cnt;}}if (tcnt >= 3){flag = true;Calc(tid, tcnt);}}七、实验结果展示及分析程序主界面展示导入节点信息误差计算如上图展示过程中一样,该程序初步完成实验要求。
在误差计算及分析模块中,可以看到在输入非锚节点124后,通过迭代多边式定位计算得出节点124的位置,存在误差但误差及其微小,可以忽略不计。
之所以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是因为导入的节点信息和拓扑信息较全,未知节点周围存在较多的锚节点和计算后升级成的锚节点,误差较小。
实际生活过程中,锚节点分布并非均匀,而且迭代计算中计算量较大,当节点数目庞大时,会带来巨大的计算问题。
所以迭代式多边定位适合节点数目较少且节点拓扑信息完整的网络中。
八、实验小结通过本次试验,我掌握了多种网络定位算法,对迭代多边式定位算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除此之外,我还复习了部分线性代数的知识,矩阵运算方面借助网上查找到CMatrix.dll得以完成,极大地缩减了工作量。
本次实验中采用了我最熟悉的语言C#,重温了C#语言中的文件操作、匿名类型、索引器、自动属性等高级语言特性,使我的编程能力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