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通信的工作原理-数据传输过程
《数据的传输过程》教学案例-2019年精选文档
《数据的传输过程》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网络技术应用(选修)》第三章第二节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中的第一课“数据的传输过程”,内容包括网络协议、OSI层次模型、TCP/IP协议体系和网络中数据的传输,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通过实践操作或亲身体验来获取新知识,但却是网络的基础内容。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在理解网络数据传输过程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数据交换技术的作用,才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服务。
● 学情分析本课学习对象为江苏省无锡市太湖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学生。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与应用范围的扩大,因特网提供的各种功能学生已经比较熟练。
学生们喜欢网络游戏、QQ聊天,收发E-mail,但是真正能了解网络数据通信工作原理的学生却寥寥无几。
本课利用成语猜谜游戏、Flash动画、模拟操作等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有趣、有意义,便于理解和掌握。
●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OSI模型及TCP/IP协议的基本知识,理解网络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画演示与实践对比理解OSI参考模型及网络中数据的传输过程,通过实例操作体验互联网中TCP/IP协议收发E-mail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通信技术在网络互联中的核心价值,体验人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
通过实例操作体验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OSI参考模型各功能层的功能;TCP/IP协议的核心内容及其特点。
难点:结合实例,分析网络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 整体思路从教学内容来看本节课是一节纯理论的课程,而且内容比较抽象。
首先,在导入时让5位学生完成一个游戏:通过形体语言传输一个成语信息,最终得到一个错误数据。
借助此游戏来分析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出错的原因。
通过“游戏导入、问题设疑”的方式引出“约定”和“功能层”的功能,为后面讲解OSI的层次模型、TCP/IP协议的层次结构埋下伏笔。
数据传输是怎么传输的?传输过程详解
数据传输是怎么传输的?传输过程详解一、FTP客户端发送数据到FTP服务器端,详述其工作过程。
两台机器的连接情况如下图所示:详细解答如下1.1、假设初始设置如下所示:客户端FTP端口号为:32768服务器端FTP端口号为:211.2、不同网络段上的两台计算机通过TCP/IP协议通讯的过程如下所示: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物理层,指的是电信号的传递方式,透明的传输比特流。
链路层,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数据传送的单位是分组或包。
传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
网络层负责点到点(point-to-point)的传输(这里的“点”指主机或路由器),而传输层负责端到端(end-to-end)的传输(这里的“端”指源主机和目的主机)。
1.3、数据包的封装过程不同的协议层对数据包有不同的称谓,在传输层叫做段(segment),在网络层叫做数据报(datagram),在链路层叫做帧(frame)。
数据封装成帧后发到传输介质上,到达目的主机后每层协议再剥掉相应的首部,最后将应用层数据交给应用程序处理。
两台计算机在不同的网段中,那么数据从一台计算机到另一台计算机传输过程中要经过一个或多个路由器。
1.4、工作过程(1)在PC1客户端,将原始数据封装成帧,然后通过物理链路发送给Switch1的端口1。
形成的帧为:注:发送方怎样知道目的站是否和自己在同一个网络段?每个IP 地址都有网络前缀,发送方只要将目的IP地址中的网络前缀提取出来,与自己的网络前缀比较,若匹配,则意味着数据报可以直接发送。
也就是说比较二者的网络号是否相同。
本题中,PC1和PC2在两个网络段。
(2)Switch1收到数据并对数据帧进行校验后,查看目的MAC 地址,得知数据是要发送给PC2,所以Switch1就对数据帧进行存储转发,查看自己的MAC地址列表后,从端口2将数据转发给路由器的S0端口。
计算机网络应用 OSI参考模型通信原理
计算机网络应用OSI参考模型通信原理在前面两节中,我们学习了OSI参考模型的7层结构及各层所具有的功能等知识。
下面,我们来学习OSI参考模型的通信原理,即数据传输过程。
在OSI参考模型中,当端到端进行通信时,首先由发送端(发送方)的发送进程将数据传送给应用层,应用层在数据的头部加上该层的控制和识别信息,并将其传送到其下一层(表示层)。
该过程一直重复至物理层,并由物理传输媒介将数据传送到目的端(接收方),在接收进程所在计算机中,信息按从物理层依次至应用层的方向传递,在此过程中添加在数据头部各层的控制和识别信息将被逐层去掉,最后数据被传送到接收进程。
其数据传输过程如图1-26所示。
图1-26 OSI参考模型中通信过程在OSI参考模型通信过程中,由高层至低层的过程中,各层数据头部封装该层的数据标识信息,当由低层至高层时,在每层需要解封装数据头部标识信息。
其过程以主机A与主机B的通信为例进行说明。
在主机A的发送进程中,首先数据在应用层,加上应用层协议要求的控制信息AH(AH 表示应用层控制信息),形成应用层的协议数据单元;接着继续传送,当传送到表示层时,在加上表示层的协议控制信息PH(PH表示表示层控制信息),形成表示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表示层的协议数据单元传到会话层,加上会话层协议要求的控制信息SH(SH表示会话层控制信息),从而形成会话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依次类推,到达数据链路层后,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控制信息分为两部分,分别为控制头部信息和尾部信息,从而形成数据帧;将帧传送到物理层时,不再加任何控制信息,而是转换成比特流,并通过传输介质将其传送到主机B的物理层。
主机B的物理层将比特流传给数据链路层,在数据链路层中,将帧中的控制头部信息和尾部信息去掉,形成网络层的协议数据单元,然后,传送给网络层,在网络层去掉网络层协议控制信息NH(NH表示网络层控制信息),形成网络层的服务数据单元。
依次类推,直到数据传送到主机B的应用进程,其过程如图1-27所示。
数据通信原理
数据通信原理数据通信是指在计算机及网络领域中,通过合适的介质将信息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数据通信原理是数据传输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它涉及到数据的编码、传输介质、传输速率、信道复用等方面的内容。
一、数据编码数据编码是指将信息转换为适合传输的信号的过程。
常见的数据编码方法有二进制编码、八进制编码和十六进制编码等。
二进制编码是将信息转换为只包含两种状态的信号,它是计算机中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编码方法。
八进制编码和十六进制编码则是将信息转换为8位或16位的信号,它们相对于二进制编码来说能够更有效地表示大范围的数据。
二、传输介质传输介质是指用于传输信息信号的物理媒介。
常见的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等。
双绞线是应用最广泛的传输介质,它由两根绞合在一起的导线组成,能够较好地抵御干扰。
同轴电缆则由内导体、绝缘层、外导体和外护套组成,适用于高频率信号的传输。
光纤是最先进的传输介质,它利用光的传播特性进行信息传输,具有带宽大、传输距离远和免受干扰等优势。
三、传输速率传输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
数据传输速率常用的单位有bps(比特/秒)、Kbps(千比特/秒)、Mbps(兆比特/秒)和Gbps(千兆比特/秒)等。
传输速率的选择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传输介质的性能来确定。
在实际应用中,常见的传输速率包括10Mbps、100Mbps和1Gbps等。
四、信道复用信道复用是指将不同的信号通过同一物理通道进行传输的技术。
常见的信道复用技术有频分复用(FDM)和时分复用(TDM)等。
频分复用是将不同频率范围的信号分配到不同的子信道上进行传输,从而实现多个信号同时在一个物理通道上传输的目的。
时分复用则是将不同信号按照时间片的方式依次传输,使得多个信号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共享一个物理通道。
总结:数据通信原理是实现数据传输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
其中包括数据编码、传输介质、传输速率和信道复用等方面的内容。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需求和资源情况选择适合的编码方法、传输介质、传输速率和信道复用技术,能够有效地实现数据的传输和通信。
3.1.2 数据的传输过程
通信连接设备
❖ 网桥与交换机:能够判断是否需要转发数据包,像邮递员, 接收下自己辖区内的信件并送给收信人,而将非自己管辖 的信件退回给邮局。
网桥
交换机
❖ 路由器:用于不同网络之间的连接,例如:局域网与广域 网,局域网、城域网与广域网
❖ 校园网通过什么与因特网相连?
路由器
网络中的软件
❖网络操作系统
A、应用层; B、网络层; C、数据链路层 D、物理层
7、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D)
A、在OSI参考模型分层体系中,数据在发送方自下向上,每往下一层 去掉一个协议控制信息;数据在接收方自上向下,每往上一层增加 一个协议控制信息。
B、在OSI参考模型分层体系中,数据在发送方自下向上,每往下一层 去掉一个协议控制信息;数据在接收方自上向下,每往上一层增加 一个协议控制信息。
2、OSI七层模型及其功能
一、网络分层
❖ 网络通信的过程很复杂 ▪ 数据以电子信号的形式穿越介质到达正确的计 算机,然后转换成最初的形式,以便接收者能 够阅读 ▪ 为了降低网络设计的复杂性,将协议进行了分 层设计
二、协议定义
❖ 什么是协议? ▪ 为了使数据可以在网络上从源传递到目的地, 网络上所有设备需要“讲”相同的“语言” ▪ 描述网络通信中“语言”规范的一组规则就是 协议
Data
❖网络中数据的传输与邮政系统的信件传输有相似 之处,以邮政系统为例看一下网络中数据的传输。
1、邮政系统分层模型
用户间约定 用户/邮局间约定
邮局间约定
邮局/运输部门间约定 运 输部门间约定
阅读教材,对照教材图 3-3回答:
1、邮局将整个邮政系 统分成几层?
2、同一层之间以及上、 下层之间是通过什么配 合并协调分工的?
数据通信工作原理及应用
数据通信工作原理及应用数据通信是一种使各种数字设备之间传送数据的技术。
它是一种在计算机系统和数据传输设备之间进行数字数据传输的技术,是信息时代的重要基础。
在不同的领域,数据通信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不同。
本文将介绍数据通信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1.数据通信的工作原理数据通信的工作原理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将数字信息转换成数据包、并通过各种数字设备之间的通信线路、传输媒介传送到指定的接收端数据通信主要包括如下步骤:(1) 将要传输的数据转换成数字信号(2) 将数字信号进行调制(3) 把调制后的数字信号通过媒介传输到接收端(4) 在接收端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调。
在数据通信中,数据包是最小的数据传输单元,它包含数据和数据包头。
在数据通信中,发送方将数据打包成一个数据包,并在数据包头中包含一些元数据,例如:序列号,数据类型,CRC校验码等。
当数据包到达接收端后,把数据包头和数据分开,对数据进行CRC校验,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如果数据包完整无误,就进行数据解析,取出需要的数据。
2. 数据通信的应用数据通信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的领域有:互联网,数字电视,自动化控制,远程医疗等。
(1) 互联网互联网是数据通信的重要应用领域。
通过网络,我们可以传输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类型的数据,因此,互联网也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
它是我们获取信息、交流观点以及了解世界变化的重要渠道。
数据通信技术是互联网传输信息的基础。
(2) 数字电视数字电视是一种优质的电视节目传输模式,数据通信技术在数字电视传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数据通信技术可以将高质量的电视节目传输到各个地方,覆盖范围更广。
(3) 自动化控制数据通信技术在自动化控制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帮助工业企业实现自动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通过数据传输,企业可以掌握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远程操作等。
(4) 远程医疗远程医疗是数据通信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一种应用。
它可以实现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远程会诊、远程问诊,让患者在家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治和诊疗。
计算机通信原理
计算机通信原理
计算机通信原理指的是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流的原理和方法。
它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据的编码和解码、数据的传输方式、数据的传输协议以及通信网络的建立等。
以下是计算机通信原理的详细介绍。
1. 编码和解码:在计算机通信中,需要将数据转换为二进制码后传输。
编码是将数据转换为二进制形式的过程,而解码则是将接收到的二进制码转换为原始数据的过程。
常用的编码方式包括ASCII码、Unicode码等。
2. 数据的传输方式:
- 并行传输:数据的每一位同时通过多条线路传输,适用于短距离高速传输。
- 串行传输:数据的每一位按照顺序通过一条线路传输,适用于长距离传输。
3. 数据的传输协议:
- TCP/IP协议:是互联网中最常用的传输协议,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和数据分组的重组机制,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
- HTTP协议:是应用层协议,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超文本信息,是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交换信息的标准方式。
- FTP协议:用于在计算机之间进行文件传输,支持文件的上传、下载和删除等操作。
4. 通信网络的建立:通信网络是指连接不同计算机的物理和逻
辑组网,包括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等。
通信网络的建立需要考虑网络拓扑结构、网络设备的选择和布局、网络协议的配置等因素。
常用的网络设备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网桥等。
总结:计算机通信原理是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它涉及到数据的编码和解码、数据的传输方式、数据的传输协议以及通信网络的建立。
正确理解和应用通信原理能够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和网络的稳定运行。
uart的工作原理
uart的工作原理UART(通用异步收发传输)是一种常见的串行通信接口,广泛应用于各种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其工作原理如下:1.串行传输:UART采用串行传输,即一位一位地传输数据。
与之相对的是并行传输,即同时传输多个数据位。
串行传输可以减少传输线的数量和复杂性,提高系统集成度和可靠性。
2.异步通信:UART采用异步通信方式,即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不需要外部时钟信号来同步发送和接收数据。
发送端和接收端根据事先约定的数据帧格式进行数据传输,并通过特定的控制位来标识数据的开始和结束位置。
3.数据帧格式:UART将每个数据帧分为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
起始位用于表示数据传输的起始位置,一般为逻辑低电平;数据位用于存储传输数据;校验位用于进行数据校验,可以检测和纠正传输错误;停止位用于表示数据传输的结束位置。
4.数据传输过程:发送端根据事先约定好的数据帧格式,依次发送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
接收端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解析出数据帧,并进行校验,判断数据的可靠性。
如果校验正确,接收端将从数据位中提取出数据。
5.波特率:6.数据缓冲:UART通过数据缓冲来存储待发送和已接收的数据。
发送端通过将数据写入发送缓冲区,由硬件自动进行数据发送;接收端则通过读取接收缓冲区,获取已接收的数据。
7.错误处理:UART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错误,如传输错误、校验错误等。
对于传输错误,UART通常会进行重试或重传;对于校验错误,UART 可以通过重新计算校验位或直接丢弃错误数据。
8.应用范围:UART广泛应用于各种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如计算机与外部设备的串行通信、嵌入式系统与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工控设备与PLC的通信等。
总结:UART是一种常见的串行通信接口,通过串行传输和异步通信方式,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它采用数据帧格式、波特率、数据缓冲等机制来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
在应用方面,UART广泛应用于各种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是一个重要的通信接口。
通信技术中的数据传输与信号处理原理
通信技术中的数据传输与信号处理原理引言:- 数据传输与信号处理是现代通信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使得我们能够进行无线通信、互联网连接和数字媒体传输等。
- 本文将详细解析数据传输和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包括信号与数据的概念、信号处理技术、数据传输方式等。
一、信号的概念和特点:1. 信号是指携带信息的波形或序列,可以是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
2. 特点:- 频率:信号具有一定的频率,用来表示信号的变化快慢。
- 幅度:信号的幅度表示信号的强度。
- 相位:信号的相位表示信号的起始点。
- 随机性:信号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确定的。
二、信号处理技术:1. 采样:将连续的模拟信号转换为离散的数字信号。
2. 量化:将采样后的信号幅度转换为离散的数值。
3. 编码:将量化后的数字信号转换为可传输的码字。
4. 解码:将接收到的码字还原为原始信号。
5. 滤波:在信号处理过程中,滤波可以去除噪声和不必要的频率成分,以提高信号的质量和可靠性。
三、数据传输方式:1. 单工传输:只能在一个方向上传输数据,如广播电台。
2. 半双工传输:在两个方向之间交替传输数据,但同一时间只能传输数据的一方向,如无线对讲机。
3. 全双工传输:可以同时在两个方向上传输数据,如电话通话。
4. 并行传输:采用多个传输通道同时传输数据,吞吐量高,如计算机内部数据传输。
5. 串行传输:采用一个传输通道逐位依次传输数据,如串口通信。
四、常见的数据传输协议:1. 串口协议:包括RS232、RS485等,用于计算机与外部设备的通信。
2. USB协议:用于计算机与外部设备的高速通信。
3. 以太网协议:用于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数据通信,是互联网的基础。
4. 无线通信协议:包括蓝牙、Wi-Fi、4G/5G等,用于无线网络连接。
五、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1. 无线通信:包括手机通信、卫星通信等。
2. 互联网:通过数据传输与信号处理原理,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互通和大规模数据传输。
数据传输的工作原理
数据传输的工作原理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数据传输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通过互联网、局域网,还是通过无线通信网络,都需要进行数据传输。
那么,数据是如何在各种网络中进行传输的呢?本文将介绍数据传输的工作原理以及一些常见的传输方式。
一、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数据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在这个过程中,数据经历了编码、调制、传输、解调和解码等多个环节。
1. 编码与解码编码是将原始数据转换成特定的二进制形式,以便能够在传输过程中被识别和传送。
常见的编码方式包括ASCII码、Unicode、UTF-8等。
而解码则是将接收到的二进制数据转换回原始数据。
2. 调制与解调调制是将数字信号转换成适用于传输介质的模拟信号,一般称为调制信号。
调制方式包括调幅、调频和调相等。
解调则是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转换回数字信号。
3. 传输传输是指将经过编码和调制的数据通过介质传送到接收端的过程。
介质可以是铜线、光纤、无线电波等,不同的介质有不同的传输特性和传输速度。
二、常见的数据传输方式数据传输可以通过有线方式和无线方式进行。
常见的数据传输方式包括以下几种:1. 有线传输有线传输是指通过物理介质(如网线、光纤等)将数据传输到接收端。
有线传输的优点是稳定可靠、传输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
常见的有线传输方式包括:(1)以太网传输:是一种用于局域网的数据传输方式,采用以太网协议进行数据的编码和传输。
(2)USB传输:是一种用于个人电脑和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方式,通过USB接口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交换。
(3)光纤传输:光纤传输利用光信号进行数据传输,具有传输速度快、带宽大、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长距离和高速传输领域。
2. 无线传输无线传输是指通过无线电波、红外线等无线信号进行数据传输。
无线传输的优点是灵活便捷、无需物理连接、覆盖范围广。
常见的无线传输方式包括:(1)Wi-Fi传输:Wi-Fi是一种无线局域网技术,通过无线接入点将数据传输到接收设备,适用于家庭、办公等场景。
数据通信基本原理
数据通信基本原理
数据通信基本原理是指数据在网络系统之间传输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数据的编码、调制解调、信道传输和错误控制等几个关键步骤。
首先是数据的编码。
数据需要进行编码以便在传输过程中能够准确地传递。
常见的数据编码方式包括ASCII码、二进制编码和压缩编码等。
通过编码将数据转换成可传输的格式,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接下来是调制解调。
调制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而解调则是将模拟信号转换回数字信号。
调制解调的过程主要包括调制器和解调器的使用,通过改变信号的频率、振幅和相位等属性来调节信号的特征,以适应传输过程中的噪声和失真等因素对数据的影响。
然后是信道传输。
信道是数据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传输媒体,可以是有线传输或者无线传输。
在传输过程中,数据需要通过电缆、光纤、无线信号等传输媒介进行传输。
传输媒介的选择和使用对数据传输的速度、带宽和稳定性等有重要影响。
最后是错误控制。
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噪声、干扰或者丢失等影响,导致数据错误或者丢失。
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需要在传输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的错误控制措施。
常见的错误控制技术包括检错码和纠错码等,通过添加冗余信息和检验位来检测和纠正数据传输中的错误。
综上所述,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数据的编码、调制解调、信道传输和错误控制等几个关键步骤。
这些原理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保证数据在网络系统之间的可靠传输。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包的传输过程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包的传输过程在计算机网络中,数据包传输过程是实现数据通信的核心环节之一。
数据包是由源节点发送到目标节点的数据单元,通过一系列的传输步骤和协议来完成传输。
本文将逐步介绍计算机网络中数据包传输的过程。
一、数据包的生成数据包的生成是数据传输的起始阶段。
当源节点发送数据时,操作系统将数据转化为数据包。
数据包一般包括一个报头和数据字段。
报头包含了目标地址、源地址、数据包序号、校验和等信息,用于标识和验证数据包。
二、数据包的封装在数据包生成后,需要将数据包进一步封装,以适合在网络中进行传输。
封装的过程通常包括添加物理地址、链路层地址和目标网络地址。
这些信息是数据包在网络中传输和路由的依据。
三、数据包的分组为了在网络中进行高效传输,数据包往往被分组。
分组的过程将数据包按照一定的规则和长度划分为多个片段,每个片段都打上报头,以便在目标节点重新组装。
分组可以提高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效率,减少传输延迟。
四、数据包的路由一旦数据包完成了分组,它将进入数据网络并开始通过路由器进行传输。
路由器是计算机网络中的关键设备,负责将数据包从源节点传输到目标节点。
路由器根据数据包的目标地址和路由表中的信息,选择合适的路径和下一跳路由器,以实现数据包的传输。
五、数据包的传输在数据包到达路由器后,路由器将根据目标地址和路由表的信息,将数据包发送给下一跳路由器。
这个过程是逐跳进行的,直到数据包抵达目标节点。
中间的路由器通过转发数据包实现了源节点到目标节点的连接。
六、数据包的接收和解封当数据包到达目标节点后,目标节点的操作系统将接收到数据包。
然后,目标节点将对数据包进行解封和还原操作,恢复数据原始状态。
解封的过程包括校验和验证、报头解析和数据字段还原。
七、数据包的处理接收节点的操作系统将对收到的数据包进行处理,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操作。
处理的方法可以是存储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或者调用相应的应用程序。
八、数据包的应答在数据包的传输过程中,源节点通常希望得到目标节点的应答,以确认数据传输的成功。
数据通信原理
数据通信原理数据通信原理是指通过传输介质将数据从一个地点传递到另一个地点的过程。
在数据通信中,数据被分割为一系列的数据包,并通过网络传输到目的地。
数据通信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调制解调:调制解调是将要传输的数据从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然后将模拟信号传输到接收方后再进行解调还原为数字信号。
调制的目的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适合传输的频率范围内的模拟信号,解调则是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转换为可供使用的数字信号。
2.传输介质:数据通信中使用的传输介质有多种,包括电缆、光纤、无线信号等。
不同的传输介质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应场景,如电缆传输适合短距离高带宽传输,光纤传输适合长距离高速传输等。
3.编码和解码:为了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会进行编码和解码。
编码将原始数据转换为特定编码格式,使其具备一定的容错能力,能够纠正一定数量的传输错误;解码则是将接收到的编码数据转换为原始数据。
4.传输协议:数据通信中使用的传输协议规定了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方式和规则。
常见的传输协议包括TCP/IP协议,用于互联网传输;以太网协议,用于局域网传输等。
5.差错控制:在数据通信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传输噪声、干扰等原因导致数据传输错误。
差错控制技术可用于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的错误,常见的差错控制技术包括奇偶校验、CRC校验等。
6.流量控制: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平稳进行,需要对数据的传输速度进行控制。
流量控制技术可用于调节发送方的传输速度,防止接收方无法及时处理数据导致的数据丢失或堆积等问题。
7.路由选择:在数据通信中,如果传输路径有多个选择,需要选择最佳的传输路径。
路由选择技术可用于确定数据传输的最佳路径,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稳定性。
数据通信原理包括调制解调、传输介质、编码和解码、传输协议、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和路由选择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数据的可靠传输和高效传输起着重要的作用。
数据通信的主要原理是
数据通信的主要原理是
通过网络将数据从一个设备传输到另一个设备。
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编码:将原始数据转换为可传输的二进制形式,通常使用ASCII码或Unicode编码。
2. 数据传输方式:数据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进行传输。
有线方式包括以太网、光纤等,无线方式包括无线局域网(Wi-Fi)、蓝牙、移动通信网络(如4G、5G)等。
3. 数据分组:将较大的数据分割成小块(数据包或数据帧),这样可以提高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4. 数据传输协议:为了数据的正确传输,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则和标准,例如TCP/IP协议。
协议包括数据包的格式、传输的顺序和错误处理等。
5. 数据路由:数据在网络中经过多个节点进行传输,需要选择最优路径进行转发和路由。
6. 数据接收与解码:接收设备接收到传输的数据后,进行解码操作,将二进制数据转化为原始数据。
以上是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不同的通信协议和技术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
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
数据通信是指在网络中通过传输媒介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其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数据格式:数据通信的第一步是确定数据的格式。
不同的应用领域和通信协议对数据格式有不同的要求,通常使用二进制、文本等格式来表示数据。
2. 数据传输媒介:数据通信需要借助传输媒介来进行信息传递,常见的传输媒介包括电缆、光纤、无线等。
不同的传输媒介有不同的传输速率、传输距离和传输可靠性。
3. 编码与调制: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需要经过编码与调制的处理。
编码将数据转换为适合传输的信号格式,如数字信号或模拟信号。
调制是将信号调整为适合传输媒介的形式,如将数字信号调制为模拟信号以便通过模拟传输媒介传输。
4. 传输原理:数据通信的传输原理包括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
串行传输是指逐位地传输数据,适用于低速率和长距离传输;并行传输是指同时传输多位数据,适用于高速率和短距离传输。
5. 数据传输控制:为了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数据通信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手段。
例如,数据帧的起始和结束标记、差错检测和纠错等技术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6. 协议与路由:在数据通信中,通信双方需要遵循相应的通信协议进行数据交换。
通信协议定义了数据交换的规则和格式,
确保通信的顺利进行。
同时,路由技术可以在网络中将数据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确保数据能够正确到达目的地。
综上所述,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了确定数据格式、选择传输媒介、进行编码与调制、选取传输原理、采取数据传输控制措施以及遵循通信协议和路由技术等方面。
数据库通信的原理与应用
数据库通信的原理与应用1. 数据库通信的基本原理数据库通信是指在客户端和数据库服务器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换的过程。
数据库通信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网络连接建立:客户端通过网络连接到数据库服务器,建立起通信通道。
•数据发送:客户端向数据库服务器发送数据库操作请求,如查询、插入、更新、删除等。
•数据处理:数据库服务器接收到客户端的请求后,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操作,如查询数据库、更新数据等。
•数据返回:数据库服务器将处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以便客户端进行后续的处理或展示。
2. 数据库通信的应用场景数据库通信在现代软件开发中广泛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Web应用程序:Web应用程序通过数据库通信来实现数据的存储和访问。
用户可以通过Web页面与数据库进行交互,如注册、登录、订单查询等。
•移动应用程序:移动应用程序通常需要和后端数据库进行通信,以获取数据或上传用户数据。
•企业级应用程序:大型企业级应用程序往往需要与多个数据库进行通信,以完成复杂的业务逻辑。
•物联网应用程序:物联网应用程序需要将设备采集到的传感器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够实时获取和分析数据。
•数据分析和报表工具:通过与数据库进行通信,数据分析和报表工具能够快速查询和分析大量的数据。
3. 数据库通信的常用协议和技术数据库通信使用了多种协议和技术来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交换,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协议和技术:•TCP/IP协议:TCP/IP协议是互联网常用的传输协议之一,它提供了可靠的通信连接,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
•SQL语言:SQL是数据库通信的核心,它能够完成数据库的查询、插入、更新和删除等操作。
•ODBC和JDBC: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和JDBC (Java Database Connectivity)是两种通用的数据库接口规范,它们使得不同数据库之间的通信变得更加容易。
•ORM框架:ORM(Object-Relational Mapping)框架是一种将对象和数据库之间进行映射的技术,它能够简化数据库操作和通信过程。
简述数据通信的过程
数据通信的过程数据通信是指在不同设备之间传递信息的过程,它是现代社会中信息交流和传输的基础。
在网络、互联网、无线通信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通信模型、数据传输过程等方面详细介绍数据通信的过程。
基本概念在深入了解数据通信的过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数据数据是指用于表示现实世界中各种现象、事物或概念的符号集合。
数据可以是文本、数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信号信号是指用于传输数据的一种能量变化或波动。
信号可以是电信号、光信号、声信号等形式。
通信通信是指将信号从发送者传递给接收者的过程。
在通信过程中,发送者将数据转换为信号,并通过信道传输给接收者,接收者则将信号转换为数据。
信道信道是指信号传输的媒介或路径。
信道可以是有线的,如电线、光纤等;也可以是无线的,如空气中的电磁波。
噪声噪声是指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产生的干扰信号。
噪声会使得接收到的信号与发送的信号出现误差,影响数据的传输质量。
通信模型为了更好地理解数据通信的过程,我们可以借助通信模型来进行描述和分析。
通信模型是一个抽象的模型,用于表示数据通信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数据通信的通用模型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发送端、接收端和信道。
其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发送端发送端是数据通信的起点,它将数据转换为相应的信号,并通过信道传输给接收端。
在发送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数据源:数据源是指提供数据的设备或系统。
它可以是计算机、传感器、摄像头等。
•编码器:编码器是将数据转换为相应的信号的设备或系统。
它可以是编码器芯片、编码算法等。
•调制器:调制器是将信号调制到合适的频率范围以适应信道传输的设备或系统。
它可以是调制器芯片、调制算法等。
信道信道是数据通信的传输媒介或路径。
信道可以是有线的,如电线、光纤等;也可以是无线的,如空气中的电磁波。
在信道中,信号会受到噪声的影响,从而导致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与发送端发送的信号有所差异。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机制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机制计算机网络是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它可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传输。
而数据传输机制则是计算机网络中实现数据传输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下面将分步详细介绍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机制。
一、数据传输机制的定义和作用数据传输机制是指计算机网络中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过程,它主要负责将源计算机产生的数据传输到目的计算机。
数据传输机制在互联网、局域网等各种类型的网络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数据传输机制,用户可以快速、高效地传输数据,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二、数据传输机制的工作原理1. 数据分割:当源计算机发送数据时,它会将要发送的数据按照一定的大小进行分割。
这是因为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是以数据包作为单位进行的,较大的数据包有可能在传输过程中出现错误或丢失。
2. 数据封装:源计算机在发送数据包之前,会将数据包首先进行封装处理。
封装过程包括在数据包的首部添加发送方和接收方的地址信息,以及其他必要的控制信息。
3. 路由选择:一旦数据包被封装完毕,它将被发送到网络中,并通过路由选择算法确定传输路径。
路由选择算法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和通信质量等因素,选择一条最优的传输路径,以确保数据包的快速准确传输。
4. 数据传输:经过路由选择之后,数据包将通过网络传输到目的计算机。
在传输过程中,数据包会经过多个网络节点,其中每个节点都会对数据包进行处理、转发和传输。
5. 数据重组:当数据包到达目的计算机时,目的计算机会对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重组。
重组的过程包括对数据包的解包处理,还原出原始的数据信息。
6. 数据验证:在数据重组完成之后,目的计算机会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验证。
验证的过程可以通过校验和、CRC等技术来实现,以确保接收到的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7. 数据处理:最后,目的计算机会根据接收到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
处理过程可以包括数据解码、解压缩、数据存储等操作,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三、数据传输机制的应用数据传输机制在实际的计算机网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数据通信原理.ppt
光线的分类
按照传输模式分类
单模光纤。只能传输一种光波模式,纤芯直径仅几 个毫米。
多模光纤。能传输多种模式,纤芯直径远大于光波 波长。
2、传输介质的特点
五、差错控制
1、定义:在数据通信网络中进行检错和纠错, 即差错控制。
2、传输错误及可靠性指标
突发错误
由突发噪声引起,误码连续成片。 由随机噪声(白噪声)引起,误码与
几种常用的数据表示方法:
单极性不归零,高电平1,低电平0 双极性不归零,正脉冲1,低电平0 双极性归零码,正脉冲1,负脉冲0 差分码,电平跳变1,不跳变0 极性交替码,正负电平交替变化
1,不变化0
2、载带传输中的数据表示方法 载带传输是传输基带信号调制的载波信号。 载波信号是正弦波信号,公式:
式中A ——载波的振幅;
f ——载波频率;
φ——载波相位。
三种调制方式:调幅、调频和调相。
高振幅表示1, 低振幅表示0.
高频率表示1, 低频率表示0. 180°相位表示1, 0 °相位表示0.
三、数据交换方式 1、线路交换方式 通信节点间建立一条实际的物理连接。 通信过程为:线路建立→→数据通信
第二章 数据通信
2.1 数据通信原理 2.2 通信协议
2.1 数据通信原理
通信:信息从一处传输到另一处的过程。 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一、基本概念及术语 1、数据信息:具有一定编码、格式、字长的
数字信息被称为数据信息。 2、传输速率 指信道在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信息量。
单位:bps。 一般DCS的传输速率为0.5~100mbps左右。
3、传
直进接行将传脉输在冲就一用在信是条基信号基信带 道通带道信 上过 传上号 传信 输同调 输道 。时制 调传载 制送波 后多后 的路,载载波信号。 波信号就是载带传输。适
UART工作原理详解
UART工作原理详解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是一种通用的异步收发器,它是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进行串行通信的一种常用方法。
UART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串行(一位一位)传输数据,而不是并行(同一时间多位)传输数据。
UART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数据传输格式、时钟同步、数据传输流程和信号电平等内容。
1.数据传输格式:UART使用串行方式发送和接收数据。
每个数据字节由起始位、数据位、停止位和校验位组成。
- 起始位(Start Bit):用于表示数据的开始,通常为低电平。
- 数据位(Data bits):表示要传输的数据字节,通常为8位(可选为5、6、7或9位)。
- 停止位(Stop Bit):用于表示数据传输的结束,通常为高电平。
- 校验位(Parity Bit):可选项,用于进行数据校验,检测传输中是否出错。
2. 时钟同步:UART工作时,发送端和接收端需要以相同的波特率(Baud Rate)进行工作。
波特率表示每秒钟传输的比特数。
发送端需要按照波特率将数据位同步地传输给接收端。
3.数据传输流程:-发送端:首先发送端发送一个起始位(低电平)。
然后依次发送数据位,根据设定的数据位数发送相应的位数。
发送完数据位后,发送停止位(高电平)。
-接收端:接收端需要按照波特率接收数据。
当接收到一个起始位后,开始接收数据位,根据设定的数据位数接收相应的位数。
接收完数据位后,接收停止位。
4.信号电平:UART使用两种电平表示逻辑0和逻辑1、通常,逻辑0表示高电平,逻辑1表示低电平。
这是因为UART最初被设计为在通过电传电路和光纤进行通信时使用的。
总的来说,UART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串行传输数据来实现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
发送端将数据并行转为串行,并添加起始、停止和校验位,通过串行传输给接收端。
接收端则将串行数据转为并行数据,并还原为原始数据。
UART的工作原理简单而有效,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设备之间的通信,如计算机与打印机、调制解调器、传感器等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
( 乙
(
(
甲
老式电话
报文交换技术
提高了通信线路的 利用率 ,但延时 较大
数据
存储数据,将 数据发送给F
乙
A
D
甲
存储数据,将 数据发送给C
C
存储数据,将数 据发送给D
F
存储数据,将数据 发送给乙
•每一个层次中,通信双方都要共同遵守相应的 约定,我们将这个约定叫做协议 •各功能层之间,上一层向下一层提出服务的要 求 下一层则完成上一层提出的要求
OSI模型
• OSI模型: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由国际化标准组织(ISO)制定,一个 规范的集合
网络接口 物理层
• 在TCP/IP协议体系中,TCP和IP是两个核心 的协议 • IP协议是把数据包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 地方 • TCP协议是对数据进行管理和校核,保证数 据包的在传输过程中的正确性
E-mail发送过程
发信端 TCP/IP
收信端 TCP/IP
Internet
数据交换技术
电路交换技术
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
数据的传输过程
用户(写信人)
用户间约定
用户(收信人)
用户子系统
用户/邮局约定 邮局子系统
邮政局
邮政局间约定
邮政局
邮局/运输部门约定
运输部门
运输部门间约定
运输部门
运输子系统
甲地
乙地
网络中的约定
•计算机网络是采用的层次性的结构模型,将网 络分为若干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功能 。
3、OSI 七层模型中,网卡的作用属于哪一层( D ) A.应用层 B.表示层 C.传输层 D.物理层
4、IP 电话、电报和专线电话分别使用的数据交换技术是( B ) A.电路交换技术、报文交换技术和分组交换技术 B.分组交换技术、报文交换技术和电路交换技术 C.报文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技术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路交换技术 D.电路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技术和报文交换技术
OSI模型 系统B 系统A
应用层 表示层 应用层 表示层
在网络应用程序之间传递信息 处理文本格式化显示代码转换
自下而上, 会话层 会话层 建立、维持、协调通信 自上而下,数据变成更小的数据包, 进行反向转 并且加上一些地址信息,控制信息, 换,去除添 传输层 传输层 确保数据正确发送 错误效验信息等。 加的信息, 将其还原为 网络层 网络层 决定传输路由,处理信息传递 初始的信息
OSI参考模型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TCP/IP概念层
应用层
各种服务及应用程序通过该层利 用网络.常用协议:HTTP, FTP, SMTP(简单邮件传达室输协议)等.
传输层
网际层
确认数据传输及进行纠错处理,常 用协议:TCP,UDP(用户数 据据报协议)
负责数据的传输,路由及地址选择 常用协议:IP,ARP( 地址解析 协议) 是针对不同物理网络的连接形式 的协议.例如:Ethernet, ATM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编码、编址、传输 管理硬件连接
物理传输信道
• OSI模型只是一种理想的模型,在实践中产 生了许多实用的协议体系,如TCP/IP、 IPX/SPX等 •因特网是网络中的网络,网络能够互相连同, 缺少不了网络中的”世界语”——TCP/IP协议 体系 •特点:成本低、不同平台的可靠性,是因特网 中使用最频繁的协议
分组交换技术
A 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 点 ,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 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 延时小,交互性好。
B
分组1 分组2 分组3 分组4 分组5 数 据
乙
甲
C
IP电话:分组交换技术 专线电话 :电路交换技术 电报:报文交换技术
1.OSI 模型将网络结构划分成( C ) A.四层 B.五层 C.七层 D.九层 2、市电话网在数据传输时,在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有一条利用 中间节点构成的物理连接线路。这种市电话话网采用 ( A ) 技术。 A.报文交换 B.电路交换 C.分组交换 D.数据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