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师表》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合集下载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先帝深感汉贼不和,不偏心,让我去请贼。

有了始皇帝的知识,就可以衡量大臣们的才能,就可以知道大臣们可以伐贼,这样敌人就可以以弱胜强。

如果不斩贼,王业会死。

但是坐以待毙,到底是哪个?正因为如此,我才起了疑心。

被点的那天,我坐立不安,不愿意吃饭。

关于北伐的思考。

宜先入南。

所以,五月渡河,寸草不生,天天吃;我不得不自怜,顾又不能偏安蜀都,所以冒险奉先帝遗志,谈判家称之为非计。

今贼厌西而奉东,兵法以劳为利。

这也是前进的时候。

我真诚地希望陈奇能做到以下几点:高与日月,谋臣虽深,然险则撞,危则安。

今陛下不如高第,谋臣不如太平,但欲以长远之策取胜,安定天下。

这位部长没有解决一件事。

刘友、王郎,据州县,谈计,动圣人,群臣疑。

所有的人都难以填满他们的胸膛。

他们这个年龄不打仗,明年不征,让孙策坐地起兵,并入江东。

这位部长没有解决第二个问题。

曹操的智谋为他人所独有,用兵如孙、吴。

但他陷南阳,危吴超,危祁连,迫溧阳,数次大败于山中,差点死于潼关,后又诬立其耳一阵子。

匡辰虽弱,却要以不临危不乱为决心。

这位部长没有解决三个问题。

曹操五次征服不了长坝,四次渡不过巢湖。

他任命李富,李富想通了,任命夏侯,夏侯反败为胜。

每次先帝称曹操为能力者,还是输了。

他怎么能赢呢?这位部长的四个未解决的问题。

我到汉中以来,先后损失赵云、杨群、马玉、阎志、李丁、白首、刘贺、邓通、常璩、屯江等七十余人,千余人。

这都是几十年内整顿出来的四方精英,不是一个国家的;如果年数是复数,将发生三分之二的损失。

怎么才能树敌?这位部长有五个未解决的问题。

今民穷疲,事不可止;事情停不下来,那生活工作就等着吧。

不如今天的图,想和贼呆在一个状态,这个部长还没解决六个问题。

夫难平,事也。

昨天,始皇帝在楚国被打败了。

这时候曹操一拍手掌,说天下定了。

然后始皇帝东接吴越,西取巴蜀,北调兵,夏侯斩首。

这是一个错误,韩事件将成为一个成功。

然后吴连违盟,关羽大败,秭归失陷,曹丕称帝。

51《后出师表》原文译文及赏析 《古文观止》每日一篇

51《后出师表》原文译文及赏析 《古文观止》每日一篇

《古文观止》每日一篇51.后出师表【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尔。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

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

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

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

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早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

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料。

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先帝考虑到汉室和篡汉的奸贼不能同时存在,帝王的事业不能偏安于一州之地,所以临终时托付我讨伐奸贼,凭先帝的英明,揣度我的才干,原本就知道我率兵讨贼,是我的才能薄弱而敌人强大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后出师表》原文:臣亲授三军,父母问安在,不得,臣当断臂。

剑指南山气如虹,吾从化城打往迁安。

愿王公、郡主、诸侯、官妓立劳。

翻译注释:1.臣亲授三军,父母问安在,不得,臣当断臂。

:在这句话中,诸葛亮表达了他对国家、家人和人民的忠诚之心。

他表示自己愿意为了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平安,即使牺牲自己的身体也在所不惜。

2.剑指南山气如虹,吾从化城打往迁安。

:这句话中,诸葛亮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出兵南征的豪情壮志。

他表示自己要冲破南山,旗帜飘扬,战无不胜,向前进军,不畏艰险。

3.愿王公、郡主、诸侯、官妓立劳。

:这句话中,诸葛亮表达了对国家领导人、贵族、官员和百姓的祝福和期望。

他希望他们都能够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宁而努力奋斗。

《后出师表》内容分析:《后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一篇表文,大约写于公元234年。

诸葛亮在南征期间,为了向朝廷和民众申明自己出征的目的和决心,特意写下了这篇表文。

这篇表文不仅体现出了诸葛亮的措辞婉丽、深沉含蓄,而且表现出了他高瞻远瞩、忠心耿耿的政治理念和家国情怀。

下面对表文进行内容分析:1.表文开篇,诸葛亮表明自己出征的决心和意志。

他表示自己如果不能够为国家效力,以至于让父母安居乐业,他愿意割断自己的手臂,以示忠诚。

2.接着,诸葛亮以诗意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出征的雄心壮志。

他用“剑指南山气如虹”来形容自己决心冲破南方的障碍,以继续向南方进军。

3.在表中,诸葛亮还祝愿王公、郡主、诸侯和官妓能够立功劳。

这是表达了他对国家领导人和全体百姓的祝福和期望,希望他们都能够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宁而努力奋斗。

《后出师表》内容的主题和价值:《后出师表》是一篇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表文。

它体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高尚情操和政治智慧,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家用诗意语言表达豪情壮志的艺术魅力。

这篇表文的主题是忠诚、豪情和祝愿。

诸葛亮在表文中通过表达自己的忠诚和豪情,展现了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决心和信念。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作者:————————————————————————————————日期:《后出师表》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qí)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nú)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sōu)、青羌(qiāng),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关于《后出师表》的原文及翻译

关于《后出师表》的原文及翻译

关于《后出师表》的原文及翻译关于《后出师表》的原文及翻译【作品介绍】《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写于建兴六年(228)。

由于《三国志》本传中不载,《文选》里也不见选录,而是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在注文中引自张俨《默记》,所以,有人认为此表是伪作。

但也有人认为,从体例文风来看,后表与前表并无二致;而且《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中,诸葛恪说:“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

”所指可能即系后表。

《后出师表》作于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大臣们对再次北出征伐颇有异议。

诸葛亮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

正因为本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表。

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令人读来肃然起敬。

《后出师表》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偪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后出师表》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篇长诗,描写了唐僖宗光启元年(887年)唐军大败于黄巢叛军后,唐僖宗被迫南逃的情景,以及杜甫对国家危亡的感慨和对当时的政局的批评。

这篇诗以其雄壮的诗句和悲壮的意境,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

下面是《后出师表》的原文及翻译注释:原文:剑外终久泪,身名对此危。

扶颠千里念,举子一窥私。

竦史屯无完,虽嗟壮士悲。

苍苍阴雨中,此地无人知。

翻译:剑外终久泪(剑外长年的辛苦泪水),身名对此危(身处名誉之下,对此感到危急不安)。

扶颠千里念(扶危忧千里,心怀忧虑),举子一窥私(举止言行一举一动,都引人害怕)。

竦史屯无完(自古以来北京担忧不尽),虽嗟壮士悲(虽然颇为荣耀,但悲哀之事纷至沓来)。

苍苍阴雨中(苍苍苦雨降临在因岭山上面),此地无人知(这个地方没有人知情)。

这里,杜甫以“剑外终久泪”的修饰来形象地表现了自己的忧虑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时局的不满。

他以“剑外”一词,实际上是一种比喻,代表着自己在战场上所受到的艰辛和磨难,同时也隐喻了他心灵深处的悲伤与忧虑。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杜甫的苦难和坚韧,并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

接下来,我将围绕《后出师表》这篇长诗展开更为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包括诗中的意境描写、诗人的感慨和社会时局的批判等方面,希望通过对这篇诗的深入解读,能够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和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后出师表》中的意境描写。

整篇诗以“剑外”作为开篇,意味着战乱与烽烟的弥漫,表现出杜甫内心的忧虑和沉重。

接着,他写道“终久泪,身名对此危”,表明自己多年来悬念的泪,以及他对自身在国家危难之际的身份和名誉的顾虑。

此处乃是对国家动乱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当时战乱频生的社会背景。

整个诗篇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勾勒出一幅悲壮的画面,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的艰难困苦和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

其次,我们可以从诗中感悟到诗人的感慨和深情。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

后出师表赏析后出师表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出师表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写作背景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

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注释及解析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注释及解析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后出师表[三国蜀] 诸葛亮先帝虑汉、贼不两立②,王业不偏安③,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④? 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人南⑤,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⑥。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⑦,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⑧,又务于东⑨,兵法乘劳⑩,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11),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12),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13),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14),论安言计,动引圣人(15),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16),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17),然困于南阳(18),险于乌巢(19),危于祁连(20),逼于黎阳(21),几败北山(22),殆死潼关(23),然后伪定一时耳(24)。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25),四越巢湖不成(26),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27),委夏侯而夏侯败亡(28),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29),何能必胜? 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30),中间期年耳(31),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32)。

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33),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

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34),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军败于楚(35),当此时,曹操拊手(36),谓天下以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37),西取巴、蜀(38),举兵北征,夏侯授首(39),此曹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后出师表》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后出师表》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后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原文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后出师表》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qí)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nú)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sōu)、青羌(qiāng),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后出师表是魏晋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诸葛亮所作,创作于公元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加紧从政治、外交、经济、军事上全面进行北伐准备。

下面是yjbys店铺为您收集的原文,欢迎阅读!原文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后出师表原文:燕赵多奇士,凤凰汇云集。

凭轩远望,同路歌舞。

人情萦柳陌,客泪满衣裾。

横戈寝穹庐,满箭绝戎车。

何日归故乡,明月江头曲。

萧萧黄鹤城,草赤蝉难宿。

燕赵多奇士,步步思亲戚。

上马遥望,厌恶西风。

羽檄飞飞,长鸣哀鸿雁。

双旌欲度关,敌影犹如烬。

借问楚王宫,何年复何日?东风柳絮飞,草木不相识。

燕赵多奇士,悲歌横咽喉。

谁能共肝胆,用直报主恩?相逢皆佩服,各极心所欲。

谁道河山险,纵横曾不足?万里赴戎机,且听冰与雪。

会合何时尽,对此语傍晚。

燕赵多奇士,赖有尺书通。

骏马清宵,肯听何由?铁鞭击水急,娇子矜方枢。

别携毛羽翼,白露无人收。

别携毛羽翼,白露无人收。

愁心转壮士,犹自未得休。

平明北山曙,浩气长虚空。

后出师表翻译:燕赵之地出产众多杰出的士兵,就像凤凰聚集在云端一样壮观。

站在高台眺望,目睹同伴们载歌载舞的场景。

这时人们情绪低落,在柳树丛中萦绕着离别的悲伤,客人们的衣襟上挂满了离别的眼泪。

战士们躺卧天穹之下的帐篷里,箭矢横飞,战车奔驰,热闹的场面显然已不复存在。

何时能够回到故乡?当那时,明月升起,在江边拂动水面的涟漪中,谱一曲动人的曲调。

黄鹤城里草木凋零,蝉儿啼叫,难以安宁。

燕赵之地培养出无数杰出的士兵,每一个都深思家人亲戚的关怀。

站在高处眺望,对西风十分厌恶。

信鸽飞向远方,发出长久悲啼之声,时常让人感到凄凉。

双旌欲越关口,敌军的阴影仍旧凝结如烬。

问问楚王的宫殿还要多少年才能回归家园?东风吹送着柳絮飞舞,但草木却不认识我。

燕赵之地培养出无数杰出的士兵,他们时常悲伤地低吟长叹。

有谁能和我共同担负忠诚和勇气,回报主上的恩宠呢?相逢的人们都互相敬佩,各自追求心中所愿。

谁说这河山险要,曲折的路途曾不足以考验我们?千里迢迢赶往战场,还要忍受冰天雪地的苦楚。

何时才能和同伴会合?对此,只能在傍晚时分黯然祈盼。

燕赵之地培养出无数杰出的士兵,感激有书信相通。

骏马在清晨时候悄然驰骋,是否能够听见我的消息呢?铁鞭击打水面,扬起波涛,娇俏的姑娘矜持地旋转着舞蹈。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篇一: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后出师表》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qí)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nú)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sōu)、青羌(qiāng),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后出师表》原文: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尽力,死而后已,一以成报先帝之遗志,而复兴汉室,不想势穷力屈,负才责众,蹈险被忧,无地自容,故惟庸才蹈逆,奉恩荷戴,泣血救灾,坐视危亡,虽死犹荣,忠义以为广大之谋,愚蒙负至诚之心,自今以往,愿陛下安天下,尽心竭力,爱国安民,何患无人,临大顺而不可入也。

《后出师表》翻译注释:这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致汉献帝的一封表文。

原文中,“先帝”指蜀汉建兴皇帝刘备,“后出师表”是诸葛亮向献帝刘协陈述国家的危急形势和自己的治国方针的表章。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指刘备在统一天下的事业才刚刚开始,却由于突然逝世而导致中途失败。

“今天下三分”指的是天下被曹魏、东吴和蜀汉三方所分割,“益州疲弊”指的是蜀汉作为益州的状况非常糟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指出现了危机存亡之秋。

然侍卫之臣尽力,死而后已,一以成报先帝之遗志,而复兴汉室,不想势穷力屈,负才责众,蹈险被忧,无地自容,故惟庸才蹈逆,奉恩荷戴,泣血救灾,坐视危亡,虽死犹荣,这段文字讲述了诸葛亮及其部下奋不顾身,不幸遭遇险境。

他们奉献心脏和鲜血,穷尽所能,力求完成先帝的遗愿,复兴汉室。

但是,却面临着形势的逆境,无法承担责任,陷入了巨大的困境。

忠义以为广大之谋,愚蒙负至诚之心,自今以往仗义执言,是考虑事业之全局。

因此将智谋融入其中。

没有采纳忠义之言的,却为异心。

愿陛下安天下,尽心竭力,爱国安民,何患无人,临大顺而不可入也。

请陛下为天下安稳,应尽心竭力,爱国平民,何愁没有人才?我们已经到了顺乎天命的时候了,不能在这时候才表现出心志。

《后出师表》全文言辞华丽,意义深刻。

这是汉代乃至整个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以其深切调情,宏大振奋的情感以及婉转曲折的文辞风格而蜚声海内外。

这篇文章以其博大精深,被誉为史家之冠。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吴,然困于,险于乌巢,危于祁(qí)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不成,任用服而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nú)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中间期年耳,然丧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郃、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sōu)、青羌(qiāng),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先帝考虑到蜀汉和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贼的大事托付给我。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后出师表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后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后出师表》原文和译文

《后出师表》原文和译文

《后出师表》原文和译文《后出师表》原文和译文【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种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满腹都是疑问,胸中塞满了难题,今年不战,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安然强大起来,于是吞并了江东。

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慧计谋,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他用起兵来就好象孙膑、吴起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山上遭到危险,在黎阳被逼,几乎在北山失败,差一点死在潼关,后来才在表面上稳定了一段时间。

何况我的才力很弱,却打算不经历危险来安定天下。

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四次渡过巢湖没有获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却图谋杀死他,委任夏侯渊,可是夏侯渊却战败身亡。

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的地方,何况我才能平庸低下,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后出师表是魏晋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诸葛亮所作,创作于公元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加紧从政治、外交、经济、军事上全面进行北伐准备。

下面是yjbys店铺为您收集的原文,欢迎阅读!原文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

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

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

汉:指蜀汉。

贼:指曹魏。

古时往往把敌方称为贼。

偏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为安。

孰与:何如,表示抉择,倾向肯定后一种(偏指一方)惟:助词。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lú),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臣下接受任命的时候,睡不安稳,食无滋味。

想到要去北伐,应该先南征。

所以五月里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两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爱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业不可能局处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着危险,来执行先帝的遗愿,可是争议者说这不是上策。

而敌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对付边县的叛乱,东面又要竭力去应付孙吴的进攻,兵法要求趁敌方劳困时发动进攻,当前正是赶快进军的时机呵!现在谨将这些事陈述如下:入南:指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

并日:两天合作一天。

顾:这里有“但”的意思。

蜀都:此指蜀汉之境。

议者:指对诸葛亮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

进趋:快速前进。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谋臣见识广博,谋略深远,但还是要经历艰险,身受创伤,遭遇危难然后才得安定。

现在,陛下比不上高祖皇帝,谋臣也不如张良、陈平,而想用长期相持的战略来取胜,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点。

高帝:刘邦死后的谥号为“高皇帝”。

并:平列。

渊深:指学识广博,计谋高深莫测。

被创:受创伤。

被,通假字,同“披”良:张良,汉高祖的著名谋士,与萧何、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

平:陈平,汉高祖的著名谋士。

后位至丞相。

长策:长期相持的打算。

坐:安安稳稳。

未解:不能理解。

胡三省认为“解”应读作“懈”,未解,即未敢懈怠之意。

两说皆可通。

刘繇(yóu)、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议论安守策略时,动辄引用古代圣贤的话,大家疑虑满腹,胸中充斥着惧难;今年不去打仗,明年不去征讨,让孙策安然强大起来,终于并吞了江东,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点。

刘繇:字正礼,东汉末年任扬州刺史,因受淮南大军阀袁术的逼迫,南渡长江,不久被孙策攻破,退保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为豪强笮融攻杀。

《三国志·吴书》有传。

王朗:字景兴,东汉末年为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太守,孙策势力进入江浙时,兵败投降,后为曹操所征召,仕于曹魏。

孙策:字伯符,孙权的长兄。

父孙坚死后,借用袁术的兵力,兼并江南地区,为孙吴政权的建立打下基础,不久遇刺身死。

江东: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qí)连,逼(bì)于黎阳,几败北山,殆(dài)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的智能谋略,远远超过别人,他用兵像孙武、吴起那样,但是在南阳受到窘困,在乌巢遇上危险,在祁山遭到厄难,在黎阳被敌困逼,几乎惨败在北山,差一点死在潼关,然后才得僭称国号于一时。

何况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艰险来平定天下,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点。

殊绝:极度超出的意思。

孙:指孙武,春秋时人,曾为吴国将领,善用兵,著有兵法十三篇。

吴:指吴起,战国时兵家、法家代表人物,先后仕于鲁、魏、楚,著有《吴子兵法》。

困于南阳:建安二年曹操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汉时南阳郡的治所)为张绣所败,身中流矢。

险于乌巢: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因乏粮难支,在荀彧等人的劝说下,坚持不退,后焚烧掉袁绍在乌巢所屯的粮草,才得险胜。

危于祁连:这里的“祁连”,据胡三省说,可能是指邺(在今河北省磁县东南)附近的祁山,当时曹操围邺,袁绍少子袁尚败守祁山(在邺南面),操再败之,并还围邺城,险被袁将审配的伏兵所射中。

逼于黎阳:建安七年五月,袁绍死,袁谭、袁尚固守黎阳(今河南浚县东),曹操连战不克。

几败北山:事不详。

可能指建安二十四年,曹操率军出斜谷,至阳平北山(今陕西沔县西),与刘备争夺汉中,备据险相拒,曹军心涣,遂撤还长安。

殆死潼关:建安十六年,曹操与马超、韩遂战于潼关,在黄河边与马超军遭遇,曹操避入舟中,马超骑兵沿河追射之。

殆,几乎。

伪定:此言曹氏统一北中国,僭称国号。

诸葛亮以蜀汉为正统,因斥曹魏为“伪”。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cháo)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n ú)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谋对付他;委用夏侯渊,而夏侯渊却败死了。

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有能耐,可还是有这些挫败,何况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证一定得胜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点。

昌霸:又称昌豨。

建安四年,刘备袭取徐州,东海昌霸叛曹,郡县多归附刘备。

四越巢湖:曹魏以合肥为军事重镇,巢湖在其南面。

而孙吴在巢湖以南长江边上的须濡口设防,双方屡次在此一带作战。

李服:建安四年,车骑将军董承根据汉献帝密诏,联络将军吴子兰、王子服和刘备等谋诛曹操,事泄,董承、吴子兰、王服等被杀。

据胡三省云:“李服,盖王服也。

”夏侯:指夏侯渊。

曹操遣夏侯渊镇守汉中。

刘备取得益州之后,于建安二十四年出兵汉中,蜀将黄忠于阳平关定军山(今陕西省沔县东南)击杀夏侯渊。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jī)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y án)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cóng)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自从臣下进驻汉中,不过一周年而已,期间就丧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将领及部曲将官、屯兵将官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卒一千余人。

这些都是几十年内从各处积集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拥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会损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去对付敌人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点。

汉中:郡名,以汉水上流(沔水)流经而得名,治所在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县东)。

期年:一周年。

突将、无前:蜀军中的冲锋将士。

賨叟、青羌:蜀军中的少数民族部队。

散骑、武骑:都是骑兵的名号。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如今百姓贫穷兵士疲乏,但战争不可能停息;战争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里等待敌人来进攻和出去攻击敌人,其劳力费用正是相等的。

不趁此时去出击敌人,却想拿益州一地来和敌人长久相持,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点。

图:对付。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cuō)跌(di ē),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dǔ)也。

最难于判断的,是战事。

当初先帝兵败于楚地,这时候曹操拍手称快,以为天下已经平定了。

但是,后来先帝东面与孙吴连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渊掉了脑袋;这是曹操估计错误。

看来复兴汉室的大业快要成功了。

但是,后来孙吴又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遭到挫败,而曹丕就此称帝。

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

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

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

夫:发语词。

平:同“评”,评断。

败军于楚:指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在当阳长坂被击溃事。

当阳属古楚地,故云。

拊手:拍手。

已定:以定,已,同“以”。

授首:交出脑袋。

关羽:字云长,蜀汉大将,刘备入川时,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他出击曹魏,攻克襄阳,擒于禁,斩庞德,威震中原。

孙权趁机用吕蒙计谋偷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

蹉跌,失坠,喻失败。

曹丕:字子桓,曹操子。

在公元年废汉献帝为山阳公,建立魏国,是为魏文帝。

逆见:预见,预测。

鞠躬尽力:指为国事用尽全力。

一作“鞠躬尽瘁”。

利钝:喻顺利或困难。

睹:亦即“逆见”,预料。

作品赏析伪作论据(一)良史陈寿修《三国志》,编《诸葛亮集》,在材料的取舍上是经过审慎斟酌的,但其均未收录此表(二)此表气绥调低,与《前出师表》辞气迥异,非出自一人之手,盖诸葛亮侄儿东吴大将军诸葛恪伪作,目的在于以”此表为他的伐魏主张制造有力的旁证“,因为诸葛恪在《论征魏》一文中曾说:”每览荆邯说公孙述以进取之图,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

而“陈与贼争竞之计”的只能是《后出师表》。

(或说是张俨伪作)。

(三)表中所列史实有误。

《赵云传》载云卒于建兴七年,而六年十一月的《后表》却说云已死。

肯定观点(一)陈寿《亮集》未载此表,不足为伪作之证。

陈氏修史编集对史料取舍,确实是经过审慎斟酌的,但却不是完备详尽的。

将《亮传》与《武帝纪》相较,前者显然简略的多,诸如伐吴、南征、八阵、渭南之战等理应明确详述的内容,他都一笔带过,或未作记载。

又陈寿编《亮集》,主要依据司马氏从成都接收运回洛阳的蜀汉政府档案,这个档案经公元264年钟会成都兵变后已不完整。

又考裴注所引诸葛亮“言教书奏”,有一部分明确谓“《亮集》载“;而有一部分非出自《亮集》,如《绝盟好议》出自《汉晋春秋》,《与陆逊书》出自《江表传》等;还有一部分未注明出处,如《公文上尚书》《与李丰教》等。

这些都说明陈寿所编《亮集》并不完备。

《后表》或因重在分析形势,关乎军情机密,不宜公开宣示,故流传不广;或因成都之乱散失,陈寿未见到。

裴松之就是针对《三国志》这种“失在于略,时有脱漏”的情况注补之,且对本文及注引材料每每刻意惩妄论辩,但对《汉晋春秋》所载《后表》只存录而并无疑义,看来裴氏相信这是诸葛亮所作。

(二)所谓前、后表词气迥异、风格不同字观点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