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质学读书报告
地震读书报告
关于地震的读书报告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材化1101班杨兵11150125大三关于地震灾害的读书报告1地震现象的简单介绍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震是地壳的快速振动,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全世界每年约发生500万次,每天大概发生13700次。
人们可以感知的地震约为1%,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7级以上)每年约18次,5级地震每年约千次。
仅我国每年发生5级以上地震就有20~30次。
1990年以来,我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每年约8次,遍布除贵州省、浙江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外的所有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地震是破坏性最强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国内所有自然灾害造成死亡人数的54%。
其中,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造成约23万人死亡;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造成约24万人死亡;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8级地震,造成近9万人死亡或失踪。
为此,进行地震的研究对于我们人类的生存问题至关重要。
2地震的产生原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称作地壳。
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
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遥感地质学读书报告
昆明理工大学《灾害地质学》读书报告学院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姓名刘世博学号200910101106任课教师阿发友2012年11 月25日前言当今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人口急剧膨胀、资源严重短缺和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挑战。
环境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自然灾害日趋频繁,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
地质灾害,作为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在历史上曾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伤痛,留下了许多不堪回首的记忆。
而今,人类活动随其规模与强度的不断增大,正在越来越深刻的干预着地球表层演化的自然过程,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在一些脆弱的地域内,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我们共花了八周时间来学习灾害地质学,在学习期间,前几周是钟老师代课,后面一直是阿发友老师来指导我们学习。
在阿发友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我们全面系统的学习了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分布,环境灾害及环境效应,地质灾害及内涵,地质灾害的分级分类,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概况和分布规律,还有地质灾害减灾对策,火山灾害的相关内容,斜坡地质灾害等等。
我们了解了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难以估量的损失和人员伤亡,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和讨论有关减灾防灾等方面的措施,认真学习相关知识,以便我们工作后,在矿上单位或者在地质队时能够识别一些普通的灾害,能够保障安全和矿业生产,或者灾害评估等打下基础。
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分布第一节地质灾害的内涵一、灾害的基本涵义(一)灾害的定义联合国减灾组织(UNDRO,1984):“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联合国灾害管理培训教材:“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
长江大学《灾害地质学》读书报告
《灾害地质学》读书报告班级:地质11102班姓名:李显峰任课教师:刘宗保(老师)时间:2014年6月22日目录保康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尧治河矿山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2)摘要 (2)关键词 (2)0前言 (2)1 自然与地质环境概况。
(3)2 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规律 (3)2.1滑坡 (3)2.2崩塌 (4)2.3岩溶地面塌陷 (4)2.4泥石流 (4)2.5地面塌陷 (4)2.6地裂缝 (4)2.7排水工程 (5)2.8拦渣坝工程 (5)2.9挡土墙工程 (5)3.0裂缝回填工程 (5)3 地质灾害发育规律 (5)3.1受地层岩性的控制 (5)3.2受构造的控制 (6)3.3受地形地貌的控制 (6)3.4受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 (6)3.5 受人类经济一工程活动的控制 (6)3.6地质灾害时间分布规律县内地质灾害在时间分布上受大气降雨的控制 (7)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7)4.1园林绿化工程 (7)4.2加强法制建设 (7)4.3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8)4.4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职能,统一领导 (8)4.5依靠群众 (8)4.6依靠科技进步 (8)4.7落实防治资金 (9)参考文献: (10)保康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尧治河矿山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摘要:保康县为湖北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在对该县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基础上,阐明了保康县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发育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与建议,为当地防治地质灾害、保护地质环境、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保康县尧治河矿山早期因缺乏规范化开采管理,只讲经济效益,不顾生态环境,乱挖滥采现象突出,致使地表出现了诸多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危及下游企业、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结合矿区总体建设规划,采取“拦、排、护、改、植”等措施,逐步消除了因开矿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并变“害”为“景”。
建造农家别墅错落有致,开采硐口布局合理,山林青翠迷人,恢复的植被尤如园林式的“花园”。
地灾读书报告
神经网络在地质灾害应用现状神经网络是通过有向拓扑结构连结的处理单元(即神经元)用来模拟自然界生物大脑处理信息过程的数据模型,具备自主学习和自适应、处理定量和定性知识、解决一些复杂的非线性问题等特点,在工业、民用和军事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自动控制、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信号处理等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
随着神经网络在行业的深入应用,在地质灾害领域神经网络也逐渐受到了学者的重视[1]。
1、在边坡中的应用神经网络在边坡中的应用研究是地质灾害领域中当前最热门的课题。
国内自1994 年在边坡稳定性评价中成功引入神经网络之后,神经网络在边坡中的应用研究就拉开了序幕,岩质边坡、黄土边坡和高边坡等边坡的稳定性评价中都开展过神经网络应用研究,各种常见的、主流的神经网络在边坡稳定性评价中都有研究案例。
到目前为止,神经网络在边坡中的应用是地质灾害领域中应用神经网络最多、应用研究程度最深的领域。
经资料统计,边坡稳定性评价中已经采用的神经网络模型主要有BP 网络、基于混沌的BP 网络、基于遗传算法的BP 网络、基于粒子群算法的BP 网络、基于小波的BP 网络、基于LM 算法的BP 网络、模糊神经网络、RBF 神经网络、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广义回归神经网络以及概率神经网络等模型[2-5]2、在滑坡中的应用在地质灾害中,由于滑坡会产生较大危害,成为人们重点研究对象。
滑坡方面应用神经网络主要集中在滑坡的稳定性及区域滑坡的危险性评价等两个方面。
神经网络在滑坡中的应用研究时间也相对较早,据资料统计,国内滑坡研究中第一次应用神经网络的时间是在1995 年。
滑坡研究中已经采用过的神经网络有BP网络、改进的BP 网络、基于小波的BP 网络、基于遗传算法的BP、多层感知器的神经网络、进化神经网络、RBF 神经网络、自组织神经网络、Elman 神经网络、模糊神经网络、竞争型神经网络等多种模型[6-7]。
3、在泥石流中的应用神经网络应用于地面沉降的时间较晚,从收集的文献中统计,最早始于2000 年;神经网络应用于地面沉降也相对较少,主要有基于混沌的BP 网络、基于小波的BP 网络、RBF 神经网络以及改进的Elman 网络[8-9]。
灾害地质学与地质灾害防治
灾害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科学,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地面沉降等灾害的成因、特征和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是地球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给人类社会和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损失。
因此,灾害地质学的研究和地质灾害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地质灾害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表形态、地质材料、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
其中,地震是最具破坏力和危害性的地质灾害之一。
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波在地表和地下传播引起的自然灾害。
地震的破坏力主要表现在房屋倒塌、地面开裂、山体滑坡等。
另外,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也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损失,灾害地质学提出了一系列防治措施。
首先,应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
通过地震仪、地质雷达等设备,能够及时监测到地质灾害的发生,提前预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加强地质灾害的减灾工程。
例如,在地震多发区修建抗震建筑,加固山体防止滑坡等。
此外,加强地质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灾害地质学的研究对于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加强地质灾害的研究和监测预警,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进一步加强灾害地质学的研究,提高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治能力。
灾害地质学读书报告
灾害地质学读书报告矿区地质灾害分析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矿山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
矿山地质灾害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包括矿井突水、瓦斯爆炸、采空区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
对矿山地质灾害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是项综合的系统工程。
本文对矿区地质灾害发生原因,表现形式与防治等对简要分析。
关键字:地质灾害,原因,表现形式,防治一、前言能源、冶金、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但地下矿产资源的开发会引起开采沉陷,从而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必须采取措施对灾害进行防治。
开采沉陷是指地下有用矿物采出后,开采区域周围岩体的原始应力状态受到破坏,应力重新分布以达到新的平衡,在此过程中,岩层和地表产生连续的移动变形和非连续的开裂、冒落等破坏现象[1]。
二、采矿引起地质灾害的原因当开采面积达到一定范围之后,起始于采场附近岩体的移动和破坏将扩展到地表,引起地表变形,导致位于移动岩体内的井巷、峒室等以及位于开采影响范围内地表的房屋、建筑物、水体、铁路和管线等改变其原有状态,甚至破坏,称之为采动损害[2]。
矿区开采沉陷引起的损害是一种突发性地质灾害,其实质是地下开采空间扩大而引起的岩体内应力变化且向其周围介质传播扩散的结果。
岩体本身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介质,它不仅是由各种不同性质的岩层组成,而且还由于褶皱、断层等各种地质作用而产生了大量的不连续面。
在一定的地质采矿条件下,开采引起的岩体应力变化,并向采空区上方岩层至地表传播扩散,按形变程度不同,可分为冒落带、断裂带、离层带和弯曲带。
这4种变形带的出现完全取决于由开采强度所导致的应力变化程度。
从空间上来说,若地下开采的范围较小,开采煤层的埋藏深度较深,则开采沉陷波及的范围往往只局限于开采区域周围的岩体;若开采范围较大,开采煤层的埋藏深度较浅,则开采沉陷波及的范围就会从岩体迅速发展到地表,引起地表移动。
《汶川地震地质与滑坡灾害概论》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汶川地震地质与滑坡灾害概论》读书报告书名《汶川地震地质与滑坡灾害概论》,地质出版社,殷跃平著。
全书共分7章。
在系统整理各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概要论述龙门山地区的区域地质背景与构造活动特征,综合分析汶川地震变形、地震破裂、同震位移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类型、发育过程和形成机理,反思有关科学问题。
概要阐述了汶川8.0级地震发震构造一一龙门山断裂带地质成因、演化历史和活动特征:介绍了自.1991年以来,特别是地震发生前后,龙门山断裂带及邻近地区地壳运动的GPS监测成果,以及沿龙门山断.裂带产生的地震陡坎、地震鼓包、地表破裂等地震变形和同震位移调查成果。
系统介绍了汶川地震诱发的15000多处滑坡等地质灾害基本分布和33处滑坡堪塞湖的风险评价结果;对地震滑坡的触发机理和类型进行了初步研究,并通过实例分析了地震滑坡的气垫效应、碎屑流效应和铲刮效应等高速远程滑动特征;最后,对汶川8.0级地震带来的问题进行了科学反思。
第一章为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主要论述了龙门山构造带的地质成因、构造演化历史,以及新构造活动特征。
特别强调了龙门山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缘的现代地壳运动围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作顺时针运动的滇藏旋转构造的一部分,与鲜水河断裂、小金河断裂、安宁河断裂、小江断裂等形成于统一的构造应力场中,构成“Y”字型活动构造体系,成为我国南北地震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地震研究应注重区域活动构造的动力学与运动学之间的联系。
第二章为地震前后地壳运动GPS监测分析。
介绍了自1991年以来,在龙门山及邻区开展GPS监测现代地壳运动的成果,特别介绍了地震发生后,在龙门山地区的GPS监测数据。
认为: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地区挤压速率达到1mm/a,具有长周期、低速率的特征;地震时,龙门山断裂带以东四川盆地向北西移动并局部下降,龙门山汶川——冒茂县和平武——青川断裂以西地区向南动位移量增大并抬升,获得龙门山地区的同震位移量达到1051mm,龙门山中段以右旋走滑——挤压作用为特征,而北段以挤压——走滑作用为特征。
《防灾减灾学科的前沿问题》读书报告
《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学科的前沿问题》读书报告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灾害事件。
在我国,主要地质灾害包括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沙漠化、火山爆发等,其中除地震、火山爆发等,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不包括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 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治理和防范措施,是减少损失的必然措施。
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学科主要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对策、地质环境预报及防护、工程损伤的识别及早期诊断,研究水环境、水污染及洪灾预测与防治,研究灾害防治工程中的技术决策支持系统。
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需解决好以理下问题:一是要认真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地质灾害的形成是致灾地质作用与受灾对象相遭遇的结果。
欲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形成),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要从防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和避免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相遭遇这两方面去采取措施。
防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一般指的是预防。
也就是首先在日常的工程经济活动中特别是在易于诱发地质灾害的环境条件下,尽可能避免破坏,并注意增强地质环境的原有安全稳定状态,以免诱发地质灾害。
避免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又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
主动避免就是不让受灾对象向已有的或可能的危险区内进驻,这可称为“躲避”。
被动避免则是将已处于危险区内的受灾对象撤出危险区,可称之为“撤离”。
当不能或不宜采用躲避或撤离的办法(每处只能存在其一)来避免遭遇的危险时(躲不开或撤不走,或两者的代价高于用工程治理来消除灾害危险时),则进行灾害的工程治理。
通过工程措施制止致灾作用的发生,或控制致灾作用的活动进程,使之不能加害于原危险区内的受灾对象。
所以灾害的治理也叫灾害控制。
它是采用工程手段强行防止致灾作用的发生或其与受灾对象的遭遇。
地质灾害实训报告心得体会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地质灾害频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为了提高我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学校组织了地质灾害实训课程。
通过这次实训,我对地质灾害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实训前的准备与期待在实训开始之前,我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渠道了解了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类型及其成因、危害和预防措施。
然而,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完全替代实践操作,我对于即将到来的实训充满了期待和好奇。
二、实训过程中的收获1. 理论知识的巩固与深化在实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地质灾害的基本理论,包括地质构造、岩土工程、气象水文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我对这些理论知识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理解。
2. 实地考察与现场操作在实训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多个地质灾害发生现场,了解了灾害的形成过程、危害程度以及应对措施。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各种测量仪器,如水准仪、经纬仪等,进行地形地貌的测量和地质构造的探测。
3.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实践实训期间,我们还学习了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包括地质灾害预警、监测、治理等。
通过模拟实验和现场操作,我们掌握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如排水、固坡、截流等。
4.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提升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分组进行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每个成员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这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三、实训中的感悟与体会1. 地质灾害的严重性通过实训,我深刻认识到地质灾害的严重性。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2. 科学技术的力量在实训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
通过先进的测量仪器和防治技术,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和预防地质灾害,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3.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实训让我意识到,在应对地质灾害时,团队合作至关重要。
地质灾害防治读书报告-邓春英-14250665
地质灾害防治读书报告题目:探讨滑坡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学院: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专业:地质工程年级:2014级任课教师:汤连生老师姓名:邓春英学号:14250665电话:Q Q:日期:2015 年8 月目录探讨滑坡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 (3)摘要 (3)关键词 (3)1 引言 (3)2 滑坡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理论分析 (4)2.1 岩土类型对滑坡地质灾害的影响 (4)2.2 地质构造条件对滑坡地质灾害的影响 (4)2.3 地形地貌条件对滑坡地质灾害的影响 (5)2.4 水文地质条件对滑坡地质灾害的影响 (5)2.5 人类活动对滑坡地质灾害的影响 (5)3 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6)3.1修建排水工程,降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提升滑坡的整体稳定性 (6)3.2修建护坡工程,阻止滑坡体下滑,实现对滑坡的加固处理 (6)3.3减重与加载,改变滑坡体的形状,实现滑坡的稳定 (7)3.4 加强排查,消除隐患,提升全民意识,减少人为创造灾害 (7)4 结语 (7)参考文献 (7)探讨滑坡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邓春英 14250665摘要:滑坡地质灾害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可以说它的发生是一种必然现象,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滑坡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多个因素来影响的,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人为因素。
通过对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因素进行探究,可以对其发生起到一定的预测,找到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减少它对人们的生命财产的损失。
本文通过对滑坡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理论的分析,提出治理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希望通过我们的探究努力,提升我国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水平,从而大大降低灾害对于人类的安全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1 引言地质灾害指的是受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影响而导致的灾害性地质事件。
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14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如图1所示)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0907起,其中滑坡8128起、崩塌1872起、泥石流543起、地面塌陷302起、地裂缝51起、地面沉降11起。
灾害地质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逐年增加。
为了提高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治能力,我国高校纷纷开设灾害地质学课程,并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地质灾害的理解,掌握地质灾害的成因、类型、分布和防治方法。
二、实习目的1. 了解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成因、类型和分布规律;2. 学习野外调查和观测方法,提高野外实践能力;3. 增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意识,提高灾害应急处理能力;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地点:某山区2. 实习时间:2022年7月10日至2022年7月20日3. 实习人员:XX学院灾害地质学实习小组4. 实习指导老师:XXX教授5. 实习内容:(1)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实习小组首先对实习区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了该区域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分布情况。
该区域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和地震等。
其中,滑坡和泥石流是该区域最主要的地质灾害。
(2)野外调查方法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野外调查方法,包括地形地貌观察、地质剖面观测、地质构造分析等。
通过实地观测,我们掌握了以下几种方法:1)地质剖面观测:通过对地质剖面的观测,了解地层结构、岩性特征、地质构造等;2)地貌观察:观察地形地貌特征,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3)地质构造分析:分析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包括:1)滑坡防治:采用工程措施,如削坡减载、抗滑桩、锚杆锚索等;2)泥石流防治:采用工程措施,如排水沟、拦挡坝、护坡等;3)崩塌防治:采用工程措施,如挡墙、抗滑桩、锚杆锚索等;4)地震防治:加强地震监测预警,提高地震灾害应对能力。
(4)灾害应急处理实习期间,我们模拟了地质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处理过程,包括:1)灾害预警:根据地质监测数据,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2)疏散撤离:组织受威胁人员迅速撤离至安全地带;3)救援行动:组织救援队伍进行救援,救助受灾群众;4)灾后重建:制定灾后重建规划,恢复受灾地区生产生活秩序。
灾害地质学实习报告
课程名称:灾害地质学姓名:邓演文学号:20130755002 专业:2013土地资源管理灾害地质学实习报告实习时间:从2014年12月22日星期一到2014年12月25日星期四实习安排:2014年12月22日集体到昆明市东三环道路边坡护理防治项目进行实地考察2014年12月23日集体到云南省地震局听取李道贵老师对云南省近年来地震概况、预测预报与减灾措施的报告2014年12月24日集体在工学楼210-2观看《超级火山:真正末日》和《海啸奇迹》两部跟别关于火山和地震引起的海啸的电影2014年12月25日通过网络查找全国及云南省近年地质灾害发生统计数据汇总实习内容:一、道路边坡常见斜坡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由于东三环公路经过的路段需要经过原有的山体部分,因此项目在挖除原有山体之后采取了部分工程措施来防治。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昆明东三环有三种拦挡工程措施,分别是抗滑挡土墙、抗滑桩和护坡工程。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护坡工程。
东三环的护坡工程采用的是阶梯型护坡工程,分为两个阶梯,第一个阶梯的上端和一二阶梯中间以及第二阶梯下端都有马道以及排水槽。
马道的规格是宽大概一米,排水槽的宽度大概有二三十厘米。
每个阶梯设有水泥喷浆的排水道和水泥铸成的导流线。
雨水落在护坡面上,受重力的左右沿坡面向下流,受导流线的影响沿着导流线从中间向两边流到宽约一米的坡面排水道,防止水在坡面堆积,影响坡面土壤的稳定性。
坡面排水道的水流到第二阶梯底部后流入横向的排水槽往两边排走。
坡面的护坡除了水泥的导流线、排水道、马道以外,还在导流线与导流线中间种植了一部分草本植物,这体现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这些草本植物一方面能起到固土的作用,另外一方面能起到美化景观的作用。
其次我们看到的是挡土墙。
相对护坡工程来说,挡土墙就不像护坡工程那样是斜面的墙了。
挡土墙是一个垂直于地面的挡墙,表面是一面由砾石堆堆积起来的挡墙,墙面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二十平方厘米左右的泄水孔。
地质灾害实习报告总结
实习报告总结: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经过一段时间的地质灾害实习,我对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次实习让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也锻炼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我在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首先,通过实习,我深入了解了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和危害。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现场,亲眼看到了灾害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
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进行地质灾害调查。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使用测量仪器、采集样本、拍摄照片等方法,掌握了地质灾害调查的基本技能。
同时,我们还学会了如何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发展趋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此外,实习期间,我们参加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了解了防治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学会了如何进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预警,掌握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在实习过程中,我还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与同学们一起分析问题、讨论解决方案,共同完成实习任务,使我明白了团队合作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同时,实习也锻炼了我的沟通协调能力,使我更加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然而,实习过程中也暴露出我的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自己在理论知识的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此外,我在团队协作中还需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
总之,这次地质灾害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方面的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我也认识到自己在理论联系实际、沟通协调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努力提高。
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将这次实习的经验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地震灾害读书报告范文3000字
地震灾害读书报告范文3000字英文回答:Earthquake Disaster Study Report.Introduction.Earthquakes are a major natural hazard that can cause widespread devastation and loss of life. They occur when there is a sudden release of energy below the Earth's surface, causing the ground to shake violently.Types of Earthquakes.There are various types of earthquakes, classified based on their magnitude, epicenter, and focal depth.Magnitude: Measures the energy released during an earthquake, using the Richter scale.Epicenter: The point on the Earth's surface directly above the earthquake's origin.Focal Depth: The depth of the earthquake's origin below the Earth's surface.Causes of Earthquakes.Earthquakes are primarily caused by tectonic plate movement. When tectonic plates collide, subduct, or slide past each other, it can result in a buildup of stress within the Earth's crust. When this stress exceeds the strength of the rocks, an earthquake occurs.Effects of Earthquakes.Earthquakes can have devastating impacts, including:Ground Shaking: The primary and最も壊滅的な影響。
工程地质读书报告——汶川地震
汶川地震山地灾害——泥石流形成机理与风险控制背景: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附近(103.4°E,31.0°N)发生Ms 8.0地震,地震持续时间为80~120s,震源深度14km,沿映秀-北川断裂长度约300km,最大错动位移达7m左右,释放能量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三倍且集中于前80s。
此次地震为典型的线宏观和主震-余震型地震,余震活动频繁、强度大。
滑坡、崩塌(滚石)是汶川地震直接触发的主要山地灾害类型。
据估算,地震直接触发的滑坡、崩塌总数达4~5万处。
其中,对人员安全和临时安置构成直接威胁的灾害隐患点就达12600余处,规模大于1000万立方米的巨型滑坡就有30余处。
“5·12”汶川大地震引发的大量同震滑坡、崩塌,大大加剧了灾害,而灾后长期持续的山地灾害,成为制约灾后重建的关键因素。
震后三年来,震区灾害较震前明显增多,其中泥石流成为震后最活跃的灾害。
据调查,地震重灾区新增泥石流967条,主要沿着发震断裂——映秀-北川断裂带两侧分布。
泥石流毁坏公路、切断通信、堵断河道形成堰塞湖、淹没村庄和安置房、严重威胁灾区人民的生活,给灾后重建工程造成了极大损失。
仅在2010年8月13日暴雨作用下,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突发的泥石流,淹埋村庄、切断通信和交通,使清平乡成为一座孤岛,造成14人思维和失踪,379户房屋严重受损。
泥石流已成为震后对地震灾区影响和威胁最严重的灾害类型。
震后三年泥石流极为发育的灾害情势表明,震后山区灾害已危机灾后重建成果的保障,成为制约重建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问题。
了解震区孕灾环境的变化特点,揭示变化孕灾环境下山地灾害形成条件、运动过程、演化规律,提出潜在灾害判识和风险分析方法,针对震后山地灾害活动与成灾特点研发防止工程新技术,为汶川震区灾后重建中城镇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减灾防灾提供科学支持。
汶川地震震后三年山地灾害活动实例表明,泥石流是震后危害最大的山地灾害,也很可能是震后活跃期最长的灾种,在此我写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泥石流的,着重分析震后泥石流形成的机理,地震灾区泥石流灾害防治原则和监测预警技术,防治时机。
灾害地质学读书报告_liuxiansen
浅谈山东主要海洋灾害类型及防治对策刘贤森(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摘要:海洋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是由海洋作用形成或引发的、能造成生命伤亡与财产损失的事件。
本文谨以致灾因子为依据把其划分为四大类型,分析沿海各市政府抗灾力脆弱性,并根据海洋灾害的分布而简要划分的区域,提出建议性防治对策。
关键词:海洋灾害;类型;抗灾力;灾害分区;防治对策引言海洋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是由海洋作用形成或引发的、能造成生命伤亡与财产损失的事件。
海洋灾害包括热带风暴(台风)、风暴潮、海浪、海冰、海雾、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和赤潮等。
其中以热带风暴(台风)和风暴潮对我国沿海的影响最大,损失最为严重[1]。
本文则根据致灾因子进行简要分类。
1山东海洋灾害的主要类型山东省海洋灾害类型多,发生频繁,对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和工农业生产具有广泛、严重的影响。
根据主要致灾因子,山东省海岸带及近海的海洋灾害分为海洋气象灾害、海洋水文灾害、海洋地质灾害和海洋生态灾害四类。
[2]1.1海洋气象灾害海洋气象灾害包括台风(含热带风暴)、寒潮大风和海雾等。
台风的致灾因子主要是狂风、暴雨。
影响山东省的台风主要形成于菲律宾以东的太平洋洋面,经浙江、江苏沿海登陆北上,或沿黄海西岸北上在鲁南、鲁东南沿海和山东半岛地区形成大风与暴雨天气,造成不同程度的风雨灾害。
寒潮大风主要指春、秋季节冷空气东移南下,配合江淮气旋或倒槽在山东北部沿海形成的7级以上的东北大风。
寒潮大风在莱州湾沿岸成灾最重。
海雾是海面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产生的一种使能见度下降的灾害性天气。
1.2海洋水文灾害山东省沿海的海洋水文灾害包括风暴潮、暴浪和海冰等。
风暴潮是强烈的大气扰动在海岸附近浅海水域中引起的一系列海面异常升降现象。
风暴潮的主要致灾因子是风暴增水,即海面在短期内迅速上升。
当风暴增水和台风暴雨、天文大潮叠加时在沿海地区造成的损失更加严重。
而山东沿海的风暴潮灾害基本有2种类型:一类是夏季7-9月由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另一类是春、秋季节由寒潮和冷空气引起的风暴潮。
地震与地震灾害读书报告
《地震与地震灾害》读书报告1、简述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主要应用的方面。
答: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地震的宏观调查;2.测震学,地震观测和数据处理;3.地震活动性、地震危险性评价;4.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内部构造;5.震源理论,地震成因,震源机制,震源物理;6.模型地震学和野外试验;7.地震预测和预报。
地震学的主要应用:1.预报自然灾害:火山喷发、海啸、矿坑塌陷、天然地震。
2.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地震的观测和分析、地震勘探、工程地质勘探。
3.地面震动的测定:强震的地面效应、场地测振、军事侦察。
2、简述地震的主要成因假说及类型。
答:断层成因假说:1.断层成因说:地下岩石受到长期的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
当能量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时,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是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滑动,释放能量,形成地震。
多数大地震发生在岩石圈板块边缘,主要原因是板块运动。
2.岩浆冲击说:由于地下岩石导热性不均匀,部分融为演讲,使体积膨胀,挤压围岩,产生地震。
3.相变成因说:当地下的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岩石所含矿物的结晶状态可能发生突然的变化,从而使延时体积也发生变化,这样就可发生地震了。
按地震成因划分的类型:1.构造地震:由于构造力的作用导致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造成的地震。
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
2.火山地震:指伴随火山岛喷发而发生的地震,占天然地震的7%,主要分布在日本、印尼、南美等地。
3.诱发地震:指由于人类某种活动二导致发生的地震。
如水库蓄水、地下核试验、工业大爆破等,破坏了原来地壳构造应力相对平衡状态。
3、什么是前震、主震和余震?答:前震:主震前发生的地震,称为前震。
主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称为主震。
余震:主震发生后发生的地震,称为余震。
4、全球有哪些主要的地震带?各地震带有何特点?答: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大西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上。
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太平洋周边地区,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北美洲的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等国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地质灾害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地质灾害是在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作用下发生的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现象或过程。
根据地质灾害的发生方式可将地质灾害划分为两大类型: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发性地质灾害。
突发性地质灾害在瞬间或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往往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冲击地压和突水等;缓发性地质灾害具有长期渐变的发展过程,主要造成环境、资源的破坏,包括地面沉降、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海水人侵等。
对以地质营力为主的自然地质灾害,主要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来处理,但在此之前需要准确的确定出灾害的边界,做到合理配置监测资源,准确预测灾害的发生。
对人类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需要及时识别,及时防治。
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大占据或缩小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过程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各种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的强度、规模、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诱发了越来越多的地质灾害。
从哲学角度来讲自然界的空间是有限的,在地质历史过程中,自然界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过程分配了足够的运动空间,人类在扩展自己的生存空间的同时,挤占了这些地质过程的空间,就使得双方的利益受到冲突,人类势必受到威胁,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和谐相处,是人类今后扩展空间时必须要考虑的极为重要的问题。
人类社会各种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及诱发的地质灾害如表1所示:必然的,如何以最小的扰动达到最大的工程效益是地质勘察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俗语正好用在此处,做好勘查工作,在施工的时候使用合适的机械,对地质体造成最小的扰动,促进自然和人类和谐相处。
重庆万州清泉路滑坡就是人类工程活动引发滑坡的一个实例,现在把治理清泉路滑坡、公路规划和为其他工程提供填方结合到一起,规划沿江公路从清泉路滑坡的第一级滑坡和第二级滑坡之间横向穿越,,对于清泉路滑坡而言,沿江路主体位于第一级滑坡的后部,显然,对于此级滑坡属于加载,不利于第一级滑坡的稳定,第二级滑坡也存在从沿江路剪出的可能。
灾害地理实习报告
标题:灾害地理实习报告摘要:本文详细记录了实习期间在自然灾害方面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经验。
通过对灾害地理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的分析,了解了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实习过程中,参与了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分析研究等环节,提高了对灾害地理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一、前言灾害地理是地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关注自然灾害的成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在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严重危害。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自然灾害,提高地理科学素养,我们参加了灾害地理实习。
二、实习内容1. 理论学习:实习期间,我们系统学习了灾害地理的基本概念、类型、成因和影响。
了解到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掌握了各种灾害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2. 实地考察: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地震遗址、滑坡现场、洪水淹没区等地,直观地了解了灾害现场的情况,加深了对灾害地理的认识。
3. 数据收集与分析:我们参与了灾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学会了如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对灾害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4. 应对策略研究: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灾害预警、防灾减灾、灾后重建等灾害应对策略,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应对自然灾害奠定了基础。
三、实习收获1. 提高了灾害地理的理论知识水平:通过实习,我们系统地学习了灾害地理的基本概念、类型、成因和影响,使我们对灾害地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增强了实践操作能力:实习过程中,我们参与了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分析研究等环节,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实习期间,我们与同学们共同探讨、分工合作,完成了各项任务,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4. 提升了地理科学素养:通过实习,我们认识到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学会了如何应对自然灾害,提高了地理科学素养。
四、总结灾害地理实习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危害性,掌握了灾害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应对策略。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为保护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作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害地质学读书报告矿区地质灾害分析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矿山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
矿山地质灾害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包括矿井突水、瓦斯爆炸、采空区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
对矿山地质灾害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是项综合的系统工程。
本文对矿区地质灾害发生原因,表现形式与防治等对简要分析。
关键字:地质灾害,原因,表现形式,防治一、前言能源、冶金、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但地下矿产资源的开发会引起开采沉陷,从而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必须采取措施对灾害进行防治。
开采沉陷是指地下有用矿物采出后,开采区域周围岩体的原始应力状态受到破坏,应力重新分布以达到新的平衡,在此过程中,岩层和地表产生连续的移动变形和非连续的开裂、冒落等破坏现象[1]。
二、采矿引起地质灾害的原因当开采面积达到一定范围之后,起始于采场附近岩体的移动和破坏将扩展到地表,引起地表变形,导致位于移动岩体内的井巷、峒室等以及位于开采影响范围内地表的房屋、建筑物、水体、铁路和管线等改变其原有状态,甚至破坏,称之为采动损害[2]。
矿区开采沉陷引起的损害是一种突发性地质灾害,其实质是地下开采空间扩大而引起的岩体内应力变化且向其周围介质传播扩散的结果。
岩体本身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介质,它不仅是由各种不同性质的岩层组成,而且还由于褶皱、断层等各种地质作用而产生了大量的不连续面。
在一定的地质采矿条件下,开采引起的岩体应力变化,并向采空区上方岩层至地表传播扩散,按形变程度不同,可分为冒落带、断裂带、离层带和弯曲带。
这4种变形带的出现完全取决于由开采强度所导致的应力变化程度。
从空间上来说,若地下开采的范围较小,开采煤层的埋藏深度较深,则开采沉陷波及的范围往往只局限于开采区域周围的岩体;若开采范围较大,开采煤层的埋藏深度较浅,则开采沉陷波及的范围就会从岩体迅速发展到地表,引起地表移动。
所谓地表移动,是指采空区面积扩大到一定范围后,岩层移动发展到地表,使地表产生移动和变形的过程。
在开采影响波及到地表以后,结果是受采动影响的地表从原有标高向下沉降,从而在采空区上方地表形成一个比采空区面积大得多的沉陷区域,这种地表沉陷区域称为地表移动盆地(下沉盆地)俗称采煤塌陷地。
同时,在地表移动盆地的外边缘区,地表可能产生裂缝;而在急倾斜煤层开采条件下,地表则可能出现漏斗状塌陷坑。
这样,在地表移动盆地、裂缝及塌陷坑等灾害现象形成的过程中,改变了地表原有的形态,引起了地表高低坡度及水平位置的变化,从而对位于影响范围内的道路,管路,河渠,建筑物,生态环境等等,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
三、采矿引起地质灾害的表现形式3.1 采矿活动直接影响矿区内的水源地下开采造成上覆岩层原始应力的破坏,上覆岩层出现冒落、断裂、离层、弯曲等现象,当破坏发育至地表时地表出现下沉、裂缝、塌陷坑等破坏形式[3]。
这种破坏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面降水的径流与汇水条件,使地表水通过裂缝渗入地下,引起河流水系的流量减小,严重时地表河流水系甚至出现断流现象;另一方面,由于采空区上覆岩层受到破坏,岩层裂隙更加发育,上覆岩层的含水层在水位和流向上受到干扰,地下水沿着发育的裂隙加速向采空区或深部岩体渗漏,使水位降低,严重时导致地下水疏干,井泉干涸。
3.2 采矿活动对地表建(构)筑物造成影响开采引起地表沉陷,使地表出现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移动和水平变形等移动和变形,不同程度的引起地表建(构)筑物的破坏。
对于矿井井田范围内大量的建(构)筑物来讲(诸如自然村庄、永久性纪念物、铁路、公路、工业广场等),由于地下开采活动,位于开采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将受到破坏,严重时将失去原有使用价值[4]。
如阳泉矿务局四矿前家掌中央风井,由于受采矿影响,造成中央风井错位而报废;潞安矿务局屯留矿井铁路专用线大部分位于塌陷区,最大塌陷深度在4 m左右,地表倾斜达30 mm/m以上,致使该铁路营运受到严重威胁。
至于对居民住宅的破坏更是屡见不鲜。
3.3 地表塌陷与裂缝等不断发生采矿活动引起大面积的地表塌陷,据不完全统计,至1996年全国煤矿范围内约有30万公顷塌陷面积,平均每采万吨煤塌陷面积0.2 公顷,在塌陷同时,地表出现高度、深度不等的裂缝[5]。
如位于阳泉矿务局井田范围内的狮脑山,由于塌陷造成地表形态损坏,形成长300 m,宽1.2,1.3 m,深0.6,1.5 m的大裂缝,使地面产生高低不平。
1995年,山西省孟县青城村北侧,煤矿采空区突发塌陷,范围达4万余平方米,使村庄80%的民房产生裂缝。
1994大同黄土坡煤矿采空区塌陷,致使楼房倒塌,21人死亡,40多人受伤。
3.4 煤层瓦斯突出透水事故不断发生一方面,由于高强度的开采,使地下采场应力失去平衡,这时赋存在矿体中较为稳定的瓦斯在突然失去平衡状态下突出,再加上未有防范措施,而酿成重大恶性事故;另一方面,由于中小矿区乱采乱掘,科学技术及装备落后,加之不讲究科学管理,盲目追求产量,在超采情况下,瓦斯浓度急剧上升而引起爆炸。
山西省临汾市河底煤矿1998年12月份发生的特大瓦斯爆炸,造成47人死亡的恶性事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个体业主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挑肥拣瘦,越界开采,随意在大矿井田内乱采乱挖,使国营大矿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恶性事故不断发生。
如西山矿区由于个体煤矿的非法开采,于1996年8月4日发生洪水淹没官地和杜儿坪两个特大型矿井的恶性事故,死亡60多人,一次经济损失就达2.4亿元之多,损失之惨重,国内罕见。
3.5 采矿塌陷造成地表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加剧研究表明,地表坡度的变化是引起土壤侵蚀与退化的主要因素,地下开采引起地表塌陷形成塌陷盆地,从而使地表坡度发生改变。
当地表下沉达到稳定后,地表产生的附加坡度大小取决于地表倾斜的程度,而影响地表倾斜的因素非常复杂,不同地区、不同采煤方法所引起地表的倾斜程度差别很大。
因此,一般情况下,地表达到充分采动后其最大倾斜值在120,130 mm/m之间,相当于使地表产生的附加坡度值为7?。
由此将引起地表发生中度侵蚀。
可见,地表塌陷引起的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将不容忽视。
3.6 采矿引起山体滑坡频繁发生当山体坡度超过25?,地表为砂质粘土和坡积物时,由于长时期受风化侵蚀或水流冲刷而处于自然平衡的临界状态,当受到采矿影响时,很容易出现裂隙、滑动,继而出现大面积的山体滑坡。
调查资料表明,由于受采矿影响而引起的山体滑坡在山西各矿区已多次发生如西山矿区由于采矿而引起的坡体坍塌、崩塌等突发性的明显采动滑坡180余处,滑坡影响面积约3 平方千米.阳泉矿区二矿大南沟口古滑坡因采矿影响而发生新的滑动,使滑体推动下方二级台地蠕动,导致附近石太铁路路基向桃河推移了近20米,使道床鼓起,被迫改线重修,损失近千万元。
3.7 采矿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由以上分析可知,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危害程度及对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将十分严重。
3.7.1 对水资源的破坏使矿区内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受到影响[6]由于水源的破坏,直接影响到矿区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
根据对山西统配煤矿的调查了解,由于工业用水的严重短缺而使矿区经济损失达10%,20%.而矿区开采影响范围内80%的农村缺水,缺水人数占农村总人数的60%以上,严重干扰了矿区内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由此而引起的矛盾日益尖锐。
为解决农民日常生活用水,矿方不得不每年化去大量资金,无形中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3.7.2 采矿影响造成地面建筑物自然景观和人工生态等的破坏研究表明,一般砖木结构建设物的允许的临界变形值分别为倾斜i=3 mm/m,曲率K=0.2×10-3/m,水平变形E=2 mm/m[5].当然不同的建(构)筑物所承受的变形值也不一样。
底面积小的高大建筑物和大型机械设备对地基的倾斜变形非常敏感,长形建筑物对水平拉伸和曲率变形很敏感;铁路和高速公路,对地基的下沉和水平移动要求很高。
但不论何种建(构)筑物,当受到采矿影响而不采取保护措施时,可能由于地表塌陷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或破坏,严重时将失去其使用价值。
另外,当水平拉伸变形大约在1.0,2.0 mm/m时,象砂质轻亚粘土质黄土覆盖的地表将出现裂缝,裂缝的大小与深厚比有直接的关系,严重时将出现阶梯状塌陷、塌陷坑等。
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省由于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危及村民安全而被迫迁村的已多达145个自然村,另有200多个村庄的民房也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坏。
3.7.3 采矿对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1)采矿可加剧土壤侵蚀,使土壤退化日益严重。
由于地表产生倾斜而改变了原有的地表坡度,使原有的径流发生改变,坡度大径流量大,引起的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也越严重。
另外,由于地表裂缝的产生,地表与地下水向深部渗漏,使潜水位下降,导致土壤湿度减小,使本来干燥的土地更加干燥。
由于土壤侵蚀程度的加剧与土壤湿度的减小,土壤退化、沙化现象日愈严重,土地质量下降而造成弃耕现象,特别是干旱山区更加严重。
2)采矿对植被的影响,使矿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土壤和水分是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采矿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地下和地表水体的破坏,必然对地表植被产生影响。
对山西省调查资料表明,在采矿影响范围内的农作物,一般轻度破坏造成作物减产为10%,中度破坏为10%,20%,重度破坏为20%,30%.当地表出现滑坡、坍塌等重度破坏时将造成作物绝产、树木和草灌死亡。
使矿区内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四、矿区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个系统工程,这不仅是矿山采、选、冶的事,也关系到矿山建设之前的地质勘探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7]。
4.1矿山建设之前的地质勘探工作矿床地质勘探工作的成果是矿山设计的基本依据。
它的质量的好坏是决定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一个前提条件。
地质勘探工作不仅要查明确切的矿石储量,而且还要查明矿床的地质构造背景,尤其是新构造运动的条件,还要查明矿床周围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
总之,矿床地质勘探报告的质量极为重要的。
该种报告的评定审查,必须要根据规范,严格进行。
4.2矿山采、选、冶要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1)在开采过程中,导致事故的原因,多半是不按科学办事,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滥采乱挖,吃富弃贫,过量开采。
当然,有的是使用采矿机电设备陈旧,还有的是使用假冒伪劣机电产品所造成的。
(2)采、选、冶过程中的三废治理,对废气治理,要着重改进窑炉的生产工艺,在回收和污染处理上狠下工夫;对废水处理,要改革工艺,更新设备,减少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特别值的提出的是,要效仿国外先进的废水处理经验。
在这方面,美国用人造湿地来处理废水的经验是可取的;对废渣处理,要着眼于综合利用,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