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实用技术经济创新案例
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华北制药厂,以下简称药集团或华药)是“一五”建成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是我国重要的抗生素生产基地。其青霉素产量占全国的1/2以上。建厂40多年来,尤其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近十几年来,企业经受国内外医药市场风浪的冲击,克服国有企业体制上的痼疾,保持产值效益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坚持走技术创新、科技兴厂的道路。截止到1999年底,公司共获得国家发明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8项,省部级科技进行奖70项,在国内首先研制出平阳霉素、正定霉素等十几个品种,为我国医药市场填补了空白。仅“八五”期间,公司就投产新产品、新品种30余种,并实施各类合资、合作及技改项目达20余项。1999年度,公司新产品、新品种、新规格产品值达9亿元。2000年后每年有一两个创新药物或现代生物技术药品投放市场。目前公司生产5大系列430多个品种产品。华药集团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到2010年,在实力上保持国内第一,跻身世界医药30强。
公司设立科技委员会,由董事长、总经理分别担任科技委员会正、副主任,强化领导,使全公司的技术创新工作定位在决策层。科技委员会负责定公司的科技政策、中长期发展规划,负责重大感想课题及技改项目的论证和决策,负责科技成果的审定奖励等。
技术创新的前提在于制度创新,即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为此,公司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制定正确的科技政策,确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民向,产品开发为龙头,改革工艺为基础,采用新技术开发传统产业为手段,辅以节能降耗,最终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发展方针。二是技术政策确定的前提下,编制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企业发展中远期规划及科研计划,并滚动实施。三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实行课题承包制、攻关合同制、项目负责人制及配套的奖励制度,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四是强化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建设技术中心,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必然选择。中美达成《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后,药品的研制面临着由“仿制”向“创新”的转称,医药企业必须走自主研制开发的路子。华药早在1992年就组建了企业技术中心——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中心。中心以原厂办抗菌素研究所为主体,联合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河北省药物研究所,组成联合体,并同国内外20余所科研院所建立了横向协作联系,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独立自主的研究开发体系,1993年,成为国家经贸委、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确认的第一批“国家认定技术中心”。1997年华药被国家经贸委认定为首批技术创新试点企业,2000年华药被科技部认定为“863主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
具体分析:
(一). 根据案例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案例中使用了分层复制管理模式
公司总经理亲自兼任中心主任,在资金投入上给予保证,并明确指出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企业的中长远发展目标,研究开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竞争能力的产品。为
适应新药研究开发的需要,从多方面加强建设,使其形成有效的开发体系。
(1)首先抓机构和体系的建设,对原抗菌素研究所进行重大调整,将一新产品试制车间划归中心管理,作为中心的中试工厂和新工厂和新产品放大试验基地。赋予中心独立核算职能,建立起信息量(市场)——科研——中试——生产——销售——体化的研究开发体系。
(2)针对新药研究开发周期长、投资大的特点,逐步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硬件建设,科技投入与销售额之比连续多年超过2%。
(3)建立起有效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一是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研究人员素质。中心先后派多人到日、美、英、德等国研修,学成归来成为研究开发中的骨干。同时还选派人员到国内科研所进行合作研究,既开展了课题,又培养了人才。二是促成人员流动,改善人才结构,吸引优秀大学生、研究生充实科研队伍。三是建立中心内的人才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者的晋级、调资、住房等给予照顾。
(4)中心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广泛与国内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以技术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形成了跨行业、跨地区、高层次的“产学研”联合开发体系。与云南科研单位进行合作,每年可以拿到几千种天然化合物。与美国生物制药公司合作,旨在利用其在组合化学和创新药物技术研究开发方面位居世界前列的优势。
(5)在企业内部,华药分批建立起矩阵型管理的研发部门和机构(包括二、三级研发),分清职责,分工合作。由集团搭建平台,为各级研发机构、成果需求单位和市场开发单位之间进行沟通提供服务,从而实现成果的有效转化。
(二),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强调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并不排斥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企业技术创新应是以企业为主体,融合国际、国内多方面力量,自主研制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集众家所长,为企业所用的一系列活动。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今天,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尤为重要。经过“六五”到“九五”的探索,华北制药集团公司走出一条“产学研”有效结合的路子,创立了“以技术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企业牵头,优势互补,共同攻关”的成功模式。
“八五”期间,华北制药集团公司与四川抗生素研究所等单位协作,利用“川抗所”筛选取到的菌种,结合华北制药发酵及提取方面的技术优势,成功地研制出高附加值的产品——环孢菌素。
1993年,华北制药集团公司与北京医科大学心血管研究所联合组建高技术实验室,开发心血管药物。双方合作3年来,在世界上首先发现了两个高血压基因,为国际基因库收录并向全世界发表,此外学向国家专利局申报7项专利。
“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青霉素生产中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由公司牵头,联合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冶所、天津大学共同完成,推广至生产应用后,为企业年创经济效益2400元。
华北制药集团公司还计划与美籍华人科学家合作,在北京和美国建立创新药物研究筛选中心。
二企业在创新中的存在的问题
(一)医药企业产权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有医药企业的产权形式是国有产权,产权的转移变化主要是经营权的变更。而国有产权是一个高度抽象的产权形式,即国家委托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再委托投资主管部门,各投资主管部门再委托医药企业,在这一连串的委托代理中,各委托或受托主体只是代理人,与国有资产的增值和保值没有直接联系,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联系机制,这使得受托人或委托人对医药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不十分关心,对受托人的监督也不够有效。
(二)医药技术创新缺乏市场激励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有待健全,医药技术创新的各个主体还没有更充分地调动起来,因而致使医药技术创新缺乏市场激励。
2. 1 我国的医药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还延续着计划经济的操作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科研院所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政府而不是市场,科研人员的投入依赖于财政而不是市场,也就是说医药科研院所,还没有完全进入医药市场。市场的规律、规则和机制对医药科研院所的科研创新、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不大。
2.2 医药企业应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处于主导地位,但我国的医药企业却主要依赖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低素质的人力资源,通过提供低质量数量型医药产品来弥补市场的空缺,求生存和发展,而不是依靠技术的创新求得生存和发展,也就是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功能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而难以充分发挥,当然也就难于和国际接轨。
三.提升公司技术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明晰产权,建立现代医药企业制度
才能使不同产权的拥有者与其相应的责、权、利紧密结合,从而调动起各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对医药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是解决产权关系的理想方法。股份制改造使不同股东拥有不同的产权,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取得相应的收入。国有医药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医药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监督机制,监督各委托代理人的行为,使他们真正担负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避免贪污腐败。同时运用激励机制,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