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地理学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地理学视域下《晚安,妈妈》主题探析

女性主义地理学视域下《晚安,妈妈》主题探析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女性主义地理学视域下《晚安,妈妈》主题探析郭慧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空间、身体和身份是美国戏剧家玛莎•诺曼代表作《晚安,妈妈》的重要主题。

文章从女性主义地理学角度出发,首先在空间和身份的关系上,探讨了生活空间的隔离加剧了《晚安,妈妈》中母女的经济边缘地位、性别空间导致杰茜和塞尔玛身份的迷失;再在身体和身份的关系上,展示了杰茜被社会认定不合格的身体如何导致了其自我认同的缺失,以及杰茜的自杀如何使其获得主体性,重塑其有尊严的个体身份。

关键词:《晚安,妈妈》;主题;空间;身体;身份作者简介:郭慧(1994-),女,汉,湖南省常德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154-02玛莎•诺曼是二战后美国戏剧界最为成功的女剧作家之一,其作品大多关注女性命运及二十世纪美国社会背景下的女性生存状态,体现了深刻的女性关怀。

《晚安,妈妈》是诺曼的经典剧作,是美国戏剧中少见的哲理性剧作,从女性主义地理学角度出发,空间、身体和身份是其重要主题。

一、空间与身份在空间和身份的关系上,生活空间的隔离加剧了《晚安,妈妈》中母女的经济边缘地位,而性别空间导致了母女身份的迷失。

戏剧一开始便介绍了母女的生活空间,是“建于乡间路旁的一幢较新的房子里”。

[1]虽未明确说明地点,但根据居住的房子比较新、位于乡村公路旁,孤零零、几乎无人造访等细节,一般评论认为其住址具有美国中西部特色。

首先,在假设其背景为美国中西部的前提下,这种隔离空间是美国80年代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导致的地域差异。

“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危机,1980年里根总统上台,提出了经济重整计划”[2]1983年里根执政期间的繁荣“是服务业而不是制造业的繁荣,是阳光地带和硅片而不是铁锈地带和烟囱的繁荣”。

[3]阳光地带指的是美国的南部地区。

国内外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述评

国内外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述评

提要:后现代思潮背景下,性别研究在人文科学领域越来越重要。

性别不只是关于个体身份的自然属性,更是一种映射社会变革、社会不平等和反抗特权的社会关系。

本文梳理国内外女性主义研究的相关文献,具体从女性主义地理学理论渊源、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和中国本土女性主义地理学等三方面对女性主义地理研究进行综述。

较之于国外同行,国内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仍显单薄,多数是采借和沿袭西方的相关理论进而通过特定案例加以印证(佐证),某种意义上是对西方同行的回应性研究。

未来的我国女性主义地理研究,需要关注三个问题:从我国传统文化女性发展理论中吸取营养;聚焦女性日常生活世界领域的实践逻辑;女性作为能动者的个体和自组织的集体智慧需要引起注意。

关键词关键词::性别研究;女性主义地理学;社会与文化转向;生活世界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G07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 国内外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述评姚华松1,黄耿志2,薛德升3(1.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州510405;2.广州地理研究所广东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070;3.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REVIEWS ON FEMINIST GEOGRAPHYICAL STUDIESYAO Hua-song 1,HUANG Geng-zhi 2,XUE De-sheng 3(1.Guangzhou Developmental Academy,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405,China;2.GuangdongOpen Laboratory of Geo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Guangzhou Instituteof Geography,Guangzhou 510070,China;3.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Abstract:Gendered studies play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scientific field in post-modern era.Gender,not only relates with individual identity as a natural character tics,also indicate a social relation-ships which concerned social regeneration,social inequality and Resistance of the privileged.This paper summed feminist geographical studies from three sides:theoretical sources of feminist geography;western studies on feminist geography and China's local feminist geographical studies.I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feminist geography is a comprehensive outcome of humanistic geography,structural geography and post-modernism geography,individually contributed by affection experiences and identification,gender's role in spatial structuring and functioning,de-androcentralism and female shaping of space and place.In terms of western studies on feminist geography,discussion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female,space and power was an extremely hot topic.Main parts in foreign feminist geographical studies covered baby geography,working spaces,home making as well as public space.Domestic feminist geographical studies mainly discussed fe-male migration,employment geography,human geography,tourism geography and social housing in earlier age,later focused more on disadvantageous geography,social geography and ne-cultural geography which re-lated with newer key words like spatial identity,spatial politics,baby geography,representational space,fam-ily power,homosexual space and human capital,pared with foreign peers,most of domestic femi-nist geographical studies just did case studies tapping foreign feminist theories,which was a responsive study of foreign peers.Key words:gendered studies;feminist geography;socio-cultural turn;life-world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143,41401169);广州市“羊城学者”科研骨干项目(12A023D )作者简介:姚华松(1977—),男,湖北黄冈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地理、城市底边群体。

女性主义地理学征稿

女性主义地理学征稿

女性主义地理学征稿
第一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育、经济等资源配置更加趋向于性别平衡,女性地位不断提升,女性群体开始逐步受到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女性主义地理学也成为地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

本研究采用知识图谱分析和传统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借助CiteSpace软件通过知识图谱分析了1978—2018年间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的关键词
与不同阶段的研究主题,归纳了当前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的重点,提出了中国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的框架和未来研究方向。

研究结果表明:①女性主义地理学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点,其研究在不同时期以不同主题为研究重点,整体来看阶段性特征比较突出;
②研究主题上,目前国内女性主义地理学主要围绕五大主题展开,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仍待进一步加强;③研究视角上,西方更注重女性在空间中的情感体验,国内则更关注由于女性角色的不同而形成的时空行为模式。

今后,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应进一步革新数据获取方式,对多元化研究主体给予更多学术关注。

第二篇: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女性主
义思潮与人文地理学研究相结合,致力于揭示和消除"男造环境"中的
性别歧视,尤其是女性在空间和地方使用上面临的种种限制,从而开
始了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发展。

本文对国外近几十年来女性主义地理学
研究进行系统回顾,探究这一学科兴起的具体学术渊源,分析和评价它的主要的研究路径和成果。

论文最后从三个方面展望在当下中国发展这一学术领域的前景,认为它将会有助于:①拓展性别分析的交叉性;②实践女性主义知识生产的位置理论;③为性别主流化提供政策依据。

女性主义地理学视角下的广州女性居民日常出行目的及影响因素

女性主义地理学视角下的广州女性居民日常出行目的及影响因素

女性主义地理学视角下的广州女性居民日常出行目的及影响因素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其出行行为也日益受到关注。

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对女性居民的日常出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从女性主义地理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广州女性居民日常出行的目的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丰富和完善地理学对于性别与空间关系的研究。

本文将概述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其发展历程、核心观点以及在地理学领域的应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析广州女性居民日常出行的主要目的,如工作、购物、休闲、社交等,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深入剖析影响广州女性居民日常出行的各种因素,如地理环境、社会文化、交通设施等。

本文将关注广州女性居民出行行为的地理空间特征,探讨其出行路径、出行时间、出行方式等方面的空间分布规律,揭示女性居民在城市空间中的活动轨迹和生存状态。

本文还将关注广州女性居民出行过程中的安全感和舒适度,分析城市环境对女性出行的影响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本文将总结广州女性居民日常出行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优化女性出行环境的建议,以期促进广州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女性地位的进一步提升。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也为广州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随着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性别与地理空间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出行行为和空间体验。

女性主义地理学视角下的女性出行研究,旨在揭示女性在出行过程中的主体性、社会空间结构对女性出行的制约与影响,以及女性出行与社会性别关系的互动。

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其城市空间结构和居民出行行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近年来,有关广州居民出行的研究逐渐增多,但针对女性居民日常出行目的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仍然较少。

因此,本文旨在结合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理论框架,对广州女性居民的日常出行目的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文献综述。

地理信息科学就业前景女生

地理信息科学就业前景女生

地理信息科学就业前景女生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理信息的学科,涉及地理空间数据获取、存储、分析和展示等方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理信息科学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那么地理信息科学的就业前景对于女生来说如何呢?首先,地理信息科学在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城市规划中,地理信息科学的专业人才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城市的道路、建筑、交通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规划,帮助提高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水平。

而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地理信息科学的专业人才可以利用GIS和遥感技术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管理和评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环保水平。

由于这些领域需要清晰的空间数据分析和展示,所以对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女生来说,这些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就业机会。

其次,地理信息科学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等领域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女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感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使得她们在这个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

地理信息科学的专业人才可以利用GIS和遥感技术对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进行监测和管理,帮助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这对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女生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发展的领域。

此外,地理信息科学在交通运输和电子商务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女生在交通运输方面的细心和耐心使得她们在这个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

地理信息科学的专业人才可以利用GIS和遥感技术对交通流量和路况进行分析和预测,提供交通路线和交通管理建议。

而在电子商务方面,地理信息科学的专业人才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电子商务的空间分析和定位服务,提供个性化的商业服务。

这些领域都是女生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中可以发挥优势并取得成功的领域。

总的来说,地理信息科学的就业前景对于女生来说是非常广阔的。

女生具有观察力细腻、细心耐心、责任心强等优势,这些特点能够使她们在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工作有着独特的发展空间。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科学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女生提供了各种就业机会。

女性主义地理学

女性主义地理学

女性主义地理学「空間的社會分析」系列性別、性欲特質與空間Gender, Sexuality and Space2003春季班授課教師:王志弘時間:每週二18:40-21:30地點: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世界大樓三樓課程介紹隨著女權運動與女性主義理論的蓬勃發展,「性與性別」成為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認真對待與反省的議題。

這裡頭牽涉了學術研究和社會改造的結合,理論與實踐的匯通。

在性別研究和女權運動的趨勢中,有ㄧ股日益茁壯的空間潮流?一方面,女性主義者從關注「家務勞動」、「公私領域二分」、「工作場所的性別歧視」、「身體政治」等議題,發展出對不同層次空間的討論;另一方面,女性主義研究者也分別在建築、景觀、都市與區域規劃、人文地理學,以及都市社會學等空間相關領域裡,針對既有學術視野的性別盲點,發動了女性主義批判。

再者,即使非屬空間相關學域的學者,例如文學、藝術和文化研究者,也從空間隱喻和空間的文化再現著手,開展出廣闊的「性、性別與空間」的研究課題。

此外,隨著女性主義、同志運動和酷兒理論的糾結發展,「性慾特質」(sexuality)的研究也拉出了空間的向度。

凡此種種,都是本課程希冀探討的課題。

本課程的內容依照性質可以區分為三個部份:(一)「性別與空間」研究領域的重要主題,包含家庭、住宅、城市、公共空間、空間再現等議題;(二)介紹女性主義地理學對既有地理(空間)思想的認識論批判,以及後現代思潮與女性主義之間的辯論和啟發;(三)介紹與討論性慾特質與空間,或所謂「酷兒地理學」(queer geography)的議題。

詳細內容參見每週閱讀材料。

適合對象:研究生。

評分依據:學期中繳交四篇(針對上課討論的主題或是日常生活的經驗,提出自己的觀察或心得),共佔40%,每篇1000至1500字。

期末繳交一篇(應用理論概念分析台灣的事例,可以是短篇心得報告的延伸)佔30%,期末報告可以獨立或合作完成,但合作者須另外繳交個人心得。

佔30%。

性别地理学研究与社会发展

性别地理学研究与社会发展

性别地理学研究与社会发展性别地理学研究自20世纪初期开始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它试图理解性别对于人类地理行为的影响,并探讨性别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

这一研究领域的出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性别差异的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也为实现社会公正与平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性别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并探讨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首先,性别地理学强调性别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性别地理学认为,地理环境对于不同性别的人有着不同的影响,并通过塑造人们的社会角色和行为方式来传递性别差异。

例如,长期以来,男性在许多社会中被认为更加适合从事体力劳动和冒险性活动,而女性则更多地参与家庭和社区活动。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对于男女个体在地理空间中的选择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性别地理学研究探讨了性别角色对于空间使用的影响。

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的需求存在差异。

例如,女性更关注社区设施的便利性、安全性和可访问性,而男性则更关注车辆拥有和运输设施的便利性。

这种差异性使得性别在城市规划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城市设计的方式,以满足不同性别的需求。

另外,性别地理学研究还关注了性别在农村和城市发展中的影响。

研究表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中性别角色的分工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不仅限于家庭劳动分工,也包括社会参与、决策权和资源分配等方面。

性别不平等可能导致女性在决策和发展中的被边缘化,影响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性别地理学的研究对于实现社会正义和平等至关重要。

此外,性别地理学研究还探讨了性别对于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

研究表明,性别角色对于城市居民的交通状况、绿地利用和居住环境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长期以来,女性在公共交通使用和出行安全方面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这使得她们在城市生活中面临更多的压力和不便。

因此,性别地理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改善城市设计和规划的重要线索,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性别平等。

总之,性别地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的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性别差异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同时也为推动社会公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女性主义地理学批评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女性主义地理学批评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女性主义地理学批评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张巧欢
【期刊名称】《广西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女性主义地理学批评是在女性主义地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以女性
主义和空间为批评视角,并借鉴地理学和空间哲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女性书写和男性创作进行解读,反思女性在空间中的处境与经历,批判和颠覆父权制思想,重新建构女性的身份和生存空间。

女性主义地理学批评在中国刚刚起步,其实践成果比较单一和薄弱。

但是女性主义地理学批评既是对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继承和超越,也是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扩充和发展,它为中国女性主义研究和文学批评的空间转向与空间再思提供一种实践的可能性。

【总页数】5页(P158-162)
【作者】张巧欢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文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2
【相关文献】
1.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
2.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三十年的思考
3.新时期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与影响
4.近年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
评发展的新趋向5.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与进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女性主义研究中的空间(地理)转向(草稿)

女性主义研究中的空间(地理)转向(草稿)

二 女性主义空间转向的两个流派
1.女性主义研究中的空间视角
2.空间转向的研究角度中的两个方向
(1)英美国家:女性主义地理学转向
(2)法国学者:空间(建筑)、语言、精神分析和性别
三 朵琳·玛赛:空间和性别(英国)
第一 空间和性别联系在一起。
第二,地理和地理学受到性别的影响,反之依然。
第三,城市和性别有密切的关系。
第四,家庭是一个规训女性的地方。
四 伊莉格瑞(Luce Irigaray):建筑、空间与性别(法国)
1.“二在”(being-two):爱与居
2.建筑与女性的自我建筑
五 克里斯蒂娃:语言、精神分析、性别与空间(法国)
1.背景、语言哲学、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
2.精神分析:性别、空间、所指和能指辩证法
3.克拉(chora)
4.走出困境:爱、流放、革命
Hale Waihona Puke 六 空间中的性别不平等批判—对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公共空间的研究为例 1
女性主义研究中的空间(地理)转向(草稿)
强乃社,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哲学动态》副编审
【目录】
一 空间转向是什么
1.含义和演变
2.空间转向的背景
(1)从理论看主要和法国哲学传统重视空间有关。
(2)空间转向是一个现实问题
3.空间的含义
(1)福柯 (2)哈维 (3)索亚

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名词解释

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名词解释

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名词解释女性主义地理学是一门探讨女性角色和性别在地理空间中的作用的学科。

它关注如何性别身份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塑造个体和群体的经历、权力和地位。

女性主义地理学不仅仅是探讨空间属性对女性生活的影响,还考察性别角色与地理话语、实践和空间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

从历史的角度看,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兴起与女性主义运动息息相关。

在二十世纪的女性主义浪潮中,女性学者开始注意到,在男性主导的地理学领域中缺乏对女性体验和视角的研究。

因此,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研究空白,并努力解释女性在社会地理中的经验和社会地位。

女性主义地理学旨在拓宽地理学研究的范围,以便更好地理解空间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它强调地理空间不是中性的,而是被性别差异化的。

这意味着地理环境中的空间被社会性别和权力关系所影响,从而塑造了人类的经验和行为。

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也考虑到其他的社会属性,如种族、阶级和性取向等,因为这些属性与性别密切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在空间中的经验。

女性主义地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是空间生活的差异。

它探讨了性别是如何塑造和被塑造于地理空间中的,以及这种差异是如何影响个体和群体的日常生活、社交和流动性的。

举例来说,女性主义地理学家可能会研究城市规划对女性流动性的影响,如公共交通系统的设计是否满足女性的需求,或者城市空间的布局是否对性别不平等产生负面影响。

女性主义地理学还关注地方性和身份认同。

它分析了地理空间如何塑造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特别是对于女性而言。

地理环境可以影响女性的社会角色、权力和地位,以及她们与地方社群的联系。

例如,女性主义地理学家可能会探讨农村地区对女性生活方式和社会期望的影响,并研究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性别差异。

女性主义地理学还研究性别与都市化之间的关系。

都市环境对女性身份和经验的影响是女性主义地理学关注的另一重要议题。

都市化进程中,女性可能面临的挑战包括空间歧视、性别暴力和公共场所的安全问题等。

对中国女权主义地理学的认识

对中国女权主义地理学的认识

对中国女权主义地理学的认识事先申明,这里写的是感想,不是论文,如果是论文我肯定引经据典认真对待,可是在这里,许多话虽不能说是胡说八道,但确实有可能有它极不合理之处,请见谅。

我对中国女权主义地理学的起源定位也许会比较早,从孟母三迁开始。

我觉得孟母三迁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反映出了妇女在空间上是应该有一定的话语权的。

当时没有房地产行业,若是有,聪明的商人就该想到,建房子是不能忽视周边的教育环境的,不然做母亲的第一个不同意购买。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孟父说不定也可以三迁呀,怎么体现女性角色在空间选择上的差异性?我是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判断的,女性在对自己子女的教育环境选择方面有先天的敏锐,她们往往可以把这一点放在买房的重要位置,而男性则未必可以如此。

从这里引出今天要讲的话题,是因为我觉得三迁体现了男女之间的差异性,而差异性正是女权主义存在的前提,下面就先说男女之间的差异在地理学方面的体现。

众所周知,男女之间有着最基本的性别差异,。

“性别”不单纯指男女之间的生理、心理等自然性差异,还包括了由此所产生的经济、行为、情趣等社会性差异,即:女性与男性是不同的,不仅存在自然分工的差别,还有社会分工的差别,例如“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

人们想到这里自然而然会想,是不是男性在家庭外界的空间有更大的决定权,而女性的支配权应当被局限在家中?我觉得这样讲必然是错的,因为事实上,在一个小区中,女性比男性有着更大的交际范围,现在的住宅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或者说尽力的去试图保障私密性,强调私人领域神圣不可侵犯,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邻里之间的交流与互相帮助。

对于女性来说,这本是她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完完全全的男性视角中,我们只是看到自己劳累了一天看见娇妻端来可口的饭菜而已,不会太多关注这些方面。

再比如说,女性承担了生育、抚养孩子、照顾老人、日常家务等等的社会分工与社会责任,这就表示她们对社会服务体系有着更多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一个家庭若是只有一辆车,拿着车必须是男性掌管的,当然这种情况也并不是说女权就这样被侵犯了,确实男的往往更需要,我的意思是,女性无车族在处理每日的买菜、接送孩子、医疗、娱乐等事物时,往往依赖着城市交通运输体系。

对女权主义地理学的理解

对女权主义地理学的理解

第一次作业谈谈对女权主义地理学的理解女权主义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正是考察,揭示和质疑性别对立和空间分配之间的关系,探讨性别划分和空间划分之间的关系。

下面介绍一下女权主义地理学发展的进程。

20世纪由于女权主义思潮的发展,女权主义地理学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主要强调性别不平等现象,重点描述和解释父权在空间中发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女性在物理空间中所受到的歧视和压迫;80年代,主要强调学术环境及职业的构成与分工;90年代随着人们对个体的关注度的提高,主要开始研究空间和认同作用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女权主义地理学认为空间并非预先存在的,也并非中性属性,社会文化中存在的二元对立思维导致了男性和女性社会空间的等级分配和划分,权利空间化,空间性别化。

男女不平等的社会行为反过来构建并赋予了空间以特殊意义。

女权主义地理学的目标有两个:一是短期内缓和性别的不平等;二是长期则要通过为追求真正平等而作的社会变化来消除性别的不平等。

现在来谈谈我的理解:①在理解层面,女权主义地理学强调空间性别化。

一个旧时代的女性是很难在一个典型的男性空间中有代表地位的,在旧时代,性别是一种身份,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束缚与限制,因而有不同的活动空间,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空间性别化的现象。

例如:在旧时代,强调的是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并且由于女性一般不会受到较为良好的教育还很大程度上依赖家族的男性成员,因而往往是居家为主,活动范围很小,眼界也很窄。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的提高,但空间性别化仍然很明显。

公共的、生产的、支配性的空间往往是属于男性,私人的、再生产的、从属性的空间往往是属于女性的。

例如:在工地里打工的人一般而言都是男性,而在餐馆、宾馆从事服务行业的往往是女性,这样的空间性别化已经不像以前由于男女不平等而男性占主导地位了,这样的性别化的主要原因是男女在身体,思维等各个方面的差异。

②谈到女权主义地理学的两个目标,简而言之是消除性别不平等,那么女权主义地理学要通过什么方法来消除性别不平等呢?我的看法是空间与性别是相互影响的,既然男女性别的差异会造成空间性别化,那么通过对空间性别化的研究与改善,我们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性别的不平等。

从女性主义地理学看李清照和朱淑真的创作

从女性主义地理学看李清照和朱淑真的创作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6期SHANTOU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MONTHLY)Vol.36.No.62020从女性主义地理学看李清照和朱淑真的创作林晓娜,李胜男(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汕头515063)摘要:女性主义地理学主要研究女性与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女性主义地理学的角度来比较研究李清照、朱淑真,可从社会空间、家庭空间、闺阁空间、女性身体空间等角度入手。

首先,社会空间在限制出行范围、控制婚姻自主权、限定受教育范围这三方面对李清照、朱淑真的性别塑造产生影响,家庭空间为李清照和朱淑真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条件和文学教育,闺阁空间内的长期独处导致二人审美空间狭窄,审美感受以孤独感为主,而婚姻的幸与不幸影响了两人的文学之路。

其次,李清照和朱淑真都具有多情、敏感的女性身体空间特质。

这种特质使得朱淑真的诗词呈现出“纯女性书写”的风格,而李清照独有的好胜特质与遭遇家国变故的经历,使其创作具有“雌雄同体”的风格。

关键词:女性主义;地理学;李清照;朱淑真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225(2020)06-0080-05女性主义地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派特•波纳特在1973年发表的《性别与城市结构》,标志着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初步诞生,随后琳达•麦道威尔的《性别、认同与地方——女性主义地理学概说》、金•英格兰的《女性主义地理学:理论、方法论和研究策略》等都推动了此学科的发展。

该学科主要研究女性与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身体空间、工作场域、家空间、公共空间对于女性性别身份的塑造作用叫本文以女性主义地理学为切入点,从空间对女性的塑造、女性身体空间的特质、女性诗词作品的风格三个部分展开,探讨李清照、朱淑真代表的女性作家的文学价值。

一、空间对女性的塑造“女性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㈣°9。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流派regional geography区域地理学派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源自19世纪德国的赫特纳。

观点: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在区域中自然和人文复合在一起。

cultural geography文化地理学派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卡尔·索尔观点: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人类的文化,人类文化的地理现象就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humanistic geography人文(人本)主义地理学派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段义孚(Yi-fu Tuan)观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其研究目的也是为了人,每个人各有不同,我们在研究时要注意这种不同。

quantitative and spatial geography计量-空间地理学派代表人物很多观点:利用数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研究人类空间活动,并建立人类活动的空间模型。

radical geography激进主义地理学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哈维(David Harvey)观点: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阶层的人们活动的空间特点和规律。

feminist geography女性(女权)主义地理学观点:研究社会中女性群体行为(活动)的空间特点和空间规律。

(新旧女权主义有差别)女性主义地理学着眼于社会如何创造性别结构形式,怎样致力于通过社会变化结束性别不平等的一个项目中改变空间形式。

(旧)研究社会中女性群体行为(活动)的空间特点和空间规律。

(新)后现代地理学post-modernism geography代表人物:索哈(E. Soja)观点:反对传统的、规范的、普适的地理规律研究。

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地理学实证主义地理学注意两点:1)实证主义不是举实例2)实证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不是对经验的归纳或对理论的演绎,而是在经验基础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结构主义地理学表层结构(空间现象结构)——多样的深层结构(文化内具有共通性)——不变的人文主义地理学观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其研究目的也是为了人,每个人各有不同,我们在研究时要注意这种不同。

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

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

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万蕙1,2,唐雪琼3(1.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2.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广州510642;3.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昆明650224)REVIEW ON FEMINIST GEOGRAPHY I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ULTURALGEOGRAPHYWANHui1,2,TANGXue-qiong3(1.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China;2.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642,China;3.School of Landscape,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650224,China)Abstract:Throughthetransformationofculturalgeographyintonewculturalgeography,andthevigorousde-velopmentofthefeministmovementandfeministtheory,westernfeministgeographyhavestartedtoprovidefeministperspectivetoanalyzethegeographyproblemsfromthefemaleexperience,genderrights,andfemaleinternaldifferencesaswellastodevelopfeministparadigmtodoubtandresisttheauthoritativediscourseofthemalesubject.Thispaperisstructuredtofollowthefeministgeographyofthemaintopicsofthebody,work,spaceandthenation.Ourdiscussionisorganizedaroundthreethemes.Firstly,wediscussthewaysfeministresearchexplodestheconceptofwork.Feministhaveexpandedworkbeyondsolelywagedworktoencompassunpaidreproductiveworkandtheworkofpoliticsandcommunityactivism.Secondly,wediscussfeministresearchidentifyingthemultitudeofwaysworkasgendered.Finallywediscussfeministgeogra-phers'importantcontributionstounderstandingthespatialityofworkintheprocessofeconomicrestructur-ing.Genderisalsorelatedwithspace.Feministgeographersmadeathoroughinquiryonprivateandpublicspace.Theyarguedthatbeingdefinedasawomanislikelytoentailfeelingconfinedinandconstrainedbyspace.Womenrarelycontrolspacebutinsteadarecaughtandconfinedbyit.Gender,sexualityandnationaresociallyconstructedandrevealtheintimaterelationshipexpressedthroughthenation.Women,asthebio-logicalandculturalreproducesofthenationalcollective,arenotequalinthenationbutplayasasymbolicrole.Nationalistsentimentisexpressedboththroughthegenderediconographyofmonumentsandlandscapesthatunthinkinglyreproducedistinctnationalidentities.FeministgeographyresearchinChinaisrelativelyweaknow.Throughtheintroductionofwesternscholars'studies,aswellasforeignresearchprogressreview,thispaperistoprovideausefullessonforthelocalresearch.Keywords:newculturalgeography;feminist;feministgeography文章编号:1003-2398(2013)01-0026-06提要:在文化地理学研究向新文化地理学转向、女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女性主义理论在跨学科过程中日益完善的背景下,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从女性经验、性别权利、女性内部差异入手,提供了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地理学问题的新的发展领域,并发展出质疑与抵抗男性权威话语的学科范式。

多琳·马西女性主义地理学视角下电影中空间与性别的关系

多琳·马西女性主义地理学视角下电影中空间与性别的关系

多琳·马西女性主义地理学视角下电影中空间与性别的关系多琳·马西女性主义地理学视角下电影中空间与性别的关系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通过视觉和声音等媒介,传达影片中的情节、人物和意义。

电影的叙事手法和视觉表现,往往会对观众产生一定的影响和感知。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电影中所呈现的空间性,即影片所设定的场景与环境,与性别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多琳·马西(Doreen Massey)是英国一位著名的女性主义地理学家,她对空间与性别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从多琳·马西的女性主义地理学视角出发,探讨电影中空间性和性别的相互关联。

在多琳·马西的视角中,空间不再是单纯的物理概念,而是一种社会构建的产物。

空间既由物理环境所构成,又由人类的经验、感知和实践所塑造。

在电影中,空间与性别的关系不仅仅是人物的位置和环境的呈现,更包括了性别角色、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因此,通过分析电影中的空间性,我们可以揭示性别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电影中的空间性塑造了性别角色的表达。

电影所设定的场景和环境,往往会通过空间的布局和特征来构建性别角色。

例如,传统的家庭片中,女性通常被安置在家庭的私人领域,如厨房、卧室等地方,而男性则能够进入公共领域,如办公室、酒吧等场所。

这种空间分隔体现了传统社会对于女性和男性不同角色的刻板印象和期待。

其次,电影中的空间性反映了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存在。

女性在电影中通常被置于边缘地位或“非正常”的空间中,如城市的边缘地带、工厂、监狱等。

这些空间往往与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有所关联,女性在这些空间中失去了自主性和权力。

同时,这些空间的呈现方式也对于观众传递了一种特定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此外,在电影中,空间与性别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对于女性身体的控制和规训。

电影中,女性的身体常常被充当为男性欲望的对象,她们的身体被定格在特定的空间中,以满足男性的视觉和性欲需求。

第八章 女性主义地理学

第八章  女性主义地理学

第八章女性主义地理学20世纪70年代的初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的时期,西方国家的经济处于长期的停滞和衰退之中。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女性主义的重现、民权和反战等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社会运动的主流。

西方人文地理学作为研究社会、经济地理的科学开始对女权运动表示关注,女性主义地理学也就应运而生(Janice Monk,1994)。

由于这一时期的地理学刚刚经历了计量革命的洗礼,而且许多地理学家对空间分析和实证主义的价值提出了质疑,激进主义地理学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刻,人文主义和现代主义开始渗入到地理学中,平等与权利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新热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空间结构分析方法为早期的女性主义地理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人文主义地理学则是早期女性主义地理学的重要依托。

社会的激进化和妇女的解放,使更多的女性向职业化和学术的参与日剧增。

一、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历史渊源在十九世纪,英国实际上已经完成了生产和再生产的分离,以及在工业生产和家务上不同性别间特有的角色分工。

从十九世纪後期开始,工业成为以男性为主导的部门,家庭成为以妇女为中心的场所,在劳动市场、家庭和建筑环境(built environment)等方面都呈现出性别的分工,这就使得妇女附属地位的全部社会过程成为分析和研究的焦点。

二战以后,新的生产线技术引进,以及劳动密集的服务业都需要新的劳动力来源,即:廉价的、没有攻击性的、且能担任单调无聊工作的劳工,女性正符合所有这些条件。

妇女进入劳工市场的效应也促进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在英、美的富裕社会中,再度发现贫穷及阶级不平等的问题愈形严重,学生的反对运动、对国际问题认知意识的觉醒、先进资本主义社会不景气的加深及失业率递增……等等所引发的议题,已使地理学者发觉越来越不容忽视。

人文主义者、结构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针对“空间崇拜”(‘spatial fetishism’)与实证论的批判,将这些议题置於地理学的议程中,尤其是在人文和社会地理学里,此外也发展出新的研究方法,用以解释社会发展过程与空间型态问的联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地理学的三个层面20世纪70年代的初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的时期,西方国家的经济处于长期的停滞和衰退之中。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女性主义的重现、民权和反战等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社会运动的主流。

西方人文地理学作为研究社会、经济地理的科学开始对女权运动表示关注,女性主义地理学也就应运而生(Janice Monk,1994)。

由于这一时期的地理学刚刚经历了计量革命的洗礼,而且许多地理学家对空间分析和实证主义的价值提出了质疑,激进主义地理学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刻,人文主义和现代主义开始渗入到地理学中,平等与权利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新热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空间结构分析方法为早期的女性主义地理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人文主义地理学则是早期女性主义地理学的重要依托。

社会的激进化和妇女的解放,使更多的女性向职业化和学术的参与日剧增。

当女性主义地理学呈现多元的发展的时候(Linda McDowell, 1993a),哈丁(Sandra Harding, 1986)将其划分成三个层面,即:女权经验主义(feminist empiricism)、立场女性主义( standpoint feminism)和后现代女性主义(postmodern feminism)。

与此相对应,蒂·斯德凡娜(Di Stenfano,C) 则将之划分为理性主义(rationalism)、反理性主义(antirationalism))和后理性主义(postrationalism)(Di Stenfano ,C. 1990),基本反映出了北美、西欧等西方国家女性主义地理学发展i[1]。

(一)女性理性主义蒂·斯德凡娜指出,女性理性主义从理性启蒙运动和人文主义观点出发,认为:人类理性化的能力严格区别于自然王国,在理性主义者眼里每个人都应当受到普遍的尊敬。

妇女不公正的被排斥在作为人类应享有的尊敬之外,是因为存在一个不正确的假设:妇女比男人的理性要少,比男人更“自然”。

“差异”(difference)一词用来对妇女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进行合法化。

因此,必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与传统决裂,以使妇女找到她们在社会中的正确位置(Di Stenfano ,C. 1990)。

女性主义地理学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变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保留了明显的经验主义研究传统(Liz Bondi,1993)。

早期女性主义地理学家涉及的论题是阐明妇女被排斥在学科之外的不公正性,也就是说,妇女在报酬劳动和政治性的“公共”领域存在不公正,这种不公正是社会结构的反映,而不是女性的“自然性”(naturalness)的流露。

概括起来说,早期女性主义的研究有两个热点:(1)在地理学研究中有反映妇女的内容;(2)表明妇女对资源及其他机会的接近程度相对于男人是不平等的(Sarah Whatmore and Jo little,1992)。

在地理学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反映妇女所处社会地位不公正的文章当属伯尼特(Burnet )1973年发表在《对立面》(Antipode)上的《社会变化、妇女地位和城市形成与发展模型》。

到了80年代,女性主义地理学家在人们心目中已不是孤陋寡闻,他们在地理学的研究中已占据一席之地(Linda McDowell,1993a)。

整个80年代,有关对妇女不平等程度及妇女附属于男性的研究堆积如山,而最经典的当推西格(Seager)和阿尔森(Olson)的《世界妇女:国际地图集》,其清晰地反映了“ 在世界各地,妇女的情况都比男人差,她们的权力少,工作多,钱少,责任多”。

该书还通过对统计数据中诸多问题的分析, 如数据源的缺乏,缺乏可比性等,反映了国家统计部门对妇女的偏见。

更重要的是,该书首次对全世界妇女状况作了概括,为以后的女性研究提供了资料。

然而,相关的空间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描述性的、表示式的, 而不是基于对女性压制的理论分析。

与此相对照,摹森(Momsen)和汤森德(Townsend)则试图以对性别不平等的理论分析作基础,把一系列对不同国家妇女地位的实践研究联系起来(Momsen, J. and Townsend, J. ,editors 1987 )。

近二十年来,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女权经验主义研究也收到了令人振奋的成果。

女性地理学家的文章已在地理学杂志中比比皆是,有关妇女生活、经历的报道也随处可见。

1972年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中女会员的比例是13%,而到1992年女性地理学家的比例则达到27%;女性地理学家发表的文章也从1972年的7%上升到了1992年的18%(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73; 1993)。

然而,随着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则对女权理性主义的观点和研究方法提出质疑。

多数持批评态度者认为女权理性主义的研究过多地依赖西方白种男人的思考方式,而这种思考方式隐藏了妇女生活的现实、差异和普遍性,将妇女固定在一定时间、空间和历史过程中,因而否认了妇女生活的复杂性。

此外,早期女性主义地理学还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论。

(二)女性反理性主义女性反理性主义与女性理性主义之间的本质差别是二者对差异理论认识不同(Linda McDowell, 1993b)。

女权理性主义从理性人文主义的权利、义务及公平概念出发,把性别歧视看作不平等;而女性反理性主义则对差异持欢迎态度。

她们并不想废除传统中赋予男性的特权,而是想将其颠倒过来,鼓吹女性的特权。

蒂·斯德凡娜说:反理性主义者不仅向理性主义中对女性天性的贬低进行了面对面的挑战,并试图借用这种传统贬低用事实来重新估价女性的作用和地位,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重新评价达到提高妇女地位和贬低“其他人”的目的。

反理性主义对于既有的与女性相关的不合理予以赞美,因此,产生了强有力的差异的概念。

同时,反理性主义反对理性主义中与女性地位自身相悖的性中立的言论。

反理性主义把自身看作是不忠实的反对者,并且预想一种可以更好的容纳有女性化差异的妇女的社会秩序,而不是把妇女看作是男人的不完美的拷贝(Di Stenfano, C. 1990)。

反理性主义者认为:充斥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模型中的“平等”是性别化的、男人化的观点,它否认了妇女与男性间的差别。

因为性中立和妇女自身相对立,所以它并不能对妇女产生吸引力。

反理性主义接受了传统知识的性别化特征,但它却扭转了传统社会理论中关于知识结构的二分法以及女性与低级自然性相联系的观点(Haraway ,D. , 1991)。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有一部分文章重新讨论妇女的经历,并研究这种经历与景观或地域的特殊关系。

这些文章的共同特点是把性别(gender)作为中心概念,反映妇女经历对景观形成的重要性。

概观这一时期发表的文章,反理性主义者所从事的实践工作不多,而在认识论方面却颇有建树。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历来是和社会学及哲学研究密不可分的。

由于解释学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主导地位,女性主义地理学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女性主义地理学家开始关注符号(symbolism)、意象(image)等概念在地理学中的体现。

邦迪(Liz Bondi )从建筑学中建筑物所代表的性符号(gender codings)入手,对性别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作了研究(Liz Bondi ,1992)。

卡罗(Carole M.self )等人对男女之间在空间行为的能力方面的差异作了系统研究,发现男性喜欢有序的空间且对无序的空间感到恐惧,而女性则对无序空间并不感到恐惧,事实上,这种无序的空间对女性的威胁要比男性大得多(Carole M.self , Sucharita Gopal , Reginzld G .Golledge and Sara Fenstermaker , 1992)。

多姆斯(Mono Domosh)将女性主义地理学与城市意象(urban image)的研究结合起来,派生出三个研究热点,即:妇女的意象(women’s images)、把城市比作女性意象空间(imaging the city as feminine)和在城市中感觉女性空间(perceiving feminism spaces within the city),并提出“用区别于现代意象”的方法(即指从女性立场出发的方法)重新构思(reimage)城市(MonoDomosh ,1995)。

反理性主义女权理论竭力追求建立统一的、与传统的男性占支配地位的知识结构相反的女性占支配地位的知识结构,因此,很难得到正统学术界的支持。

正当学术界的女性主义者们面对利用男性知识的传统构建女性主义的知识结构相矛盾时,女性主义者内部却对什么样的理论才是女性主义的统一理论争论不休,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女性主义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这也为后现代主义闯入女性主义的领地创造了契机。

(三)女性后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个概念是差异(difference)和解构(deconstruction)。

对历来把世界各地各种民族各种职业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的女性主义地理学者而言,差异绝对不是什么新概念。

而解构一词来自文学分析,是指通过从字面上分析潜台词和未明确表达的主张,通过显示文章的空隙、文章需要补充的部分以及文章中精微的自相矛盾,从而得出文章字面以外的内容。

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两大学派同时拒绝统一性,成为当代社会科学中最吸引人的现象(Linda Mcdowell ,1992)。

如果说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焦点集中在男性与女性间的差异的话,后理性主义则把焦点投向了女性间的差异。

仅仅在6年前,桑达丝( Rickie Sanders )提供了一个有关对地理学中性问题研究的有力评判,指出由于忽略了妇女经历的差异而成了“统一的妇女时代”的牺牲品(Sanders R., 1990)。

麦克多维尔(Linda Mcdowell)指出:“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女性主义地理学者对研究的乐观和自信要少得多。

早期的研究工作虽然没有现在的成熟,但是对其目标却充满了自信。

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世界,妇女都要加入向男人挑战的行列,而她们并未认识到我们(妇女)之间的差异”(Linda McDowell, 1993b)。

五年来,有关不同地位妇女间的差异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域、种族、阶级、职业都被用来作为考察妇女间差异的变量,妇女间的多样性也被用来解释社会结构的形成。

例如依比波·约翰斯顿—阿奴盟夫(IbipoJohnston-Anumonwo )对布法罗市不同种族的妇女上班距离的差异及这种差异与城市社会经济间相互影响的关系的研究(Ibipo Johnston Anumonwo, 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