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化学初中阶段溶解度教案

化学初中阶段溶解度教案

化学初中阶段溶解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溶解度的定义;
2. 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3. 能够应用溶解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溶解度的定义;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
1. 溶解度的计算与实际应用。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1. 引入(10分钟)
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2. 讲解(15分钟)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及单位,并介绍溶解度受温度、压力等因素影响的情况。

3. 实验演示(15分钟)
进行实验演示,观察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学生讨论实验结果。

4. 练习与讨论(15分钟)
让学生通过计算题目、讨论问题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5.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提高溶解度实验的建议。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练习题;
2. 思考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写出最终结论;
3. 提出如何提高实验中溶解度的方法。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溶解度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溶解度(教案)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溶解度(教案)

第2课时溶解度课标要求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地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地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地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地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地知识解释身边地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地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地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地观点。

教学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

教学难点】1.固体物质溶解度地意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交流回答】改变条件可以使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通过前面地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

这节课我们就从量地角度研究物质地溶解能力。

活动与探究1】1.向盛有20°C水地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地烧杯中加入溶解地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KN03都达到饱与状态。

比较NaCl与 KN03地比较二者地溶解能力?,都达到饱与状态。

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比较它们溶质地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地溶解能力?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与,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与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地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地溶解能力?归纳总结】定量描述物质地溶解能力(即溶解度)地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地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与状态;④单位为g。

固体地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与状态时所溶解地质量。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及转化方法的探究,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升在实验中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转化关系,以及结晶的概念和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中考中属于常考内容。

本课题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溶液形成的基础上,以两个物质的实验探究为主线,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状态却很少思考。

另外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解,所以本节课将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来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程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方法。

2、了解结晶的现象和方法。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3、结晶的方法。

【教学难点】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充分理解概念中的“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和“这种溶质”。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设疑讨论。

【学习方法】科学探究、合作学习、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科学实验探究、现象分析、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反馈练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仪器和药品。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设疑:同学们通常在一杯水中放几袋咖啡?如果多放几袋,咖啡都能溶解吗?溶质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吗?象。

解几袋咖啡,课,吸引提出疑问“咖啡能学生的注无限制的溶解吗?”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度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度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掌握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3.能够通过实验和实例说明物质溶解度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溶剂种类等因素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引言(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饮用过饱和糖水的经历,引出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并提出问题:为什么
在加热的水中能够溶解更多的糖?
2.概念讲解(10分钟)
通过讲解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和溶解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溶剂种类等。

3.实验演示(15分钟)
设计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温度下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从而直观感受温度对溶解
度的影响。

4.讨论交流(10分钟)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机制,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因素对溶解度
的影响。

5.知识复习(5分钟)
总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并引导学生巩固相关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思考一个与本节课相关的实际例子,并写出其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以上是一份化学初中物质溶解度教案范本,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溶解度分析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分析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分析教案
主题:溶解度分析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并能够进行溶解度实验。

教学内容:
一、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1.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量。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剂的种类、溶质的种类、温度、压强等因素会影响溶解度。

二、溶解度实验
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 实验材料:试管、烧杯、溶质、溶剂、温度计等。

3. 实验步骤:
a. 取一定量的溶剂于烧杯中,加热至一定温度。

b. 按比例向烧杯中加入溶质,搅拌均匀。

c. 观察溶质是否完全溶解,记录所加入的溶质量。

d. 改变温度、溶质种类等条件,重复实验步骤。

4.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进行讨论。

作业: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溶解度?它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 在什么条件下溶质能够完全溶解?
3. 如何通过实验获取溶解度的数据?
扩展:请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不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并进行总结。

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个人回答和扩展性的知识总结,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实验技能进行评价。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作者收集整理的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初中化学专题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专题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专题溶解度教案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实验教学手段,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一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1.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2. 介绍溶解度与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等因素的关系。

三、实验操作(15分钟)
1. 给学生准备好不同温度的水,以及一些溶质,让他们在实验中观察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

2.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总结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2. 让学生总结其他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讨论其原因。

五、应用拓展(15分钟)
1.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解答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情况,并进行分析。

2.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互相交流。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物质,研究其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写出实验报告。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并强调溶解度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2. 激励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深入学习,探索更多有关溶解度的知识。

(注:以上时间为参考,具体操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初中化学课题2《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课题2《溶解度》教案

课题2溶解度一、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本课题分析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定量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在上一课题中,已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质放到溶剂中时的一些情况。

但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溶解于水呢?在一定量水中是不是能大量溶解某一物质呢?本课题就要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的问题。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

以学生亲自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

最后通过讨论又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本课题的重点是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建议如下:1.学生通过对氯化钠溶于水和硝酸钾溶于水的活动与探究,应该了解:(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多数物质的溶解有一定的限度。

学生有了这两点理解之后,就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如果条件发生变化,如溶剂量或温度发生变化,饱和溶液就有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

2.要引导学生结合海水制盐,利用下式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3.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时,学生对于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规定“一定的温度”比较容易理解。

但是对于为什么要规定“在100 g溶剂里”,常常缺乏感性的思考依据,对此教师能够用形象的比喻来协助学生思考。

例如,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的溶解度哪个大吗?如果都用一杯水,你能判断吗?当学生理解应对溶剂量作规定后,教师就能够明确指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用100 g 溶剂为依据,这是人为规定的。

用学生所能接受的事实来比较,能够协助学生对一些科学规定的意义加深理解。

初中三年级下学期化学《溶解度曲线》教学设计

初中三年级下学期化学《溶解度曲线》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度(3)交点的意义:表示某温度下,某几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教师活动】注意,在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温度,如果给出了具体的溶解度大小,一般我们还要读出溶解度的具体数值。

【过渡】无数个点在一起便构成一条线,所以线也可以转化成点看,但是很多时候线更能直观的展现出某些变化规律,如溶解度曲线,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他随温度的变化趋势。

知识点二:线的应用【教师讲解】(1)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增大很快,硝酸钾结晶的时候选择冷却热饱和溶液也叫降温结晶(2)氯化钠这种少数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结晶时,一般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3)还有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升高温度可以使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过渡】面也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归根结底,我们也可以把面化成无数点来看。

【教师讲解】(1)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上所有的点对应的溶液都是该温度下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而且是刚好饱和。

(2)曲线上方的面上的所对应的溶液不仅是所对应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而且溶液中还有晶体存在(3)曲线下方的面上的点所对应的溶液是该温度下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过渡】我们把所讲知识点融入到练习题中去消化。

练习1.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B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度C.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为25 gD.t2 ℃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物质的溶解度练习2.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1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将t2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溶液仍然饱和D.t1 ℃时,将50 g甲物质加入100 g水中,充分搅拌,能得到甲物质的饱和溶液练习3.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t1℃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_______(2)将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 ________ (写出一种即可)。

初中化学溶解性训练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性训练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性训练教案
目标:通过本次训练,学生将学会运用化学溶解性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资源:实验器材,化学溶解性相关教材。

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
师生互动,引入化学溶解性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溶解性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 知识讲解:
介绍溶解性原理及相关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性表现。

3. 实验操作:
让学生自行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分析:
学生就实验结果展开讨论,分析不同物质的溶解性特点,并探讨其原因。

5. 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探索实际生活中的溶解性应用,如化学清洁剂的选择、药物的溶解等。

6. 总结反思:
让学生总结本次训练的收获,检视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思考如何提升化学溶解性的运用能力。

7. 课后作业: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化学溶解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估:
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讨论表现和答题情况,评价学生对化学溶解性的掌握程度,并及时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备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确保训练效果的最大化。

)。

初中化学溶解度划分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划分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划分教案
课题:初中化学溶解度的划分
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溶解度的划分方式和相关概念;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和划分方式;
难点:溶解度和温度、溶剂种类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材:初中化学教科书;
2.教具:示意图、实验器材;
3.课堂布置: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温故(5分钟)
1.利用示意图复习溶解和溶解度的概念;
2.提问学生关于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二、讲授新知(15分钟)
1.介绍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讲解溶解度的划分方式: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3.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和温度、溶剂种类的关系。

三、实验探究(20分钟)
1.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变化;
2.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观察结果;
3.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讨论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

四、练习巩固(10分钟)
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检查学生作业并讲解错题。

五、达标评价(5分钟)
1.以小组形式让学生总结当堂课的重点内容;
2.教师进行达标评价并给予反馈。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溶解度的相关概念和划分方式,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初中化学溶解度的图像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的图像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的图像教案主题:溶解度学科:化学年级:初中时间: 45分钟目标:1.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3. 学会利用溶解度图表进行相关计算和问题解决。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包含溶解度的定义、影响因素、表示方法和示例图表。

2. 实验器材:水杯、热水、砂糖、搅拌棒。

3. 溶解度图表复制品。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幻灯片,向学生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解释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溶剂能够溶解的最大溶质量或溶液中存在的最大溶质浓度。

2.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砂糖溶解实验,让学生观察砂糖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

说明温度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3. 讲解:通过示例图表,向学生介绍使用溶解度图表的方法和技巧。

解释如何根据图表读取溶解度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和问题解决。

4. 操作练习:让学生分组,发放溶解度图表复制品,并请他们根据提供的问题进行实践操作。

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图表找到答案并解决问题。

5. 小结:回顾溶解度的定义、影响因素和表示方法,强调重要概念和技能。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6. 家庭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溶解度图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并在下节课时提交。

扩展活动:1. 设计更复杂的溶解度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并向其他同学展示解决方案。

2. 参观实验室或化学工厂,了解溶解度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评估:1. 课堂练习表现:学生是否能熟练运用溶解度图表解决问题。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所布置的作业,并且正确运用所学知识。

反馈:1. 鼓励学生多做实践操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深入了解溶解度的相关知识。

教学结束。

各物质溶解度初中化学教案

各物质溶解度初中化学教案

各物质溶解度初中化学教案
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并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做出合理推断。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溶解度?
2. 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3. 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比较
4. 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二、讲解:通过讲解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和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比较,让学生了解到溶解度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

三、实验:让学生自行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讨论和总结: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讨论物质的溶解度与其性质之间的关系,并总结物质溶解度规律。

五、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反馈:通过查看学生的作业和讨论结果,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并对不足之处进行纠正和指导。

教学资源:
1. 水杯、勺子、不同物质(如盐、糖、小苏打等)
2. 实验记录表
3. 教师讲义和学生练习题
评估方法:
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记录,看是否能正确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2. 查看学生完成的练习题,检测其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扩展活动:
1. 提出更多种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比较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溶解度规律。

2. 给学生提供更多实验材料,让他们自行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条件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规律,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希望学生能够在不断探索中提升自己的化学素养,尽情享受科学实验的乐趣!。

初中化学九单元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九单元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九单元溶解度教案
教案一:认识溶解度
目标: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重点:溶解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的关系。

教学步骤:
1.引入:引导学生回顾前几个单元学习的知识,了解在化学实验中常常会遇到溶解的现象。

提出问题:什么是溶解度?它与溶解有什么关系?
2.概念讲解: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最多溶解
的溶质的质量或容积。

并与溶解的概念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

3.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常见的物质,让学生计算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观察溶解
度曲线的走向。

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4.讨论交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讨论溶解度与化学反应速度、溶液浓度等因素的关系,开展小组讨论。

5.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溶解度对化学实验和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
主动探究溶解度的应用。

7.课后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查找相关资料并撰写小结;观察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并记录。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概念的讲解和案例的分析,通过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其他化学知识的
关联,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
2. 掌握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溶剂、溶质种类等因素的关系;
3. 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物质是否溶解。

二、教学重点:
1. 物质的溶解性概念;
2. 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
1. 强化对温度、溶剂、溶质种类等因素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的理解;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浴、溶质(如糖、盐等)、溶剂(如水);
2. 实验步骤及结果记录表;
3. 教学课件及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溶解性概念,并提出问题:什么因素可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2. 实验操作:将不同温度的水浴中加入溶质,观察其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温度、溶剂、溶质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4. 结论归纳: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温度升高、溶剂适合、溶质种类适宜时,物质更容易溶解。

5. 拓展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其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做出预测实验。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物质的溶解性。

六、课堂作业:
1.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温度、溶剂、溶质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2. 预测实验:通过预测实验探讨其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深入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并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更多实验,加深对物质溶解性的理解。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文档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文档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文档
主题:溶解度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能够区分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的关系;
2. 能够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说明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玻璃棒等;
2. 实验药品:NaCl、KCl、Na2SO4、Na2CO3等;
3. 教学媒体:PPT、教学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2. 探究:让学生讨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通过实验验证结论;
3. 练习:让学生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解决相关问题;
4. 拓展:介绍溶解度曲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总结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五、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设置是否合理?
2. 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程度如何?
3. 学生在绘制溶解度曲线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六、作业布置:
1. 练习册中相关题目;
2. 讲解课后练习。

七、随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深刻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溶解度的概念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溶解教案初中化学板书

溶解教案初中化学板书

溶解教案初中化学板书主题:溶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掌握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学习溶解度的表示方法,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合作精神。

3. 方法与过程:采用实验教学和讨论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二、教学内容1. 溶解的基本概念2. 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3.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4. 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三、教学过程1. 溶解的基本概念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溶解的定义,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发学生对溶解现象的兴趣。

2. 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教师讲解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不同条件下溶解度的变化规律,让学生体会溶解现象的复杂性。

3.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教师介绍溶解度的计量单位和表示方法,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运用溶解度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4. 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展示溶解过程中产生的热效应,引导学生思考热效应与溶解之间的关系,并讨论实验中的现象和结论。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溶解的基本概念、条件和影响因素、溶解度的表示方法以及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在实验中培养了动手实验的能力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合作精神。

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应该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化学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1. 思考:为什么盐水可以溶解冰?2. 实验报告:写一份关于溶解实验的实验报告。

3. 讨论:讨论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课程教案溶液的浓度与溶解度

初中化学课程教案溶液的浓度与溶解度

初中化学课程教案溶液的浓度与溶解度初中化学课程教案:溶液的浓度与溶解度一、教学目标1. 理解溶液的浓度与溶解度的概念。

2. 掌握如何计算溶液的浓度。

3. 理解不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与分类2. 浓度的概念与计算3.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三、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通过引发学生对溶液的日常观察和经验,引入溶液的概念。

例如,学生可能会提到加糖的水溶液、饮料溶液等。

2. 理论讲解(15分钟)首先,介绍溶液的定义。

溶液是由溶质与溶剂混合形成的可均匀分布的混合物。

其次,讲解溶液的分类。

根据溶解度划分,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稀溶液。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无法再溶解的溶液;过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溶解度高于平衡溶解度的溶液;稀溶液是指溶质溶解度低于平衡溶解度的溶液。

最后,讲解溶液的浓度。

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浓度单位。

可以使用质量浓度和摩尔浓度来表示。

质量浓度是指溶质质量与溶液体积之比,常用单位为g/mL或g/L;摩尔浓度是指溶质物质的摩尔数与溶液体积之比,常用单位为mol/L。

3. 计算练习(20分钟)让学生做一些计算浓度的练习题。

例如,计算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浓度或摩尔浓度等。

4. 实验操作(30分钟)进行一项与浓度相关的实验操作,例如准备不同浓度的盐水溶液,并观察其物理性质和溶解度的关系。

5. 分析讨论(1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浓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溶质的溶解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6. 拓展应用(10分钟)让学生思考其他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和溶解度曲线等,并展示实际应用场景,比如制备浓缩果汁的原理等。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溶液的浓度与溶解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不仅学会了计算溶液的浓度,还能理解浓度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这将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旨在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工作,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营造安全、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精选篇1)一、设计思想: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

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四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

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分组画出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总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规律能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对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其与温度、压强的.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制定出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

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进行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学会合作,进一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三、教学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坐标纸六、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分组操练尝试教学法精选部分习题,巩固有关知识。

七、教学过程:1、课前复习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

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答:不同。

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初中化学:如何编写高效的溶解度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如何编写高效的溶解度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如何编写高效的溶解度实验教案?实验是化学学科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际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溶解度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那么如何编写一份高效的溶解度实验教案呢?题目:探究不同温度下食盐的溶解度变化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研究不同温度下食盐的溶解度变化;2.学生能够了解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和它与温度的关系;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原理和设计:一、实验原理:通过实验研究不同温度下食盐的溶解度变化,探究温度对食盐的溶解度的影响。

溶解度取决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而在相同温度和压力下,溶液中溶质溶解的量是一定的。

但随着温度的升高,溶液中的溶质的溶解度会增加,这是因为温度的升高使溶液中分子的平均能量增加,从而使溶解度增加。

二、实验设计:1.实验仪器和药品:实验器材:酒精灯、杯子、玻璃棒、温度计、电子称;实验药品:食盐。

2.实验步骤:①首先准备好实验器材和药品。

②在一个杯子中注入50ml冷水,将温度计插入杯中测出初始温度T1。

③向杯中加入2g食盐,用玻璃棒充分搅动,直到食盐完全溶解。

④将杯子小心从酒精灯上移开,记录溶解食盐花费的时间,然后再将温度计插入杯中,测出溶液的最终温度T2。

⑤重复上述步骤,但将冷水换成热水,分别测出在不同温度下溶解食盐所需的时间,测量其溶液温度。

每次实验时食盐的重量都应为2g。

三、实验讲解:1.实验前,向学生介绍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相同量的溶质在温度升高后能溶解更多的溶剂。

2.实验中,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并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安全。

3.实验后,让学生自己计算不同温度下溶解食盐所需的时间和温度变化情况。

让学生自己总结并分析实验结果,检验是否符合理论预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研究不同温度下食盐的溶解度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2.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己计算不同温度下溶解食盐所需的时间和温度变化情况,让学生自己总结并分析实验结果,检验是否符合理论预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度重要知识点溶解度曲线相关练习1.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确的是( ) A .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 1℃升温到t 2℃,仍是饱和溶液 B .t 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C .t 1℃时,甲和乙各30g 分别加入80g 水中,均能恰好完全溶解 D .t 2℃时,在100g 水中放入60g 甲,形成不饱和溶液 2. 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从图中可获得的信息是( )A.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t ℃,相同质量的a 、b 溶解时放出热量相同C .升高温度,可使a 或b 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D .将相同质量的a 、b 分别加入100g 水中,所得溶液质量分数相同 3.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确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乙的不饱和溶液降温可变成饱和溶液 C .20o C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D .50o C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4. 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确的是( )A .b 的溶解度大于a 的溶解度B .t 1℃时,将a 、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 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C .将t 2℃时的b 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 1℃,一定能得到b 的饱 和溶 液D .t 2℃时,a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 的溶解度大于b 的溶解度B .在20℃时,a 、b 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C .a 、b 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D .a 、b 都属于易溶物质 6.t 2℃时往盛有100g 水的烧杯中先后加入a g M 和a g N (两种物质溶解时互不影响,且溶质仍是M 、N ),充分搅拌。

将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到t 1℃,下列说确的是( )A.t 2℃时,得到M 的饱和溶液B.t 2℃时,得到N 的不饱和溶液C .温度降低到t 1℃时,M 、N 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得到M 、N 的不饱和溶液 D.温度降低到t 1℃时,M 、N 的溶解度相等,得到M 、N 的饱和溶液7.右图是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50- 40-30-20- 10-甲乙温度/t 1 t 2 溶解度/gA .将a 、b 、c 三种物质t 1℃时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 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a>b>cB .t 2℃时30g 物质a 加入到50g 水中不断搅拌,形成80g 溶液C .t 1℃时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质量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b>a=cD . 若a 中混有少量c ,可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8.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a 、b 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下列说确的是( ) A .b 的溶解度小于a 的溶解度 B .分别将t 2℃时a 、b 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 1℃,肯定都有晶体析出C .要从含有少量a 的b 溶液中得到较多的b 晶体,通常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D .在t 2℃时,用a 、b 两种固体和水分别配制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 溶液,需要量取相同体积的水9.右图所示曲线a 、b 、c 分别代表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t 1 ℃时,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的顺序是B >C >A B .t 2℃时,A 和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C .t 3℃时,在100g 水里分别加入三种物质各mg ,只有b 能形成饱和溶液D .从混有少量C 的A 物质中提取较纯净的A ,最适宜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10.右图是a 、b 、c 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确的是( ) A .b 的溶解度一定小于a 的溶解度B .当a 中含有少量b 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C .通过降低温度可将c 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D .a 的饱和溶液从t 2℃降温至t 1℃时变为不饱和溶液11.有关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 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 .在t 2℃时,a 、b 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C .将a 、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 3℃降温至t 1℃,a 有晶体析出,b 无晶体析出D .t 3℃时,a 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 物质的溶解度 12.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现有t 1℃时的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将其都升温至t 2℃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b 溶液为饱和溶液 B .a 溶液中有晶体析出C .c 溶液为不饱和溶液D .b 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13.右图所示为甲、乙两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50℃时,取甲、乙两种物质各50g ,分别加人100g 水中,使之充分溶解。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上述混合物在20℃时,甲和乙形成溶液的质量相等B .在0℃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小于乙C .温度高于50℃时,甲和乙形成的溶液都变为不饱和溶液D .50℃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混合物分别降温至20℃,溶液中未溶解晶体的质量相等14、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温度/℃t 1t 2ba 溶解度\ g 溶 解 度 g 0 t 1 t 2 温度/℃a b c甲乙溶解度 g0 t 1 t 2 温度/℃30 5020 40 10 A .任何温度下,a 的溶解度大于b 的溶解度 B .a 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比b 的大C .t 1 ℃至t 2 ℃之间b 曲线以下区域为a 、b 两物质的不饱和溶液D .对于a 与b 混合溶液,可利用冷却结晶的方法来分离15.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t 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均为30 B .t 2℃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 .t 2℃时,在100 g 水中放入60 g 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 D .t 2℃时, 分别在100 g 水中各溶解20 g 甲、乙,同时降低温度,甲先达到饱和16.根据右图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 ) A. 温度从t 2℃降到t 1℃时三种物质析出晶体由多到少的顺序为 A>B>C B.t 2℃时A 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C 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小 C .A 物质中混有C 物质,可以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AD.t 1℃时,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17、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

则下列说确的是( ) A .氯化铵的溶解度最大B .随着温度升高,硫酸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C .40℃时硫酸钠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D .把40℃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硫酸钠 析出晶体最多18.右图表示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s)随温度(t)的变化情况,下列说确的是( )A .A 的溶解度大于B 的溶解度B .升高温度可使A 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C .t 3℃时,在100g 水中溶解60gA 能形成饱和溶液D .t 2℃时,A 和B 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19、右图中M 、N 分别表示二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试根据图中曲线判断下列说确的是 ( )A .图中A 点表示M 、N 二种物质在t 1℃时均达到饱和B .M 、N 二种饱和溶液,当温度从t 1降至t 2时,一定析出相同质量的晶体C .同处A 点的相同质量的M 、N 二种溶液,当温度从t 1降至t 2后,剩余溶液 的质量分数相等D .0℃时,M 、N 具有相同的溶解度20、右图是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由图示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b 物质的溶解度大于c 物质的溶解度 B .a 物质的溶解度大于c 物质的溶解度C .a 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 2℃降温至t 1℃时变为不饱和溶液D .c 物质的不饱和溶液从t 2℃降温至t 1℃时变为饱和溶液21.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A 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B 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氯化铵温度/ C溶解度/g 2030405060203040506070硫酸钠氯化B .t℃时,等质量的A 、B 饱和溶液中含有相同质量的溶质 C .当温度大于t ℃时,A 溶液一定比B 溶液浓D .B 中含有少量A 时,用溶解、蒸发、结晶的方法除去B 中的A22.右图是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 t 1℃时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填写序号,下同)。

(2) t 1℃时30gA 物质加入到50g 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质量是 g 。

(3) 将t 1℃时A 、B 、C 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 2℃时, 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小关系是 (3)右图是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在t 1℃到t 2℃之间时,a 、b 能否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饱和溶液? (填“能”或“不能”)。

理由是 。

②把t 1℃时a 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 2℃,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3、20 ℃时,向两只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10g 水,使其充分溶解,观察到如图1所示的现象。

20 ℃时, (填“甲”或“乙”)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右图2中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a ”或“b ”)要使试管中剩余的甲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 。

将10 ℃时a 的饱和溶液升温到20 ℃(溶剂不蒸发),其溶质质量分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2 溶解度/g30 A B C溶质质量分数相关题目解题依据:实验题:再战实验题参考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