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折形状》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分别在不同的方向进行对称、平移、旋转折叠后的图形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技能目标:能够使用纸片、彩纸等材料进行对称、平移、旋转折叠,并正确记录下每次折叠后的图形。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折形状活动的兴趣和热爱,以及采取合作方式完成任务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本节课以折形状为主要内容,学生将学习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这三种基本平面图形的对称、平移、旋转等操作。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让他们体验折纸对图形变化的影响。

2.1 教学内容1.三角形的对称折叠2.正方形的平移折叠3.长方形的旋转折叠2.2 教学分析1.三角形的对称折叠三角形折叠是学生能够接纳和掌握的简单操作,可以在学习中渐进掌握,通过三者(底边,高度和角度)的逐步调节,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对稳定性的影响,并进一步理解对称性。

2.正方形的平移折叠正方形的平移折叠是学习的难点,需要学生理解平移是重要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通过操作平移折叠,学生掌握了平移规则的基本概念,以及规律和特点。

3.长方形的旋转折叠长方形的旋转折叠需要学生理解旋转是基本的变形技巧,可以看作是平移和对称的结合,通过角度的不同旋转促使图形的展开。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通过创设生活中常见的实际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折形状活动的好奇心。

2.合作探究法在实践过程中,采取合作方式,培养学生与伙伴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分享和交流思想。

3.探究发现法发放不同颜色或不同形状,让学生自由地试着按照所学内容折叠,逐渐熟悉图形的变化与特点,并发现折叠时的规律四、教学流程4.1 教师引导1.引入:对折形状的活动进行简要介绍,并介绍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提问:在引导学生熟悉三种基本图形的基础上,从折叠操作的角度配合实际情境提问,引导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探究。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教学设计
(2)、学生分组活动。
(3)、各组汇报本组的研究结果。(4)、师生总结:圆柱形的纸 Nhomakorabea承受力最大。
3.演示:蛋壳或纸筒做的支柱能承受很大的力。
(1)、用胶带粘在蛋壳的中部,沿着胶带边缘剪齐蛋壳,做成4个带平底的半个蛋壳,在上面放书,一本一本地往上摞,直到蛋壳破裂,数数一共放了多少本书。
4.教师总结: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增大承受力。
三、拓展:
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指出哪些地方应用了前面所学的科学知识
1.书中22页,指出这些物体的哪些地方应用了前面所学的科学知识。
2.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根据“改变物体形状,增大承受力”原理做成的?
3.学生讨论、汇报。
4.教师总结。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3.学生讨论、汇报。
4.出示一张图画纸。
5.边演示、边讲解:一张普通的纸非常容易弯曲,可是把它折折、叠叠、弯弯,就大不一样了。你能想出多少种办法,使一张图画纸的承受力增大?
二、探究新知:
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1.研究纸的承受力与它们的形状有关。
(1)、利用什么办法,能够比较一张图画纸承受力的大小?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
教学内容
折形状
课时安排
1-1
总课时
1
教学目标
1.能够提出周围环境中与形状有关的问题,并设法解释。
2.初步学会改变纸的形状和纸筒形状,增大其承受力的方法。
3.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
4.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6.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时能起到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折形状-苏教2001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折形状-苏教2001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折形状-苏教2001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简单的折形状的折法。

2.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帮助学生认识折纸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折形状的折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但是对于折纸的认识和折法有所欠缺。

四、教学过程
1. 通过视频展示折形状的折法
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折形状的常见折法,让学生了解到折形状的基础知识。

2. 分步演示
分步演示折形状的具体折法,当教师进行每一步操作时,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实践。

3. 自主实践
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自主实践,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慢慢掌握正确的折法。

4. 提高难度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教师可以适当提高难度,让学生尝试更加复杂的折法。

五、教学方式
采用观看视频、分步演示和自主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逐渐掌握折形状的折法。

六、教学线上拓展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家中进行折形状的实践,拍摄视频并上传到云平台上进行分享和讨论,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学习和交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七、课堂总结
通过本次折形状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到折纸的基础知识和折法,还培养了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教师提出折纸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到折纸对于培养耐心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八、教学评价
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自主实践,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折形状的折法,同时在云平台上的拓展学习中,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提高了合作意识。

苏教版《折形状》教案(详)

苏教版《折形状》教案(详)

《折形状》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我们知道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其中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部分,强调探究式学习活动是科学课程的一大特色,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中要让学生先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猜测,为了验证猜想,建立科学的概念,学生就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证据。

获得证据的途径通常有观察实验,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

因此,我准备以学生自行探究为主线,生活经验和体验为素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具体到本课的教学我从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研究各种形状的特点和作用入手,从老师出示的动植物中得到启示,并从而提出“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这一本课的关键问题。

在五年级学生已有的对比实验的实际经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如何设计实验并思考出实验要点,从而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中转变和提升。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在科学研究时是要讲求证据的,意识到要用事实说话。

还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会应用到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实践。

这种体验,这种收获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1课。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折叠和弯曲以改变形状来增强材料的承受力,知道蛋壳的形状能够承受很大的力。

从而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材料科学知识,同时渗透仿生学中模拟生物形状的建构方法。

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训练学生能对常见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并形成科学概念的能力。

引导学生把课堂的学习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自小就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关心他人、关注周围事物的意识。

本课学生的探究重点是把纸折成不同形状,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如果把物体的形状改变成三角形、圆柱形、拱形等,都可以增加其承受力。

本课学生的探究难点是控制好不同形状的纸筒的承受力对比实验的变量。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教案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教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折形状》石岭镇培德小学:刘艳学习目标: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3、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4、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放大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用具准备:鸡蛋,四个半边蛋壳,纸板,A4纸若干,双面胶、小黑板、数本相同的书等。

教学步骤:一、课堂引入:谁能帮我用A4纸托起这本科学书?我们来研究一下物体形状和它的承受力之间的关系。

二、自主学习:自学16页,独立解决问题1、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是由()种简单的基本图形构成的,物体是由()、()、()、()四种基本的形状构成,这些形状可以切成一半或更小些,用来组合成其他形状。

2、火箭是由()形和()形构成。

3、人体自然形成的结构非常巧妙,人的头骨近似()形,可以很好的保护人脑。

三、小组合作折形状:用A4纸折横切面为三角形、四边形、波浪形、圆形的柱体。

1、说说折形状时需要注意些什么?(不要把纸弄软;为保证实验公平,折纸时的方向一致,纸的大小一致,要先把双面胶粘贴的位置空出。

)2、小组长拿出A4纸和双面胶,一人折一种形状,其余同学配合。

3、思考:这些纸筒谁的受力面积最大,谁的最小?小组讨论:如果在柱体上放书本,每个纸筒可能放多少本?并记录预测的本数。

四、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形状与承重力的关系:1、说一说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2、实验注意事项:(1)放书本时要轻拿轻放,放时注意要对准纸筒的中心;(2)如果放入第四本书,纸筒倒塌,只能计算为3本书;(3)一个形状的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4)小组长负责放,另一个人负责记录,其余的人观察,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研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记录表3、小组展示抽小组长上台来汇报该小组的实验结果。

4、讨论:为什么实验结果会不同?(形状不同,承重力不同,结合生活实际。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1.《折形状》教课方案教课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 1 课《折形状》。

教材剖析:《折形状》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 1 课。

本课以把纸折成不一样形状为例,研究它们的蒙受力,指引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蒙受力大小相关,进而发现薄材的曲折变形能够增大其蒙受力。

知道人类正是在和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遇到了启迪,将其原理宽泛地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之中。

经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训练学生能对常有事物的实质属性进行抽象、归纳,形成科学观点的能力。

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认识常有的四种形状,能辨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2.能够经过实验研究物体形状与蒙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蒙受力的大小会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经过实验研究物体形状与蒙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赏识自然界生物巧妙的形状和构造,领会它们带给人们的启迪。

2.经过实验研究让学生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激发研究兴趣。

3.知道改变形状增大蒙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拥有宽泛的应用。

教课重难点:重点:研究物体形状与蒙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难点: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蒙受力的大小会发生改变。

教课准备:学生准备: A4 复印纸、重物(书籍)、鸡蛋壳、双面胶、剪刀。

教师准备:纸折图形、课件、鸡蛋壳、一块方形木板、透明板塑胶板、3 箱矿泉水、3 叠 A4复印纸。

课时:1 课时教课过程:一、激趣导入1.科学世界奇特巧妙,这节课老师打算和同学们一同去研究一些科学原理,大家有兴趣吗图片展现:赏识大自然中各样形状的生物,谈谈大概是什么形状(课件画出每个物体形状)小:自然界中的大部分物体是由柱体、体、台体、球体等 4 种基本形状组成的。

(件出示)2.大自然的各样生物成的形状有什么好小:因自然界中生物所拥有的形状,有抵抗雨,增添自己蒙受力打得的,因此人就依据它的形状建筑了房子、金字塔,制作了篷、台灯等。

我一同来研究形状与蒙受力的关系。

苏教版科学五下全套《1. 折形状》教案1

苏教版科学五下全套《1. 折形状》教案1

《1.折形状》教案1教学目的: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心。

4、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5、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1、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心。

2、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学准备:A4纸、胶水、蛋壳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教师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些照片,我们大家先来欣赏一下。

教师播放幻灯片。

(照片包括不同形状的电杆、房子的柱子、桌子腿、椅子腿等)看后教师提问:这些物体虽然各不相同,但在日常生活中都起到一个共同的作用,你知道是什么吗?(支撑重量)教师谈话:这些物体在日常生活中都起到支撑总量的作用,那么,它们所能支撑的重物的重量相同吗?你觉得它们的支撑力与那些因素有关?二、学习新课(一)认识四种基本形状。

(二)分析一些物体的形状以及这种形状的优势。

(出示幻灯片)它们是由哪些形状构成的?有什么好处?(三)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的大小关系。

1、谈话:纸是我们常见的材料,看看这张纸能承受自己的重力吗?显然不行,但我稍微改变一下它的形状,不但能承受它自己的重力,而且还能承受它自己两倍的重力。

说明了什么?这张纸改变了它的形状也就改变了它的承受力。

(边讲述边演示)2、想一想:你能用一张A4的纸托起一块红砖吗?而且要保证离桌面有15厘米以上。

3、试一试:(1)各人将纸折不同的形状。

(2)下面我们就先来预测一下相同的纸折成不同的形状,各种形状能承受几本书的重力。

(小组讨论,并填写在记录表中)(3)怎样验证我们的预测呢?(4)在我们折的不同形状的纸上一本一本的放上书本(一定要细心哟)直到支撑不了为止。

看每一种形状最大承受几本书的重力(并填写在记录表上)。

(5)交流各种形状的承受力。

(四)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运用。

(五)教师演示。

(蛋壳的承受力)三、拓展应用谈话:留心观察身边各种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分析它们的原理,改进它们的缺点。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折形状一、教学目标:(一)进程与方式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大体形状组成。

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利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能够开展实验探讨物体形状与经受力大小的关系。

(二)科学知识:1.明白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组成的,熟悉一些简单形状。

2.明白改变物体的形状经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经受力。

4.明白改变形状以增大经受力的方式应用很普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异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发。

2.体验与人合作一起完成任务的乐趣。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二、重点:探讨物体形状和经受力大小的关系。

三、难点:探讨物体形状和经受力大小的关系。

四、教学预备:教师预备: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等模型的课件、纸筒(1)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高度一样,底部周长一样,纸张一样,A4纸)(2)带几张纸。

五、教学进程:(一)熟悉四种大体图形1.(出示各类图片或实物)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类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类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以下物体是有那些形状组成的吗?2.讲述:物体有各类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台体、球体五种大体形状组成的。

3. 观看你身旁的物体,说说它们都是由哪些形状组成的。

(出示各类图片或实物)4.咱们生活中这些动物、植物、建筑物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呢?这些特点有什么作用呢?咱们明白生物们都有着各自生存的本领,这些形状是不是它们生存的本领之一呢?(二)探讨不同形状的纸的经受力。

1.谈话:咱们来个挑战,纸是咱们最多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方法用纸托起一本书吗?2.学生分组讨论。

3.看来改变纸的形状能够改变纸的经受力。

板书:()就这句话大伙儿有什么问题想提呢?(教师板书问题)4.谈话:(梳理问题,得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教师拿出提早做的各类柱型纸筒。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折形状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折形状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折形状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折纸的基础方法•学习折叠几何图形的方法•熟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基本图形的折法•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2.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折一张正方形纸成长方形和三角形2.折一张正方形纸成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3.折一张菱形纸成正方体和长方体3.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示范教学、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4. 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一些精美的折纸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询问学生对折纸的了解和感受。

第二步、学习折叠方法(20分钟)教师让学生按照步骤进行折叠,完成折叠基础练习。

先讲解折纸的方法,再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第三步、学习基本图形折法(30分钟)教师让学生按要求折纸成不同的基本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等。

同时在学习折法的过程中,梳理和掌握相应的术语和概念。

第四步、学习立体图形折法(30分钟)教师让学生按照要求折纸成不同的立体图形,包括正方体、长方体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立体几何图形的了解。

第五步、小组合作展示(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合作设计折纸作品,并在最后进行展示。

第六步、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点,以便今后的学习和巩固。

5. 必备材料•折纸•折纸教学PPT•折纸教学视频二、教学反思本次折纸课程的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在课程中,学生通过亲手制作折纸,有助于提高感官体验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但是本次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一些特殊的折方法,学生掌握不够熟练,导致折纸效果不佳。

其次,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最后的小组展示时间较为紧张,学生展示不够充分。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细节的设计,加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照顾,同时不断推进教学方式的改进,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折形状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折形状苏教版

五年科学《折形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能力大小的关系。

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4、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控制好不同形状的纸筒的承受力对比实验的变量。

教学准备:A4纸、科学书、鸡蛋壳、四种形状的纸筒、瓦楞纸、胶水。

教学方法:探究——研讨法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1.谈话:(教师出示纸)这是一张薄薄的纸,谁有办法让它立在桌子上,并能承受住这支笔?为什么这张纸现在能立在桌子上,并有一定的承受力?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折形状一课(板书课题),研究形状与承受力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探究研讨形状与承受力之间的关系(一)设计实验1、确定实验类型谈话:要研究形状与承受力之间有什么关系,所做的实验是什么实验?做对比实验要注意什么?那么在我们将要研究的问题这个实验中,哪个因素是变量,哪些因素必须一样呢?2、学会折形状谈话:我们要做研究形状与承受力之间有什么关系的对比实验,先干什么?都能折成什么形状?这些形状谁会折?3、实现预测(1)提问:每个小组先预测一下这四种纸筒承受力的大小吧,把预测结果填在你书上的实验表格中。

(用序号表示)不同形状纸筒承受力实验记录表预测(排序)(2)汇报预测情况:你们的预测情况怎么样?理由是什么?4、温馨提示(教师课件展示,讲解)(1)折好纸筒,逐个测试。

(2)加重物时放稳,轻拿轻放。

(3)及时做好实验记录。

(二)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三)研讨实验结论1、小组派代表汇报(指导学生按实验过程进行汇报)。

2、师生小结:承受力的大小和纸筒的边数有关。

边数越多,纸筒承受力越大。

(板书:边数越多,纸筒承受力越大。

)三、应用拓展:(适时间而定,瓦楞纸的实验可教师演示)1、谈话:改变纸筒的形状就能改变纸筒的承受力,谁知道在生活中有什么地方应用到?2、(教师出示瓦楞纸)谈话:认识它吗?这是我们常见做纸箱的瓦楞纸,观察它有什么特点?我们把一个瓦楞纸中间压平,用它们来做个小实验。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1 折形状12-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1 折形状12-苏教版

《折形状》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改变。

4、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各种形状的美术浮雕、图片(锥、柱、台、球),2.各种形状的纸筒等。

学生准备:每人一张A4纸、胶带、课本、活动记录表。

四、教学对象分析:《折形状》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1课。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折叠和弯曲以改变形状来增强材料的承受力,从而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材料科学知识,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设计理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在探究物体的形状承受力大小的关系时,依照猜一猜、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思维分析、动手实践、有序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六、教学过程(一)认识四种基本图形。

1.(出示实物美术浮雕)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说说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出示课件2)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锥体、柱体、台、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PPT课件出示:台灯、仙人柱、乌龟),欣赏由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建筑物。

(出示课件3)过渡:这些建筑物为什么设计成不同的形状呢?下面我们来研究。

(二)探究用一张纸托起一个重物的方法。

1、(出示一张A4纸)现在我们来挑战一下,这是一张薄薄的纸片,连站不站不起来(教师演示给学生看),你们能不能想办法用这张纸托起一本书的重量呢?2.师:谁愿来试试?3.师:为什么现在这张纸可以承受这本书的重量呢?生:因为改变了纸的形状。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折形状》。

二、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折纸;2.能够准确折叠各种形状的纸张;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折叠出不同的形状;4.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5.培养学生耐心、细心、认真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各种不同形状的纸张的折叠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复杂结构的形状的折叠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维度教学方法,包括听讲解、看教材、看视频、动手实践等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知识,而且也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1. 预习在课前让学生预习教科书上的内容,让学生大致了解折纸的概念。

2. 讲解1.教师介绍什么是折纸,通过PPT或者板书向学生展示一些简单的折纸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2.告诉学生本次折纸的命题,例如折叠出人、动物、建筑等。

3. 实践环节1.让学生将讲解部分中展示过的折纸体验活动尝试一遍,让学生感受一下折纸的方法和乐趣;2.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跟随操作两种方式进行,让学生掌握各种不同形状的纸张的折叠方法,例如:飞机、木屐、鸟、精灵帽子、圣诞鞋、恐龙等;3.让学生自由发挥,在制定限制条件的情况下自主折叠出自己想要的形状。

4. 总结总结本次授课的重点内容,并鼓励学生将折纸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六、教学后期在课后,通过练习作业、小组展示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让学生可以将这些知识用于实践中,不断提高操作的技能和能力。

同时,也可以定期复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最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说课》教案.doc

最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说课》教案.doc

《折形状》说课稿一、关于教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起始课。

要求学生达到五个预期学习结果: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能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是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主体活动就是预测实验四种纸筒的承受力。

蛋壳承受力是一个拓展延伸。

二、关于教学理念分析:科学学习要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这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果断单刀直入地设计问题,直奔主题,就可能保证把握探究教学的重点环节,为重点环节的探究活动留出大块时间,自然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这节课,我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探究实验活动--折各种形状的纸筒并研究其承受力,研究纸筒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探究。

两个探究活动紧紧围绕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做"科学,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

在快乐的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知道了物体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并学会了改变形状,可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

三、关于教育教学具体目标:一、学习目标:1、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2 、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3 、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4 、通过探究活动巩固探究的步骤和过程。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难点:在探究过程中控制条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四、关于教学流程: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课堂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趣---引导探索---分组实验---交流评价”。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折形状1 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折形状1 苏教版

1.折形状【教学目标】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2.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欣赏自然界中生物奇妙的形状与构造,感叹他们给人们带来的启示,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承受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制作纸筒时,细致、认真的态度。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纸、书、鸡蛋壳、双面胶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折形状1. 有一个问题困扰着老师,同学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老师想用一张纸托起我们的科学书,可总是失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师示范纸托课本)2. 学生思考,同桌相互讨论。

(注意要把科学书托起15厘米以上,老师只提供一张A4纸和双面胶。

)3. 我们一起来挑战自我!同学们能不能借助一张A4纸和双面胶把科学课本托起15厘米以上。

谁来试一试?请学生到讲台上操作。

4. 交流汇报:为什么现在这张纸可以承受科学书的重量呢?学生回答?形状改变了,承受力变大了。

(板书:形状、承受力)5.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通过折形状研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的关系(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问题导入与动手实践相结合,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学习新课1.我们把白纸折成三角形纸筒、正方形纸筒、五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试一试,比较哪种形状的纸筒承受力最大?2. 首先四人小组讨论设计实验:①怎样把纸折成三角形纸筒、正方形纸筒、五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等形状?(注意老师给同学们提供的材料。

)②纸筒除形状不同外,哪些应相同?(相同的白纸,纸的张数等都相同。

)③用什么来比较不同纸筒的承受力大小?放重物时应注意什么?(轻拿轻放,尽量减少对纸筒的撞击力,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

)④怎样记录?如果放到4个钩码时纸筒倾倒,应记录几个钩码?⑤小组分工实验时应注意什么?⑥还应注意什么?(实验时,先预测,再实验。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1500字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1500字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1500字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常见的折形状: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2.掌握折纸方法,练习与应用。

3.能够准确理解和表述折痕的位置及其特点。

二、教学过程1.引入(1)教师出示一些常见的折纸状物,询问学生是否了解这是什么,有什么特点?(2)进一步提问:学生们是否知道他们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折出来的?折纸的方法对折纸的形状有什么影响?2.讲解与实践(1)教师进行针对问题的讲解,让学生按照一定步骤材料和方法准备好,并进行实践操作。

(2)根据不同的折痕位置和方法,教师演示式子和示意图,并让学生配合理解和表达相关概念。

(3)让学生照着教师演示的折纸进行折叠,也可以自由探究方法。

同时,教师进行实时检查,给予指导和帮助。

3.讲解和练习(1)教师针对不同的形状进行讲解,比如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等。

(2)让学生准确理解折痕位置的概念,并进行相关问题的练习。

(3)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进行形状相关的活动,例如合作折纸,折纸搭建等等。

同时进行记录和收集。

4.总结(1)教师和学生一同进行结果对比和现象分析,并让学生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收获和理解。

最好有一些示意图等等的展示。

(2)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做一个总结,看看哪些部分比较成功,哪些分析需要提升,并提醒学生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清楚的认知到了折纸的方法,是否能够熟练进行基础的折纸操作并掌握折痕位置。

2.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和表达折纸形状的特点,是否能够自己折出想要的形状。

3.学生是否合理的解答了相关问题、进行了相关活动,并在活动中体现出协作意识和创意思考。

四、拓展1.对于更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引入折画,让学生把常见的形状和折纸进行结合。

2.让学生自选一个折纸状物品,并在家里完成折纸的制作,鼓励学生进行创作。

其次,鼓励学生与家人朋友分享折纸的经验和方法。

3.引导学生思考折纸的历史和背景,并引导学生了解到与折纸相关的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折形状》
目标;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4、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师准备:课件、硬板
生准备:大小相同的图画纸8张、两面胶、几本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今天,我有一个问题一直解决不了,你们愿意帮我一下吗?老师想只用这一张纸托起一本书(演示)可总是失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讨论并尝试并汇报
3、提问:为什么现在这张纸可以托起着本书呢?
4、这节课,我们就把手中的纸折成各种形状托起一本书、两本书、更多的书(板书《折形状》
二、师生探究
(一)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1、自然界中有很多物体,它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面物体是由那些形状构成?并猜测一下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
2、它们虽然形状各异,但大多数是由椎体、柱体、台体、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这四种基本形状美观、牢固、能承受很大的力。

(出示课件)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你能不能从这四种基本形状中受到启发把手中的纸改变一下形状,托起更多的书呢。

下面一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你们想把纸折成什么形状并预测一下哪种纸筒承受的力最大并把结果填在表格中。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做这个实验时,应注意些什么?
4、我们做实验时书要一本一本的放,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对纸筒的撞击力。

放时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

另外,老师要提醒大家,一个纸筒只能做一个实验,不能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5、学生实验、记录、汇报
6、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薄薄的纸如果改变形状,的确可以托起较重的物体。

科学家经过反复的试验,发现薄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折叠或弯曲,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而且,折叠或弯曲的形状不同,其承受力也是不相同的。

(同时板书)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1、我们知道了薄的材料如果改变形状,可以提高承受力,形状不同,承受力也不同你能不能运用这个知识分析一下这些物体为什么这样设计? (出示课件)
2、你还知道些建筑是根据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原理设计
(四)拓展应用
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一些鸡蛋壳,它们是不是很容易碎,老师却能用它托起很重的东西。

(师演示)
2、如果把很多鸡蛋壳放在一起能承受多重的物体?(师演示)
3、看了以上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4、鸡蛋这种形状能把外来的力均匀地分散开来,所以能承受很大的力。

建筑学家根据这个道理发明了表面弯曲,形如蛋壳的薄壳建筑,它们既美观又坚固,还节省材料。

下面老师请大家欣赏一些建筑。

三、提出希望
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身边的各种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把我们的家园建设的更美更坚固好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