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新课标历史选修一专题卷4王安石变法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对中国古代的某一举措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此法发挥了类似于今天银行的作用对人民有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此法可能是()A. 青苗法B. 均输法C. 盐铁专营D. 市舶制度【答案】A【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将谷物发放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答案为A项王安石变法中的均输法是在东南江浙一带设置发运使负责购买物资并运往京城盐铁专营是指一些重要的手工业部门由官府经营市舶制度是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均与题意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2.宋初朝廷向一定级别的官员或官衙支赐专门钱物以供宴饮招待这些钱物主要是公使钱、公使酒王安石变法中将公使钱由原来的中央拨付改为中央和地方杂收应付这一变化有利于A. 整饬官场的贪腐之风B. 减轻中央财政压力C. 缩小地方财赋自主权D. 强化公使钱的管理【答案】B【解析】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将“公使钱”由中央支付调整为中央和地方共同支付有利于减轻中央财政压力 B项正确改革公使钱的支付办法与整饬官场的贪腐之风无关 A项错误地方承担一部分公使钱不能缩小地方财赋自主权 C项错误改变公使钱的来源与“强化”公使钱的管理不符 D项错误3.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评论北宋亡于金时说实王安石有以启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当时司马光已言其为害当见于数年之后该观点()①没有看到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②过分夸大了个人的作用③是正确的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④是正确的王安石变法伤及了百姓的利益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李贽把北宋灭亡原因归结为王安石变法是错误的他过分夸大了个人的作用没有看到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故①②两项正确③④两项错误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伤及了百姓的利益但不是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故选A4.北宋神宗熙宁二年苏辙敬献《上皇帝书》提到“事之害财者三一曰冗官二日冗兵三曰冗费” 正式提出了“三冗”的问题北宋朝廷财政不堪重负“三冗”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延续的危害B. 宋代民族关系持续紧张C. 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D. 宋频繁地发动对外战争【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宋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府设立了大量的官员分散权力同时把流民征召入伍导致宋代“三冗”问题严重故C项正确唐朝末年藩镇割据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排除A 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 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5.宋朝时期官方对外话语经历了从“华夷一统”为主导向“汉唐旧疆”为主导的转变澶渊之盟确立了宋辽正式互认二元并存的天下秩序是这一转变的重要节点这一转变意在A. 重塑本朝正统地位B. 承认对外战争受挫C. 强化中央政府权威D. 推动国内政策转向【答案】A【解析】澶渊之盟确立了宋辽正式互认二元并存的天下秩序形成了以北宋和辽为中心的两个朝贡体系这一转变意在重塑北宋王朝的正统地位故选A 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宋辽正式互认二元并存的天下秩序反映的是北宋和辽的关系与强化中央政府权威无关排除C 宋辽二元并存反映的是宋辽关系不属于北宋的国内政策排除D6.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最接近客观事实的应是()A.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B. 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C. 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D. 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C项最接近客观事实例如王安石变法存在用人不当的问题ABD选项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故选C7.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中记载“介甫(王安石)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 钱穆的《国史大纲》提到“王安石新政一面忽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对外开疆用武对内加意聚敛” 关于历史真相的探究下列说法最正确的是A. 历史的真相是客观的探究历史真相要坚持孤证不立原则B. 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属于一手史料结论比较逼真可信C. 由于时代及政治立场不同研究者得出的历史真相也不同D. 钱穆《国史大纲》属于二手史料其研究结论更不可靠【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司马光和钱穆对王安石有着不同的评价其中历史的真相是客观的探究历史真相要坚持孤证不立原则 A正确司马光是王安石的政敌资料需要进行考订 B排除历史真相具有客观性特征 CD说法错误故选A.8.如图①②③④代表的是中国某一历史时期并存的政权它们之间关系描述符合史实的是A. ①向③称臣每年提供“岁赐”B. ①与②以兄弟相称每年提供“岁币”C. ②与③联合将①灭亡D. 与④是翁婿关系长期保持友好关系【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①是北宋图②是辽图③是西夏图④是吐蕃诸部北宋与辽以兄弟相称每年提供“岁币” 故B正确西夏向宋称臣但北宋每年提供“岁赐” 故A错误辽和西夏未联合故C错误北宋与吐蕃不是翁婿关系故D错误9.范仲淹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予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 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B. 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C. 增加政府收入增强军队实力D. 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北宋时期机构臃肿财政困难民族矛盾尖锐政府统治危机因此可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故B 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10.王安石变法至今能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主要是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今天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 就是要将财政税收大规模商业化达到“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目的下列措施中体现这一思路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保甲法④方田均税法A. ①②④B. ①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答案】A【解析】“将财政税收大规模商业化”“不加赋而国用足”指的是王安石变法起到了富国的作用①②④均是其富国的措施故①②④正确③是其强兵的措施排除11.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似点有()①都促进了经济发展②都有利于民族融合③都加速了封建化进程④都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A. ①②③B. ①④C. ③④D. ②③④【答案】B【解析】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有利于我国民族的融合②和③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而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影响故排除②③故选B12.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来积贫的局面这表现在( )①国家财政收入有所增加②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③开辟了许多荒地④国库充裕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13.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而过这是为了()A. 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B. 逃避保甲法的义务C. 逃避免役法的义务D. 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答案】B【解析】保甲法规定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农闲练兵参与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而题干中的家庭成年男子分家而过正是减少家中的男丁数逃避保甲法的义务故选B14.王安石变法推行后出现了“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 这主要得益于()A. 保马法的实施B. 保甲法的推行C. 军器监的设立D. 均输法的推行【答案】B【解析】保甲法规定保丁平时维持社会治安并实行连坐制度保甲法的推行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故使“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 所以B符合题意排除ACD15.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生产积极性B. 地主兼并土地政府财政收入减少C. 采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机构臃肿D. 统治者对外扩张军费开支巨大【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前财政出现危机其主要原因是宋朝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现象国家财政负担沉重故C正确农民负担过重、地主兼并土地、统治者对外扩张材料未体现故ABD错误16.人们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两项是()A. 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B. 市易法、均输法C. 青苗法、免役法D. 保甲法、保马法【答案】C【解析】青苗法和免役法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却在实行过程中加重了百姓负担因此争议很大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故ABD错误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7.(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认为改革的前提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他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17.(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保守派反对变法的理由17.(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不同评价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答案】人才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解析】第一小问的前提依据材料一“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可以得出前提是人才第二小问的措施结合王安石变法教育改革内容解答即可【答案】变法失败不能之归咎于王安石宋神宗也有责任用人不当【解析】第一小问的观点依据材料二“神宗与王安石理财思想的分歧导致了用人标准的不同……保守派一味指责王安石所用皆小人所用皆险薄少年天下骚然……神宗的改革思路急功近利、用人惟能是使变法成效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可以得出观点是变法失败不能之归咎于王安石宋神宗也有责任第二小问的理由依据材料二“神宗与王安石理财思想的分歧导致了用人标准的不同……神宗的改革思路急功近利、用人惟能是使变法成效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可以得出理由是用人不当【答案】北宋褒扬王安石南宋贬斥王安石认识安石变法确实存在因用人不当、急于求成等造成的弊端但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当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局面【解析】第一小问的评价依据材料三“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可以得出北宋褒扬王安石“南宋建炎时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可以得出南宋贬斥王安石第二小问的认识依据三则材料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可知王安石变法确实存在因用人不当、急于求成等造成的弊端但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当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局面18.(1)材料一中提到王安石主张“不加赋而国用足” 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为达到此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黄仁宇为什么在肯定这个措施的同时又认为这个措施在11世纪不合实际?18.(2)依据材料指出北宋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哪些?18.(3)材料二在哪些方面肯定了王安石?材料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8.(4)材料三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答案】青苗法肯定原因采用的方法是商业化的办法不增加人民负担却能增加财富不合实际原因当时中国还处在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不够发达【解析】体现王安石“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措施有几项但题目要求据材料一分析回答据材料一中“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可以分析出是青苗法黄仁宇肯定的原因应从实行青苗法的好处分析认为在11世纪不合实际的原因要从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分析【答案】负担赋税、高利贷、苛捐杂税等【解析】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一中“不加赋而国用足”一句说明农民要负担赋税【答案】肯定王安石的出发点、个人品行、青苗法的做法考虑到农民利益失败原因未能考虑下级官吏层层盘剥与农民的具体情况【解析】根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答案】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解析】第一小问“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注重实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19.(1)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在位人才”不足的表现与原因19.(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在位人才”不足问题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措施?19.(3)王安石在育才方面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有何借鉴?【答案】(1)表现缺乏执行力贪污腐化盛行.原因教育内容与现实脱节.(科举选拔不出真正人才)【解析】(1)第一小问的表现依据材料一“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可以得出缺乏执行力贪污腐化盛行.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以朝夕从事于无补之学及其任之以事然后卒然责之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宜其才之足以有为者少矣”可以得出教育内容与现实脱节.(科举选拔不出真正人才)【答案】(2)教育改革整顿学校编写教材科举改革改革考试内容增加考试科目.【解析】(2)本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二“于是改法罢诗赋、帖经、墨义士各占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材料二兼《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大经次兼经大义凡十道后改《论语》、《孟子》义各三道.次论一首次策三道礼部试即增二道” 结合王安石改革科举的内容可以得出整顿学校编写教材科举改革改革考试内容增加考试科目.【答案】(3)成效培养了改革人才传播了革新思想.借鉴教育要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解析】(3)第一小问的成效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在育才方面改革培养了改革人才传播了革新思想.第二小问的借鉴属于开放型题言之有理即可.结合王安石改革教育的措施可知当今教育要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20.(1)据材料一简析青苗法“于鄞实善政”的原因并指出王安石将青苗法推行全国的有利条件20.(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青苗法“不能以行于天下”的原因20.(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改革成功的因素【答案】原因济困助贫抑制豪右条件在地方取得成功任职宰相【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青苗法于鄞实善政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济困助贫遏制豪强从材料也可以看出王安石能将青苗法推行全国得益于在地方取得了成功并且王安石担任宰相职务有中央政权的支持【答案】原因强制借贷政府强推用人不当担保制度自然灾害【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青苗法不能以行于天下主要是由于政府强制推行加上用人不当又实行担保制度还有天灾人祸【答案】因素措施得当以民为本善于用人完善制度【解析】从上述材料我们整体可以看出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措施得当其次要善于用人以民为本还要有完善的制度和配套措施。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使国家加强了运输的计划性和选择性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资、投机倒把等行为”这是对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的评价()A. 市易法B. 免役法C. 均输法D. 青苗法【答案】C【解析】王安石颁布了均输法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宫廷需求情况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这样就避免了购买时的盲目性且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资的行为故C正确市易法的具体做法是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些法规措施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流通同时也体现了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管理但是体现不出运输的计划性排除A免役法是对宋初定下的差役法的改革把原来按照主户户等轮充差役的办法改为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排除B青苗法指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排除D故选C2.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这说明()A. 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B. 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C. 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D. 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部危机【答案】C【解析】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完全表明北宋经济实力的空前增强一次胜利也不能说明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更不能说明解决了内部危机故排除ABD王安石变法是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据此依据材料“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 正确故选C3.司马光批评王安石某法令的执行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 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 该法令是()A. 均输法B. 免役法C. 青苗法D. 市易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富户为贫者担保若贫者逃散富户需偿还其所负债务这就损害了地主的利益故选C项均输法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项免役法是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疫钱雇人服役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项市易法就是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4.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A. 抑制土地兼并B. 限制高利贷盘剥C.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 减轻农民负担【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的中心任务是解决积贫积弱的状况理财是王安石变法的中心市易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都是其理财的措施其目的都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因此 C项正确A是方田均税法的目的 B是青苗法的目的 D是免役法的目的均属片面排除故选C5.北宋为应对边疆战事供养了大批招募的军队但多而不精战斗力弱为此王安石变法实行了()A. 专职从事军事的募兵制B. 工匠源于民间的雇募制C. “兵农合一”的征兵制D. 自愿加入的志愿兵役制【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军队战斗力王安石变法规定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故C项符合题意 ABD排除故选C6.宋代王安石变法推行免役法把原来按照主户户等轮充差役的办法改为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明代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 把民间差役杂项一并归入田赋项下计亩征银这些改革措施在南方推行便利在北方却遭到激烈反对这种状况说明改革者应当()A. 关注地区发展差异B. 对改革措施应先行论证C. 重视减轻农民负担D. 以解决土地问题为前提【答案】A【解析】略7.王安石变法期间围绕新法与旧法北宋官员中出现了洛党、蜀党、朔党等不同的政治集团他们彼此相互倾轧致使政治混乱这一现象说明()A. 变法触及官僚利益B. 北宋官场矛盾激烈C. 北宋皇权受到威胁D. 变法缺乏政治基础【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王安石变法时期北宋不同的政治集团针对新法与旧法彼此相互倾轧体现了北宋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说明王安石变法缺乏政治基础故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明确说明王安石变法变法触及官僚利益故A项错误B项是表面现象排除北宋皇权得到加强故C项错误8.王安石变法时期政府对各州县耕地进行清查丈量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此举意在()A. 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B. 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 抑制大官僚地主的经济特权D. 增加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该措施的目的是增加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A项中“根本”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举措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王安石变法主要是为了解决积贫积弱 C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故选D9.北宋积贫积弱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北宋的统治将岌岌可危是在A. 宋太祖时期B. 宋神宗时期C. 宋仁宗时期D. 宋高宗时期【答案】C【解析】10.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A. 都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变B. 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C. 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D. 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答案】C【解析】A项和D项是商鞅变法的特点排除B项是王安石变法的特点排除富国强兵是二者共同点故C正确故选C11.有关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C. 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D. 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答案】D【解析】王安石变法通过市易法等措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A正确王安石通过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B正确王安石通过保甲法、保马法等使北宋的军事实力有所增强故C正确王安石变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扭转的说法太过绝对故D错误故选D12.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激化统治岌岌可危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而先后进行的变法有()A. 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B.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C. 吴起变法、商鞅变法D. 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答案】A【解析】注意题干信息“北宋中期”“巩固封建统治” 结合所学可知北宋中期为挽救统治危机先后进行了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故A项正确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改革孝文帝改革是魏晋时期的改革故B项错误C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排除张居正改革是明朝的改革故D项错误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13.(1)据材料一回答北宋中期面临哪些社会危机13.(2)材料二出自什么盟约?盟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应怎样评价这一盟约的签订?13.(3)综合分析出现这些危机的原因【答案】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①财政困难②官吏冗滥③农民负担沉重农民反抗不断④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解析】题材料一反映的是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应结合关键信息“西戎”“岁币”“徭役日繁”“官吏猥滥”等把握材料大意然后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几个方面概括第【答案】澶渊之盟内容北宋承诺每年送给辽国大量银两和布帛换取宋辽之间的和平评价是北宋“积弱”的表现之一也加重了北宋政府和人民的财政负担成为“积贫”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使北宋暂时获得了和平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解析】题材料二是澶渊之盟的内容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面临的危机状况应全面认识它产生的社会影响第【答案】宋初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养兵、养官以及和议赔款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人民苦难加重始终面临辽和西夏的威胁主战派与主和派矛盾尖锐【解析】题考生要依据所学知识回答结合时代背景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4.(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并分析带来的主要影响14.(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通过什么措施“解决平民备受压迫的各类问题”14.(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并分析影响简述上述材料的这些改革给我们的启示【答案】措施严刑峻法什伍连坐法按军功授爵奖励耕战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县制影响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某些措施触犯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其严刑峻法激化了阶级矛盾【解析】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同罚”可以得出严刑峻法什伍连坐法“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可以得出按军功授爵“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可以得出奖励耕战重农抑商政策“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可以得出实行县制第二小问的影响依据第一小问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某些措施触犯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其严刑峻法激化了阶级矛盾【答案】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设立陪审法庭使得平民参政【解析】本小问的措施实际上考查梭伦改革中保护平民利益的措施依据材料二结合梭伦改革的内容可知措施有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设立陪审法庭使得平民参政【答案】措施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影响募役法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方田均税法防止了隐田逃税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难曲折的在改革中应重视对民生的改善等【解析】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三“各令出钱雇人充役”可以得出措施是募役法“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可以得出措施是方田均税法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募役法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方田均税法防止了隐田逃税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第三小问的启示从商鞅变法、梭伦改革、王安石变法可以看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难曲折的在改革中应重视对民生的改善等15.(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15.(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15.(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试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答案】(1)孟子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爱民、重民主张民贵君轻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解析】(1)孟子依据所学可知孟子提出仁政学说依据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孟子要求统治者爱民、重民主张民贵君轻荀子依据材料一“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可知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答案】(2)原因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解析】(2)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以及儒家思想的二重性等方面概括即可【答案】(3)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 即通过自我反思恢复良知【解析】(3)第一问的差别朱熹依据材料二“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可知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依据材料二“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可知王守仁主张“致良知” 第二问的流派结合所学可知朱熹的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守仁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16.(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富国与富民”的不同看法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16.(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富国与富民的角度评述王安石的理财新法【答案】(1)看法孔子认为富民是富国的基础商鞅主张富国须弱民相同之处为君主治国提供建议【解析】(1)看法根据材料“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可知孔子认为富民是富国的基础根据材料“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可知商鞅主张富国须弱民相同之处从孔子和商鞅言论的出发点来看两者都是为君主治国提供建议【答案】(2)评述王安石的理财新法包括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市易法等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的目的但部分措施背离了民不加赋的本意增加了民众的负担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解析】(2)评述根据所学知识首先列举王安石理财新法如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市易法等根据材料“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的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的目的根据材料“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仓库盈实”并结合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可知变法部分措施背离了民不加赋的本意增加了民众的负担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17.(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有利条件及特点17.(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陆九渊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态度【答案】(1)有利条件宋神宗的支持王安石本人的变法态度坚决“庆历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特点重视立法严格执法注重招揽人才整顿吏治【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王安石变法态度坚决与神宗力图富强的愿望相契合”“王安石吸取庆历新政的教训认为为政治国重在立法”可得出有利条件是宋神宗的支持王安石本人的变法态度坚决“庆历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第二小问“认为为政治国重在立法”“有司议罪惟当守法”“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结合所学可得出特点是重视立法严格执法注重招揽人才整顿吏治【答案】(2)态度赞赏王安石的道德品质认为其志向高远勇于任事肯定王安石的变法改革思想【解析】(2)根据材料“公以盖世之英绝俗之操山川炳灵殆不世有”“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公之志也”可得出陆九渊赞赏王安石的道德品质认为其志向高远勇于任事肯定王安石的变法改革思想。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王安石变法测试卷 新人教版选修1
【师说】(新课标)2015-2016高中历史第4单元王安石变法测试卷新人教版选修1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
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现象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C.纵容土地兼并以筹集军费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地主特权【解析】材料反映了北宋统治者制定错误政策,纵容土地兼并,导致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
【答案】 C2.北宋中期,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起义军打出了“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这说明 ( )①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②中小农户负担沉重③起义口号已经触及了封建土地制度④北宋阶级矛盾尖锐A.①②④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宋土地兼并严重、百姓负担沉重的社会现实,但这一口号并未直接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答案】 A3.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依照政绩和资历提拔官员B.取消“恩荫”制度,防止权贵垄断官位C.改革贡举制度,令州县立学D.慎选地方官吏,通过考试统一录取【解析】庆历新政依照政绩提拔官员,并严格“恩荫”制度,对地方官吏择其举多者尽先差补,因而A、B、D说法不准确。
【答案】 C4.《文献通考》记载:“(宋)太祖、太宗……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强干弱枝”D.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富国强兵【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能力。
北宋军队人数众多,机构臃肿,士兵素质较低,并没有形成富国强兵。
C从“尽收天下劲兵”一句看出。
B从收拢兵权的意义分析,可以得出。
A从“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可以得出。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练习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练习一、单选题1.《宋史•张田传》载:''京城禁兵来戍,不习风土,往往病于瘴疠。
''《宋史•兵志》中也有记载,宋英宗下诏''顷以东兵戍岭南,冒犯瘴疠,得还者十无五六。
''王安石变法中哪一举措可以缓解这一问题()A. 募役法B. 更戍法C. 青苗法D. 将兵法2.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工作。
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A. 提高了行政效率B. 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C. 加重了财政负担D. 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3.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A. 募役法和保甲法B. 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C. 将兵法和均输法D. 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该诗句表现了作者()A. 对冗兵冗官的不满B. 对田园生活的赞美C. 对北宋孱弱的愤懑D. 对北宋改革的迫切5.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
1908年梁启超写《王安石传》,自此,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
这一变化说明()A. 认识历史要全面客观B. 个人立场决定历史认识C. 王安石综合成就较高D. 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6.王安石在《言事书》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A. 增加赋税以满足国家财政支出需要B. 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C. 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D. 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7.宋代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发展迅速。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专题测评 人民版选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专题测评人民版选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专题测评人民版选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专题测评人民版选修1的全部内容。
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专题测评人民版选修1一、选择题1。
宋太祖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A。
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B。
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消弱D。
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失解析:本题考查对北宋社会现象成因的理解。
D项没有认识到外部少数民族的威胁并没消失。
北宋统治者屈服于少数民族政权,以“岁币”求“和平”。
答案:D2.造成北宋政府财政困难的原因不包括( )A.地主隐瞒占有的土地B。
宋太祖对行政制度的改革C.“冗官”、“冗兵"现象严重D。
集中军权于皇帝,分散将领权力解析:A项带来的结果是赋税征收困难,B项形成“冗官”、“冗费”现象,C项冗官、冗兵使财政紧张是最为典型的,而D项则主要侧重于军事,与题干要求甚远。
答案:D3.北宋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官越多,工作效率越高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C.当时加强了中央集权,利小弊大D.兵越多,战斗力越弱解析: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要结合北宋初期的改革所造成的“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进行分析。
A、D两项的叙述不符合常理,C项降低了北宋初期中央集权的作用。
答案:B4。
对北宋中期军队现状的评述正确的是()①军队数量不断扩充②领兵权与调兵权分开③军队指挥效率高,战斗力强④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获胜A。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4.2王安石变法(同步练习)
4.2 王安石变法(同步练习)1.过分削弱地方权利,常常致使国力的衰微。
与纠正这一缺点有关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B.王莽改制C.王安石变法D.梭伦改革2.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A.增强北宋的军事力量B.解决北宋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C.铲除地方盘据的基础D.打击官僚地主和克制土地吞并知识点二举措 (富国、强兵、育才)3.王安石变法的举措中可以保证农民有足够的劳动时间的是()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4.某同学在阅读《王安石变法研究史》时发现一句评论:“这一举措有益于稳固市场物价,促使商品沟通。
”这一举措是 ()A.青苗法B.募役法C.市易法D.保甲法5.宋仁宗时,枢密使田况对当时骑兵战斗力的描绘:有的根本不可以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可是五六斗,箭射出十几步就落在了地上。
为改变这类情况,王安石采纳的变法举措不包含()A.保甲法B.保马法C.将兵法D.募役法6.若是你生活在宋神宗执政四年以后的秋季参加科举考试,如何才能被录取() A.背诵诗赋词章B.学习“四书五经”C.联系本质,学习经义策论D.依赖“恩荫”知识点三短暂的变法7.司马光说,“介甫 (王安石,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
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
至正直疏远,谗佞辐辏”。
司马光所说的“辐辏”指的是( )A.拥戴变法的人B.政府中的赃官污吏C.反对变法的人D.从变法中得益的人8.右图中有关宋神宗后宫妃嫔的立场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代表保守官僚反对均田制B.代表外戚反对保甲法C.代表保守官僚反对方田均税法D.代表民心反对迁都洛阳的主张综合提高9.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人们对此评论不一。
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繁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祖传集》资料二司马光:“治天下比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资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
2021秋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一积贫积弱的北宋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一积贫积弱的北宋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说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解析:材料大意为富有人家的田间小路纵横相连,这是在为国守财。
遇有盗贼兴乱,边境告急的危难之时,这些集中起来的财物,都乐于为国输送缴纳,都是我国之财物。
因此得出北宋政府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此题排除A项,选择B项。
C、D两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B2.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其根源有( )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②不抑兼并的政策③重武轻文,地方割据严重④经济停滞不前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③④与北宋历史开展的事实不符,宋初通过各种措施解决了唐中期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在经济上取得了较大开展。
答案:A3.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
这说明澶渊之盟( )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C.促进了畜牧业的开展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解析:此题考察澶渊之盟的影响。
材料只是反映了宋辽之间边境的安定繁荣,与北宋、辽的军事力量无关。
答案:B4.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材料中,范仲淹认为( )①应对科举制考试内容进展改革②应强化儒家思想的地位③科举制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④科举制导致天下危困A.①④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从题干“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与②不符合,排除;④科举制的弊端才是导致天下危困的原因之一,排除。
答案:C5.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解析:此题考察学生对根底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王安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是他决心变法的写照对此理解全面的是()A. 认为天象与变法毫无关系不必害怕B. 认为人们有各种议论是正常的不能听信流言蜚语C. 传统的习惯和法制中不合时宜的部分需进行改革D. 体现出王安石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锐意改革坚持变法的精神和敢于斗争的勇气【答案】D【解析】“三不足”精神不仅简明扼要地说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表现出他变法的巨大勇气成为许多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只有选D属于对材料解读最全面的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认为天象与变法毫无关系不必害怕”只是适合“天变不足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认为人们有各种议论是正常的不能听信流言蜚语”只是适合“人言不足恤” 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传统的习惯和法制中不合时宜的部分需进行改革”只是适合“祖宗之法不足守” 选项C 不符合题意排除2.11世纪用“开源节流”的办法来解决王朝财政危机的改革是()A. 商鞅变法B. 魏孝文帝改革C. 采邑改革D. 王安石变法【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11世纪”可知处于北宋时期依据材料“开源节流” 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用“开源节流”的办法来解决王朝财政危机故D项正确A项处于战国时期也不符合“开源节流” 排除B项处于南北朝时期也不符合“开源节流” 排除C项是8世纪中期欧洲改革也不符合“开源节流” 排除3.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例如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 新法引起了人民大众的普遍不满B. 免役法以牺牲百姓利益为代价C. 话本作为文学作品史料价值不大D. 变法中存在着一定的扰民现象【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老妪的话“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可以看出变法中存在着一定的扰民现象故D正确材料中只提到了一个老妪不能说明“人民大众的普遍不满” 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免役法强调地主和百姓都要交免役钱其初衷是对百姓有益的故B说法错误宋人话本虽是文学作品但也是当代人写当代事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C4.王安石的新法被废止的最主要原因是()A. 最高统治者的变法态度发生动摇B. 新法推行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 新法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D. 王安石迫于社会的压力而被迫离职【答案】C【解析】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原先特权阶层的利益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这是导致新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C正确A、B和D都是新法废止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选C5.古代中国在经历一场剧变后时人认为这是"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雠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这场剧变最可能是A. 北宋靖康之难B. 中唐安史之乱C. 汉初七国之乱D. 清末庚子国难【答案】A【解析】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外寇凭陵时而莫御说明中央集权加强导致地方困弱无法有效抵御边患故选A项BC两项所示为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与材料不符故排除庚子国难并非地方困弱所致排除D项6.“宋朝设官之制……故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与朝政侍郎、给事不领省职左右谏议无言(进谏)责而起居郎、起居舍人不执记事之笔至于仆射、尚书、丞、郎、郎中、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七八” 对以上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 官职不分B. 冗官现象严重C. 官俸开支巨大D. 大兴文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中体现的是北宋初年为了加强集权采用分化事权的做法结果虽加强了集权却也造成了严重的冗官问题7.从王安石变法将科举考试以“经义取士”取代“诗赋取士”后士大夫中一直存在诗赋与经义的激烈论争“故诗赋考试时废时复诗赋与经义两科亦时合时离屡经变化”这说明()A.经义取士优于诗赋取士B.取士法偏离了统治者的意志C. 儒学地位受到冲击D. 国家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关于两种取士方法的争论以及结合所学可知两种取士之法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故A错误封建统治下无论哪种科举取士方法均为统治者服务故B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经义取士自然会使儒家经典更加重要儒学地位应当得到提高而非受到冲击故C错误选官制度实为国家对于各种人才需求的体现故D正确故选D8.王安石在变法中始终坚持哪一种思想对扫除重重障碍起了极大的作用()A.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B. 民贵君轻C.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 “三不足”精神【答案】D【解析】面对守旧派的反对王安石始终坚持自己的“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进行变法所以D正确故选D9.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A.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B. 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C. 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D. 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答案】C【解析】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问题而三司属于中央机构故A项错误三司重新组织到一个新机构并不一定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B项错误三个机构合并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故C项正确这一措施并不能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故D项错误故选C10.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 实现富国强兵是其基本出发点B. 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地主阶级利益C. 改革彻底解除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D.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答案】C【解析】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内忧外患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实现富国强兵是其基本出发点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因而其变法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因此A、B、D 三项均符合史实 C项说法明显不合史实故选C11.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A. 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B. 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C. 产生了反对科举制的思想D. 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答案】A【解析】王安石之所以要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说明他已发现科举制存在弊端为选拔有用人才解决冗官问题废除明经诸科改革进土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改革科举制度是把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人才的天平上使考试制度更加完善提高了官员的实践能力 A正确故选A12.免役法又名“募役法”、“雇役法” 是宋代王安石新法之一该法废除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这一做法()A. 彻底解决了北宋的财政危机B. 彻底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C.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D. 改变了农业税征收标准【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免役法减轻农民徭役负担可以有更多时间种地有利于北宋农业的发展 C正确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 AB项中的“彻底”表述错误排除AB免役法改变了征税方式没有改变征税的标准排除D故选C13.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 造成这种统治的根源是()A. 统治衰退B. 起义频繁C. 兵力不足D. 吏治腐败【答案】D【解析】北宋中期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加重了人民的苦难由于官制和兵制的不合理致使“三冗”现象出现当时有诗描述道“死者道路积城市接田野恸哭去如织” 而官府却“暴敛不暂息” 故选D此时北宋的经济仍然继续发展故A项说法错误B项起义频繁是表现而非原因C项兵力不足说法不符合事实此时有冗兵现象故选D14.关于王安石变法中均输法的评述正确的是()①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②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③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④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②③D. ①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输法和保证农业生产时间无直接的关系本题凡是含④均是错误的①、②、③又均是正确的描述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故选C15.《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北宋冗官吏治腐败B. 北宋统治者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C. 混战不休农民破产D. 佛教寺院强占民田【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巩固中央集权对功臣武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故B项正确北宋冗官吏治腐败的现象主要是宋加强中央集权引起与材料不符排除A北宋时期政治统治相对稳定故“混战不休”的说法错误排除C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武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而不是佛教寺院强占民田排除D故选B16.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A. 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B. 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C. 产生了反对科举制的思想D. 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答案】A【解析】安石之所以要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说明他已发现科举制存在弊端为选拔有用人才解决冗官问题废除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改革科举制度是把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使考试制度更加完善提高了官员的实践能力故此题应选A项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7.(1)根据材料一与前代相比宋神宗年间财政收入有什么特点?据此简述王安石变法的意义17.(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措施以求得“摧抑兼并、均济贫乏”?材料二对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态度是什么?17.(3)根据材料三指出列宁判断历史功绩的原则材料二是否遵循了这一原则?说明理由【答案】特点田税(绢帛和五谷)变化不大钱币收入大增财政收入大增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局面【解析】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的北宋仁宗、神宗年间财政收入来源表内容可知特点是田税(绢帛和五谷)变化不大钱币收入大增财政收入大增第二小问的意义依据第一小问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意义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局面【答案】措施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态度否定【解析】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措施有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第二小问的态度依据材料二的描述可以看出主要强调的是王安石变法的消极影响因此态度是否定【答案】原则是否超越前人遵循理由没能摧抑兼并、加重了经济负担、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解析】第一小问的原则依据材料三“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可以得出原则是否超越前人第二小问的是否遵循依据材料二可知遵循了这一原则第三小问的理由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没能摧抑兼并、加重了经济负担、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等18.(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对儒学的发展有何影响?18.(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18.(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王阳明的什么观点?【答案】(1)现象三教合一影响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解析】(1)依据材料“三教之大其不可遗”可知反映了三教合一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回答【答案】(2)观点格物致知目的“穷理” 朱熹把探究“理”作为认识事物的最终目标【解析】(2)材料中反映出的是“格物致知” 应紧扣朱熹“格物致知”作答其目的在于“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答案】(3)观点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解析】(3)从材料“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中获取有效信息可知王阳明认为理在心中人们所要做的是扩充良知克服私欲即“致良知”的观点19.(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历史根源王安石想通过变法达成的“良好愿望”是什么?哪些措施“很替农民着想”?19.(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谈谈其对当下中国改革的启示【答案】(1)状况财政拮据历史根源宋初过度集权“良好愿望”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或富国强兵)主要措施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解析】(1)第一小问“一是辽夏威胁长期作战岁费弥加二是募兵益广宗室蕃衍吏员岁增三是制度上中书、枢密、三司各自为政各不相知”财政拮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是宋初过度集权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第四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答案】(2)原因改革未涉及封建制度自身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触犯既得阶层利益用人不当启示改革要渐进深入不能急躁改革需要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改革要关注民生等【解析】(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未涉及封建制度自身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触犯既得阶层利益用人不当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要渐进深入不能急躁改革需要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改革要关注民生等。
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民版):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课件+练习(6份)(6份打包)一、
知识点一兵虚财匮1.根源宋初,赵匡胤把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2.积弱(1)养兵政策:把流民编入军队,把强壮的士兵编入禁军,边塞大量屯兵。
(2)守内虚外:禁军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
(3)频繁调动:禁军轮流驻守京城,“兵不识将,将不知兵”。
3.积贫(1)冗兵:北宋养兵政策,导致军队人数激增。
(2)冗官:北宋实行一职多官制,并通过科举、考试和恩荫赏赐大量授官。
(3)冗费:除冗兵、冗官费用外,还有大兴土木费用、皇室开支,以及每年向辽、西夏交纳的“岁币”。
知识点二内忧外患1.内忧(1)原因:地主官僚和豪强兼并农民的土地,增加苛捐杂税。
(2)表现: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士兵起义不断。
2.外患(1)宋辽之战。
①宋太宗两度出兵攻辽,都归于失败。
②1004年辽攻宋,宋胜,最后订立“澶渊之盟”。
(2)宋夏之战。
①概况:1040年到1042年间,西夏对北宋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②结果:北宋屡战屡败,最后双方进行议和。
知识点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背景北宋在与西夏的战争惨败后,社会危机迅速加深。
2.推行(1)人物及方案:范仲淹、富弼等向宋仁宗呈递《答手诏条陈十事》。
(2)中心问题:整顿吏治。
3.结果遭到官僚贵族的反对和诽谤,宋仁宗动摇,“庆历新政”推行一年就夭折了。
4.影响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
1.观察下图,导致北宋禁军人数不断增加的因素包括(D)①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②统治者奉行养兵政策③北宋国力不断增强④边境战事的不断增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禁军人数的增多,导致北宋的“冗兵”局面越加严重,国力不断衰弱。
将带③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2.北宋统治者经常轮换各地驻屯的军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B)A.增强军队战斗力B.防止武将专权C.加强禁军D.防止地方专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北宋统治者经常轮换各地驻屯的军队,以达到将不知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的目的,可见是为了防止地方武将形成军阀割据势力。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A. 增加赋税B. 澄清吏治C. 培养人才D. 充实边防【答案】B【解析】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整顿官僚制度节约国家开支实行“厚农桑”“减徭役”的政策有助于发展生产缓和农民反抗故A项增加赋税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澄清吏治符合题意C项培养人才属于王安石变法中的改革科举制内容故排除D项充实边防属于王安石变法中的军事改革内容故排除故选B2.据《文献通考》记载“宋神宗后期某年北宋税赋总收入为52010000石(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两税占30% 工商税占70% ”以下说法不能反映该数据的是()A. 民营手工业进一步发展B. 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C. 政府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弛D.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促进了政府收入的增加【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宋赋税收入的增加情况由工商税占70%可以得出工商业有所发展“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AC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据材料信息“宋神宗后期”可以得出赋税收入的增加与王安石变法有关 C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 D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3.北宋元丰年间的官员梁焘在谈到王安石变法时说“青苗之钱未及偿而责以免役免役之钱未暇入而重以淤田淤田方下而复有方田方田未息而迫以保甲是徒扰百姓使不得少休于圣泽”他意在说明王安石变法()A. 取得中央集权之效B. 减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C. 存在急功近利之弊D. 提高了政府机构办事效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揭示了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急功近利操之过急造成社会动荡、百姓不安的弊病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故选C4.“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简称“三不足” 学界有人认为它出自王安石但更多人认为这是反对变法的反对派编造出来的是用以攻击王安石及其变法的口实对于“三不足”是否出自王安石的争论比较正确的认识是()A. 所有重大史实都须考证B. 否定者在刻意贬低王安石C. 肯定者切合历史客观实际D. 王安石具有“三不足”精神【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可知王安石具有“三不足”精神故D项正确A、C说法绝对故排除依据材料“但更多人认为这是反对变法的反对派编造出来的是用以攻击王安石及其变法的口实”可知 B不合题意故选D5.王安石的新法被废止的最主要原因是A. 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B. 新法推行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 宋神宗态度的动摇D. 王安石本人的动摇【答案】A【解析】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因此失败 A正确危害百姓、神宗态度变化以及王安石自身的动摇都不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排除B、C、D.6.“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敝”这段话反映出()A. 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B. 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 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 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答案】B【解析】强制分派等字眼说明材料意在强调官吏是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官府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官吏是以青苗法聚敛财富而非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7.王安石变法中将公使钱(用作宴请及馈送过往官员的费用)由原来的中央追拨付或预留系省钱改为由系省钱与不系省钱合并支付“谓如本州额定公使钱一千贯则先计其州元收坊场、园池等项课利钱若干却以不系省钱贴足额数” 这一变法举措有利于()A. 整治官场贪腐之风B. 缓解中央财政压力C. 压缩地方财权空间D. 强化公使钱的管理【答案】B【解析】中央不再拨付公使钱这有利于减少中央财政支出缓解当时财政困难的局面故选B项公使钱全由地方筹集易造成地方盘剥百姓加剧贪污腐败之风故排除A项该变法措施没有涉及地方财政权力问题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故选B8.王安石变法时期政府对各州县耕地进行清查丈量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此举意在()A. 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B. 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 抑制大官僚地主的经济特权D. 增加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该措施的目的是增加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A项中“根本”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举措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王安石变法主要是为了解决积贫积弱 C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故选D9.北宋为应对边疆战事供养了大批招募的军队但多而不精战斗力弱为此王安石变法实行了()A. 专职从事军事的募兵制B. 工匠源于民间的雇募制C. “兵农合一”的征兵制D. 自愿加入的志愿兵役制【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军队战斗力王安石变法规定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故C项符合题意 ABD排除故选C10.王安石上书宋神宗“陛下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散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日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______ ”空白处应填写的语句是()A. 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B. 寇乱息而戚势强矣C. 贷贿通流而国用饶矣D. 贫者举息于豪民者少矣【答案】A【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题干材料“免役之法成则______ ”依据所学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是指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既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又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故A正确BCD三项均与材料空白处所指不符排除故选A11.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对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对空间维度的解释分析选项可知①项是当时南北势力斗争的体现故A项正确②中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故B项错误③描述的是时间维度故C项错误④的解释与南北维度的概念不一致故D项错误故选A项12.按图中漫画寓意所指的事件应该是()A. 王安石变法B. 商鞅变法C. 孝文帝改革D. 戊戌变法【答案】A【解析】A项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新法的内容被全部废除继续按照之前的规矩来办事故A符合B项商鞅变法和C项孝文帝改革均未失败故BC不符合D项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清王朝并未完全按照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办事故D不符合故选A13.《宋史·范仲淹传》记载“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增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论者以为不可行”由上述材料可知“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 改革中用人不当B. 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C. 改革涉及面太广D. 改革者优柔寡断【答案】B【解析】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材料中的“论者”认为范仲淹针对当时的冗官现象进行改革触犯了他们的利益是变法失败的原因故B正确改革中用人不当和改革涉及面太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可排除A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范仲淹并非优柔寡断之人故可排除D故选B14.王安石字介甫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除参知政事一月行农田水利二月行募役三月行均输四月行青苗……”表明()A. 变法急于求成B. 打击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C. 统治者不支持D. 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答案】A【解析】“一月行农田水利二月行募役三月行均输四月行青苗”表明变法急于求成故A 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15.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导致这种结局出现的主要因素有()①触动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②用人不当③新法有危害百姓的现象④王安石态度动摇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答案】D【解析】①②③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故①②③正确而④说法错误王安石变法决心是没有动摇而改革的支持者宋神宗动摇排除故选D16.北宋初年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这从反面证明了()A. 分权、强兵弊端无穷B. 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C. 加强中央集权弊大于利D. 机构改革要量财力而行【答案】B【解析】北宋初年统治者奉行养兵政策每逢灾年政府就把大量的流民编人军队军队数量猛增为了削弱官员的权力朝廷实行一职多官制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上述做法导致国家财政人不敷出造成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故B与题意相符故选B17.一司马光在《司马温公集》中写道“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硫远谗佞辐餐败坏百度以至于此”对此认识准确的是()A. 司马光作为变法的反对者其言多为污蔑之词不足采信B. 司马光作为变法的亲历者所述反映了他对变法的反思C. 司马光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其分析要比其他人客观公正D. 司马光作为王安石的好友势必为其寻找借口开脱责任【答案】B【解析】根据“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硫远谗佞辐餐败坏百度.以至于此”可知司马光作为变法的亲历者所述反映了他对变法的反思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18.(1)据材料一回答北宋中期面临哪些社会危机18.(2)材料二出自什么盟约?盟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应怎样评价这一盟约的签订?18.(3)综合分析出现这些危机的原因【答案】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①财政困难②官吏冗滥③农民负担沉重农民反抗不断④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解析】题材料一反映的是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应结合关键信息“西戎”“岁币”“徭役日繁”“官吏猥滥”等把握材料大意然后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几个方面概括第【答案】澶渊之盟内容北宋承诺每年送给辽国大量银两和布帛换取宋辽之间的和平评价是北宋“积弱”的表现之一也加重了北宋政府和人民的财政负担成为“积贫”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使北宋暂时获得了和平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解析】题材料二是澶渊之盟的内容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面临的危机状况应全面认识它产生的社会影响第【答案】宋初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养兵、养官以及和议赔款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人民苦难加重始终面临辽和西夏的威胁主战派与主和派矛盾尖锐【解析】题考生要依据所学知识回答结合时代背景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9.(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19.(2)根据材料三指出作者是如何评价宋代的?在评价宋代的问题上你有何认识?(请结合必修一、二、三所学到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谈谈你的你看法)【答案】(1)特点理学压制人性(思想被束缚)中国理学服务于官僚体制哲学化(思辨性)伦理道德为核心佛道化影响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解析】(1)第一问由材料“他们仍无法脱离一种被安排的环境”可知思想被束缚由材料“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可知理学服务于官僚体制由材料“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可知理学哲学化且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由材料“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可知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答案】(2)观点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认识宋朝初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层叠架屋式的官僚组织架构这固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造成了地方官僚的相互扯皮推诿降低了行政效率而大量的官员吃俸禄造成冗官现象为了加强中央军事力量将大量的精兵收归中央地方兵毫无训练可言导致兵员众多且战斗力低下形成“冗兵” 而这些造成了费用的大增从而积贫积弱国内不可收拾则对外难以彰显中原王朝的雄风面对少数民族国家频频妥协割地求和所以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若从宋代进入繁荣阶段论证则需从经济(商品经济发展)、科技(印刷术、指南针的使用)、思想(理学)、文化(宋词)等角度说明)【解析】(2)根据材料“宋代对外既如此不振而内部又终年闹穷而且愈闹愈凶几于穷得不可支持……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可归纳出作者认为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关于对宋朝的看法可从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弊端或者当时经济、思想和文化的空前繁荣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4-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含解析
第四单元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课后强化演练1.刘安世《元诚语录》载“得君(王安石)之初,与人主若朋友,一言不合己志,必面折之,反覆诘难,使人主伏弱乃已。
”这表明王安石()A.对上级趋炎附势B.意志坚强,性情执拗C.对下级刚愎自用D.能够容忍下级的诘难解析:“人主”是指宋神宗,“反覆诘难”是指性情执拗。
答案:B2.王安石变法中为解决皇族、王室和中央政府的物资需求和供应问题而实行的措施是()A.方田均税法B.市易法C.免役法D.均输法解析:材料中的关键是物资需求与供应,与物资流通有关,排除A、C两项;但其涉及官府,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交易,排除B项。
答案:D3.“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
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故本题选D项。
分割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项不选;题干中没有涉及皇权的变化,B项不选;材料中体现的是财政,不是加强军事实力,C 项错误。
答案:D4.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募役法D.市易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A、B、C三项主要是关于农业的措施,D项是维护市场的措施。
答案:D5.王安石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限制大地主的利益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D.巩固加强中央集权解析: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都属于王安石富国之法的内容,而富国之法推行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针对的是北宋财政困难的问题。
答案:A6.美国Williamson牧师在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某一措施时说:“不但把农民从沉重的乘人之危的高利贷负担中解脱出来,而且在他们偶遇资金短缺时,不必中断农作。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经济上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市易法④保甲法A. ①②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答案】B【解析】根据“王安石变法”、“减轻人民负担、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可知应该是青苗法、募役法和市易法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 保甲法是加强地方控制的措施和减轻人民负担、改善人民生活措施无关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2.学者黄仁宇在谈到王安石变法时说“新法之重点无非加速金融经济使财政商业化……王安石新法用经济最前进的部门做财政的基础技术上不能与大多数的小自耕农的低层机构融合所以收效甚微”据此可知黄仁宇意在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 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B. 变法指导思想背离统治需要C. 忽视了客观经济基础D. 组织变法的机构不够健全【答案】C【解析】根据“技术上不能与大多数的小自耕农的低层机构融合所以收效甚微”可知黄仁宇认为王安石的变法在技术上不能契合当时中国的客观经济基础所以导致失败故选C 材料中没有体现触犯地主阶级利益和组织变法的机构不够健全的内容排除AD 王安石变法是为了维护宋朝的统治指导思想并没有背离统治需要排除B3.目前在有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由政府提供小额贷款给农民助其发展生产的现象而在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措施出现以下哪次变法中出现了此类措施A. 商鞅变法B. 王安石变法C. 北魏孝文帝改革D. 李悝变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规定各州县在每年青黄不接时分两次借钱给农户加收20%的利息此法使农户免受高利贷的剥削官府也收入了利息这与目前在有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由政府提供小额贷款给农民助其发展生产的现象相似故B项正确“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李悝变法”均没有这样的内容故ACD项错误4.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A. 理财B. 整顿军队C. 富国强兵D. 科举【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是北宋积贫积弱所以目的是富国强兵其核心内容是理财包括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保马法等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但是遭到了大官僚的抵制最终失败 A正确B、C、D三项都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但是不是核心内容故选A5.郭沫若先生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下列说法能够证明此观点的是()①开始形成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②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③分封制开始瓦解郡县制逐步推广④韩非主张加强中央集权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D【解析】春秋初期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故①错误春秋末年及战国时期伴随着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铁犁牛耕)各国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纷纷实行变法推行郡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的血缘政治开始推行官僚政治社会性质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社会制度达到了“质变” 故②③④正确.故选D.6.王安石变法时期为了改变士大夫多不习法的状况规定自笫一名以下都要加试明法科考试后才能出任官职……还在国子监设立律学这些措施A. 有利于北宋法治的良性发展B. 消除了古代中国“人治”的弊端C. 标志着中国古代法治的开端D. 损害地主阶级利益而被废除【答案】A【解析】科举考试加试明法科在国子监设立律学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法律素养有利于北宋法治的发展故选A B项错在“消除了” 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端” 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法律的具体内容也没有看到改革的结果排除D7.近千年来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宋人邵伯温说“王荆公(安石)为相寝食不安尽变更祖宗法度……以至今日之祸(指靖康之变)!”而近代维新人士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掣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改革也”对此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 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B. 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 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 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答案】A【解析】宋人邵伯温认为王安石变法“尽变更祖宗法度” 导致靖康之变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改革也”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对王安石变法有如此不同评价是基于史家的主观认识故A正确“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多数人的意见未必能反映历史真相故C错误评价是否客观和时代远近没有必然联系故D错误8.改革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下列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②“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③“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④“近京师大姓多止(停止)开质库(放高利贷的商行)市易摧兼并之效似可见”A. ②③④①B. ③①④②C. ③①②④D. 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①②③④的内容分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唐朝两税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故③①②④C项正确排除ABD9.宋代王安石变法推行免役法把原来按照主户户等轮充差役的办法改为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明代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 把民间差役杂项一并归入田赋项下计亩征银这些改革措施在南方推行便利在北方却遭到激烈反对这种状况说明改革者应当()A. 关注地区发展差异B. 对改革措施应先行论证C. 重视减轻农民负担D. 以解决土地问题为前提【答案】A【解析】略10.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中记载“介甫(王安石)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 钱穆的《国史大纲》提到“王安石新政一面忽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对外开疆用武对内加意聚敛” 关于历史真相的探究下列说法最正确的是A. 历史的真相是客观的探究历史真相要坚持孤证不立原则B. 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属于一手史料结论比较逼真可信C. 由于时代及政治立场不同研究者得出的历史真相也不同D. 钱穆《国史大纲》属于二手史料其研究结论更不可靠【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司马光和钱穆对王安石有着不同的评价其中历史的真相是客观的探究历史真相要坚持孤证不立原则 A正确司马光是王安石的政敌资料需要进行考订 B排除历史真相具有客观性特征 CD说法错误故选A.11.北宋时期王安石曾创立了太学三舍法太学生每人专攻一经由主讲官定时考试学生凭学业和德行由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上舍每经成绩优异的前两名可以担任学正、学录、学谕等教导职事称“职事生员” 上舍生学行优异者委主判官中书考察即可特恩补官这些做法A. 节约了政府的开支B. 贯通了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C. 培养了务实的官员D. 解决了科举取士的种种弊端【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创立的太学三舍法“学生凭学业和德行由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上舍第经成绩优异的前两名可以担任学正、学录、学谕等教导职事”“上舍生学行优异者委主判官中书考察即可特恩补官” 这实行上贯通了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 B项正确材料不有相关政府开支的信息故A项错误王安石创立的太学三舍法强调的是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无法体现“务实” 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的贯通无法消除科举取士的种种弊端且“种种”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12.中国近代有某一历史人物结合传统儒家思想和西方立宪主义来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此人是()A. 洪仁玕B. 曾国藩C. 章炳麟D. 康有为【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康有为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旗号为号召巧妙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3.我国古代经常有政府出面平衡粮食价格的措施如战国时魏国推行“平籴法”、汉武帝时推行“均输平准政策”、王安石变法推行“均输法” 隋唐则设有“常平仓” 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 增加财政收入B. 政府与民争利C. 政府屯粮备荒D. 保护自耕小农【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政府经常出面平衡粮食价格通过贵卖贱买以求稳定物价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极度依赖农业收入的自耕小农维护社会稳定因此D选项正确增加财政收入是这些措施的目的之一但并非主要目的 A选项错误这些是政府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不是与民争利 B选项错误当市场粮价上涨时政府就会减价出售自己储备的粮食以平抑粮价屯粮备荒只是这些政策的目的之一 C选项错误故选D.1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A. 加重人民的负担B. 实现了富国强兵C. 使北宋走向衰亡D. 加强了社会管控【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可见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虽然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是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人民不堪重负 A正确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并没有真正实现富国强兵也不是题干材料的主旨 B排除王安石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并不是使北宋走向衰亡也不是题干材料的主旨 C排除题干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并没有反映加强了社会管控 D排除故选A.15.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王安石变法研究史》无意那种“笔头去取千万端”的争论力求客观讨论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下列关于其作用表述最准确的是A. 挽救了北宋的统治危机B. 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C. 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D. 增加了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所以C正确王安石变法最终被废除也没有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所以A错误王安石变法虽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但没有解除辽和西夏的威胁所以B错误王安石变法虽然增加了财政收入但没有解除财政危机所以D错误16.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 并将其中的两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这两项措施分别是()A. 青苗法、保甲法B. 均输法、保甲法C. 市易法、将兵法D. 免役法、保马法【答案】A【解析】青苗法主要是官府贷款给农民类似于“官办之劝业银行” 保甲法则是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符合“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7.(1)材料中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变法进行批评的出发点和实质有什么不同?17.(2)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批评角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侧重点南宋学者重点是批评王安石变法为了富国而具有功利性掠夺人民财富废除儒家传统学说现代学者重点是批评王安石加强经济集权和国家垄断干预经济压制了社会活力阻碍了开放民主社会体制的发展.实质南宋学者批评王安石的实质是维护传统儒家思想的民本、先义后利等传统思想美德现代学者批评王安石的实质是主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垄断经济和过度干预经济.【解析】(1)本小问的不同依据材料“王安石趋利而不知义尽黜先儒之说聚敛害民剥民兴利”就可以看出南宋学者的重点是批评王安石变法为了富国而具有功利性掠夺人民财富废除儒家传统学说其实质是批评王安石的实质是维护传统儒家思想的民本、先义后利等传统思想美德依据材料“用行政权力量排斥一般兼并而自为兼并扩大了国家赢利性经营规模官营经济体系由此发达民间工商业经济发展受到抑制”可以看出现代学者重点是批评王安石加强经济集权和国家垄断干预经济压制了社会活力阻碍了开放民主社会体制的发展其实质是批评王安石的实质是主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垄断经济和过度干预经济.【答案】(2)角度不同的原因所处时代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南宋的学者处在封建社会时期站在大地主立场一切从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出发今天的学者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重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方向.启示每个时代对王安石的评论都是从自己的时代需要出发表达了不同的时代认知与探求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解析】(2)第一小问的原因评价王安石变法角度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不同决定的.第二小问的启示属于开放型题言之有理即可.从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批评角度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待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具有时代和阶级的烙印因此应该坚持具体的、历史的对人物进行分析.18.(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神宗在王安石变法中的主要举措18.(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神宗在王安石变法中的作用【答案】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变法提拔重用改革派抵制守旧势力对变法的阻扰平衡新旧势力【解析】”宋神宗特命设置了“制置三司条例司” 在这个机构中他听从王安石的举荐起用了一批主张变法的新人“”朝内外一批守旧势力开始攻击新法“”一边安抚守旧派大臣启用曾被罢退降职的旧派人物一边坚持改革以平衡新派、旧派的力量“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变法提拔重用改革派抵制守旧势力对变法的阻扰平衡新旧势力【答案】前期具有革新精神支持有力推动变法兴起取得一定成效后期具有妥协性导致新法受挫【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期具有革新精神支持有力推动变法兴起取得一定成效后期具有妥协性导致新法受挫1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科举改革的特点和意义19.(2)根据材料分析北宋科举改革受挫的原因【答案】(1)特点重视学问的实用性以经义策论为主改革兼顾延续性给传统士子出路主张兴办学校逐级培养人才意义突破了传统科举考试内容的局限引导知识分子关注现实引导办学和教育方式的转变提高民众文化素质【解析】(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科举考试中进士科不再考诗赋改考论、策其帖经、墨义则改考大义”可以得出重视学问的实用性以经义策论为主依据材料“别立新科明法以待不能改业的士子”可以得出改革兼顾延续性给传统士子出路依据材料“主张学校养士所以整顿太学立三舍之法以学年和考试成绩递升升至上舍生可免发解及礼部考试特赐取得做官资格”可以得出主张兴办学校逐级培养人才第二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科举考试中进士科不再考诗赋改考论、策其帖经、墨义则改考大义”可以得出突破了传统科举考试内容的局限引导知识分子关注现实依据材料“主张学校养士所以整顿太学立三舍之法以学年和考试成绩递升升至上舍生可免发解及礼部考试特赐取得做官资格”可以得出引导办学和教育方式的转变提高民众文化素质【答案】(2)原因读书人从既得利益和习惯出发反对改革新旧两派互相攻击政府的折中兼顾【解析】(2)依据材料“考试是从前读书人的出身之路所考内容非其所习科举之人是要反对的”可以得出读书人从既得利益和习惯出发反对改革依据材料“变法为旧党所反对”、“又有一班只习于新法的人也要加以反对”可以得出新旧两派互相攻击依据材料“于是折衷其间分进士为诗赋、经义两科南宋以后遂成定制”可以得出政府的折中兼顾。
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
高中历史选修Ⅰ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第一部分】选择题:1.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中最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藩镇割据局面的是: ( ) A.削夺朝中大将兵权 B.用儒家思想束缚官吏C.派文臣管理地方政事 D.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2.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出现的根源是:()A.辽夏经常攻宋B.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土地兼并严重D.皇室浪费惊人3.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A.辽、夏的威胁B.土地荒芜、水利废毁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D.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4.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危机的根源是: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5.造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主要原因是:() A.官员数量增加B.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C.王安石变法的结果 D.政府赏赐大量田地给朝中大将6.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A.国防空虚B.豪强争权C.藩镇割据D.分封诸侯7.“冗官、冗兵、冗费”是造成北宋长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这说明:()A.兵不在多在勇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C.政治改革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弊大于利8.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9.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进行改革,其中心内容是:()A.整顿军队B.改革财政C.改革科举D.整顿吏治10.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A.加强军事力量B.富国强兵C.整顿吏治 D.打击土地兼并11.王安石在对宋神宗谈变法设想时,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是:( ) A.开支过多B.土地兼并C.水利不兴D.生产过少12.王安石变法中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限制大地主的利益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D.巩固加强中央集权13.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问题无关的是:()A.青苗法B.募役法C.将兵法D.市易法14.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15.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4小题每题3分共计42分)1.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见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A. 宋神宗动摇不定B. 宋神宗急功近利C. 宋神宗反对变法D. 宋神宗软弱无能【答案】A【解析】由题干材料“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可知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摇摆不定故A正确B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选A.2.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 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有()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 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答案】B【解析】材料“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是指王安石认为公私穷困都是因为没有好好理财所以应该选择跟理财有关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中与理财有关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和市易法故①②④符合题意而将兵法是与军事有关故③排除故选B3.阅读下图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 地主阶级占有全国的绝大部分土地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 农民生活非常困苦大部分人无立锥之地C. 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残酷剥削阶级矛盾尖锐D. 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历史现象【答案】D【解析】图片信息主要反映了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而积贫积弱现象的产生则源于中央集权的强化和对外战争的败多胜少上 D符合题意故选D图片信息反映出地主阶级占有全国绝大部分土地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占有少量土地反映了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残酷剥削阶级矛盾尖锐 AB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4.北宋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使下列哪一现象在一定程度得到改变()A. “贫者以苦瘠之亩苛数倍之输”B. “农民坏于徭役而未尝特见救恤”C. “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D. “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答案】A【解析】A项反映的是苦瘠的土地却承担较重的赋役方田均税法是指根据不同的土地承担不同的赋役故可以改变这一不合理的情况故正确B项反映的是徭役过多危害百姓王安石通过免役法来解决故错误C项反映的是富商地主通过贷款兼并土地王安石通过青苗法来解决故错误D项是宋代二府三司相互牵制的弊端与方田均税法无关故错误故选A5.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A. 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条件B. 使农民手中拥有更多土地C. 富国强兵D. 增加收入【答案】C【解析】略6.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知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A. 急功近利B. 动摇不定C. 反对变法D. 用人不当【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可知反映的是宋神宗对变法动摇不定故B项正确“急功近利”强调变法求快求强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宋神宗反对变法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用人不当故D项错误7.王安石推行变法期间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据此可知()A. 苏轼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B.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中肯C. 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D. 与王安石立场根本对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苏轼的上书“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虽得天下旋踵灭亡”可知苏轼的这封奏折是把王安石变法比作商鞅变法虽然有所成效但不能长久因此是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 C正确AB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根本对立”是错误的苏轼与王安石的政策都是为了巩固地主阶级封建王朝的统治因此排除故选C8.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宋代司马光为宋神宗讲经时提出了“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观点并且以曹随萧规等历史典故进行论证王安石参政离开经筵之后安排吕惠卿进入经筵吕惠卿又引用《尚书》中“刑罚世轻世重”来论证祖宗之法可以变这说明()A. 皇帝决策受到经筵左右B. 文献典故解释迎合现实的需要C. 宋代政务决断有民主性D. 宋代朝臣的文化水平难分高下【答案】B【解析】9.北宋王安石变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A. 加强北宋的军事力量B. 解决北宋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C. 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D. 打击官僚地主和抑制土地兼并【答案】B【解析】王安石变法通过保甲法、保马法和将兵法等措施加强了北宋的军事力量但军事力量不是王安石变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故A排除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建立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权力形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导致北宋严重的财政危机到王安石时期这个问题更加严重实际上解决财政困难正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故B正确王安石变法措施中没有涉及地方割据的相关内容故C错误王安石变法通过方田均税法等措施打击官僚地主抑制土地兼并但这不是王安石变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故D排除故选B10.时人描述王安石变法后的情境说“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材料反映王安石变法()A. 头绪过多操之过急B. 影响巨大效果明显C. 用人不当落实不力D. 政见不一导致失败【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迅速推展引起了强烈的不满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头绪过多操之过急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11.保甲法的实施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有()①维护了社会治安②兵农合一提高了军队战斗力③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④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A. ①②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保甲法的目的一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二是增强军事力量减少军费开支同时保甲法的实施客观上也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因此①②③均是保甲法的积极影响④是将兵法的作用故C项正确故选C12.王安石设想其变法应是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民不加赋而国有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①政府向农民贷款获得利息②向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钱财③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④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A. ①③B. ①②④C. ②④D. ②③【答案】B【解析】“民不加赋而国有饶”指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选拔人才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无关排除③①是青苗法②是免役法④是方田均税法①②④是王安石为了实现富国采取的措施故选B13.王安石的新法被废止的最主要原因是()A. 最高统治者的变法态度发生动摇B. 新法推行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 新法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D. 王安石迫于社会的压力而被迫离职【答案】C【解析】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原先特权阶层的利益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这是导致新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C正确A、B和D都是新法废止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选C14.“21世纪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多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任何地方提出”这段材料说的是()A. 农田水利法B. 募役法C. 市易法D. 青苗法【答案】D【解析】依据“王安石”“金融管制的办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选D 因为青苗法是指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贷谷物给农民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体现了“金融管制”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5.(1)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15.(2)材料二说明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结合材料探究材料一、二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案】(1)北宋中期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原因在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析】(1)第一小问的状况依据材料一“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可以得出问题是北宋中期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出现原因是由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造成的【答案】(2)理财方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军事方面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内在联系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危机引起了材料二王安石在理财、军事方面的变法而王安石变法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北宋的社会危机【解析】(2)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二的图示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分析即可第二小问的联系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危机引起了材料二王安石在理财、军事方面的变法而王安石变法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北宋的社会危机16.(1)材料一对宋初“制兵”持怎样的态度?其依据是什么?16.(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针对材料二中的问题采取的变法措施及其效果【答案】(1)态度肯定依据北宋前期无频繁战乱(“天下晏然”)社会安定【解析】(1)第一问依据“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分析作答第二问依据“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综合分析作答【答案】(2)措施及效果实施将兵法改变了兵将脱节的状况加强军队训练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设立军器监专门负责军器的管理使军器制造逐步改善推行保甲法加强对保甲民兵的训练寓兵于农通过军事改革军队战斗力大为提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弱”局面【解析】(2)“措施”结合材料中军队战斗力弱、武器落后和平民“不知战”的情况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作答“效果”结合所学回答即可17.(1)材料一与哪条新法有关?这条新法有何作用?你对图中人物的言论有何看法?17.(2)材料二与哪条新法规定有关?结合材料分析这条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17.(3)材料三中人物观点各异且与变法失败密切相关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答案】措施青苗法积极作用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消极作用农民借贷利息偏高负担依然沉重看法图中人物言论有一定道理但太片面只看到新法的局限性忽视了新法的积极性【解析】关于措施依据材料图片信息“但这要比高利贷利息要低一些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措施是青苗法关于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性与消极性两方面归纳如下积极作用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消极作用农民借贷利息偏高负担依然沉重关于看法结合上述作用归纳如下图中人物言论有一定道理但太片面只看到新法的局限性忽视了新法的积极性【答案】措施保甲法问题存在用人失当的问题【解析】关于措施依据材料“我们只有一个儿子啊”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措施是保甲法关于问题依据材料二图片文字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存在用人失当的问题【答案】原因第一王安石变法忽视减轻人民负担而且用人失察出现了新法危害老百姓利益的现象第二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以太后等为首的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反对【解析】依据材料“王安石变法是要用新法搞得天下大乱”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第一王安石变法忽视减轻人民负担而且用人失察出现了新法危害老百姓利益的现象第二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以太后等为首的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反对18.(1)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有利于推进公平正义、社会进步?18.(2)依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变法是怎样限制原有特权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的?18.(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18.(4)结合商鞅悲惨的个人命运和王安石被迫辞职的结局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答案】实行法治奖励军功奖励耕织推行县制【解析】“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实行法治“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奖励军功“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奖励耕织“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推行县制【答案】实行免役法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推行方田均税法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贫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解析】“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实行免役法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推行方田均税法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贫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答案】都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管理都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解析】“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保甲之法籍乡村之民二丁取一十家为保保丁皆授以弓弩教之战阵”都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管理“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自是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都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答案】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难需要改革家付出代价甚至流血牺牲【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学者黄仁宇在谈到王安石变法时说“新法之重点无非加速金融经济使财政商业化……王安石新法用经济最前进的部门做财政的基础技术上不能与大多数的小自耕农的低层机构融合所以收效甚微”据此可知黄仁宇意在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 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B. 变法指导思想背离统治需要C. 忽视了客观经济基础D. 组织变法的机构不够健全【答案】C【解析】2.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 这一看法()A. 客观中肯切中时弊B. 背离事实无端歪曲C. 过于拔高服务现实D. 标新立异创新史观【答案】C【解析】“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过于拔高服务现实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3.苏辙说“建青苗之法其实放债取利而妄引《周官泉府》之言以文饰其事……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可见苏辙认为王安石推行青苗法()①刺激了民间借贷②助长了吏治腐败③干扰了百姓生活④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大意是苏辙说认为实施青苗之法其实质是放债取利只是说法上对它进行了粉饰.青苗法的实施助长吏治腐败虽有法律但也不能禁止.由此可知①刺激了民间借贷不符合题意④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不符合题意.所以②助长了吏治腐败和③干扰了百姓生活符合题意.4.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似点有()①都促进了经济发展②都有利于民族融合③都加速了封建化进程④都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A. ①②③B. ①④C. ③④D. ②③④【答案】B【解析】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有利于我国民族的融合②和③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而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影响故排除②③故选B5.王安石变法后政府以累积的考试成绩和平时的学业与品行为参考将太学学生中的上舍生划分为三等其中上等生可以直接授予官职;中等生可以免除科举预考直接参加最终的殿试;下等生可以获得“取解“(选送士子应进士第)的资格等等政府对上舍生的这一做法A. 有利于防止懒散学风B. 开创了太学体制C. 有效杜绝了官场腐败D. 否定了科举取士【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王安石变法按照考试成绩将太学生划为三等其中上等生可以直接授予官职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防止懒散学风 A正确汉武帝时期开创太学体制 B排除官场腐败是制度腐败导致的不可能杜绝 C排除王安石变法并未否定科举取士 D排除故选A.6.司马光批评王安石某法令的执行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 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 该法令是()A. 均输法B. 免役法C. 青苗法D. 市易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富户为贫者担保若贫者逃散富户需偿还其所负债务这就损害了地主的利益故选C项均输法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项免役法是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疫钱雇人服役的政策与题市易法就是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7.王安石变法中对官僚地主利益触动最大的是()A. 青苗法B. 募役法C. 农田水利法D. 方田均税法【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利益触动最大” 联系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可知正是因为土地兼并严重逃避国家税收等原因导致政府财政困难故D项方田均税法丈量土地规范税收符合题意ABC三项都是针对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8.王安石说“孔称‘均无贫’ 此语今可取譬欲轻万钧当令众人负”可见王安石主张A. 分田地以化解财政压力B. 兴儒学以强化社会教化C. 平赋税以缓和社会矛盾D. 倡变法以整顿基层吏治【答案】C【解析】材料中“均无贫”是指分配均匀再结合材料信息“轻万钧当令众人负”可知“众人负”的不是土地而是指赋税可见王安石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出发主张将赋税分负于天下以达到“无贫”之目的故C项正确排除A项BD两项对材料理解错误9.在20世纪末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指的是王安石实行的()A. 青苗法B. 募役法C. 保甲法D. 市易法【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市易法与汴京设都市易司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去符合题干中“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 故D正确结合所学可知 ABC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故选D10.以下改革措施中有利于形成和巩固小农经济的是①什伍制②均田制③免役法④青苗法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D. ①④【答案】C【解析】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免役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关于废除差役实行募役的法令它可以使农民免除劳役束缚有利于农业生产青苗法旨在抑制兼并之家的高利贷盘剥维持农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②③④符合题意要求所以C正确什伍制属于基层管理制度与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巩固无关①不符合题意所以ABD错误11.他忧国忧民勇于担当用雷厉风行的改革给萎靡因循的北宋中期政坛注入一股强烈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这里的他()A. 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B. 变法得到广大人民和上层官僚的支持C. 进行改革实现了北宋的富国强兵D. 通过改革实现了“兵农合一”的募兵制【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他是王安石王安石变法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故A正确BCD与史实不符排除12.北宋神宗熙宁二年苏辙敬献《上皇帝书》提到“事之害财者三一曰冗官二日冗兵三曰冗费” 正式提出了“三冗”的问题北宋朝廷财政不堪重负“三冗”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延续的危害B. 宋代民族关系持续紧张C. 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D. 宋频繁地发动对外战争【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宋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府设立了大量的官员分散权力同时把流民征召入伍导致宋代“三冗”问题严重故C项正确唐朝末年藩镇割据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排除A 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 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3.宋朝时期官方对外话语经历了从“华夷一统”为主导向“汉唐旧疆”为主导的转变澶渊之盟确立了宋辽正式互认二元并存的天下秩序是这一转变的重要节点这一转变意在A. 重塑本朝正统地位B. 承认对外战争受挫C. 强化中央政府权威D. 推动国内政策转向【答案】A【解析】澶渊之盟确立了宋辽正式互认二元并存的天下秩序形成了以北宋和辽为中心的两个朝贡体系这一转变意在重塑北宋王朝的正统地位故选A 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宋辽正式互认二元并存的天下秩序反映的是北宋和辽的关系与强化中央政府权威无关排除C 宋辽二元并存反映的是宋辽关系不属于北宋的国内政策排除D14.王安石整顿太学和维新派兴办学堂相比其相同目的是()A. 维护封建统治B. 改革科举制度C. 为变法育人才D. 繁荣文化艺术【答案】C【解析】这是比较性试题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其共同的目的主要是为变法服务15.宋初朝廷向一定级别的官员或官衙支赐专门钱物以供宴饮招待这些钱物主要是公使钱、公使酒王安石变法中将公使钱由原来的中央拨付改为中央和地方杂收应付这一变化有利于A. 整饬官场的贪腐之风B. 减轻中央财政压力C. 缩小地方财赋自主权D. 强化公使钱的管理【答案】B【解析】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将“公使钱”由中央支付调整为中央和地方共同支付有利于减轻中央财政压力 B项正确改革公使钱的支付办法与整饬官场的贪腐之风无关 A项错误地方承担一部分公使钱不能缩小地方财赋自主权 C项错误改变公使钱的来源与“强化”公使钱的管理不符 D项错误16.“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上述箴言适用于()A. 商鞅变法B. 孝文帝改革C. 王安石变法D. 戊戌变法【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可以看出儒家认为为政的关键在于人材料中的人并非指“人才”、“百姓” 而是强调统治者本人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7.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中记载“介甫(王安石)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 钱穆的《国史大纲》提到“王安石新政一面忽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对外开疆用武对内加意聚敛” 关于历史真相的探究下列说法最正确的是A. 历史的真相是客观的探究历史真相要坚持孤证不立原则B. 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属于一手史料结论比较逼真可信C. 由于时代及政治立场不同研究者得出的历史真相也不同D. 钱穆《国史大纲》属于二手史料其研究结论更不可靠【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司马光和钱穆对王安石有着不同的评价其中历史的真相是客观的探究历史真相要坚持孤证不立原则 A正确司马光是王安石的政敌资料需要进行考订 B排除历史真相具有客观性特征 CD说法错误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8.(1)据材料一指出保甲法是针对北宋存在的哪些问题提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保甲法在当时所起的作用18.(2)据材料二归纳青苗法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制定青苗法的初衷18.(3)据材料二、三请就如何有效推行变法措施谈谈你的看法【答案】问题北宋冗兵冗费现象严重军队战斗力下降阶级矛盾激化作用为精简军队创造条件减少了政府财政支出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解析】第一小问”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也固可渐习其为兵既人人能射又为旗鼓变其耳目渐与约免税上番代巡检下兵士又令都副保正能捕贼者奖之或使为官则人竞劝然後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北宋冗兵冗费现象严重军队战斗力下降阶级矛盾激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精简军队创造条件减少了政府财政支出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答案】问题一些官员随意增加利息盘剥百姓加重了百姓负担初衷使百姓免受高利贷者剥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解析】第一小问“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一些官员随意增加利息盘剥百姓加重了百姓负担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百姓免受高利贷者剥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答案】看法防止变法措施执行中出现偏差变法措施要稳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防止变法措施执行中出现偏差变法措施要稳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19.(1)概括材料中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19.(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观点的看法并加以评析【答案】(1)原因改革以维护宋室利益集团的眼前利益为出发点因而急功近利改革措施违背了公正和人权的原则百姓没有从中受益【解析】(1)根据材料“王安石变法的终极目的或指导思想是从宋室利益集团的特殊财政危机与社会危机出发”“广大老百姓是不可能成为变法的最终受益者的反而会成为借着变法名义被更加严酷剥削的对象”可知改革以维护宋室利益集团的眼前利益为出发点因而急功近利改革措施违背了公正和人权的原则百姓没有从中受益【答案】(2)看法材料观点有失偏颇其主要从现代政治理论和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论证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是不客观的【解析】(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结合材料内容言之有理即可例如材料观点有失偏颇其主要从现代政治理论和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论证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是不客观的20.(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措施20.(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意义【答案】扩增太学校舍充实和整顿太学师资通过考试择优录用教师【解析】【答案】提高了教育水平和质量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推动了宋代文化的发展【解析】。
高中历史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测试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测试人民版选修1(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1.《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政府吏治腐败B.北宋政府大量养兵,组织禁军C.北宋政府实行不禁止土地兼并的政策D.每年向辽和西夏送大量岁币解析北宋统治者认为土地兼并是富人为国家看守财富,因此实行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故选C。
答案 C2.五代十国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再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北宋政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最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实行一职多官制,削弱官员的权力B.通过科举考试和恩荫赏赐大量授官C.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权力分割D.削弱相权,设参知政事以分散相权解析要想实现藩镇割据,一是要有军队,二是要有地盘,二者缺一不可。
赵匡胤把地方的军政财权分开并收归中央,且由中央不同的部门掌握,这就削弱了藩镇割据的基础,故选C。
A、B只是增加了官员的数量,减少了其权力;D削弱的是相权,而形成藩镇的是地方势力,故排除A、B、D。
答案 C3.1005年宋辽签订了澶渊之盟,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这次议和的背景是( ) A.辽国财政无力支持战争 B.辽军的进攻受到遏制C.北宋在财政上非常充足 D.北宋军事占绝对优势解析本来北宋已经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杀死了辽军的统帅,但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答案 B4.“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威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
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
”这段话反映的是( )A.北宋与辽之间的友好往来B.北宋向辽输送“岁币”C.宋辽之间的正常贸易交往D.北宋给辽的战争赔款解析由“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可知这是“澶渊之盟”后北宋每年送给辽的“岁币”,北宋统治者通过签订屈辱的盟约,用每年送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的方式换得暂时的苟安,故选B。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二 王安石变法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二王安石变法1.下表中两位历史人物的言论,共同指向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 ) 人物言论王安石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苏辙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以夺富民之利C.均输法D.市易法解析:结合材料中的“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以邀倍息”“贷者常苦于不得”及“破富民以惠贫民”可知体现的是变法中的限制高利贷,由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的青苗法,故A项正确;保甲法是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闲时练兵战时入军,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均输法是政府设发运使,“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采购物资,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市易法是政府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2.从关注民生的角度看,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是( )A.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D.增加农民的劳作时间解析: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是保甲法的作用,故A项错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属于民生角度的历史作用,故B项错误;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符合关注民生的角度,故C项正确;方田均税与增加农民劳作时间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3.王安石制定的“强兵”之法有( )①设明法科②保马法③设军器监④将兵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明法科与科举制度的改革有关,因而不属于“强兵”之法,故①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马法、设军器监、将兵法都与军事有关,故②③④正确,所以选择D符合题意。
答案:D4.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这说明王安石(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解析:墨家思想是立足于小生产者,而不是材料所提到的“天下国家之用”,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实用性,而非强调以天下为己任,故B项错误,C项正确;诗赋与经义也可能实用,王安石对此不一定反对,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习题及答案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第四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图人物是“杯酒释兵权”的设计者,他对土地兼并的态度是 ( )A.限制土地兼并B.“不抑(土地)兼并”C.土地收归国有D.制止土地买卖2.宋太祖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联系不正确的是 ( )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一一财政困难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一一战斗力削弱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失3.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后,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他主要是为了( )A.巩固专制统治B.奖赏功臣名宿C.鼓励土地兼并D.扩大地主队伍4.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陈桥兵变B.唐后期藩镇割据C.唐末农民战争D.五代的频繁更替5.北宋初年实行“更戍法”,产生的后果是 ( )A.“寇乱息而威势强矣”B.“兵无常帅,帅无常兵”C.“方镇相望于内地”D.“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6.下列哪些是由于北宋过分加强中央集权所带来的结果 ( )①官僚机构庞大,行政效率低下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大③兵将配合不力,战斗力下降④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7.北宋经常换防各地驻屯军队的目的是 ( )A.加强对将士的防范B.增强军队的战斗力C.提高将士的积极性D.提高抵御外敌的能力8.北宋初年所设参知政事的目的在于 ( )A.使调兵与统兵权相互牵制B.加强对带兵将士的防范C.牵制宰相对军事与财政的支配权D.帮助皇帝管理国家的财政大全9.对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评价是( )A.弊大于利 B.利大于弊C.利弊相当 D.有利无弊10.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 ( )A.辽夏经常攻宋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土地兼并严晕D.财政人不敷出1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以军事为主,其原因不包括 ( ) A.社会背景的需要B.本人经历的体会C.历史经验与教训D.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12.导致北宋初期阶级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 )A.“杯酒释兵权”B.“庆历新政”C.“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D.实行“恩荫”制度1 3.王安石变法中,起到“农时不夺而民均”作用的是 ( )A.保甲法 B.均输法C.农田水利法 D.免役法14.对王安石均输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②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③增加了政府收入④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⑤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15.王安石变法中,注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是(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C.市易法 D.青苗法16.使北宋武器的质量和数量大大得以改善的措施是 ( )A.保甲法 B.保马法C.将兵法 D.设军器监17.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根本目的是( )A.维护统治B.提高北宋军队战斗力C.缓和阶级矛盾D.发展经济18.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史书上记载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规定“每方差大甲头二人以本方上户充” 与官吏同清丈田地这反映出方田均税法()A. 利于地主与官员的制衡B. 主要为了实现富国强兵C. 遭到顽固势力激烈反对D. 不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答案】D【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方田均税法是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从而起到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但是据材料“与官吏同清丈田地”可知清丈田地是地主与官吏一起进行的所以不能有效地抑制土地兼并故选D项据材料“与官吏同清丈田地”可知地主与官员共同清丈山地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推断变法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排除C项故选D2.有学者认为庆历新政中范仲淹等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有时还相互推崇“所以导致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它抵触了宋朝的家法” 这里的“家法”最有可能是指()A. 朝廷对文官的防范B. 朝廷对朋党的防范C. 朝廷对割据势力的防范D. 朝廷对宰相等重臣的防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范仲淹等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有时还相互推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家法”指的是朝廷对朋党的防范故B正确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3.保甲法的实施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有()①维护了社会治安②兵农合一提高了军队战斗力③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④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A. ①②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保甲法的目的一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二是增强军事力量减少军费开支同时保甲法的实施客观上也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因此①②③均是保甲法的积极影响④是将兵法的作用故C项正确故选C4.王安石诗中描述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A. ①②B. ①③C. ③④D. ②④【答案】C【解析】“输与官家事夷狄”体现了王安石对北宋孱弱的无奈而“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则体现了王安石对唐代治世的向往③④正确①②并未从题干材料中反映故选C5.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严格“恩荫制”主要是()A. 使科举制度更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B. 通过裁汰冗员而减轻政府财政负担C. 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利用特权垄断官位D. 依照政绩提拔官员以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范仲淹改革的中心的内容是整顿吏治其中实行严格“恩荫制”主要是为了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利用特权垄断官位故C项正确范仲淹改革没有涉及对科举制的改革故A项错误BD两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故选C6.据史书记载经过王安石变法“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②缓解了财政危机③彻底扭转了积贫局面④缓和了社会矛盾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可知反映的是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缓解了财政危机故①②正确③错在“彻底” 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缓和社会矛盾故④错误故A项正确故选A7.王安石设想其变法应是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民不加赋而国有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①政府向农民贷款获得利息②向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钱财③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④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A. ①③B. ①②④C. ②④D. ②③【答案】B【解析】“民不加赋而国有饶”指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选拔人才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无关排除③①是青苗法②是免役法④是方田均税法①②④是王安石为了实现富国采取的措施故选B8.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A. 对科举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B. 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 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D. 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答案】D【解析】据材料“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司马光的强烈反对故D正确对科举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没有突出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故A排除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也不符合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故B排除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属于改革结果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排除故选D9.以下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正确的是A. 变法基本解决了北宋的财政问题B. 变法注重发展生产扩大财源C. 变法意在加强集权统一财政D. 变法遭到保守的皇帝大臣的阻挠【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指导思想注重发展生产扩大财源所以B 正确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了没有解决北宋的财政问题所以A错误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挽救封建统治危机所以C错误王安石变法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所以D错误10.当时北宋的都城东京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这句歌谣称赞的人主持了什么改革()A. 商鞅变法B. 庆历新政C. 王安石变法D. 孝文帝改革【答案】B【解析】“范君、希文”指范仲淹他主持了庆历新政故B正确商鞅变法发生于战国时的秦国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王安石故C错误孝文帝改革属于北魏故D错误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能够迅速推行的背景11.(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庆历新政”中途夭折的原因【答案】(1)背景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加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宋仁宗的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迫切要求改革【解析】(1)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范仲淹集团的士大夫寄希望于宋仁宗希望凭借最高统治者的信赖和支持雷厉风行地推行改革宋仁宗求治心切对于《十事疏》基本予以采纳”可以得出宋仁宗的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迫切要求改革“当宋朝内外交困之时迫于形势的危急宋仁宗对范仲淹等人的改革主张表现出少有的热情”结合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可以得出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加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答案】(2)原因改革酝酿不够成熟改革遭到反对派的强烈反对朋党问题的影响最高统治者的怀疑和动摇【解析】(2)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当范仲淹等人在他的再三督促下仓促拿出改革方案又‘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可以得出改革酝酿不够成熟“在反对派的一片反对声中加之朋党问题触到了宋仁宗最敏感之处于是疑心甚重的宋仁宗便对范仲淹等人产生了疑忌开始由支持改革转向动摇最终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重新重用守旧的官员新政也随之宣告失败”可以得出改革遭到反对派的强烈反对朋党问题的影响最高统治者的怀疑和动摇12.(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元代“农牧南北大贸易”得以实施的条件12.(2)根据材料并结合昕学知识简析元代“农牧南北大贸易”的影响【答案】(1)条件 1276年元朝统一中国其统治中枢已靠近南方文明区忽必烈之前蒙元统治者的夙愿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移到南方北方急需南方物产统一货币的推行农牧业制度的保障卢世荣汉人出身、商人经历忽必烈的支持和推广【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大名商人出身的北方汉族财相卢世荣主持财政期间向忽必烈提出一条改革意见”可以得出卢世荣汉人出身、商人经历“忽必烈听罢卢氏建议后说这是祖宗时欲行之而未果的计划他要求卢世荣尽快推行”可以得出忽必烈之前蒙元统治者的夙愿忽必烈的支持和推广结合所学可以得出1276年元朝统一中国其统治中枢已靠近南方文明区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移到南方北方亟需南方物产统一货币的推行;农牧业制度的保障【答案】(2)影响增加了元朝国家的财政收入满足了统治者对财富的追求为国家增加了羊、马的来源加速了蒙古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暂时缓和了阶级矛露和民族矛盾巩固了元朝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解析】(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其内容是用官钱购南方棉帛运到北方牧区换取羊、马然后把这些羊、马交给当地牧民定合同放牧取利合同规定皮毛、筋角、酥酪等的十分之二给牧民其余由官府出售马以备军兴羊以充赐予”、“至元二十四年夏忽必烈同意忻都(蒙古贵族)以新钞11.06 万锭银1593 锭、金100 两付江南各省与民大规模互市次年九月桑哥请示忽必烈批准营造五个库于禁中贮币帛当与这个农牧南北大贸易蓝图的实际实施相关”和结合第一问的条件和所学可以得出影响整体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元代“农牧南北大贸易”得以实施的条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13.(1)据材料一概述王安石变法前北宋的社会经济状况13.(2)据材料二指出政府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13.(3)据材料三分析苏辙为何认为王安石是“小丈夫”13.(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王安石变法对现实改革的启示【答案】(1)状况豪强囤积居奇农民生活贫困农业政策收效甚微【解析】(1)结合“豪强蓄贾”得出豪强囤积居奇结合“而农民贵籴九谷散于穰岁”得出农民生活贫困结合“虽劝课官家至日见亦奚益于事哉”得出农业政策收效甚微【答案】(2)措施实施青苗法赈济百姓招募贫民兴修水利影响性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农业发展【解析】(2)第一小问结合“青苗钱委诸路转运”得出实施青苗法结合“赐两浙转运司常平谷十万石赈济浙西水灾州军”得出赈济百姓结合“仍募贫民兴修水利”得出招募贫民兴修水利第二小问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农业发展的角度回答【答案】(3)原因嫉富惠贫打击富民言行不一用人不当【解析】(3)据材料三信息“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而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回答原因【答案】(4)启示关注民生统筹各方利益【解析】(4)从关注民生、统筹各方利益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14.(1)据材料指出梁启超所肯定的两项新法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推行两法的积极作用14.(2)据材料指出梁启超所不赞同的新法并分析其理由14.(3)归纳材料中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答案】举措免役法、保甲法作用免疫法限制了官僚地主特权减轻了农民负担保甲法起到警察作用维护社会秩序寓兵于农增强军事力量【解析】第一小问的新法依据材料“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保甲法体大思精为公一生最用力之事业”即可指出梁启超所肯定的两项新法第二小问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限制地主、农民减负、维护秩序、寓兵于农等方面分别归纳推行两法的积极作用【答案】政策市易法理由市易法不适用于专制政体的国家【解析】第一小问的新法依据材料“独至市易法其用意虽非不善然万不可以行于专制政体之国家荆公之失策殆未有过是者”即可指出梁启超所不赞同的新法第二小问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性质的角度分析其理由【答案】标准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是否推动经济发展【解析】本小问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历史潮流、人民利益、经济发展等方面归纳材料中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5.0分,共125分)1.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这说明他()A.看到了原先科举制的弊端B.扼制私人办学的发展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D.认识到地方教育的重要性2.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
”司马光的说法()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3.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4.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A.都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变B.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5.“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A.打击大商人B.增加政府收入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D.打击高利贷者6.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初,平民魏继忠上书,建议政府采取措施以保证“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
王安石采纳了他的建议,实施了()A.免役法B.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D.市易法7.王安石变法推行后,“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主要得益于()A.保马法的实施B.保甲法的推行C.军器监的设立D.均输法的推行8.王安石在变法中始终坚持的一种思想,对扫除重重障碍起了极大的作用的是()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B.民贵君轻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9.对北宋中期形势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社会经济停滞不前②阶级矛盾尖锐③民族间矛盾尖锐④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0.北宋积贫积弱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北宋的统治将岌岌可危是在()A.宋太祖时期B.宋神宗时期C.宋仁宗时期D.宋高宗时期11.庆历新政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北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B.北宋王朝十分腐朽C.变法内容不尽合理D.变法没有顺应历史潮流12.如图是“宋人科举考试图”,下列有关王安石科举制改革的表述,正确的()①考场有人看守,考试纪律严格②考取进士的考生既要考诗赋,又要考经义和时务策③考试的内容为儒家经典④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以直接为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3.青苗法实行之后,韩琦从大名府上书宋神宗,指出青苗法的实行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选修一)二轮专题卷(含解析):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学者梁庚尧认为:“市易法的颁行,……由于王安石以义理财思想,使其在立法时表现出摧制兼并的外貌。
然而社会政策只是市易法阳宣的一面,财政政策才是其阴伏的真正本质。
”据其观点,市易法的“真正本质”是()。
A.节流增收B.打击富豪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抑制兼并2.(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2题)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A. 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B. 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C. 否定了科举制度D. 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3.从推进改革的角度看,王安石变更科举及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①营造社会舆论②造就改革派人才③统一思想认识④完善太学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2010年11月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23题)王安石变法在科举制度方面的措施有①废除明经诸科②设置医学、武学等专门学校③进士科不考诗赋④依照才能、品德来选拔官员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5.(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20题)北宋中期社会积贫积弱,政府以节约开支方式解决“积贫”的措施有A.青苗法 B.均输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6.北宋在澶渊战胜了辽国,却答应每年给辽送岁币。
这说明()A.当时的民族关系和睦B.北宋以屈辱的代价换取边境的安定C.北宋以礼治国D.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扭转7.(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1题)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8.(永建老师原创)公元997年,北宋朝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政府收入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造成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A.地主兼并土地,朝廷财政收入减少B.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生产积极性C.过度强化中央集权,机构庞大臃肿D.统治者对外扩张,军费开支巨大9.(2012年1月西安市一模26题)钱穆说:“宋朝的时代,在太平景况下,一天一天的严重,而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士大夫社会渐渐萌茁。
……由于当时士大夫之觉醒……促进了在朝的变法运动”。
宋朝时期最符合钱穆所讲的“自觉精神”的是A.存天理,灭人欲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明道救世,经世致用10.(永建老师原创)为了克服北宋初期“尽削方镇兵权,只用文吏守土,及将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所造成的弊端,王安石在变法中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A.保甲法B.将兵法C.更戍法D. 保马法11.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生产积极性 B.地主兼并土地,政府财政收入减少C.采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机构臃肿D.统治者对外扩张,军费开支巨大12.造成北宋初期兵丁数额年年增加的因素并不包括()A. 政府将各地流民编入军队B. 挑选地方精兵编入禁军C. 边防大量屯兵以应付辽的侵扰D.“守内虚外”的军事部署13.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14.(明哲老师原创)王安石说:“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
”为此,王安石在改革过程中()。
①严厉整顿吏治以统一思想②恢复科举制度以培养人才③取消诗赋改以经义取士④以《三经新义》为教育和考试依据A.①③B.③④C.①④D.②③15.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提出“理财为方今先急”,可见其改革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A.高利贷盘剥 B.土地兼并C.农业生产的恢复D.政府的财政困难二、非选择题16.(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33题)(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4分)(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6分)17.(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二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
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评传》(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4分)(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
(6分)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解析:首先要注意语句的转折词——“然而”,正确理解材料中梁庚尧的观点,它是说“市易法”一方面表现为“社会政策”,即“摧制兼并”,另一方面表现为“财政政策”,这才是其“真正本质”。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题目所给的选项,对“财政政策”予以理解。
王安石变法的举措,包括“市易法”,是开源增收,而不是节流增收,A项错误;B、D属于社会政策的范畴,不符合题意。
2.B解析:王安石变法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措施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
分析各选项,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本题选B项。
3.A解析:注意题干中“推进改革”的条件限制,变革科举和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改革培养人才、统一认识、营造舆论,而非改革教育体制本身。
4.D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5.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政府以节约开支方式解决“积贫”的措施”和所学史实均输法就是通过政府直接采购宫廷用品,来减少开支。
6.B解析:军事上取得胜利,反而要送岁币,体现北宋被动防御的方针,A C D表述错误。
7.A解析:根据所学,北宋初年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
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不多,而且成为兼并对象,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农。
地主还采用各种手段隐瞒田产,少交赋税。
北宋中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真正纳税的土地仅占耕地总数的十分之三左右,财税收入锐减。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
由于富者有田无税、贫者产去税存,中小农产的赋税沉重。
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将豪强地主隐瞒的大量土地被清丈出来,他们不得不据实纳税;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等。
8.A项地主兼并土地确实会影响到政府在赋税方面的收入,但题干材料明确反映出当时政府的收入急剧增加,因此可以排除;B是事实,但不是造成政府收支不平衡的原因;D项有一定迷惑,“军费开支巨大”确实是造成北宋政府入不敷出的主要原因,但前半句“统治者对外扩张”的表述不符合史实。
由于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官僚队伍臃肿膨胀,军队人数剧增,朝廷开支不断扩大,C 正确。
解析:。
9.B 10.B解析:从材料中“北宋初期”“将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可以判断这是指实行更戍法带来的兵将脱节、战斗力薄弱的弊端,而王安石变法中针对性的措施即是将兵法。
11.C解析: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主要原因在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弊端。
12.D解析:收编流民、加强禁军、对辽用兵都会造成兵丁数目的扩增,D是军事部署,仅涉及军事重心的调整,与兵员增加与否无关。
13.D解析: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理解、准确把握的能力。
材料要求回答直接损害商人利益的法令,A项限制了高利贷的盘剥,B项均输法教材没有讲到,C项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D项限制了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青苗法内容是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以后偿还。
均输法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以及需要供办的物品,存储备用,既保证了朝廷在物资方面的需要,又节省了购物钱钞和运费,还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但均输法只在局部地区试行。
免役法规定,各行商铺依据赢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务交纳免行钱,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应官府。
市易法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从而防止商人垄断的出现,故D项符合题意。
14.B解析:王安石的这段言论反映了其教育和科举制度改革的思想,选项中③、④是改革的育才措施,符合题意。
①中的整顿吏治应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主要措施,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材料中王安石认为原来的科举考试“败坏人才”,要加以改革,故②中恢复科举制度的表述是错误的。
15.D解析:促使朝廷决心变法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贫困。
二、非选择题16.(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
官吏作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7.(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