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案例

合集下载

宋代工艺美术史 ppt课件

宋代工艺美术史  ppt课件

ppt课件
32
第二节 天下名窑
6、景德镇窑 CHINA,china, “昌南”,景德镇的历史名称。 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北宋时期,创烧“影
青瓷”。影青瓷又名青白瓷、隐青、罩青,釉色釉色近白, 在积釉处显出湖绿色的青色,青色在若有若无之间,青中带 白,白中闪青,明澈淡雅,历史上有“假玉器”之称。
ppt课件
30
第二节 天下名窑
ppt课件
31
第二节 天下名窑
宋代钧窑创用了以铜为呈色剂的釉料,在还原气氛下烧 制成功铜红釉,由于它掌握了窑变的规律,所烧成的瓷器釉 色变化万千,其色调之美,语言难以表达,历代都被看作珍 品,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其中 的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被认为是钧窑最为的名贵红、 紫色,被称为“钧红”、“钧紫”。
ppt课件
23
第二节 天下名窑
《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 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好者与汝 窑相类。”北宋官窑的产品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天 青,翠青又次之。釉内有冰裂、蟹爪等细小裂纹,还有带鳝 血状的油斑。南宋官窑瓷器釉面上分布着长短、深浅不一的 裂纹。出土的器物主要有青瓷盘、碗、碟、洗、炉及仿商周 秦汉古铜及玉器的造型。官窑瓷器胎土呈黑灰或黑褐色,胎 体较薄,施釉较厚。釉色是官窑瓷器技术和艺术上的最高追 求,它创造出青釉的粉青、月白、米黄等釉色,这些釉色色 泽幽雅,透明感降低,釉层厚而匀净。由于胎体中含铁量较 高,大部分器物的口、足沿等釉层较薄的部位泛出铁红色, 古代文献称为“紫口铁足”。
ppt课件
36
第二节 天下名窑
吉州窑瓷器
ppt课件
37
第二节 天下名窑

7中国工艺美术史——两宋

7中国工艺美术史——两宋

定窑划花缠枝莲纹葵瓣口碗 宋,高6.8cm 口径19.2cm,足径5.7cm
• 碗口呈葵瓣式,镶铜扣, 深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 外壁釉流形成泪痕。碗内刻划 缠枝莲花纹和茨菇纹。外壁光 素。胎体轻薄,胎面洁净。 刻划花是定窑特有的装饰 风格,所刻线条流畅,飘逸潇 洒。此件器物刻划的缠枝莲花 在白色釉的衬托下若隐若现, 反映出宋代陶瓷手工艺的高超 水平。
第二节 陶瓷工艺
宋代是我国瓷器工艺的高峰时期,名窑遍布,
品类繁多,各领风骚,南北各地都涌现出许多生 产优质瓷器的名窑,有“汝、官、哥、钧、定”
五大名窑之称,事实上远不止这五大名窑。宋瓷
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
一、陶瓷发展的原因
1、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以及科技的进步 2、品茶文化的发扬。 3、文人士大夫对书画文玩的欣赏和收藏蔚然 成风。
• 釉面开细碎的冰裂纹,形状如同蝉翼纹。汝窑器釉厚,釉
中有少量气泡,古人称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 现,似晨星闪烁。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 • 因而汝瓷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 支钉釉满足”的典型特色。 • 北宋末年,汝窑被毁,技艺失传。
特征:
• (1)“蟹爪纹” • (2)“鱼鳞状开片”,裂纹的角度是斜着的 • (3)香灰胎。胎是浅浅的灰色,如同烧香落下的香灰, 胎非常薄,胎和底同厚;采用“裹足烧”和“芝麻钉” • (4)温度低。为了使釉色漂亮,烧制温度在1200度,因 此,胎为生胎。 • (5)釉色为天青色,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说:“汝 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 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 • (6)素器。因为釉厚,胎上面不好刻划。 • (7)款识。第一种,甲、乙、丙,烧制完后刻上去。第 二种,写明确的文字,如“奉华”(赵构的宠妃刘贵妃居 住的地方)。第三种,只写一个字,如“蔡”(蔡京,奸 臣)。

第六章__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案例

第六章__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案例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 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分为五段:悉听琵琶、击鼓观 舞、欣赏王屋山跳六么舞、更衣暂歇、清吹合奏、曲终人散。 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 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 宴的全过程。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五代绘画
中原地区: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 1、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 上海); 2、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 3、华中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 4、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 古); 5、西北地区(包括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 6、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 7、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 8、台港 澳地区(包括台湾、香港、澳门)。






·




中 国 美 术 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中 国 美 术 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1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五代绘画
2
3 4
第二节
登峰造极的两宋绘画
第三节
书法艺术
小 结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1
时 代 简 介
五代十国 (907-960) 唐末,籓镇之 祸,宦官之乱,黄巢起义,朋党之争 令光辉灿烂的唐帝国终告崩溃。 起而代之的是中国继春秋战国,三 国,南北朝的另一次大分裂时期。 起于朱温代唐,960年赵匡胤陈 桥兵变,建立北宋统一中原、江 南、西蜀(北方西北西南少数民 族政权辽、西夏、金、大理等)

五代两宋美术PPT教学课件

五代两宋美术PPT教学课件

荆浩
笔下山水大多都是崇山峻岭,层峦叠 嶂,气势宏伟而壮观。他在唐代发展起 来的水墨山水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和 突破。其重要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 所作《匡庐图》巨副中表现了巍峨山峰 及山脚下的幽居景象,笔墨皴法,全景 式构图,高远、深远、平远兼具,技巧 上较唐有了明显的提高。
关仝
荆浩之追随者。他多描绘关陕一带山 水,写景绘形更为概括提炼,笔简气壮, 竟景少意长,予人以深刻印象。所作 《山鼷待渡图》和《关山行旅图》,都 画出了北方深山中幽僻荒寒的气氛。特 别是《关山行旅图》,峰峦峻厚而富变 化,山腰云气缭绕,山下板桥枯树,野 店荒村,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读碑窠石图》中画有一土岗,岗上树立一 块大石碑,一老翁正在读碑文,旁边一位侍 者持丈而立。图中乔木老树画得非常劲拔, 爽润秀丽的笔锋画出寒林树杈,俗称“蟹 爪”。画面体现出“气象萧疏,烟林清旷” 的风格。
《晴峦萧寺图》描绘的是冬日谷中之寺庙, 两座主峰高耸重叠,左右的山峰低小远淡, 山中楼阁突出,山下小桥流水,树木环绕, 人来人往。“勾勒而形极层迭,皴擦甚少而 骨干自坚”。
第三环节 揣摩意象,领略意境
—理解作品
• 克服了文字障碍,理顺了句子关系,明白了 诗句的大意,再读起作品,注意力就不会受到 疑难字句的羁绊,想象力也不会因句意不通而 阻隔,思维便可以摆脱字面而进入画面了,就 有能力形成整体印象,或分解出一个个意象, 进而再联系起来,统合起来,对作品作出一个 客观的完整的认识。这就是解释作品。其基本 原则是忠于原作,追求本意。如叶老所说: “就是明白作者的意思情感,不误会,不缺漏, 作者表达些什么,就完全领会他那些什么。”
• 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 可感的艺术形象,也可以说是作者 的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 艺术形象。意象是诗词的实体,是 意境的单元;而一首诗词的整体意 境就是由一个或若干个意象组合而 成的,因此可以说是个意象系统。

中国美术史——宋代美术ppt课件

中国美术史——宋代美术ppt课件
一、北宋山水画
北宋山水画主要继承五代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 山水画派,多以全景式构图来表现北方山川林木,画风沉 雄壮伟,主要代表为李成、范宽和郭熙。
(一)李成、范宽及其流派
3
李成(919—967),唐宗室,五代时随祖
父避乱徙青州营丘(今山东临淄)。“学不为人, 自娱而已”,不愿侧身画工之列,不轻以画许人。
11
标志山水画“以简代密”转变的“米家山水”
12
(三)界画 与青绿山水
界画是指在 作画时使用界尺 引线,适于画建 筑物,其它景物 用工笔技法配合。 通称为“工笔界 画”。
右图:郭忠恕 雪霁江 行图 立轴 绢本设色 纵74.1厘米 横69.2厘 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 院藏
13
郭忠恕 明皇避暑宫图 立轴 绢本墨笔 纵161.5厘米 横105.6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技法上创造出蟹爪枝和卷云皴,是 其深入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结果,是其 家乡地貌特征的反映。 ❀人与山川的契合达到了空前协调的 程度,含有浓厚的抒情意趣。创造出 “寒林”景象,表现萧条肃杀之气。 ❀与重墨的、沉郁厚重的荆关画法相 比,更注重用笔的精微变化,有惜墨 如金之谓。
4
荒寒的原野、劲拔的 枯树和矗立的石碑,使人 产生对逝去历史的追忆和 时代变迁的感慨。景物气 氛寂寥凝重,在山水画中 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 画中的寒林枯树变化多姿 ,用笔尖利,窠石土坡圆 浑秀润,符合李成“气象 萧疏,烟林清旷,毫端颖 脱,墨法精微”的特色。
第六章 宋代美术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马一
1
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全盛时 期,这一时期绘画题材日益丰富,画科进 一步完备,技法更加成熟,是古代绘画艺 术的一个高峰。本章我们学习宋代各绘画 门类的艺术成就,重点了解各个艺术形式 的代表人物极其主要作品。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 五代两宋时期美术)【圣才出品】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 五代两宋时期美术)【圣才出品】

6.2 课后习题及详解1.结合历史发展概要叙述五代绘画发展的面貌。

答:五代时期处于分裂局面,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

中原战乱,但仍有不少画家从事绘画活动。

五代时期的肖像、人物道释、山水花鸟画都有所发展,反映城乡生活题材的风俗画开始抬头,民间画工和宫廷画师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四川地区的宗教壁画在唐末五代中原战乱频仍之际,四川是比较安定的地区,经济和文化相当发达,于是中原灿烂的绘画艺术源源传播到四川。

成都大圣慈寺从唐代以来就是名人画迹集中的寺庙,当时的许多名画家都曾在此作画。

大圣慈寺的壁画除包括大量宏伟壮观的佛像外,还有描绘帝王官僚贵族肖像的“真堂”以及山水花竹等装饰屏壁,更多地渗入了生活情节和形象。

这些宗教壁画规模宏伟,丰富多彩。

(2)人物画五代表现贵族土大夫生活的绘画,在唐代的基础上有着相当发展,南唐周文矩、顾闳中、等人便是此中高手,他们的创作鲜明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上层人物的生活面貌,塑造形象也更为细腻传神,甚至能刻画出较为复杂的内心世界。

(3)山水画五代是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唐代以水墨或青绿在屏幛上挥写大山大水或松石的基础上,一些画家师法大自然,创立了真实生动的雄伟北方峻岭和秀丽的江南山川两大山水画体系。

前者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后者则首推董源、巨然。

(4)花鸟画五代时期的花鸟画有着重要的发展和创造,特别是富庶安定而艺术活跃的西蜀及南唐地区的成就更为突出,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彻底摆脱了唐代作为装饰艺术的要求,写实风格大大加强,超越了唐代花鸟画水平。

(5)寺观壁画五代时期寺观壁画仍保持相当规模和水平,不少知名画家都擅长和从事壁画制作。

当时画家创作壁画非常普遍,山水画家荆浩也在开封双林院画宝陀山观世音菩萨一壁。

比较著名的有大云院壁画、莫高窟壁画和王处直墓壁画。

2.试结合作品分析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在山水画发展上的地位及其艺术成就。

答:五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唐代以青绿或水墨青绿在屏障上挥写大山大水或松石林木的基础上,一些画家深入大自然中进行创作。

第六章 五代两宋美术

第六章 五代两宋美术
《秾芳诗帖》,绢本墨笔,纵27.2 厘米,横263.8 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时期,由于战争连年不断,士大夫皆无心翰墨,因此书坛较为冷落,
学习要点但及是目五标代文人仍然促进了书法的发展。印刷术的发达使书法家从单纯的功能 (书1)了解性不书同写文活化动遗中址解陶放器纹出饰来的,特书点法,艺以术及特陶性器的被产进一步强调。法帖的普及使王羲之、 法 生在王美献术之史的上书的法重艺要术地位具;有领绝会对原的始典先范民意经义济生。活 艺 与艺术形宋式代之是间的中依国存书关法系上。的重要发展阶段,为后世所推崇者有苏轼、黄庭坚、 (术2)了解米史芾前和绘蔡画襄的四产大生家、形。式四及家特之点外。,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亦堪称道。但宋代重 (3)掌握要新书石法器家时不代同雕程塑度的造地型受特到点具。有变革意义的中晚唐书法的影响,特别是颜真卿
《五马图》中“照夜白” (局部)
学习要点及目标
(宋1)了解不同文化遗址陶器纹饰的特点,以及陶器的产 代 生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领会原始先民经济生活 绘 与艺术形式之间的依存关系。 (画2)了解史前绘画的产生、形式及特点。
(3)掌握新石器时代雕塑的造型特点。
《清明上河图》
《骷髅幻戏图》
学习要点及目标 《写生蛱蝶图》,纵27.2 厘米,横100.6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韩熙载夜宴图》,绢本设色,纵28.7 厘米,横335.5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学习要点及目标
(五1)了解不同文化遗址陶器纹饰的特点,以及陶器的产 代 生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领会原始先民经济生活 绘 与艺术形式之间的依存关系。 (画2)了解史前绘画的产生、形式及特点。
(3)掌握新石器时代雕塑的造型特点。
《琉璃堂人物图》,绢本设色, 纵31.3 厘米,横126.2 厘米,美国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6.中国美术史-五代两宋美术

6.中国美术史-五代两宋美术
15
4、北宋山水画:
李成:擅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代表作《读碑 窠石图》《寒林平野图》。
范宽:擅画山水,师荆浩、李成,又别出新意,自成一家。传世作品《谿 山行旅图》《关山雪渡图》《雪景寒林图》。
李 成
李 成
范 宽
北 宋
北 宋
北 宋
读 碑 窠 石 图

谿








李成、范宽两家源于五代北方山水画派,但由于他 们所处地区不同,所写景物和画家的胸襟气质 的差别,而各创门户。他们都在忠实自然的的 基础上,为山水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把北方 山水画派推向新水平。
董源 五代 潇湘图


五 代 秋 山 问 道 图
董源 潇湘图
10
巨然 万壑松风图
11
3、花鸟画:
“徐黄异体”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名词,是宋代郭若虚对五代画家徐熙、黄荃 的评论。
徐熙、黄荃同时花鸟画家。黄荃妙在赋色,色彩多次渲染,细致而华丽, 人称“黄家富贵”。徐熙为江南处士,志节高迈,放达不羁,多写江湖汀 花野竹、花果禽鱼,人称“徐熙野逸”。


山水颇能表现关陕一带山川 的特点和雄伟气势。代表作 品《关山行旅图》《山谿待 渡图》。
匡 庐 图
山 行 旅 图
荆浩 匡庐图
7
关仝 山溪待渡图
8
董源:独创水墨山水。代表作《夏景山口待渡图》 《潇湘图》将夏天江南的丘陵,江湖间草木畅茂、 云气蓊郁的特定景色表现的淋漓尽致。
巨然:擅画山水,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笔 墨秀润,为董源画风只嫡传,代表作《万壑松风 图》《秋山问道图》。
刘松年 南宋 四景山水图

第六章__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第六章__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五代绘画
董源 潇湘图 “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 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 皴 文甚少, 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 “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又称“其用笔甚草
龙宿郊民图
元代的<画鉴>里记载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龙宿郊民图》画的是秋日江南丹碧掩映,华辇之下,歌 舞升平,尽管笔法是与李思训多少有关的青绿设色,然而山顶作“矾头”,山坡用“披 麻皴”,已发展了李派的体貌
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手法,成功地画出山川远近层次
和烟氲气氛,具有革新精神。董源的山水画中点景人物多穿插贵族游乐或风俗情节,以青红重 彩描绘,具有宫廷绘画的痕迹。传世名迹《潇湘图》,《夏山图》,《龙宿郊民图》等。前三 图皆为水墨为主,表现山峦起伏,江河萦回,烟雨空蒙的江南风光。






·




中 国 美 术 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中 国 美 术 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1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五代绘画
2
3 4
第二节
登峰造极的两宋绘画
第三节
书法艺术
小 结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1
时 代 简 介
五代十国 (907-960) 唐末,籓镇之 祸,宦官之乱,黄巢起义,朋党之争 令光辉灿烂的唐帝国终告崩溃。 起而代之的是中国继春秋战国,三 国,南北朝的另一次大分裂时期。 起于朱温代唐,960年赵匡胤陈 桥兵变,建立北宋统一中原、江 南、西蜀(北方西北西南少数民 族政权辽、西夏、金、大理等)

五代宋元美术 优质课件

五代宋元美术 优质课件
开篇首先阐明山水画要表现林泉之意,使位居朝堂的士大夫 通过山水画欣赏能“不下堂筵,坐穷泉壑”,满足他们“泉 石啸傲”的精神追求。郭熙强调对真山水进行深入的观察体 验,要“身即山川而取之”,要注意不同季节,角度,气候 各条件所形成的变化,对山水远观近觑,四时之景,朝暮之 变态可使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仪态。画家必须“神于好,精 于勤,饱游沃看”,才能胸有丘壑。他还强调画“可游可居 之境”,画出士大夫渴慕林泉的理想佳境。画论中还论及如 何创造生动优美的意境,多方面谈到山水形象及章法结构, 笔墨技巧,其中如”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作品 《早春图》
《林泉高致》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理论已进入成熟阶段。
郭熙《早春图》,敏
锐地画出冬去春来、大地复 苏的细致变化,山间雾气浮 动,阳光和煦,穿插以行旅 待渡等活动,传达出欣欣向 荣的感情。
《韩熙载夜宴图》
荆、关、董、巨和山水画的创造
五代一些画家进行深入自然 ,创造了真实生动的北方重 峦峻岭和江南的秀丽风光。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
荆浩,自号洪谷子,标志着中国画水墨山水画的成熟。在其重要的山
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中,不但提出“图真”,“搜妙创真”,还提 出了“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六个要素。代表作《匡庐 图》表现了巍峨山峰及脚下幽居的景象,笔法皴法,全景式构图,高远、 平远、深远兼具,技法上较唐代有了明显的提高。
《雪竹图》
徐熙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黄筌
«豆花蜻蜓图»
«蘋婆山鸟图 »
五代绘画小结
五代绘画为宋代绘画的进一步发展作了准备, 在隋唐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江南的南唐和四川的西蜀政权,两地的统治 者酷爱书画,开创了宫廷画院,绘画上呈现 出繁荣活跃的局面。其中,西蜀更多的继承 了唐代中原绘画传统,在宗教画和花鸟画方 面颇有建树。南唐绘画发展全面,特别在山 水、花鸟画领域颇有创新。

中外美术史(第二版)-电子教案-李昌菊-51703066

中外美术史(第二版)-电子教案-李昌菊-51703066
Eagle-shaped 鹰形陶鼎
仰韶晚期 新石器时代 陕西华县出土 高36厘米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16
The motion of this dog seems very realistic.
Dog-shaped 狗形陶簋 大汶口晚期
新石器时代 高22厘米 山东胶县三河出土
17
The ox horn is very exaggerated.
Dynasties
2
原始美术
The Primitive Chinese Fine Arts 第一节:概述 Section I:Overview
远古时代,祖先生活在南北各地,考古学发现 1、 猿人(2000万170万年前) 2、古人(20-10万年前) 3、新人(1万-8000年前)
第二节:旧石器时代---石器制作(审美意识的萌芽)
犀尊
商 山东梁山出土 高24.5厘米 美国旧金山亚洲博物馆藏
30
Here are images of the dragon and tiger.
龙虎尊
商 安徽埠南出土 高50.5厘米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31
This is a very uncommon image.
Bronze Portrait 青铜立人像
13
On this pottery, a human image is carved.
人形浮雕形陶壶
新石器时代 青海乐都出 土 高33.4厘米 中国历史 博物馆藏
14
This is a working tool.
石镐 新石器时代 江苏邳县出 长16.6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15
The eagle’s eyes are very vivid.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02
哥窑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
哥窑
01
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
“诗画一律”
03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04
“寓意”“留意”之分
05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06
成竹在胸
07
第三节 花鸟画的发展
第三节 花鸟画的发展
南宋院体花鸟画 李迪等
枫鹰雉鸡图 南宋李迪
雪树寒禽图轴 南宋李迪
狸奴小影图 宋 李迪
绢本设色 23.5厘米 24.1厘米 北故宫博物院藏
院体画
第二节 宋代的画院及院画
宋代的画院与画学 两宋画院可称为历史上画院隆盛的时代,而画院之制度也以次最为完备。 画院制度 画院的取士标准
B
D
F
A
C
E
院画的艺术特征
院画的特征:
构思上讲求含蓄巧妙,达到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院体画的含义
提倡形似、格法;
笔墨技巧上重视传统而不泥守古法。
第二节 宋代的画院及院画
1
2
小结
宋瓷的美学风格,近于沈静雅素一路,钧瓷虽灿如晚霞,但也不属唐三彩的热烈华丽。宋瓷所创造的新的美学境界,主要在于宋瓷不仅重视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的质地之美。钧瓷、哥瓷、龙泉、黑瓷的油滴、兔毫、玳瑁等都不是普通浮薄浅露、一览无余的透明玻璃釉,而是可以展露质感的美的乳浊釉和结晶釉。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章节题库 第6单元 五代两宋时期美术)【圣才出品】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章节题库 第6单元 五代两宋时期美术)【圣才出品】

第6单元五代两宋时期美术(公元907年至1279年)一、名词解释1.灵岩寺彩塑答:灵岩寺彩塑为中国古代寺庙著名彩绘泥塑,存于山东济南市长清灵岩寺千佛殿内,共有四十尊彩塑罗汉。

古代艺术家们在塑造这些罗汉像时,打破传统的佛教造像模式,侧重于写实,具有浓郁的世俗气息和现实生活情趣,以形写神,以神表情,以情现心,重在体现每尊罗汉的个性与特点,重在刻画出罗汉的内心世界,使之真实、生动,更接近于生活。

他们高与真人等,形貌上可看出不同年龄、阅历及性格特征,眉目神情生动入微,呼之欲出。

此外,人体与衣饰的关系处理也非常得当,线条的曲直、虚实与起伏,动作瞬间的衣褶变化,织物的质感,都表现的准确而生动,节奏感极强。

这些彩塑罗汉像体现了宋塑高度的写生水平,塑像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僧人形象而较少“佛性”,体现了宗教雕塑的世俗化倾向。

2.晋祠圣母殿彩塑答:晋祠圣母殿彩塑为塑造于宋代晋祠圣母殿内的彩绘泥塑,是为祭祀西周武王后、唐叔虞之母邑姜所建。

在圣母殿中塑圣母及四十二个侍从像,殿内正中帐内为圣母坐像:圣母坐木制方座,头戴凤冠,面部静谧慈祥,双腿盘坐,双手隐于袖中,一置胸前,一置腿上,蟒袍自两膝向下沿方座垂下,整个塑像呈稳定的三角形,形态显得特别端庄。

塑像既吸收了佛教造像的传统,又据不同题材有所变化。

座后屏风皆绘以水波纹装饰,也是宋代流行的手法。

侍从相中有侍女三十三尊,手中各持一物,各守职事。

她们面庞丰满,眉宇间细微的起伏都显露出少女的妩媚,且随年龄的长幼,各有不同的性格气质和风度。

她们有的持巾俯首,有的持物而立,细致的身姿动态的处理,使人物富有生气,体现了宋代雕塑高超的写实技巧和塑造生活形象的高度水平。

衣纹的塑造也体现出雕塑家高超的技艺。

3.《李白行吟图》答:《李白行吟图》是南宋画家梁楷的作品。

原藏于圆明园,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此画采用减笔技法,仅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个洒脱放达的诗仙形象。

《李白行吟图》体现了大胆的画风,虽用笔简练豪放,纯以线描表现,但诗人疏放不羁的个性,以及边吟边行的姿态却刻划得生动传神,令人叫绝。

第六章、五代两宋美术 中国美术史教学PPT

第六章、五代两宋美术 中国美术史教学PPT

北宋山水画
❖ 李成性爱山水,弄笔自适。其山水多寒林平远之 景,下笔有神。勾勒不多,形极层迭,皴擦甚少, 骨干自坚,又惜墨如金,给人以气象萧疏,烟林 清旷的感觉。《读碑窠石图》图中乔木老树画得 非常劲拔,爽润秀丽的笔锋画出寒林树杈,俗称 “蟹爪”。
❖ 范宽初学李成,后师造化,常危坐终日,纵目四 顾,以求其趣。《溪山行旅图》以顶天立地的章 法表现雄伟壮观的气势,生动真实的展现了北方 山水的壮美景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 传神”。
第六章、五代两宋美术
五代山水四家
❖ 中晚唐之际山水画已有明显的进步。五代时期一 些画家进而深入自然,创作了真实生动的北方重 峦峻岭和江南的秀丽风光。北方以荆浩、关仝为 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了两种不 同的风格和画派,体现了此一时期山水画的巨大 成就。
❖ 荆浩笔下山水大多都是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气 势宏伟而壮观。他在唐代发展起来的水墨山水的 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和突破。《匡庐图》技法明 显的提高,表现了巍峨山峰及山脚下的幽居景象, 笔墨皴法,全景式构图,高远、深远、平远兼具。 在《笔法记》中他提出图真,六要等观念并在山 水画领域发展了六法论。
❖ 郭熙虽是李成画派,但能博采众长,对山川自然 有着敏锐的感受,描绘出云烟出没,峰峦显隐之 态。他重视意境,无论长图大障,还是平原小景, 取景布置都富有新意。他的画受到当时士大夫如 苏轼,欧阳修等的赋诗赞美。现存代表作品《早 春图》敏锐地画出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细致变 化,传达出欣欣向荣的感情。
❖ 董源的追随者巨然的山水画笔墨秀润,充满田园 自然风致。现存《层峦丛树图》等。
董 源
寒 林 重 汀 图
董 源 洞 天 山 堂 图
巨 然 秋 山
问 道

巨 然

五代宋元的美术(新)

五代宋元的美术(新)

春山瑞松园-北宋-米芾-纸本 设色 立轴
潇湘奇观图(局部) 南宋 米友仁
千里江山图(局部1)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局部2) 北宋 王希孟
▪ 到南宋时期,山水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 段。如果说北宋山水画具有散文化的风格, 那么追求诗意的美便成为南宋山水画的特 质,水墨苍劲,刚健峻锐,构图追求一边 半角,与北宋意趣大有不同。这与南宋的 政治衰弱也有一定的联系。
重屏会棋图 五代 周文矩
2.五代花鸟画及其代表画家
▪ 五代的花鸟画,适应贵族生活的需要, 进一步摆脱了唐代花鸟画作为装饰艺术 的要求,向写实方向发展。在技法上有 所突破,创立“没骨法”和“勾勒法” 两个学派。
▪ 花鸟画自唐代兴起,至五代进入了一个新 的阶段.黄筌和徐熙两家风格迥异,有 “黄家富贵,徐家野逸” 之说
青卞隐居图 元 王蒙
2.元代人物画
▪ 元代人物画,远不如山水、花鸟画兴盛,与前代相比, 呈式微状态。 由于尖锐、复杂的民族、阶级,社会
矛盾,使大多数画家消极避世,漠视人生。尤其是 文人士大夫画家,主要借山川、枯木、竹石,寄情 抒志,疏于表现人事。因此,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 人物画极少。随着宗教的风行,在佛道人物画方面, 有一定提高。艺术方面,有些画家汲取文人画的笔 墨技巧,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元代人物画家中, 赵孟頫为一代大家,他善画人物、鞍马,师法晋唐 和北宋李公麟,善用铁线描和游丝描,笔法劲健, 设色清雅,格调古朴浑穆,面貌多样。
八十七神仙图卷局部(之3)-宋-柳宗元
五马图卷(之一)-李公麟
五马图卷(之二)-李公麟
五马图卷(之三)-李公麟
五马图卷(之四)-李公麟
五马图卷(之五)-李公麟
二祖调心图-北宋-石恪-纸本 墨笔 横幅

五代两宋美术史

五代两宋美术史

《 六 祖 伐 竹 图 》
《 泼 墨 仙 人 图 》
山水画




一、荆浩 笔下山水大多都是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气势宏伟而壮 观。其重要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所作《匡庐图》巨副中表现 了巍峨山峰及山脚下的幽居景象,笔墨皴法,全景式构,高远、 深远、平远兼具,技巧上较唐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关仝 荆浩之追随者。所作《山鼷待渡图》和《关山行旅图》, 都画出了北方深山中幽僻荒寒的气氛。特别是《关山行旅图》,峰 峦峻厚而富变化,山腰云气缭绕,山下板桥枯树,野店荒村,具有 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董源 所画风光,烟雾迷朦,江湖纵横,千岩万壑,重汀绝岸, 林木清幽,与北方荆关画中雄伟险峻的山水相比,更加带有秀美抒 情的意趣。他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尤其擅长水墨山水。皴 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手法,成功地画出 山川远近层次和烟氲气氛,具有革新精神。董源的山水画中点景人 物多穿插贵族游乐或风俗情节,以青红重彩描绘,具有宫廷绘画的 痕迹。传世名迹《潇湘图》,《夏山图》,《龙宿郊民图》等。前 三图皆为水墨为主,表现山峦起伏,江河萦回,烟雨空蒙的江南风 光。 四、巨然 他的山水画笔墨秀润,充满田园自然风致。现存《万壑 松风图》。

《读碑窠石 图》纵126.3 厘米,横 104.9厘米, 双幅绢本, 墨笔。现藏 日本大阪市 立美术馆。



范宽的绘画在宋时即已出名,《宣和画谱》著录当 时宫廷收藏他的作品达58件。流传至今的代表作品 有《溪山行旅图》《临流独坐图》《雪山萧寺图》 《雪景寒林图》等。 范宽发展了荆浩的北方山水,并能独辟蹊径, 因而宋人将其与关仝、李成并列,誉为“三家鼎峙, 百代标程”。元代汤垕《画鉴》则认为“宋世山水 超越唐世者,李成、董源、范宽三人而已”,又谓 “董源得山之神气,李成得山之体貌,范宽得山之 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为百代师法”,都对范宽 的艺术作出很高的评价。据文献所载,宋代师法范 宽的画家有黄怀玉、商训等人,南宋的李唐好学范 宽,其后又有马远、夏圭等人学习李唐,使得整个 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几乎全部出自范宽一系。后人将 范宽与李成、董源二人合称“宋三家”,之后的 “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画派” 和现代的黄宾虹等大师,都受到范宽画风的影响。 元朝大书画家赵孟頫称赞范宽的画“真古今绝 笔也”,明朝大画家董其昌评价范宽“宋画第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地区:江西、安徽、湖南、湖北、 河南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1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五代绘画
时代简介
宋朝 是中国历代朝代中,经济最 发达的,国民文化最兴旺的,科 技创新成果最多的,人口基数增 长最健康的,农作物单位面积产 量最高的, 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 繁荣鼎盛朝代 。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 历史上继五代十国后的朝代。分 为北宋 (960年—1127年,首都 开封)与南宋 (1127年—1279年, 首都杭州),合称兩宋。
徐黄异体 黄荃 珍禽图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 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分为五段:悉听琵琶、击鼓观 舞、欣赏王屋山跳六么舞、更衣暂歇、清吹合奏、曲终人散。 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 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
宴的全过程。
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 构图和人物聚散有致,场面有动有静。对韩熙载的刻画尤为突出,在画面中反复出现,或 正或侧,或动或静,描绘得精微有神,在众多人物中超然自适、气度非凡,但脸上无一丝 笑意,在欢乐的反衬下,更深刻的揭示了他内心的抑郁和苦闷,使人物在情节绘画中具备 了肖像画的性质。全图工整、细腻,线描精确典雅。人物多用朱红、淡蓝、浅绿、橙黄等 明丽的色彩,室内陈设、桌椅床帐多用黑灰、深棕等凝重的色彩,两者相互衬托,突出了
五代山水四家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1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五代绘画
荆浩 匡庐图
五代山水四家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1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五代绘画
关仝 山鼷待渡图
五代山水四家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1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五代绘画
董源 潇湘图
“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 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 皴 文甚少, 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 “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又称“其用笔甚草
韩熙载屡次更衣 。
• 梁楷,祖籍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 ),南渡后流寓钱塘,南宋宁宗嘉
泰年间为画院待诏。他善画人物、
山水、道释、鬼神及花乌,性情狂
放不羁,喜爱饮酒。据载,他曾在
画院独“金带”而不受,不辞而别 ,人称“梁疯子”。梁楷书画风多 粗简,擅长减笔画。
《 六 祖 伐 竹 图 》
《 泼 墨 仙 人 图 》
历史上的中原地区主要指 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区 因历史上是华 夏文明主要发源地 至少在西晋以前都是中国经济文化政治中心 现在所指狭 义仍是河南及其临近很少一点地方 广义可指华中地区 即 江西安徽湖南湖 北河南五省地区
五代两宋时期美术概况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1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五代绘画

所谓“徐、黄异体”,是说黄筌花鸟画的风格趋向富
贵,而徐熙的花鸟画的风格倾向野逸。关于黄筌,前面已
经讲过。至于徐熙,虽出身“江南名门望族”,但一生为
“江南布衣”敖视天下,拒绝进入官场,厌恶奢侈颓靡的 生活与官场的腐败。擅长描绘江湖山花野卉、汀蓼水鸟、 毛竹渊鱼。这些大雁、鸬鹚、白鹭、蒲、藻、鱼、虾,或 丛艳,或折枝,或园蔬,或药草,直到北宋时期依然是徐 熙绘画的标志,在图式方面,他创造了“装堂花”与“舗
《 文 苑 图 》
五代绘画-人物画
周文矩 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 画家。工画人物、冕服、车器, 尤擅仕女,多以宫廷贵族生活为 题材,兼精车马、楼观,画风近 于周昉,但其纤丽过之,画衣纹 多作颤笔,独创“战笔”描法;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1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五代绘画
宫中图
五代绘画-人物画
龙宿郊民图
元代的<画鉴>里记载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龙宿郊民图》画的是秋日江南丹碧掩映,华辇之下,歌 舞升平,尽管笔法是与李思训多少有关的青绿设色,然而山顶作“矾头”,山坡用“披
麻皴”,已发展了李派的体貌
五代山水四家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1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五代绘画
巨然 万壑松风图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1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五代绘画
五代山水四家
一、荆浩 笔下山水大多都是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气势宏伟而壮观。其重要的山水画理论 《笔法记》。所作《匡庐图》巨副中表现了巍峨山峰及山脚下的幽居景象,笔墨皴法,全景式 构图,高远、深远、平远兼具,技巧上较唐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关仝tóng 荆浩之追随者。所作《山鼷待渡图》和《关山行旅图》,都画出了北方深山中幽 僻荒寒的气氛。特别是《关山行旅图》,峰峦峻厚而富变化,山腰云气缭绕,山下板桥枯树, 野店荒村,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董源 所画风光,烟雾迷朦,江湖纵横,千岩万壑,重汀绝岸,林木清幽,与北方荆关画 中雄伟险峻的山水相比,更加带有秀美抒情的意趣。他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尤其擅长 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手法,成功地画出山川远近层次 和烟氲气氛,具有革新精神。董源的山水画中点景人物多穿插贵族游乐或风俗情节,以青红重 彩描绘,具有宫廷绘画的痕迹。传世名迹《潇湘图》,《夏山图》,《龙宿郊民图》等。前三 图皆为水墨为主,表现山峦起伏,江河萦回,烟雨空蒙的江南风光。 四、巨然 他的山水画笔墨秀润,充满田园自然风致。现存《万壑松风图》。
• 黄家富贵 黄筌(约公元903--965年)字要叔,成都(
今属四川)人。大约十三岁就跟随避乱人蜀的 著名花鸟画家刁光胤学画翎毛。十七岁随师 进入前蜀禁宫,充当待诏,成为宫廷画家。 黄筌在艺术上能博采众家之长,练成一专多 能的本领,不仅善画花竹翎毛,而且兼工佛 道人物、山川龙水。宋代理论家郭若虚评价 他的画为“全该六法,远过三师”(三师指画 家刁光胤、李升、孙位)。
中原地区: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
1、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 上海);
2、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 3、华中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 4、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 古);
5、西北地区(包括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 6、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 7、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 8、台港 澳地区(包括台湾、香港、澳门)。
索新的构图形式,注重对客观景物作更为细致的描写。
花鸟画
• 五代是中国花鸟画迈向鼎盛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花鸟画 总的趋势是从简朴稚拙向着精工写实方向发展,其表现形 式日趋完善,而且逐步摆脱了实线勾框、色彩平填工艺图 案似的描绘方式,出现了花鸟画发展史上的重要画家—— 黄筌与徐熙。他们代表着花鸟画的两大艺术流派,画史上 称之为“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1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五代绘画
五代绘画-人物画 周文矩 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工画人物、冕服、车器,尤擅仕女,多以宫廷贵 族生活为题材,兼精车马、楼观,画风近于周昉,但其纤丽过之,画衣纹多作颤笔,独 创“战笔”描法;
重屏会棋图
《重屏会棋图 》
• 此图描绘南唐中主李景与其弟景遂,景达 ,景过会棋情景。头戴高帽,手持盘盒, 居中观棋者为中主李景,对弈者是齐王景 达和江王景过,人物容貌写实,个性迥异 。衣纹细劲曲折,略带顿挫抖动(战笔描 ) 。四人身后屏风上画白居易“偶眠”诗 意,其间又有一扇山水小屏风。故画名日 “重屏”。
顾闳中 ,五代十国中南唐 人物画家,曾任南唐画院待 诏,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 折,设色浓丽,擅描摹人物 神情意态,与周文矩齐名, 存世作品有《韩熙载夜宴图》 卷,绘写南唐中书侍郎韩载 夜宴。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1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五代绘画
韩熙载夜宴图
工画人物,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善于描摹神情意态。绘写南 唐中书侍郎韩载夜宴。
宋代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鼎盛时期,也是界画发展的高峰界画期。宋代产生了一大 批杰出的界画家,如郭忠恕、王士元、吕拙、李嵩、赵伯驹等。而其中最为优秀 的当推郭忠恕。他的《唐明皇避暑宫图》、《雪霁江行图》工而不板,繁而不乱, 清俊秀逸。他以“俊伟奇物之笔,以博文强学之资,游规矩准绳中而不为所窘” 的方法画界画楼阁,令人流连忘返。南宋的界画和山水画发展同步,作者不断探
。 人物,又赋予画面一种沉着雅正的意味
名画赏析
《韩熙载夜宴图》卷以时间为序列,共分五段,每段以屏风巧妙隔开,前 后相连又各自独立,图中有许多独具匠心的构思,体现了作者敏锐细腻的 观察力和纯熟畅达的表现力。从全图的结构上看,画家分别利用三件大的 立屏将画面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内的空间深度感又通过斜置的榻、几案、 屏风等物件的对称布局来表现;全图共绘了49人(女21人,男28人), 有些人物频繁出现,各自的形象十分统一。韩熙载在画中出现五次,有左 侧、右侧和四分之三正面,但形神不改;他气宇不凡,眉头紧蹙,忧心如 焚。随着晚宴情节的发展,韩公从穿黑袍(听乐),发展到脱去黄衫(击鼓), 再穿上黑袍(休息),后转入只剩一件内衣(清吹),最后又穿上黄衫(送客),
殿花”,以其浓郁的装饰意味被接受。另外,花卉画,有 “没骨”一法,始于徐熙,成于其孙徐崇嗣,沈括曾说: “崇嗣画草芍药,自其破萼、散叶、蓓蕾、露蕊,以致离 披格侧,皆写其花,始终盛衰如此,其他见崇嗣画花不一
,皆不名没骨花也。”所谓“没骨”是说以墨或五色染就 ,不见笔迹,谓之没骨。以别

·艺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