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结构理论

合集下载

基本心理需要:概念、结构及理论基础

基本心理需要:概念、结构及理论基础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7, 7(11), 1269-1276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7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17.711158The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Concept,Structure and Theoretical BasisHui Ku, Huiying Shi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Received: Oct. 26th, 2017; accepted: Nov. 15th, 2017; published: Nov. 21st, 2017AbstractThe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have been studied for a long time in China and abroad.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covers different groups and different fields. However, the related research is still insufficient. After systematical exploring and discussion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in the concept definition, the structure,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unclear meaning, internal structure confu-sion and single measurement.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puts forward the introspection and pros-pect from the aspects of systematicness, traceability and application.Keywords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Structure, Theoretical Basis基本心理需要:概念、结构及理论基础库慧,史慧颖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收稿日期:2017年10月26日;录用日期:2017年11月15日;发布日期:2017年11月21日摘要基本心理需要在国内外的研究由来已久,目前基本心理需要的研究遍及不同人群不同领域。

建筑学学科四川省考研建筑设计理论与建筑结构概念整理

建筑学学科四川省考研建筑设计理论与建筑结构概念整理

建筑学学科四川省考研建筑设计理论与建筑结构概念整理建筑设计理论是建筑学学科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而在四川省考研的建筑设计理论考试中,建筑结构概念也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本文将对建筑设计理论和建筑结构概念进行整理,并为考生提供一些备考建议。

一、建筑设计理论1. 设计概念和原则建筑设计的概念和原则是设计的基础,包括功能性、美学性、可持续性和文化性等方面。

功能性强调建筑的使用价值和效果;美学性指建筑的艺术表现和审美感受;可持续性关注建筑的环境友好性和资源利用效率;文化性体现建筑与地域文化的结合。

2. 建筑设计方法建筑设计方法包括创意发想、方案设计和详细设计等环节。

创意发想是建筑师对设计问题进行思考和灵感激发的过程;方案设计是将创意转化为具体建筑方案的过程;详细设计是对方案进行细化和完善,包括材料、结构和施工等方面。

3. 建筑设计流程建筑设计流程包括前期调研、概念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竣工验收等阶段。

前期调研是对建筑需求和环境条件进行了解和分析;概念设计是根据调研结果进行方案创意的阶段;初步设计是将概念转化为初步图纸的阶段;施工图设计是对初步设计进行详细制图和技术交底的阶段;竣工验收是对建筑工程进行质量检验和验收的阶段。

二、建筑结构概念1. 结构基本概念建筑结构是建筑物的骨架,起着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结构基本概念包括荷载、受力、构件和连接等方面。

荷载是指建筑物所受到的外力,包括重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震荷载等;受力是指荷载作用下构件所受到的内力和应力;构件是组成结构的单元,包括梁、柱、墙和板等;连接是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焊接、螺栓连接和榫卯连接等。

2. 结构形式分类建筑结构形式可以根据材料和构造方式进行分类。

根据材料可以分为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和木结构等;根据构造方式可以分为框架结构、桁架结构和壳体结构等。

不同的结构形式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建筑,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 结构设计原则结构设计原则包括安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等方面。

概念结构理论口诀

概念结构理论口诀

概念结构理论口诀概念网络连结紧密,联结程度不同归。

联结强弱顺序排,越强越靠前摆放。

定制化文体各不同,通用规则存心灵。

自上而下机制决定,自下而上也影响。

概念结构理论强调概念的定制化和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个体经验会影响概念的形成和组织方式。

尽管如此,概念结构理论认为,还存在一些通用的规则来实现概念的存储和检索。

这些规则可以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机制。

自上而下机制是指通过上层概念的激活来引导下层概念的联想和检索。

自下而上机制则是指通过下层概念的激活来影响上层概念的联想和检索。

概念的认知功能多样,原型典型知情帮。

基本分级思维概念树,超类子类全随同。

概念结构理论认为,概念的认知功能是多样的。

概念可以是原型概念,即在一些领域内最典型的、最通用的概念;也可以是典型概念,即在一些领域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概念;还可以是知情概念,即概念中包含一定的知识和信息。

概念可以根据其相似度和差异度来进行分级,构成概念树的结构。

在概念树中,概念可以分为超类和子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全随同的。

概念扩展与衍生多,具体抽象都有尤。

基于关系形成概念网,统合知识来帮助。

概念结构理论认为,概念的扩展和衍生是多样的。

概念可以通过具体化来扩展,即将概念限定到具体的事物上;也可以通过概括化来扩展,即将概念扩展到更抽象的层次。

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形成一个概念网,通过统合不同的概念和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信息。

以上口诀总结了概念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

概念结构理论为我们理解和分析人类思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它不仅可以解释概念形成和组织的基本过程,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如何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概念结构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的本质,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更加有效地运用概念和知识。

关于概念结构理论与构式语法说比较分析.

关于概念结构理论与构式语法说比较分析.

关于概念结构理论与构式语法说比较分析作者:夏晓蓉时间:2010-1-19 11:19:00论文关键词:概念结构理论构式语法论元结构体验哲学论文摘要:本文在比较概念结构理论与构式语法说的基础上,指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两个理论体系,它们有着各自鲜明甚至对立的观点,但是认知的共性使得它们解释语言现象时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因此,两大理论并非截然对立,存在着合作的可能性。

1.引言Jackendoff(1990)的词汇概念结构理论与Goldberg(1995)的构式语法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体系,都运用了论元结构来说明语言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动词和句式之间的关系是他们讨论和研究的中心。

Jackendoff并没有明确提出“动词中心”的说法,但从他对句子的论元结构的描述不难看出,他的概念结构并没有摆脱生成语法的影子,句子的生成依然是论元插入动词的概念结构,再转化为句法结构的结果。

与Jackendoff不同的是,Goldberg以构式(construction)的论元结构为研究中心,认为动词不能决定句子的生成,构式的意义才是构式生成的关键。

虽然他们研究的内容不同,一个是动词概念,一个是构式概念,但是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在一定程度上,动词可以选择它能够出现的构式,同样构式也可以选择满足它的动词。

而且,表明句子中动词和名词关系的论元结构在概念结构理论和构式语法中的运用都颇有新意。

因此,本文想通过比较Jackendoff和Goldberg的理论方法和哲学基础,讨论这两个分别代表概念语义学和构式研究的理论之间的关系。

2.理论方法Jackendoff用形式化的语言描述内在概念的空间关系,在生成语法学派中对语义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的概念结构相当于语义结构,与句法和音系结构并行。

Jackendoff摈弃了由表层结构映射到音系和语义结构的句法中心说,认为这三个层次是自主的结构,都具有同等的创造性,不存在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派生,它们之间是对应关系而非派生关系,由对应规则(correspondence rules)联系起来。

结构主义理论

结构主义理论

结构主义一、结构主义思潮对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结构主义可溯源于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及20、30年代“捷克结构主义”,在二战时由于雅各布迩等人的移居而传入美国;40年代末,由于列维.斯特劳劳斯的努力,结构主义得以重返欧洲大陆,并终于在法国达到它的顶峰。

60年代初,在法国哲学界出现了一股强大的人文科学思潮,其代表者宣称是与二战后统治法国哲学界近20年之久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等所谓的“意识”哲学相对立。

由于这个思潮的思想家们都使用“结构”或与结构相近的概念来从事自己具体的研究,因此,被称为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有其独特的发展过程,它的观点和方法来源于语言学。

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雅各布迩等在语言研究中提出了“结构”理论。

而法国的拉康将其应用于心理学,形成“结构主义的心理学”。

结构主义哲学的核心是“结构”的概念,结构(struc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tructura”,其原意是“部分构成整体的方法”。

当然,结构主义者对于“结构”的理解是较为含混和不一致的。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某些社会组织的模式和行为都由人类心理建造而成,文化是内部(心理)结构的投射;人类心理有一个基本的共同性,即倾向于分类;结构具有封闭性和整体性,整体优于部分,结构通过差异而达到可理解性等。

富科则从不使用“结构”一词,而采用“认识型式”等术语。

在对“结构”概念所作的各种释义中,皮亚杰是较为全面和系统的。

皮亚杰将“结构”方法与“起源”或“发生”的方法联系在天起的,并认为是辩证互补的。

他在对儿童心理学与认识论等问题进行研究时就是并用这两种方法的。

皮亚杰认为,一个结构具有三种特性:(1)整体性。

整体性同时来自组成结构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全部要素的结构性组合必然不同于这些要素简单相加的总和这一事实。

一个结构由多种要素构成,其整体优于部分。

(2)转换机制。

结构不是一个静止的形式,而是一个由若干转换机制形成的系统。

“一切已知的结构,从最初级的数学群结构,到决定亲属关第的结构等,都是一些转换系统”。

“结构理论”的结构

“结构理论”的结构

“结构理论”的结构 1979 年,华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以结构作为国际政治体 系层次独立变量 ,并通过对结构的准确定义,首次将体系层次的国际政治结构同单元 层次的过程 和属性明确分开,由此而构建起一种完整的国际政治系统理论的构架。

由于对国 际政治结构及其效应的考察在华尔兹理论中占有突出地位,因而大多 数研究者往往据此 将华尔兹的理论看成一种纯粹的结构决定主义理论,而这种看法实际 上恰恰歪曲了 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实质。

华尔兹的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关于无政府状态中的国际政治的 系统理论,这一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其为我们理解纷繁复杂的国际政 治现实提供了一种 系统性的分析框架。

注关于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特点、主要性质及其与经典现 实主义理论之间的不同之处,参见,-,1990,44,21-37 由 于华尔兹的理论在现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中长期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全面分析 并阐述这一理论的内涵及实质,对我们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现代国际关 系理论的现状及发 展方向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一、结构理论与层次分析 一般来说,任何理解国际体系中的行为或现象的尝试都会遇到所谓层 次分析问题,因 为这一问题定义了国际体系的不同分层,而这里的每一分层实际上都 代表了某些特定的 解释来源自变量所处的位置;所谓层次分析问题也就是关于研究者如 何辨别和处理那 些不同的解释来源所处的不同类型位置的问题,而不同的分析层次则 代表那些不同的解 释来源所处的不同类型的位置。

注吴征宇《关于层次分析的若干问题》[],《欧 洲》2001 年第 6 期。

一般来说,层次分析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问题,是由于不同的研究者 对国际体系中的层次划分往往有不同答案,而实际上,层次分析乃是 一种国际政治研究 方法。

在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史上,首先将层次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专门加 以提出并且讨论的,是美国行为主义国际政治学家戴维· 辛格。

注&,1990,98 而真正对层次分析这一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做出了实 质性贡献的 ,则是美国国际政治学家肯尼思· 华尔兹,而华尔兹创立的结构现实主 义理论实际也正 是从现代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层次分析问题发展而来的。

第一节∶结构主义理论概述

第一节∶结构主义理论概述

第一节:结构主义理论概述一结构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20世纪30到50年代的法国,以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为代表的主体哲学在学界一统天下,尤其以萨特的存在主义最为活跃,萨特几乎成为了法国人的精神偶像。

然而,在接下来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形势发生了急剧逆转,以列维一施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异军突起,逐渐取代了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统治地位。

萨特将现象学的方法作了最大化的发挥,用它来描述人(主体)在社会生活和文化世界里的各种境遇感。

萨特在其《存在与虚无》中讨论了作为“主体”的人,所面临的孤独、空虚、自欺、说谎、自为、自我、情欲、冷漠、憎恨、恐惧、绝望、自由与责任等各种处境问题(萨特,1987)。

萨特的这些探讨己经超越了19世纪哲学的思考范围,体现了对人类现实生活体验的问题意识。

但是,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企图以人(主体)的意识来抹除由于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他者的分裂和对立所带来的认识论裂痕,用人的想象与欲望来填补主观感受与现实、表象与真相之间的空洞。

它容易使人们在处理社会与人生的实际问题时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色彩并最终陷入困境。

正如结构主义所批判的那样,以存在主义和现象学为代表的主体哲学(人道主义)在使世界日益人性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两难问题:由于世界日益人性化,创造了更多的人类主观性,任何证实或断言这种主观性的客观方式都消失殆尽;主体在没有实质的情况下变得愈加焦虑和孤独。

从学术背景来看,结构主义产生于新兴社会科学与传统学术堡垒“索尔邦1”的权力之争。

19世纪后期以来,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新兴社会科学不断产生,它们与老态龙钟的索尔邦迎头相撞。

这些新兴的学科可以脱离旧有的意识形态语言,直接面对文化和问题,凭借学者的思考与观察而提出新的理论架构。

这些新兴社会科学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新的视野和新的方法—结构的方法,并以之作为与古老索尔邦决斗的武器。

结构主义还处于这样一个时代:语言学成了科学的领头羊,它带领社会科学一步步迈向科学的胜境。

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结构功能主义是社会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流派,它着重于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机能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进一步探讨该理论对于社会学研究的意义和影响。

一、基本概念结构功能主义的核心概念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

社会结构是社会中各种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各种规律、关系和互动。

社会功能则指社会结构为维护整个社会和个人福利所起的作用和作用效果,其中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功能。

在结构功能主义眼中,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如同生物体内的器官之间相互作用一样。

这些组成部分构成了社会结构,通过彼此的协同作用,维持着整个社会的运转和稳定。

二、理论脉络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流派包括波斯南、孔德、帕森斯等,他们的理论核心表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的关系,即通过社会结构来发掘、解析和达到社会功能的目的。

波斯南提出了集体行动的范式理论。

他认为,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制度和文化符号,都是以某种方式与人类社会生存的需要相联系的。

这些符号是人类智力和技能的产物,它们不能脱离人类的生存环境。

孔德的结构功能主义在社会学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认为,社会结构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单位,具有特定的功能和意义,具体体现在社会结构中形成了相互依赖、互相关联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制度。

他还提出了社会系统理论,即通过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来理解和把握整个社会系统的运作方式。

帕森斯是结构功能主义思想中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社会系统的功能需求理论。

他认为,社会系统需要达到四个基本功能需求,包括适应、目标实现、集成、模式维持。

当这四个功能需求得到满足,社会系统就达到了稳态,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协调性。

三、理论启示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对于社会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它标志着社会学开始了对形式、结构和功能方面进行研究的时代,这对于社会学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

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

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1. 简介财务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关注企业的财务信息记录、处理和报告。

财务会计的概念结构是财务会计理论的基础,它确立了财务会计的目标、原则和基本假设,为财务报告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

2. 财务会计的目标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真实、准确和全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政府和投资者等)做出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3. 财务会计的原则财务会计遵循一系列的原则,以确保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财务会计的主要原则:3.1 公允原则公允原则要求企业按照公允价值确定资产和负债的价值。

公允价值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时,资产或负债可以得到的价格。

3.2 实体原则实体原则要求企业的财务信息与企业的法律实体相分离。

企业的所有者和企业本身是分开的实体,企业的财务信息应该单独记录。

3.3 会计周期原则会计周期原则要求企业将其财务信息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进行汇总和报告。

常见的会计周期有年度、季度和月度。

3.4 持续经营原则持续经营原则认为企业将长期经营下去,不会很快倒闭。

在编制财务报告时,企业应该按照持续经营原则进行计量和报告。

3.5 会计核算精确性原则会计核算精确性原则要求财务信息应当准确无误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会计人员在进行核算时应当尽可能保证精确性。

3.6 会计归属原则会计归属原则要求财务信息应当准确地反映与特定会计周期相关的收入、费用、资产和负债。

财务报表应该明确反映出相关期间内的会计事项。

3.7 信息披露原则信息披露原则要求企业对外披露与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相关的重大信息。

这样可以提供给利益相关者一个全面了解企业状况的机会。

4. 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是在财务会计信息流通和分析中通常使用的前提条件。

主要的基本假设有如下几点:会计实体假设认为企业是与其所有者分离的一个独立存在。

它要求财务会计将企业作为一个实体进行分析和报告,而不是将其与所有者混为一谈。

概念整合理论的英文术语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概念整合理论的英文术语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概念整合理论的英文术语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Fauconnier在其专著《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1997)中正式提出了该理论,此后的研究中又不断将其完善、发展。

简言之,概念整合就是把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

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过程中,要不断理解或行动,会不断构建一些概念包,存储于虚拟的心理空间里。

交谈中会不断建立新的心理空间,每个心理空间只是一个临时结构。

它的存在依赖于某个或某些特定的或相关的更广泛、更固定的知识结构。

具体而言,概念整合理论以心理空间为基本单位,根据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认知操作过程,建立四个抽象空间: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I (input space I)或称源心理空间(source mental space)、输入空间II (input space II)或称目标心理空间(target mental space)、整合空间(blending space)等四个空间。

输入空间I和II顾名思义都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

类属空间也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它是构建于两个输入空间之上的,经过类比认知建立起来的选择性空间,反映来自两输入空间的共同抽象结构。

整合空间则承接两个输入空间相关域的所有背景、结构和认知模型知识,达到新的认知。

在概念整合过程中,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首先通过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 mapping),将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投射到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的整合空间;其次,输入空间中的成分和结构有选择地进入整合空间,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原有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

例如在“a is b”中,a、b分别属于不同域,在类属空间里为来自两空间的相似特征,整合空间表现为a、b域的不同引起了对两个空间的相似特征的选择性思维,反映了一种动态的创造性认知活动。

母亲守门员效应概念结构理论解释与研究展望

母亲守门员效应概念结构理论解释与研究展望

母亲守门员效应——概念结构、理论解释与研究展望[摘要]母亲守门员效应是在父亲教养投入的实证研究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特殊现象,指的是母亲的教养态度与行为对父亲教养投入的影响,体现了母亲对于父亲教养投入的核心作用。

随着母亲守门概念将母亲对父亲的积极影响纳入其框架下,母亲守门员效应也不再限于“关门效应”,其“开门效应”也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接受。

家庭系统理论与身份认同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对这一效应进行了解释,并对今后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未来研究需关注母亲守门态度与行为的分化、母亲守门员效应的作用机制、母亲守门员效应的情境特殊性以及追踪研究设计的使用等研究议题。

[关键词]母亲守门;父亲教养投入;母亲守门员效应一、引言母亲守门员效应是在父亲教养投入的实证研究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特殊现象。

所谓父亲教养投入(father involvement),指的是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在互动性、可及性和责任性三方面的身心投入(Lamb,2004;伍新春,陈玲玲,刘畅,邢学玮,2014)。

从历史进程的视角来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都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伍新春,郭素然,刘畅,陈玲玲,郭幽圻,2012),直到1975年Lamb发表《父亲:孩子发展中被遗忘的贡献者》一文后,心理学家才表现出对父亲教养投入研究的强烈兴趣。

在此后20年的时间内,实证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父亲教养投入对于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影响,研究结论一致发现父亲教养投入对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Milkie&Denny,2014)。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于实践活动的需要,大量家庭研究者开始探讨父亲教养投入的影响因素。

在这一过程中,研究发现,虽然父亲们已经意识到应该更多地投入到对孩子的教养活动中去(伍新春等,2012),其教养投入水平也有逐渐递增的趋势(Pleck&Masciadrelli,2004),但在实际的子女教养过程中,父亲无论是在照顾孩子的时间上,还是在承担教养任务的数量上,都远低于母亲;这一现象,即使在母亲有同样的外出工作时间时,也依然如此(Lamb,2000;伍新春等,2014)。

心理学概念笔记:概念与概念结构理论

心理学概念笔记:概念与概念结构理论
1-减少情景的复杂性
2-认清事物
3-增加经验的意义
4-增加事物之间关系的了解
5-使知识经验系统化
概念结构理论
层次网络模型
特征表概念
原型模型
提出者
柯林斯等人
波纳等人
内容
-概念以结点形式存储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
-概念的特征实行分级存储,各类书概念按逻辑上下级关系组织在一起,组成一个概念的网络。
逻辑上把概念、判断和推理看做基本的思维形式。概念代表事物,用词表示。判断阐明事物,肯定或否定事物之间的某些关系,判断由概念组成,以句子形式表达。推理是从一个或数个已知概念判断推出新的判断。
概念的定义
概念形成过程
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
概念的功能
-概念是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
-概念是思维活动的最基本单位。
-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内涵指概念包含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指概念的质;外延是属于这个概念的一切事物,指概念的量。
一般经历三个阶段1-抽来自化:先了解客观事物的属性或特征。缺乏抽象的理解能力,概念便无法离开具体事物本身来概括其他事物。
2-类化:对各种属性和特征归类。把类似的属性加以认同就是刺激的类化作用。类化时只顾及某些属性的相似性,而忽略其他属性之间的差异性。
-概念主要是以原型来表征的。
-原型是指范畴中最能代表该范畴的典型成员。
-原型理论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加上与原型特征有相似性的成员来组成的。
特点
-层次网络模型说明了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但它所概括的概念间的关系类型较少。
-不一定具有心理的现实性。
-特征表理论重视概念规则在概念结构中的作用,其优点是可以很好地解释人工概念的研究,但目前还难以解释某些自然概念。

斯尼德等:结构主义的理论概念

斯尼德等:结构主义的理论概念

I:预期应用,所有预期应用都应是局部模型,意 :预期应用,所有预期应用都应是局部模型, 味它们不一定能实现基本定律
(A)任何一个预期应用都具有一种理论的补充,该补充 任何一个预期应用都具有一种理论的补充, 任何一个预期应用都具有一种理论的补充 是一个模型( 是它的一个例式)。 是一个模型(1*是它的一个例式)。
一个简单的静力学微型理论: 一个简单的静力学微型理论:
Ts=<A, d(), g(), AS()> A中的元素 i是一个复杂结构(参见 中的元素a 中的元素 是一个复杂结构(参见422页); 页 d(x), g(x)是函数,处理的是 i的内部结构; 是函数, 是函数 处理的是a 的内部结构; 谓词AS(ai)可定义为:dfAS(ai)={ai∈A| 有 可定义为: 谓词 可定义为 g (ai)=Ncos(arcsin(d(ai))) } 。
结构主义方法,可以通过不同理论补充(只要存在) 结构主义方法,可以通过不同理论补充(只要存在) 在不改变基础理论的情况下完善 结构主义方法的好处是可以构造结构化的“ 结构主义方法的好处是可以构造结构化的“微型理 用以研究“整体理论”的运作。 论”,用以研究“整体理论”的运作。
V. 定律和理论网络。整体论 定律和理论网络。
斯尼德的贡献
斯尼德的补充
物理学具有比纯数学多得多的东西( 物理学具有比纯数学多得多的东西(只有在这 里才有真正的哲学命题), ),而者是他的方法所 里才有真正的哲学命题),而者是他的方法所 不能把握的; 不能把握的; 斯尼德保留了非严格的语义学并通过他的方法 实现对数学结构和“除此之外其他因素” 实现对数学结构和“除此之外其他因素”之间 的联系进行描述。 的联系进行描述。
这种方法可以: 这种方法可以:

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概念整合网络,它指的是以框架为结构的心理空间网络。

框架由说话人的背景知识所构建。

美国语言学家Gilles Fauconnier 和Mark Turner认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网络包括了四个概念空间:输入空间Ⅰ(Input Space Ⅰ)输入空间Ⅱ(InputSpace Ⅱ),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合成空间(Blending Space)。

1985年,美国语言学家Fauconnier提出了心智空间(Mental Space)这一概念,并将其描述成“小概念包”,认为要理解语言的意义,就要研究人们长期交谈或是听话时形成的认知域。

20世纪90年代,Fauconnier进一步的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该理论为人类的创新思维和新概念产生提供了有力的解释。

概念整合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概念整合网络,它指的是以框架为结构的心理空间网络。

框架由说话人的背景知识所构建。

Gilles Fauconnier 和Mark Turner认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网络包括了四个概念空间:输入空间Ⅰ(Input Space Ⅰ)输入空间Ⅱ(InputSpace Ⅱ),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合成空间(Blending Space)。

并将这四种空间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图1:子网络吴为善指出,类属空间向两个输入空间映射,整合反映出输入空间共同的、常见的、抽象的组织与结构,从而规定了核心跨空间映射。

他认为,人们对于某一概念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经历了如下过程:首先,笼统地将表象的东西进行“组合(composition)”;其次,在知识框架中使初步获得的材料加以“完善(completion)”;最后的“扩展(elaboration)”,是对“完善”了的概念进行精致加工整合。

经过这三个彼此关联的心智认知活动后,产生浮现结构(EmergentStructure),即创新结构。

论冯契的概念结构理论

论冯契的概念结构理论

第19卷第6期2020年12月Vol.19No.6Dec.2020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nan University(Human i t i es&Social Sciences)论冯契的概念结构理论林孝瞭(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哲学所,浙江杭州310018)[摘要]冯契的概念结构理论是一种概念整体论,其思想源自金67°但与金67主要从形式逻辑来理解概念结构不同,冯契则强调概念结构既遵循形式逻辑,也遵循辩证逻辑’冯契不仅将概念结构理论应用于广义认识论的建构,以解决"普遍有效的规律性知识何2可能”的问题,还将概念结构理论应用于中国哲学的研究,肯定了中‘哲学有自身的逻辑范畴体系与逻辑发展进程°[关键词]冯契;概念结构;整体论;中‘哲学[中图分类号]B261["献标识码]A["章编号]1671-6973(2020)06-0040-07在20世纪,世界哲学的发展出现了超越还原论,强调整体论的新趋势。

在哲学认识论领域,美国的蒯因(W.V.O.Quine,1908—2000)开启了意义整体论的探讨。

蒯因的意义整体论主要是从思维内容方面强调认识的整体性,认为谈一个独立陈述的经验内容是误导性的,“经验意义的单位是整个科学”1。

冯契的概念结构理论是一种概念整体论思想,主要是从思维逻辑、意义脉络等思维形式方面强调认识的整体性。

冯契的概念结构理论是关于概念的学说,其思想源自金岳霖。

关于概念,金岳霖在《知识论》中说:“概念本身本来就是有结构的,不在结构中的根本不是概念。

因此概念也决不会是单独的。

这当然就是说,没有与别的概念不相关联的概念,这句话也许不妥,也许我们要说,没有不牵扯到别的概念的概念。

”,-51在金岳霖这里,概念不是原子论式的单独存在,而是处于普遍联系的整体中。

所以,概念是有结构的,是在结构中的。

可见,金岳霖的概念结构理论是一种整体论思想。

结构主义理论

结构主义理论

结构主义理论引言:结构主义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中兴起的一种理论框架。

它强调社会和文化现象的结构和关系,并认为这些结构和关系对个体和社会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结构主义理论对各个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学批评中。

一、结构主义的定义和背景1.1 结构主义的起源结构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社会学家“侯孝达”的学说。

他在1930年代前期提出了“结构主义”的概念,并开始将其应用于人类学和语言学的研究中。

然而,直到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理论才真正兴起并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1.2 结构主义的基本理念结构主义理论的基本理念是认为社会和文化现象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结构组成的。

这些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和社会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结构主义强调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认为研究者应该关注这些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二、结构主义在语言学中的应用2.1 萨斯尔语言学萨斯尔语言学是结构主义理论在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代表。

它通过研究语言的结构和规则,揭示了语言的普遍性和共性,并对语言的演化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解释。

2.2 资料与理论结构主义的语言学还提出了“资料”和“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

它认为研究者应该通过对语言的实际运用和使用方式进行观察和研究,从而得出理论上的结论。

三、结构主义在人类学中的应用3.1 人类学的改变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类学主要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然而,结构主义的兴起改变了人类学的研究方式和视角。

它强调文化现象的内在结构和关系,从而使人类学研究的重点从单个文化转移到文化系统和结构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

3.2 利维斯特劳斯的贡献法国人类学家克劳德·利维斯特劳斯是结构主义人类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通过对社会和文化现象的结构和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结构人类学”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结构和婚姻规则的分析中。

四、结构主义在社会学中的应用4.1 社会结构与社会行动结构主义在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行动之间的关系。

论概念的结构诠释

论概念的结构诠释

论概念的结构诠释"论概念的结构诠释" 是一种哲学理论,它认为概念的意义可以通过它的结构来解释。

这种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概念的意义不是由它的名称或它所指代的东西决定的,而是由它的结构决定的。

例如,一个概念的结构可以由它的关系、层次、限制等元素组成。

这种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诸如抽象概念和普遍概念等复杂问题。

结构诠释理论的关键思想是,概念的意义不能简单地从它所指代的东西(例如,一种物质或一个实体)中得出。

相反,概念的意义是由它的结构决定的。

这个结构可以包括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的层次、以及概念的限制和概念之间的关系。

结构诠释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一些常见的概念问题,例如抽象概念和普遍概念。

例如,这种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爱”这个概念是抽象的,而“爱一个人”这个概念是具体的。

原因是,“爱”这个概念是由许多不同类型的关系组成的,而“爱一个人”这个概念则涉及到了具体的个体。

结构诠释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普遍概念,例如“动物”。

这个概念可以由许多不同物种的动物组成,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用来定义“动物”这个概念。

结构诠释理论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可以用来解释概念的意义。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和概念的层次。

结构诠释理论还可以用来解释一些复杂的概念问题,例如语言和文化中的隐喻。

这种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和文化中的隐喻是如何形成的,并且如何在语言和文化中传递意义。

结构诠释理论对于语言学和哲学等领域也有重要的贡献。

在语言学中,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汇和句法之间的关系,并且如何影响语言的意义。

在哲学中,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概念的真正意义,并且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结构诠释理论还可以用来解释各种不同领域的概念,例如科学、数学和商业等。

在科学领域,结构诠释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科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且如何影响科学理论的发展。

在数学领域,结构诠释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且如何影响数学理论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结构理论刘壮虎北京大学哲学系,liuzhh@摘要本文不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出发,而是将概念作为初始出发点,按照概念结构整体论的观点,在思想—概念—语言三者统一的基础上,建立概念结构的形式理论,讨论其基本性质及其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若干相关的问题。

实际中使用的推理,比我们通常说的逻辑推理要更广泛,本文建立依赖于语言的相对于主体的推理,并根据这种相对的推理建立相对的一致的概念。

通过这种一致的概念,讨论不一致信念集的特征。

这种推理也可以部分地用于概念的分类上,本文通过两个简单的实例来说明这种方法的应用。

词项的同义是语言学中的重要问题,按整体论的观点,比同义更一般的不可分辨性更为重要,本文给出了概念的不可分辨性的定义,并讨论其在语言中的表现。

不同语言间的翻译也是语言学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在概念结构的形式理论基础上的对不同语言间的翻译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讨论。

本文只是在对最简单的语言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体现概念结构形式理论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框架。

§1前言一、外延和内涵概念有外延和内涵,是概念研究中的一个教条。

我认为,这个教条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准确的。

概念有不同类型的,如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十大范畴,而在三段论中使用的只是实体范畴和性质范畴。

在讨论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时,也往往集中在个体、类和性质的范围内(与实体范畴和性质范畴相当),就算有所推广,也不是所有的概念。

就是在个体、类和性质的范围内,概念有外延和内涵也是存在质疑的,如不可数名词的外延、性质化归为类等问题。

对外延和内涵的形式化的研究中,大多数说的是语句的外延和内涵,如各种内涵逻辑,它们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是完全不同。

将内涵看作可能世界到外延的函数(或者在此基础上的修改),对于处理语句的内涵确实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但将这种方法用于处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却带来的一系列的复杂的新的问题。

二、整体论和还原论对概念系统的整体研究是当今研究的一种倾向。

在这样的研究中,存在着整体论和还原论两种倾向。

还原论是将概念系统的意义还原为单个概念的意义,而通常的整体论是说概念系统的意义不能还原为单个概念的意义。

它们都承认有独立的单个概念的意义,分歧在于能不能还原。

我主张一种超越它们两者的强整体论:没有独立的单个概念的意义,单个概念的意义相对于它所在的概念系统,并且可以从概念系统的意义中引申出来。

从概念系统出发,研究它和世界(客观)、思想(主观)、社会(信息交流)的关系。

三、语言概念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概念研究中争论不休的问题。

我们能不能超于主客观之争?很容易想到的是第三域。

按哲学的意义,第三域也是客观的,只是一种不同于物质世界的客观。

确实有超于主客观的第三者,那就是语言。

有人会争辩说,语言也属于第三域。

实际上,第三域中的语言是作为研究对象的语言,而超于主客观的是使用意义上的语言,我们日常所说的言语就是使用意义上的语言。

从认知理论的角度看,这样的语言就是主体认知客观世界的媒介。

语言在概念研究中的重要性就在于概念存在于语言之中,并且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概念研究中说的语言并不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自然语言、形式语言等。

它是与概念系统相对应的一种理想的局部的语言。

说它是理想局部的是相对于自然语言来说的。

其实反过来说更为准确。

这样的语言才是一个完整的语言,而自然语言是许多完整的语言的混杂和重叠。

根据概念系统的特点,这样的语言在表现上不仅仅是自然语言的片段,也可以是包括符号、图表、图形等,也可以包括几个不同的自然语言的片段。

四、研究纲领:以概念为中心任何研究都有一些基本的、初始的、不加定义的出发点。

在概念的研究中,有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一是将概念作为初始的出发点,如果概念空间理论等、一种是将概念化归为其他的初始出发点,如果建立在可能世界基础上的各类理论,它们的初始出发点是可能世界和外延,而不是概念。

以概念为中心的研究纲领采用第一种方法,以概念作为初始出发点。

以概念为中心的研究纲领有更深层的意义,它以概念为中心将认知、语言、交流等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些有联系的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人们在考虑认知时,经常使用思想—世界—语言的三角形:思想世界语言但思想和世界、语言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是很不清楚的。

“思想是世界的反映”(反映论)、“世界与语言同构”(维特根斯坦)等都是简单化的说法,对于深入研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可以用概念将其细化:思想世界语言思想和语言都是通过概念与世界建立联系的。

对于认知个体来说,思想和概念形成更多地是与多主体之间的交流有关,很少直接来源于外部世界。

所以以概念为中心的研究纲领还包括多主体之间的交流(社会)。

思想语言世界社会(信息交流)思想—概念—语言,是整个研究的基础,本文在三者统一的基础上,用形式化的方法研究概念的结构及其相关的问题。

思想、概念、语言的复杂性的程度也是同样的,本文只是在最简单的情况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体现这种研究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框架。

§2概念结构语义一、语言一个简单语言包括两个部分:1. 固定的常项的集合:A, E(词项联结词),⌝(语句联结词)2. 词项的有限集合L。

不同语言的区别在于词项的集合的不同。

例如:L1 = {动物、鸟、天鹅、乌鸦、企鹅、黑的、白的、会飞}。

L2 = {孙悟空、林丹、会七十二变,会打羽毛球,人、猴}。

从这些词项的意义看,它们是有区别的,如性质和类、类和个体、实在和虚拟等,但在简单语言中,不刻画它们的区别。

语句共有四种类型:S A P、S E P、⌝S A P、⌝S E P,其中S, P∈L。

S A P和S E P意义分别是“S是P”和“S不是P”,但在具体语句中,不一定写成“是”和“不是”。

⌝是语句否定词“并非”,在这个简单语言中,否定词只能使用一次。

例如在L1中,“天鹅是白的”、“乌鸦是黑的”、“乌鸦不是天鹅”、“并非天鹅是白的”、“企鹅是鸟”、“企鹅会飞”、企鹅不会飞”、“并非企鹅会飞”等都是语句。

在L2中,“孙悟空会七十二变”、“林丹会打羽毛球”、“孙悟空是猴”、“孙悟空是人”、“孙悟空不会七十二变”、“并非林丹不会打羽毛球”、“林丹不是孙悟空”、“并非孙悟空是林丹”等都是语句。

S A P、S E P称为基本语句,用x、y等来表示,语句用αβ等表示,语句集用Φ、Γ、∑等表示。

x和⌝x称为一对矛盾。

包含矛盾的语句集称为矛盾语句集,简称矛盾集。

注意,这里所说的矛盾是纯语形的,“企鹅会飞”和“企鹅不会飞”并不是矛盾,所以{企鹅会飞、企鹅不会飞}并不是矛盾集,{企鹅会飞、并非企鹅会飞}才是矛盾集。

按某种心理学观点,基本信念只能处于三种状态之一,肯定、否定、无知。

从语言和思想的对应看,基本语句对应基本信念,用基本语句本身表示相应的基本信念的肯定状态,用基本语句的否定表示相应的基本信念的否定状态,但并没有语句去表示基本信念的无知状态。

但思想(基本信念状态的整体)可以用一个语句集Φ来表示。

如果x∈Φ,x相应的基本信念处于肯定状态,如果⌝x∈Φ,x相应的基本信念处于否定状态,如果x∉Φ且⌝x∉Φ,则x相应的基本信念处于无知状态。

虽然基本信念有三种不同的状态,但我们并不一定需要某种三值的解释。

因为只能处于三种状态之一,所以矛盾语句集不能对应于思想。

在用语言表示思想时,会有冗余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要求形式化的构造都要有某种意义。

不含矛盾的语句集都能对应于思想,因为思想是基本信念状态的整体,所以我们称不含矛盾的语句集为信念集。

二、概念结构语义概念的集合D = { s | S∈L},概念是依赖于语言的,而且是可以用词项来表示的,从语言的角度看,应该允许不同的词项对应于同一个概念。

但我们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概念的结构,所以使用最简单的能表示概念的语言——不同的词项对于不同的概念。

这样,给定一个语言L后,概念的集合就是唯一确定的。

2.1 定义模型D是概念的集合,Y, N是D上二元关系,M = <D, Y, N>称为语言L的一个模型。

2.2 定义满足M = <D, Y, N>是模型,α是语句,M |=α(模型M满足语句α)定义如下:(1) M |=S A P当且仅当<s, p>∈Y,(2) M |=S E P当且仅当<s, p>∈N,(3) M |=⌝ S A P当且仅当<s, p>∉Y。

(4) M |=⌝ S E P当且仅当<s, p>∉N。

(3)和(4)可以统一的表示为:M |=⌝x当且仅当并非M |=x。

Φ是语句集,如果任给α∈Φ,都有M |=α,则称M满足Φ,也称M是Φ的模型,记为M |=Φ。

2.3 定理M = <D, Y, N>是模型,Φ是语句集,M满足Φ的充要条件是:(1) 如果S A P∈Φ,则<s, p>∈Y,(2) 如果S E P∈Φ,则<s, p>∈N,(3) 如果⌝S A P∈Φ,则<s, p>∉Y。

(4) 如果⌝S E P∈Φ,则<s, p>∉N。

其实我们可以直接用定理2.3作为模型满足语句集的定义,从定义模型满足公式开始,是为了以后扩充的需要。

全体Φ的模型称为Φ的模型类,记为M(Φ),即M(Φ) = { M | M |=Φ}。

2.4 定理如果Φ⊆Φ',则M(Φ') ⊆ M(Φ)。

我们具体是用多个数学结构(模型)来解释语句集的,但不要误认为语句集对应于多个概念结构,这多个模型表示的是一个概念结构。

实际上,我们有办法用一个数学结构来解释语句集,使用多个模型,只是为了方法上的简单、清晰,更容易研究。

我们形式化的是语言和概念,思想作为直观背景。

思想模型类语句集多个模型的方法同样会带来有冗余:并不是任何模型类都能表示思想。

空模型类对应于冗余的矛盾语句集。

2.5 定理M(Φ) = ∅,当且仅当,Φ是矛盾语句集。

但模型类比语句集有更多的冗余。

我们要考虑到底什么样的模型类能与信念集对应?2.6 定义模型的扩充M = <D, Y, N>,M' = <D, Y', N'>是L的两个模型,如果Y ⊆ Y', N ⊆ N',则称M'是M的扩充,记为M≤M'。

≤是所有模型上的偏序关系。

2.7 定义简单模型类M s≤M t,(M s, M t) = {M | M s≤M≤M t},称为简单模型类。

与信念集相对应的是简单模型类。

2.8 定义最小模型和最大模型Φ是信念集,M s(Φ) = <D, Y s(Φ), N s(Φ)>称为Φ的最小模型,其中Y s(Φ) = {<s, p> | S A P∈Φ},N s(Φ) = {<s, p> | S E P∈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