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
2020届 二轮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卷(全国卷用) (2)
2020届二轮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全国卷用)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9分)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晏殊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
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
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
此情千万重。
1.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歌长粉面红”这是对女子歌声和面容的描写。
“歌长”写出了女子的不忍分别。
女子的深情,在这两个字上表现得一览无疑。
“粉面红”三个字,写出了女子的美丽。
B.“高楼昨夜西风”,昨天西风袭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高楼远望,良人未归,写出一个女子的深深思念和浓浓的悲意。
C.开篇点明了时节,从“燕子欲归”和“昨夜西风”可看出,当是初春或是初秋时节,渲染了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为下文作铺垫。
D.“微凉渐入梧桐”又看到了梧桐,这是思念、闺怨、孤独、寂寞、凄凉、悼亡的隐喻。
梧桐,也寄寓着一颗绝望、凄凉、无助而思念的心。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来赏析本词的写作手法。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关山月李端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
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
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
只应城影外,万里共胡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言虽简而意实多,“苍苍”突出关山“月”的特色和夜晚月色朦胧的状态。
B.第二句写关山之地榆叶尽黄,让人倍感秋意,为全诗定下凄清的感情基调。
C.第三句写月轮运转,月光皎洁,照耀着远处的大海,突出月夜的空阔明净。
D.第四句作近距离的定点描写,“上”与“长”两字写出月光的动态美与情态美。
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大二轮讲义:专题二古诗鉴赏训练二Word版含解析
训练二剖析归纳思想感情练前提示剖析归纳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察的重中之重。
关于这类题型,要从审题、答题双方面努力。
(1)审题,要弄清两个基本问题:①是剖析仍是归纳(说明 );②是整体仍是局部。
(2)答题:一方面,从微观下手,即理解并体悟“意象”的内涵,联系诗词创作的背景(写作背景、时代背景 ),推测作者的感情内容。
同时,还要注意诗中表示感情偏向的“直接情语”和“间接情语”。
另一方面,从宏观下手,即从梳理作者“起、承、转、合”的思路,从章法或构造的角度,逐句剖析,进而掌握作者的感情内容。
要特别关注重点诗句,如首句、尾句,特别是尾句,诗人一般会“卒章显志”。
所以,从尾句下手,细析层次,细品语言,能够化难为易,事半功倍。
一、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阅读文签:七律+家国情怀寄杜位①杜甫近闻宽法离新州②,相见怀归尚百忧。
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经是十年流。
兵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
玉垒③题书思绪乱,何时更得曲江④游。
注① 杜位:杜甫族弟。
② 新州:属唐朝岭南道。
③ 玉垒:玉垒山,位于成都邻近。
④ 曲江:唐朝长安名胜。
杜位京中有宅,近曲江。
鉴赏首联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愉悦,同时又为杜位感觉担忧。
颔联中,诗人身临其境地替杜位考虑,“ 悲君已经是十年流” ,流放十年该有多少烦恼啊。
颈联“ 兵戈”“ 雪满头” ,国家混乱,个人年光老去,鹤发苍苍。
写出了满目的战争风尘,杜位的满头鬓发应如雪花白。
以“ 兵戈” 代战争,以“ 雪” 喻鹤发,想象杜位贬归程中的情况,寄望了诗人对国事的忧愁以及对杜位的怜悯。
尾联视角转到自己身上,诗人在这玉垒山写此信时思绪纷杂,何时才能一同赏游曲江的漂亮。
“ 何时更得曲江游” ,只有国家平定以后,公众才能自由行动,寄望了诗人对杜位的祝福、对兄弟聚首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想象。
1.请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5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兵戈”代战争,以“雪”喻鹤发,运用虚写,想象杜位贬归程中的情况,寄望了诗人对国事的忧愁以及对杜位的怜悯。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9~20题。
(8分)戏答诸少年(唐)白居易顾我长年头似雪,饶君壮岁气如云。
朱颜今日虽欺我,白发他时不放君。
古树(唐)徐凝古树欹斜临古道,枝不生花腹生草。
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
19.《戏答诸少年》中“朱颜”一词意为,《古树》中“”一句写出古树的老态。
(2分)20.简析两首诗在说理方法上的相同之处。
(6分)【分析】(19)本题考查对诗中关键词的理解以及诗句的理解。
要结合平时积累以及语境来理解。
(20)本题考查对诗歌使用的表现手法的掌握。
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何是这样的手法,再分析传达的感情。
【解答】(19)对“朱颜”的理解可结合学过的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里“只是朱颜改”一句中朱颜的词意,应该是指红润美好的容颜。
“枝不生花腹生草”一句写出了古树的老态,它已经不开花且腹中长满了草,证明了它已经老去。
(20)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第一首写了诗人年老,头发已经白似雪,而少年们气概如云,两者对比,写出了自己的感慨。
第二首诗后两句“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说行人从来没见过树年青时,但是古树却已经见证了几番苍老,将“行人”与“古树”的年龄对比,写出了世事变迁,人与物代谢不同。
第一首后两句“朱颜今日虽欺我,白发他时不放君”通俗易懂,任何人都逃脱不了苍老的命运,诗人对青春难再有深刻认识。
第二首诗借写古树来表达对宇宙无限而人生短暂的感慨。
所以都喻指深刻,可以说是“借题发挥”。
答案:(19)红润美好的容颜(答“年轻的容颜”亦可)枝不生花腹生草(20)①都运用对照(对比)写法。
《戏答诸少年》将诗人的年老“头似雪”与少年的“气如云”对比,写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古树》将行人与古树时序(年龄)进行对比,写出了树的古老及世事的变迁。
②都在借题发挥。
《戏答诸少年》以“戏答”为题,以看似戏谑的笔调写出了诗人对岁月如流、青春难驻的深刻认识;《古树》以吟咏饱经沧桑的古树来表达自己对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的感慨,颇具韵味。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典诗歌鉴赏 含解析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此诗前六句绘写雪后黄楼之景,后两句抒发之情。
写景精微细腻,写情深远绵邈。
答案长忆(思念)友人2.《诗林广记》评曰:“‘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二句尤妙。
”这两句妙在何处?试作赏析。
答:答案①意象繁密。
“云日”“松雪”“溪山”“晚风”四组景物两两相对,一字一意,用最简练的意象传递出尽可能多的情感。
②用词精炼。
“明”形象地刻画了松雪在阳光照射下明亮耀眼的状态;“进”写出了雪后冷风吹拂而带来的阵阵寒意。
“明”“进”的使用,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有了生气。
③动静结合。
“云日明松雪”表现出薄云遮掩的日光映照松雪的静态,“溪山进晚风”写出晚风吹进溪水纵横的山间的动态。
④多种感觉的融合。
既有“云日、松雪”等所见之景,又有隐含在“溪山进晚风”里的所听之声,还有“晚风”吹拂下,带来阵阵寒意的所触之感。
⑤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借助“云日”“松雪”“溪山”“晚风”等意象,营造空明澄净的意境,抒发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寄情山水的洒脱情怀。
(写出三点即可)1.诗歌开头四句描绘了一幅的画面。
答案雪后空明澄净2.结合全诗,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答案诗歌通过描写雪后薄云遮日的景象,描绘了一幅清白交映的松雪图,并借用典故传达诗人冲淡的情怀和对友人的思念。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颈联中的“句中眼”分别是和。
答案静闲2.本诗为忆友之作,而全诗并无一字提及“胡居士”,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人是如何怀友的。
答:答案①首联对仗,以“寒更”对“清镜”,见“衰颜”而生迟暮之感,为怀人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②中间两联调动听觉和视觉,透过雪景传达无处不在的静寂寒冷,用环境描写为转写对胡居士的忆念蓄势。
③尾联借用典故和想象的手法回忆胡居士。
借用袁安卧雪的典故,想象胡居士雪中高卧,写出胡居士像袁安一样贤达而固穷守志,表达了诗人对胡居士的仰慕与思念。
【高考专题】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9篇 二(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10篇二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孤山寺遇雨白居易拂波云色重,洒叶雨声繁。
水鹭双飞起,风荷一向翻。
空濛连北岸,萧飒入东轩。
或拟湖中宿,留船在寺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白诗首联中的“拂波”一词把乌云低压水面的情景写得极富动感,为后面写雨做了铺垫。
B.白诗颈联从空间着笔,“北岸”“东轩”二词写出了风雨飘飞,一片迷茫,交代了拟宿的原因。
C.苏诗第一句写乌云翻涌如墨汁泼洒,但却遮不住山,借乌云的气势来凸显山的雄姿。
D.苏诗第三、四句写风吹云散雨过,西湖水碧如镜,表现了天气转变之快,境界大开。
(2)这两首诗所写的雨各有什么特点?“风荷一向翻”和“白雨跳珠乱入船”向来被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吴中书事杨乘①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唐朝诗人。
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
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
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传说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
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
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中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颈联描写眼前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蕴相同,表达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这首七律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
②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
范蠡经商有道,号陶朱公。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登临览景,古今勾连,营造了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
B.颔联意在写“今”,鸟去鸟来,人歌人哭,描绘一时见闻。
C.颈联所绘之景,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时间上不连续。
D.前三联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历史兴亡、人世变迁之感。
15.与汪遵的《五湖》“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
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相比,两诗写到范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14.B"意在写今"有误,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既是写"今",也是写"古";"一时见闻"也有误,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这些景象都不是诗人一时之所见所闻,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15.(1)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范蠡的缅怀仰慕之情。
(2分)(2)不同:①杜诗表达了无因会见范蠡、无法像他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这是诗人归隐之志的体现,诗人厌倦官场,寄情山水,向往隐士生活。
(2分)②汪诗主要表达诗人对范蠡的"功成身退,善始善终"的做法的赞美之情。
(2分)诗歌赏析:本诗抒写了诗人在开元寺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时的古今之慨。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doc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含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 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 1) B( 2)① 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 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 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⑵ 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 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 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 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强化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0 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强化练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贺新郎·九日刘克庄湛湛长空黑。
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北去,日西匿。
【注】①牛山: 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
②南朝狂客:孟嘉。
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
B. “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 “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
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
D. 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
“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
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2. 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纳兰性德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
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
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起笔两句以如椽之笔描绘景物,黄云、紫塞、女墙、乌啼,边塞苍凉之感油然而生。
B. “落日”两句,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场面宏阔,呈现一片苍茫萧索之景。
C. 这首词意境雄浑,黄云浩渺,紫塞绵延,万山横亘,猎马驰骋,抒发了戍边的豪情。
D. 词作上片遒劲豪迈,下片韵致绵长,从浩荡塞歌转为低回离歌,格调豪迈而幽婉。
全国2020届高考Ⅱ卷语文试卷和答案深度解析
2020年全国高考Ⅱ卷语文试卷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2020年高考语文真题解析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
2020年高考语文真题解析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全国Ⅰ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 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 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 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4.A 15.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14题详解】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
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
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
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
故选A。
【15题详解】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全国通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全国通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赠驭说高秀英①(元)王恽短短罗袿淡淡妆,拂开红袖便当场。
掩翻歌扇珠成串,吹落谈霏玉有香。
由汉魏,到隋唐。
谁教若辈管兴亡。
百年总是逢场戏,拍板门锤②未易当③。
[注]①驭说,即说书。
高秀英,当时著名女说书艺人。
②拍板门锤,说书时使用的道具。
③未易当:没有改换。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首句连用叠词“短短”与“淡淡”,写出了说书女打扮素洁得体而脱俗的形象特点。
B.“拂”字准确传神地刻画说书女干净、利落的动作,表现了她嬉笑怒骂、愤世嫉俗的态度。
C.上阕三四两句运用比喻(通感)手法形容艺人说书技高超,谈吐清雅、英爽,如含珠泻玉。
D.上阕写女艺人装束和高超的说书技艺,下阕写说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想评论,层次清晰。
(2)简要分析词的下阕末尾“百年总是逢场戏,拍板门锤未易当”两句所表达的主旨。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
要结合诗中关键词语,关键意象,揣摩它们背后的含义。
【解答】(1)B.“表现了她嬉笑怒骂、愤世嫉俗的态度”错,“拂”字只表示一个干净利索的动作而已。
(2)“百年总是逢场戏”,语义双关:一是指百年兴亡,什么汉魏隋唐,只不过是逢场作戏,表达作者对人生兴亡的感慨;而是说说书作场,讲古论今,不过是逢场作戏,其间自有说书人一段辛酸在。
最后一句“拍板门锤未易”带有讥弹,百年兴亡不过是逢场作戏,说书人可顷刻间说破,然而仅靠说书人的褒贬,能在芸芸众生领悟其中的虚幻。
2020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浙江版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
2020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浙江版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考题展示1.(2019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题。
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状态的植物,均以__________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2.(2010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定林①[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考向分析2011年的诗歌鉴赏题选的是清朝纳兰性德的词《蝶恋花·出塞》,设两问,第一问: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赋3分。
这一问考查对诗歌特点的把握与评析能力,要求能从理解词句本身的意思入手,关注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全方位地评价其特点。
第二问: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赋4分。
这一问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要求能够找准赏析点,掌握鉴赏术语,结合诗歌分析。
2019年与前两年略有不同,选用两首诗歌作为阅读材料。
一首为唐朝钱珝的《未展芭蕉》,一首为金朝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第一题找两首诗的共同点“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状态的植物,均以________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赋2分。
第二题“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没有要求是分析共同的表现手法还是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求考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赋5分。
2011年考到了结构特点、表达技巧等考点,2019年考到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几个考点。
浙江省2020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第4板块+2+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Word版含解析
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浙江诗词鉴赏题有三大特点:1.第1小题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涉及方面可能是诗词意象,也可能是诗词中所描写的时令、物候,也可能是诗词中的某个句子的部分内容。
虽然2016年,第1小题变成了简答题,但2017至2019年随即又回归成填空式。
2.常以比较鉴赏的形式考查。
2012年、2014年、2016年都是。
3.浙江卷诗词题第2小题必考表达技巧。
2014年从抒情手法,2015年从描写角度,2016年从叙事特色,2017年从叙述手法、对比手法,2018年从点染手法、2019年从多种手法等角度考查表达技巧。
2020年的备考,也要对以上几方面给予重视。
览一表,穷尽古代诗歌鉴赏常识狩猎、诗歌题材分类及内容情感一览表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语文应试中的重难点,7分或8分的题,考生均分也就4分左右,因此,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中失分比例最大的题目。
究其原因,一是考生在传统诗歌方面的知识积淀普遍缺失,导致读不懂诗歌;二是考生未能很好地掌握答题的模式技巧,应试时满头雾水,不知道从何下笔,即使有文字呈现,也是答非所想。
[阅卷规则]1.锁定得分点高考诗歌鉴赏阅卷与平时老师的阅卷有细微的差别,平时阅卷老师们习惯抓错的“失分点”扣分,有时会一损俱损,全军覆灭,导致“一颗钉子坏了一场战争”的悲剧;但是高考诗歌鉴赏阅卷是找“得分点”给分,且在“得分点”里,往往就是那几个与答题点高度契合的“核心词”最重要。
所以,命题者怎么设问,考生如何对应作答及凸显核心词就显得至关重要。
2.按步骤赋分诗歌评卷是按步骤赋分的。
根据历年高考诗歌题的命题规律,其答题模式基本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命题者怎样问考生就怎么答,第二步是针对自己的答案给出具体的分析或情景再现,第三步是分析效果或作用。
很多考生由于不熟悉评卷规则,就只答第一个步骤,事实上,第一个步骤也就占1到2分,这显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为此,按照步骤依次答题,才有可能拿到更高的分数。
3.一题多人评诗歌阅卷采取一题多评模式,相对公平,考生的付出一定不会被忽视。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2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2(13)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添字采桑子·芭蕉①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②。
点滴霖霪,愁损③北人④,不惯起来听。
[注]①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大、成椭圆形,开白花,果实似香蕉,②霖霪:雨点绵绵不断,滴滴答答不停。
③愁损: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
④北人:北宋灭亡,词人被迫从故乡山东济南流落到江南,故自称“北人”。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窗前谁种芭蕉树”的意思是: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不知是谁栽种了芭蕉?此句将读者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
B.词的上片写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
C.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
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难遣,郁结于心。
D.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
静寂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愁情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变得更重更深。
2.有人评论:“下片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
”试结合李清照人生经历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虞美人秦观①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萦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①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以“天上”一词先声夺人,写碧桃如同天上和露而种一般,不同凡响。
上句正面见意,下句反面强调,正反相济,褒扬至极。
B.过片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无奈春光不由人遣,无法把留,叹息之中尽显伤春之情。
C.尾末两句承上句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以排遣愁绪的想法,想沉醉又不能沉醉的矛盾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出。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强化练习题2(含答案解析)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强化练习题2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左省杜拾遗①岑参联步趋丹陛②,分曹限紫微③。
晓随天仗④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⑤,自觉谏书稀。
【注】①左省,门下省。
杜拾遗,杜甫,曾任左拾遗。
②丹陛,皇宫的红色台阶,借指朝廷。
③曹,官署。
限,阻隔,引申为分隔。
紫微,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居处,此指朝会所在的宣政殿。
中书省在殿西,门下省在殿东。
④天仗,仙仗,皇家的仪仗。
⑤阙事,过失,过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联步”有同行之意,首联写诗人与杜甫同朝为官,一起上朝,但分署办公。
B.颔联写早晨朝官随着天子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身染御炉的香气回家。
C.诗人铺写“丹陛”“紫微”“天仗”“御香”,不是为了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
D.“白发悲花落”写满头白发,春花凋落,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岁月不饶人的感受。
2.有评论认为尾联体现了诗人对朝廷的称颂和吹捧,你认可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①杜甫何限②倚山木③,吟诗秋叶黄。
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
风物悲游子,登临忆侍郎。
老夫贪佛日④,随意宿僧房。
【注】①此诗是一首唱和诗,当于上元元年作于蜀州。
裴迪,杜甫好友,亦是王侍郎好友。
王侍郎,即王维之弟王缙,曾任工部侍郎。
②限,即“恨”,遗憾。
③山木,《淮南子》记载:“赵王迁流于房陵,思故乡,为之作山木之歌,闻之者莫不陨涕”。
④佛曰《隋·李士谦传》“或问三教优劣,士谦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淮南子》之典,一个“限”字,是全诗的“诗眼”,寄情幽深。
B.首联次句,紧扣诗题中的一个“和”字来写,并巧妙地交代了时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题章正字①道正新居朱庆馀独在御楼南畔住,生涯还似旧时贫。
全无竹可侵行径,一半花犹属别人。
吟处不妨嫌鼓闹,眼前唯称与僧邻。
近来渐觉青莎巷②,车马过从已有尘。
[注]①正字:古代官职名。
②青莎巷:唐代杭州城内的地名。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御楼南畔”交代了章道正新居的位置,“独”“贫”二字点明了主人的生活状况。
B.颔联写新居行径无竹、花半属他人,渲染了“贫”,也暗示新居有一丝清雅之气。
C.颈联写新居的周边环境,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故生出“嫌”的态度。
D.末句化用陶渊明“而无车马喧”“户庭无尘杂”等诗句,反衬新居特点,含蓄蕴藉。
解析:C[“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分析错误,吵闹来自御楼,与僧为邻恰显宁静。
]2.新居主人章道正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案:安贫乐道、志趣高雅、宁静自适之士。
①“生涯还似旧时贫”可见安贫乐道;②居处有花、“吟处”、“与僧邻”看出志趣高雅;③居处无车马、无尘杂看出其内心宁静。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秋夜①[金]元好问九死余生气息存,萧条门巷似荒村。
春雷谩说惊坯户②,皎日③何曾入覆盆④!济水有情添别泪,吴云无梦寄归魂。
百年世事兼身事,尊酒何人与细论?[注]①这是1239年秋作者在离开济源返回故乡(太原)途中所作。
当时金朝已灭亡5年。
②坯户:指昆虫所封塞的巢穴。
③皎日:明亮的太阳。
古多用于誓词。
④覆盆:覆置的盆。
比喻社会黑暗或沉冤难雪。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前一句写自己九死一生,后一句如实记录了战后的荒凉景象,街巷萧条,景中含情。
B.颔联“谩说”即“休说”,“何曾”即“不曾”,意谓“坯户”未听春雷,“覆盆”未见日光。
C.后两联借景抒情,诗人想到了济源的人民,想到了家乡和世事的变迁,不禁感慨万端。
D.首尾两联用语通俗,中间两联虽借用典故,但并不艰涩难懂,整首诗语言雅致通畅。
解析:C[“后两联借景抒情”不对,后两联是议论抒情;另,“想到了家乡”也不当。
] 4.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6分)答案:①对人民历经劫难的同情;②对社会黑暗的悲愤;③对与济源朋友离别的伤感;④对前程的迷茫。
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5~6题。
(9分)雨余小步王夫之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
竹箨①冠轻容雪鬓,桃枝杖滑困春泥。
垂虹疑饮双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
不拟孤山闲放鹤,鹁鸠②恰恰向人啼。
[注]①箨(tuò):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②鹁鸠:即斑鸠。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句点明“小步”的地点,并描写出雨后莲塘的美丽景象,两个“莲”字连用,具有音韵之美,也暗示出对美景的喜爱。
B.第二句点明“小步”的时间,并通过风轻雨疏、夕阳西斜的景象,渲染出春雨初霁之时明丽、清新的氛围。
C.颔联描写作者扶杖出行被困春泥的情状,并通过描写一路所见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D.诗歌紧扣“雨余”着笔,选取了“斜照”“垂虹”“砌草”等常见而富有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细腻生动,情景交融。
解析:C[C项,“竹箨冠轻容雪鬓”写的是诗人头发花白、头戴竹箨冠的样子,并没有写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
]6.本诗风格清新,其“清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解析:“清新”指清爽而新鲜,可从语言、形象、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
语言方面,本诗遣词造句不事雕琢,符合“清新”的含义;形象方面,本诗选取的“莲”“柳”“竹笋”“砌草”等意象清新自然;思想内容方面,诗人写自己在雨后美景中散步时的所见所闻,情感轻松愉悦。
答案:①语言清爽。
用语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如“莲花莲叶”“疏雨疏风”“垂虹疑饮双溪水”等。
②景物清新。
柳塘莲叶、砌草柔美、彩虹饮水等描绘出雨后风景的清新自然。
③情感轻松。
雨余散步,见美好春景,落寞中暂得轻松愉悦。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7~8题。
旅寓安南杜审言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寒迟”句,紧承起句高度概括出安南的气候特点,寒冷的季节晚而短暂,温暖的季节早而久长。
B.“仲冬”句,描绘高寒山区在仲冬时节果实累累,仿佛中原的秋天一样。
这对北国人来说实在新鲜。
这也是对首联中“寒迟”的进一步具体化描写。
C.“正月”句,写的是新春正月山花烂漫,可见气候非常温和,如同中原夏季,这是对上联中“寒迟”的进一步具体描绘。
D.“轻霜”句,指在冬天里仍然雷声震震。
轻霜,即薄霜,说明安南只有冬日最冷时才有薄霜,这与北方深秋便下霜的情况不同。
解析:C[C项,“寒迟”错误,应是对“暖复催”的进一步具体描绘。
]8.简要分析诗歌的尾联与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中的后两句中表现手法和抒发情感上的异同。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表现手法和抒发情感两个角度分析。
表现手法方面,《旅寓安南》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即故意夸张安南与京都的距离;《渡湘江》使用了反衬的手法,比如“南”“北”的反衬,“人”“水”的反衬等。
抒发情感方面,《旅寓安南》主要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渡湘江》从“南窜”“北流”分析表现的是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答案:不同点:《旅寓安南》尾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渡湘江》的两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遭遇贬谪的悲凉情怀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西江月①苏轼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所作。
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
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尘土。
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种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
B.“我欲醉眠芳草”一句,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也写出了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渴望,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C.“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犹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
解析:C[C项,是借喻,不是借代。
]10.“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词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
④对仗,“横空”对“照野”,“隐隐”对“弥弥”,“层霄”对“浅浪”,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1~12题。
酬张少府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①通②理,渔歌入浦深。
[注]①穷:失意,归隐。
②通:得意,出仕。
11.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一首赠友诗。
诗题冠以“酬”字,应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作者再写此诗回赠给他。
B.首联感慨自己人到晚年,唯好清静,对官场之事不再关心,表明作者追求隐逸生活,消极厌世的精神追求。
C.颔联中“自顾无长策”反映了作者的苦闷,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无能为力,只好归隐。
D.尾联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又以不答作答,勾勒出一幅韵味深蕴的画面,耐人咀嚼,发人深省。
解析:B[B项中“消极厌世”与文意不符。
]12.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答案: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作者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
“松风”“山月”均有“高洁”之意,这幅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和闲适的生活情趣。
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14题。
虎丘①题壁陈恭尹②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
②陈恭尹,清代诗人。
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
③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
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
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首联以“霸业沉”衬托“古时山色尚阴阴”,突出了人事虚无而自然永恒的道理。
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D.诗歌由虎丘联想到吴王霸业,从历史联想到现实。
历史与现实交感,寄寓了深沉的家国之思。
解析:B[B项,应是以“古时山色尚阴阴”衬托“霸业沉”,暗含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14.请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尾联用典,以伍子胥自比,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了反清复明的大志。
②“秋又深”三字,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还山宅杨师道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槎(chá):指小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意思是青春美好但可惜年华虚度。
B.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C.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D.最后一联是说重回山宅,一切如旧,有一种久别重逢的喜悦。
解析:A[A项,“青春美好但可惜年华虚度”错,“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 16.有人说,诗题“还山宅”中的“还”字是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诗眼”,除了首联直接点明“还”字以外,全诗处处都是围绕“还”来写的。
请选取诗中的任意两联(首联除外)简要分析。
答案:第二联写芳草茂盛,遮蔽了路径,但诗人依旧走入了山中,表明这是诗人曾经熟识的道路,隐含着“还”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