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
【摘要】课程改革是创新和继承并存的过程,课程理念的创新来自实践,是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理念的深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应产生于对数学的认识、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时,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努力改变传统的单一学习方式,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相应的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数学价值问题情境新型师生关系
一、首先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之一,许多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学生容易理解的、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
例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每个学生都准备好了圆柱体实物,有饮料罐、水杯、曲奇饼干盒、月饼盒等,我也准备了茶叶盒。问学生:“现在我想代替饮料厂的厂长,招聘一名设计师,招聘的方法是:对每位应聘者进行考试,择优录用。考试要求是:每个小组
的桌上都有饮料罐,小组同学合作,测量出必要的数据,并计算出做这样一个饮料罐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材料?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方法好,计算准?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求饮料罐的用料就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到底怎样求圆柱体侧面积呢?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自观察、思考、合作、探究发现了数学,并把他作为数学研究的材料,不仅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会了数学,增强了学习数学的意识,而不是把数学当成脱离实际的“经卷”去苦读研习。
当学生学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之后,有的学生把圆柱的表面积、体积计算混淆起来,因此,我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利用活动课把学生带到了校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寻找身边的、校园中的与圆柱有关的问题,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有的小组发现:“艺术长廊共有柱子17根,底面周长约1.5米,高约4米,这些柱子大约要粉刷多大面积的涂料?每根柱子的占地面积是多少?每根
柱子的体积是多少?”有的小组发现,支撑建筑物的柱子里面隐藏着数学知识,同学们用卷尺测量每根柱子大约底面周长1.7米,高3米,经调查校园内约有100根柱子,在每根柱子的表面贴上条形瓷砖,每块条形瓷砖底面长19厘米,宽4厘米。大家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这些柱子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每根柱子的体积是多少?这一活动极大地激发了本班学生学习应用题的热情,针对圆柱的有关计算,能准确地判断是求圆柱的表面积还是求圆柱的体积,教学效果非常好。
又如,居民身份证中的18位数字所表示的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各人的身份证号,通过比较相同的数字和不同的数字,让学生归纳总结出从左到右的各段数字所表示的不同信息。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再举出我们生活中的数字,使学生明白生活离不开数字,数字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再如,墙上要固定一根木条只需两根钉子,为什么自行车的车轮设计成圆形而不是三角形……,它们都是前人通过长期的生活总结出来的数学道理。这些事例告诉我们生活离不开图形,图形既美化了我们的生活,又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通过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同学们渐渐明白: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从而养成良好的数学意识。
二、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
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重要因素。
1、利用现实生活创设生活情境,让课堂贴近学生
案例:用方程解决问题(相遇问题)教学中, 可创设生活情境
有一天小红家里有事请假半天,老师问同学:谁愿意帮助小红?小明说,我家离她家近,我帮她带回去吧?老师让小明帮小红把作业本带回家。小明到家后打电话通知小红,两人在电话中商量了怎样把本子交给小红。
同学们,请你想想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小明把本子交给小红?
经过思考片刻,同学们纷纷想出了办法,甲说:“打电话,让小红来拿。”乙接着说:“我认为,应该让上小明给他送去。”丙同学说:“还有个好办法,就是打电话约好,一起从家出发,在中途相遇。”
在学生读完题后,板书相遇问题核心内容:两人同时出发,面对面走来(相向而行),在中途相遇。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在结合活生生的事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情境之中,很自然的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使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了生机。指导学生注重用数与式来表达、刻画周围事物及其相互关系、在数与形的结合中培养数学思维意识、建构数学的认知结构体系、学生的收益将是可持续的、长久的。
2、利用简单的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简单数学实验的方法来创设问题的情境,可以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群体的参与程度,并在相互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思维品质,从而在实践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强化数学意识的培养与应用。
例如:(苏科版七上第70页),用火柴棒按以下方式搭小鱼。(图见教材)
搭1条鱼需要用多少根火柴棒?
搭20条这样的小鱼需要用多少根火柴棒?
再如猜数游戏、月历上的数学实验室实际上蕴涵了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又如采用展开或分割的方法求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实际上是使用了不变量转化的思想,而后者还蕴涵着极限思想的萌芽。在概率统计部分则更是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让学生在众多的数学实验中寻找和感受隐藏在随机现象背后的数学上规律性的东西。
总之,好的问题情境要有利于六维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应该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产生非知不可的要求,让他们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热爱数学的兴趣。
三、建立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