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现保护云南优秀民族文化四年级作文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现保护云南优秀民族文化四年级作文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现保护云南优秀民族文化四年级作文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我们学习的唐诗、宋词、四大名著;我们用的文房四宝,我们吃的中药,喝的茶;还有我们拉的二胡,吹的笛子;我们穿的唐服,用的瓷器等等。

我国的传统文化数不胜数,随处可见。

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而我还是最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云南很多少数民族民居均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理,同时也韵含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价值。

如丽江古城,引活水穿家过户,大势利导,即方便了生活,同时也营造了小桥流水的景致。

更有智慧的是,丽江的街道都是斜的,就是从高到低的。

特定的时候放水冲街。

就是把闸门打开,水冲上街道,带走杂物、垃圾,起到了清洁打扫的作用。

而且当地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所以水就在身边随时可用,对防止火患也是大有宜处的,具备安全性特点。

这些优势我们在现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也是可以借鉴的。

各民族的民居都是其生存智慧的结晶,也是长期与大自然斗争中,顺运自然规律的产物,所以它比其他形式的建筑更加适合当地的情况。

过春节可以收到象征着祝福和平安的压岁钱;过清明节可以祭拜去世的亲人;过端午节可以吃到香甜软糯的粽子;中秋节是全家团圆吃月饼、赏月的日子;重阳节是登高、佩带茱萸的好日子……在所有的传统节日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端午节。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屈原受皇帝的侮辱,受大官的欺骗,伤心至极,当晚投江而死。

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时,纷纷赶到江边,上了小船准备把屈原的尸体打捞回来,可怎么也打捞不回来了。

人们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就把粽子扔下了江,让鱼虾吃粽子。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称为端午节,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粽子吃,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我国的每个传统文化都有它的一个历史背景或是一个经典故事。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啊!。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发现保护云南优秀名族文化1000子作文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发现保护云南优秀名族文化1000子作文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发现保护云南优秀名族文化1000子作文曾经有报道说,有记者到曲阜看到满街都在卖(论语),就采访当地的老百姓,他们说,那些东西都是卖给外国人看的。

可见,老百姓只是把(论语)看成旅游的商品、旅游的纪念品,并没有对内容感兴趣,并没有当文化典籍看。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地方。

我们要先自己多学习,多了解,并且向外人宣扬我们中国人拥有的传统文化。

我们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离去世界的舞台。

因为它使我们中国人凝聚,使我们中国人团结。

前段时间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华成语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继承传统文化的方式,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公众平台,使人们重燃了对母语的热爱,还有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弘扬的是中华传统美食,更多的是透过美食宣传积淀的中华美食文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十八大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相得益彰。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已经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唯有民族文化才是历史长河中永远流淌的,唯有民族文化才能凝聚起推动民族复兴的力量,也唯有民族文化才能开启更加灿烂文明的中华新纪元。

面对新时期实现中国梦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汲取还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还有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

我们应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细致梳理和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实做到古为今用,使其更为丰富、更加多样。

让我们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汇聚新的力量,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不断前行,坚定奔向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

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例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例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例在云南省,有着43个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不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等被认为是中国十大民族的少数民族。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现代化的建设逐渐影响着每个角落,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不可逆行的消亡。

但同时,也有着很多人保护、传承和弘扬这样的宝贵文化遗产。

本文将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例,探讨如何保护并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一、文化遗产保护对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一个最直观的做法是将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列出的概念,“文化遗产是人们一代又一代创造、使用和传承下来的符合自身价值体系的物质产物和非物质文化范畴的表现形式。

”云南有很多传统节日和活动,膳食文化、舞蹈、音乐等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就成为一项重要的事业。

在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有必要通过认证和宣传来推广这些文化遗产。

很多节日被更广泛地庆祝,更多的人可以尝试喜爱少数民族饮食。

文化遗产是一份文化财富,缺乏这些宝贵资源以远古遗迹、历史事件、民族服装和工艺品为载体和推广。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遗产是文化发展的一部分,而如今,文化作为一种资源被广泛地是用于了经济领域。

对一种发展过程中的产生并且为这个区域美学系统提供样板的建筑在经济和美学层面上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而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国务院,也开始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且通过命名与扶植的方式,推动文化产业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紧密相连,每一个少数民族风情的文化年货集市、文化民俗表演等等,都是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展示给更多人的有益力量。

这些以文化为载体的商业行为,通过传播,将云南的民族文化在经济基础上保护和传承。

三、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它是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方面,国家教育标准已经着重强调扎实的民族文化知识,让同学们了解和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字、历史、风俗和美术。

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景颇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其周边地区,还有分布在缅甸、印度和泰国等地。

景颇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传统文化包括语言、宗教、服饰、民俗、习惯等多个方面,这些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景颇族人民的责任,也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

景颇族的语言是景颇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藏缅语支。

景颇语是景颇族人民的母语,是他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

然而受到现代化的冲击,景颇语的使用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许多年轻人更愿意用汉语或英语来交流,使得景颇语的传承面临威胁。

为了保护景颇语言,我们应当重视景颇语的教育、传承和推广。

在学校加大景颇语教育的力度,组织景颇族的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让景颇语得到更广泛的使用,这些都是保护景颇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景颇族的宗教对其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景颇族主要信奉藏传佛教,也有些景颇族信奉原始宗教,形成了独特多元的宗教文化。

在现代社会,宗教信仰逐渐淡化,许多景颇族逐渐丧失了对宗教的信仰。

继承和发扬景颇族的宗教文化,需要我们加强宗教教育和宗教传统的传承,让景颇族的宗教文化在当代社会得以传承和发展。

除了语言和宗教外,景颇族的服饰、民俗、习惯等方面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颇族的服饰以“马甲袍”、“长袖衫”、“羊角冠”等为主要特色,这些服饰体现了景颇族的民族特色和审美情趣。

景颇族的民俗和习惯也非常丰富多彩,如婚俗、葬俗、节庆等,这些民俗习惯是景颇族人民传统生活方式的体现,也是景颇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保护景颇族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加强对景颇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对景颇族的语言、宗教、服饰、民俗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和整理,建立起完善的保护机制。

其次是加强景颇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工作,我们应当重视景颇族文化的传统教育,将景颇族的语言、宗教、服饰等传统文化载体融入学校的教育课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景颇族的传统文化。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现保护云南民族文化作文1000字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现保护云南民族文化作文1000字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现保护云南民族文化作文1000字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舞台上,一个“东方”古老而又神秘的国度——中国正日益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汉唐雄风,盛世气象,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回味无穷。

可以说:没有悠久历史就没有文化底蕴;而缺乏灿烂的传统文化则难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面对这些绚丽多彩的瑰宝,我们怎能不倍加珍惜呢?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在全社会营造起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善待自己的传统节日,维护自身形象的良好氛围。

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民间节日都属于我国独特的民族传统节日,它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审美意识,既体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折射出时代变迁带来的新的信仰理念。

但随着西方文化进入我国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后,过洋节、唱外歌、跳外舞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追捧的时尚,甚至把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当作潮流。

如果任由此种趋势蔓延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快将被湮灭或丢弃殆尽!因此,在继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倡导创办本土节庆品牌,使其具备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繁荣的双赢效果。

另外,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介,采取多种手段,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认知和喜爱我们的传统节日,引领他们亲近民俗、感受民俗、融合民俗。

只有通过千家万户的参与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境界。

发现保护云南民族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便曾呼吁人们“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

《礼记》中说:“礼之用,和为贵”;荀子曰:“和者,天下之达道也”……今天我们仍需要从中汲取养料,做到以和为贵、和睦相处。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人际关系讲究宽容忍让、团结互助,这样社会才会安定祥和。

虽然和谐不排斥竞争,却始终坚持平等友好、公开透明、择优选拔原则,避免走向单纯的“零和游戏”。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现保护云南优秀民族文化。作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现保护云南优秀民族文化。作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现保护云南优秀民族文化。

作这个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我们国家壮大实力,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影响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有52个不同民族的4000多万人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在人们脑海中,云南是孔雀的化身,五彩斑斓,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然而,当我亲临这片宝地时,却发现这里不仅非常美丽,而且是那么的纯净、质朴,在不经意间临近汇集了神话、歌舞、绘画、古乐的民俗风情。

使我印象最深的是纳西族的东巴谷文化以及各民族男女的称呼与语言。

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当然是最具感染力的旅游资源,加之云南众多的自然风光,二者结合自然是相得益彰,使得七彩云南这个称号当之无愧,成为国内外的旅游热点区域。

民族风情是自然旅游资源的灵魂,自然旅游资源是民族风情的承载者,民族属性使得云南独具魅力,在中国众多的旅游省市中脱颖而出,成为旅游大省,旅游强省。

通过发展旅游这一朝阳产业,也带动了云南经济发展,最直接的的受益者就是旅游热点区域的少数民族。

如大理的白族、丽江的纳西族、香格里拉的藏族、西双版纳的傣族等。

同时,当地通过旅游业而得到发展,也更加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掘,达到了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也为我们进一步深挖民族旅游资源作出了贡献。

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如何,关乎民族的兴衰成败。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国人又渐渐的找回了民族自信,不再盲目的崇信西方所谓的价值关,正从各个领域重塑名族文化传承,可喜可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正是因为独一无二的民族精神,才使在得其它文明相继都断层的历史大背景下,中华文明依然能一枝独秀并璀璨夺目。

这个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云南省民间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云南省民间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云南省民间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摘要: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载体,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智慧的结晶。

云南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有许多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近年来,云南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之间的人员往来、贸易活动日益频繁,这就导致云南省民间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旅游事业的不良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发和保护云南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促进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便对云南省民间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策略进行了简要研究。

关键词:民间文化;旅游开发;文化保护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这就使得云南省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而民族民俗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由不同的民族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方式,它是我国人民所拥有的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但是,在民族聚居区,由于各种限制条件的影响,目前仍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若是能将这独特的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进行有效结合,便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很好的经济效益,这对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也有很大帮助。

1.云南民间传统文化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1.1文化开发的支持经费不足且缺乏长远计划根据对云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调查研究来看,在旅游项目策划和经费成本这两个方面暴露出了一定问题和缺陷。

首先在项目策划方面出现的问题包括:第一,某些文化旅游项目的设计工作不足,整体的旅游方案过于片面盲目,也没有对项目进行研讨和深究,导致在各方面准备不完全的情况下便开展项目,使得项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均较低;第二,对于民族特色资源的保护意识较差,造成部分文化资源受到损坏,甚至面临流失问题。

其次,在文化旅游资金方面,除了政府的固定经费外,其他方面的经费投资渠道较少,资金结构也缺乏合理性。

1.2注重商业轻视文化在对民族文化进行继承和传播的过程中,通常会把具有民族特色的纪念品向游客进行售卖,来实现文化宣传。

然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部分销售者逐渐丧失了初心,进行纪念品售卖的目的不再是文化传播,而是大量获利。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发现保护云南优秀名族文化的作文50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发现保护云南优秀名族文化的作文50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现保护云南优秀名族文化的作文50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既是实现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也是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内容。

我们作为中学生应该做些什么呢?带着问题我找到了答案:首先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爱好,通过对艺术类知识的积累和钻研来提高鉴赏能力。

其次,向老师同学虚心请教,或者在网络上寻求帮助。

最后可以走出去感受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氛围。

经过反复思考和深入调查我终于有所收获并总结如下:首先在平时的阅读课外书籍过程中加强与课本相关知识的联系,例如语文课本中常涉及云南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方面,当我们读完课文之后就更能体会“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冲动;再比如,数学课本中提到少数民族,云南拥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独特而又富有魅力的建筑,丰富而且底蕴深厚的旅游资源等,都给了我很大的吸引力,让我想一探究竟。

另外,作为民族众多的云南还曾产生过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节日,比如一年一度盛大隆重的火把节、充满热情欢乐气息的泼水节、寓意丰收喜悦的三月街节等等。

通过参与他们的各种庆典活动使我领略到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刻体验到了各民族团结友善、共创未来的决心,更激励我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增长才干,将来成为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材。

在各类课余闲暇之余,大家可以尝试唱歌跳舞打篮球等娱乐项目,尽量多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集体活动。

只有亲近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才能陶冶情操,修炼品格。

另外,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大家走出校园到云南各处景点去玩耍,欣赏自然山水之美,品味淳朴乡村生活之趣。

无论是用眼睛去记录美景,还是用耳朵聆听风声雨声鸟叫虫鸣,抑或用嘴巴去品味食物的酸甜苦辣咸……都能够得到极大的快乐。

因此无论是阅读,还是游览,甚至只是享受人间烟火气,你都能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巨大的快乐!在紧张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之余,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也十分必要,早睡早起,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证营养均衡搭配,远离抽烟喝酒等恶习。

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景颇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缅甸、印度的一些地区。

景颇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团结友爱的民族,他们以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而闻名。

景颇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历史底蕴,传承和保护景颇族传统文化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仅是对景颇族自身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颇族传统文化包括了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节庆习俗、民间艺术和医药保健等多个方面,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传播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景颇族传统文化的语言文字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颇族通行语言为景颇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代表了景颇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目前,景颇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仍然较为广泛,但受到汉语和英语等外来语言的冲击,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对景颇族语言文字的传承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加强景颇语的教育和推广外,还需要对景颇族的文化文献进行整理和保存,以便后人研究和传承景颇族的语言文字文化。

景颇族的宗教信仰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颇族信仰的主要宗教有佛教、原始宗教和傣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贯穿了景颇族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对景颇族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影响,景颇族的宗教信仰逐渐受到了冲击,一些传统的宗教信仰和仪式面临失传的危险。

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景颇族宗教信仰的传承与保护,保持其独特的宗教文化传统。

景颇族的节庆习俗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颇族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习俗,如新年节、火把节、摸象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一些节庆习俗面临着逐渐淡化和失传的危险。

需要加强对景颇族节庆习俗的保护与传承,通过举办庙会、文化活动等方式,保持和传承景颇族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

试论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以哈尼族棕扇舞的传承和发展为例

试论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以哈尼族棕扇舞的传承和发展为例

2018-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试论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以哈尼族棕扇舞的传承和发展为例陈珊珊(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云南昆明650000)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是我国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中华民族大家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而哈尼族舞蹈又是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和最古老的一种艺术形式。

舞蹈里蕴含着哈尼族人民所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对祖先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白鹇鸟传说”寄托着一种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感恩,传达着哈尼人民对自身民族历史的认同感。

关键词:哈尼族;舞蹈文化;棕扇舞;非遗;民族习俗;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7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2-0151-01一、哈尼族棕扇舞的起源及概况我国云南红河州哈尼族彝族自治区是世界上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哈尼族参与自治的民族自治地方。

全州共有七十万哈尼族人口,占世界上哈尼族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四十、我国境内哈尼族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全州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二十。

在我国云南红河、澜沧江、哀牢山境一带均有大量的哈尼族人民聚居于此,其中新平县、墨江县、元江县、元阳县等地区都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哈尼族舞蹈文化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原始社会时期,为了祈福消灾,避免祸事,人们就会经常举行一些祭祀活动来表达对鬼神的敬畏,祈求神灵能够庇佑子孙,保佑村寨安宁。

关于哈尼族“棕扇舞”的起源和传说是这样的:远古时期,一名叫“奥玛”的哈尼族先祖母要将棕扇舞传授给本族的中老年妇女,但是在还没有教完的情况下,先祖母“奥玛”就升天了。

先祖母生前插在村头的拐杖,很快就长成了参天大树。

千百年来,“奥玛”神树护佑着哈尼族的子孙后代。

她供给哈尼人永不枯竭的清泉和肥沃的梯田,使哈尼族的子孙丰衣足食、六畜兴旺。

哈尼族后代将“奥玛”神树视为哈尼族先祖母的化身,全村妇女每逢农历二月属牛或属虎日,都要聚集到“奥玛”神树下,隆重地跳起“棕扇舞”,用以缅怀“奥玛”先祖母及“奥玛”神树的恩泽。

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景颇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

景颇族拥有深厚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包括独特的语言、宗教、服饰、音乐、舞蹈和传统技艺等。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景颇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承与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景颇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景颇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勇敢的民族,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主要是农耕和手工业,拥有丰富的农耕文化和手工艺传统。

景颇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虽然一直没有文字,但历经千年的传承,仍然保留着其古老而浓厚的文化特色。

景颇族还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比如景颇族新年、七月半、泼水节等,这些都是景颇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景颇族传统文化正面临严重的挑战。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冲击着景颇族的传统文化,许多年轻人逐渐放弃传统的农耕生活,走向城市,导致传统技艺和手工艺的失传。

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景颇族的语言、宗教信仰、服饰等传统元素也面临消失的危险。

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十分严峻。

针对景颇族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加强对景颇族传统文化的调查和研究,收集整理景颇族的语言、音乐、舞蹈、手工艺等传统文化元素,建立相关档案和数据库,以便更好地传承和保护。

开展景颇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提升景颇族族人的文化自信心,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加强景颇族传统手工艺和技艺的传承培训,开设相关课程和培训班,培养一批传统手工艺人和技术人才,切实保存和传承景颇族的传统技艺。

通过以上的努力和措施,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逐渐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不仅在学校开设了景颇族传统文化的课程,还在各类文化活动中推广景颇族的传统文化,增强了景颇族族人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景颇族的传统手工艺和技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传承,不少年轻人愿意学习和传承景颇族的手工艺,这为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现保护云南优秀民族文化范文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现保护云南优秀民族文化范文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现保护云南优秀民族文化范文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的文字也历时久远。

从最初的仓颉造字,后来有了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又经过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经过多年的流传,有了如今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自然是学养深厚。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

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

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因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

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

一个“知音”里,就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可以想象,成千上万的词语中,包含了多少中国的历史文化。

云南分为好几个少数民族,傣族和彝族在其中占极大的部分。

在楚雄途经彝族家庭,一大块碧绿的,用草铺成的,厚厚的毯子吸引住了我的眼球。

它如同一块平坦的,柔软的草地一般。

抚摸着,一阵舒适随即袭来。

据彝族老人介绍说这草毯是使家人能在下一年有个平平安安,风调雨顺的“好兆头”。

那夜是除夕,彝族老人盛情邀请我们一起入席,坐在那块草席上,吃着热腾腾的年夜饭,那滋味可别提有多幸福。

年夜饭中有牛肉!羊肉!鱼肉!丰盛的佳肴中透露着彝族人民对春节的喜爱和重视。

饭后,彝族的男女老少还得围着篝火翩翩起舞,饮酒作乐,通宵达旦。

他们穿着鲜艳的礼服唱啊!跳啊!还不时端上一些“美味”。

突然,妈妈惊叫一声:“这不是我们小时候常吃的手工花生嘛!”我忙向妈妈请教,妈妈这才娓娓道来。

原来,这种花生在妈妈小时候盛行。

但渐渐也就因为太麻烦,就不再炒了。

从那以后,人们渐渐在记忆中对它也就淡褪了颜色。

万万没想到,在这儿竟能品尝到儿时的滋味。

妈妈激动不已!我也赶紧拿了一颗尝尝,香甜柔软的感觉沁人心脾。

因时间仓促,我们无法去看精彩的斗牛,斗羊表演,但彝族这种独具特色的民族风已深深烙在了我的心上!“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模式浅谈

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模式浅谈

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模式浅谈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

彝族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如传统服饰、音乐舞蹈、宗教信仰等。

然而,由于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的影响,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从彝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传承现状、保护模式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彝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彝族有许多特点。

彝族传统文化在以下几个领域尤为突出:1. 服饰文化。

彝族传统服饰以“六异”为特点,即不同等、不同色、不同形、不同绸、不同花、不同款。

彝族的服饰富有特色,充满了文化内涵,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音乐舞蹈。

彝族人民善于创作和演绎音乐舞蹈,在节日、婚礼等场合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彝族的舞蹈舒展大方、华丽多彩,显得生机勃勃,给人以美的享受。

3. 宗教信仰。

彝族人民信仰多元,有本土宗教、佛教、基督教等。

彝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节日,体现了其独特的信仰和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彝族人转而去追求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的传承逐渐失去了基础。

1. 土地流失和迁徙。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彝族人离开故土,前往城市寻找发展机遇。

这种迁徙和土地流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断层。

2. 社会结构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传统的社会结构正在被打破,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不断涌现,这使得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变得更加困难。

3. 教育问题。

彝族传统文化教育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需要有良好的教育基础。

逐渐缺乏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年轻一代逐渐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三、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模式为了保护彝族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尝试不同的保护模式。

以下列举几种可能的保护模式:1. 建立文化保护基金会。

借鉴国外文化保护的经验,成立文化保护基金会,为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大理的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如何保护传承

大理的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如何保护传承

大理的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如何保护传承大理,这座位于云南省西部的美丽城市,是白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在这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这些珍贵的传统节庆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是欢乐的聚会,更是民族精神的寄托和传承。

以白族的“三月街”为例,这一盛大的节日既是物资交流的场所,也是白族人民展示传统文化的舞台。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传统节庆的形式和内涵逐渐被淡化。

年轻人对传统节庆的兴趣降低,参与度不如以往;传统的节庆仪式和习俗在简化,甚至有些面临失传的危险。

要保护和传承大理的少数民族传统节庆,首先需要加强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研究。

政府和相关文化机构应组织专家学者,深入了解每个节庆背后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社会意义等,通过学术研究和文献整理,为保护传承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同时,要加强对传统节庆的记录和存档,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影像记录、数字化保存等,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长久保存。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将少数民族传统节庆纳入教育体系,开设相关课程和活动,让学生从小了解和熟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可以邀请民间艺人走进校园,为学生展示传统技艺和讲述节庆故事;组织学生参与节庆活动,亲身感受其中的魅力。

此外,家庭教育也不容忽视,家长应言传身教,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传承民族文化。

政府在保护传承工作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传统节庆保护的资金投入,用于举办节庆活动、修复文化遗址、培养传承人才等。

同时,加强对传统节庆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确保其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比如,在举办“火把节”时,可以合理规划场地,加强安全保障,提供更好的服务,吸引更多人参与。

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到保护传承中来。

企业可以通过赞助节庆活动、开发与传统节庆相关的文化产品等方式,为保护传承工作提供支持。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现保护云南优秀民族文化主题文章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现保护云南优秀民族文化主题文章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现保护云南优秀民族文化主题文章【导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的民族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精神文化。

在当今文化高度多元,文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积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实践出发,必须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一、历史背景“云南民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风貌和传统。

作为国家唯一不完全统一的边疆少数民族,云南在历史上曾经历了从“蛮夷之地”到“一衣带水”并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

其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云南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建设实践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灿烂的民族文化精华。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由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代表着不同民族生活习俗、精神状态、风俗习惯的优秀民族文化构成了云南民族文化体系,在全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独树一帜、不可磨灭。

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作支撑,就很难发展壮大起来”。

“中华民族向来都是多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等等都是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中存在着大量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着而又不可被取代的精华和精神。

云南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基因和独特文化标志之一,是云南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特色是云南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云南民族文化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历史、传统和时代价值。

只有深入挖掘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反映和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华民族价值观念;各民族文化精粹与优秀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通、共同发展。

”其历史意义、价值取向和传承方式决定了其文化精髓与民族文化相融相生、相依、相长并共同发展。

因此,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是对我国和对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的话题问题,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共同关心关注的重要问题所在。

云南楚雄彝族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模式考察

云南楚雄彝族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模式考察

云南楚雄彝族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模式考察彝族主要聚居在我国大西南地区的彝族,有着久远的民族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

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

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

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

彝族舞蹈也颇具跳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打歌舞”等。

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跳月”“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宗教,建筑,服饰,饮食,文学艺术,既有其他民族的精华,又有浓郁的彝族风格,可以说,都是具有特色的彝族文化。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

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属云贵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体部位。

东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连普洱市和玉溪市,北临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隔金沙江与丽江市相望。

辖1县级市9县。

在云南这个旅游大省中,楚雄缺少吸引投资商的旅游亮点,缺少一个展示平台,致使这么丰富的民族人文资源处在中国著名的“滇西黄金旅游线”上而不为游客所认知,是片未开垦的处女地。

并且尴尬地处于昆明和大理之间,游客很少在此长期停留。

为改变此状,“彝人古镇”被打造成了一个集民俗、旅游、居住、建筑文化为一体的民族特色文化大观园。

而地点就在宋朝时期大理国“德江城”旧址上,这个以文化产业运作方式产生的构想从开工时起就逐渐散发出了独特的魅力。

彝人古镇虽然是一座全新的旅游小镇,但在“滇西旅游黄金线”上处于门户的地位,具有“一州连三市”的区位优势,如今即将成为“彝族文化大走廊”的中心。

{1}随着彝人古镇旅游景区的建成,彝族与白族、纳西族、藏族共同形成了一道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风景线。

一、彝人古镇中彝族音乐传承模式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当前世界上许多民族民间的传统文化正在经受外来文化和现代化社会的冲击和考验。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 发现保护云南优秀名族文化1000字作文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 发现保护云南优秀名族文化1000字作文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发现保护云南优秀名族文化1000字作文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传承发展云南名族文化?首先,我们必须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内在联系,把握其历史渊源及发展脉络;继而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与价值所在,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最后则要广泛吸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云南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从而凝聚起强大的精神支柱和不竭的前行动力。

因此,在现阶段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既是弘扬云南优秀民族文化的客观需求,也是云南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的积淀,形成了独特丰厚的物质遗产,更蕴含着博大精深的精神财富。

这些年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事业,采取了许多措施加以扶植,收到良好效果。

但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是传统节日的保留难以得到有效落实,诸如“火把节”等;另一方面就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或被边缘化,比较典型的例子便是哈尼族的梯田稻作农耕技艺濒临灭绝。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性趋势,传统文化的载体已然无法涵盖它所能包容的全部内容。

这说明,传统文化应该是全体公民都能够享受并参与的普惠式文化权利,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公众需求,才能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创新。

在当今世界,各国间相互借鉴融合,争奇斗艳竞芳菲。

然而,当我们透过纷繁芜杂的外表去看本质,却总能听见某种声音——中国文化缺乏鲜明的民族风格,显示出极端的两极分化倾向。

其根源恰在于自身文化血脉没有真正打通。

曾几何时,走马灯似的汉唐盛景早已远逝,五千年辉煌灿烂的古老文明只剩下了冷冰冰的遗迹供后人凭吊怀想。

追溯历史,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迈步向前?答案指向一点,那就是在文化交流碰撞的潮涌里,丢掉了民族文化基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谈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要保护好民族文化的传统社会基础,传承人、虚心向文化主体学习、塑造民族精神,这对于云南各民族文化的建设,对云南地区的发展,对中国和谐文化的营造,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世界文化的多元化,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保护;云南民族;传统;文化
我们的党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始终作为关系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以及文化建设的重大事业来抓。

在当今,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正确理解云南民族文化的涵义
云南二十四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实践中,形成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云南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历史的沉淀,是各民族历史的反映,同时受到很强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各地域性特征,还受到各民族生活习惯的影响,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云南民族文化无论是价值观还是语境或表达方式上,各具民族特色,存在差异性。

云南少数民族除了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外,在许多方面不具有任何竞争优势。

云南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比较,被称之为是劣势文化、弱势文化。

因而,云南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文化的多元化和人类来说,便显得弥足珍贵,因为任何文
化都有解决某些问题的功能,有启发人类智慧的作用。

冯骥才在《紧急呼救》中指出:“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任何民族既立足在自己的经济实力里,更立足在自己独有的文化中。

”文化不能像经济竞争、商品竞争那样实行“优胜劣汰”,相反越是处于劣势地位、弱势地位的文化,有时反而越要给予关照、给予扶持,使之免于被优势文化、强势文化荡涤或清理的命运。

现实生活说明,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民族,一般情景下的文化及生活方式在面临着正控制和统治着一个复杂社会的强势文化时可能是很难守住阵脚的。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云南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二、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珍贵的文化资源,我们是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加以保护。

1、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保护民族文化对应的传统社会基础。

传统社会基础主要是指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生、存在、发展相对应的社会土壤。

民族文化只有在产生它们的土壤上才能得到保持和发扬,离开了孕育它的土壤,它的生命力必将逐渐消退,乃至最终消失。

最重要原则就是在产生民族文化的本土进行保护,强调文化不能脱离其根本,这是保护民族文化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同时也可以通过申遗的途径,保护文化对应的传统社会基础,进一步挖掘,整理,恢复,保存等。

2、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人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行业、特定的环境、家族等群体,甚至是个
人来传承,这就要求我们保护传承群体、传承者个人,传统知识、传统技能和传统文化的意义的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等非物质性传统文化,保护传统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物质性文化。

文化遗产保护最主要的是非物质性文化,尤其是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他们是传统文化活的灵魂。

保护传统文化只有通过保护传承人和传承人的传承活动才能得以坚持。

3、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以虚心的态度向民族文化的主体学习。

即向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各民族学习,云南民族文化凝聚了本民族世世代代的心血,凝聚了本民族的整体智慧,他们是文化的主人。

我们提倡在尊重民族、尊重文化的态度的基础上,虚心向民族文化主体学习的精神,只有以这种端正的态度,才能真正学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4、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重点保护塑造民族精神的文化。

文化最根本的是民族精神,保护文化必须重点保护能够塑造民族精神的文化部分。

人们往往受经济利益的影响,把民族传统文化根据利益的需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保留或淘汰,从而淡化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

民族文化朝着这一危险的方向发展下去,民族传统文化核心将丧失殆尽,民族精神的塑造更是谈不上。

保护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点也就是保护塑造民族精神的文化。

三、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保护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对云南各民族文化的建设,对云南地区
的发展,对中国和谐文化的营造,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世界文化的多元化,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1、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对本民族的贡献。

文化是民族的魅力所在。

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云南少数民族区别与其它民族的本质特征,既赋予了民族的外在特征,又赋予了内在的民族气质,没有自己的文化,也就没有了本民族的魅力,甚至没有了本民族。

文化可以加强本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凝聚民族力量,发挥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民族各个领域的大发展。

2、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贡献。

云南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不是渐进式的历程,而是直接向高级社会跨越式的发展,不仅容易产生诸多矛盾,而且还要承受其它文化的冲击。

如果不能做好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可能会造成某些民族文化的灭绝!因此,迫切加强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对完整性,为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提供基础。

3、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营造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倡多元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

文化的多元化追求的目标是一个多样文化和谐相处,共同实现人类的进步。

因此当代社会应该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课堂,人们需要学习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学会和谐共处,交流合作,共同进步。

4、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多元性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才是世界性的文化。

无论是那一种文化,
都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的成果积聚,都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晶,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性,总能为人类所传承和借鉴。

因此,文化是多元化的,已成人类的共识。

保护云南各民族的文化,对捍卫文化的多元性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继续发挥民族文化这一巨大的思想宝库起到积极作用。

云南拥有罕见的民族文化多样性优势,在全中国具有最为典型的代表性,在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富集地区当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四、结束语
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并且得以发展,必须建立在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因为无论从形式、内容、未来发展趋势等来看,都不应该脱离自己的本来的文化,若脱离了,就不可能是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对生活在这种传统民族文化中的云南少数民族来说,则是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是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调适的基础工作,我们应该以端正的态度来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当前,中国正在营造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在弘扬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的前提下,倡导“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具有多元统一、协调有序、共容共享和包容共生的和谐发展。

和谐文化承认各民族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个性差异,对云南各民族文化采取包容的态度,对营造和谐的文化生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各种文化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和谐统一的一种文化形态。

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大系统中,每一种文化都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相连。

和谐文化是人们精神的家园,是健康的社会精神生活和良好的精神秩序的生长之源。

和谐文化可以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化解现实文化中的矛盾和冲突,增进社会所需要的秩序,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营造一个文化与文化之间相互依赖、和谐共存、相互尊敬的社会文化氛围。

加强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是建设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省的基础,是营造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不管那一代人抛弃了任何一个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他们将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后代人也不会原谅他们的。

参考文献:
[1]《紧急呼救》,冯骥才,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
[2]《以和谐文化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王焕新,《求是》第三期.
[3]《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主叉症结》,美国,圣·胡安,200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