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布置
采区巷道布置之我见
采区巷道布置之我见摘要:采区巷道布置有其基本要求,影响因素有煤层层数、间距,煤层倾角、厚度等,采区联合布置有利于集中生产、掘进及维修费用低、占用设备少、采区服务年限长、回采率高,采用联合布置方式应考虑石门长度是否经济合理、煤层埋藏条件、生产能力等因素。
关键词:矿井;采区;巷道;联合布置1 采区巷道布置的基本要求及影响因素1.1采区巷道布置的基本要求。
采区巷道布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矿井的生产技术的发挥作用,关系到工作面、采区甚至整个矿井的生产效果、科学合理的采区巷道布置应满足以下的基本要求:(1)有利于矿井优化集中生产。
采区能力能满足矿井能力的要求,并有较大的增产活力。
(2)具备完善的生产系统,如运输、通风、疏水、排矸、行人、材料运输、供电、压风、贮煤等系统都应完善。
各生产系统要有利于机械作业效能的充分发挥,并尽可能为采用新技术、新装备创造条件。
(3)要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尽量减少设备台数、简化生产系统、减少掘进率(特别是减少岩巷掘进率)。
做到以较少的巷道来取得较大的经济效果。
(4)合理留设各类煤柱,尽可能提高采区回采率。
(5)要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和其它的有关要求,保证煤矿安全生产。
1.2影响采区巷道补助的因素。
影响采区巷道布置的因素很多,生产能力、设备状况、围岩性质、地质构造、顶板类型、采区涌水、采煤方法都影响采区巷道布置。
但决定采区巷道布置形式的主要因素有三个:(1)煤层层数和各煤层的间距。
如系单一煤层或煤层群间距较大时则形成单一煤层的布置方法,如系近距离煤层群则可能采用联合布置形式。
(2)煤层倾角。
缓倾斜、倾斜煤层的巷道布置与急倾斜煤层比有显著的差异。
(3)煤层厚度。
薄及中厚煤层属于一同类型的布置方式,厚煤层由于采用的采煤方法不同,布置方式有显著的变化。
2 采区联合布置的优点用一组共用的巷道来开采近距离煤层群时叫采区联个布置。
共同巷道包括采区上(下)山、分阶段巷道和采区峒室。
共用巷道一般开掘在煤层群最下面的薄煤层内或煤层群下面的底板岩石中。
-580m水平上山区三采二、四层跨断层联合布置优化设计技术研究与实践
东 掳爰 舛伎
一
2 0 1 3 年第2 期
5 8 0 m 水 平 上 山 区三 采 二 、 四 层
跨 断层 联 合 布 置优 化 设 计 技 术 研 究与 实践
胡 宝敏 , 刘 刚, 王 玉华
( 新 汶 矿 业 集 团 良庄 矿 业 公 司 , 山东 新秦 2 7 1 2 1 9 )
1 3 8 / _ 4 7 。 ~ 7 8 。 ) , 地 面标 高 +1 8 1 . 8 1~ +1 9 4 . 4 3 m, 二
4 关键技 术与创 新点 分析 F 。 断层揭露情况 , F ¨ 断层落差 1 8 m上跳 断层与二 、 四层 间距差 1 2 m。因此将 二、 四层煤采用联
翼单面开采 并分层在 F n 1 , 断层 以东布置轨道 、 运 煤两 条下山 , 施 工 轨 道 上 山 与八 采 回风 上 山连 通 , 贯 穿
良庄煤矿井 田面积 1 2 . 5 k m , 走 向长 3 . 7 k m, 倾 斜 宽3 . 1 k m。井 田内共 含 l 8层 煤 , 可 采煤层 6层 ( 2 、 4 、
采 四层工作面的接续 时间, 保证了采区正常生产接续 , 提高 了采区生产能力 , 达到 了矿 井产量 和经 5断层 ( H= 0~8 1 / 6 5 。 ~8 0 。 ) , 东至O F 5断层 ( H=1 2 . 8 3 。 ) , 南至 F 1 3断层 ( H= 0~
基于以上 原因 , 结合采区巷道布置特点 , 进行采 区 优化布置达到简化 系统 、 减少巷道掘进工程量 、 加快三
1 1 3 3 m, 平 均走 向长 1 0 3 2 m, 面积 5 5 2 1 2 0 m ; 四层 煤
上 限标高 一 4 4 2 . 9 m左右 , 上限标 高 一5 7 0 m左 右 , 倾斜 长2 0 0~ 5 4 8 m, 平均倾 斜长 4 8 2 m, 走 向长 9 3 9~ 1 2 6 7 m, 平均走 向长 1 1 0 3 m, 面积 5 3 1 6 4 6 m ; 该 区域 西 与 3 2 1 2
采煤概论教案7
图10—1 单层布置上山采区准备方式—回风大巷;3--下部车场;4—轨道上山;5--运输上山;6—上部车场;7、7′--中部车场;区段回风平巷;9、9′--区段运输平巷;11—联络眼;12—采取煤仓;13--采区变电所14—绞车房;二、联合布置上山采区准备方式(一)共用采区上山的一种联合准备方式图10—2 共用采区上山的采区巷道联合布置1—阶段运输大巷;2—阶段回风大巷;3—共用运输上山;4—共用轨道上山;5--m1层区段运输平巷;6--区段溜煤眼;7--m1层区段轨道平巷;8—区段石门;9-- m2层区段运输平巷;10--m2层区段轨道平巷;11—采区煤仓;12—大巷车场采区轨道上山兼用于进风,运输上山兼用于回风。
(二)共用采区上山和共用区段平巷巷道联合布置两个薄及中厚和厚煤层m1和m2共用采区上山和共用区段平巷的一种联合准备方式如图10—3所示。
1.巷道掘进顺序2.生产系统图10—4 上山盘区联合布置准备方式1--岩石运输大巷;2—总回风巷;3--盘区材料上山;4--盘区轨道上山;8--回风斜巷;9--煤仓;10--m1层区段进风平巷层;11--区段运输平巷平巷;14--区段材料斜巷;15--区段溜煤眼;16—甩车场;17--无极绳绞车房;绞车房;20--绞车房回风巷;21—下层煤回风眼二、条带式准备方式图10—5 条带式准备方式1—运输大巷;2--回风大巷;3—材料大巷;4—煤仓;5—行人进风斜巷;6—工作面运输巷;7--工作面回风巷10—7 分层平巷水平式布置图10—8 分层平巷重叠式布置上区段工作面的运输平巷;1—上区段工作面的运输平巷;下区段工作面的回风平巷;2—下区段工作面的回风平巷二、上(下)山图10—12 单向斜甩绕道式车场1—运输上山;2—轨道上山;3—区段轨道平巷;4—甩车道;5—绕道图10—14 绕道式装车站采区下部车场运输上山;2—轨道上山;3—采区煤仓;4—大巷;5—人行道;6—材料车道;2—7—顶板绕道;8—采区石门;9—底板绕道装车站储车线这种车场通过能力大,但车场工程量较大,适用于大型采区。
浅谈冯家塔煤矿大巷联合布置开拓方式
间距 5 2 平均为 1 m, ~ 0m, 5 属近距离煤层群。文章 通过冯家塔煤矿一水平大巷的优化布置方案 , 即联 合布置开拓方案 , 总结出近距离煤层群的大巷布置 的一 些优 点及 注 意事 项 , 以对 今 后 类 似 条 件 矿井 开 拓起 到参 考作 用 。
1 冯家塔煤矿概况
理与不合理 , 是关系到煤矿安全生产环节 的大事 、 也 是 直接 影 响矿井 达产 的大 事 , 时还 对 矿 井 的原煤 同 生 产成 本带来 不 可低估 的影 响 。 冯 家塔煤 矿 一水 平 主采 两 层 煤 , 即下 二 叠 统 山
西组 2号和 4号煤 , 2号煤 位 于 4号煤 之 上 , 层煤 两
61
张全 胜等: 浅谈冯家塔煤矿大巷联合布置开拓方式
第2 0卷 第 1 0期
3 大巷层位及条数
3 1 煤层 分组 及水 平划 分 .
面, 由于大巷 服务 年 限较长 采用锚 网喷支护 , 必要 时 增加锚 索 , 取胶 带 输 送 机 大巷 、 助 运 输 大 巷 、 选 辅 回 风大 巷 的断面 分别为 1. I、0 3m 、20m 。 561 2 . 2 . T 考虑 到矿井 服 务年 限较 长 , 要 大 巷 两侧 煤 柱 主
2 一水平 开采煤层 的地质条件
井 田内煤层 自东 向西单斜分布, 煤层埋藏深度 由东向西逐渐加 大, 主采 的 2号 、 4号煤层倾 角平 缓, 一般为 2~ 。煤层间距小 , 9, 煤层厚度变化大 , 煤 层结构复杂。井 田内各煤层瓦斯含量低 , 属低瓦斯 矿井 ; 层 煤 尘 均 有 爆 炸 性 危 险 ; 层 均 为 自燃 煤 煤 煤 层 ; 内地温 正常 , 区 无地 热危 害 。 2号煤层 : 呈简单 的层状产于山西组上部 , 厚度 12 .O~53 平 均 3 0 标 准差 10 , .0m, .8m, . 1变异 系数 3 .9 , 2 7 % 为厚煤 层 , 层结 构较 简单 , 多含 3层 夹 煤 最
联合装置的平面布置
联合装置的平面布置摘要:尼日尔Agadem油田一体化项目炼厂部分第二联合装置包括柴油加氢精制装置、催化重整装置、氢气提纯装置,介绍了第二联合装置平面布置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尼日尔联合装置布置Abstract:The second multiple process plants of Niger Agadem oilfield integrative project consists of diesel hydrofining unit,semi-regeneration reforming unit, PSA purifying hydrogen unit.the second multiple process plants layout is introduced.Keywords:Niger Multiple Process Plants Layout1 项目背景尼日尔Agadem油田一体化项目炼厂部分工程由中尼双方共同出资兴建,炼厂部分建设规模为100万吨/年。
项目建成后不但可以满足尼日尔国内对成品油的需求,还可以出口到周边国家。
工程建设地点位于尼日尔共和国的津德尔省津德尔市(Zinder),津得尔市是该国的第二大城市,人口约30万人,距首都尼亚美950公里,交通较为便利,横贯全国的国家一级公路与纵贯尼日尔津德尔市中部的非洲大陆桥公路在这里交汇。
尼日尔Agadem油田一体化项目炼厂部分工程由四部分组成:炼厂、电厂、油品销售中心和员工生活营地。
炼厂包括装置、公用工程、储运系统等。
2 总加工流程根据原油性质、建设规模和产品方案,炼厂总加工流程选择了常压蒸馏+重油催化裂化方案。
原油进常压蒸馏装置分离,分离出石脑油、柴油馏分和常压渣油,其中直馏石脑油进入重整装置生产高辛烷值汽油,副产氢气;常压渣油直接进入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加工,主要生产LPG、汽油和柴油;催化干气、液化气和汽油进入联合脱硫单元进行脱硫或脱硫醇;催化柴油和直馏柴油进入加氢精制装置。
近距离煤层开采工作面联合布置研究
S c 科 i e n c e & 技 T e c h 视 n o l o g y 界 V i s i o n
近距离煤层开采工作面联合布置研究
崔凤 文 ( 黑龙江省地方煤炭工业( 集团) 总公司 , 黑龙江 哈尔滨 1 5 0 0 0 1 )
【 摘 要】 随着社会 的发展 , 人 类对煤炭等能 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对 于煤层工作的方法又在很大程 度上影 响到煤炭 的开采量 。因此 , 笔
者将在下文中就近距 离煤层开采工作面联合布置 的研 究进 行阐述 . 较为具体 的介绍一 下联合布 置法的定义和优势 , 从而 为矿业公 司提供 一些 参考意见 , 从而能够有所裨 益。
【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联合布置; 开采研究
现实 中,近距离煤层 的开采工作 总是会受到开采技术 的限制 , 从 利必有弊 , 这种盘 区生产 能力小增 加 了辅助生产环节 、 设备 、 人 员, 效 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煤 炭开采量 。其次 , 巷道布置 和支护设计 等也 率低。 而且 1 层煤 用 1 套 盘区巷 的方式增加了盘 区巷道的掘进和维护 是影响其开采量的重要因素。 所 以相关 的煤炭公 司要积极采用联合布 工程量 , 进而增加 了区段煤层平 巷的维护 和运输费用。 置等措施控制好这几个环节 , 只有这样 , 才能获得较为理想 的开采量 。 结合挖金湾矿的煤层的具体特点 . 无论是从地理 因素角度 还是工 程 的施工角度方面 . 联合 布置法 的施工效果都远远优 于分层 布置的施 1 联合布置的相关定 义与意义 工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 . 笔者切 忌认 为分层布置 的方法 就一 定没有联 合布置的方法好 . 只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 在实际 的生产 中 , 相关的工 1 . 1 联合布置的有关定义 从 而确 定出最佳 所谓的煤层开采区的联合 布置工作 . 就是指 当使用 地下开采法采 作人员还是要结合具体的施 工条件进行综合 的分析 . 煤时 。 将开采水平沿走向划分为若干采区 。 作 为矿井生产 的基本单元。 的施工方案 并且在采 区范 围内开掘一系列巷道 , 建立完整 的采 掘 、 运输 、 通风 、 供 电和排水等生产系统 , 以保 证正常生产的布置措施 。其 通常将几个煤 层划为一组 .在最下面的煤层或底板岩石中布置共 用的上 山和平巷 . 般开三条上 山 . 各煤层和底板 巷道用石 门和溜煤眼相联 系 . 再建立 个统一的生产系统。 1 . 2 联合布置 的相关意义 当煤层 间距较小时 .实施 联合布置法 可以从整体上 布置采区巷 道. 几层煤共用一套上山眼和平巷 这样 就可以有效的减小相关的开 采投入资金。而且这些共用巷道布置在煤组最下面的煤层 中, 可 以用 区段石 门将上部煤层联系起来 . 从而形成统一的采区生产系统 。这样 就 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大巷的数 目和巷道工 程量 . 充分发挥运输设备 的能力 , 节省设备和管线器材 , 提高生产能力。 这也是联合布置法 已在 我 国煤矿开采 中获得广泛应用的原因
高层住宅交通核几种布置方式
高层住宅交通核几种布置方式高层住宅交通核几种布置方式1. 引言高层住宅的交通核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便利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高层住宅交通核的几种布置方式,包括梯电联合布置、直梯布置和管线分布。
2. 梯电联合布置2.1 电梯布置在高层住宅中,电梯是居民出行的主要工具之一。
电梯的布置应该考虑到住户的数量、建造物的结构和居民的出行需求。
可以采用集中布置、分扩散置或者混合布置的方式,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2.2 楼梯布置楼梯是高层住宅的备用出口,也是住户进出的重要通道之一。
楼梯的布置应该满足消防安全的要求,并且便于居民的使用。
可以考虑设置主楼梯和辅助楼梯,确保住户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疏散。
2.3 联合布置梯电联合布置是将电梯和楼梯相结合,提供更灵便的出行选择。
可以将电梯和楼梯设置在相对独立的位置,避免拥挤和堵塞。
3. 直梯布置直梯布置是指将电梯直接布置在住户的楼层上,减少了住户在楼栋中的上下行程。
这种布置方式可以提高住户的生活质量,减少了等待电梯的时间。
但是也需要考虑到住户的隐私和安全,避免与住户的居住空间产生冲突。
4. 管线分布高层住宅中的电力、供水、通风和空调等管线布置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这些管线应该布置合理,方便维护和管理。
可以考虑将管线放置在住户楼层的走廊或者楼梯口,避免与住户的居住空间相冲突。
5. 附件本所涉及的附件如下:- 高层住宅交通核布置方案图纸:提供了梯电联合布置、直梯布置和管线分布的详细图纸。
- 装修设计指南:介绍了高层住宅装修设计中与交通核相关的要求和建议。
- 居民调查报告:汇总了对不同交通核布置方式的居民满意度调查结果。
6. 法律名词及注释- 建造法规:指规定了高层住宅建设和使用管理的法律法规。
- 消防安全规范:指规定了建造物消防安全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
- 电梯法规:指规定了电梯设计、安装、使用和维护管理的法律法规。
浅谈多矿井及选煤厂工业场地联合布置
分析 ,提 出了多矿 井及 选煤厂工业场地联合布置的设计理念 ;通过 对 独立建井与多联 合布置建井工业场地 、铁路及场外道路等矿 井主 要 建设用地 的分析比较 ,总结 出多矿 井矿 井联合布置 工业 场地在 节 地 、节能、节水、节材 等方面的优越性 。
左右 。
全防护、卫生间距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土地利用率。 ( 8 ) 在符合生产流程、 操作要求和使用功 能的前提下 , 建筑物、 构筑物等 设施 ,应采用联合 、集 中或多层布置 。 2 多矿井及选煤厂工业场地联合布置 2 . 1多矿井及选煤 厂工业场地联合布置 的概念 多个矿井及选煤厂工业场地联合布置是指在一个矿 区内,相邻 几个矿 井在条件适宜的的情况下 ,将矿井和选煤厂集 中联合布置在 同一块工业场地 ,共用矿井地面辅助设施及场外 公路 、铁路等 ,形 成一个规模集约、分 区合理 、生产集 中、联系方便 的高效矿井 工业 场地 。 2 . 2 多矿井及选煤厂工业场地联合布置的优点 在 市场经济初 期,出于引入 竞争机制 的考 虑,在同一矿 区 内 往 往开发 主体 为多个 ,虽进 行了总体 规划 工作,但 主要是对矿区边界 和 内部井 田边界划分 、矿 区. 总体规 模和 各矿 井生产规模等做的详细 规划 ;矿区地面 工业场地 场址选择和总体布局只是根据规程规范 , 用地 指标等 做的概括性、笼统的简单规划 。矿区 内各开发主体进行 矿井设计与建设,也多为独立建设 ,矿区部分地面设施存在重复建
【 关键词 】 工业场地;联合布置 ;节地 ;设计
1矿井及选煤厂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的一般原则 ( 1 ) 应符合 国家 的工业布局 、 城镇 ( 乡)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的要求 。
基于ANSYS的联合布置弹簧汽机基础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第40卷第4期2020年11月桂林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l.40No.4 Nov.㊀2020文章编号:1674-9057(2020)04-0747-06㊀㊀㊀㊀㊀doi:10.3969/j.issn.1674-9057.2020.04.012基于ANSYS的联合布置弹簧汽机基础结构的有限元分析陈伊军a,黄㊀君a,吴㊀宇a,黄立新(广西大学a.土木建筑工程学院;b.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宁㊀530004)摘㊀要:选取1000MW级滨河路口燃煤示范电厂联合布置弹簧基础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大型商用有限元软件ANSYS平台,采用工作平面切割面的方式建立框架结构几何模型,并将复杂的基础台板的几何模型利用面拖拽形成体的方式制作,进而建立联合布置弹簧基础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对联合布置汽机基础结构进行了静力和动力响应的有限元分析㊂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基础柱的轴压比和结构振动线位移值的有限元计算结果均符合规范要求;模态分析结果显示,该结构具有相当复杂的动力特性和较大的结构优化空间㊂关键词:联合布置弹簧基础结构;轴压比;模态分析;谐响应分析中图分类号:TU398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20世纪70年代来,汽机机组的容量逐渐向大型化㊁超大型化发展,随着工程结构设计经验的累积和技术的发展,一些成熟的理论和方法被应用在动力基础的研究分析中[1-6]㊂基础的结构形式也从最初单一形式的刚性基础慢慢演变出了降低刚度的柔性基础㊁独立弹簧基础[7-11],以及联合布置弹簧基础[12]等基础形式㊂联合布置弹簧汽机基础将基础台板下的立柱和中间层与厂房相连接,这样的结构整体性强,汽轮机组所在的基础台板部分所承受的地震水平响应加速度更低,在抗震性能方面表现最为突出㊂有限元法广泛应用于工程结构力学分析[13-15],但由于联合布置弹簧基础结构出现时间较晚,形式相对其他类型汽机基础结构较为新颖,且汽机基础柱与主厂房柱网连接的特点使得结构变得复杂,因此存在建模难㊁计算难的问题㊂目前业内对该类型结构的细节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㊂本文基于有限元软件ANSYS,采取利于APDL 命令流高效批处理的特殊方式,建立联合布置弹簧汽机基础及主厂房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并对其结构的力学性能进行有限元分析㊂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结构基础柱的轴压比和振动线位移值均符合规范要求,结构的动力特性比较复杂,具有较大的优化空间㊂1㊀ANSYS建模某1000MW级燃煤电厂的联合布置弹簧汽机基础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主厂房框架部分纵向为70m,横向31.5m,在横向设置了9排框架柱㊂主厂房柱网与汽机基础的基础柱中间层以梁相连,而运转层则不设连接㊂汽机基础部分,汽机台板长为45.85m,高度为20m,在涡轮机侧汽机台板宽度为16m,在发电机侧汽机台板宽度为11m㊂汽机基础由汽机顶台板㊁12根基础框架柱组成,汽机台板厚度为2.38~3.88m㊂联合布置弹簧汽机基础由于与主厂房相连接,加之其基础台板具有不规则几何外形以及大量工艺细节,结构形式复杂,整体建模十分困难㊂㊀收稿日期:2019-09-24㊀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262002)㊀作者简介:陈伊军(1993 ),男,硕士,研究方向:工程结构与力学,cchan42@㊂㊀通讯作者:黄立新,博士,教授,gxuhuanglixin@㊂㊀引文格式:陈伊军,黄君,吴宇,等.基于ANSYS的联合布置弹簧汽机基础结构的有限元分析[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0,40(4):747-752.1.1㊀框架部分常规框架结构是由下而上㊁从低级图元到高级图元的 点 线 面 体 的建模方式,对于复杂模型过于繁琐,且不利于后续网格划分以及APDL 命令流批处理运行㊂在框架部分使用工作平面切割平面的方式建模(该方法便于复杂框架结构建模),使用APDL 命令流批处理进行复杂模型自动建模的最佳选择方法如下:ANSYS 中的工作平面是一个无限平面,可以利用指定坐标的工作平面作为基础,在平面上生成指定坐标的面元,也可以利用工作平面进行平移㊁旋转,对指定面元㊁体元进行切割,生成包含指定坐标的面元㊁线元㊁点元㊂wpoff,,,8.55rectng,0,72.4,-0.65,41.15上述命令表示:在z 坐标为8.55的xoy 平面上生成对角点坐标为(0,-0.65)㊁(72.4,41.15)的矩形,如图1所示㊂该矩形一方面构成结构中间层的楼板,另一方面在后续将通过一系列操作生成结构中间层所有的梁单元㊂图1㊀创建面模型Fig.1㊀Creating surface modelwprota,,-90,90wpoff,,,10asbw,all上述命令表示:旋转工作平面至yoz 平面x =0处,平移10个单位,对空间进行切割,实际也就是对之前创建的矩形进行了切割㊂图2a 从建模角度讲,分割了楼板的同时,在楼板创建了一x =10的线元,而这可作为框架结构柱网中的一个轴㊂重复上述操作可得到柱网完整的中间层平面㊂同时,楼板中的洞口㊁突变也均可使用工作平面进行处理㊂完整的中间层几何模型如图2b 所示㊂运转层以及厂房各高度平面均采用这种方式建模㊂平面建立完成后,将各平面间以线元连接即可完成框架模型的几何建模㊂图2㊀创建柱网模型Fig.2㊀Creating column net models1.2㊀基础台板部分基础台板部分情况较为特殊,其几何建模的方式涉及使用扫略网格划分的原理㊂扫略网格划分法有相对映射网格划分较少的建模工作量,同时有着远高于自由网格划分的网格质量,只是该方法的使用有前提条件,需要几何模型在某一个方向上的拓扑形式不变㊂基础台板拥有不规整的几何造型以及大量的细节结构,要使其满足扫略网格划分的条件,需要使用特殊的建模方法,即先建立分部模型各部分的底面,再将底面模型沿高度拖拽生成体,这样制作的几何模型即可满足要求,具体方法如下:利用关键点生成面的方式生成与待建模部分底面尺寸一致的面元,如图3a 所示,利用布尔运算绘制细节,在这一部分中体现为若干洞口,如图3b 所示㊂之后利用拖拽命令VDRAG 生成体,就生成了基础台板这一部分基本的几何模型㊂如图4a 所示,以类似的方式继续添加结构细节,最终可以得到如图4b 所示的完整的几何模型㊂图3㊀创建底面模型Fig.3㊀Creating bottom surface models847桂㊀林㊀理㊀工㊀大㊀学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图4㊀创建体模型Fig.4㊀Creating volume models基础台板前1/3的几何模型就此建立完成㊂剩余部分使用类似方法,可得完整基础台板几何模型,如图5所示㊂这样的模型包含了所有的结构细节,但仍然可以用扫略网格划分的方式进行高效高质的网格划分㊂进一步设置材料参数以及网格大小,并对其划分网格㊁设置设备荷载和边界条件,即可得到如图6所示的有限元模型㊂其中弹簧隔振器位于各柱柱头,各柱编号及平面位置见图7,各弹簧隔振器弹簧刚度见表1㊂2㊀有限元分析2.1㊀静力分析基于所建的有限元模型,在各种荷载组合中最不利状态下,计算联合布置弹簧基础结构12根图5㊀基础台板几何模型Fig.5㊀Geometry model of baseplate图7㊀基础柱编号Fig.7㊀Foundation column numbers表1㊀弹簧隔振器刚度㊀㊀㊀Table 1㊀Stiffness of spring isolatorsN /mm弹簧所在柱编号轴向刚度切向刚度C 11,C 121.13ˑ108 1.50ˑ108C 21,C 222.59ˑ1083.44ˑ108C 31,C 32 1.90ˑ108 2.60ˑ108C 41,C 42 2.46ˑ108 2.97ˑ108C 51,C 52 2.32ˑ108 2.80ˑ108C 61,C 622.74ˑ1073.20ˑ107基础柱底的轴力值(基础柱编号见图7)㊂根据‘建筑设计抗震规范“(GB 50011 2010)将轴力值转化为决定框架结构延性的指标 各柱的轴压比㊂根据计算得到的轴压比,分析本文研究对象的各基础柱的受力状况㊂㊀㊀㊀㊀㊀u =N /(A ˑf c ),(1)其中:u 是轴压比,本文场地为Ⅱ类,结构形式取框架结构,则取值应不大于0.75;N 是轴力设计值;A 是截面面积;f c 是混凝土轴心设计抗压强度设计值,实际工程采用C50混凝土,取值23.1N /mm 2㊂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2012)与‘电力工程设计手册“[16],主要考虑了恒载㊁活载㊁风荷载㊁管道荷载㊁吊车荷载㊁动内力㊁短路力矩㊁地震荷载等8种荷载作用㊂经过组合得到最不利工况后,采用ANSYS 计算该种工况下的各柱轴力,并根据规范将结果转化为轴压比,计算结果见表2㊂图6㊀联合布置弹簧基础有限元模型Fig.6㊀Finite element models of joint configured spring foundation947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陈伊军等:基于ANSYS 的联合布置弹簧汽机基础结构的有限元分析表2㊀静力分析结果Table2㊀Static analysis results柱编号截面尺寸/mm轴力/kN轴压比C111200ˑ15005290.60.127 C121200ˑ15005221.50.126 C211800ˑ14009061.70.157 C221800ˑ14009227.00.159 C31900ˑ25006924.30.133 C32900ˑ25007132.20.137 C411000ˑ25007387.40.128 C421000ˑ25007376.90.128 C511000ˑ15007342.30.212 C521000ˑ15007339.00.212 C611000ˑ13502576.10.083 C621000ˑ13502493.70.079可知:1)就本结构而言,关于基础台板中轴线对称的柱所受轴向压力基本一致,例如C11㊁C12所受轴力分别为5290.6㊁5221.5kN,数值上仅相差1%,其余各柱情况也类似,由此可见所受轴力不仅在几何上对称,上部荷载分布也是相对均匀,后文中也将这12根基础柱作为关于基础台板中轴线对称的6对立柱处理,每对柱受力情况将被认为是基本一致;2)C21㊁C22受到了最大的轴向压力为9061.7㊁9227kN,但由于该对柱是所有基础柱中截面尺寸最大(1800mmˑ1400mm)的一对,轴压(0.157㊁0.159)并非各柱中最大值,可以体现出这对柱并非是所有基础柱中最危险的;3)根据轴压比计算结果,C51㊁C52相对其他基础柱来说处于最危险状态,轴压比值最大,为0.212,但不仅远小于Ⅱ类场地要求的0.75,甚至也远小于Ⅰ类场地所要求的0.65㊂从整体的分析结果看,联合布置弹簧基础结构中,基础柱的轴压比设计偏于保守,所有柱的轴压比值都远小于规范规定的0.75㊂考虑到在布置弹簧隔振器后,对台板基础柱的计算基本可以按静力结构进行分析,留有如此大的余裕意义不大,说明该结构具有优化空间㊂2.2㊀动力响应分析2.2.1㊀分析原理㊀忽略阻尼的影响,动力学方程可以表示为㊀㊀㊀Mä(t)+Ka(t)=Q(t),(2)其中:a(t)㊁ä(t)和Q(t)分别是系统节点的位移向量㊁加速度向量和荷载向量;M和K分别是系统结点的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㊂当该式右端取为零时,可以得到自由振动方程,即㊀㊀㊀Mä(t)+Ka(t)=0㊂(3)由式(3)可以求解系统的频率和阵型,这构成了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㊂在简谐荷载作用下,由式(2)可以求解系统的动力响应㊂2.2.2㊀模态分析㊀振动模态是所有结构都具有的特性㊂通过模态分析,可以明确结构在各频率范围内各阶主要模态的特性,这是分析结构在动力荷载作用下所产生振动响应的重要依据㊂对联合布置汽机基础及其主厂房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得出该结构在一定范围的各阶自振频率和振型㊂根据‘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50040 1996),本文取工作转速(3000r/min)的1.4倍,即自振频率3000r/min范围为0~70Hz㊂有限元计算频率结果如表3所示,限于篇幅仅列出前20阶的结果㊂由模态分布可知,该结构自振频率表现相当密集,意味着结构具有相当复杂的动力特性㊂图8是前三阶自由振动主振型图,第1阶振型主要表现为x方向的平动,第2阶振型为xoy平面的扭转,第3阶则表现y方向的平动㊂2.2.3㊀谐响应分析㊀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的振型叠加法,通过谐响应分析,得到联合布置汽机基础及其主厂房结构在汽机转速ʃ25%范围内结构的位移频幅特性曲线,进而得出结构的最大振动线位移,验证结构的振动线位移是否满足规范要求㊂结构的振动线位移主要考察结构在扰力荷载作用下特定节点的振动线位移㊂根据‘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规定,当有m个扰力作用时,质点i的振动线位移为㊀㊀㊀㊀A i=ðm k=1(A ik)2,(4)式中:A i是节点i处的振动线位移;A ik是第k个扰力对质点i产生的振动线位移㊂本文将扰力视为集中力作用在机器轴承中心高度的节点上,在扰力作用点处分别作用纵向(x向)㊁横向(y向)和竖向(z向)扰力荷载,进而采用谐响应分析法计算扰力作用点处的振动线位移响应㊂扰力作用点W1~W8位置如图9所示,扰力大小如表4所示㊂分析联合布置汽机基础及其主厂房结构在汽机转速为3000r/min即自振频率0~70Hz范围内结构的位移频幅特性曲线,得到台板上汽机轴承中心高度的结点W1~W8处的三向振动线位移㊂057桂㊀林㊀理㊀工㊀大㊀学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表3㊀模态分析结果Table 3㊀Modal analysis results阶次12345678910频率/Hz 0.974 1.419 1.524 1.608 1.800 1.819 2.078 2.333 2.515 2.757阶次11121314151617181920频率/Hz2.7892.8202.8762.9772.9993.0193.4053.5393.5783.601图8㊀自由振动振型Fig.8㊀Mode shapes of free vibration图9㊀机器转子编号Fig.9㊀Machine rotor numbers表4㊀扰力荷载Table 4㊀Disturbance loads作用节点扰力/kN x 向y 向z 向W 17.51515W 225.450.850.8W 371.8143.6143.6W 4106.8213.6213.6W 551.4102.8102.8W 646.993.893.8W 753106106W 83.67.27.2图10是位移频幅特性曲线,可以发现:1)对于所有扰力点,x 方向上的振动线位移峰值最大,为W 5处的19.5μm;z 方向上其次,为W 4处的14.9μm,y 方向上最小,为W 4处的11.1μm;2)进入工作转速(3000r /min)后各向扰力作用下,各结点振动线位移均趋于平稳,意味着汽轮机在运转阶段可以平稳运行;3)在各向扰力作用下,在启动阶段,各结点振动线位移值均小于30μm;正常运行阶段,各节点振动线位移值均小于20μm,说明结构原型符合规范要求,可以保障汽轮机在各个阶段均不受到由自身运转带来的损伤㊂3㊀结㊀论本文以1000MW 级滨河路口燃煤示范电厂联合布置弹簧基础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 对其进行建模㊂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限元图10㊀各向扰力作用下的位移Fig.10㊀Displacement disturbance in different directions157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陈伊军等:基于ANSYS 的联合布置弹簧汽机基础结构的有限元分析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相对传统的 点 线 面 体 建模方式,本文通过使用工作平面切割法,建立主厂房框架模型,同时通过拖拽面形成体的建模方式,建立基础台板的几何模型,利用APDL命令流进行自动化批处理的方式建立复杂模型且获得高质量的六面体网格㊂(2)结合有限元法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在各种荷载组合中最不利状态下,计算联合布置弹簧基础结构12根基础柱的轴压比,结果表明轴压比符合规范要求,并且余裕较大,认为该结构具有一定的优化空间㊂(3)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联合布置弹簧基础结构进行动力响应分析㊂模态分析显示该结构自振频率表现相当密集,意味着结构具有相当复杂的动力特性㊂由谐响应分析得到的位移频幅特性曲线发现,结构振动线位移值符合规范要求,可以保障汽轮机在各个阶段均不受到由自身运转带来的损伤㊂参考文献:[1]杜宁军,白国良,赵金全,等.大型电厂型钢混凝土框排架混合结构汽机主厂房动力特性研究[J].振动与冲击, 2018,37(12):102-108.[2]屈铁军,向坤,尹学军,等.汽轮发电机基础抗震性能拟动力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3,35 (1):115-119.[3]Liu W M,Novak M.Dynamic behaviour of turbine-generator-foundation systems[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2010,24(3):339-360.[4]张世海,梁伟,李录平,等.国产600MW汽轮发电机组基础地震响应特性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7,39(3):67-72.[5]张博一,李秋稷,王伟,等.汽轮发电机组弹簧隔振基础模型动力特性试验[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5,47 (4):37-43.[6]Loli M,Anastasopoulos I,Gazetas G.Nonlinear analysis of earthquake fault rupture interaction with historic masonry buildings[J].Bulletin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2015, 13(1):83-95.[7]Taradai D V,Gudoshnikov V S,DonÉA.Measuring the de-formation of the shafting during the operation of AE64.3A gas-turbine unit mounted on a vibration-isolated foundation[J]. Power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2016,50(4):435-437.[8]余紫群,杨晓辉.田湾二期汽轮发电机组弹性基础选择[J].汽轮机技术,2014,56(1):18-21.[9]宋远齐,周向群,付裕.岭澳二期半速汽轮发电机弹簧基础现场动力测试与计算比较[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46(S1):245-248.[10]尹学军,王伟强,谷朝红,等.电站设备抗地震的再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45(S1):298-301.[11]尹学军,王伟强,谷朝红,等.理论发电机组弹簧基础振动设计评判标准讨论[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2, 32(3):302-306.[12]梁燮荣.我国600MW机组电厂主厂房布置概况[J].电力建设,1995(10):16-19.[13]石振明,秦浩,张清照,等.钻孔灌注桩桩周土扰动的有限元分析[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7,37(3): 519-524.[14]崔春义,梁志孟,陈守龙,等.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桥梁结构-地基完全相互作用体系动力响应分析[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8,38(1):94-99.[15]孙浩,万青青,杨秋宁,等.一字型钢管束混凝土剪力墙轴压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9,39(3):628-634.[16]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电力工程设计手册火力发电厂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7.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jointly configured springturbine foundation structure based on ANSYSCHEN Yi-jun a,HUANG Jun a,WU Yu a,HUANG Li-xin(a.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Key Laboratory of Engineering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Structural Safety,Ministry of Education,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530004,China)Abstract:The jointly configured spring foundation structure of1000MW Coal-fired Power Plant at Binhe Cross-ing i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Based on the platform of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and commercial soft-ware ANSYS,the geometric model of frame structure is established by cutting surface of working plane.The geo-metric model of foundation deck is made by dragging surface to form body.Thus,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is estab-lished.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the st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jointly configured spring turbine foundation structure is carried out.Numerical results of the FEM show that the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of the foun-dation column and the nodal displacements under disturbance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pecifications.The model analysis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structure has complicate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space. Key words:jointly configured spring turbine foundation structure;axial compression ratio;model analysis; harmonic response analysis257桂㊀林㊀理㊀工㊀大㊀学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
采矿通论 第九章
采用巷道的联合布置,是采区巷道布置的一项重大改革。 采用巷道的联合布置,是采区巷道布置的一项重大改革。实 践证明,采区巷道联合布置与单层布置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践证明,采区巷道联合布置与单层布置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减少了采区上( 山和采区车场及峒室的数量, 1 ) 减少了采区上 ( 下 )山和采区车场及峒室的数量 , 降低了掘 进和维护费用。 进和维护费用。 2 ) 增加了采区数量,采区的服务年限相对增长,缓和采区接替 增加了采区数量, 采区的服务年限相对增长, 和提高采区生产能力,减少矿井同时生产数目, 和提高采区生产能力,减少矿井同时生产数目,有利于实现集中 生产。 生产。 能采用能力大、效率高、性能可靠的机械设备, 3 ) 能采用能力大 、 效率高 、 性能可靠的机械设备, 有利于提高 机械化水平,对保证采区正常地安全生产有利。 机械化水平,对保证采区正常地安全生产有利。 减少了巷道的保护煤柱,降低了煤炭损失, 4 ) 减少了巷道的保护煤柱 , 降低了煤炭损失 , 有利于提高采区 回采率。 回采率。
二、采区内的生产系统
采区内的生产系统主要包括:运煤系统、运料及排矸系统、 通风系统、供电系统。根据图13-1所示将各生产系统分述如下: (1)运煤系统 工作面的煤炭经区段运输平巷和采区运输上山进入采区煤 仓,然后在采区下部车场装车外运至井底车场。 (2)运料及排矸系统 采区下、中、上部车场、轨道上山及各区段的回风平巷内 均铺设有轨道、并与大巷接轨。采区和工作面所使用的材料和 设备均沿轨道运输线路用材料车运往各个地点。掘进时所出的 煤和矸石,利用矿车按与运料相反的方向运出采区。
三、采区生产能力
(1)采区生产能力 是指单位时间内采区所能生产煤炭的数量。一般以 采区日产量(t)或年产量(t/a)来表示。是采区内同 时生产回采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的总和 (2)采区生产能力是一项综合性指标 是工作面生产能力、平巷、上山运输能力,采区煤仓、 采区车场的通过能力相配合的结果 相配合的结果。 相配合的结果
采区巷道布置方式评价及选择
采区巷道布置方式评价及选择王万亮【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采区巷道联合布置特点、采区巷道布置方式评价、采区巷道布置方式选择等技术问题。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1页(P67-67)【关键词】采区;巷道布置;方式;评价;选择【作者】王万亮【作者单位】七台河市矿产资源地质测量队,黑龙江七台河 154600【正文语种】中文1 采区巷道联合布置特点同单层布置采区相比,多煤层联合布置采区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设置有共用的采区上(下)山以及共用的区段集中平巷。
一般而言,多煤层联合布置采区的回风上(下)山常常布置在上部煤层中。
其次,增加了煤层间的联系。
因其各煤层共用的采区上(下)山布置在下部煤层或最下一层煤的底板岩层中,上部煤层只布置区段平巷,则区段平巷(或共用区段集中平巷)与采区上(下)山之间,或者区段平巷与区段集中平巷之间要布置联络巷道,增加煤层之间的联络通道。
辅助运输巷道以石门联系,输送机运输巷道以溜煤眼联系为好。
再次,煤炭采出率较高。
底板岩层中布置采区上(下)山,不留或少留煤柱,实行跨上山开采,或只在布置上山的下部煤层中留设,可以减少采区煤柱损失。
最后,采用下行式的开采顺序。
为了确保上部煤层和采煤工作面免受下部煤层开采以后顶板岩层移动破坏的影响,在同一区段内,要先采上部煤层,错开一定安全距离以后,再采下部煤层。
2 采区巷道布置方式评价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采区巷道联合布置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
一些矿区按具体的煤层赋存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进行了多方面的采区巷道布置改革,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其主体可概括为“中间岩石上(下)山、区段岩石集中巷”的布置模式。
由于当时的采煤工作面机械化程度不高,采煤工作面推进速度与岩巷掘进速度基本适应,以及联合布置可增加采区内同时生产的工作面个数,提高采区的生产能力,特别是有利于处理采空区自然发火,采区巷道联合布置方式有一定的优势。
浅谈采区巷道联合布置
l ■
C h i n a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R e v i e w
浅 谈 采 区巷 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合 布置
崔存 海
( 黑 龙江 省鹤 矿集 团职 工大 学 黑龙 江 鹤 岗 1 5 4 1 0 0 ) 中图分类 号 : T D 8 2 2 . 2 文献 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9 — 9 1 4 X( 2 0 1 3 ) 0 7 —0 3 1 8 — 0 1
在采 区 内如 通风能 力允 许、 可 布置较 多的工 作面 同时生产 , 有 利于提 高采 区生产 能力 。 同时可 以相 应地 减少矿 井生产 采 区数 昏缩短 生产 战线 , 减少 辅助
3采 区联 台布 ■的 优点 :
用一组共用的巷道来开采近距离煤层群时叫采区联合布置。 采区共同巷道
包括: 采区上 ( 下) 山、 分阶段 巷道和 采 区峒室 。 共用巷 道通常 开掘在煤 层群 最下 面的薄煤 层 内或 煤层群 下面 的底板岩 石 中。 共 用的采 区上( 下) 山或分 阶段 巷道 用石 门或溜 煤眼与各 煤层联结 。 当煤层 层数较 多 , 层 间距各 自不同 时, 往往 把相 近的几个 煤层分 为若 干组 , 每个 组共用 一套巷 道 , 这 样的布 置方 式 DL { 分 组联
利于增 加采 区生产 能力 和合理 集 中生产 。 4 . 3要注 意各 煤层 的生产 能力 、 同时生产 的工作 面个数 等 因素 , 使 采 区生
产能力 满足 整体要 求 。
4 . 4要 考虑 各煤 层开 采时 的压层 关 系和薄 煤层 合理 搭配 开采 , 如 开采 倾 斜、 缓倾 斜上 下煤 层或煤 组在 同一分 阶段 中有压层 向题 时 , 应将上层 问题时 , 是
采用联合布置实现边角煤连续回采
( 上接 第 3 5页) 512 施 工后期钻 孔偏 斜 的抽检 复测 .. 在施 工后 期 ,冻结单 位委 托 山东省煤 田地质 队
张的局 面。
关键 词 :联合 布置 ;边 角煤 ;连续 回采
中 图分类 号 :T 8 2 文献 标识码 :B 文章 编号 :1 0 — 0 3( 0 1 2 0 4 — 2 D 2 0 7 1 8 2 1 )0 — 0 4 0
一 et e 1m t r a g m e t or a iema g n 一 o 一 Us ● r n e n e ’z r i a a h - ● a o t l 一 lcl c n i u u ii g o t o sm n n n
后 ,由两翼 回采转变为单翼 回采 ,实 现了连续 回 采 ,大大节 约 了生产准 备 时间 。
24 效果评 价 .
要重新 配一 条专 用运煤 巷 ,且运 、副巷 系统需要 对 调 才 能满 足 生 产 要 求 。经 过 改 造 ,将 两 面联 合 布
通过对 124 2 1 工作面与 12 3 2 1 工作面进行联合
地质条件允许 的情况下 ,将 124工作面运巷与 21 110( ) 2 1 里 工作面运巷贯通。同时掘进 124工 21 作面副巷 , 先与 12 2 2 1 工作面系统贯通 ,使 124 2 1 工作面可以先进行回采。这时就可以利用 124 2 1 系 统开始掘进 123 2 1 工作面副巷与二里采行人进风斜 巷贯 通 ,从而形 成系 统 。待 12 4 作 面推至设 计 21 工 位置前 ,将两个 工作 面副巷贯 通 ,从而在 该 区域实
22 采用联 合布置 后生产 系统 I
采 用联合 布置后 生产系统 如 图 2所示 。
煤矿开采学2之第十一章准备方式的类型及其选择
第一节准备方式的概念及其种类一、准备巷道的布置方式称为准备方式。
二、准备方式的类型采区式盘区式带区式三、按煤层群开采时的联系方式,分为单层准备和联合准备采区准备的几种形式(a )双翼采区;(b )前上山单翼采区;(c) 后上山单翼采区;(d )跨多上山采区(a)(b)(c)(d)井田中央方向井田中央方向井田中央方向准备方式采区式盘区式带区式下山采区上山盘区上山采区下山盘区石门盘区下山带区上山带区单翼采区双翼采区跨多上(下)山采区单翼盘区双翼盘区跨多石门盘区多分带带区相邻分带带区联合布置准备单层布置准备准备方式分类第二节采区准备方式一、煤层群单层准备方式1.各煤层单独布置采区;2.适应于层间距较大的薄、中厚及厚煤层;3.由一组上山(或下山)为一层煤开采服务。
单层采区准备方式第二节采区准备方式一、煤层群单层开采适用条件:层间距较大布置方式、生产系统与单一煤层走向长壁采煤法基本相同。
34,5''9'7898761431214,5''9'789876142101.运输大巷;2.回风大巷、3.采区运输石门;4.采区回风石门;5.运输上山;6.轨道上山;7.采区煤仓;8.区段运输平巷;9.区段回风平巷二、多煤层联合开采(一)采区集中上(下)山联合布置如下图,该采区上层煤为中厚煤层,下层煤为薄煤层,两层煤间距15m ,煤层倾角15°,煤层顶底板岩层中等稳定,地质构造简单,瓦斯涌出量不大。
采区双翼走向长度1000m ,倾斜长度600m ,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二节采区准备方式6''78'6131275914481311ⅠⅠ15210采区集中上(下)山联合布置11211412345'66'8713151089采区集中上(下)山联合布置1.运输大巷;2.采区石门;3.运输上山;4.轨道上山;5.上层煤共段运输平巷;6.上层煤区段回风平巷;7.下层煤区段运输平巷;8.下层煤区段回风平巷;9.区段石门;10.溜煤眼;11.采区下部车场;12.采区煤仓;13.绞车房;14.采区变电所;15.采区风井(一)采区集中上(下)山联合布置1.采区生产系统1)运煤系统上层煤:5-10-3-12-1下层煤:7-3-12-12)通风系统新风由1-2-11-4-9`-6`-5到达采煤工作面乏风由6-9-15下层煤工面的新风由采区上山进入到工作面平巷,污风由工作面回风平巷到采区风井排出。
浅谈多矿井及选煤厂工业场地联合布置
浅谈多矿井及选煤厂工业场地联合布置【摘要】根据矿区井田划分、矿井及选煤厂工业场地场址选择、总平面布置设计原则和要求,通过工程设计实例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提出了多矿井及选煤厂工业场地联合布置的设计理念;通过对独立建井与多联合布置建井工业场地、铁路及场外道路等矿井主要建设用地的分析比较,总结出多矿井矿井联合布置工业场地在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的优越性。
【关键词】工业场地;联合布置;节地;设计1矿井及选煤厂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的一般原则(1)应符合国家的工业布局、城镇(乡)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
(2)场址选择应对原料、燃料及辅助材料、产品流向、建设条件、经济、社会、人文、城镇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环境保护、文物古迹、征地拆迁、对外协作、施工条件等各种因素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3)场址应有便利和经济的交通运输条件与场外铁路、公路的连接。
(4)场址应具有满足建设工程需要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
(5)场址应满足建设所必须的场地面积和适宜的地形条件。
(6)场址应具有满足建设、生产、生活及发展规划所必需的水源、电源条件。
(7)总平面布置应节约用地,在满足工艺生产、物流运输、安全防护、卫生间距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土地利用率。
(8)在符合生产流程、操作要求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建筑物、构筑物等设施,应采用联合、集中或多层布置。
2 多矿井及选煤厂工业场地联合布置2.1多矿井及选煤厂工业场地联合布置的概念多个矿井及选煤厂工业场地联合布置是指在一个矿区内,相邻几个矿井在条件适宜的的情况下,将矿井和选煤厂集中联合布置在同一块工业场地,共用矿井地面辅助设施及场外公路、铁路等,形成一个规模集约、分区合理、生产集中、联系方便的高效矿井工业场地。
2.2 多矿井及选煤厂工业场地联合布置的优点在市场经济初期,出于引入竞争机制的考虑,在同一矿区内往往开发主体为多个,虽进行了总体规划工作,但主要是对矿区边界和内部井田边界划分、矿区总体规模和各矿井生产规模等做的详细规划;矿区地面工业场地场址选择和总体布局只是根据规程规范,用地指标等做的概括性、笼统的简单规划。
浅探近距离煤层开拓巷道的联合布置
副井底绕 道 开 口按 照 2 。 山掘 进 施 工 至 三 煤 层 0上
一
辅助 提升装 置 。井 田东西走 向短 、 南北 倾 向长 , 煤 采
工 作 面 切 眼 按 走 向 布 置 、 倾 向 推 进 , 用 倾 斜 长 壁 按 采 后 退式 采煤 法 。 该 矿 井 主 采 二 和 三 煤 层 , :煤 层 平 均 厚 二 3 0m, : 层 平 均 厚 1 5m。 三 煤 层 位 于 二 煤 . 三 煤 . 层 之上 , 煤 层 平 均 间距 为 9 两 0 m。 在 矿 井 建 设 初
带暗斜 井上 下重 合 ) 东 翼 回 风斜 巷 , 、 回风 斜 巷施 工
到 位 后 施 工 三 :煤 层 一6 0 m 水 平 东 、 翼 胶 带 巷 。 3 西 东 、 翼 胶 带 巷 的 交 叉 点 再 施 工 1个 煤 仓 与 下 面 主 西
工 艺和技 术水平 , 。 山掘进 单面 按月进 尺 8 5下 0 m计
算 , 需要 2 则 0个 月 的 时 问 。 且 系 统 形 成 后 运 输 、 排
水 、 电等距离 远 , 节多 , 供 环 系统 复杂 , 水平 和采 区接
收 稿 日期 : 0 0—0 O 21 8一 l
运 输 巷 相 连 。三 煤 层 一 3 水 平 的 煤 矸 就 通 过 6 0m 2个 煤 仓 和 一 部 胶 带 落 到 二 煤 层 一 0 水 平 强 70m
21 0 1年第 1期
中 州 煤 炭
总第 11 8 期
浅 探 近 距 离 煤 层 开 拓 巷 道 的 联 合 布 置
侯保青
( 南神火煤电有限公 司 新庄煤矿 , 南 永城 河 河 460 7 6 0)
摘 要 : 了保 证 矿 井 开 采 水 平 的合 理 接 替 , 近 距 离 煤 层 的 水 平 延 伸 方 案 进 行 了研 究 。 采 用 联 合 布 置 的 方 为 对 法 , 下 一 煤 层 开 拓 巷 道 开 口通 过 施 工 斜 巷 到 达 上 一 煤 层 , 少 了工 程 量 , 短 了水 平 、 区接 替 时 间。 研 究 在 减 缩 采
登茂通矿煤层联合布置通风系统优化方案
阳煤登茂通煤业公司2#、3#煤层联合布置开采中回采工作面系统巷道的优化和改进阳泉煤业集团安泽登茂通煤业有限公司李海波摘要:阳煤登茂通煤业公司在一采区开采活动过程中,在回采工作面运输、出煤及回风系统巷道布置上,由于设计不合理,致使回采工作面系统巷道较多、设计不合理、管理难度大等情况。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二采区的开采活动中,全面优化设计,做到通风系统简单、可靠、合理,提高巷道的利用率。
关键词:通风系统优化合理一、引言阳煤集团安泽登茂通煤业公司在一采区2#、3#煤层联合布置开采过程中,由于回采工作面系统巷道布置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导致一条巷道仅服务一个回采面、存在角联通风系统、轨道运输与皮带运输交叉、系统巷布置多导致管理困难等一些列问题。
在总结一采区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在二采区开采前,提前考虑两翼开采过程中通风、运输系统的优化。
做到通风系统简单、合理,避免角联通风巷道;一巷多用,系统巷道服务周期长。
二、煤层赋存及煤质可采煤层:本井田批采2~10号煤层,其中2、3、10号煤层为可采煤层,其它煤层为不可采煤层,分述如下:2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中部,下距3号煤层间距5.95~19.59m,平均13.10m。
2号煤层厚度1.25~1.53m,平均1.38m,结构简单,不含夹石,顶板岩性以粉砂岩为主,底板为泥岩,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
3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中下部,下距10号煤层间距77.78~106.04m,平均85.50m。
3号煤层厚度0.90~1.83m,平均1.49m。
一般不含夹矸,局部含一层夹矸,顶板以泥岩为主,粉砂岩次之,底板为泥岩,为稳定基本全区可采煤层。
三、采区准备巷道布置方式二采区2#、3#煤层开采采用联合布置开采方式,采区准备巷道为“两进一回”通风系统:其中采区轨道巷与采区皮带巷布置在3#煤层中;采区轨道巷道与采区皮带巷中间为采区回风巷,布置在2#煤层中。
三条准备巷道水平间距为30米。
现三条大巷已掘进到位,并贯通整个采区。
联合布置
技术发展趋势
趋势— 单层化准备方式,少开岩巷,多开煤巷。 特点: 1)综采单产高,不需多面同时生产; 2)综采推进速度快,要求准备快; 3)巷道维护技术发展较快; 4)综采运输能力大。
I 17 4 8 7
2
14 9
5 6 10
•巷道名称 巷道名称 •巷道布置特点 巷道布置特点
1 15
I
I 12 10
I 11 9
16 13
12
8 5
2
4 m
1
14
15 3 1
m2
2
上煤层 — 区段平巷 单独布置、 单独布置、单一走 向长壁采煤法。 向长壁采煤法。
14 9
4
8 7 12 5 6 10 12 13 11
第三节 盘区准备方式
盘区 — 近水平煤层的采区。 近水平煤层 — α < 8°的煤层。 近水平煤层开采,井田常划为盘区,用: 倾斜长壁采煤法 走向长壁采煤法
一、上(下)山盘区
盘区分类: 盘区分类: 按开采煤层数目分: 按开采煤层数目分: 单一煤层盘区 联合布置盘区 按盘区主要巷道位置分: 按盘区主要巷道位置分: 上山盘区 下山盘区 石门盘区
(一)盘区巷道布置特点
区段划分为规则矩形,区段巷道沿中线掘进 区段间开采顺序可不受限制 轨道上下山可用无极绳绞车运输 (二)联合布置的上山盘区 1、条件: M1 和M2 煤层为中厚煤层,层间距H=10 ∼ 15m 低沼矿,地质构造简单,α = 5°。 2、采煤方法 — 走向长壁采煤法
平板玻璃生产线多线联合布置
最近 1 0年 , 中国经济 就像奔 驰 的列车 一样 飞速地 发展 , D G P的年均 增长率 达到 8 以上 , 高的增 长率 % 最 在 20 0 7年达到 了 1 ,0 0年 中国 GD 3 21 P首 次超过 日本 , 为 世 界第 2大经 济 体 。 中国 的平板 玻 璃行 业 作 成 为 国民经 济 的一 部分 也体 现 出了强劲 的发 展态势 , 特别 是这 些年 , 阳能 、 息产业 、 能环保 等 战略性新 兴 太 信 节 产业 的崛起 , 板玻璃 作 为其必 不 可少 的重 要基础 材料 , 平 市场 需求 凸显 。 平板 玻璃制 造行 业在 这几 年 的快 速发 展过程 中体 现有 以下几 个主 要特点 : 1 落 后 的生 产工 艺逐 渐被 淘汰 , ) 如垂直 引上玻 璃生 产线 已基本 被关 停 , 拉玻 璃生 产线也 逐 渐退 出历 史 平
建 材 世 界
DOI 1 , 9 3 j c . 2 1 8 . : 0 3 6 /. n 4 — 7 3 TU. 0 1 0 . 0 21 .40 9
21 0 1年
第3 2卷
第4 期
平 板玻 璃 生产 线 多线联 合 布 置
曹艳 平
( 中国建 材 国际 工程集 团 有限公 司 , 海 2 0 6 ) 上 0 0 3
Co b n d Ar a g m e t o a a s Pr d c i n Li s m i e r n e n f Fl tGl s o u to ne
CAO Yan pi g — n
( i a Tru Ch n i mp n e n t n lEn i e rn o p C h I t r a i a g n e i g Gr u o,Lt o d,S a g a 0 0 3, h n ) h n h i2 0 6 C i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进型的石门盘区
2、 机车直接进区段集中平巷的石门盘区。当 α 小时,煤 、 机车直接进区段集中平巷的石门盘区。 小时, 层稳定时用。 层稳定时用。
m1 m2 m3 1
5 6 4 12 3
7
8 9 10 2 11
改进型的石门盘区
石门盘区与上山混合联合布置,煤层α变化大时。 石门盘区与上山混合联合布置,煤层α变化大时。
(5)上山与大巷联系 )
轨上4 — 16 — 3 — 1 轨上 运上5 运上 — 7 — 6 — 1 运上5 运上 — 9 — 6 — 1
7
6
17 4
2
8
17
16
2 m1 m2 3 16
1 I
9 3 16
20 19 19
7
9
8 5
I
18 14 4 21 10
4、生产系统 5、开采顺序: 煤层间 — 下行 式 区段内走向 — 区内后退式 区段间倾向 — 上行、下行式
2
11 7
14 5
18 17 6 8 6
m 12 12
1
13
9
10
(一盘) 区巷道 布置
21
4
3
19 1 1
20 1 15 13 12 16 14
11
m1 m 2 m 3 20 19 1
10 4 9
8
6
17 18 3
7
2
巷道布置特点
1)运输大巷(1)置于距 3煤层约 )运输大巷( )置于距M 煤层约20m的底板岩石中(运输 的底板岩石中( 的底板岩石中 水平) 水平) 回风大巷( )置于距M 的底板岩石中( 回风大巷(2)置于距 3约10m的底板岩石中(回风水平) 的底板岩石中 回风水平)
2、选择准备方式的基本原则 (采区巷道布置原则) 、
合理集中生产,使采准巷道系统有合理的生产能力和 增产潜力。 巷道系统简化,减少巷道掘进及维护工程量。 生产系统完善,功能齐全,为机械化和自动化创造条 件。 煤损少。 安全好。 (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
准备方式分类
采区式、盘区式及带区式。 一、按煤层赋存条件 — 采区式、盘区式及带区式。 井田划分为阶段 广泛采用; 采区 — 广泛采用; 带区 — 12°以下煤层 12° 多分带组成带区。 多分带组成带区。
1 2 I 15 5
11
10
14
8 7
17 6
9 3 16
20 19
11 16 7
9
10 18 14 12
13
17
8
4 5
I I
15
2
I Ⅲ
18 14
Ⅲ
10
14
10
Ⅱ
21
15 5 4
21
Ⅱ
11
6
6
10
4 14 5
Ⅲ Ⅲ 12
21
11 15
4 21 13
Ⅱ
5
17 8
Ⅱ
2 1
I
9 7 3
16
20 19
1) 生产集中,采面回采数目多,有利于炮采和普采采区 提高产量; 2) 改善了巷道维护条件,维护费少; 3) 改善了运输条件,简化了运输系统,利于发挥设备效 能; 4) 采出率高,煤损少; 5) 岩巷工程量大,初期工程量大,准备时间长。
技术发展趋势
趋势— 单层化准备方式,少开岩巷,多开煤巷。 特点: 1)综采单产高,不需多面同时生产; 2)综采推进速度快,要求准备快; 3)巷道维护技术发展较快; 4)综采运输能力大。
井田不划分为阶段, 井田不划分为阶段,而直接划分为盘区 盘区 — 近水平煤层
二、按开采方式
1、采区上山开采、采区下山开采和采区上下山开采。 、采区上山开采、采区下山开采和采区上下山开采。 上山采区 — 开采水平(标高)之上的采区。 下山采区 — 开采水平(标高)之下的采区。(α < 16°) 上山采区 下山采区
特点: 特点: 1)按层间距不同,分为若干组; 2)每组煤层集中联合准备采区; 3)采区石门贯穿若干独立采区。 适用:分组间距70m±。
煤层群分组集中采区联合准备
8 5,6
11
4
2
8
5,6
9 10 9 7 3 7 1 10
1)按层间距不同,分为若干组; 2)每组煤层集中联合准备采区; 3)采区石门贯穿若干独立采区。 适用:分组间距70m±。
煤层群单层采区准备
9 8 5,6 5,6 4 2
7 m1 m2
3
7 1
2、应用:层间距较远的单一薄、 应用:层间距较远的单一薄、 中厚和厚煤层。 中厚和厚煤层。
煤层群单层采区准备
二、采区条件:α < 25° M1 < 2.0m M2 > 4.5m,层间距较小。
第十一章 准备方式
第一节 准备方式的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 采区式准备方式 第三节 盘区式准备方式 第四节 带区式准备方式
第一节 准备方式概念及分类
准备方式概念
准备巷道—为准备采区、盘区或带区而掘进的主要巷道。 1、准备方式 — 准备巷道的布置方式。 、 准备巷道的布置方式。 准备巷道: 采区、盘区上下山 采区、盘区或带区车场 区段或分带集中巷 采区、盘区或带区硐室(绞车房、变电所、煤仓)
五、缓倾斜、倾斜煤层采区准备方式及适用条件
主要因素 煤层间距 技术装备 1、 共用(集中)上山 — 煤层间距20 ∼ 30m。 2、 共用(集中)上山、共用区段集中平巷 — 煤层间距10 ∼ 15m。 (60年,普采经验) 3、 分组集中(联合)布置采区 — 适用条件:组间距70m±
六、集中(联合)布置优点: 集中(联合)布置优点:
m1 m2 1 2
6 5 4 3 4
三、上山盘区与石门盘区的选择
石门盘区主要优点: 石门盘区主要优点: 石门盘区内水平运输,机车可进入,生产系统简化, 运费低; 利于连续生产; 岩巷维护费低,利于降低煤损。 石门盘区主要缺点: 岩石工程量大,准备时间长。 选择:通过技术方案比较确定。 选择:通过技术方案比较确定。
1 1 15 m1 m2 m3 20 19 1 10 4 9 13 12
16 14
11
6 17 8 3
7 18
2
2) 盘区石门(3)置于距M3的底板岩石中,与(1)同 水平。 (相当于“运上”,机车可进入(3)直接装煤) 轨上(4)置于距M3约10m的底板岩石中。 3) 区段 集中机巷(6)和集中轨巷(7) 置于距M3约 8 ∼ 10m的底板岩层中。
准备方式分类
上山采区 单翼 采区 双翼 采区 下山采区 上山盘区 准备方式 盘区式 下山盘区 石门盘区
采区式
跨多上(下)山采区
单翼 盘区 双翼 盘区 单层 布置 准备
跨多石门盘区
联合布置准备
上山分带 分带式
多分带带区
下山分带
相邻分带带区
第二节 采区式准备
一、煤层群单层准备方式
1、特点: 特点: 1)一组上山及相应的硐室外和车场只为一个煤层服务,或者 说各煤层单独布置采区; 2)和大巷相联的采区石门贯穿若干煤层采区; 3)解决的问题:采区走向长度;合理布置上山(位置);划 分区段, 采区车场形式等。
1 1 15 m1 m2 m3 20 19 1 10 4 9 13 12 16 14
11
6 17 8 3
7 18
2
Ⅰ区段(6)作为Ⅱ区段的集中轨巷。 4)各煤层(或分层)区段平巷均超前(两个溜煤眼及斜巷 间距)回采工作面掘进。
2
11 7
14 5
18 17 6 8 6
m1 12 12 13
9
10
1
2
11 7
14 5
18 17 6 8 6
m 12
1
12 13
9 21
10
(二) 生产系统
4
3
19
20
(三)改进型的石门盘区
1、 采用对拉采面的石门盘区。 、 采用对拉采面的石门盘区。
12 10 5 4 7 9 6
12 m1 m2 2 1
11 5
12 9 6 8 3
11 10 5 7
12
11
9 6
8
3 、 巷 道 布 置
4 21 15 5 11
10
14
8 7
17 6
1
2 I
9 3 16
20 19
3、巷道布置
19 m1 m2 3 16 16 2 9 7 8 5 12 17 4 10 14 11 15 13 10 18 14 12
巷道布置特点 (1) “运上”5 — 布置于M2层中,“轨上”4 — 布置于M1 层中(2) 区段平巷 — 单巷布置,对拉采面,10和12重迭布 置 (3) 区段平巷与上山联系 11与4直接相连 11通过15与5相连 (4) 斜巷14和21 — 运料、行人、进风、回风 (5) 水平运输大巷1布置于M2底板岩层中 总回风巷2布置于m2中
生产系统: 生产系统:
1 15
I
2
17 4 8 7
下煤层 布置区段集 中巷, 中巷,分层 同采,倾斜 同采, 分层下行垮 落采煤法。 落采煤法。
14 9 16 14
5 6 10 13
1 15
I
布置区段集中巷,分层同采, 下煤层 — 布置区段集中巷,分层同采,倾斜分层下行 垮落采煤法
I 12 10 4 m
第四节 带区准备方式
带区 — 倾斜长壁分带开采的采区。 一、相邻两分带带区准备 (一)单一薄及中厚煤层带区 两个分带共用一个煤仓,对拉工作面。 适用:普采、炮采。 每一个分带用一个煤仓。适用于综采。 。
I 3 5
单一薄 及中厚 煤层带 区
5
4
2 1 I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