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等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开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3)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原因。
2.教学难点:
(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背后的历史逻辑;
(2)分析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异同;
1.作业完成过程中,注重史料阅读和分析,力求做到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2.小组合作作业时,分工明确,确保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3.提交作业时,请注意格式规范,字迹清晰,以保证作业质量。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创新能力,鼓励优秀作业,对存在问题的作业给予指导和建议。
(4)设计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教学策略: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正确的历史观;
(4)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提高历史素养。
3.教学评价:
2.介绍董仲舒的生平及其新儒学思想,分析其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异同。
3.阐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主要内容,以及这一政策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
4.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原因。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请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层面: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尊重不同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4.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评价,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提高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通过学习董仲舒的新儒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提高道德修养。
3.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进步中发展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人生态度。
4.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查阅资料等,了解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参观感悟或调研报告,不少于500字。
5.课后思考:
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至少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
作业要求:
1.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2.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3.作业提交时间:下次课前。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问题探究、讨论交流、合作能力等,给予及时反馈。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考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研究的能力,学会从多元视角审视历史,提高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选做题(任选一题):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在讲授新知结束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后,我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
(四)总结归纳
1.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进行课堂总结。首先,我概括讲授新知环节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接着,我总结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强调儒家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3.最后,我强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这一政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汉武帝时期的国内外形势,知道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背景。
2.掌握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理解汉武帝接受这一建议的原因。
3.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进行客观评价。
3.小组合作: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这种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反思与评价: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II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II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4.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文献资料、图片等资源,自主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影响及其在汉代政治、文化、思想领域的地位,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3.教学评价:
(1)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合作探究、习题练习等环节的表现,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口头提问、书面作业、小组讨论报告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理论的核心观念,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在汉代政治、文化、思想领域的影响。
2.难点:
(1)董仲舒新儒学理论的内涵及其在汉代政治、文化背景下的提出。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后世政治、文化、思想发展的深远影响。
(3)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这一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观点。
4.视频观看与反思:
推荐学生观看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中华文明·汉代篇》等,要求学生在观看后撰写观后感,反思这一历史事件在现代社会中的启示。
5.口头作业:
鼓励学生在课后与家人、朋友分享本课所学内容,讨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在当时的意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作业布置注意事项: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此外,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如撰写论文、制作手抄报等,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论文: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原因、过程及影响》为主题,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论文要求结构清晰,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4.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曲折性,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责任感。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掌握了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但对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具体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可能了解不深。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思想的关系、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存在一定的困惑。
3.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伦理等方面的应用有哪些?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列举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仁、义、礼、智、信等,并分析其在古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伦理等方面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汉武帝为何选择独尊儒术,而不是其他学派?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开课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开课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焚书坑儒”政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通过提问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
2.问题导向: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和提问启发,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课堂小测,提供了反馈信息,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优点和不足,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5.教学内容的深入与实际应用:通过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深入讲解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关注历史问题。
2.引导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包容不同思想,认识到尊重和发扬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2.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参观博物馆等方式,深入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通过生动的历史场景再现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2.提问:“西汉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请大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结合教材,详细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1)原因: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加强国家治理,需要统一思想,强化意识形态。
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特别是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的基本过程、原因及影响。
3.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如仁、义、礼、智、信等,并分析其在西汉时期受到独尊的原因。
4.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过程: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选拔儒家学者为官员,推广儒家教育。
(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2.教师通过典型史料,分析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如仁、义、礼、智、信等,以及在西汉时期受到独尊的原因。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5.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心得体会:
(1)如何看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
(2)从“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百家,独尊儒术”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秦汉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在学科能力方面,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但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识记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和汉武帝“有为”的具体表现、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的主要措施。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分析从汉初“无为”到汉武帝“有为”的时代背景;依据董仲舒“春秋大一统”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思想主张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与影响;理解汉武帝尊儒措施的影响;初步感悟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学法指导1.依据客观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制定不同的统治政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大政方针的制定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因此统治者采用适应当时历史发展需要的思想理论也是必然的。

2.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辨证地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1.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导学案”。

教学方法以“四导一评”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有机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

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请问:春秋战国到秦朝,统治者最喜欢什么样的思想?汉朝统治者又喜欢什么样的思想?为什么?引导:春秋战国到秦朝,统治者喜欢法家思想;汉初统治者推崇的道家(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8-11,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注意“前言”、历史纵横等部分)A(1):简述汉初统治者“无为而治”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表现。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案(人教版必修3)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案(人教版必修3)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材分析: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汉书·董仲舒传》的有关文字资料,让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初步了解董仲舒其人其事,为下面的教学做一些基础知识的铺垫。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古文献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随历史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潜质。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设计导入性问题,如: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对儒家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哪些?在学生回答了这些比较浅易的问题之后,进一步深入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受到独尊的地位?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等等。

对第二步提出的问题,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而是要求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这样用问题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对教材的不断地探求、发掘,从而获取最大的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出现与实施背景。

2.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与评价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深刻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2.掌握“儒家教育、思想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百家思想的限制和独尊儒术的压制的影响。

2.进一步理解儒家教育、思想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电子白板或投影仪。

2.课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课本数据资料。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工具播放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和华夏文化的传承影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步骤二:学习课本内容1.介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背景和实施情况。

2.指导学生通读、理解相关课文内容,掌握百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和联系。

3.引导学生思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步骤三:分组讨论与同学分组,依据自身了解的历史和社会知识,分别探讨该政策对中国文化、教育和思想的影响,以及在现今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步骤四:小结回顾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小结和回顾,让同学对历史事件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对历史事件做出综合分析。

五、教学后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并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儒家教育、思想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能够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同时,学生们也理解到儒家教育、思想和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注重查阅相关资料,力求内容准确、观点鲜明。
2.注意文章结构,合理安排篇幅,突出重点,条理清晰。
3.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一下午放学前。
3.人文素养:通过学习儒家思想,培养学生尊重师长、关爱他人、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事件的深层原因、影响以及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认识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人物评价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
(2)新课内容: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引导学生分析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与这一事件的关系。
(3)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以及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4)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儒家思想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应用。
3.比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后的文化、教育状况,阐述这一政策对后世的影响。
学生通过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概括如下:
1.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理解:学生能够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掌握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地位。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3.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思考问题的深度等,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评估学生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3.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体会,要求举例说明,不少于500字。
4.选择一位汉武帝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如董仲舒、司马迁等,分析其思想观点及其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中的作用和影响,不少于600字。
5.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不少于600字。
3.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4.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之心,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尊重并传承儒家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a)原因: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统一思想,消除异己。
b)过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排斥其他学派。
c)影响:该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但也限制了学术自由,影响了其他学派的发展。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西汉初年,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思想相互竞争,百家争鸣。然而,在汉武帝时期,却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分析:1.本科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的过程。

2、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上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新儒学随之被汉统治者尊崇,去的正统地位。

3.汉代尊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至深。

二、学情分析:1.普通高一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历史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

所以,教学中能力要求不能过高,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调查,学生对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属于知其皮毛的层次。

历史思维能力低。

3.学生对“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三、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情况;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归纳内容,展示并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课程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什么思想?儒家思想在什么时候成为正统思想,这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有关。

带领学生回忆知识: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荀子、孟子的继承和发展,使儒学成为蔚然大宗,秦朝“焚书坑儒”的政策使儒学陷入低潮,那汉朝会采取哪家思想呢?这和当时的形势有很大关系。

一、从“无为”到“有为”汉初形势:材料展示: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学生总结归纳:战争破坏,经济凋敝,那么什么措施呢?(休养生息,与民休息,)这便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课本8页,学生指出‘老师讲解’)问题:汉初积极“无为”取得一定效果,有没有隐患呢?图片:“白登之围”“七国之乱”激发学生兴趣材料展示:材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晁错《论贵粟疏》隐患: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阶级矛盾过渡:国力昌盛时,面临问题汉武帝采取“有为”还是“无为”措施?(有为)汉武帝“有为”措施:推恩令、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设身处境:如果你作为汉武帝:“有为”的措施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但哪家思想可以为“我”所用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加以分析)指出董仲舒杂糅其他思想的新儒学指出新儒学“新”在哪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1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历史事件、人物、思想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的学习具备以下特点:
1.学生对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一定认识,但可能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具体原因、过程及影响理解不够深入。
2.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容易受到教材或他人观点的影响。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导致其他诸子百家思想的消亡。
4.请学生结合所学,思考以下问题并写出自己的看法:
(1)如何看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
(2)在现代社会,如何借鉴儒家思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5.教师推荐一本关于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书籍,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并撰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限。
3.教师结合教材,详细讲解儒家思想的基本特点,如仁、义、礼、智、信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
(2)儒家思想与其他诸子百家思想的区别和联系。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请学生选择一位汉武帝时期的思想家,如董仲舒、司马迁等,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生平和主要思想,下一节课与同学分享。
3.教师提供一组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史实陈述,要求学生判断其正误,并说明理由。例如:
(1)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2)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秀教学案例
3.能够分析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利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分析能力。
3.以历史故事为线索,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以历史故事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背景、实施过程及其影响。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在课程导入环节,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假设我们是汉武帝身边的谋士,现在需要为皇帝出谋划策,解决当时诸子百家的纷争。学生在这个情境下,自然会思考如何才能统一思想、稳定国家。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背景和实施过程。
2.通过深入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使学生认识到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4.培养学生对诸子百家的尊重和包容,提高其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我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站在不同立场(如汉武帝、诸子百家代表等)发表观点,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3.创设辩论赛活动,让学生针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利弊展开辩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背后的原因、实施过程及其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以人性化的语言进行讲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的现代人奠定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西汉武帝时期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3.通过案例分析、比较等方法,使学生深入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后世中国的文化、政治和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观点、小组讨论等形式,深入探讨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讨论方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你们认为,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统一思想、文化的重要性如何?”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观点。
3.导入本节课的主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2.结合现实生活,阐述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儒家思想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教育学生学会珍惜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人性化的语言进行讲解,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现代人奠定基础。
5.实践与应用:结合现实生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讨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具体做法有: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2.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所选历史事件的分析;3.小组间进行交流、分享,形成对历史事件的全面认识。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让他们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具体做法有:1.让学生撰写课堂心得,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体会;2.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借鉴;3.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反思与评价,让学生学会总结历史经验,为自己的未来学习和生活积累宝贵的财富。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1.历史分析能力:通过分析西汉武帝时期的社会背景,让学生学会从宏观角度审视历史事件;2.史料解读能力:指导学生正确解读历史文献,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3.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进行客观评价。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在案例背景中,我将结合学科和课程主要内容,以实用性为原则,设计符合教学实际的情境。通过引入西汉武帝时期的社会背景,讲述诸子百家的兴起与衰落,以及儒家思想在这一过程中的地位变迁,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历史课堂。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案例设计中,我将充分运用人性化的语言,避免机械性的机器语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课堂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识记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和汉武帝“有为”的具体表现、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的主要措施。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分析从汉初“无为”到汉武帝“有为”的时代背景;依据董仲舒“春秋大一统”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思想主张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与影响;理解汉武帝尊儒措施的影响;初步感悟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学法指导1.依据客观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制定不同的统治政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大政方针的制定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因此统治者采用适应当时历史发展需要的思想理论也是必然的。

2.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辨证地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1.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导学案”。

教学方法以“四导一评”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有机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

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请问:春秋战国到秦朝,统治者最喜欢什么样的思想?汉朝统治者又喜欢什么样的思想?为什么?引导:春秋战国到秦朝,统治者喜欢法家思想;汉初统治者推崇的道家(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8-11,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注意“前言”、历史纵横等部分)A(1):简述汉初统治者“无为而治”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表现。

【2组学生板演预测】历史背景: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急需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表现:休养生息,如减轻田租、减免赋税和徭役、士兵还农等等。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A(2):汉武帝为何要放弃汉初的“无为”,而追求“有为”呢?这能说明什么?【3组学生板演预测】原因:一方面,汉武帝时汉朝的经济实力得到恢复和增强,人民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因此统治者有实行“有为”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另一方面,社会也潜伏危机,如诸侯割据、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等,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必须采取积极有为的措施。

说明:“无为”和“有为”的政策都是适应当时历史条件所指定的,依据客观历史条件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治国思想,制定不同的治国政策是历史的必然。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2.阅读教材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联系“学习之窗”和“资料回放”)。

A:简述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你是如何评价他的这些思想主张的?【4组学生板演预测】思想主张:(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3)儒家道德观点:“三纲五常”评价: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加强君权的需要,有利于为何封建统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弘扬,但过分强调君权,对中国后代历史发展不利,其儒家道德中也有些腐朽的思想,如果过分强调父权和夫权等等。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B: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何特点?汉武帝为何接纳他的思想主张?【5组学生板演预测】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学、阴阳五行家的思想、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众家。

(2)引入“天人感应”说,强调君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3)政治思想上,主张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同时又以神权限制君权。

(4)以维护君权为最终目的,儒家思想渐沦为官方哲学,迅速成为社会正统思想。

原因: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3.阅读教材第三目“儒学成为正统”A(1):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得以推广并逐渐取得独尊的地位?【1组学生板演预测】措施: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起用儒家学者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推广儒家学说。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B:自秦朝到汉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主要治国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儒家思想为何能成为正统思想?【1组学生板演预测】变化:法家——道家——儒家。

原因:秦朝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学受到打击(历史原因);汉初黄老思想到汉朝中期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现实原因);董仲舒改造儒学,形成新儒学,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自身原因);汉武帝以皇帝意志尊儒倡儒(决定性因素)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知识梳理】【师生互动小结】一、历史背景: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恢复发展了经济,增强了国力,但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2.汉初局势发展要求汉武帝“有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危机,以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目的: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统治3.思想主张:(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针对行为规范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4.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三、措施与影响1.措施: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教育方面:兴办太学,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2.影响: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合作探究】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材料二:董仲舒说:孔子修《春秋》,把一统当作首要的大事,因为这是天地的常道,古今的通义。

现在学士们各持异说,朝廷无法一统,法制屡变,臣民不知所从。

请将不属于《六经》、不合于孔子的学说,一概废绝不用,专用儒术。

──范文澜《中国通史》(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2组学生板演预测】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2)按照材料二之主张,汉武帝是怎样“专用儒术”?这一做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组学生板演预测】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考官“博士”,兴办太学。

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文教的发展;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材料三:西汉时期的儒生董仲舒,把战国以来的道家、阴阳家等学派中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吸收进儒家思想。

他强调“大一统”,他认为,全国人民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大一统”。

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

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

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他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遂被接受。

──《中国古代文化教学参考》(3)根据材料三,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指出董仲舒观点的实质和影响。

【4组学生板演预测】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实质:董仲舒认为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受命于天,依照天意进行统治,神化君主权力,是唯心主义思想。

影响:在当时对巩固政权和国家统一安定起了积极作用。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检测反馈】【5组学生板演预测】1.《中国文化概论》认为,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的二重性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未来……。

对此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在春秋乱世,维护礼教纲常不被统治者所接受②“一手伸向过去”体现儒家学说的复古性、守旧性③“一手伸向未来”体现儒家学说维新、开明的特点④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因适应统治者需要而成为正统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教学反思《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于能力培养的要求是“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

从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最后儒家的“一枝独秀”,西汉中期是这一转变的关键时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这段历史正是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的典型材料。

基于此,本课的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回顾西汉前期的政治环境──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体系及内容剖析──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期望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思想文化与政治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思想文化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在本课的设计思路上,着重于课本中的探究──学生的拓展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多种情景和问题的创设,潜移默化地渗透历史认识的方法。

同时设计可供学生选择进行拓展学习的作业,期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鼓励学生在教科书提供的信息资料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拓展信息资料,用自己的方式解释信息意义,最终达到自我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又:本节课主要阐述儒家思想在汉代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过程。

头绪多,涉及到一个“中心人物”——董仲舒,两个思想核心——“大一统”和“天人感应”学说,以及两个“隐性”知识点,即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西汉的选举制度“察举制”。

这两个“隐性”知识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因受课时的影响,教学中又不能过多渲染,但又要使学生明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