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门诊的设置(第一章)学习资料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试行)一、布局设置预防接种门诊的设置实行属地管理,原则上农村以乡镇为单位、城市以街道为单位,每个乡镇、街道设置一个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如服务半径超过5公里,可增设接种门诊或分门诊。
预防接种门诊在乡(镇、街道)卫生院(门诊部)或医疗防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设置。
独立设置的要按医疗机构的设置要求报卫生行政部门登记、审批。
二、房屋及基本设备要求接种门诊须设置有预诊室、接种室和资料室,总使用面积不小于40平方米,要求环境清洁,光线良好、空气流通,与医疗门诊、病房隔开,有专用通道。
各室挂有明显的标志牌。
1、预诊室:用于登记、收费、体检、电化教育、留观;墙面应张贴家长告知书、免疫程序、疫苗接种收费标准、免疫接种禁忌症等。
2、接种室:要求一苗一台一隔断(室),接种室内有降温和取暖设备(电扇、取暖用油汀或空调等)。
接种操作台的台面上摆设疫苗冷藏包(或冰瓶)、接种盘等接种器材(一次性注射器、汤匙、脱脂干棉球、75%酒精棉球、镊子、砂轮等),以及醒目的疫苗品种标识,并应备有凉开水。
配备的急救药品和医疗器械应包括肾上腺素、治疗盘、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压舌板等。
配备的消毒设备应包括消毒桶、紫外线消毒灯,有条件的可装备一次性注射器的毁型器。
3、资料室:配备办公桌、资料柜、冰箱、电话和计算机。
三、人员配备要求接种人员必须是获得卫生专业人员执业资格并经注册的人员,经县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计划免疫10天以上专业培训,并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
接种人员(不包括登记人员)配备标准:2万人口以下乡镇不少于2人,2万人口以上的乡镇门诊,每增加1万人接种人员相应增加1人,增加的接种人员可以为兼职。
四、工作运转1、摸底登记多渠道了解新生儿信息,及时掌握辖区内常住和流动儿童情况,对流出(或不在本单位接种)儿童也要登记在簿并注明,要求每月对辖区内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一次摸底登记或更新补充。
2、资料管理(1)接种资料:使用《安徽省儿童预防接种证》和《安徽省儿童预防接种记录簿》,记录完整、资料清楚,儿童出生后无论城市或农村1个月内及时建簿(卡)、建证,流动儿童居住3个月以上应及时办理。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一、引言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是指为了保障公众健康,提供标准化、高质量的预防接种服务的医疗机构。
本文将详细介绍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设立、管理、操作流程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要求。
二、设立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1. 选择合适的场所: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应设置在医疗机构内,具备适当的面积和通风条件,以确保接种区域的卫生与安全。
2. 配备必要的设施和设备:门诊应配备充足的冷链设备、儿童接种座椅、注射器、针头等,以确保疫苗的质量和接种的安全性。
3. 建立接种档案系统:门诊应建立完善的接种档案系统,包括儿童接种记录、接种证明等,以便随时查询和管理接种信息。
三、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管理1. 人员管理:门诊应配备专业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接种技术人员。
他们应具备相关的资质和培训,并定期更新知识。
2. 培训和教育:门诊应定期组织接种技术培训和知识普及,确保医务人员了解最新的接种指南和疫苗信息。
3. 接种管理:门诊应建立完善的接种管理制度,包括接种预约、接种记录、疫苗库存管理等,以确保接种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 安全管理:门诊应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包括疫苗冷链管理、废弃物处理、注射器消毒等,以确保接种过程的安全性和卫生标准。
四、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操作流程1. 接种前准备:接种前,医务人员应核对接种者的身份信息,并了解其健康状况和过敏史,以确保接种的安全性。
2. 疫苗接种:医务人员应按照接种指南和程序,正确注射疫苗。
在接种过程中,应注意接种部位的清洁和消毒,遵循无菌操作规范。
3. 接种后观察:接种后,医务人员应对接种者进行观察,了解接种反应情况,并提供必要的护理和咨询。
4. 记录和告知:医务人员应及时记录接种信息,并向接种者提供接种证明和相关的健康宣教,包括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和可能的副反应。
五、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质量控制1. 疫苗质量控制:门诊应确保所使用的疫苗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要求,疫苗的冷链管理应严格执行,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预防接种门诊建设规范
一、选址接种门诊应设在由政府举办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内。
避免与临床科室共处在同一层楼,严禁与肠道门诊、发热门诊、内科门诊、注射室、病房、放射、检验等存在潜在感染风险的科室共用出入口及通道。
接种门诊要相对独立,有条件的可设在独立区域。
二、接种门诊结构布局1.接种门诊应包括预检登记区、候种区、接种区、留观区、应急处置室,以及冷链区和资料管理区。
按照“预检→候种→接种→上卡上证→ 留观”的先后顺序布局,尽可能使受种者单方向行进,避免交叉往返。
各区域间应分隔清晰、导示牌醒目。
2.预检登记区、候种区、留观区合计面积不少于40m²,在留观区应有相对独立的应急处置室。
3.接种区按接种单元配置。
一个接种单元由1 名接种人员和 1 名预检人员组成,单元区域包括接种台、桌面冰箱(或冰箱)、电脑和其他必需设施和设备。
每个接种单元面积推荐 8-10m²。
4.接种单元的数量、接种人员数、预检和留观人员数应根据该接种门诊所承担的预防接种工作量确定,以保证接种安全为前提,能满足最大工作负荷需要。
5.推荐1名接种人员平均接种量每小时不应超过20剂次,每个接种单元每日接种量不超过120剂次。
受种者预检与接种间隔时间以不超过30分钟为宜。
如工作量超出限定,预检人员数、接种人员数、预检登记区面积、接种单元数均应成比例增加,或延长接种服务时间。
三、预检、接种和留观人员数1.预检、接种和留观人员数要根据辖区服务人口或每日接种疫苗剂次数、接种服务周期来确定。
2.接种门诊服务人口少于1万或每日接种疫苗少于120剂次,接种门诊工作人员须达到一个接种单元人员要求。
接种登记人员专设 1 人,留观人员可由预检人员兼顾。
3.预检人员和留观人员须具有临床执业医师资质和执业资格,有应急处置急救的能力。
接种人员可为临床执业医师、临床助理执业医师、护士或乡村医生。
需经过预防接种知识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并持证上岗。
四、硬件配置1.基本设施设备包括登记台、接种台、工作椅、空调、洗手设备、资料柜、紫外线消毒灯等。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精品管理资料
一、概述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是指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有经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固定的预防接种工作用房、设备,按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和免疫程序,实行定时定点接种的预防接种服务网点.二、房屋配备和布局(一)预防接种门诊应为相对独立的区域,须与传染科、放射科、普通门诊、注射室、病房等科室分开,并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交叉感染。
接种门诊所在楼层最好设在首层,不得高于第2层。
(二)预防接种门诊面积不得少于40平方米。
接种门诊应设有候种室、预检室/登记室、接种室、留观室、冷链室、工作人员办公室等。
各室通风良好、有专门的出入口,且衔接合理,保证接种工作有序进行。
候种室和留观室应分门出入。
1、候种室:供受种者及家长接受接种前休息、宣传教育和等待预检/登记.设置要求:①设置“候种室(区)"标识;②配备足量的固定座椅(10张以上);③宣传资料架(夹);④健康教育设备(电子显示屏或电视机);⑤饮水机;⑥取号设备;⑦公示预防接种家长须知、预防接种流程、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品种及免疫程序、宣传画册、接种服务价格及咨询电话等制作上墙等;⑧组织人员1名。
2、预检/登记室:供受种者接受预检、登记和预约服务。
设置要求:①设置“预检/登记室”标识;②体检台或体检床,以及体检所需体温计(10个以上)、体重秤、听诊器、血压计、压舌板等;③冷暖空调;④预防接种卡及档案柜;⑤预防接种登记台及接种登记人员转椅、受种者座椅;⑥安装有预防接种信息系统软件的计算机、打印机两台;⑦公示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预防接种体检与登记制度、新生儿和流动儿童报告登记制度、疫苗接种禁忌症、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等,并制作上墙;⑧登记人员至少1名。
3、接种室:供受种者等待和接受接种。
设置要求:①设置“接种室"标识,保证足够照明度;②设置预防接种操作台: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按照1台(格)/苗设置,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至少设置4个及以上预防接种操作台;卡介苗必须设立专台接种;③每个接种台配备1个专用普通冰箱(或冷藏包、冰排按冷藏包数量2倍配备),冷藏室和冷冻室各备有温度计、1张接种人员专用转椅、1张受种者座椅;④安装有预防接种信息系统软件的计算机2台机以上;⑤一次性注射器回收设备,空气紫外线消毒灯、手枪式或感应式水龙头及污物桶等必需用品;⑥冷暖空调;⑦配备一次性注射器、小口杯、药匙、75%乙醇、95%乙醇、镊子、棉球杯、无菌干棉或棉签、压舌板、治疗盘、肾上腺素、地塞米松、抗过敏药等急救用品;⑧公示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程序、安全注射制度、三查七对一观察制度、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预防接种门诊消毒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制作上墙;⑨预防接种人员至少2名;⑩接种室光线明亮、空气流通、环境整洁,具备进、出双通道。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一、背景介绍预防接种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为了提高预防接种的效果和质量,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建设和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标准格式。
二、门诊设施要求1. 门诊位置: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应设在医疗机构的便利位置,方便患者前来接种。
2. 环境卫生:门诊内外环境应保持清洁整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
3. 接种室布置:接种室内应设有充足的座位,以满足接种人数的需求。
同时,应设有专门的接种台和儿童接种区,以便于医务人员进行接种操作。
三、医务人员要求1. 资质要求:接种门诊的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持有合法的执业证书。
2. 培训要求: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预防接种相关的培训,更新接种知识和技能。
3. 服务态度:医务人员应友善、耐心地对待接种患者,提供专业的接种咨询和服务。
四、接种程序要求1. 预约接种:门诊应提供预约接种服务,方便患者提前安排接种时间。
2. 登记信息:医务人员应准确记录接种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
3. 接种记录:医务人员应及时、准确地记录接种疫苗的种类、批号和接种日期等信息。
4. 接种操作:医务人员应按照接种操作规程进行接种,包括准备疫苗、消毒接种部位、正确注射等。
五、疫苗管理要求1. 疫苗储存:门诊应设有专门的疫苗储存设施,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疫苗受损。
2. 疫苗配送:门诊应与相关机构建立配送渠道,确保疫苗的及时供应。
3. 疫苗管理: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疫苗管理,包括疫苗的接收、存储、领用和报废等。
六、宣传教育要求1. 宣传材料:门诊应提供预防接种的宣传材料,包括宣传册、海报等,以提高患者对预防接种的认识和重视。
2. 教育咨询:医务人员应向患者提供详细的预防接种知识和咨询服务,解答患者的疑问。
3. 社区合作:门诊应与社区合作,开展预防接种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接种率。
七、质量管理要求1. 质量评估:门诊应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包括接种操作的准确性和疫苗管理的合规性等。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一、引言预防接种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多种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为了提高预防接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确保公众的健康与安全,本文将详细介绍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标准格式。
二、门诊环境1. 门诊布局:门诊应具备合理的布局,包括接种区、等候区、咨询区、办公区等功能区域。
各区域之间应有明确的分隔,并标明相关标识牌。
2. 卫生条件:门诊应保持清洁整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
接种区应具备充足的光线和通风条件,确保良好的工作环境。
3. 设备设施:门诊应配备必要的设备和设施,包括接种工具、冷链设备、医疗废物处理设备等。
设备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正常运行。
三、医务人员1. 资质要求:门诊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持有医师执业资格证书,并接受过专门的预防接种培训。
2. 人员配备:门诊应根据工作量和需求合理配置医务人员,确保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人员应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3. 服务态度:医务人员应以友善、耐心、细致的态度对待接种对象,提供必要的咨询和指导,解答其疑问和耽忧。
四、接种管理1. 预约接种:门诊应提供预约接种服务,方便接种对象提前安排时间。
预约方式可以包括电话预约、在线预约等。
2. 接种记录:门诊应建立完善的接种记录系统,记录接种对象的个人信息、接种疫苗的种类和批号、接种时间等。
确保接种记录的准确性和保密性。
3. 冷链管理:门诊应建立健全的冷链管理制度,确保疫苗在运输、储存和接种过程中的温度控制,防止疫苗的变质和失效。
4. 接种指南:门诊应向接种对象提供相关的接种指南,包括接种时间、接种疫苗的种类和剂次等信息。
确保接种对象能够按时接种并完成接种计划。
五、安全措施1. 感染控制:门诊应严格遵守感染控制的相关规定,包括手卫生、消毒、废物处理等。
医务人员应佩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确保接种过程的安全。
2. 废物处理:门诊应建立规范的医疗废物处理制度,确保废弃的注射器、针头等器械被正确处理,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一、概述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是指为了保障公众健康和防控传染病的传播而设立的专门接种疫苗的医疗机构。
本文将详细介绍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设立、管理、服务流程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二、设立要求1. 地点选择: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应选址在交通便利、人流量较大的区域,距离居民区、学校等人群密集地较近。
2. 建造条件:门诊建造应符合卫生安全要求,具备适当的面积和通风条件,设有合适的候诊区、接种区、储存疫苗的冷链设备等。
3. 人员配置:门诊应配备合格的医疗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行政人员等,确保接种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三、管理要求1. 疫苗管理:门诊应建立完善的疫苗管理制度,包括疫苗的采购、储存、运输和使用等环节,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
2. 冷链管理:门诊应配备符合规范的冷链设备,建立冷链管理制度,定期检测和记录温度,确保疫苗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适宜温度。
3. 档案管理:门诊应建立健全的接种档案管理制度,记录每位接种者的个人信息、接种疫苗的种类和批号等,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保密性。
4. 接种记录:门诊应建立接种记录的统一格式,包括接种日期、疫苗种类和批号、接种部位和剂量等,记录应及时、准确、完整。
5. 安全措施:门诊应加强接种过程中的安全控制,包括洗手消毒、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正确的注射技术等,确保接种者的安全和防止交叉感染。
四、服务流程1. 预约登记:接种者可以通过电话、网上预约等方式提前登记,提供个人信息和接种需求,门诊应及时确认预约信息。
2. 候诊安排:接种者到达门诊后,应按照预约时偶尔者先来先服务的原则进行候诊安排,门诊应提供舒适的候诊环境。
3. 医学评估:医生会对接种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了解过敏史、疫苗禁忌症等情况,确保接种的安全性。
4. 疫苗接种:医生根据接种者的年龄、接种史和疫苗接种计划,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确保接种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5. 观察和咨询:接种后,接种者应在观察区进行观察,医生会对接种后的反应进行咨询和指导,解答接种者的疑问和不适症状。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是指按照像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为居民提供规范、安全、高效的预防接种服务的医疗机构或者门诊部。
预防接种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接种疫苗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建设和管理,对于提高疫苗接种率、降低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门诊环境和设施要求1.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应具备合理的建造布局和空间设计,确保患者的隐私和安全。
2. 门诊应具备清洁、通风、璀璨的环境,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
3. 门诊应配备充足的座椅、等候区域和儿童活动区,提供舒适的就诊环境。
4. 门诊设有明显的指示牌和标识,方便患者寻觅接种区域和相关服务。
二、人员要求1. 门诊应配备合格的医务人员,包括接种医生、护士和行政人员。
2. 接种医生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疫苗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接种程序。
3. 护士应具备熟练的接种技术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患者和家长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指导。
4. 行政人员应具备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够有效管理门诊的日常工作和接种流程。
三、疫苗管理和储存要求1. 门诊应建立完善的疫苗管理制度,包括疫苗的采购、储存、运输、接种和报废等环节。
2. 疫苗储存室应符合相关要求,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定期进行温度记录和监测。
3. 疫苗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采购,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
4. 疫苗的运输应符合相关要求,确保疫苗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和稳定性。
四、接种程序和管理要求1. 门诊应建立规范的接种程序和流程,包括预约、登记、核查、接种和观察等环节。
2. 接种前,医务人员应与患者或者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告知,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和禁忌症等情况。
3. 接种时,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接种方法和程序进行操作,确保接种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接种后,应对患者进行观察和记录,及时处理接种不良反应和异常情况。
五、信息管理和宣传要求1. 门诊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患者信息、接种记录和疫苗库存等信息的录入和管理。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一、背景介绍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为了提高预防接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建设和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标准格式,包括门诊设置、人员配置、设施设备、操作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二、门诊设置1. 位置选择: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应选择在交通便利、人流量较大的地点,方便居民前来接种。
2. 门诊布局:门诊应设有接种区、候诊区、咨询区、登记区、药房等功能区域,各区域之间应合理布局,便于患者流程的顺畅进行。
三、人员配置1. 医生:门诊应配备有专业的医生,具备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判断接种适应症和禁忌症,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接种服务。
2. 护士:门诊应配备有合格的护士,负责接种操作,包括接种前的准备工作、接种注射、接种后的观察和记录等。
3. 咨询人员:门诊应有专门的咨询人员,向患者提供接种相关的咨询和解答疑问。
四、设施设备1. 接种区设施:接种区应设有专门的接种台和接种座椅,方便医生和护士进行接种操作,同时保障患者的舒适度。
2. 候诊区设施:候诊区应设有舒适的座椅和足够的空间,方便患者等候,同时应提供接种相关的宣传资料。
3. 咨询区设施:咨询区应设有咨询台和咨询室,方便咨询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4. 登记区设施:登记区应设有登记台和电脑,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患者信息的登记和管理。
5. 药房设施:药房应设有药品储存柜和冰箱,保证疫苗的储存和保存条件符合要求。
五、操作规范1. 接种前准备:医生和护士应核对患者的接种记录,确认接种适应症和禁忌症,向患者提供相关的接种知识和注意事项。
2. 接种注射:护士应按照规范的操作步骤进行接种注射,包括消毒、疫苗制备、注射技术等,确保接种的安全和有效。
3. 接种后观察:护士应观察患者接种后的反应情况,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记录在患者的接种记录中。
4. 接种记录管理:门诊应建立完善的接种记录管理系统,确保患者的接种记录准确、完整,并能够及时查询和统计。
预防接种的门诊设置与操作
预防接种的门诊设置与操作一、预防接种的门诊设置及布局要求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历史上曾对人类造成巨大灾难。
1817年以来,霍乱曾发生7次全球大流行,死者数以千万计。
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更是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然而,有一种方法可以有效阻止人类感染各类传染病。
那就是预防接种疫苗。
预防接种不仅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年人预防某些传染病发生的经济、有效的方式。
按照国家计划免疫的要求,宝宝出生以后,要定期接种多种预防疾病的疫苗。
那么预防接种门诊的设置,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呢?预防接种门诊必须是经过县(区)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有固定进行免疫接种的用房,设计科学、合理、安全,设备齐全,具有相应的管理措施。
该门诊一经认定要发给执照,并挂有明显区别于其他预防接种单位的标识。
那么,我们逐一看一下,接种门诊都应该符合哪些基本条件?【我的笔记】选址。
大家可能会问了,选址还有什么讲究吗?别着急,我们先来一起做几道选择题吧。
一、接种门诊应尽可能设立在:A、顶层或清洁区内;B、底层或清洁区内;C、哪一层都可以;D、清洁区外。
二、以下哪一项不符合门诊设置的要求:A、门诊应当环境整洁、光线明亮;B、门诊应当空气流通良好;C、门诊地面无需平整;D、门诊应当远离污水、污物处理现场。
三、预防接种门诊应当与哪些科室(部门)分开?为什么?大家最后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下参考答案。
一、接种门诊应尽可能设立在B、底层或清洁区内。
二、以下哪一项不符合门诊设置的要求?C、门诊地面无需平整。
三、预防接种门诊应当与哪些科室(部门)分开?为什么?应当与院内病房、普通门诊、放射室、注射室用房分开,并保持一定距离。
进出通道应与存在潜在感染危险的部门分开,为了避免交叉感染。
当然,根据各省市地区条件的差异,门诊的选址会略有差异。
那么大家可以判断一下,自己所在的门诊选址的情况如何呢?【我的笔记】选好了预防接种的门诊位置,我们再来看看门诊应该如何布局呢?预防接种门诊的面积,以能保证容纳接种工作人员和受种者及其监护人等为原则。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一、引言预防接种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多种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为了提高预防接种的质量和效率,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运作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标准格式,包括门诊设置、人员配备、设备要求、操作规范等方面。
二、门诊设置1. 门诊位置:预防接种门诊应设在医疗机构内,位置应便于患者到达,通风良好,有充足的照明设施。
2. 门诊面积:门诊面积应根据每天接种人数进行合理规划,确保患者之间有足够的间隔距离,避免交叉感染。
3. 候诊区设置:门诊应设有候诊区,提供充足的坐位,同时设置儿童玩具和阅读材料,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三、人员配备1. 医生:门诊应有专职医生参预预防接种工作,医生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判断接种适应症和禁忌症。
2. 护士:门诊应有专职护士负责接种操作,护士应经过专业培训,掌握接种技术和操作规范,能够正确选择和储存疫苗。
3. 行政人员:门诊应有行政人员负责接待患者、登记信息、安排预约等工作,确保门诊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设备要求1. 接种台:门诊应设有专用的接种台,台面宽敞平整,易于清洁和消毒,配备足够数量的接种器具和消毒用品。
2. 冷链设备:门诊应配备冷藏设备,确保疫苗的储存温度符合要求,避免疫苗失效。
3. 医疗器械:门诊应配备充足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和棉签等器械,确保接种操作的安全和卫生。
五、操作规范1. 接种前咨询:医生或者护士应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接种前咨询,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等情况,并告知接种的目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 预防接种计划: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疫苗接种史等情况,医生应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接种计划,明确接种的时间和疫苗种类。
3. 接种操作:护士应严格按照接种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包括正确选择和准备疫苗、正确注射疫苗、及时记录接种信息等。
4. 接种后观察:接种后应对患者进行观察,特殊是对常见的接种反应进行监测,及时处理并记录相关信息。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是指为了提高预防接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确保公众能够及时、便捷、安全地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以下是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标准格式文本:一、门诊设置和环境要求1. 预防接种门诊应设立在医疗机构的合理位置,便于公众前来接种。
2. 门诊区域应具备良好的通风和照明条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3. 门诊区域应设有充足的坐位,以方便等候接种的人群。
4. 门诊区域应配备洗手设施,并提供洗手液或者洗手皂供公众使用。
5. 门诊区域应保持整洁,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二、医务人员要求1. 预防接种门诊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医务人员,包括接种医生和护士等。
2. 接种医生和护士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各类疫苗的接种程序和注意事项。
3. 医务人员应接受规范的培训,了解最新的预防接种指南和政策。
4. 医务人员应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态度,提供专业、友好的接种服务。
三、疫苗管理要求1. 预防接种门诊应建立完善的疫苗管理制度,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疫苗应按照规定的温度要求进行储存和运输,确保疫苗的冷链保持完整。
3. 疫苗应按照使用顺序进行摆放,避免过期或者混淆使用。
4. 疫苗应定期进行盘点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四、接种程序要求1. 接种医生应子细核对接种者的身份信息,确保接种的准确性。
2. 接种医生应向接种者和家长提供相关的接种知识和告知,解答疑问。
3. 接种医生应根据接种者的年龄、健康状况和接种史,制定个性化的接种计划。
4. 接种医生应按照规定的接种程序进行接种,包括准备疫苗、消毒接种部位、注射疫苗等。
5. 接种医生应及时记录接种信息,包括接种疫苗的名称、批号、接种日期等。
五、接种后的监测和处理1. 接种后应对接种者进行观察,了解接种反应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2. 如有接种反应或者不良事件发生,应及时进行处理和记录,并报告相关部门。
3. 接种后应向接种者和家长提供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和常见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河南预防接种门诊设置
为加强我省预防接种单位管理,规范预防接种单位和人员的工作行为,提高预防接种质量,保障受种者的健康和安全,根据(以下简称《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工作实际,制定本管理规范。
本规范中所指的预防接种单位,是指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条例》指定的,承担第一类和第二类疫苗接种,有明确责任区域,并符合相关要求的医疗卫生机构。
接种单位应具备如下基本条件:一、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二、有经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三、具有符合《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规定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链管理制度;乡级以下应积极开展五、预防接种单位的职责(一) 根据责任区域内预防接种工作需要,按照各项技术规范要求,具体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2 —( 二) 制订第一类疫苗、注射器使用计划和第二类疫苗购买计划。
做好疫苗管理,保证正常的冷链运转;(三) 按照要求定期上报第一类疫苗、注射器和第二类疫苗的使用情况;(四)按照有关规定为新生儿建立预防接种证 (卡) ,及时发现和掌握流动儿童情况,按规定建立预防接种证(卡),并赋予接种或者补种;(五)开展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与监测;(六)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对预防接种后的普通反应进行处理,协助上级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七)开展免疫预防及相关传染病防控的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等;(八)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的接种单位负责信息管理系统的日常维护和数据备份,确保系统和数据安全,未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的接种单位负责向乡级防保组织提交儿童预防接种登记资料;(九)采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十)接受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乡级防保组织的业务管理与指导,协助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免疫规划工作;(十一)不承担常规预防接种任务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所),应重点配合辖区接种单位做好预防接种宣传、免疫规划目标儿童调查、接种通知、疫苗预防接种情况核对等有关公共卫生工作.六、预防接种单位的认定与许可:(一)预防接种单位由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并颁发预防接种单位资格证书;(二)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城镇(或者乡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立预— 3 —防接种门诊,未实施门诊化接种的乡镇,每一个行政村指定 1 所接种单位。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旨在提供规范、安全、高质量的疫苗接种服务,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以下是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标准格式文本,详细描述了该门诊的组织、设施、人员、操作流程等方面的要求。
1. 门诊组织和管理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应设置在医疗机构内,具备独立的接种区域。
门诊应有专门的接种管理人员负责接种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并配备足够数量的医护人员,确保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2. 门诊设施要求(1)接种区域:接种区域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保持空气流通。
区域内应设有充足的坐位,方便接种者等候。
接种区域应保持整洁,定期进行消毒,确保环境卫生。
(2)儿童接种区:门诊应设有专门的儿童接种区,提供适合儿童接种的设施和环境。
儿童接种区应设置儿童专用座椅、玩具等,以减轻儿童的紧张情绪。
(3)冷链设备:门诊应配备符合规范的冷链设备,确保疫苗的储存和运输温度符合要求。
冷链设备应进行定期维护和监测,确保疫苗的质量和有效性。
3. 门诊人员要求(1)医生和护士:门诊应配备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医生和护士,他们应接受相关的疫苗接种培训,并持有相关证书。
医生和护士应熟悉各类疫苗的接种程序和注意事项,能够正确评估接种者的适宜性和接种风险。
(2)接种管理人员:门诊应有专门的接种管理人员,负责疫苗接种记录的管理和统计工作,确保接种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接种管理人员应熟悉相关的接种政策和程序,能够及时更新接种信息。
4. 接种操作流程(1)接种前准备:接种前,医护人员应核对接种者的身份和接种史,并向接种者和家长提供相关的知情告知。
医护人员应检查疫苗的有效期和外观,确保疫苗的质量。
(2)接种程序:医护人员应按照接种程序进行疫苗接种,包括正确的注射部位、注射方法和注射剂量。
医护人员应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确保接种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3)接种后观察:接种后,医护人员应对接种者进行观察,监测可能浮现的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门诊设置标准和预防接种服务要求
筛检禁忌和慎用症时,常询问以下问题
你的小孩今天身体好吗? 对食品和药物过敏吗? 上次接种(特别是该疫苗)有问题吗? 有免疫系统疾病吗(包括家族史)? 最近接受过血液制剂(如输血等)和免疫抑制
剂吗? 育龄期妇女接种问:你怀孕了吗?最近准备
怀孕吗?
接种的流程
大年龄儿童可取坐位或立位,注射侧的手叉腰。
皮内接种法
适用疫苗:卡介苗、结核菌素。 将疫苗接种到表皮与真皮之间 。 注射部位:上臂三角肌外下缘皮内。 操作方法:
– 家长抱紧儿童,露出儿童胳膊; – 用1ml一次性注射器配号针头吸取1人份疫苗 – 皮肤常规消毒,待酒精干后,左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右手
– 开启后未用完的疫苗必须废弃(有特别说明的除外)。 – 冷藏保存的未开启疫苗,应做好标记,下次接种时先用。
(2)清理接种器材和冷藏容器,镊子、治疗盘等器 械按要求灭菌或消毒。
(3)清理核对接种知情同意书,及时、完整填写接 种卡。对未接种的受种对象补发通知。
(4)统计记录当天接种剂次数和制品使用数。
《知情同意书》
候诊
预检 登记
医生应 该做……
维护秩序, 接受咨询;
宣传
核对, 询问, 填写, 知情同意
协助 接种
留观15~30 分钟;
异常情况 报告
阅读
接种
留观
宣传
核对, 接种,
签章, 注意事
项
告知, 处理异常
情况
宣传, 提供咨询
接种的流程3-接种(1)
接种操作前应严格实行“三查七对”制度。 “三查”指接种前
4 .设备
专用冰箱、冷藏包、冰排 操作台、登记台、转椅 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 定时钟 安全盒、紫外消毒灯 卡箱、资料柜 手枪式或感应式水龙头 冷暖空调 电脑、打印机 有条件的可设电化宣教设备
预防接种门诊的设置(第一章)
预防接种门诊的设置(第一章)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讨论稿)第一章预防接种门诊的设置一、预防接种门诊的分类预防接种门诊分为合格、规范、示范三类。
承担责任区域内的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的接种工作。
二、资质与许可1、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且诊疗科目中有预防保健科或全科医疗科;2、具有县级或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预防接种单位资格证书或文件等能够证明预防接种资质的资料;3、责任区域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以文件形式明确;4、所有接种操作人员均须具备执业资格;5、具有符合《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规定的冷藏设施、设备;6、具备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条件。
三、接种门诊设置要求1、原则上设置在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医院,位置方便、安全,有专门的出入口且相对独立,无电梯设备应设在二楼及以下,并与医疗门诊、注射室、病房、放射科等临床科室分开,并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交叉感染。
2、设有醒目指示牌,有明显指引标识引导受种对象。
须配有盥洗设施和卫生间。
3、门诊总使用面积要求: 示范≥80m2、规范≥70m2、合格≥60m2。
4、乡(镇)卫生院接种门诊按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或申报的相应级别建设。
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经设置门诊的必须达到示范门诊的标准,达不到示范门诊要求,或设置一个以上预防接种门诊的,要予以取缔;无论是合格、规范、示范接种门诊,硬件设施可有差异,软件资料管理验收标准必须达到统一。
5、各级疾控中心设立的预防接种门诊须与本单位免疫规划管理科室分开设置,并接受本单位或所属区域疾控机构免疫规划科室业务管理;免疫规划科室人员不得兼职预防接种门诊工作。
6、接种周期:接种门诊须固定时间提供预防接种服务,示范、规范门诊按周,合格门诊按旬开展常规接种,须覆盖所有责任区域。
每次运转接种天数不少于2天。
7、接种单位应结合实际在各室或显著位置悬挂免疫规划各项规章制度及公示内容(详见第二章)。
8、预防接种单位依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实施预防接种各项工作内容,并做好免疫规划资料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档案化管理(详见第三章)。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一、背景介绍预防接种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多种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为了提高预防接种的效果和质量,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建设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标准格式,包括门诊设施、医务人员配备、接种流程、疫苗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二、门诊设施1. 地理位置: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应位于便利的交通位置,方便市民前来接种。
2. 建筑面积:门诊建筑面积应符合卫生部门的要求,以确保接种环境的舒适和安全。
3. 环境卫生:门诊内部应保持干净整洁,经常进行清洁消毒,确保无害物质和致病菌的存在。
4. 接种区域:门诊应设有专门的接种区域,包括等候区、接种区和观察区,以确保接种过程的有序进行。
三、医务人员配备1. 医生:门诊应配备有专职的医生,具备相关的预防接种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判断和处理接种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2. 护士:门诊应配备有专职的护士,能够熟练掌握接种技术,确保接种操作的准确和安全。
3. 健康教育员:门诊应配备有专职的健康教育员,能够向接种者和其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接种的知晓率和接种意愿。
四、接种流程1. 预约登记:接种者应提前预约,并填写相关的接种登记表,包括个人信息、接种史和过敏史等内容。
2. 评估咨询:接种前,医生应对接种者进行评估和咨询,了解其健康状况和接种需求,以确定适合的疫苗和接种计划。
3. 疫苗接种:医生或护士应按照接种计划和操作规范,正确接种疫苗,确保接种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观察观察:接种后,接种者应在观察区停留一段时间,医生或护士应观察接种者的反应和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和记录。
5. 健康宣教:接种后,健康教育员应向接种者和其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宣教,包括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等内容。
五、疫苗管理1. 采购和储存:门诊应从正规渠道采购疫苗,并建立合理的疫苗储存系统,确保疫苗的质量和有效性。
2. 疫苗登记:门诊应建立疫苗登记制度,对每一支疫苗进行登记和追溯,确保疫苗的使用情况和有效期的控制。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是指在医疗机构内设立专门的接种门诊,提供规范化的预防接种服务。
该门诊的建立旨在确保儿童和成人能够及时、准确地接种疫苗,从而提高人群的免疫力,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下面将详细介绍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标准格式。
一、门诊名称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二、门诊设置1. 门诊位置: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位于医疗机构内,与其他门诊相互独立。
2. 门诊面积:门诊面积应根据接种人数和接种疫苗的种类进行合理规划,确保接种区域宽敞、璀璨、通风良好。
3. 门诊设施:(1) 接种区域:设有接种区域,包括等候区、接种区和观察区,确保接种过程的顺利进行。
(2) 医疗设备:提供符合卫生标准的医疗设备,包括接种工作台、注射器、冷藏设备等。
(3) 洗手设施:门诊内应设有洗手设施,并配备洗手液或者洗手消毒剂,以确保接种操作的卫生。
(4) 废弃物处理:设有专门的废弃物处理区域,确保废弃物的安全处理和环境卫生。
三、医务人员1. 医生:门诊应配备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医生,负责接种疫苗和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2. 护士:门诊应配备专业的接种护士,负责接种操作和观察接种后的不良反应。
3. 健康教育人员:门诊应配备健康教育人员,负责向接种者和家长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宣传。
四、接种服务1. 预约接种:门诊应提供预约接种服务,方便接种者提前安排时间。
2. 接种记录:门诊应建立完善的接种记录系统,记录接种者的基本信息、接种疫苗的种类和批号、接种日期等。
3. 接种咨询:医务人员应向接种者和家长提供详细的接种咨询,包括接种疫苗的适应症、禁忌症、副反应等。
4. 接种操作:医务人员应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接种,包括准备疫苗、准备接种器具、皮肤消毒、注射等步骤。
5. 接种观察:接种后应设有观察区域,观察接种者是否浮现不良反应,如发热、红肿等。
6. 接种宣传:门诊应定期开展接种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预防接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五、疫苗管理1. 疫苗采购:门诊应从正规渠道采购疫苗,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一、背景介绍预防接种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为了提高预防接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标准格式,包括门诊的设备和设施、人员要求、接种流程、接种记录等方面。
二、门诊设备和设施要求1. 接种室应设有充足的空间,以容纳接种人员和其家属。
2. 接种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和照明条件,确保室内空气流通和光线充足。
3. 接种室应配备专业的接种设备,包括注射器、冷藏设备、废弃物处理设施等。
4. 接种室应保持干净整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确保环境卫生。
三、人员要求1. 接种医生应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熟悉各类疫苗的接种程序和注意事项。
2. 接种医生应定期参加培训,更新接种知识,提高接种技能。
3. 接种医生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接种人员和其家属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指导。
4. 接种医生应严格遵守医疗伦理和法律法规,保护接种人员的隐私和权益。
四、接种流程1. 接种人员应提前预约接种时间,避免拥堵和等待时间过长。
2. 接种人员应携带相关的身份证明和接种证明,以便核实身份和接种记录。
3. 接种医生应对接种人员进行健康评估,了解其过敏史和疫苗接种史。
4. 接种医生应根据接种人员的年龄、健康状况和疫苗接种计划,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
5. 接种医生应向接种人员和其家属详细介绍接种疫苗的种类、剂量、接种部位和注意事项。
6. 接种医生应在接种前核对疫苗的名称、批号和有效期,并记录在接种证明上。
7. 接种医生应使用无菌注射器和针头,按照规范的接种程序进行接种操作。
8. 接种医生应观察接种人员的反应,及时处理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
9. 接种医生应向接种人员和其家属提供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和应急处理方法。
10. 接种医生应记录接种人员的接种情况,包括疫苗名称、剂量、接种日期和接种部位等信息。
五、接种记录1. 接种医生应将接种人员的接种情况记录在接种证明上,并加盖医疗机构的公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接种门诊的设置
(第一章)
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讨论稿)
第一章预防接种门诊的设置
一、预防接种门诊的分类
预防接种门诊分为合格、规范、示范三类。
承担责任区域内的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的接种工作。
二、资质与许可
1、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且诊疗科目中有预防保健科或全科医疗科;
2、具有县级或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预防接种单位资格证书或文件等能够证明预防接种资质的资料;
3、责任区域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以文件形式明确;
4、所有接种操作人员均须具备执业资格;
5、具有符合《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规定的冷藏设施、设备;
6、具备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条件。
三、接种门诊设置要求
1、原则上设置在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医院,位置方便、安全,有专门的出入口且相对独立,无电梯设备应设在二楼及以下,并与医疗门诊、注射室、病房、放射科等临床科室分开,并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交叉感染。
2、设有醒目指示牌,有明显指引标识引导受种对象。
须配有盥洗设施和卫生间。
3、门诊总使用面积要求: 示范≥80m2、规范≥70m2、合格≥60m2。
4、乡(镇)卫生院接种门诊按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或申报的相应级别建设。
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经设置门诊的必须达到示范门诊的标准,达不到示范门诊要求,或设置一个以上预防接种门诊
的,要予以取缔;无论是合格、规范、示范接种门诊,硬件设施可有差异,软件资料管理验收标准必须达到统一。
5、各级疾控中心设立的预防接种门诊须与本单位免疫规划管理科室分开设置,并接受本单位或所属区域疾控机构免疫规划科室业务管理;免疫规划科室人员不得兼职预防接种门诊工作。
6、接种周期:接种门诊须固定时间提供预防接种服务,示范、规范门诊按周,合格门诊按旬开展常规接种,须覆盖所有责任区域。
每次运转接种天数不少于2天。
7、接种单位应结合实际在各室或显著位置悬挂免疫规划各项规章制度及公示内容(详见第二章)。
8、预防接种单位依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实施预防接种各项工作内容,并做好免疫规划资料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档案化管理(详见第三章)。
四、责任区域划分
1、按照以居住地划分的原则,城市(城区)按行政区划与街道相结合的方法、乡(镇)按行政村或自然村进行划定,并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以文件形式明确,避免区域交叉和遗漏。
2、责任区域范围划分合理,清晰明确,责任分工到人,便于群众接种。
五、接种门诊功能分区及设备
接种门诊按其功能原则上分预检、登记室,接种室(区),观察、宣教室、办公资料室、冷链室等五大块。
其中接种室(区)面积不低于门诊总面积的1/2,其它各室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局,地面硬化,接种流程合理,做到不交叉,各室通风良好、清洁明亮,有醒目标识牌。
如有儿童保健体检,则接种室与儿童保健体检分室进行;如实施狂犬疫苗的接种,需设伤口处理室,并与接种室分开。
(一)预检登记室
1、预检登记台以便于预检、登记、儿童信息录入为原则,根据房间大小合理设置;统一背景墙(见附件)。
2、设备:配备计算机、平推式证书打印机、条码激光扫描器、不间断电源(接种门诊专用,可接入网络,实行儿童接种信息化管理;自行新购置信息化硬件参数不低于2010年省卫生厅统一装备硬件参数);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10个以上)、压舌板(20个以上)等器材等。
(二)接种室
1、必须有专门的出入口,接种室内采用消毒剂或固定的紫外线灯定期消毒,紫外线灯高度距离接种台1米。
2、市级接种门诊的接种室要有三间(普通房屋);乡镇卫生院接种室原则上要有五间(普通房屋),如接种室面积达到相应级别面积的可分台接种,原则上每个接种台接种疫苗种类不超过2种且须隔开,有卡介苗接种的须设专台。
3、设备:每一个接种室须有冷暖空调;每个接种室(台)应配置2个带盖污物桶;接种台应标明醒目的疫苗名称标牌,示范门诊如分台接种须配备储存疫苗的小冰箱,规范和合格门诊接种室或每个接种台须配备冷藏箱(包);接种台应摆设接种盘、接种器材(包括汤匙、75%乙醇、镊子、无菌干棉球或棉签、砂轮等)。
备有急救箱,箱内应配有1:1000肾上腺素、地塞米松、抗过敏药等抢救药品和器械。
(三)观察、宣教室
1、地面须配有不少于房间面积1/2的彩色泡沫板,至少贴1.2米的浅色(白色)墙砖,其中增添适量的动物、水果等儿童喜爱的图案(墙砖)。
2、配备电教设备(电视、VCD),观察床、座椅、儿童玩具、供接种对象休息等待专用茶水柜或饮水机等。
3、备有健康教育和免疫规划相关宣传影视资料、免疫规划相关宣传版面或其他宣传材料。
(四)办公资料室
配备电话,办公桌、办公椅、资料档案柜(按“七统一”标准配备,并统一粘贴河南省免疫规划标志)、激光打印机等,实行免疫规划资料信息化管理。
(五)冷链室
1、须单独设置,放置普通冰箱、低温冰箱(柜)、冷藏箱、冷藏包、冰排等设备。
冷链设备统一粘贴河南省免疫规划标志。
2、每个接种门诊至少配备普温冰箱(柜)、低温冰柜各1台,并配温度计,每天监测并记录温度;冰箱放置在通风、阴凉处,使用安全电源。
3、冷藏包至少5个以上,整洁完好,每个冷藏包按所需数量的2倍配备冰排。
六、人员配置及管理
1、免疫规划管理人员和预防接种人员,均须取得经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培训并颁发的《河南省免疫规划业务培训合格证》。
预防接种人员还必须具有护士资格证或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证,村级接种点人员须有乡村医生执业资格证。
2、县(市、区)级、乡(镇)级预防接种门诊所辖责任区域或行政村卫生室至少安排1名地段医生或乡村医生负责及时收集、准确上报本责任区域或行政村适龄儿童信息,通知适龄儿童及时进行预防接种,宣传普及预防接种知识等工作。
3、负责接种人员相对固定,不得随意调整,示范门诊不少于6人,规范门诊不少于5人,合格门诊不少于4人。
接种日期间预检登记室应保证预检、登记、信息化操作人员各1名。
4、免疫规划和预防接种工作人员须佩戴统一胸卡(见附件“七统一”),接种单位内部统一着装。
七、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
1、统一使用国家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客户端软件。
为保证数据安全,接种门诊应配置专门的移动存储硬盘或U盘,或定期刻录为光盘,进行数据备份。
2、配备1-2名信息化操作人员,操作人员能够熟练应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系统的安装、维护及更新客户端版本,进行应种对象的筛选、预约和通知及查漏补种,接种对象的信息录入,接种数据的备份及统计分析,接种报表的统计上报等。
3、每次运转前使用信息系统筛选应种对象,应做好记录或打印,纸质筛选名单交村医通知应种儿童,并存档备查;接种门诊留电子文档备查。
4、2005年以来目标儿童录入系统率100%;信息系统中所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统计接种率≥95%。
5、接种时利用条码激光扫描器扫描录入儿童接种信息;未扫描的儿童随时录入完毕。
每次数据录入后及时备份并上传。
八、机构标识、标牌
1、按照“七统一”标准,要求字体统一、颜色统一、比例统一,尺寸大小根据各单位门诊布局实际情况制定。
2、免疫规划相关制度和公示内容上墙必须用透明有机塑料板(或同等材质)制作悬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