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流动的理论基础
人才流动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研究
![人才流动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2e1853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f7.png)
人才流动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研究人才流动是指人才在不同单位和地区之间流动和迁移的现象。
人才流动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发展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对于了解人才流动的原因、影响以及管理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一、理论基础的研究1.人力资源理论人力资源理论是人才流动的理论基础之一,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人才流动不仅是人才在市场经济中自由流动的结果,也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
人力资源理论指出,人才流动可以带来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优化,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2.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认为,人才流动不仅是个体选择的结果,也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社会学理论认为,人才流动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变革,通过流动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分配,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3.组织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认为,人才流动对组织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
组织行为理论强调,人才流动可以促进组织的学习和创新,通过流动可以引进外部的经验和知识,促进组织的发展和变革。
二、价值取向的研究1.经济价值人才流动对经济的价值在于,它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竞争力。
经济学认为,人才流动可以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效率,从而提高经济社会的整体效益。
人才流动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人才流动的原因、影响以及管理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人力资源理论、社会学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人才流动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对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组织价值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人才流动对经济、社会和组织的影响和作用。
强化人才流动的理论研究,提升人才流动的政策和管理水平,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劳动经济学(曾湘泉第三版)自制课件 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
![劳动经济学(曾湘泉第三版)自制课件 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https://img.taocdn.com/s3/m/f1c1ec91d1f34693daef3e6f.png)
结构的持续改善。如今,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
,城市化率从17.9%提高到57.4%,民营经济占国内
生产总值60%以上。
中山 杨富云
回顾我们的劳动力市场改革,把人口红利从一个潜 在的经济发展条件,转变为真实的经济增长泉源, 主要是解决了三个问题。 第一就是退出的问题,劳动力如何从剩余状态,从 生产力低的部门推出; 第二就是流动的权利,过去农户不能流动,现在可 以较为充分的流动; 第三个权利就是进入权,最初农民工只能在乡镇企 业工作,90年代末打破了这个界限,国企改革,下 岗分流,农民工进城。
中山 杨富云
托达罗认为,当前发展中国家城市移民人数猛增,这主要 是城乡预期收人差异扩大的结果。城市就业机会越多,城乡 预期收人差异越大,迁移到城市的人口越多,城市失业水平 越高,所以开创城市就业机会无助于解决城市就业问题。
根据这个模型,托达罗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控制人口从 农村向城市流动,这对于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促进城市经济 和社会稳定发展,以及保证农业经济发展有足够劳动力都有 重要意义。为此,应减轻城乡经济机会不均等现象;适当控 制工资补贴和政府雇佣人员的数量;不宜不-恰当地过分地扩 大对教育事业.特别是对中高等教育事业的投资;强调农村 和农业部门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逐渐缩小城乡差距。
随着对人口流动管制的日益开放,中国农民被允许离 开自己的家乡和土地,到收入更高的非农产业和城市 地区工作居住,劳动者可以更自由的在不同城市、产 业、地区间选择更符合自己的职位工作。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17d24bd1a37f111f1855b10.png)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1.【劳保版p9】实证经济学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的经济学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
它建立在两个假说之上:一是稀缺性。
这是经济问题存在、也是经济学研究存在的基本的原因。
第二各假说是人是有理性的。
即它假设人们对有利可图的事,或者说是利益反映积极;无利可图,甚至是对自己有害的是,即成本反映消极。
借助于上述两种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假设,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行为变动趋势和走向,或者按照伊兰伯格的说法,“实证经济学的目标实际上是在试图发现他们的行为倾向”。
这也正是实证研究方法的价值之所在。
简单说,实证经济学研究方法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某种事物“实际是什么”(也就是它的状态和趋势)的一种理论研究方法,它描述的事物本来的面貌。
2.【劳保版p11】在劳动力市场上,研究和分析劳动力市场上实际的运行是什么,只是告诉了我们一个客观的运行状态,它并没有说明这种状态是否对或错。
或者说没有告诉我们这种客观状态是否符合我们的要求。
在劳动经济领域,规范经济学严格地讲是一种价值判断的理论,或者说它是“应该是什么的”的理论。
规范经济学研究方法是对实际发生的东西的价值判断,依赖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规范的价值判断分析。
规范经济学也有一些基本的判断尺度,从本质上讲,它的根本价值尺度是以互惠原则作为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3.【劳保版p15】又称“引致需求”,是由阿弗里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经济概念,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
在劳动经济学中,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即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一种最终产品的需求,它实际上是对产品生产需求所派生和所导引出来的一种需求。
因此,在我们研究劳动经济学问题时,不肯能摆脱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即所谓不能就劳动来谈劳动,就劳动力来谈劳动力。
农业经济学考点整理
![农业经济学考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0893961f5335a8102d220a8.png)
第一章导论1、农业的概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在现代社会中被称为第一产业。
农业作为一种生产经济活动,其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类所需的生物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过程。
2、农业的特性1)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
2)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改造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
3)根本特性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
3、农业的地位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从农产品对人的重要性来看,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看,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得以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2)农业在不同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以工哺农)阶段。
(补充:以工哺农的经济特征:工业化程度较高;就业结构优化;城市化程度高;生产力水平较高)4、农业的作用1)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贡献:产品贡献:指农业部门所生产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对增加国民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作用。
(包括食品和轻工业原料)。
要素贡献: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
(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市场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业是国内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农业为市场提供各种农产品。
外汇贡献:是指通过出口农产品,农业为国家经济建设赚取外汇。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贡献,即通过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出口,直接创汇;二是间接贡献,即扩大农产品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减少外汇支出。
2)农业的多功能性:环境功能:农业不仅能为自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条件,还能为社会不断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社会功能:是指农业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还为他们提供生活和社交场所,具有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的功能。
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959aa8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9c.png)
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流动不仅速度在加快,而且其流向也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
大量的劳动力流动在各省区市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农村之间、城乡与工矿区之间,劳动力的跨国流动也在逐步增加。
是什么原因引起劳动力的流动呢?本文从劳动力的流向、劳动力流动的群体性、劳动力流动对不同地区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
一、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实证分析(一)关于劳动力的流向首先分析全国范围内省际之间劳动力的流动问题。
根据现有的资料,从迁移和暂时居住两个方面分析劳动力在省际之间流动.从劳动力迁移状况看,近年来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省际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中部和西部地区多数省区市迁往省外的人数大于省外迁入的人数,省际之间净迁入人数为负值;而东部地区多数省区市迁往省外的人数小于省外迁入的人数,省际之间净迁入人数为正值。
2000年,东部净迁入人数比西部和中部分别高倍和倍,东部地区除福建、山东、广西三省其余9省的净迁入人数全部为正值,西部地区除西藏、陕西、新疆外其余7省的净迁入人数都是负值,中部9省有7省的净迁入人数为负值。
从劳动力暂时居住的情况看,全国各地外出务工经商人口远大于省际迁移人口,而且大部分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数要少得多。
2000年全国外出务工、经商、服务、当保姆的暂住人口为万人,其中%集中在东部地区,仅广东省就有万人,占暂时居住人口总数的%。
西部占%,中部占%。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劳动力及人口由西向东流动是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及人口流动的一个基本特征。
劳动力及人口之所以出现向东部流动的倾向,最主要是国内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发展差距逐步拉大,与此相适应,三大地带的劳动者的报酬出现了较大差距。
在计划经济时期,全国各省区市之间劳动者的平均收入差距不大,加上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劳动力的有计划配置,从而使劳动力的流动非常缓慢,劳动力流动自身表现出来的倾向性不明显,即便在某个特定阶段出现了劳动力流动的某种倾向性,譬如六十年代出现劳动力由沿海向内地流动,那也是政府行为的产物,而非劳动力流动自身表现出来的倾向性。
劳动力迁移理论
![劳动力迁移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4db838b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8e.png)
劳动力迁移理论劳动力迁移理论认为,人口迁移行为的发生受到迁出地因素、迁入地因素、中间阻碍因素、个体及家庭因素和产业结构因素的综合影响(蔡昉,2015)。
在影响劳动力迁移的众多因素中,不同部门、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的工资率水平差异,发挥着核心调节器的作用,是驱使人口发生迁移行为的根本原因(周天勇,2001;赵燕,2011)。
人们预期城市的工资率水平以及找到工作的机会高于农村地区,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实现家庭收入的最大化,由此出现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农业部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劳动边际生产力和工资率均较高的现代工业部门转移(蔡昉,2017)。
1.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刘易斯在《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人口迁移模型,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划分为农业部门和现代增长部门。
其中,农业部门以传统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并以农村为中心,现代增长部门以现代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并以城市为中心。
他认为,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土地和资本要素有限的条件下,多投入一单位劳动力几乎没有提高产出,导致边际生产力和工资率都很低。
与此同时,现代增长部门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高且生产规模大,因此,劳动边际生产力和工资率均高于农业部门,现代增长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存在的工资水平差异,促使劳动力在可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迁移。
当现代增长部门的工资率水平始终处于高于农业部门的工资率水平时,则可以不断吸引农业部门劳动力发生迁移。
然而,当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出现短缺时,农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效率就会提高,相应地农村劳动者的收入也会增加。
农村劳动力由剩余转向短缺的过程则出现“刘易斯拐点”(蔡昉,2017)。
2.新迁移经济学理论Stark(1991)指出“新迁移经济学是基于四个基本前提而产生:一是迁移决策,不是迁移者的个体行为,而是更多相互依赖的个人组成的一个更大的单位,比如家族或家庭的集体行为。
二是迁移的主要目标,不单单是预期收入最大化,也是寻求家庭风险最小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a45e05f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4.png)
0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的影响因素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包括农业技术进步、工业化 进程、城市化水平、政策制度等。
0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的路径和模式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路径和模式因 地区、国家、历史等因素而异,但通 常包括就地转移、跨地区转移、跨国 转移等。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不足
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未来农村剩余 劳动力将更多地转移到现代农业、服务业等新兴 领域。
城乡一体化发展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未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将 更加便捷地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理论的发展阶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经历了不同 的发展阶段,从古典经济学的农业劳 动力转移理论到现代经济学的农村劳 动力转移模型,不断深化和完善。
详细描述
刘易斯、拉尼斯和费景汉提出,随着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会逐渐转移 到现代工业部门,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该模型强调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经济发展的 重要性。
托达罗模型
总结词
该模型解释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 决策机制。
VS
详细描述
托达罗认为,农村劳动力是否向城市转移 ,取决于他们对城市与农村的预期收入差 距的评估。如果预期收入差距大于零,则 农村劳动力愿意转移;反之则不愿意转移 。该模型揭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内 在机制。
中国实践
历史经验
中国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改 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生产力的提 高,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在这个过程 中,出现了诸如“农民工”、“劳务输出”等具有中国 特色的词汇和现象。
第五章_劳动力流动
![第五章_劳动力流动](https://img.taocdn.com/s3/m/76b33401eff9aef8941e068e.png)
其他因素:流入地的语言、政治环境、文
化背景、气候和环境质量等
刘易斯模型
Hale Waihona Puke 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性劳动力流动,在现代
发展经济学中有两个基本解释:一是刘易斯(A•Lewis)的
“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二是托达 罗(M•P•Todaro) “关于乡村到城市的移民模型”。
前者强调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后者强调农村城镇化就 地吸收农业游离出来的劳动力,进而把农村剩余劳动力问 题与农村城市化的分析统一起来 。
来自劳动力市场的证据:
单身的青年劳动力跳槽频率高 已婚且有孩子的工人相对稳定 对四川劳动力的研究表明,移民中已婚者为 49.8%,,而非移民已婚者的百分比为81.3%
因素三:受教育水平
受教育水平越高,人们获得劳动力市场信 息的能 力越强,信息搜寻成本等流动成本越低, 因而越容易流动。
19
(2)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相对于资本和自然资源来说,人口如此众多, 以至于在这种经济部门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 小或等于零,甚至为负数的国家里,劳动力的无 限供给是存在的。 在现行的两部门工资存在明显差异条件下,传 统农业部门对现代部门的劳动力供给会远远超过 需求。不仅如此,如果现代部门预期收入提高, 不仅传统部门的过剩劳动力会转移到现代部门, 就连就业于传统部门的必要劳动力也会向现代部 门转移。因为这时,他们将不满足于自己在传统 部门的收入,我国近年来所出现的大量土地撂荒 20 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托达罗模型 哈里斯对托达罗模型的修订
促进我国劳动力城乡流动机制的对策
劳动力跨国流动ppt
![劳动力跨国流动ppt](https://img.taocdn.com/s3/m/1bcc164e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ec.png)
▪ 其三,移民的性质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前,国际人口的迁移,主要以定居为主, 短期流动工人、外籍工人较少。战后则短 期流动工人、外籍工人大量增加,定居移 民减少。
国际劳动力流动的福利变动分析
▪ 墨西哥——劳动力充裕、人均收入低、具有劳动密 集型产品(大米)的比较优势、出口大米、进口钢 铁
▪ 美国——资本充裕、人均收入高、具有资本密集型 产品(钢铁)的比较优势、出口钢铁、进口大米
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利益变动
劳动力自由流动前:墨西哥:就业量500,均衡工资1.0;美国:就业量250, 均衡工资5.0;劳动力自由流动:墨西哥 100 → 美国;劳动力自由流动 后:墨西哥:就业量450,均衡工资2.0;美国:就业量300,均衡工资 4.0
墨西哥劳工会取代美国的就业者吗?
外劳的供给 弹性更大, 外劳的进入 增加了就业 总量,并使 服务价格下 降。
工资率
S1
A
B W1
D W2
N3 N1
S2 C
N2
工人人数
▪ 假定外地劳工进入本地劳动力市场后所从事的是本地劳 动者不愿意从事工作(本地劳动者厌恶的工作)。如果 没有外地劳工的进入,则本地劳动力市场供给曲线为S1, 这时工资率为W1,就业量为N1。当引入外地劳工后, 劳动力总供给曲线移至S2。由于外地劳工对工资率的高 低更敏感,所以这条曲线变得更富有弹性。劳工的进入 使就业总量增加到N2,工资率下降到W2。在这种工资 率水平下,只有N3的本地劳动者愿意从事这种工作, N1到N2的工作由外地劳工承担。如果严格限制外劳,
劳动力流动理论的思路变迁与路径探索
![劳动力流动理论的思路变迁与路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f783e648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92.png)
劳动力流动理论的思路变迁与路径探索孙晓芳【摘要】This paper reviews the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macro-migration model, micro-migration theory, social network theory and elaborates on the different concerns in different economic period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dual economic analysis framework, the paper reviews the theory on domestic labor migration.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lack of a logical link in the current studies in China and the failure to come to the nature of the phenomenon of labor migration are the main defects. Considering "shortage of migrant workers" ,"tide of rushing home" , "difficult Employ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and "beachhead battle" ,the author proposes research priorities that explore the essence of these phenomena and establish the generalized theory to explain labor migration in China effectively. It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eference of subject of labor ( individual) , which is called heterogeneity involving non-economic factors. In particular, when the level of social benefits and security as a whole achieves a certain extent, the labor will be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non-economic factors, and the heterogeneity of labor will b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labor migration. It is considered that heterogenity is a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 to labor migration in this paper.%该文从宏观流动模式、微观流动理论、中观社会网络理论等角度对劳动力流动理论进行了梳理,阐述了不同时期学者对劳动力流动问题的主要关注点.在二元经济分析框架下对国内研究进行理论梳理,认为当前我国诸多研究之间缺乏逻辑联系,未能从劳动力流动现象中得出本质性、规律性分析框架.结合对我国逐期出现的“民工荒”、“返乡潮”、“大学生就业难”、内地与东南沿海的“抢滩战”等劳动力流动现实的思考,提出挖掘引发各种劳动力流动现象的本质因素,构建有效解释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一般化理论是研究的重点.认为未来我国应该更加重视劳动力主体(劳动者)的偏好差异性,即劳动力的异质性:包括人作为个体对所有非经济因素主观偏好的差异.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和社会保障达到一定程度,劳动力会更加关注非经济因素,此时异质性会成为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异质性劳动力的角度去研究劳动力流动问题是本文提出的研究劳动力流动问题的全新视角.【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12(022)011【总页数】6页(P89-94)【关键词】劳动力流动;宏观动因;微观主体;社会网络理论;二元经济;劳动力异质性【作者】孙晓芳【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4.6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迁、文化渗透和制度更迭,劳动力流动现象呈现出与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的共生性与矛盾性,因而长久以来受到诸多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劳动力流动问题也表现出了多面性:它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它体现着文化差异,同时又深受制度影响。
毕业论文中劳动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毕业论文中劳动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4cfba22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3f.png)
毕业论文中劳动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的劳动行为、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的经济效应等问题。
在毕业论文中,分析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是一项复杂而且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探讨劳动经济学在毕业论文中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
一、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劳动供求理论、劳动力市场分析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效率与公平性等方面。
首先,劳动供求理论探讨了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影响因素包括劳动力数量、素质和收入等。
其次,劳动力市场分析研究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劳动力流动性和劳动力市场机制等问题。
最后,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公平性是劳动经济学的核心议题,研究重点在于如何调整资源配置,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并实现公正分配。
二、劳动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劳动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主要是基于实际数据和经验观察,通过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来验证和解释相关理论。
实证研究可以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如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劳动力市场等。
研究方法包括实证分析、实证模型建立和实证检验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劳动经济学中各种概念和理论,并从实证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三、劳动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很多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可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意见,例如制定劳动法律法规、调整最低工资和社会保障政策等。
其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也对雇主和员工的决策行为有指导意义,例如招聘与解雇、薪酬体系设计和劳动力流动等。
此外,劳动经济学在教育和培训、创新和技术进步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局限性和挑战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首先,在进行实证研究时,数据的来源和质量是关键问题,如何获取可靠的数据并准确分析是研究者需要面对的难题。
其次,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也给研究带来了挑战,需要研究者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能力。
浅谈劳动力流动及其经济影响
![浅谈劳动力流动及其经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bcaa2cebb4cf7ec4bfed006.png)
量劳动力就会从地区一流 向地 区二 , 最终两个地区的工资水平会达到相等 的水平 W, 由于 W> 且 W< , W。 W:这样地区一劳动力的工资上涨 , 地区二 的
工资水平下降 , 但是劳动力转移造成一些人收益的下降数量没有另外一些
人收益增加的数量多, 所以说从整体上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 , 也在一定程
o: 正 的劳动力数量 ,两条斜线分别表示两个地区的劳动力边际生产率 , 也
就是两个地区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因为一般情况下边际生产率是递减的 ,
所以需求曲线 向下倾斜 。纵轴表示劳动力的边际产 出, 同时也表示工资水
平。在流动之前 , 地区一的工 资水平也就是劳动力 的边际产出为 。 , 地区 二的工资水平是 :很 明显 W2W。 , > , 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高收益 的吸引 , 大
力、 土地等资源的配 置, 对工业化和城市化 的发展和促进 国民经济快 速
增长 、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打工 ” 众所周知 , 。 每年流动到发达地 区和城市各个部门的农村劳动力达 l 亿人左右 , 这么大的劳动 力流动规模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这种流
动对 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 影响之 大也是无可置疑的。
2 理 论分析
从经济学供求理论角度看 ,劳动力的流人导致劳动力供给增 加, 供 求规律的作 用将导致工资降低 , 厂商将利用这一机会 , 扩大生产规模 , 以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fc0565b1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60.png)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理论和知识。
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对于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至关重要。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人性假设理论。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员工的行为和动机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中,“经济人”假设认为,人在工作中主要追求经济利益,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工作。
基于这一假设,管理者会采用严格的监督和控制手段,以及明确的奖励制度来激励员工。
而“社会人”假设则强调人在工作中不仅关注经济报酬,还重视与他人的关系和社会认同。
管理者需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关注员工的情感需求。
“自我实现人”假设则认为,人们渴望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的价值。
在这种假设下,管理者应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挑战性的工作任务,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接下来是激励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是其中的经典之一,它由马斯洛提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
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这启示管理者要了解员工的不同需求层次,并针对性地提供激励措施。
双因素理论由赫茨伯格提出,将影响员工满意度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如工资、工作环境等,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但不能带来激励;激励因素如工作的成就感、晋升机会等,能够真正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期望理论则认为,员工的工作动力取决于他们对工作结果的期望以及这种结果对自己的吸引力。
管理者要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并让员工相信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这些目标。
人力资本理论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
该理论认为,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是一种资本,可以为个人和组织带来经济价值。
组织通过投资于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可以提高员工的人力资本,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
这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关注员工的招聘和选拔,还要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以实现员工和组织的共同成长。
另外,组织行为学也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
劳动经济学(第四版) 胡学勤 劳动经济学课件+-+修改版
![劳动经济学(第四版) 胡学勤 劳动经济学课件+-+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57275ac13186bceb19e8bbff.png)
⒉人力资源的特征
时限性 两重性
人力资源的特征
能动性
核心性
再生性
智力性
(二)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1.人力资源的数量
(1)人力资源的总量 等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适龄人口总量减去 其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加上劳动适龄人口之外 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2)人力资源的相对量 人力资源的相对量主要由人力资源率和劳动参 与率来算。
1.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劳动经济思想 2.欧洲中世纪的劳动经济思想 3.重商主义的劳动经济思想
在劳动经济学的孕育阶段,尽管 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少的劳动经济观 点,但是,他们的论述还是质朴的、 零散的、没有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
(二)形成阶段
17世纪——20世纪20年代,劳动经济学进入 了形成阶段,成为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 其形成主要表现在: 1.古典经济学为劳动经济学形成奠定了基础 2.历史和制度学派对劳动力市场理论形成提 供了制度研究方法 3.新古典经济学为劳动经济学的形成提供了 新的分析方法和理论 4.劳动社会理论和劳动管理理论促进了劳动 经济学的形成
(三)劳动的意义
创造了人类自身 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创造了社会财富 推动了社会发展 是人类解疑不尽的重大课题
二、人力资源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⒈人力资源的概念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 徳鲁克在1954年出版的 《管理的实践》一书中第一次提出。
理论界对人力资源概念的表述有三种: ①指在业的人力,即指以合法劳动创造社会财 富和提供劳务的人; ②指劳动力资源,即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 的总称; ③指全体人口,即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所蕴藏的 劳动能力总和(现实的和潜在的人的劳动能力)
劳动法学
第四章 劳动力市场
![第四章 劳动力市场](https://img.taocdn.com/s3/m/834f89d7d15abe23482f4ddb.png)
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
1. 静态均衡分析
左图中,横轴为就业量, 纵轴为工资率。 当W=We时,劳动力市 场为均衡状态,We为 均衡工资,Le为均衡就 业量。
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
1. 静态均衡分析
若劳动力需求曲线不 变,劳动力供给曲线 右移,均衡工资率下 降,均衡就业量增加; 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 均衡工资率提高,均 衡就业量减少。
资率的影响,还会受到产品市场需求的影响; 劳动力供给除受工资率影响外,还会受到人的主观偏 好、财富总量和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三、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分析
劳动力市场上的非均衡因素
自愿性失业与非自愿性失业 自愿失业: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劳动力供 给大于需求而造成的劳动者失业的现象。 非自愿性失业:由于产品需求下降使厂商销售发生 困难,对劳动供给的数量产生限制情形下发生的失 业。
三、劳动力流动模型
拉尼斯-费景汉劳动力流动模型
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改进,是一种从动态角度研究农业 和工业均衡增长的二元结构理论。 他们指出了刘易斯模型的两个缺陷: (1)没有足够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中的作用; (2)没有注意到农业由于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 品应该是农业中的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
供给、需求同时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
1. 静态均衡分析
a图中,需求收缩形成的力量占优势,均衡工资下降;b图 中供给收缩形成的力量占优势,均衡工资提高。
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Fra bibliotek2. 动态均衡分析
在静态均衡分析中,均衡状态的调整可以瞬时完成,并 未考虑时间因素。而现实中,劳动力供求数量的调整存 在“滞后期”,并涉及预期问题。 对此,提出以下假设: 形成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本期t期,执行或实现劳 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下期t+1期; 本期的工资率决定下期的劳动力供给量。
西方经济学对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研究
![西方经济学对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6134927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37.png)
西方经济学对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研究西方经济学一直致力于研究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并探讨其对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是指劳动力的流动性、适应性和可调整性,它与经济增长、资源配置和就业形势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西方经济学对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研究及其实践应用。
一、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定义和形式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是指劳动者在就业和失业过程中的流动性和适应能力。
它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用工方式的灵活性:包括全职、兼职、临时工等不同雇佣形式。
西方国家普遍倡导灵活的用工方式,以满足不同产业和企业的需求。
2. 雇佣关系的灵活性:包括雇佣期限、工资福利待遇、劳动合同等方面的调整。
灵活的雇佣关系可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减少就业歧视和劳动力浪费。
3. 劳动力流动性:指劳动者在不同地区、行业和职业间的流动性。
灵活的劳动力流动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西方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劳动力市场灵活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和模型。
1. 劳动力市场弹性的理论基础弹性劳动力市场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供给方面的理论和需求方面的理论。
供给方面的理论认为,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增加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和薪资灵活性。
米尔顿·弗里德曼等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工资-劳动力弹性理论”,认为供给和需求弹性的平衡是决定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重要因素。
需求方面的理论则着重强调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时对劳动力调整的灵活性。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力的流动和调整能力对企业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效率非常重要。
2. 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影响和机制研究表明,灵活的劳动力市场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创造。
首先,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当劳动力市场灵活时,劳动力可以更好地流动到产出效益更高的行业和地区,提高效益和生产力。
其次,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有利于利用劳动力的潜在能力。
通过调整工作时间、雇佣形式和工资待遇等,劳动力市场可以更好地匹配不同劳动者的技能和意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力流动的理论在理论的层次上,迁移研究己经扩展到那些既影响劳动力地域供给决策又受后者影响的变量的范畴,它强调社会实体本身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迁移行为的影响……它加深了我们对经济改良和发展过程的认识。
[德]欧迪德·斯达克(Stark,1991)劳动力迁移和流动的理论解释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可以一直上溯到19世纪80年代英国统计学家拉文斯坦提出的著名的“迁移法则”(Ravenstein,,1885)。
不同的分析方法会从不同的方面来解释流动行为。
人口学者和社会学者首先关注的是差别迁移,即迁移者不是均匀地分布在人群中,不同的动机对应着不同的迁移群体,如迁移在性别、年龄方面都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此外,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种族等因素也对迁移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地理学者则强调人口的空间分布,将迁移视为一系列结构参数的函数,如距离、迁移方向、迁出地和迁入地的人口规模等,其典型的模型就是重力模型(model of gravity)及其扩展。
经济学家同样也为人口迁移的研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经济学框架中,从宏观方面来说,迁移被视为劳动力在地区间和产业间的流动;从微观方面来说,迁移被视为迁移者个人(或其家庭)对较好机会的一种回应。
一般来说,迁移能够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益和参与者的个人收益。
经济学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劳动力迁出(迁入)对迁出地(迁入地)社会、经济调整的作用;(2)迁移作为一种劳动力平衡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3)潜在的迁移者对迁入地和迁出地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变化的回应;(4)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迁移给个人及家庭带来的成本和收益;(5)迁移和其他经济现象或活动(如贸易、工业集聚、城市化等)的关系。
在本章中,我们将简要介绍劳动力流动理论的主要流派和模型,为以下各章的实证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本章的第1节回顾发展经济学中的主要迁移模型,如刘易斯、乔根森和托达罗模型;第2节介绍由斯达克创始的“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第3节介绍其他有关模型;第4节评述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特殊性;第5节为结论。
2. 1发展经济学的传统模型由于劳动力流动是经济发展的伴生物,迁移理论在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Lewis- Ranis-Fei)模型、乔根森(Jorgenson)模型以及托达罗(Todaro)模型。
2. 1. 1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迁移能将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的部门,从而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益。
因此,人们更多地注意如何加速人口迁移的进程。
在此情况下,刘易斯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Lewis,1954)。
该模型将乡→城人口迁移视为一种劳动力平衡机制,它能使劳动力由劳动力过剩的部门向劳动力不足的部门转移,从而在这两个部门中实现工资或收入的均等。
这个模型的核心是一个二元经济:一端是存在大量边际生产率近于零的劳动力的传统农业;另一端是能实现充分就业的现代城市工业。
刘易斯认为,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工业的扩张,而后者又依赖于农业能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我们可用图2..1来描述刘易斯模型的基本思想。
图2.1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思想在图2. 1中:D1,D2和D3为不同的劳动力需求,分别对应于不同水平的物质资本积累K1,,K2和K3;SS‘为劳动力的供给;w u为城市工业部门工资的下限;w a为农业中生存水平的工资。
无限劳动力供给是刘易斯模型的一个重要假设:城市工业部门能够以一个固定水平的工资从农业中获得任何数量的劳动力。
刘易斯假设,在人口压力过大的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缺乏资本投资,土地资源有限。
由于快速的人口增长,劳动力资源日益丰富,而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降至很低的水平。
换句话说,农业中存在着严重的隐性失业(Guillaumont,,1985),农业劳动力的收入因此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即w a,仅能维持基本生存。
农业的这个工资水平决定了工业部门工资的下限w u。
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其边际生产率趋近于零。
在现行的城市工资水平w u下,现代工业总是能从农业中雇用到它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以扩大生产规模。
按照刘易斯的定义,无限劳动力供给也包括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劳动力,例如临时工、小商贩、家庭妇女等,但相对于农业剩余劳动力来说,这部分人的数量比较少。
刘易斯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见图2. 1)。
在这一阶段,劳动力比较丰富,而资本则是稀缺的。
在此情况下,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惟一推动力。
随着资本的扩张,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上升,劳动力因此逐渐由农业向工业转移。
当所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都转移到工业中时,经济发展进入第二阶段。
在这一阶段,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稀缺的了,因此工业部门的工资不再固定,而是随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而变化。
刘易斯认为,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目前尚处于第一阶段。
二元经济模型强调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之间的结构性差异。
该模型在总结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将经济增长和劳动力流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尽管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状况与发达国家所经历的历程不尽相同,但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易斯的理论在总体上是符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的,因此该理论在发展经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刘易斯模型也有不尽完善之处,从而招致了一些学者的批评:(1)有些发展经济学家否认劳动力供给无限的假设。
他们认为,尽管传统农业的生产率很低,但在其内部的资源分配总是合理的,因此不可能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者(Schultz,1964)。
(2)刘易斯仅关注现代工业的扩张,而不考虑农业的发展。
在农业中,尽管有一部分劳动力的生产率低于平均水平,但其生产率仍不可忽视。
按照刘易斯的定义,这部分劳动力也属于无限供给的范畴。
但是,当这部分劳动力完全转移到工业部门以后,在农业劳动生产率不变的假设下,农业的总产量必定会减少,而最终会影响到工业的发展。
针对这个批评,刘易斯作出了让步,他承认农业在工业化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农业发展的停滞有可能影响制造业的扩张(Lewis,1979a;1979b)。
(3)刘易斯模型隐含了一个假设:资本与劳动的比率始终不变。
显然,这个假设与现实不符。
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部门的扩张对劳动力的边际需求呈递减趋势。
此外,刘易斯还假设农村地区存在着数量庞大的剩余劳动力,而城市不存在失业,这一点也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事实上,由于城市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很有限,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同程度地受到城市失业问题的困扰。
而且,由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乡→城迁移者并不能直接进入或者根本就不可能进入城市正规部门就业(Guillaumont,1985)。
刘易斯稍后也承认了这一点,他也主张要通过农业的发展来解决城市失业问题,而这正好是我们后面要介绍的托达罗的观点。
拉尼斯和费景汉发展了刘易斯模型(Ranis和Fei,1961)。
他们在接受无限劳动力供给这个假设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只有在农业生产率提高和劳动力转移速度超过人口增长的情况下,经济才有可能进入刘易斯模型的第二阶段。
(1)刘易斯认为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仅在于提供廉价的劳动力,而农业发展本身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并不太重要。
但拉尼斯和费景汉则强调农业对工业扩张的作用不仅是提供劳动力,而且还提供农业剩余,即农业产出和农民自我消费量之间的差额。
如果农业剩余所提供的农产品不能满足工业扩张的需要,劳动力的转移将会停滞。
(2)刘易斯将资本积累视为城市工业扩张的惟一动力,而忽视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即生产要素之间的比率是固定的。
而在现实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引进的技术是资本密集型的,对就业机会的贡献非常有限。
拉尼斯和费景汉弥补了刘易斯模型的这一缺陷,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引进技术时应该充分考虑本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特点。
(3)虽然刘易斯在分析劳动力流动时也考虑了人口的增长,但他认为人口增长落后于资本积累,因此,人口增长并不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羁绊。
相反,拉尼斯和费景汉明确指出,快速的人口增长会阻碍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他们一方面发展了刘易斯模型,另一方面也为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增长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便是实践中最著名的例子。
在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中也同样存在着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他们仍然假设城市工业部门不存在失业,这一点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2)对于刘易斯、拉尼斯和费景汉来说,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惟一地由农业中的收入水平确定,由于在农村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收入被制度性地固定了。
由于工业部门的工资是根据农产品价格计算的,因此城市工资也是固定的。
但事实上,尽管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失业人口,城市工资一直是上升的。
(3)拉尼斯和费景汉假设无论农业生产率如何演变,农业工资总是一个常数,这一点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事实上,在发展中国家,农民的生活水平是随着农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
2.1. 2乔根森模型乔根森在1961年建立了一个二元经济模型(Jorgenson,1961)。
如同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也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划分为两个部门:以城市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和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
但不同于前者的是,乔根森放弃了农业部门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即无限劳动力供给)的假设,以及农业工资和工业工资均为固定的假设。
乔根森认为,两个部门的工资都由技术进步率和资本积累率决定,所以工资水平一直是上升的。
乔根森因此认为他的模型属于新古典经济体系(Guillaumont,1985)。
乔根森假设:农业没有资本积累,土地数量固定,因此农业产值的增长只依赖于劳动投入;工业产值是资本和劳动的函数;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两个部门的产出随时间的推移而上升。
在以上假设之下,乔根森建立了他的模型。
他认为人口的增长依赖于粮食的供给,如果供给充足,人口增长率将会达到一个生理上的极大值。
当粮食供给的增长率超过这个极大值时,就出现了农业剩余。
随着农业剩余的增加,农业劳动力开始向工业部门转移,工业则开始发展。
农业剩余越多,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就越大(Jorgenson,1961;1967)。
乔根森认为,农业剩余是劳动力转移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没有这个剩余,所有的人都将呆在农业中。
需要说明的是,乔根森的农业剩余与拉尼斯费景汉的农业剩余不尽相同,前者考虑了人口增长的上限,而后者仅与剩余劳动力相关。
在拉尼纷费景汉模型中,人口增长是外生的,独立于经济因素之外。
乔根森则内生化了人口因素,他假定人口增长由经济增长决定,前者不能超过后者所允许的范围,这样,始终不会出现剩余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