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合集下载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部分台湾,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缘,是中国第一大岛,同大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台湾同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约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230年,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对台湾的记述。

隋代,宋元时期的人们对台湾逐渐接触的更多,并开始在台湾发展,元朝开始,便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明朝以后大陆与台湾的人民往来不绝。

15、16世纪,世界进入海权时代,荷兰在台湾建立了殖民地,最终被郑成功驱逐了出去。

明清时期,中法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将台湾从福建省析出升格设立台湾省,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

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协定重新肯定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艰苦抗战,付出巨大的牺牲,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台湾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

国民政府将台湾设置为中国的一省,省会定于台北。

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九二共识”)近代以来,台湾同胞经历的历史和中国大陆同胞所经历的一样,都深受列强殖民侵略的苦痛,同时台湾同胞也与中国大陆一道艰苦地抗争,寻求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

在经历了历次战乱之苦后,两岸同胞都认识到,中国大陆与台湾分离的历史,完全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殖民的结果,完全是中国长期衰弱和内乱的结果。

中国的统一,不仅是民族复兴的标志,更是两岸中国人走向全面现代化必须要面对的客观事实。

所以说,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祖国和台湾的故事

祖国和台湾的故事

祖国和台湾的故事摘要:一、前言二、祖国与台湾的历史渊源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2.近现代台湾的发展三、祖国与台湾的现状1.两岸关系的发展2.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四、祖国统一台湾的前景1.和平发展两岸关系2.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五、结论正文:一、前言祖国与台湾的故事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随着历史的发展,两岸关系经历了许多变迁。

本文旨在概述祖国与台湾的历史渊源、现状及祖国统一台湾的前景。

二、祖国与台湾的历史渊源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早在秦汉时期,台湾就与大陆有密切联系。

明朝时期,中国政府开始对台湾进行有效统治。

清朝统一台湾后,设立了台湾府,将其纳入中国版图。

2.近现代台湾的发展近现代以来,台湾的发展受到世界局势的影响。

甲午战争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台湾重归中国。

此后,台湾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与发展。

三、祖国与台湾的现状1.两岸关系的发展近年来,两岸关系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

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但政治方面的分歧仍然存在。

2.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尽管在政治方面存在分歧,但两岸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祖国大陆不断出台政策,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便利。

四、祖国统一台湾的前景1.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祖国统一台湾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两岸同胞应共同努力,维护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2.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

祖国大陆应继续加强与台湾同胞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共同为实现祖国统一贡献力量。

五、结论祖国与台湾的故事仍在继续。

早期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早期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早期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早期的史籍记载三国时代的吴国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名官兵“浮海求夷洲及宣州”,到达了夷洲。

夷洲在什么地方历来都有争论,有的认为在今天日本或冲绳,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夷洲即今日台湾。

有的学者指出:“夷洲之方向,地势,气候,风俗与台湾极相似,舍台湾外无可指,且近时日本人曾在台北发现指掌型之古砖,推其时代即属于三国,故夷洲之为台湾,绝无疑义。

”有的学者认为,成书于公元264年至280年的《临海水土志》所记的夷洲,在地理方面无一不与今日之台湾相合,如方位:夷洲在临海东南”,临海郡北起浙江宁海一带;气候:夷洲“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物产:“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文化特征:如凿齿,“女已嫁,皆缺去前上一齿”,台湾北部的泰雅人,直到明清时期,仍有此风,男女青年相爱,男“凿上颚门旁三齿授女,女亦凿三齿付男,期某日,就妇室婚,终身依妇以处”。

又如猎头,勇士“战得头,著首还,中庭建一大材,高十余丈,以所得头差次挂之,历年不下,彰示其功”。

台湾土著居民长期保持这种风俗,所屠人头,挖去皮肉,煮去脂膏,涂以金色,藏诸高阁,以多较胜,称为豪侠云”。

据上所述,《临海水土志》描述的夷洲就是当时台湾的情况。

吴国孙权派遣官兵前往夷洲,规模很大,时间很长,前后经历一年之久,卫温、诸葛直到达夷洲后,由于疾疫流行,水土不服,“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不得不带领数千名夷洲人返回大陆。

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到达台湾。

同时,由于这次行动,使丹阳太守沈莹有可能通过到过夷洲的官兵和由官兵带回的夷洲人,详细地了解夷洲的情况,写出《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有关台湾情况最早的记述。

隋炀帝于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令羽骑尉朱宽与海师何蛮一同人海,经过艰难的航行,终于到达流求(台湾)。

因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

第二年,隋炀帝又令朱宽再去慰抚,但“流求不从”,仅取其布甲而返。

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派遣武贲郎将陈棱及朝请大夫张镇州率领东阳(今浙江金华、永康等地)兵万余人,自义安(今广东潮州)起航,到高华屿,又东行二日到酲髓屿,再航行一日,便至流求。

台湾地区历史成因 -回复

台湾地区历史成因 -回复

台湾地区历史成因 -回复
台湾地区的历史成因可以追溯到几个主要的因素。

首先,中国历
史上的政权变迁是台湾问题的重要背景。

从明朝末年开始,中国经历
了明清两个朝代的更迭,清朝统治了台湾达近两百年之久。

在这段时期,台湾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并受到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方面的影响。

其次,台湾地理位置特殊也是台湾问题的重要成因之一。

台湾位
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理上与中国相隔一段距离。

由于地缘位置的
特殊性,台湾与中国大陆在历史上并不像其他省份那样有着经济、交
通等紧密的联系。

而且,台湾岛上的山地和海洋资源使其对中国大陆
的影响较小。

第三,外部因素也对台湾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近代以来,西
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使得台湾成为了国际政治漩涡中的一部分。

清朝的
衰落和日本的强大逐渐使得台湾落入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

之后,在
二战胜利后,台湾从日本手中被移交给中国。

最后,对台湾问题的不同看法和利益冲突也是导致台湾地区历史
成因的重要因素。

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加之各方对于台湾问题的控制和认知存在分歧,导致了各种争议
和矛盾的出现。

以上是一些台湾地区历史成因的主要因素。

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使
得寻求解决方案变得困难,需要各方的努力和持续的对话来寻求共识。

台湾的知识点

台湾的知识点

台湾的知识点【一】台湾的历史渊源台湾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中国东南沿海。

据史书记载,台湾原是中国唐朝的一部分,后来先后被荷兰、西班牙、清朝等多国殖民统治。

1841年,台湾成为清朝的正式行省,直到1895年被日本侵占。

1945年,二战结束后,台湾又回归中国的怀抱,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二】台湾的地理特点台湾地处北纬23°26'~25°56',东经119°18'~124°34'之间,总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

其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中央山脉横贯全岛,形成了独特的峰峦奇特景观。

台湾还拥有众多海湾和沿海平原,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森林、河流和湖泊等。

【三】台湾的自然奇观台湾是一个自然奇观频出的地方。

例如,台湾东部海岸的瑞穗牧草地是一片绵延的绿色草原,夏天时可以看到数不尽的金色稻浪;而在台湾西部的阳明山国家公园,每年春天都会迎来一片绚丽的樱花海。

此外,太鲁阁峡谷、阿里山、日月潭等地也是台湾著名的自然景点。

【四】台湾的文化传承台湾的文化兼容并蓄,汇集了中原文化、南洋文化、日本文化等多种元素。

台湾的历史受到了不同文明的影响,导致了独特的文化传承。

台湾曾经是莆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莆仙文化是闽南地区的重要文化之一,至今在台湾的庙宇、建筑等文化遗产中仍有体现。

而台湾的本土文化也十分丰富多元,包括闽南话、布袋戏、台湾菜等等。

此外,台湾还保留了传统的中国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欢庆的日子,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例如,中秋节是人们团圆的日子,家人们会共同品尝月饼、赏月、猜灯谜等,弘扬传统文化。

【五】台湾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指标之一。

台湾的经济起步较早,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快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工商业先进的地区。

台湾的经济实力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电子产业、信息技术业等领域。

古代历史上与台湾的联系

古代历史上与台湾的联系

隶属福建省,台、澎驻军 1 万镇守。清政府攻取台湾,有利于国 家的安定统一,有利于保卫主权、抗御外侵,有利于台湾经济开 发、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古代历史上与台湾的联系
1、孙吴遣人至台:孙权统治的黄龙二年(230 年),遣万人船 队到达夷洲(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与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
2、隋与台湾的关系:台湾在三国时代称夷州,在隋唐时代称 流水。高山族人很早就住在这里,他们的文化与东南沿海地区的 文化有密切的关系。隋大业三年(607 年)四年,炀帝两次派朱宽 到流求。大业六年(610 年),又派陈稜、张镇周带万人前去。流 求人看见船舰,以为他们是商人,都去做买卖,这说明台湾与大 陆早就有联系。
4、明朝西方殖民者对台湾的入侵: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 荷兰殖民主义者继葡萄牙、西班牙之后率舰队来到东方,先后于 万历三十一年(1603 年)和天启四年(1624 年)偷袭我澎湖地区, 但都被福建军民击败。荷兰殖民者强占澎湖的阴谋不逞,又转而 侵占台湾。
台湾是我国的领土,明朝建立以后,继续保持着管理台湾军务 的澎湖巡检司。同时林道乾、袁进、李忠、颜思齐、郑芝龙等人 又先后对台湾进行统治。明代后期在台湾的汉人已有十余万,他 们和高山族人民一起对台湾的开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万历十八 年(1590 年),葡萄牙的商船经过台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峡,见其山川秀丽,称 之为“福尔摩萨”,这是西方人知道台湾之始。
天启四年(1624 年)荷兰人侵入台湾,以后,在这里建立了赤 嵌城。当时荷兰只占有台湾南部,北部则由西班牙控制。至崇祯 十五年(1642),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5、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为了建立根据地,清朝初年,明将 郑成功于顺治十八年(1661 年)率大军在台湾登陆,次年,赶走 了窃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光复了台湾。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 建立行政机构,招徕大陆移民,屯田垦荒,又派遣汉族“农师” 向高山族人民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 发展。

台湾与历史的关系

台湾与历史的关系

台湾和大陆的历史关系
台湾自古就和中国大陆同属中国领土。

中国元朝政府在台湾有管理,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

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有万多人官兵舰队到达“夷洲”(台湾等地),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

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

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

汉族人迁徙到台湾后,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福建素来耕地有限,随着北方士民的大量入闽,福建由地旷人稀、经济落后变为地狭人稠、经济发达的地区,宋代以后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特别是福建莆田,唐朝末期已经人口过多,人地矛盾非常严重,即使不断填海造地,围垦海湾,还是无法解决人地矛盾,迫使莆田人从宋朝初期就开始迁徙到台湾。

土地人均耕地的减少,使人们难以为生,便开始转向外地迁徙移民,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

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

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

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地方当局和郑芝龙海上武装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使台湾的经济得到很快地发展。

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比以往更为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1。

(整理)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整理)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第一章、从古地理学和考古学论大陆与台湾的地缘关系第一节从古地理学论大陆与台湾的整体性一、古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大陆和台湾发现同样的硅质岩和生物群属这一事实说明,古生代晚期台湾和华南的海是互相沟通的。

二、中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中生代的台湾应属于大陆东部的前陆盆地三、新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台湾海峡成为陆地,有陆上河谷侵蚀形成的,这就足以证明,台湾曾是大陆的一部分;此外,从动物化石看,更新世时期大陆与台湾同时存在相似的哺乳动物群。

新生代第四纪时,海水推出台湾海峡,大陆与台湾连成一片大陆,华南的剑齿象、犀牛、古鹿、野牛、野猪等不短从大陆迁徙到台湾的结果。

第二节从考古学看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性一、旧石器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从台南左镇出土的“左镇人”化石来看,其与大陆的山顶洞人属同一时代,应是从大陆经过台湾海峡的陆桥进入台湾的。

台大宋文薰教授经过比较研究,认为台湾、菲律宾等原始文化最为可能的祖籍是中国大陆。

二、新时期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新石器台湾海峡海面上升,但两岸仍保持密切的文化联系。

以绳纹粗陶为代表的台北八里乡大坌坑文化和以印纹细陶为代表的凤鼻头文化和圆山文化均与大陆东南、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很大的一致性。

第二章、从人类学论大陆与台湾的血缘关系第一节从大陆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一、从古文献记载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禹贡》——岛夷《前汉书·地理志》——东鳀《淮南子·说山训》《北堂书钞》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所记载夷州人与大陆古越人风俗相似:1)短发纹身2)凿齿3)猎头4)男就女家,从妻而居5)喜食生鱼6)集会二、从神话传说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从在大陆和台湾都流传着蛇郎君的传说,及大陆古越族和台湾高山族都把“蛇”认作他们的祖先这些情况看来,台湾高山族的先民是从大陆东南沿海迁移去的闽越族。

第二节从大陆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一、台湾土著居民与马来人的关系台湾一部分土著居民,特别是南部和东部的鲁凯族、雅美族、排湾族、卑南族等,其体制、语言和风俗与南洋群岛马来人有许多相同之处。

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历史文化探源

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历史文化探源

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历史文化探源直至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之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说法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

台湾与中国大陆文化同根同源,是不能通过对历史的篡改而能改变的,台湾人与大陆人同是炎黄子孙,血脉相连,这是永远无法割离开的关系。

回望历史,始终会发现,两岸统一是大潮流,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在远古时期,大陆与台湾本是相连的,由于地壳运动,中间的土地陷了下去,形成了台湾海峡。

通过人类考古学发现,在台湾生活的最早人种与福建省的早期智人乃同一源头,这部分人就是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不过那时候还没有形成国家,并非据此说明台湾属中国一说,但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是与生俱来的,同是华夏大地上中华民族的一员。

从秦朝统一中国开始,大一统思想便根植在历朝历代的人民心中,即便是处在分裂时期,各个诸侯王或各地域的统治者,无不想开拓自己的疆土,以巩守阵地,求日后统一整个中华大地。

在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据守江南,在扩展势力的时候,派兵向东寻访“夷洲”(即台湾),带回了一批当地的原住民。

吴国临海郡太守沈莹对此写成《临海水土志》一书,记载了此事,并详细概括了当地的地理概貌、气候环境,民族风俗等。

这是后人得以了解的最早台湾基本全貌。

到了隋朝时期,隋炀帝曾三次挥师台湾,摸清和扫平了通往台湾的道路,并派遣中原居民迁移澎湖地区,尔后澎湖地区的居民又陆续迁移至台湾,迁移的同时为当地带去当时中原地区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习惯。

此后,陆陆续续的移民便使台湾当地的文化和中原文化交织在一起,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从文化的角度上讲,台湾文化无疑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从行政上来说,也是如此。

到了南宋,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派驻舟船水师,遣将分驻各岛,台湾及附近岛屿在军事上归澎湖统辖,行政上,由泉州管理。

自始台湾列入了政府的有序管理中。

元朝时期,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福建泉州。

这是我国在台湾及附近岛屿上设立专门行政机构的开始,并延续到现在。

一家亲同圆梦海峡两岸征文

一家亲同圆梦海峡两岸征文

一家亲同圆梦海峡两岸征文一、两岸关系的历史渊源1. 早期联系- 在远古时期,台湾岛与大陆相连,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

考古发现证明,台湾的史前文化与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例如,台湾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如陶器、石器等,在形制和制作工艺上与福建等地出土的同类文物极为相似。

- 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这是大陆政权最早与台湾的官方联系记录,开启了两岸交流的早期篇章。

2. 移民与开发- 自明朝以来,大量福建、广东等地的民众开始移民台湾。

这些移民带去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中华文化。

他们在台湾开垦荒地,建立村落,使得台湾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例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积极鼓励大陆移民到台湾进行垦荒,推行屯田制,兴修水利,促进了台湾农业的繁荣。

- 清朝时期,清政府正式在台湾设立行省,进一步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和开发。

这一时期,两岸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台湾的蔗糖、茶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到大陆,大陆的手工业品和生活用品也源源不断地运往台湾。

二、两岸一家亲的文化体现1. 语言文字- 台湾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汉语,包括闽南语、客家语和普通话。

闽南语在台湾广泛使用,它与福建闽南地区的方言基本相通。

例如,在日常用语中,许多词汇的发音和用法都是一样的。

在文字方面,两岸都使用汉字,虽然在简体字和繁体字上存在差异,但这并不影响两岸人民的文化交流。

许多台湾的古籍、文学作品等都是用繁体字书写,而大陆在文化研究和对台交流中也能够很好地识别和解读。

2. 传统节日- 两岸共同庆祝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两岸最重要的节日,在春节期间,两岸人民都有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等习俗。

端午节时,台湾和大陆一样都会举行龙舟竞渡活动,并且都有吃粽子的习俗。

这些传统节日习俗体现了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内涵,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 中秋节时,两岸民众都会赏月、吃月饼。

在台湾的一些地方,还会举办中秋灯会等特色活动,这些活动与大陆的中秋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反映了两岸人民对团圆、和谐的共同追求。

中国大陆和台湾用词上的不同和理解

中国大陆和台湾用词上的不同和理解

我国大陆和台湾虽然使用同一种汉语,但在用词上存在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历史、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就我国大陆和台湾在用词上的不同进行分析和解释。

一、历史渊源我国大陆和台湾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这也导致了两地在用词上的差异。

1949年,我国成立后,我国大陆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相应的词汇体系。

而台湾则保留了较为传统的用词方式,继承了民国时期的用词风格。

二、政治因素我国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地位不同,这也影响了两地在用词上的差异。

我国大陆官方主张“一个我国原则”,认为台湾是我国的一部分,因此在用词上强调统一和一致。

而台湾则主张“两岸关系”,强调台湾在政治上的独立性。

因此,在一些特定的用词上,两地会有明显的差异。

三、文化差异我国大陆和台湾的文化差异也是造成用词上不同的原因之一。

我国大陆经历了社会主义时期的大规模社会变革,强调集体主义和国家利益,因此在用词上更偏向于宏观、集体性的表达方式。

而台湾受到更多的民主、自由思潮影响,更注重个体权利和个人意识,因此在用词上更加强调个人、自由的表达方式。

四、地域差异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域上的差异也导致了用词上的不同。

我国大陆幅员辽阔,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方言和口音,这也反映在用词上。

不同地区的词汇和习惯用语会有所差异,使得两地在用词上产生了一些差距。

五、国际因素国际因素也会对我国大陆和台湾的用词产生影响。

我国大陆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各国进行交流合作,因此在用词上会更加注重国际化、通用性的表达方式。

而台湾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程度较低,因此在用词上更偏向于本土化、自我定义的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我国大陆和台湾在用词上存在一些差异,这是由于历史、政治、文化、地域和国际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

了解和尊重两地的用词差异有助于促进交流和理解,加强两岸关系的发展。

两岸关系的历史渊源

两岸关系的历史渊源

两岸关系的历史渊源
自1949年台湾问题形成以来,大陆方面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的发展从此进入历史新时期。

《告台湾同胞书》就是在这个重要历史背景下发表的。

30年来,大陆方面为促进台湾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对台方针政策。

邓小平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对台方针政策。

党的十六大以来,大陆方面就对台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主张新举措,赋予对台方针政策新的内涵。

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和实施,把大陆方面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法律化,表达了大陆方面坚持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和最大诚意,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台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它的历史和中国的历史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近代考古学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渊源追溯到远古时代。

台湾考古学者在本省南部台南县左镇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被叫做“左镇人”。

经过鉴定,与著名的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同属于三万年以前的古人类。

本省陆续发掘出土的石器、骨器和陶器,其形状和制作方法,都与大陆各地发掘出的旧石器遗物特别相似。

其中高雄县凤鼻头一带出土的彩陶与黑陶,经过鉴定,确定它们是从我国大陆东南沿海传过去的。

这些都是台湾古代人类和祖国大陆上古人类民族渊源的历史见证。

1980年7月,台湾考古学者在台东县卑南乡进行发掘时,发现大批石棉。

出土的许多石器、陶片及玉器,是二、三千年前台湾先住民的遗物。

经过鉴定和对这些先住民文化特质的研究,确认他们和我国南方各省古代的越仆族相似。

台湾“史迹源流研究会”为此发表宣言指出:台湾历史文化的根底在大陆。

台湾最早的居民直接来自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地区。

台湾与大陆血肉一体、密不可分。

我国古文献中关于台湾的记载很多。

最早的史书《尚书》的《禹贡》篇中,有关于“岛夷”的记载,说岛夷以麻织品为衣服,以贝类为饰物,使用竹器,其地产桔柚,并向大陆进贡。

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岛屿上,产桔柚著名的只有台湾岛。

历代史学家认为,“岛夷”指的就是台湾先住民。

周朝——雕题《山海经》之《海内南经》记载:“伯卢国、离耳国、雕题国、北胊国、皆在郁水之南”。

时人的解释是:离耳国似指海南岛,而雕题国民黥面纹身,类似台湾山胞,故雕题国是指台湾。

秦朝——-瀛洲《史记·始皇本纪》记载:“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来、方丈、瀛洲,仙人居之云”。

时人的解释是:三山依北而南排列,蓬来为日本、方丈为琉球,瀛洲为台湾。

西汉——东鳀汉朝的《汉书·地理志》记载:“江南多湿,丈夫多夭,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以岁时来献见”。

后来有一部份日本与中国的学者,推测东鳀非今日之琉球,而是指台湾。

大陆台湾的历史关系

大陆台湾的历史关系

大陆台湾的历史关系历史上台湾和中国大陆的联系首先说说,这是我自己打的字哈,不像有的人随便复制。

三国时,吴国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元朝时,台湾正式内属中央 *** 。

(澎湖巡检司)明朝时,被荷兰占领。

1662年,郑成功 *** 。

1684年,清 *** 派施琅进军台湾,1685年设台湾府,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成为省级行政单位。

1895年,《马关条约》割给日本1943年,《开罗宣言》三大国宣告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1945年,中国人成功 *** 。

1949年,老蒋败退台湾。

现在,我们等待两岸统一(注意:不是 *** 啊,早在1945年,中国人就收复了。

被其他国家占领的领土才叫收复。

现在的情况和施琅那时是一样的)大陆与台湾的关系的历史小论文200字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 在提出和平统一主张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政治方面,调整有关政策措施,化解敌对情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犯罪行为.军事方面,主动缓和海峡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并把福建沿海一些前沿阵地、观察所开辟为经济开发区和旅游点.经济方面,敞开门户,促进交流,欢迎台商来大陆投资和从事贸易活动,并为之提供优惠条件和法律保障.其他如人员往来、邮电交通以及科技、文化、体育、学术、新闻等方面,中国*** 亦持积极态度,采取了相应措施,鼓励发展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成立了得到*** 授权的民间团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及有关民间团体建立联系,维护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中国*** 的对台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广大台湾同胞为发展两岸关系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台湾当局近几年也相应调整了对大陆的政策,采取了一些松动措施,诸如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逐步放宽对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限制,扩大间接贸易,开放间接投资,简化两岸同胞通话、通邮、通汇的手续.这些都是有利于相互交往的.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1993年4月举行的“汪辜会谈”签订了四项协议,迈出了两岸关系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一步,台湾海峡出现了40余年来前所未有的缓和气氛,这是有利于和平统一的.必须指出,台湾当局虽对两岸关系作了某些松动,但其现行大陆政策仍严重阻碍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他们口头上虽声称“中国必须统一”,但行动上却总是背离一个中国的原则,继续维持与大陆分离的局面,拒绝就和平统一问题进行商谈,甚至设置障碍,限制两岸交往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台湾岛内“ *** ”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 *** ”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国际背景,而台湾当局拒绝和谈、限制交往、在国际上推行“双重承认”和“两个中国”的政策,又实际上为“ *** ”活动提供了条件.应当说,台湾同胞要求当家作主管理台湾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正当的,这不同于“ *** ”,更与极少数坚持要走“ *** ”道路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极少数“ *** ”分子鼓吹“独立”,甚至投靠外国,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是违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 *** 严重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对任何制造“ *** ”的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理.某些国际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千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 当局的“ *** 拒和”政策和岛内的分裂势力,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制造障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中国*** 坚信,广大台湾同胞是要求国家统一的;台湾朝野政治力量的大多数也是主张国家统一的.在两岸人民共同努力下,上述障碍和阻力一定可以排除,两岸关系一定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有些长,但是我自己写出来的,望楼主采纳,谢谢。

证明台湾是我国领土的史料

证明台湾是我国领土的史料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事实有着充分的历史证明和法律依据。

下面将从历史和法律两个方面提供史料来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台湾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文化渊源。

早在公元前二世纪的汉朝时期,中国的历史文献就有关于台湾的记载。

《汉书·地理志》中提到了台湾的存在,并称其为“夷洲”或“夷人之地”。

在此之后,台湾陆续成为了不同朝代的边疆防线或重要行政区域。

例如,唐代时期,台湾是福建道的一部分,宋代时期,台湾被称为“东番”或“东渡”,成为了南宋的边疆地区。

明代时期,台湾成为了福建的一部分,随着明朝的衰落,很多明朝的官员和百姓逃亡到台湾,使得台湾逐渐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

此外,在清朝时期,台湾被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并成为了中国的一个省份。

这一系列历史记载充分证明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其次,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也有着明确的法律依据。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的领土包括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地区。

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的中国政府,并将台湾视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例如,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于1971年通过,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联合国唯一合法的代表,并将台湾列为中国的一部分。

此外,一系列国际条约和公报也明确将台湾纳入中国的领土范围。

综上所述,从历史和法律的角度来看,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事实有着充分的历史证明和法律依据。

历史上的记载和各种法律文件都明确显示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无论是历史还是法律,都证明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八下地理资料——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八下地理资料——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八下地理资料: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资料一: 1.台湾,古称夷洲、琉球,明朝始称台湾。

三国时,吴国巡视台湾。

隋朝三次慰抚台湾。

唐宋时,台湾与大陆关系密切。

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1885年清政府正式设台湾省。

1895年台湾被日本侵占,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归祖国。

2. 明朝初年,我国发现钓鱼岛。

明、清多次把钓鱼岛绘制在我国疆海图上。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定《马关条约》,割占了台湾岛和澎湖列岛等,包括钓鱼岛。

1945年日本投降时将钓鱼岛等岛屿交由美军托管。

1971年美国又把钓鱼岛“送”给日本,日本再次控制钓鱼岛。

1972年中日建交,中国同意把钓鱼岛等岛屿的归属问题暂时搁置,但中国从未放弃钓鱼岛的主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右翼分子在钓鱼岛上修建灯塔,并把钓鱼岛写入日本地图,企图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但终究无法改变钓鱼岛是中国神圣领土这一不争的事实。

资料二: 远古时候,台湾岛本来是和祖国大陆连在一起的。

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

约1万年前,相连的部分陆地断裂下陷,海水入侵,形成了台湾海峡。

台湾岛就成了祖国东南海域中的一个四面环海的大陆岛。

台湾海峡的海底像一条河谷,是被河水冲击、侵蚀形成的,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

台湾的基本地形,与大陆的地块相同,台湾的地质成分也与福建、浙江两省相同。

有人说,台湾是福建省浮在海上的部分。

资料三:目前,台湾省大部分居民是汉族同胞,他们大多是福建南部和广东移民的后裔,通用闵南话和客家话。

台湾高山族是古代於越族的一支,他们的根在中国大陆浙江绍兴一带,东南沿海渔民还信奉共同的女神——妈祖。

大量学术考证证明,台湾最早的居民来自祖国大陆的东南沿海。

台湾与祖国大陆骨肉相连,密不可分。

①历史渊源:中国自古就经营、管辖台湾。

知识拓展:台湾历史简介

知识拓展:台湾历史简介

台湾历史简介台湾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同中国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

在远古时代,台湾和大陆本来连在一起。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相连结的部分陆地沉为海峡,台湾遂成海岛。

台湾海峡的海底就像一条河谷,有向南和向北两大河系,这是当它还是陆地时,被河水冲击、侵蚀而形成的,最深处不过100米,大多数地方的深度只有50米,而在1.5万年以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

现代科学还证明,台湾不仅是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而台湾的基本地形,与大陆的地块相同,在地质成分上,是与福建、浙江两省相同的酸性火成岩体。

所以,后来有人送给台湾一个雅号——“浮福建”,意思是说,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从台湾岛的考古发现来看,祖国大陆的文化在旧石器时代就已传到台湾。

台湾各地相继发掘出土的石器、黑陶、彩陶和殷代两翼式铜镞等大量的文物证明,台湾的史前文化与祖国大陆同属一脉。

自有史籍记载以来,台湾的开拓、发展和疆域的完整统一,始终是与中华儿女的辛勤劳动和英勇捍卫分不开的。

台湾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台湾的早期开发台湾的早期开发,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融汇着我们民族的精神。

在中国的史籍记载中,台湾在战国时代称为“岛夷”,前后汉和三国时代称“东鲲”、“夷洲”,隋、唐以后称“流求”,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的名称。

据古文献记载,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

公元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

这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

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中,就曾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

到了6世纪末、7世纪初的隋代,大陆和台湾的接触增多。

据载隋炀帝曾3次派人到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当地居民。

台湾历史

台湾历史

史前时期公元3世纪三国孙吴政权派万余人开发台湾主词条:台湾史前时期、台湾文化古迹、澎湖巡检司台湾同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约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

夏商时期台湾属于九州中的扬州。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230年。

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支由一万余名军士、三十多艘船组隋代大陆和台湾的接触增多。

隋炀帝曾3次派朱宽、陈棱等人前往流求(今台湾)。

9至10世纪的唐末宋初开始有汉族人定居澎湖。

宋元时期汉族人民在澎湖已有相当数量。

汉人开拓澎湖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12世纪中叶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路晋江县(今福建晋江)管辖,并派兵戌守。

大陆和台湾的联系日渐频繁。

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明朝初期仍设澎湖巡检司,直至1387年因实施海禁而废除,并把居民迁到漳州、泉州一带。

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复设澎湖巡检司.荷兰、殖民统治时期1624年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殖民者为建立与中国、日本贸易的据点侵入南台湾。

[74] 荷兰殖民者盘踞台湾38年,在今台南市修筑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和普罗民遮城(今赤嵌楼)作为殖民统治的中立于普罗民遮城(Provintia)址的赤崁楼心。

明郑时期主词条:郑成功收复台湾、明郑时期郑成功是郑芝龙之子,早年以厦门为根据地起兵抗清,被南明永历帝封为延平王。

后回师厦门大修船舰,倾力筹划驱逐侵据台湾的荷兰人,收复国土。

1661年4月30日郑军在鹿耳门(今属台南)登陆,在民众积极支援下与荷军展开多次激战,最终将荷兰东印度公司台湾长官揆一和残敌围困在热兰遮城内。

围城9个月后,台湾长官揆一于1662年2月1日不得不签字投降。

至此中国人民收回了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宝岛台湾。

[87-88]清朝时期主词条:台湾清治时期明郑政权末期与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逐步演变成地方割据政权。

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今属福建漳州)向澎湖、台湾进发。

台湾的历史演变与中国统一

台湾的历史演变与中国统一

台湾的历史演变与中国统一近年来,台湾问题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焦点。

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历经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发展,对于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问题,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台湾的演变过程以及中国统一的可能性。

一、荷兰殖民时期台湾最早的殖民者是荷兰人,他们于17世纪初期将台湾从西班牙人的手中夺取,并建立了台湾地区的荷兰殖民地。

然而,荷兰殖民时期并未对台湾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殖民统治也并未持续太久。

二、清朝统治1662年,明朝南明政权的鄭成功驱逐荷兰人,建立了“大明郑氏王朝”,进一步夺回了台湾。

随后,清朝统治者康熙帝重新收复台湾,将台湾纳入中国版图。

清朝时期,台湾作为福建省下属的一部分,享受了相对稳定的治理。

三、日本殖民统治19世纪末,日本国崛起为帝国主义国家,它利用甲午战争的胜利,通过《马关条约》向清朝取得台湾的割让权。

从1895年起,日本开始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持续了达50年之久。

日本的统治给台湾带来了一定的现代化,但也给台湾带来了严重的剥削和压迫。

四、复归中国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由日本归还给中国。

然而,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共内战的失败使得中国共产党只能退守到台湾,开创了台湾地区的地缘政治。

五、两岸对立国共内战结束后,蒋介石带领国民党政权撤退到台湾,建立了“中华民国”政府。

两岸对立的局面由此形成,台湾逐渐与大陆分离。

在国际上,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接管大陆,并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台湾被孤立得越来越严重。

六、和平发展与两岸统一1987年,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经济联系。

两岸关系逐渐缓和,形成了和平发展的局面。

然而,两岸的政治对立并未解决,台湾并未承认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民众对于统一问题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坚持独立,一派则主张与中国大陆和平统一。

中国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从中国的历史和地理上来看的。

然而,实现和平统一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妥善的安排。

台湾与大陆历史关系的发展

台湾与大陆历史关系的发展

台湾与大陆历史关系的发展
自古以来,台湾与大陆一直有深厚的历史关系。

古代台湾居民主
要是原住民,与中原人民的文化往来不多。

然而在明清时期,由于大
规模的移民和商业活动,台湾逐渐与大陆有着更加频繁的联系。

清朝
时期,台湾成为了中国的一个省份,与大陆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上
的紧密联系。

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陆与台湾在政治上出现了分裂。

两岸人民的往来被限制,关系逐渐恶化。

1960年代至1980年代初期,两岸关系更趋紧张,甚至爆发了武力冲突。

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
推进,两岸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缓和,经贸、文化和社会联系逐渐增加。

1992年,大陆和台湾就“一中原则”达成共识,进一步缓和了两岸关系。

随后大陆提出两岸“对话协商、共同发展”的方针,为两岸
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008年,两岸关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两岸领导人进行了历史性的会面。

两岸关系发展的趋势是务实、稳定
和和平,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支持。

总的来说,台湾与大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随着两岸关系的不
断发展和进步,两岸人民的往来和交流也呈现出逐步加强的趋势。


们相信,在共同的努力下,两岸关系一定会向着更加稳定、和睦和繁
荣的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第一章、从古地理学和考古学论大陆与台湾的地缘关系第一节从古地理学论大陆与台湾的整体性一、古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大陆和台湾发现同样的硅质岩和生物群属这一事实说明,古生代晚期台湾和华南的海是互相沟通的。

二、中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中生代的台湾应属于大陆东部的前陆盆地三、新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台湾海峡成为陆地,有陆上河谷侵蚀形成的,这就足以证明,台湾曾是大陆的一部分;此外,从动物化石看,更新世时期大陆与台湾同时存在相似的哺乳动物群。

新生代第四纪时,海水推出台湾海峡,大陆与台湾连成一片大陆,华南的剑齿象、犀牛、古鹿、野牛、野猪等不短从大陆迁徙到台湾的结果。

第二节从考古学看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性一、旧石器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从台南左镇出土的“左镇人”化石来看,其与大陆的山顶洞人属同一时代,应是从大陆经过台湾海峡的陆桥进入台湾的。

台大宋文薰教授经过比较研究,认为台湾、菲律宾等原始文化最为可能的祖籍是中国大陆。

二、新时期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新石器台湾海峡海面上升,但两岸仍保持密切的文化联系。

以绳纹粗陶为代表的台北八里乡大坌坑文化和以印纹细陶为代表的凤鼻头文化和圆山文化均与大陆东南、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很大的一致性。

第二章、从人类学论大陆与台湾的血缘关系第一节从大陆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一、从古文献记载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禹贡》——岛夷《前汉书·地理志》——东鳀《淮南子·说山训》《北堂书钞》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所记载夷州人与大陆古越人风俗相似:1)短发纹身2)凿齿3)猎头4)男就女家,从妻而居5)喜食生鱼6)集会二、从神话传说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从在大陆和台湾都流传着蛇郎君的传说,及大陆古越族和台湾高山族都把“蛇”认作他们的祖先这些情况看来,台湾高山族的先民是从大陆东南沿海迁移去的闽越族。

第二节从大陆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一、台湾土著居民与马来人的关系台湾一部分土著居民,特别是南部和东部的鲁凯族、雅美族、排湾族、卑南族等,其体制、语言和风俗与南洋群岛马来人有许多相同之处。

1)体质上与菲律宾土人最接近;2)语言上许多读音与菲律宾的马来语相同;3)在文化特质上,台湾土著中的几个族属于东南亚文化圈中印度奈西安文化群;4)神话传说,高山族部分部落的海上发祥说可以看出,他们的始祖是从南洋群岛渡海而来的。

二、南洋马来人与大陆古越族的关系学术界多名学者认为南洋马来人与大陆古越族同源。

1)体格上,马来人属于南亚蒙古人,与广东人较相似2)语言上,马来族至今还保存着古吴越的语音3)风俗上,马来族与古越族也多类似的地方:住宅干栏式楼居;产翁风俗;试婚制直达族:泰雅、赛夏、布农、朱欧南回族:鲁凯、排湾、卑南、雅美第三章汉族人民的大量迁移及台湾经济的发展第一节宋元时期的移民一、宋代汉族人民迁居台彭唐代·施肩吾《岛夷行》宋代·楼钥《汪大猷行状》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海东札记》考古发现也证实宋代确有大陆汉族人民迁居台湾澎湖原因:1)福建人多地少2)寺院经济恶性膨胀3)战乱二、元代汉族人民迁居台彭根据元顺帝时·汪大猷《岛夷志略》记载,台彭地区有不少来自福建的汉族移民。

第二节明代向台彭的移民和开发一、第一期的移民情况明初为防止方国珍、张士诚逃亡海上残余势力的卷土重来和倭寇的骚扰,在东南沿海,实施“迁界”政策,台彭也在迁界范围内,但并不能组织福建沿海人民继续迁居台彭。

永乐年间,朱棣派郑和几次下西洋,途中到过台彭。

明中叶时期,台彭成为大陆海商的根据地,也有部分渔民定居于此。

明政府也曾募民到台彭开荒。

(万历二十年,福建巡抚许孚远)荷兰人到达台湾以前,已有众多汉族人民定居台彭了。

二、第二期移民情况1)荷兰占领时期,由于战乱及大量农民破产,台湾出现了更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2)郑芝龙于崇祯年间得到福建巡抚熊文灿的允许,运送大量饥民到台湾垦荒。

3)荷兰人在台建立据点后,为解决粮食问题和生产更多的蔗糖以供出口,积极引诱和奖励大陆汉人移居台湾定居。

4)还有一些汉人是从南洋群岛迁居台湾的。

汉族人口的迁台,带进了大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的开发,促进了台湾经济的繁荣,使台湾稻米和蔗糖生产发展很快。

三、第三期移民情况永历十六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带领大批军队和眷属迁居台湾;来自大陆的移民还包括一部分大陆沿海人民为反抗迁界令而逃往台湾的。

这批大陆移民为开发台湾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郑成功及时地利用并组织这批劳动力进行开垦。

由于郑氏政权的大力提倡和鼓励,台湾的开垦范围不短扩大;先进的生产技术也传入台湾土著居民中,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第三节清代汉族人民的东移与开发一、大陆移民的阶段1、康熙二十二年~雍正十年特点:候鸟式的往来到单身入台定居。

由于禁止携眷入台,使台湾人口性别比例失调。

2、雍正十年~光绪元年特点:从准许携眷过台到设立官渡官渡章程:1)领照赴台,详细登记2)厦门对鹿耳门,每名收番银三圆,南台对八里坌,蚶江至鹿仔港,每名收番银二圆3)发现无照船立即没收船、货4)小船编号,不得远航3、光绪元年以后特点:清政府完全开禁,并主持移民原因:1)日本企图侵占台湾2)西方列强在沿海引诱掠夺华工,大规模流入台湾的浪潮基本结束二、大陆移民的主要方式由于清政府长期对台湾实行封锁半封锁政策,因此大陆移民进入台湾,大多数是偷渡方式。

三、大陆移民的分布清代大陆移民进入台湾后,以台南地区为中心,分别向北、向南流动,主要分布与台湾西海岸的平原地带及东部宜兰平原地区。

四、大陆移民对台湾的开发大陆人口的大规模流入台湾,或开垦土地,或经营手工业,或从事商业活动,对开发台湾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陆移民将各种作物带到台湾,丰富了台湾的植物种类。

在台湾农业中,粮食发展最快,到18世纪20年代,台湾已成为中国东南地区的重要产粮区之一,所产粮食每年输往大陆。

手工业中,制糖业发展最快;大陆晒盐法也传入台湾;茶叶及制茶法也随移民传入台湾;台湾的樟脑制作方法也传自大陆;纺织业第四章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来往与贸易结构第一节宋元时期的贸易关系宋元时期,台湾尚属早期开发时期,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与大陆虽有经济来往,只是零星的、小规模的交易。

一、宋代的贸易关系宋代海上贸易发达,泉州港当时为全国大港,至少在南宋之前,大陆人民与当地人民已经有贸易关系了。

(王象之·《舆地纪胜》)二、元代的贸易关系元代与台湾的贸易关系记载明确,汪大渊《岛夷志略》对此有详细记载。

第二节明代的贸易关系一、明前期的贸易关系明初,对台湾地区采取徙民墟地的措施,但却使这一地区成为私人海上贸易的据点。

根据《明史》记载,当时已有大陆商人往来于台湾沿海港口进行贸易活动。

明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放海禁,允许海商到台湾及外洋贸易,但走私贸易依然存在。

当时有林凤等海商于闽粤沿岸到台湾及东南亚等地进行走私贸易活动;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渔民兼营大陆与台湾的贸易。

二、明后期的贸易关系天启元年颜思齐海商集团入据台湾,与陈衷纪、杨六、杨七、刘香、袁进、李忠等海商集团从事走私贸易,后郑芝龙继承颜思齐的势力,发展成为更大的海商集团。

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人占领台湾后,为了商业掠夺,也十分重视与大陆的贸易活动。

在次情况下,明政府进一步开放海禁,扩大对台贸易。

崇祯末年,两岸贸易进一步扩大。

由于大陆商品大量涌入,荷兰商人出现了资金缺乏,影响了贸易的进一步扩大。

三、郑氏海商时期的贸易关系自郑芝龙到达台湾后,郑氏海商势力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大陆与台湾贸易的中坚力量。

郑芝龙投降清朝以后,郑成功继续保持与占领台湾的荷兰人的贸易关系。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从此进入郑氏政权与大陆直接贸易的阶段。

早在东渡台湾之前,郑成功就重视发展与各地的贸易,在大陆设立走私贸易据点,还设立山海路五大商行进行贸易活动。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东南三藩起兵反清,郑经乘机占领福建沿海各地,台湾与大陆的贸易更为密切。

第三节清代的贸易关系一、通商贸易的阶段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解除海禁。

1)逐步发展阶段(康熙二十三年开发海禁~雍正三年1725年台南三郊成立)这一阶段台湾商船频繁往返于台湾与大陆之间,大陆的商船运来布帛、日用器具、砖瓦木石等建筑器材、造船材料等大宗物资。

雍正三年,台南三郊成立,两岸贸易进入新阶段。

2)繁荣发展与鼎盛阶段(雍正三年~嘉庆初年“蔡牵事件”)雍正年间,大陆移民大量涌入台湾,促进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也促进了商品流通的发展。

乾隆末年,台湾与大陆的贸易达到了鼎盛阶段。

除了商品贸易量的增加外,新商港的开辟是另一标志。

两岸商港由开禁之初的安平对厦门,有开发出鹿港对蚶江,八里坌对五虎门等港口。

3)衰疲阶段(嘉庆初年之后)蔡牵事件、鸦片战争、海盗、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影响:粮食滞销造成农业凋敝,大批农民破产,流离失所;蔗糖生产也受到影响;鸦片的肆虐,造成台湾白银大量外流。

二、贸易经营的方式“行”即“商行”,是拥有雄厚资本的贸易商人独资或合资设立于各个港口的商业盈利机构,经营这一地区所需的商货的进出口贸易,具体业务类似于今天各港口的进出口贸易公司,行商亦可以成为进出口贸易商人。

商行对官府承担有担保商船,协运“官谷”,代购官用物资等义务,以换取贸易的经营权。

商行是台湾同大陆贸易经营中最大的盈利机构。

“郊”,则是由各个经营同一贸易业务或同一贸易区域的商行的商业团体(共同体)。

一“郊”往往由十数家或数十家商行组成。

郊行类似于其它地区的商帮、会馆、公所等,作用:1)确保成员的商业信用2)消弭同业者的竞争,保证利益均沾;3)仲裁本团体内成员的纠纷,加强各成员之间的团结;4)维护这一团体的贸易经营垄断权“郊”不是直接的商业赢利机构,亦不直接对政府承担担保商船及其他服务的义务。

郊行受到严格控制:1)海商必须通过地方政府的审查;2)对贸易商船的规制,船上人员,物资的配备,也有许许多多的限制;3)商船出入安平、厦门等口岸时,必须经过海防同知的查验;4)除海防同知的“文口”之外,还有水师汛口征收“规费”,名为“武口”;5)必须承担“台运”等义务走私贸易有三种类型:1)行商、商船贿买官吏,规避“台运”类;2)渔民、私商的走私贸易类;3)清军官弁“夹带贩私”类。

三、贸易商品的构成台湾输往大陆的主要是粮食和蔗糖。

还有“内山番地”出产的皮革、骨角、羽毛、药材、特别是鹿茸、麋茸、鹿角胶、鹿肚草等贵重山货药材。

台湾还输往大陆茶叶、煤炭等大陆书让台湾的商品从布帛百货、果品药材至砖瓦木石无所不有,包罗万象。

四、贸易商人的阶级属性1)这一时期的海商资本,已经为市民阶级的“富商巨贾”、“殷实商民”所掌握,而不是控制在身份性地主阶级“势家宦族”、“豪门巨室”、“湖海大姓”手中,开始从封建主义经济领域中摆脱出来,专门从事商业贸易;2)部分贸易商人已经开始投资于手工业生产,商业资本已经开始逐步同产业资本相结合;3)商船上已经出现近现代航运企业中的雇佣劳动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