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有报道说的狼孩猪孩等就是没有经过社会化的结果,你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可以从家庭、学校的教育谈起,教育是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
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
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
并且,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的社会化也是个体吸收了社会经验,并由两者的分立走向两者的融合。
功能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个性(Personality也译为人格)与自我(self)产物。
人格是指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持的价值标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合。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以及他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的影响,社会化对于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但是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之间也存在共同点,即都应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个性。
社会学研究社会化问题就是要促进这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个性与社会价值标准吻合.能够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社会学称之为个性调适或人格调适。
相反,如果两者脱节,不能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称为人格解组。
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的标志是自我。
自我也称自我意识、自我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和认识。
人的社会化中,学校的作用
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所起的作用在我看来,人的社会化就是人接受社会文化,并适应社会的过程,人们通过这个过程来了解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并学会用别人的眼光看待自己。
新生儿在生理上具有人的属性,但是他(他)没有社会文化,因此必须经过社会化过程,他(她)才能适应社会,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虽然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因素很多比如遗传因素,但我认为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因素。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
人进入学龄期后,学校就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
我认为,学校的作用在于,第一,使学生具备社会化的必须的素质,比如道德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
人只有在具备了这些之后,才能在日常的生活中与人进行正常的交流,才能融入社会。
第二,使学生掌握社会化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比如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只有掌握一定的技能,人才能在社会上生存下去,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激发其成就动机,并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社会互动的机会。
所以,我认为学校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一个人来说,社会化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因此随着年龄段的不同,学校的作用会有不同的特点。
在幼儿园和小学时期,老师们主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礼貌问题和原则,比如见了长辈要问好,要懂得谦让,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等等,与此同时,还有智力的开发。
到了中学,学校的作用则主要是智力的开发,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学科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
而大学的作用则集中于学习更高级的知识培养专业技能,为将来的步入社会做准备工作。
以上就是我对学校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的看法,虽然在各个年龄段偏重有所不同,但最终还是塑造人格,传授知识,使人具备社会化的基本素质。
人的社会化基本内容
人的社会化基本内容
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逐渐适应和融入社会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社会角色的学习、价值观念的形成、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等。
首先,社会化涉及到社会角色的学习。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习和适应各种社会角色,比如家庭成员、学生、员工、领导、朋友等。
通过这些角色的学习,个体逐渐理解并接受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学会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其次,社会化也涉及到价值观念的形成。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接受和内化社会的价值观念,包括道德观念、人生观、社会公德等。
这些价值观念的形成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也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基础。
此外,文化的传承也是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之一。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接受并传承社会的文化,包括语言、习俗、传统、宗教信仰等。
这些文化的传承不仅是社会的延续,也是个体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最后,社会化还涉及到个体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解决冲突以及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个体在社会中的适应和发展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人的社会化涉及到社会角色的学习、价值观念的形成、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等多个方面,是个体逐渐适应和融入社会的综合过程。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答:一、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教育能促进个体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其“基本涵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的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首先表现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表现在三方面:1、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1)、个体观念是指个体对于社会事物的看法和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思想。
个体的观念也是其思维活动的结果。
个体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文化前景和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
个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乃是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
而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从某种角度看,正是个体内化社会观念的过程,即是人的观念的社会化过程。
(2)、在人的观念社会化的过程中,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若对教育作广义的理解,可以这样认为,人的观念的形成一刻也离不开教育。
即使对于任一具体的个体,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不同的观念,但这种不同的观念也是不同教育的结果。
没有教育的参与,人的观念的形成便不可思议。
2、教育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社会化(1)、个体智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这一点早已成为教育学的共识。
教育学关于人的智力发展的研究也揭示出教育所具有的社会性、历史性特征。
(2)、在人的智力、能力适应社会需要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的功能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教育指导或规范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教育加速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
3、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1)、社会职业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社会分工的发展与科技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联。
科技推动社会生产变革客观上要求教育的变革。
现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担负着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的使命。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谋求某种社会职业通常是以接受相关的教育和训练为前提的,教育是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的手段。
(2)、教育也是促进个体的身份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个体的身份是指个体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社会学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三种理解“社会化”的角度:
A、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看做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 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 内化。——社会化研究中的文化学派。 B、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 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 的人。——社会化研究中的心理学派或社会心理学派。 C、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就是使得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 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并学会顺利地 完成角色义务。社会化的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 构。——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及冲突论 以上三种研究视角互相联系、互为补充,成为社会学内部 研究社会化的研究工具。
幼儿期(3-6或7):游戏玩耍(学习社会角色)
学龄初期(6、7-12):重大转折时期,口头语言 向书面语言过度,抽象思维逐步形成 少年期(13-15):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道德观 形成的重要时期
青年初期(15-28):延长趋势,“心理上的断乳 期”,生活范围扩大,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2、继续社会化(二级社会化)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化的问题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1、儿童社会化的问题
城市的儿童社会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娇惯、过分容 忍一些行为,消费重心主要在儿童身上,众星捧 月,儿童肥胖和营养不良,养育方式导致发育缺 陷。 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流动儿童) “小留学生问题”
1、中年危机与自我校正的继续社会化
中年人年富力强,具有比较丰富的人生、工作经验,情绪相对稳定。 通常是工作中的骨干,有的还担负领导责任。从全社会来看,中年人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这 背后也隐藏着危机。表现在 (1)家庭和事业的矛盾。丈夫早出晚归,难以顾及配偶和子女关系, 由此引发夫妻情感危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大,由此 对身心的健康带来伤害。英年早逝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2)现代社会要求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更新和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 技能,但中年的成熟和老练又养成固执,对事物的心理定势不易纠正, 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欲望减弱,使中年人更新知识的难度加大。社会 变迁带来的失业、下岗,再就业就非常困难。 (3)因婚姻导致的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扩展,使中年人要处理的 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化。各种关系都要谨慎处理,才不会引起家庭和亲 友之间的矛盾。中年男子面对婆媳矛盾往往两头不是人。人情世故的 处理不当往往是引发家庭冲突的原由。 因此,中年人的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处理协调好夫妻关系、父母 子女关系、职业行为及其关系,不断校正原来的目标,不断学习以跟 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弥合代沟,继续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持续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
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
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
并且,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的社会化也是个体吸收了社会经验,并由两者的分立走向两者的融合。
社会化的意义:人在被社会化的同时,又在参与创造社会。
人必须适应社会,个人在社会关系中被塑造成为具有特定思想观念、心理倾向和行为的社会群体的一员,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个人的社会地位确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属性和行为方式。
其次,人在适应社会和被社会塑造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动创造能力,根据自己的社会需求从事改造社会的活动,维持社会的运行,推动社会的发展。
一、从个人角度分析11、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不要前提。
作为正常的人,我们必须要学会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如果错过了这个过程,就如我们发现的狼孩一样,永远也成为不了真正意义上的人。
那么作为社会人,我们必须要学会什么?社会劳动方式、生活消费方式,婚姻家庭形式,社会的各种规章制度,习俗传统等行为规范。
2、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时代的变迁,迫使我们不断的改变观念,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
以前,可能我们靠11路就可以走遍天下,当时我们去达濠那边爬山的时候,就有一个同事比较老,就说以前他们没有那条马路,是从东湖,绕过青云岩,然后到达濠赶集,然后再回来,几乎一天的时间久过去了。
那么现在呢,从东湖去达濠,也就是10分钟不到的时间,如果你还处于以前的那个阶段,也就是说你甚至都不去坐车,不去开车,不继续社会化,那么你就只可能生活在古代社会之中了。
在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过程中学校教育起
在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过程中学校教育起
一、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教育能促进个体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其“基本涵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的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首先表现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表现在三方面:1、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1)、个体观念是指个体对于社会事物的看法和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思想。
1、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使个体社会化有了充分的保障。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青少年传授一定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知识技能的活动,它由专职的教师通过特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评价制度对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发生系统和科学的影响,为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提供充分的保障。
学校教育为个体社会化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有利环境。
学校作为青少年个体社会化的专门机构,是一种非常正式的社会组织,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它的一切活动都体现着社会的要求,处处传递着社会的价值准则。
2、个体个性化:许多学校都在各自的办学目标中列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个性”等内容,这是个体个性化发展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教育目标的个性化要求无疑为个体的个性化发展产生了强有力的牵引作用。
充分挖掘个体潜能,为个体个性化创造条件。
个体潜能的充分挖掘是个体个性化的重要标志和根本体现。
通过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等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注重
个体之间的差异,能为每个学生潜能的充分施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个体的个性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文化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文化包括他生活于其中的群体的各种形式的文化,主要是该群体该社会的价值观和各种规范。
社会化过程中的实施机构包括家庭,同龄群体,学习和工作组织,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是以社会公众为对象,对其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网络等,这其中的网络在中国普及的时间虽然不长,它却以燎然之势迅速蔓延开来,中国网民的结构仍是青年担当着主力军。
而关于人的社会化的研究中,最集中的问题是对儿童青年社会化的研究,这一时期是社会化的主要时期的,青年期是基本社会化的最后阶段,大学生正处于这个阶段。
网络对于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应辩证的看待。
一方面,网络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人们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学习,大学生也不例外,像当下流行的慕课,通俗地说,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这一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
大学生通过慕课等网站可以学到通识知识或者是使用技能。
各类社交网站,让大学生们认识更多的朋友,方便了交流,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有网络社区、论坛,它们为大学生们的交流,思想碰撞提供了方便,作为各种网络用语的发源地,它产生有益的健康的网络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会化。
另一方面,网络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化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渐形成,网络充斥着各种社会观念,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往往容易受到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作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
结束紧张的高中生活,面对自由的大学生活的青年往往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他们逃课宅在宿舍,或者去网吧,终日面对着电脑屏幕,甚至废寝忘食。
减少了于同龄人的交流,社交能力退化,有的甚至连语言能力也退化了,阻碍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从这一点看网络无疑给大学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也就是从一个“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
2、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
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我们称之为“角色集”。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这就构成了角色集。
3、社会:就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4、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表现为社会各要素之间、各个层次之间、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各方面功能的发挥。
5、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6、符号:符号就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例如: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等都是符号,它是一种意愿标志。
7、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
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帕克认为,集合行为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8、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它的成员相互熟悉、了解,是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9、群体凝聚力:又称为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吸引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之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10、社会组织: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它是相对于初级群体而言的次级群体,又称为正式社会组织。
它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形成的社会团体。
11、组织管理: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的活动效率,这种效率除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有赖于组织自身的管理。
社会化
孩子们进入青少年期后,身体发生了变化,必须加强对各种不同社会角色的观察和认识.因为在儿童时代的社会角色,如女儿,儿子,朋友和学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角色:男朋友,女朋友,运动员等等,这些新角色必须逐渐加入到旧角色中去,才能促进孩子的自我认同.此时,如果个人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交往活动缺乏主动和自信,将不能理解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从而在活动中出现混淆不清的现象.而在前阶段发展得比较好,可在进入青少年时期时具有较好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和勤奋感的孩子,就会比其他孩子有更好的机会获得自我认同感,从而避免角色混淆感.
(2)自主与怀疑(幼儿时期,2——3岁).
E认为自主出现在第二阶段上,它是建立在孩子新的动力肌和脑力技能的基础上,学习对自己肢体活动加以自主控制,用自己的感官去熟悉周围的环境,如果此时父母能理解孩子们想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这种要求,那就让他们自己慢慢去做,就会让孩子们产生一种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肌肉,自己的冲动,自己本身以及周围环境的感觉.
以上三种研究社会化的角度和方法实际上是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的立场和方法在社会化研究上的反映.在现代,三者己有融合的趋势,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第二节 关于社会化过程的划分
1,米德的三阶段论
婴儿期:他认为婴儿在最早几个月里并未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于别人的,没有自我概念,在学会说话和理解概念后,他们开始产生自我概念,当他们能够在头脑中把自己描绘成区别于任何其他事物的客体时,他们的自我就形成了.
3,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结果,最后都是通过个人对社会角色的扮演表现出来,也就是讲我们的社会化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义务,权利,因此,社会化过程也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
5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本章主要 讲述人类社会化的意 义,社会化的基本含义,社会 化主体,以及社会化过程和内 容等。
一、人为何要社会化
案例1: 印度加尔各答狼孩 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米德纳波尔 发现了一对由母狼抚育的女孩,大 的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大的取 名卡玛拉,小的取名阿玛拉。 阿玛拉被收养了11个月后就死了
三、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使人类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具有其他动 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 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 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 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而在生活 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 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婴儿时期、少儿时期、 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
一、人为何要社会化
人总是社会的人,不实现社会化,
就不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
一、人为何要社会化
“孟母三迁”的启迪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
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 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一、人为何要社会化
“孟母三迁”的启迪 新邻居是个屠宰户,天长日久,小
孟轲又喜欢玩猪蹄、羊角,学猪叫 羊抵,而且成了嗜好,声称“长大 了要当个屠宰手”。 搬到一个学堂附近居住,孟轲很快 又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向学校里的 学生学习“揖让进退”的文明礼貌,
三、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二)社会化的主体 学校。随着年龄的长大,在社会化方面学校和
教师的教育作用逐渐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教育 作用,而成为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的 社会环境因素。 我的一生中最受影响的李桂芳老师 (自卑孩子受鼓励,成为非常优秀的学生)
三、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二)社会化的主体 同龄群体。它是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
自-浅析社会化的含义及其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浅析社会化的含义及其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政治班江芹2012211675摘要: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参与和建设。
在现代,社会化逐渐成为人们普遍了解的一个现象,但人们对其具体含义还比较模糊,本文主要从社会化的含义及其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社会化。
关键词:社会化、个体、群体、相互影响一、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的基本含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
新生儿生活不能自理,但已进入社会化的过程,开始逐渐接受社会的影响,他将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社会化这一概念经历了一个由狭义到广义的理解过程。
狭义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社会文化并被社会认可的过程,狭义社会化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和少年,强调个人对社会文化模式的学习和掌握。
广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人格的整个一生。
它与狭义社会化存在两个方面的重要区别:广义社会化不仅把儿童和少年时期作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且把青年、中年,甚至老年都作为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社会化不仅是一个被社会接受和认可的过程,而且也是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应贯穿人的一生。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一是强调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个体的成长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是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
以往社会化研究中的“个体”一般是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物意义上的个体,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一个个具体的人。
后来,社会化研究中的“个体”概念的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个体”既可以指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比如一个同龄群体、一个文化群落,甚至处于特定发展水平上的某种文化传统。
社会化概念的内涵除了有一个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外,还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
意识形态社会化的三种形态:知识价值观制度
意识形态社会化的三种形态:知识价值观制度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对社会现象、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共同认知和理解。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
意识形态社会化是指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接受和形成一定的意识形态,包括知识、价值观和制度等三个方面。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种形态。
知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在意识形态社会化中,个体通过接受教育和学习等方式,逐渐获得和积累知识。
这些知识不仅包括科学知识,还包括哲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在社会化过程中,知识对个体产生重要的影响,能够塑造个体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影响其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反应。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和认同,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导。
在意识形态社会化中,个体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等方式,接受和形成一定的价值观。
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教育、传媒等。
人们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立场和观点,也影响其对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的态度和行为。
制度是社会发展的规范和约束,包括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
在意识形态社会化中,个体逐渐接受和适应社会的制度,形成对制度的认同和遵守。
制度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它们规范和约束个体的行为,保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制度也能够反映和传递特定的意识形态,对个体产生深刻的影响。
意识形态社会化的三种形态分别是知识、价值观和制度。
知识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和积累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价值观是个体对事物的评价和认同,是行为的准则和指导;制度是规范和约束社会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对个体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三种形态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塑造和形成个体的意识形态。
浅析文化在人的社会化中的作用
浅析文化在人的社会化中的作用作者:李保民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21期摘要:人都是具有社会性的,而人的社会性是由文化塑造而成的,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所以,文化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从文化视角出发分析了人的社会化,进而从文化的凝聚力的角度分析了文化在人的社会化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人是文化人,是文化塑造与文化传递造就了社会人。
关键词:文化社会化社会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的社会性。
自然人生存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受到一定文化的熏陶,必然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
进入现代社会,人的物质需要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满足,文化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
从文化的视角看人的社会化,充分认识文化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可以更好的发挥文化的塑造功能。
一. 文化视角下人的社会化文化塑造了社会中的人。
刚出生的人只是生物的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步接受文化,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这一过程中,最不可忽视的就是文化的作用,因为人的社会性来源于所接受的文化,人的社会化其实就是社会文化的内化过程。
(一)人的社会性人之所以为人,能够与其他动物相区别,就在于人除了自然属性之外,还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社会性。
社会性也使人与人之间有所区别,因为每个人的社会关系是不同的,同时这个区别也使个人不能不依赖于他人而存在和发展。
(二)人的社会化的表现在文化人类学中,社会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通过文化的内化,使“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
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从文化的视角去透视人的社会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社会化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化过程,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
如果没有文化塑造,失去那些具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社会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运行。
2.社会化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内化过程,没有这个内化过程,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其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自致角色,是经过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角色。
先赋角色,是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初级群体,集体成员之间有着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具有亲密关系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指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并共同活动的人群集合体。
社会群体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
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们注入了意义的行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分层,是根据某种标准将社会成员分属为相应社会阶层的过程。
社会流动,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流动,也包括地理空间的变动。
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
社会发展,狭义的社会发展是指社会经济的增长;广义的社会发展是指除经济之外还有文学,艺术,科学,国民素质等的发展。
越轨行为,是个人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
社会制度,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行成的,指导人们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
二,简答题1,什么是角色失调?它包括哪些基本类型?角色失调是由于人的活动的多样性,活动情境的复杂多变,以及个人能力的限制,人们在角色扮演中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以致发生不能有效的扮演角色的现象。
基本类型包括:①角色冲突。
指在社会角色扮演中,角色扮演出现冲突,阻碍其进行下去,主要有角色伴侣之间的冲突,单一角色的冲突,角色丛的冲突;②角色不清。
指人们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和角色规范认识不清,从而使扮演该角色的行为与其他角色的要求发生混淆的现象。
③角色中断。
④角色失败。
是一个人未能和无法成功的扮演某种角色的现象,这是角色承担严重不称职或其他已不能继续承担这种角色的失败2,什么是家庭?家庭的产生经历了哪几种形式?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家庭的产生经历了①血婚制家庭。
是群婚制的初级阶段。
②,伙婚制家庭。
社会学知识点
答案: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社会化的必要性从个人角度分析:(1)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2)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的重要途径。
从社会角度分析,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1)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必须要有合格的社会成员。
(2)没有社会化,社会及文化就不能保持其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就无法实现。
人的社会化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人的需要与环境和教育的结合,是人的社会化,人的成长和发展变化的实质。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①传授生活技能。
包括基本生活的各种动作技巧,社会交往的技能,即学习语言和其他文化;谋求一定职业生活的专业的知识技能。
②教导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它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的关系、维持整个社会的秩序。
规范先于个人存在,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些规范,才能同他人交往共事。
③指点生活目标。
生活目标即人生观,一个人的人生观对于他的一生有重大影响,因此,如何通过社会化指点青年人生观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④提供角色人选。
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其最终目的人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
附资料:人的社会化基本概念:1、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2、“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
生理上的断乳是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3、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
教育社会学社会化过程
教育社会学社会化过程教育社会学:深入探讨社会化过程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关注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
而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便是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过程是指一个人从幼年期开始,逐步适应社会文化环境,接受和消化社会文化内容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非社会人”逐步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这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不仅涉及到教育领域,也涉及到家庭、媒介等各种社会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社会文化的内容被不断传递和接受,人们的行为方式、观念、价值观等也在相应地产生变化。
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个方面。
首先,这个过程是动态的。
随着人们的成长,社会化内容会逐渐发生变化,人们需要不断地适应这些变化。
其次,这个过程是双向的。
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个体处于一个相互影响的状态,社会环境会影响个体,而个体也能够影响社会环境。
最后,这个过程是长期的。
社会化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来完成,不能简单地用某一次经验来补偿。
社会化过程除了广泛涉及社会文化领域外,也有明显的教育性质。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教育是他们接受社会文化内容的主要途径。
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要通过讲解、引导等多种方式将各种社会文化内容传递给学生,让他们逐渐接受并消化这些内容。
这也是每个教育者都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社会化过程对个体发展至关重要。
个体的行为方式、观念、价值观等都受到社会化过程的深刻影响。
因此,对于社会化过程的研究和探讨,对于理解人的成长过程和提高个体的素质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教育社会学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我们需要从动态、双向、长期等多个层面来探讨社会化过程,同时通过教育途径来逐步引导和运用这些内容,帮助个体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社会学复习资料-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这一概念经历了 从狭义到广义的理解过程
狭义社会化观点认为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社会文化并 被社会认可的过程。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儿童和少年, 强调个人对社会文化模式的学习和掌握,研究的重点 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 广义社会化观点,不仅仅认为社会化是一个从一个 “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 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 程。由于成年人生活同样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因此, 社会化不仅仅是青少年时期才会面临的问题,而是一 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一、社会化的生物及社会条件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 基础的。在生物界中,只有人类个体能够接受 社会化的训练而具备社会属性,并参与人类社 会生活,离开了人类特有的生物素质,社会化 的活动就无法进行。 社会化的生物及社会条件 具备的潜在能 力主要表现在: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 力、较长的生活依赖期等方面。
1. 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 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 庭社会化的结果将对个人的一生发生影响; 2. 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 和爱的培养; 3. 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
关注家庭教育
父母的教养方式 1、权威型: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抚养方法,父母 对孩子提出了合理的要求,对孩子的行为作了适当 的限制,设立恰当的目标,并坚持要求孩子服从和 达到这些目标。同时,他们表现出对孩子成长的关 注和爱,会耐心地倾听孩子观点,并鼓励孩子参与 家庭决策。特点:理性、严格、民主、耐心和爱。 孩子的表现:社会能力和认知能力比较出色,在掌 握新事物和与别的小朋友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 自信,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并且心境比较乐观、 积极。其发展优势在青春期仍有体现。
教育学原理重点(四)——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①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②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序渐进地进行:③阶段性决定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④不平衡性决定教育活动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关键期)给予合适的教育;⑤差异性决定了要因材施教。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1.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1)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①单因素论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等;②二因素论是指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③三因素论是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所持的观点,包括遗传、环境和教育三方面;④四因素论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心理;⑤五因素论则是在四因素论基础上加上反馈因素。
(2)内发论与外铄论:①持内发论的多是性善论者、遗传决定论者和成熟论者,如卢梭和格赛尔(同卵双生子爬梯试验);②持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有华生、荀子和洛克等:(3)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关注两者的相互作用与转化以及各自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①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学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具有可塑性;③其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的身心发展特点;④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决定论(或先天决定论、血统论)代表人物是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等: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因素是指那些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郎世界,包括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是华生;(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①个体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教育对个体个性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个体主体意识、个体特征的发展和个体价值的实现三方面;②个体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由自然人、生物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体现在促进个体的观念社会化、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及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
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
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
二、人的社会化的功能
从文化角度看,人的社会化是文化延续和传递的过程,个人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
著名美国社会学家w.奥格本对社会现象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个人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
这种观点反映了人的社会化在文化延续中的重要性。
从社会结构角度看,学习、扮演社会角色是社会化的本质任务。
帕森斯曾说,社会没有必要把人性陶治得完全符合自己的要求,而只须使人们知道社会对不同角色的具体要求就可以了。
他认为角色学习过程即社会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期待,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其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三、人的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
个性(Personality也译为人格)与自我(self)产物。
人格是指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持的价值标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合。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以及他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的影响,社会化对于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但是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之间也存在共同点,即都应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个性。
社会学研究社会化问题就是要促进这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个性与社会价值标准吻合.能够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社会学称之为个性调适或人格调适。
相反,如果两者脱节,不能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称为人格解组。
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的标志是自我。
自我也称自我意识、自我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和认识。
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形态等;对自己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社会和群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
培养和塑造个人什么样的自我观念对个人和社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基础。
培养完善的自我观念,就是要人们把对自己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协调一致,就是要使人们在经历了社会化过程之后,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尽可能地合乎社会的需要。
现实生活中.同一社会化模式培养的社会成员并不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
因为,社会化不仅仅是社会教化,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通过学习,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
人的个性,以先天素质为基础,受环境制约、影响,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一方面,社会化使得生活在同一个民族、困家,同一个阶级、阶层,同一时代的人的个性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每人的个性中都会内在地包含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等共性的东西。
这是社会文化传递的结果。
如不同国家的国民性就是寓于其社会成员个性之中的共性因素。
另一方面,社会化又不可能造就具有完全相同个性的个人。
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遗传因素;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三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能动作用。
虽然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有某种身不由己的力量制约自己的活动,但面对社会,个人并非是消极被动的,在一定范围内拥有选择余地。
因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是,同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兄弟姐妹,性格特征合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完全相反。
因而,社会化既造就了人的社会共性,又塑造了人的独特个性,是人的社会共性与独特个性的有机统一过程。
(二)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社会化研究文化的传递模式,认为社会化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化的内容就是个人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
一般说来,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两大部分。
个人通过社会化过程将社会价值观念内化,学习和掌握社会规范。
在社会学看来.这一过程对于个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及自我观念的完善,以及个人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角色扮演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要正常运行,人与人交往要顺利进行,都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
正是社会化的过程把各种规范灌输给儿童,使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成为一个遵纪守法、彬彬有礼的公民。
对于社会的意义在于,这一过程事实上就是社会文化的继承、传递和延续。
(三)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研究的社会结构模式认为,社会要使人们知道社会对不同角色的具体要求。
社会化过程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角色学习首先必须以基本生活技能和某些专门技能的掌捏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按社会结构中所规定的规范行事。
初生的婴儿除了吸奶等本能外,对其他生活知识一无所知。
父母首先承担起传授生活知识的任务,教孩子说话、吃饭、穿衣,并且是运用一定的文化模式来传授基本生活知识的。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大多是子承父业,因此职业训练大多在家庭中进行。
在现代社会,职业训练多由专门的学校、企业来完成。
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社会学的社会化研究就是要考察和解决有助于把人推到一定社会结构中充任角色的条件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