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生平

合集下载

存在之歌,敞开之爱—玫瑰诗人里尔克

存在之歌,敞开之爱—玫瑰诗人里尔克

存在之歌,敞开之爱—玫瑰诗人里尔克存在之歌,敞开之爱——玫瑰诗人里尔克玫瑰诗人1926年9月,一位友人自埃及来瑞士的慕佐城堡看望病魔缠身的诗人里尔克。

欣喜之下的诗人到花园里去采摘白玫瑰用来赠送友人。

不料,手指被玫瑰的刺扎伤,导致伤口感染,病势沉重。

束手无策的医生终于确诊,他患了当时罕见的白血病。

结果,这位终生挚爱玫瑰的伟大诗人在52岁时因玫瑰而死去。

1927年1月2日,里尔克葬于瑞士的小城拉容。

在诗人的墓碑上,镌刻着诗人为自己所作的墓志铭:玫瑰,啊,纯粹的矛盾,欲望着在众多的眼睑下,作无人的睡眠。

玫瑰作为花中的王者,寂静而绚烂地开放。

它不求回报地向世界吐露芳香,也知足地承纳阳光和雨露。

玫瑰向世界敞开自我的存在,在世界中绽放生命,无功利性地奉献世界,自然而然地享受世界的恩赐,只求在世界中实现生命的意义,不把世界当成追名逐利的图谋对象。

玫瑰的生命是美丽的、奉献的、知足的、敞开的、纯粹的。

玫瑰本真地在世界中存在,并且获得诗意的安居。

而现代人却无法安然地合和于世界,现代人把生活的意义仅仅封闭于名利欲望的追逐中,把世界仅仅对象化为可资利用之物。

除了现实的功用,人们不再能感受到世界的其它更本质的意义、美妙和可能性。

现代人执着于务实的生活,他们的心思被封闭于功利性的世界中,无法向更宽广的领域敞开,无法把握完满的整体存在。

因此,他们的世界与人生必然是被遮蔽的。

于是,人类愈来愈深地沉沦在心灵的世界黑夜贫困时代。

生命的美妙、存在的真理、神圣的意义这些不可见的事物都在重重遮蔽中被人们所遗忘了。

在精神如此贫困的时代里,必须有一些人率先去追问存在的真正意义,解除科学理性、世俗观念、普通理智、生存惯性对人之心灵造成的重重遮蔽,向人们道说痛苦、爱和死亡的真谛。

使人类的自我封闭的心灵重新向着生命、存在、神圣的领域敞开。

这些先行的人便是贫困时代的思者和歌者。

在里尔克看来,作为爱者与敞开者的诗人便是以生命馈赠世人,同时成就自我生命本质的玫瑰之化身。

里尔克诗23首

里尔克诗23首

里尔克诗23首赖内·马利亚·里尔克,奥地利诗人。

出生于布拉格,早期代表作为《生活与诗歌》(1894)、《梦幻》(1897)、《耶稣降临节》(1898)等;成熟期的代表作有《祈祷书》(1905)、《新诗集》(1907)、《新诗续集》(1908)及《杜伊诺哀歌》(1922)等。

此外,里尔克还有日记体长篇小说《马尔特手记》。

1875年,里尔克生于一个铁路职员家庭。

高中毕业后,在布拉格大学等校学习哲学、文学史和艺术史,此后曾在慕尼黑和柏林从事写作。

在文坛崭露头角后,里尔克在国内、国外不停地游历。

1915年一战期间被征入伍,服役于维也纳战事档案馆。

1919年迁居瑞士,直到逝世。

陌生的家庭就像尘埃,以某种方式开始却不在任何一处,为了不可解释的目的在一个空空的早晨在一个正有人打量的角落,飞快凝结成一团浅灰,他们也这样形成于,谁知道由什么,你的脚步前面在最后一刻时而且是巷子潮湿的沉淀物中间某种隐隐约约的东西,它正盼望你。

或者不是盼望你。

因为一个声音,像是从去年发出,虽然对你歌唱却变成一种恸哭;还有一只手,像是从哪里借来,虽然探出来却并不握住你的手。

究竟谁还会来?这四人将谁期待?清洗尸体她们已经习惯他了。

可是当厨房的灯来了,在昏暗的气流里不平静地燃烧,这个陌生者倒格外陌生。

她们洗他的脖子,因为对他的命运一无所知,她们便替他另外编造一段,继续洗下去。

一个不得不咳嗽,于是好一会让沉重的醋酸海绵搭在脸上。

这时另一个也正好歇一口气。

那把硬硬的毛刷有水珠滴答;与此同时他的手,攥紧而吓人,似欲向整座房屋表示,他真的已经不渴啦。

他表示。

她们好像有些害臊,随一声短短的咳嗽现在赶紧忙活起来,于是在糊墙纸上沉默的图案里她们弯曲的身影盘绕并辗转像是在一张网里,直到清洗的工作即将完成。

没有帘子的窗棂里的黑夜肆无忌惮。

而一个无名之人平躺着,赤裸而洁净,并昭示法令。

盲人——巴黎看呀,他行走并中断这都市——并不存在于他昏暗的位置,像一道昏暗的裂缝划过明亮的瓷杯。

里尔克 豹 德文对照-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里尔克 豹 德文对照-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里尔克豹德文对照-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部分的内容:概述部分旨在引导读者对本文的整体内容有一个基本了解。

本文将探讨德国著名诗人里尔克与其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里尔克作品中所描绘的豹形象。

通过对里尔克的生平、作品及豹在德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探讨里尔克与豹之间的对照关系,以及他们对德国文学的影响与意义。

首先,本文将介绍里尔克的背景和成长经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和文学风格。

里尔克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著称,在德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次,本文将探讨豹在德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豹在德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含义,代表着力量、优雅、神秘和野性。

我们将详细分析里尔克作品中豹的形象描绘,探讨他如何运用豹这一象征形象来传达他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本文将进一步对比里尔克作品中的豹与现实世界中的豹的对照关系,以及豹的象征意义与里尔克作品中的豹形象的对照关系。

我们将探讨里尔克与豹对于德国文学的创新与启示,以及他们对读者的情感触动和思考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将更好地理解里尔克作品中的豹形象以及其象征意义,深入探讨里尔克与豹之间的关系,并思考他们对于德国文学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里尔克及其作品中的豹形象。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含了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小节中,将简要介绍本文要探讨的主题——里尔克和豹。

文章结构小节将说明本文的整体框架和组织方式,给读者一个整体的把握。

目的小节则明确表达了本文的写作目标,即通过分析里尔克作品中的豹以及豹在德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探讨里尔克与豹之间的关系及对德国文学和读者的影响与意义。

正文部分分为两个大的篇章:里尔克的生平与作品,以及豹的象征意义与文学形象。

在2.1小节中,将详细介绍里尔克的背景和成长经历,以及他的主要作品和文学风格,为读者提供对里尔克的全面了解。

《豹》里尔克ppt

《豹》里尔克ppt

• 玫瑰,纯粹的矛盾,乐, 为无人的睡梦,在众多 眼睑下。
II.关于作品

• 这首题为《豹——在巴黎动物园》的诗写于19 03年,是里尔克创作中期最著名的作品。27岁 的诗人留下了这短短的12行诗,竟然令一代代 读者、诗人和众多评论家为之倾倒,不能不承 认它确实具有特殊而永久的魅力。朴素的文字 包容了深奥的意蕴,迷离扑朔,虽反复诵读亦难 窥其奥。 • 本诗的含义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含蓄地表达了 作者在探索人生意义时的迷惘、仿徨和苦闷的 心情。后收入《新诗集》,为“咏物诗”的代 表作,堪称里尔克最负盛名的佳作。
维克多· 雨果的墓志铭
• 希望我的坟墓和他们的一样, 这样,死亡并不使人惊慌;就 像是恢复了过去的习惯,我的 卧室靠着她的睡房。
雨果(1802—1885年),法国作家, 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 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 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 西的莎士比亚”。在法国及世界有着 广泛的影响力。
大文豪萧伯纳的墓志铭
“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 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 会发生。”
萧伯纳(1856—1950年),爱 尔兰剧作家。1925年作品具有 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获诺贝尔文 学奖,英国现实主义戏剧家,世 界著名的幽默与讽刺大师。支持 妇女的权利,呼吁选举制度的变 革,倡导收入平等,主张废除私 有财产。
杜依诺城堡
• 人生之末
• 1922年 47岁 作《致青年劳动者的信》 • 1923年 48岁 《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 诗》出版。·《杜依诺哀歌》出版。 • 1926年 51岁 被确诊为白血病,随后逝 世
• • •
Rose, oh reiner Widerspruch, Lust, Niemandes Schlaf zu sein unter soviel Lidern.

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委内瑞拉伟大诗人西拉斯里尔克自1924年出生,至1969年过世之前,一生笔耕不辍,书写众多杰出的诗作,被誉为“拉丁美洲诗歌之父”。

他为期望发展的青年诗人写下了十封信,罗列其自身的经验和学习的教训,鼓舞后人继续他的遗志。

此篇文章将阐明西拉斯里尔克身为诗人的使命,以及他在十封信中赋予下一代的诗歌使命,以及如何把他的想法付诸行动,让他的遗志活着,让他的诗歌继续活跃于当今世界。

里尔克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使命,他把诗歌作为希望、觉醒和灵感,一步步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在他看来,诗歌是一种声音,一种表达,一种象征,能够帮助人们应对困境,并寻求解脱,特别是在20世纪拉丁美洲社会变革和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里尔克认为诗歌是改变时代的一种力量。

他的诗作总是充满激情,充满活力,他的诗歌涉及的民族主义、反资本主义、百姓痛苦、自由、民主等话题,在他的作品中,有着对于生活的各种期待、思考和忧虑,他也说“当我开始用诗歌承载我的信仰,我便成了一名诗人”。

里尔克将自己的使命传递给下一代,他写下的十封信,字迹端端正正,每封信都有其独特的内容,但是大体上都在强调一些共同的观点,例如,里尔克认为诗人应当有正义感,坚持正义,把自己的文学作品视作一种武器,用诗歌的美丽、力量与众不同,立志于改变现实社会的丑陋现象,使人们觉醒;同时,里尔克也倡导青年诗人坚持自己的梦想,获取更多的知识,从实际出发,坚持打破常规,也就是他的名言:“要不断持续着,渴望不断着,爱的烈焰不断着,要把它告诉世界”。

他还建议青年诗人多多了解世界,不断努力,不被现实的苦涩所支配,与世界斗争抗争,与梦想相遇;最后,他还鼓励年轻人创造属于自己的诗歌形式,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血液和灵魂注入作品中,完成自己对世界的贡献。

里尔克对青年诗人的期望一直活跃于当今,他在十封信中所赋予的灵感与激励都成就了一批有才华的青年诗人,使他们的作品不断的出现在世界的文坛上。

玫瑰诗人里尔克

玫瑰诗人里尔克

玫瑰诗人里尔克作者:曾艳兵来源:《世界文化》2012年第03期1926年9月,一位友人自埃及来到穆佐看望诗人里尔克。

里尔克到花园里去采摘一些白玫瑰赠送友人,不料玫瑰扎伤了手指,伤口感染。

11月底,里尔克住进了疗养院。

然后病情恶化,医生束手无策。

里尔克经历了可怕的痛楚,为了迎接自己的死亡,他拒绝了给他提供的麻醉剂。

1926年12月29日里尔克因白血病在瑞士的瓦尔蒙疗养院病逝,身边没有一位亲人。

他的墓碑上铭刻着他早已撰写的墓志铭:玫瑰,呵,纯粹的矛盾,乐意在这么多眼睑下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睡梦里尔克的命运不幸被他的玫瑰诗所言中。

在里尔克看来,玫瑰是花中之王,是里尔克一生所爱。

“凝视的玫瑰,开放了又谢落了”,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第五首中将玫瑰比作睁开又闭上的眼睛。

眼睛一睁一闭就是人的一生,这种意境我们并不陌生。

里尔克那双深邃、明亮、纯净的眼睛,就像一朵盛开的玫瑰,如今,它只能永久地留在喜爱他的读者的记忆中。

在《致俄耳甫斯十四行诗》下卷第六首,诗人这样赞美玫瑰:“你雍容华贵似乎一层衣又一层衣/裹着一个仅由光辉构成的躯身;/而你零星的叶片又同时是/对任何衣裳的回避和否认。

”玫瑰既裹着层层叠叠的花瓣,而花瓣原本就是玫瑰的一部分,这就是“纯粹的矛盾”。

玫瑰花由叶片组成,而玫瑰花又拒绝叶片;生命的意义由一个个日子组成,生命的意义又拒绝每一个具体的日子。

玫瑰的“眼睑”(Lid)一词还暗示“歌”(Lied)。

在德语中“眼睑”和“歌”拼写相似,发音基本相同。

早在1894年,19岁的诗人就写了一首诗《这儿玫瑰花儿黄》:“这儿玫瑰花儿黄,/小伙子昨日送给我,/今日给他的新坟上,/我带了这一朵。

”诗人一生歌咏玫瑰,以玫瑰自况。

诗人留下了他的旷世歌咏,而诗人自己却像梦一样溘然长逝。

里尔克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纯粹的矛盾”的玫瑰诗人。

1927年,法国诗人瓦雷里在里尔克去世后不久写道:“亲爱的里尔克!我在他身上发现了一个人,我热爱他这个我们这个世界上最柔弱、精神最为充溢的人。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

今天的里尔克
• 里尔克计划 • 在音乐上里尔克诗歌的影响力促使了“里 尔克计划”。这个计划主要的组成部分就 是将里尔克的诗歌改编成抒情歌曲。到目 前为止已经有三张CD出版,许多知名的演 员与音乐家对此做出了贡献。
冯至
• 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 • 12岁涿县高等小学毕业后,入北京市立第 四中学读书,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开 始写诗。 16岁考入北大德文系。 • 被鲁迅誉为当时“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 人”。
• 诗人母亲与儿子的关系并不和睦,因为比 里尔克更早一年出生的女儿刚出世便夭折 了。一直到6岁菲娅都将里尔克当作女孩来 教育,留长卷发、穿女式洋装以及提供布 制玩偶作为玩具。 • 这也成为了诗人日后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 题。
• 1885年里尔克被父亲送往一家军事学校, 而一系列体力化的训练令里尔克不堪重负。 终于在1891年因病离开了军事学校,转向 一家商校。1895年首先就读于布拉格大学, 而后于1896年转往慕尼黑大学。期间一直 主修都是哲学,文学和艺术史。
第一个创作高峰
• 这段时间里尔克与罗丹密切交往,而后与 另一位知名画家塞尚也有着频繁的来往。 1905年到1906年期间里尔克一度担任罗丹 的私人秘书。而后因为诗人的父亲在1906 年5月去世;罗丹对里尔克越发信任工作量 也有所增加,而诗人自己又需要极大的时 间、空间去完成自己的创作。因为这样种 种理由里尔克与罗丹的雇佣关系就这样解 除了。
诺贝尔奖不给最好的作家
•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错过了20世纪最 重要的科学成就——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同样,她也没有颁发给各主要语种公认的 (自该奖设立以来)最好的作家:英语里 的乔伊斯、法语里的普鲁斯特、西班牙语 里的博尔赫斯、德语里的卡夫卡或里尔克、 俄语里的托尔斯泰,以及希腊语里的卡瓦 菲、甚至瑞典语里的斯特林堡。

现代诗选泰戈尔里尔克

现代诗选泰戈尔里尔克

第十課現代詩選中國現代詩的興起與發展,可說是從五四時代引進的西方思潮中得到養分,而其中又以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的影響最深。

浪漫派詩人如:英國的威廉·華茲華斯、雪萊、拜倫及約翰·濟慈;又如維克多·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領導者,也是西方浪漫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俄國著名作家普希金、果戈理早年都是浪漫派;美國代表作家包括華盛頓·歐文、沃爾特·惠特曼和愛倫‧坡,愛倫‧坡還和法國詩人波德萊爾共同被尊為象徵主義文學的先驅。

象徵主義則從法國擴及英、美、德、意、俄等國家和地區,發展成國際性文學思潮,並在20世紀20年代達到高潮,著名詩人如:美國的艾略特、愛爾蘭的葉慈,奧地利的萊納·瑪利亞·里爾克是象徵主義在德語文學中的代表。

本課選錄泰戈爾與里爾克,作為這二大文學思潮的代表。

一、泰戈爾(一)生平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是一位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印度加爾各答人,生於1861年,卒於1941年,年八十一。

1913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在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

對泰戈爾來說,詩是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

他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

他本人被許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個聖人。

泰戈爾生長在加爾各答市的一個富有哲學和文學藝術修養家庭,婆羅門種姓,8歲就寫詩,並展露出非凡的天才,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

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開始管理農場,並自辦學校。

1884至1911年擔任梵社秘書,1886年,他發表《新月集》,成為印度大中小學必選的文學教材。

這期間,他還撰寫了許多抨擊美國殖民統治政論文章。

1905年,泰戈爾投身於民族獨立運動。

1912年訪英,次年泰戈爾以抒情詩集《吉檀迦利》獲諾貝爾文學獎金。

1913年發表為人們所熟知的《飛鳥集》和《園丁集》。

里尔克年表

里尔克年表

里尔克生平及年表赖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奥地利诗人。

生于铁路职工家庭,大学攻读哲学、艺术与文学史。

1897年后怀着孤独、寂寞的心情遍游欧洲各国。

会见过托尔斯泰,给大雕塑家罗丹当过秘书,并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等人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应征入伍,1919年后迁居瑞士。

里尔克的早期创作具鲜明的布拉格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歌风味。

如诗集《生活与诗歌》(1894)、《梦幻》(1897)等。

但内容偏重神秘、梦幻与哀伤。

欧洲旅行之后,他改变了早期偏重主观抒情的浪漫风格,写作以直觉形象象征人生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咏物诗”,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表示抗议,对人类平等互爱提出乌托邦式的憧憬。

著名作品有借赞美上帝以展现资本主义没落时期精神矛盾的长诗《祈祷书》(1905)、《新诗集》(1907)和《新诗续集》(1908)。

晚年,他思想更趋悲观。

代表作为长诗《杜伊诺哀歌》(1923)和诸多14行诗。

里尔克的诗歌尽管充满孤独痛苦情绪和悲观虚无思想,但艺术造诣很高。

它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雕塑美,而且表达了一些难以表达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875年出生12月4日,出生于布拉格。

父亲曾任一家铁路公司的职员,母亲出身上流社会,曾出版过一本格言集。

1882年7岁9月,入读隶属布拉格天主教势力范围的一所贵族小学。

1984年9岁父母离异。

1886年11岁9月,入读圣泊尔滕军事初级中学。

当时平民阶层的时尚是让子女从军以跻身上流社会。

里尔克天性敏感、柔弱,极不适应学校的高压式教育。

1890年15岁9月,转入摩拉维阿—魏斯基尔申军事高级中学。

里尔克后来回忆他青少年时期的军校生涯时说:“筋疲力尽,肉体上精神上都备受摧残。

”1891年16岁7月,因身作赢弱被军事高级中学除名。

9月,在林茨的一所商业学校就读,不久厌学。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里尔克著冯至译译者序这十封信是莱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在他三十岁左右时写给一个青年诗人的。

里尔克除却他诗人的天职外,还是一个永不疲倦的书简家;他一生写过无数比这十封信更亲切、更美的信。

但是这十封信却浑然天成,无形中自有首尾;向着青年说着最多。

里边他论到诗和艺术,论到两性的爱,严肃和冷嘲,悲哀和怀疑,论到生活和职业的艰难——这都是青年人心里时常起伏的问题。

人们爱把青年比作春,这比喻是正确的。

可是彼此的相似点与其说是青年人的晴朗有如春阳的明丽,倒不如从另一方面看,青年人的愁苦、青年人的生长,更像那在阴云暗淡的风里、雨里、寒里演变着的春。

因为后者比前者更漫长、沉重而更有意义。

我时常在任何一个青年的面前,便联想起荷兰画家凡高(Van Gogh)的一幅题作《春》的画:那幅画背景是几所矮小、狭窄的房屋,中央立着一棵桃树或杏树,杈桠的枝干上寂寞地开着几朵粉红色的花。

我想,这棵树是经过了长期的风雨,如今还在忍受着春寒,四围是一个穷乏的世界,在枝干内却流动着生命的汁浆。

这是一个真实的、没有夸耀的春天!青年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生命无时不需要生长,而外边却不永远是日光和温暖的风。

他们要担当许多的寒冷和无情、淡漠和误解。

他们一切都充满了新鲜的生气,而社会的习俗却是腐旧的,腐旧得像是洗染了许多遍的衣衫。

他们觉得内心和外界无法协调,处处受限制,同时又不能像植物似地那样沉沉默,他们要向人告诉,——他们寻找能够听取他们的话的人,他们寻找能从他们表现力不很充足的话里体会出他们的本意而给以解答的过来人。

在这样的寻找中几乎是一百个青年有一百个失望了。

但是有一人,本来是一时的兴会,写出一封抒发自己内心状况的信,寄给一个不相识的诗人,那诗人读完了信有所会心,想起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仿佛在抚摸他过去身上的伤痕,随即来一封,回答一封,对于每个问题都给一个精辟的回答和分析。

里尔克:有何胜利可言,忍耐就是一切

里尔克:有何胜利可言,忍耐就是一切

里尔克:有何胜利可言,忍耐就是一切纸城小报:此刻有谁在世上的什么地方哭,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哭我。

此刻有谁在夜里的什么地方笑,无缘无故地在夜里笑,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什么地方走,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什么地方死,无缘无故地在世上死,望着我。

---里尔克《沉重的时刻》绿原译赖纳·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年12月4日-1926年12月29日),生于奥匈帝国的布拉格,死于永久中立国瑞士蒙特勒的瓦尔蒙疗养院,是20世纪德语世界的巅峰诗人。

年轻里尔克里尔克甫入大学时选择了三门功课:艺术史、文学史和哲学。

这个选择,既是他既往的审美趣味,也是贯穿了他一生的审美趣味。

里尔克与罗丹的合影里尔克写给罗丹的书信手稿艺术方面。

他写作了大量的美术评论。

他的诗,或动机于艺术作品,或诗性抒写艺术作品,或直接歌咏艺术大师……他一生中结交了众多的艺术家。

艺术大师罗丹是他亦师亦友的忘年交,在罗丹的影响下,他亲近艺术、利用艺术,将“物化”(Dingwerdung)引入文字创作,成就了他被后人关注的“物诗”(Dinggedicht)。

海因里希·福格勒海因里希·福格勒画作年轻时在德国当时的“画家村”沃普斯韦德相遇的一群年岁相仿的前卫艺术家,甚至融入了他的生命。

比如:海因里希·福格勒是他至交一生的好友,褒拉·贝克尔是他的红颜知己,雕塑家克拉拉·韦斯特霍夫是他的发妻……女画家褒拉·贝克尔褒拉·贝克尔所画的里尔克画像里尔克是一个足迹遍及欧洲、北非的浪游者,每到一处,必定要看画廊、画展、博物馆、建筑、古迹……尤其爱在墓地里流连,细细揣摩碑铭上的画面、文字。

他说:“在博洛尼亚,在威尼斯,在罗马,处处,我作为死者的学生,站着,面对他们无限的知识,我得到了教育。

”墓地,也是里尔克爱情开始的地方。

“坟墓之间是我感受到/永志不忘的甜蜜初吻的地方。

《里尔克诗选》

《里尔克诗选》

《里尔克诗选》作者:来源:《新作文·高中版》2016年第08期标签:诗歌美意象作者:里尔克,1875年12月4日生于布拉格。

1894年在报刊上发表许多单篇作品后,独自出版第一本诗集《生活与歌曲》。

1895年到布拉格大学学习,出版诗集《宅神祭品》。

1906年为罗丹当秘书。

1907年《新诗集》出版。

1922年完成重要作品《杜伊诺哀歌》《致俄耳甫斯十四行》两部。

译者:绿原,又名刘半九。

1922年生于湖北黄陂。

从事文学写作,兼及德语文学翻译。

译有《德国浪漫派》《黑格尔传》《叔本华散文选》《里尔克诗选》《浮士德》等多种。

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主持外国文学编辑出版工作。

概要:绿原翻译的《里尔克诗选(高中部分)》,收入里尔克的诗歌代表作,选自《宅神祭品》《图像集》《定时祈祷文》《玛利亚生平》《挽歌》《新诗集》《致俄尔甫斯的十四行诗》等诗集,集中体现其创作风格。

主要内容包括:十一月的日子、黄昏、年轻的雕塑家、春天、国土与人民、万灵节、冬晨、斯芬克斯、春天来了的时候、当我进了大学、尽管如此、母亲、卡耶坦·退尔、民谣等。

具案:致俄耳甫斯十四行(第二十六首)且看天,难道没有星座叫“骑兵”?既然这一星座稀罕地使我们铭记这凭借大地的骄傲。

而第二座星,则推动它把持它并由它托起。

生存的这种壮实性质不就是这样,被追逐而又被抑制?道路和弯转,触一下确让人得知新的距离。

而两者是一。

但它们是一吗?或者两者并不想同走一条道路?它们已不可名状地隔着桌子和草坪。

连星宿的结合都把人欺。

且让我们片刻间乐于相信图形。

此亦足矣。

——选自《里尔克诗选》。

里尔克最著名的玫瑰诗

里尔克最著名的玫瑰诗

里尔克最著名的玫瑰诗谁说过玫瑰是不可辨识的?每一朵被摘下的玫瑰,都有着它的特色和品种。

著名的德国诗人费迪南德里尔克曾写过一首非常出名的诗作,《玫瑰》,从未被忘记,直至今天,这首诗还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一首玫瑰诗。

里尔克1824年出生于德国。

1925年,他第一次来到德国北部的海拔以上300米的山西拉斯吉登斯地区。

这里终年雪里红,是一片美丽的山区,空气清新、山林繁茂,使里尔克对大自然有着深刻的感受。

他的笔记中写到:“这片热带雨林的景象,金色的阳光,清澈的湖水,连接着不同颜色的山坡,花木繁茂,芳香俏爽,是天堂般的景色”。

在山西拉斯吉登斯,里尔克得到了丰富的艺术启发,用文字勾勒出山川秀美,不断追寻着德国民间艺术的精髓。

回到家乡后,他用《玫瑰》这首诗来缅怀山西拉斯吉登斯的雪里红,这首诗被誉为“玫瑰诗最美的作品”。

这首诗以里尔克的典型形式(由大自然的出现引发的个人情感)进行写作,表达出了里尔克的倾慕之情。

诗中用语言把玫瑰描绘得栩栩如生:“玫瑰,笑容灿烂,剑盾护卫;花瓣柔软,香气袭来;灯火点燃,灯火闪烁;烛光如星,星光照耀;夜幕中,绽放着素净的红色,单薄的身影,体现出玫瑰的威严与娇美”。

诗中穿插着唯美的象征式表达,营造出一种精致典雅的感觉。

诗中里尔克赋予了玫瑰以勇敢的特点:“它似乎从未惧怕任何物理性攻击,即使烈日炎炎,它也活跃地蔓延开来”。

末尾,里尔克用自己的眼泪祝福这朵玫瑰,“我的眼泪,作为留给你的滋润的礼物,愿你的香气四处飘散,四季如春,直到永远”。

《玫瑰》是里尔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它表达了里尔克对玫瑰的祝福,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生活的向往,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玫瑰的魅力,也体会到里尔克感染力十足的文学魅力。

里尔克的诗歌,不仅在德国流传,而且在世界各地都流传着这首《玫瑰》,令人怀念,又体会到一种凝重的精神。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四首情诗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四首情诗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四首情诗赖内·马利亚·里尔克(1875~1926)奥地利诗人,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

生于铁路职工家庭,大学攻读哲学、艺术与文学史。

1897年后怀着孤独、寂寞的心情遍游欧洲各国。

会见过托尔斯泰,给大雕塑家罗丹当过秘书,并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等人的影响。

01《爱之歌》/里尔克我该怎样把持我的灵魂,让它不去触碰你的灵魂?我该怎样举它越过你,向别的事物?啊,我多么愿意把它安置在幽暗中随意一个失落的东西旁,在一个陌生、寂静,不随着你内心深处波动的地方。

可是,与我们,与你和我接触的一切把我们结合在一起,象琴弓从两根弦拉出同一个声音。

我们被绷在什么琴上?哪个奏琴者把我们握在手中?哦,甜美的歌。

02里尔克熄灭掉我的眼睛: 我仍能看见你。

猛关上我的耳朵: 我仍能听见你。

没有脚足,我仍能走向你。

没有嘴巴,我仍能呼唤你。

折断我双臂,我就用我的心紧抓住你,就象用手。

停住我的心,我的脑就跳动。

你再把火焰掷进我脑里,我就在我血液上携载你。

03《我曾握着你的面容》/里尔克我曾把你的面容握进双手间。

月亮跌落在上面。

所有事物中最难理喻的。

在流溢的泪水之下。

似乎情愿,在那儿静静地。

几乎就象一个物件可以握持。

可是,在这冰凉的夜,没有别的生命更让我难以捉摸。

哦,我们涌向那些地方。

我们心中所有的波浪,我们的情欲,和弱点穿透进那些微小的表面。

我们最终要把它们交给谁?哦, 交给误解我们的那个陌生人,哦, 交给我们从未找到的那个别人,交给束缚我们的仆人,交给就此隐身的春风,交给宁静,和失落的女人。

04里尔克我想对某个人唱起歌,坐在某个人身边,呆在那儿。

我想轻轻地摇你,为你低歌。

从你入睡到醒来,都陪伴你。

愿在屋里唯有我知道: 夜是冷的。

我想从里到外听你,听世界,听森林。

钟们敲响,互相呼唤。

时间一望见底。

而下面走着一个陌生的男人,惊扰了一只陌生的狗。

这之后就是宁静。

我睁大眼睛注视你。

我的目光温柔地握住你;又轻轻把你放开,一旦有个东西在黑暗中移动。

里尔克:友谊的最高境界,是守护彼此的孤独

里尔克:友谊的最高境界,是守护彼此的孤独

赖内·马利亚·⾥尔克(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年12⽉29⽇)奥地利诗⼈。

And I You Giovanni Marradi - The Best Of Giovanni⽽贞静⾃守。

你要像⼀个病⼈似的忍耐,⼜像⼀个康复者似的⾃信。

有何胜利可⾔,挺住就是⼀切。

艰难的⽣活永⽆⽌境,但因此,⽣长也⽆⽌境。

当灵魂失去庙宇,⾬⽔就会滴在⼼上。

要容忍⼼⾥难解的疑惑,试着去喜爱困扰你的问题。

试着去喜爱困扰你的问题。

不要寻求答案,你找不到的,因为你还⽆法与之共存。

重要的是,你必须活在每⼀件事情⾥。

现在你要经历充满难题的⽣活,也许有⼀天,不知不觉,你将渐渐活出写满答案的⼈⽣。

如果你觉得你的⽇常⽣活很贫乏,你不要抱怨⽣活;还是怨你⾃⼰吧,怨你⼼中还没有⾜够的诗意去体会⽣活的丰富。

感受永远冷峻幽深与澄明(Lichtung)的感受永远冷峻幽深与澄明(Lichtung)的⽣命的刚强有⼀分热发⼀分光不必等候炬⽕朝向朝向那沉醉之路不安之路被爱意味着被消耗,被染成灰烬,爱则意味着永不枯息的明灯放射光芒,被爱转瞬即逝,爱则是永存不灭。

我们必须全⼒以赴,同时⼜不抱持任何希望……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当它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件事,但同时⼜知道这件事根本⽆关紧要。

你要为你的成长欢喜,可是向那⾥你不能带进来⼀个⼈,要好好对待那些落在后边的⼈们,在他们⾯前你要稳定⾃若,不要⽤你的怀疑苦恼他们,也不要⽤你的信⼼或欢悦惊吓他们,这是他们所不能了解的。

事情艰难,就使我们更有理由为之。

也许鸟群会以更诚挚的飞翔感觉到扩展开来的空⽓。

恐怕我的天使也会逃⾛。

好好忍耐,不要沮丧,如果春天要来,⼤地就使它⼀点点地的完成,我们所做的最少量的⼯作,不会⽐⼤地之于春天更为艰难。

友谊的最⾼境界,是守护彼此的孤独。

对⾃⼰不要过甚的观察。

不要从对你发⽣的事物中求得很快的结论,让它们单纯的⾃⽣⾃长吧。

让它们单纯的⾃⽣⾃长吧。

《给青年诗人的信》:Embraceyoursolitudeandloveit.

《给青年诗人的信》:Embraceyoursolitudeandloveit.

《给青年诗人的信》:Embraceyoursolitudeandloveit.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书是《给青年诗人的信》(Letters to a Young Poet),作者是奥地利诗人赖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

里尔克是著名的德语诗人,与叶芝、艾略特被誉为欧洲现代最伟大的三位诗人。

里尔克于1875年生于布拉格,曾在布拉格大学学习艺术史、文学史和哲学。

他一生游历过许多地方:法国、意大利、德国、俄罗斯、西班牙、瑞士、北非等等,在不同的地方写下了许多名作。

其中巴黎对里尔克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他担任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秘书,和法国画家塞尚也有密切来往。

他在巴黎经历了创作高峰:《新诗集》《续新诗》《安魂曲》,还开始创作笔记体小说《马尔特手记》。

1926年,里尔克因白血病逝世,享年51岁。

《给青年诗人的信》是一本书信集,包含了里尔克在1903-1908给青年卜卡斯写的十封信。

卜卡斯是一个年轻军官,喜欢写诗,便写信向他的校友里尔克请教。

里克尔在回信中细细阐释了自己对艺术和生活的看法,文笔优美,娓娓道来。

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评价道:“里尔克的每一封信,处处洋溢着他对年轻人的理解、支持以及充满睿智的建议,闪耀着慈爱的光芒。

”下面我们来看看书中的精彩句子吧~“Perhaps all the dragons in our lives are princesses who are only waiting to see us act, just once, with beauty and courage. Perhaps everything that frightens us is, in its deepest essence,something helpless that wants our love.”也许我们生命中所有的龙都是公主,只等着看我们带着美与勇气去行动,一次就好。

里尔克年表

里尔克年表

里尔克生平及年表赖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奥地利诗人。

生于铁路职工家庭,大学攻读哲学、艺术与文学史。

1897年后怀着孤独、寂寞的心情遍游欧洲各国。

会见过托尔斯泰,给大雕塑家罗丹当过秘书,并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等人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应征入伍,1919年后迁居瑞士。

里尔克的早期创作具鲜明的布拉格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歌风味。

如诗集《生活与诗歌》(1894)、《梦幻》(1897)等。

但内容偏重神秘、梦幻与哀伤。

欧洲旅行之后,他改变了早期偏重主观抒情的浪漫风格,写作以直觉形象象征人生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咏物诗”,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表示抗议,对人类平等互爱提出乌托邦式的憧憬。

著名作品有借赞美上帝以展现资本主义没落时期精神矛盾的长诗《祈祷书》(1905)、《新诗集》(1907)和《新诗续集》(1908)。

晚年,他思想更趋悲观。

代表作为长诗《杜伊诺哀歌》(1923)和诸多14行诗。

里尔克的诗歌尽管充满孤独痛苦情绪和悲观虚无思想,但艺术造诣很高。

它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雕塑美,而且表达了一些难以表达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875年出生12月4日,出生于布拉格。

父亲曾任一家铁路公司的职员,母亲出身上流社会,曾出版过一本格言集。

1882年7岁9月,入读隶属布拉格天主教势力范围的一所贵族小学。

1984年9岁父母离异。

1886年11岁9月,入读圣泊尔滕军事初级中学。

当时平民阶层的时尚是让子女从军以跻身上流社会。

里尔克天性敏感、柔弱,极不适应学校的高压式教育。

1890年15岁9月,转入摩拉维阿—魏斯基尔申军事高级中学。

里尔克后来回忆他青少年时期的军校生涯时说:“筋疲力尽,肉体上精神上都备受摧残。

”1891年16岁7月,因身作赢弱被军事高级中学除名。

9月,在林茨的一所商业学校就读,不久厌学。

里尔克诗选

里尔克诗选

里尔克诗选里尔克,1875年12月4日生于布拉格。

1884年双亲离异后跟随母亲生活。

1894年在报刊上发表许多单篇作品后,独自出版第一本诗集《生活与歌曲》1895年到布拉格大学学习,出版诗集《宅神祭品》。

1906年为罗丹当秘书。

1907年《新诗集》出版。

1922年完成重要作品《杜伊诺哀歌》、《致俄耳甫斯十四行》两部。

1926年12月29日因白血病逝世。

【1】: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

——里尔克《秋日》【2】:人若愿意的话,何不以悠悠之生,立一技之长,而贞静自守。

——里尔克《苹果园》【3】: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

请你相信:无论如何,生活是合理的。

——里尔克【4】: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无缘无故在世上哭,在哭我。

此刻有谁在夜间某处笑,无缘无故在夜间笑,在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无缘无故在世上走,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无缘无故在世上死,望着我。

——里尔克《沉重的时刻》【5】: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里尔克【6】:奇迹和痛苦来自另一个地方,并非一切都像人们以为的那样:人们没有把自己哭进痛苦中,也没有把自己笑进欢乐中。

你所看见和感受到的,你所喜爱和理解的,全是你正穿越的风景。

——里尔克【7】:艰难的生活永无止境,但因此,生长也无止境。

——里尔克【8】:再也找不到你,你不在我心头,不在。

不在别人心头。

也不在这岩石里面。

我再也找不到你。

——里尔克《橄榄园》【9】:我可能什么都想要:那每回无限旋落的黑暗以及每一个步伐升盈令人战栗的光辉。

——里尔克【10】:如若尘世将你遗忘,对沉静的大地说:我流动。

对迅疾的流水言:我在。

——里尔克《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11】:假如你觉得自己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不要去指责生活,而应该指责你自己。

——里尔克【12】:要容忍心里难解的疑惑,试着去喜爱困扰你的问题。

里尔克诗选《严重的时刻》《秋日》《豹》

里尔克诗选《严重的时刻》《秋日》《豹》
Wer jetzt stirbt irgendwo in der Welt,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ohne Grund stirbt in der Welt: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 sieht mich an. 望着我
Wer jetzt lacht irgendwo in der Nacht,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笑 ohne Grund lacht in der Nacht, 无缘无故在夜间笑 lacht mich aus. 在笑我
本诗的一句评语:“自然的生活空间 的丧失或者对它的威胁是世纪更替时 的一个重要题目。”
《豹》
——在巴黎植物园 冯至 译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DerPanther SeinBlickistvomVorübergehnderStäbe somüdgeworden,dassernichtsmehrhält. Ihmist,alsobestausendStäbegäbe undhintertausendStäbenkeineWelt. DerweicheGanggeschmeidigstarkerSchritte, dersichimallerkleinstenKreisedreht, istwieeinTanzvonKraftumeineMitte, inderbetäubteingroßerWillesteht. NurmanchmalschiebtderVorhangderPupille sichlautlosauf-.DanngehteinBildhinein, gehtdurchderGliederangespannteStilleundhörtimHerzenaufzusei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平
[编辑] 1875-1896: 诗人的孩提时代
里尔克1875年12月出生于布拉格这个波希米亚地区大都会,这里当时属于的奥地利,(因为奥匈帝国于1918年解体,分为奥地利和匈牙利)。

里尔克的童年生活是缺少乐趣和欢笑的。

诗人原名是充满法国气息的勒内(René Karl Wilhelm Johann Josef Maria Rilke)。

父亲约瑟夫·里尔克(1838-1906),是个身体虚弱而脾气暴躁的人,仕途不顺后退伍谋得一份铁路局小吏的工作。

母亲索菲亚·菲娅·恩特兹(1851-1931)是一个为上流社会生活所着迷的女人,婚前生活在布拉格一个中产的制造业家庭。

在她因为婚姻无法满足她过上流的奢华生活而忍无可忍时于1884年与丈夫离婚。

而期间的种种不满导致了夫妻关系不合,也对诗人的幼年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诗人母亲与儿子的关系并不和睦,因为比里尔克更早一年出生的女儿刚出世便夭折了。

菲娅给儿子起名René便有“天生”(Re Born)的意思,也是为了纪念早夭的女儿。

一直到6岁菲娅都将里尔克当作女孩来教育,留长卷发、穿女式洋装以及提供布制玩偶作为玩具。

这也成为了诗人日后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杜伊诺哀歌》第四首哀歌〈玩偶〉)等作品都有提及。

1885年里尔克被父亲约瑟夫送往圣波尔藤(St.Pölten)的一家军事学校,而一系列体力化的训练令里尔克不堪重负。

终于在1891年因病离开了军事学校,转向一家商校。

1892年至1895年大概是里尔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在这段时间里诗人在准备进入大学所必须的中学毕业考试,并决定了此后从事文学创作的目标。

并于1895年首先就读于布拉格大学,而后于1896年转往慕尼黑大学。

期间一直主修都是哲学,文学和艺术史。

在里尔克离开布拉格之后,遇到了一个重要的女性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Lou Andreas-Salomé),她是里尔克一生中重要的朋友。

并在1896年他将自己的名字勒内(René)改为莱纳(Rainer)。

[编辑] 1897-1902: 诗人进步的数年
1897年里尔克在慕尼黑遇到了那个聪慧异常且对文学有着过人见解的露·安德烈斯·莎勒美后不久便深深的爱上了她。

虽然莎勒美是一个已婚的女人,却也爱上了里尔克,于是乎两人就将这样暧昧的关系一直保持到了1900年。

在两人分开后,莎勒美也被证明是里尔克最为重要的良师益友。

在里尔克困惑的时候经常予以帮助和提点。

他们这样的关系在1912年至1913年的一次心理学精神分析会
上被标上俄狄浦斯情结(因为莎勒美比里尔克年龄大15岁),这样的理论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

“...在他(指里尔克)无助、困惑的时候,她变成了他的贴心的知己、
慈祥的母亲。

”(弗洛伊德悼念露·安德烈斯·莎勒美的文章,1937)
里尔克与莎勒美在1897年秋天确定了关系,随后两人住在柏林郊区的一栋复式公寓里。

1898年两人第一次海外旅行的目的地是意大利,两人共渡了好几个星期的时间。

随后里尔克两次随莎勒美和她的丈夫安德烈斯前往俄国,并于1899年在莫斯科遇到了文学泰斗托尔斯泰。

1900年(5月8日)里尔克又单独同莎勒美游历俄国,这次去到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在1900年秋天,莎勒美决定和里尔克分手,于是里尔克来到了不莱梅附近的一个叫做沃尔波斯维德的地方。

并结识了画家海因里希·沃格勒(Heinrich Vogeler),经过沃格勒的引见里尔克认识了奥托·莫德索恩(Otto Modersohn)和妻子保拉·莫德索恩-贝克尔(Paula Modersohn-Becker)以及卡尔·霍普特曼(Carl Hauptmann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雕塑家克拉拉·威斯特霍夫
(1878-1954)。

在1901年4月里尔克与克拉拉结婚并于同年12月诞下一女露丝(1901-1972)。

1902年夏天里尔克接到一份专题论文的工作而来到巴黎,这部论文的主题是关于大师级雕塑家罗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而作品也就是后来的罗丹论。

因为克拉拉曾经师从于罗丹的关系,所以里尔克得以顺利与罗丹会面并完成作品。

在这段时间里里尔克在朋友的帮助下对于艺术有了新的见解,而结识文学家托尔斯泰、画家列昂尼德·帕斯捷尔纳克(即《日瓦格医生》作者之父)、雕塑家罗丹、特鲁勃茨科依(Paul Trubezkoi)等人,这对其日后创作帮助良多。

罗丹在其中尤其重要,里尔克时常在书信里向人提及罗丹的名言Il faut travailler!(必须得干活!)
[编辑] 1902-1910: 第一个创作高峰
作者:保拉·莫德索恩-贝克尔--莱纳·玛利亚·里尔克像, 1906, 不来梅, 收藏者Ludwig Roselius
第一次来到巴黎的日子并不顺利,因为这个“奇怪”的大都市对里尔克来说还有许多未知。

可这些经历对里尔克后来编写《布里格手记》(全称《马尔特·劳里兹·布里格手记》(Die Aufzeichnungen des Malte Laurids Brigge))时帮助良多。

这段时间里尔克与罗丹的密切交往,而后与另一位知名画家塞尚(Paul Cezanne 1839-1906)也有着频繁的来往。

巴黎也变成对诗人越来越重要的地方,在1905年到1906年期间里尔克一度担任罗丹的私人秘书。

而后因为诗人的父亲在1906年5月去世;罗丹对里尔克越发信任工作量也有所增加,而诗人自己又需要极大的时间、空间去完成自己的创作。

因为这样种种理由里尔克与罗丹的雇佣关系就这样解除了。

因为在巴黎的这段时间里而诞生的作品有《新诗集》(Neue Gedichte)(1907年)以及《续新诗》(Der neuen Gedichte anderer Teil》(1908年)、《安魂曲》(Requiem)(1909年)和在1904年开始创作的小说《布里格手记》(1910年)。

[编辑] 1910-1919: 诗人蜕变的内外
在一个长达十年的岁月里(1912至1922年2月)里尔克的生命就是《杜伊诺哀歌》(Duineser Elegien),而《杜伊诺哀歌》的起因是因为伯爵夫人玛利亚·冯·图勒恩和塔克西(Marie von Thurn und Taxis)这位里尔克忠实的读者盛情邀请诗人前往杜伊诺城堡(Schloss Duineser)作客。

而杜伊诺哀歌正是玛利亚为了让里尔克专心写作而让他独自居住在杜伊诺城堡时,灵光闪现的产物。

随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因为身在德国的诗人多年来唯一的固定居所在法国,交战关系令里尔克不能回到巴黎。

所以在整个一战诗人流离于德国和奥地利。

而巴黎的居所也因为无法交纳租金而被政府发付处理,里面连同里尔克大量的资料和文件。

1916年里尔克被迫应征入伍,可幸运的是里尔克在他的贵族朋友帮助并没有被派往前线,而只留在慕尼黑和做文书工作。

[编辑] 1919-1926: 诗人最后的日子
1919年6月11日里尔克从慕尼黑来到了瑞士苏黎世。

表面上看来是应苏黎士地方邀请前往讲学,实际上则是里尔克想逃脱战后的混乱以及离弃这个耽误他多年写作工作的地方,重新开始《杜伊诺哀歌》的创作。

然而找寻一个合适的住所是困难的,起先里尔克苏黎士附近的伊尔舍勒河畔(Irchel),而后在1921年里尔克发现了一个叫做慕佐(Muzot)位于瓦莱州(Wallis)谢尔(Sierre)地区的小城堡。

随后在1922年5月里尔克的朋友莱茵哈特(Werner Reinhart
1884-1951)将这座城堡为里尔克租下而后买下赠与诗人。

1922年二月在短短的几个星期内里尔克灵感迸发,完成了长达十年的《杜伊诺哀歌》的创作,并且在这段时间里尔克还完成了另一部巨著《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Sonette an Orpheus)。

这两部作品也是里尔克一生中最重要及富影响力的创作。

因为创作耗费大量的精力、体力,1923年里尔克不得不在疗养院度日。

随后的两年时间一直在法国和瑞士逗留,直到1925年8月。

这时的里尔克已经虚弱不堪无法摆脱病魔的束缚。

终于在1926年里尔克再次身体情况恶化,进入疗养院。

终于在1926年12月29日,里尔克与世长辞。

医生诊断为肝脏功能衰竭及白血病。

1927年1月里尔克被埋葬在瓦莱西边的小镇Visp,在平滑的墓碑上写着里尔克生前为自己所作的墓志铭(因里尔克死于白血病,一说是由于玫瑰针刺感染。

所以在墓志铭中提到了谋杀伟大诗人的凶手-玫瑰):
Rose, oh reiner Widerspruch, Lust,
Niemandes Schlaf zu sein unter soviel
Lidern.
玫瑰,噢纯粹的矛盾,欲愿,
是这许多眼睑下无人有过的
睡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