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理论研究综述
评价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研究
的综合 指标体 系、评价模 型以及评 价标 准 。
关键 词 :信 息化 ;评 价 指标体 系 ;评 价标 准 中图分类 号 :T 3 1 P 9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码 :17- 2 12 1 )4 03- 6 62 65 (000 -0 10
Re e r h o I ia o y t m f I f m a iato a ua in s a c n nd c t r S se o n or tz i n Ev l to
数法 和企业信 息评价法 。以下仅对马克卢普 法 、波拉 特法和信息化指数法做简要的阐述 。
信息化建设 的角度 出发 。信 息化建设有 以上六个方 面 的内容 :①信息技术 的广 泛应用 ;②信息 资源 的开发
( )马克卢普法 ,又称信息产业 G P算法 ,主要 1 N 是通过从宏观 上测算 信息产业在 国民生产总值 中所 占 的比重 、信息部 门就业人数 的比例 以及信息部 门的收
e it y tm f saitc ndc t r s r frnc ,a c mp e n ie i d x o no ain—b s d v lain yse x s ng s se o ttsia i iaos a eee e o rhe sv n e fif r to i l m a e e au t s tm,e au t n o v lai o mo la d e au to rtra we ed v lp d. de n v l ain ci i r e eo e e Ke r :no maiain v lain i dc trsse ; v u t n cie o y wo dsi r tz t ;e au to n iao y tm e a a o rtr n f o l i i
信息化指数与测度的指标体系
现中的数字经济》报告(后改为《数字经济2000》系列),研
究IT对增长、通胀和就业三大宏观经济目标的作用机理。报
告采集数据,得出结论,认为IT对“新经济”起决定作用。
由于该报告得到美国最高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它的第二份报
告改由副总统亲自发布。美国商业部目前还定期公布电子商
务统计数据。
(3)鉴于信息化指标工作日益增长的重要性,美
固定投资占同期 硬件,网络建设、维护与升级及
固定资产投资的 其它相关投资,反映信息技术应
比重
用水平
15 信息产业增加值 信息产业增加值主要指电子、邮 百分比 根据统计局资料
占GDP比重
电、广电、信息服务业等产业的
统计
增加值,反映信息产来的地位和
作用
16 信息产业对GDP 该指标的计算为:信息产业增加 百分比 根据统计局资料
增长的直接贡献 值中当年新增部分与GDP中当年
统计
率
新增部分之比,反映信息产业对
国家整体经济的贡献
17 信息产业研究与开 该指标主要反映国家对信息产业 百分比
发经费支出占全国 的发展政策。从国家对信息产业
研究与开发经费支 研发经费的支持程度反映国家发
出总额的比重
展信息产业的政策力度
类系统中的“信息产业”的定义和范围作为联合国推荐的
信息产业辅助分类,并以此进行国际比较。我国在修订国
民经济行业分类时,也将参照北美产业分类系统中的“信
息产业”,制定我国的信息产业相关分类。
2、美国
(1)美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指标体系工作,
1999年5月25日,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副总统戈尔直接
要求下,美国商务部邀请全国专家,在华盛顿举办了围绕
信息化水平评测体系指标说明
信息化水平评测体系指标说明信息化水平评测体系是评估一个组织或企业信息化程度的工具,它可以帮助组织了解自己在信息化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并针对不足之处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信息化评测体系由多个指标组成,每个指标都有其具体的含义和评估方法。
下面将对信息化水平评测体系的常见指标进行详细说明。
1.信息化战略目标指标信息化战略目标指标主要衡量组织在信息化方面的战略规划和目标设定水平。
包括信息化规划的长远性、与组织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战略目标的明确性和实施可行性等方面。
2.信息化投入指标信息化投入指标主要衡量组织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水平。
包括信息化预算占比、信息化设备和软件的更新率以及人员培训费用等方面。
3.信息系统建设指标信息系统建设指标主要衡量组织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水平。
包括信息系统的功能完备性、稳定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等方面。
4.信息资源管理指标信息资源管理指标主要衡量组织对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
包括信息资源的规模和质量、信息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信息资源共享和开放程度等方面。
5.信息化人才指标信息化人才指标主要衡量组织内部信息化人才的数量和素质水平。
包括信息技术人才的数量和专业技能、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以及员工信息素养的提升等方面。
6.信息化应用指标信息化应用指标主要衡量组织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
包括信息化应用的广泛性、应用效果和创新性等方面。
7.信息化管理指标信息化管理指标主要衡量组织对信息化活动的管理水平。
包括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规范性、项目实施的效果和效率、对信息化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等方面。
8.信息安全指标信息安全指标主要衡量组织对信息安全的保障水平。
包括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和安全策略、数据的备份和恢复措施以及信息安全培训和意识提升等方面。
9.信息化服务指标信息化服务指标主要衡量组织对内部和外部用户提供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包括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用户满意度和投诉反馈以及信息化服务创新等方面。
以上是信息化水平评测体系的一些常见指标,每个指标都反映了组织在不同方面的信息化水平。
高校信息化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
以进 行数 据计算 , 对 指标选 取至关 重要 。 ( 4 ) 代 表性 原则 。 如今 可用 指标 众 多 ,越 大的指 标体 系并 不意 味着其 最优 ,主 导指 标 的选取 应倾 向 于最灵 敏 ,最具 代表 性 的 ,使综 合评 价
任务 可 以通过尽 可能少 的指标达成 。 ( 5) 动态性原 则 。 现如今 ,
识 高校 信息 化 的结构 ,功能 及特 点等方 面 的基础 上 ,划 分指 标 系统 的层 次 。与此 同时 ,要 详尽 分析 各个具 体 指标 ,确保 各 个 指标 完 善 ,系统 的 同时有 自身 的独特 性 。 ( 3 )可操 作
性 原则 。在指标 选 择时 ,除 了必要性 以外 ,量 化 的难易 度 以 及 可靠 程度 也要 在考 虑范 围。定 量指标 既有 , 整合 , 利 用 的方 式 。
( 1 ) 科 学 性原 则 。指 标体 系 建立 过 程 中 ,不 仅 要确 保 有逻 辑 的进 行指 标选 择和 划分层 次 ,还 要结 合高 校信 息化 的实 际 状况, 适应 发展规 律 , 加强 设计 的科 学性 。 ( 2 ) 系统性原则 。
在 高校 信息 化分 析 中 ,应将 其看作 一个 系统 ,并要 在彻 底认
高 校信 息化也 对教 育教学 , 管 理有 着全 方位 的影 响 。为 了使 高 校发展 战 略 以及 政策 的制定 更加 科 学 、有 效 ,就要评 析 不 同的高校 信息 化水 平 ,根 据高 校教 育信 息化水 平 进行 ,并对 相关 评价 指标 体系 与评价 方法 进行 制定 。社会 的发 展离 不开 高校 信息 化评 价指标 体 。上文 仅就 理论方 面就 指标 体 系建立
一
在高校 信息化 管理评价 中,主要 内容 如下 :
基于信息化测度的信息资源度量指标体系研究
将选取四种具有代表性 的信息化测度方法 , 对其中使用到的 信息资源指标进行 系统地 比较分 析, 以此为基础 . 并 建立信 息资源度量指标 体系。
好地对信息化测 度 中的信息 资源 指标进 行分 析 , 在本研 究 中. 将信息资源做广义的理解。
第2 9卷 21 l 0 0年 2月
情
报
杂
志
J OURNALOF I EUlGENCE NT J
V 12 o. 9 Dc e. 2 O Ol
苍哥锘垂
度的谨禽诱活度量指标体系 研宓
王 洋 刘 尧 侯典磊
( 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郑州 400 ) 5 0 2
收 稿 日期 :O O 0 — 6 2I一6 0
潜力这两个角度去 度量 信息资 源。2 0 0 1年 。 开大学 的朱 南
红提 出信息资源的测度体 系 ] 应包括 信息本身 、 信息人 员、
信息设备 、 信息系统及信息 网络 五项 测量要 素。2 0 , 0 3年 湘 潭大学的刘灿姣 、 陈能华在 研究信息 资源测度 时 。 对信 息资
足。
关 键词
信 息化 测 度 G 0 23
信息资源度量
指标 体 系 A 文 章 编号 10 — 9 5 2 1 )0 6 0 0 2 16 (00 0 7 — 4
中 图分 类号
文 献标 识 码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 的飞速 发展 。 会形态正在 从工业 化 、 社 机 械化向信息化转变 。 人们 已经 步入 了一个 全新的信息 时代。 如今信息技术 已经渗透 到人们工作 、 生活 的各个领域 。 社会 活动无处不充斥着 丰富的信息资 源。信息资源作 为一种稀
信息化水平测度及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综述
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后期之后, 人类将会进入一个以信息产
业为主导地位 的新时代——信 息时代。但 不幸 的是 , 的 他
济持续 1 O年高增长、 低通胀的“ 新经济” 启示。全球范围 的信息化使信息基础结构成为国民经济的新支柱, 以互联 网为物理基础建立起来的电象空间成 为人类的一种新型
这一精辟论述并未得到普遍的认可。2 O世纪 7 O年代 以
20 0 6年 3月
Ma . 0 6 r2 0
Vo . O N . 12 o 3
【 专题综述 】
信 息化 水 平测 度 及 对 经济 增 长 贡献 研 究 综 述
何 伟 夏 莘栋 ,
(. 1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 重庆 4 0 4 ; . 庆工 学院 经济 与贸易学 院 , 00 12 重 重庆 4 0 5 ) 00 0
Ab t a t T i p p r r ve s t e s d n t e t e r fi f r t ain s n a d me s r me ta d i sr c : h s a e e i w h t y o h h o y o n o ma i t t d r a u e n n t u z o a s c n r u in t c n mi rwt o t b t e o o c g o h,p i t o tt e d fc so h r s n t d e ,a d p t f r a d dr c i o o o n s u e e t ft e p e e tsu i s n u o w r i — h s e t n o u t e t d . i sf r r rsu y o f h
梅棹忠夫(93 在《 1 ) 信息产 业论》 书 中不 仅率 先提 出了 6 一 “ 信息社会 ” 是人类社 会的未来走向 , 向人 们全面展 示 而且 了“ 信息革命 ” 的前景并 勾勒 出“ 息化 社会” 信 的蓝 图。在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一、教育硬件设施指标:评估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水平,主要包括学校网络设备和带宽情况、电子教室设施和配套设备、计算机设备和软件配置等。
这些硬件设施的齐全性和先进性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教育软件和内容指标:评估教育软件和内容开发和使用的程度和质量。
包括开发和使用的各类教育软件、数字化教材、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资源等。
教育软件和内容的有效性和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到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实施。
三、教育信息化应用指标:评估教育信息化在课堂教学、教师培训、学生学习、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水平。
主要包括教育信息化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情况、教师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和应用水平、学生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情况、学校管理人员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和实施等。
四、教育信息化政策和法规指标:评估国家、地区或学校制定和推行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和法规的情况。
主要包括教育信息化的类似政策和规划文件的出台和实施情况、教育信息化政策和法规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等。
教育信息化政策和法规的完善和有效性对于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至关重要。
五、教育信息化人才指标:评估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和使用情况。
主要包括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情况、教育机构和学校对于教育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和使用情况等。
教育信息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对于教育信息化事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以上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分别设置各项指标的具体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通过各项指标的数据和得分来评估国内外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并分析其中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评估结果可以为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和改进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决策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发展程度不同,所涉及的指标和评估标准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实际评估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国内外数字经济测度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国内外数字经济测度指标体系研究综述近年来,数字经济测度指标体系正成为研究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话题。
本文从数字经济测度指标体系的概念出发,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总结,为我国数字经济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指导意见和实践经验。
一、数字经济测度指标体系概念构架数字经济测度指标体系是指从内容产品、分销渠道、基础设施、配套供给等方面,综合出发,为描述和分析数字经济发展状况而建立的一系列指标体系。
二、数字经济测度指标体系下的指标(1)创新能力指标:该指标主要是对某地区数字经济创新能力的检测,例如技术创新文化及规模化利用能力。
(2)信息化水平指标:该指标体系旨在评估由于信息技术改变而带来的收益,包括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计算、储存、传输能力、发展应用力度、数据质量水平及有形经济社会变量影响等方面。
(3)创新发展指标:主要是对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水平的衡量,包括信息化/数字化重复率、发展模式、产业与服务分布以及开放信息环境等。
(4)服务质量指标:该指标体系对数字经济的服务质量进行衡量,具体指标包括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及水平以及安全性能、及时性。
三、国内外数字经济测度指标研究1、美国数字经济测度指标研究:美国数字经济发展大势指标研究,是由美国企业投资和经济发展局(EDD)发起的一项长期的数据报告,其目的是及时收集有关数字经济的信息以反映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
2、德国数字经济测度指标研究:德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标研究是由德国研究中心和德信出版社发起的,主要通过分析报告理论和实践,关注德国网络经济、社会影响、网络发展状况以及增长潜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指标。
3、中国数字经济测度指标研究:中国数字经济测度指标研究主要从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出发,关注中国数字经济的互联网应用、新型产业组织、投融资等领域的影响力度、宏观经济发展模式变迁等方面的科学测度,并基于此梳理和构建出数字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
四、结论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数字经济测度指标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方法,大多数工作都是在单一领域和小范围内进行的初步探索工作,更多的研究应该关注差异化和深入发展,以形成一种完善的数字经济测度指标体系。
信息化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信息化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信息化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是指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
地衡量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和水平,而对信息化建设进行评价和监控的
一套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该体系包括了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
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价,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全面的支持和保障。
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应用层面指标、技术层面指标
和管理层面指标。
应用层面指标主要关注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效果,包
括应用实施效果、应用效益和用户满意度等。
技术层面指标主要考虑
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持,包括技术硬件设施、网络带宽和系统性能等。
管理层面指标则针对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管理水平,包括管理效率、资
源利用效率和风险控制等。
对于这些指标的评价方法,可以采用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种方式。
主观评价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来收集用户的满意度和反馈意见,对于一些难以量化的指标进行评价。
客观评价则是采用数据统计、数据分析等方式,对于指标的量化指标进行评价,如网络带宽、系统
性能等。
此外,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状况,还可以采用综
合评价方法。
综合评价方法将主客观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信
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从而得出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结论。
这种
评价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出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水平和效果,并对
信息化建设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
总之,信息化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
项工作。
只有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够更好地衡量信
息化建设成果、发现问题、提高效率,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持。
城市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城市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是用于评价城市信息化水平的一组指标体系。
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旨在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估城市信息化水平,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下面将对城市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一、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信息化的基础,包括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电子政务平台等一系列设施。
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电信网络覆盖率、宽带接入速度、数据中心数量和规模、电子政务平台的覆盖面等。
1.电信网络覆盖率:衡量城市电信网络的普及程度,可以采用人口覆盖率和地理覆盖率两个指标。
3.数据中心数量和规模:评估城市数据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包括数据中心数量、机架容量、供电和供冷能力等。
4.电子政务平台的覆盖面:考察城市电子政务平台的应用程度和覆盖范围,包括行政服务、公共资源交易等方面。
二、信息资源管理指标信息资源管理是城市信息化的核心,包括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存储、共享和开放利用等环节。
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开放程度等。
1.信息资源的数量:评估城市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包括政府数据、企事业单位数据、社会组织数据等。
2.信息资源的质量:考察城市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实用性,包括数据的时效性、可靠性等。
3.信息资源的开放程度:评估城市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放程度,包括开放数据平台的建设、数据开放政策等。
三、信息化应用水平指标信息化应用是城市信息化的关键,涉及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应用系统。
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行业应用覆盖率、应用成效和推广应用情况等。
1.行业应用覆盖率:考察不同行业的信息化应用覆盖情况,包括教育、医疗、交通、金融等行业。
2.应用成效:评估信息化应用的成效和效益,包括提升效率、优化服务、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指标。
3.推广应用情况:考察信息化应用的普及程度和推广情况,包括应用系统的数量、使用率等。
四、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指标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是城市信息化的保证,涉及人才培养机制、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等方面。
信息化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信息化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信息化指标体系是指用于衡量企业或机构信息化水平的一系列
指标,它反映了企业或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情况和具体实现情况。
信息化评价方法是指根据信息化指标体系,对企业或机构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的方法。
信息化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是企业或机构进行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信息化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化战略、信息化组织与管理、信息化应用、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投资、信息化安全等。
这些方面涵盖了企业或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要素,是评价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信息化评价方法包括财务评价、技术评价、效益评价、风险评价等。
其中,财务评价是根据企业或机构的财务数据来评价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回报率、成本效益等;技术评价是评价企业或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先进性和可靠性;效益评价是评价信息化建设对企业或机构经营管理、生产服务等方面的影响;风险评价是评估信息化建设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为企业或机构提供风险管理建议。
在实际应用中,信息化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需要根据不同企业或机构的特点进行调整和完善。
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指标体系,采用有效的信息化评价方法,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或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 1 -。
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研究
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研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基础教育也开始向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信息化的普及为基础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评价及监督体系建构的问题。
本文旨在浅谈关于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研究。
一、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的必要性评价是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而评价体系则是教育评价工作的基础。
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评价信息化教育的质量和成果,反映教育价值和教育工作效果。
建设信息化的教育体系,将基础教育纳入其中,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作为基础教育管理部门的决策和管理依据。
基础教育管理部门需要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教育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以确保教育实现预期目标,满足社会、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现状目前,国内外学者和教育机构对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展开了一定的研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层次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教育目标、实施效果、支撑系统、过程管理、管理效益等层次。
具体包括:信息化教育覆盖率、信息化教學质量、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信息化教育费用投入状况、教育网络资源建设等方面。
2. 评价指标的制定方法制定有效的评价指标需要考虑到广泛的学科范围、评价的及时性、评价结果的可操作性以及数据收集方法等因素。
实践证明,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模型,可以有效地协助教育机构加强对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监督和管理。
3. 对学生、教师及家长的评价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应针对不同的教育主体制定相应的评价维度。
也就是说,它需要不同的标准和方法来评价教师的教育能力、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家长的配合程度等方面。
三、建构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和技巧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方法和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层次制定评价指标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模型,应先按照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制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
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第1章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概述 (5)1.1 企业信息化基本概念 (5)1.2 信息化水平评估的意义与目的 (5)第2章信息化战略规划与组织 (5)2.1 信息化战略规划 (5)2.2 信息化组织架构 (5)2.3 信息化政策与制度 (5)第3章信息化基础设施 (5)3.1 网络基础设施 (5)3.2 数据中心与云计算 (5)3.3 信息化设备与硬件 (5)第4章信息系统应用 (5)4.1 企业资源计划(ERP) (5)4.2 客户关系管理(CRM) (5)4.3 供应链管理(SCM) (5)第5章信息化与业务融合 (5)5.1 信息化与生产管理 (5)5.2 信息化与市场营销 (5)5.3 信息化与人力资源管理 (5)第6章数据资源管理 (5)6.1 数据治理与标准化 (6)6.2 数据质量与分析 (6)6.3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6)第7章信息化人才与培训 (6)7.1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6)7.2 信息化培训与教育 (6)7.3 人才激励机制 (6)第8章信息化项目管理 (6)8.1 项目规划与立项 (6)8.2 项目实施与监控 (6)8.3 项目评估与风险管理 (6)第9章信息化服务与支持 (6)9.1 IT运维管理 (6)9.2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ITSM) (6)9.3 信息化绩效评估 (6)第10章信息化安全与合规 (6)10.1 信息安全策略与制度 (6)10.2 网络安全与防护 (6)10.3 合规与审计 (6)第11章信息化创新与研发 (6)11.1 创新机制与文化建设 (6)11.3 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 (6)第12章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6)12.1 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 (6)12.2 信息化与数字化转型 (6)12.3 信息化发展策略与建议 (6)第1章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概述 (6)1.1 企业信息化基本概念 (6)1.2 信息化水平评估的意义与目的 (7)第2章信息化战略规划与组织 (8)2.1 信息化战略规划 (8)2.1.1 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定义与作用 (8)2.1.2 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 (8)2.1.3 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关键要素 (8)2.2 信息化组织架构 (9)2.2.1 信息化组织架构的构成 (9)2.2.2 信息化组织架构的设计原则 (9)2.2.3 信息化组织架构的实施与优化 (9)2.3 信息化政策与制度 (9)2.3.1 信息化政策的作用与制定原则 (9)2.3.2 信息化制度的类型与内容 (10)2.3.3 信息化政策的实施与监督 (10)第3章信息化基础设施 (10)3.1 网络基础设施 (11)3.1.1 互联网基础设施 (11)3.1.2 政务外网与政务内网 (11)3.1.3 城域网与局域网 (11)3.2 数据中心与云计算 (11)3.2.1 数据中心建设 (11)3.2.2 云计算平台 (11)3.2.3 云计算应用 (11)3.3 信息化设备与硬件 (11)3.3.1 计算机设备 (12)3.3.2 服务器设备 (12)3.3.3 存储设备 (12)3.3.4 网络设备 (12)第4章信息系统应用 (12)4.1 企业资源计划(ERP) (12)4.1.1 ERP系统的核心模块 (12)4.1.2 ERP系统的实施与优化 (12)4.2 客户关系管理(CRM) (13)4.2.1 CRM的核心功能 (13)4.2.2 CRM的实施与评估 (13)4.3 供应链管理(SCM) (13)4.3.2 SCM的实施与优化 (13)第5章信息化与业务融合 (14)5.1 信息化与生产管理 (14)5.1.1 信息化生产计划与调度 (14)5.1.2 信息化质量管理 (14)5.1.3 信息化设备管理 (14)5.1.4 信息化物料管理 (14)5.2 信息化与市场营销 (14)5.2.1 信息化市场调研 (14)5.2.2 信息化广告传播 (14)5.2.3 信息化客户关系管理 (15)5.2.4 电子商务 (15)5.3 信息化与人力资源管理 (15)5.3.1 信息化招聘与选拔 (15)5.3.2 信息化员工培训 (15)5.3.3 信息化绩效管理 (15)5.3.4 信息化员工关系管理 (15)第6章数据资源管理 (15)6.1 数据治理与标准化 (15)6.1.1 数据治理的重要性 (15)6.1.2 数据治理框架 (16)6.1.3 数据标准化 (16)6.2 数据质量与分析 (16)6.2.1 数据质量概述 (16)6.2.2 数据质量提升策略 (16)6.2.3 数据分析 (17)6.3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7)6.3.1 数据安全 (17)6.3.2 隐私保护 (17)第7章信息化人才与培训 (17)7.1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17)7.1.1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18)7.1.2 提高人才实践能力 (18)7.1.3 培养创新型人才 (18)7.2 信息化培训与教育 (18)7.2.1 完善培训体系 (18)7.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8)7.2.3 提高培训质量 (18)7.3 人才激励机制 (18)7.3.1 完善薪酬福利制度 (19)7.3.2 建立晋升通道 (19)7.3.3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19)第8章信息化项目管理 (19)8.1.1 项目目标与需求分析 (19)8.1.2 项目可行性研究 (19)8.1.3 项目立项 (19)8.2 项目实施与监控 (20)8.2.1 项目组织与管理团队 (20)8.2.2 项目进度计划与任务分配 (20)8.2.3 项目监控与调整 (20)8.3 项目评估与风险管理 (20)8.3.1 项目评估 (20)8.3.2 项目风险管理 (20)8.3.3 项目收尾 (20)第9章信息化服务与支持 (20)9.1 IT运维管理 (20)9.2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ITSM) (21)9.3 信息化绩效评估 (21)第10章信息化安全与合规 (22)10.1 信息安全策略与制度 (22)10.1.1 制定信息安全策略 (22)10.1.2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22)10.1.3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22)10.2 网络安全与防护 (22)10.2.1 网络安全概述 (22)10.2.2 网络安全技术 (22)10.2.3 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23)10.3 合规与审计 (23)10.3.1 合规概述 (23)10.3.2 合规管理 (23)10.3.3 审计与监督 (23)第11章信息化创新与研发 (23)11.1 创新机制与文化建设 (23)11.1.1 创新机制的概念与构成 (23)11.1.2 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4)11.1.3 创新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24)11.2 信息化研发项目 (24)11.2.1 信息化研发项目的特点 (24)11.2.2 信息化研发项目的管理策略 (25)11.3 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 (25)11.3.1 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 (25)11.3.2 创新成果应用的方法与途径 (25)第12章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25)12.1 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 (25)12.1.1 人工智能技术 (26)12.1.2 5G通信技术 (26)12.2 信息化与数字化转型 (26)12.2.1 数字建设 (26)12.2.2 企业数字化转型 (26)12.2.3 数字经济发展 (26)12.3 信息化发展策略与建议 (26)12.3.1 加强顶层设计 (26)12.3.2 建设人才队伍 (27)12.3.3 深化创新驱动 (27)12.3.4 优化发展环境 (27)12.3.5 拓展国际合作 (27)第1章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概述1.1 企业信息化基本概念1.2 信息化水平评估的意义与目的第2章信息化战略规划与组织2.1 信息化战略规划2.2 信息化组织架构2.3 信息化政策与制度第3章信息化基础设施3.1 网络基础设施3.2 数据中心与云计算3.3 信息化设备与硬件第4章信息系统应用4.1 企业资源计划(ERP)4.2 客户关系管理(CRM)4.3 供应链管理(SCM)第5章信息化与业务融合5.1 信息化与生产管理5.2 信息化与市场营销5.3 信息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第6章数据资源管理6.1 数据治理与标准化6.2 数据质量与分析6.3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第7章信息化人才与培训7.1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7.2 信息化培训与教育7.3 人才激励机制第8章信息化项目管理8.1 项目规划与立项8.2 项目实施与监控8.3 项目评估与风险管理第9章信息化服务与支持9.1 IT运维管理9.2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ITSM)9.3 信息化绩效评估第10章信息化安全与合规10.1 信息安全策略与制度10.2 网络安全与防护10.3 合规与审计第11章信息化创新与研发11.1 创新机制与文化建设11.2 信息化研发项目11.3 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第12章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12.1 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12.2 信息化与数字化转型12.3 信息化发展策略与建议第1章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概述1.1 企业信息化基本概念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及服务等各个环节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高校信息化发展监测数据指标体系
高校信息化发展监测数据指标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为了全面了解高校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和趋势,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监测数据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一、基础设施建设指标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该指标体系包括网络带宽、网络覆盖范围、网络稳定性等方面的指标。
网络带宽是评估高校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决定了高校网络的传输速度和质量。
网络覆盖范围是指高校网络覆盖的区域范围,包括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等区域。
网络稳定性是指高校网络的稳定运行程度,包括网络故障率、网络中断时间等指标。
二、教学资源数字化指标高校信息化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将教学资源数字化,方便师生获取和利用。
该指标体系包括教学资源数量、教学资源质量和教学资源利用率等方面的指标。
教学资源数量是指高校拥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数量,包括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文献等。
教学资源质量是指教学资源的内容质量和技术质量,包括教学视频的清晰度、教学课件的完整性等。
教学资源利用率是指师生对教学资源的实际利用程度,包括教学资源的下载量、观看量等。
三、学生信息管理指标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学生信息管理的数字化。
该指标体系包括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覆盖范围、数据准确性和数据安全性等方面的指标。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覆盖范围是指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所覆盖的学生群体范围,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
数据准确性是指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学生信息的准确程度,包括学生基本信息、选课信息、成绩信息等。
数据安全性是指学生信息在系统中的安全性,包括数据备份、数据加密等措施。
四、教学管理指标高校信息化发展还需要改进教学管理方式,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质量。
该指标体系包括教学管理系统的应用程度、教学管理流程的优化和教学管理效果的评估等方面的指标。
教学管理系统的应用程度是指教学管理系统在教学管理中的实际应用程度,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资源的分配等。
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定综述论文
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定综述论文论文摘要:介绍了波拉特测算方法,分析了河北省发展信息产业的条件与优势,对河北省信息化水平剥定结果进行了分析,井通过分析和论证,提出了应着重解虞’的有关问题。
论文关键词:信息信息产业;信息管理;信息测度;河北省从生产力发展方式的角度来考察社会进步:工业化是农业社会逐步进入工业社会的过程,与此相似、信息化则是工业社会进人信息社会的过程。
在信息社会中,虽然信息是无法感知的客观存在。
但信息本身是可以计量和测度的。
基于信息的能测度和可计量性,本报告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切实的数据作后盾.经过周密的数学计算,对河北省,(下称“我省”)的社会信息化程序予以测定,将对我省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信息的测度涉及到客观和微观在理论上互相对立的两种情况:(l)信息的宏观测度.又可称为信息的社会测度,它是从总体上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环境的优劣进行测定,一般只包括信息经济的宏观测度。
(2)信息的微观测度,它是以每一份信息作为对象进行量的各种测度。
从普遍意义上讲,信息的宏观测度是衡量和评估社会信息的重要手段,对于完善信息管理、开发信息产业、制定信息政策等诸多方面是不可离之须臾的。
可以说.信息的宏观测度既是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问题,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工作。
河北省环京津、环渤海,毗邻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受京津的辐射作用,具有一定的信息产业规模,但对其规模究竟如何.从事信息活动的劳动究竟如何分布以及社会信息化程度是什么状况,并没有详细可靠的定量研究。
本报告正欲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对我省的社会信息化程度进行综合分析,以供各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时参考。
国际上,信息测度的方法各有千秋,根据我省的条件和优势,本报告的信息测定宜采用波拉特测算方法。
本报告的数字就是要估算出我省的社会信息化程度,并将所得数量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明确我们存在的差距和发展方向。
一、波拉特测算方法介绍波拉特测算方法是由美国学者马克卢普首开先河。
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是一项旨在研究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学术研究。
该研究旨在通过对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而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则是评估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效果,以提供决策参考。
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目的是构建一个科学合理、适用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推广和深入发展。
该研究包括对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和改进,以及对新的评价指标的开发和研究。
通过对评价指标体系的不断优化和完善,实现对教育信息化的全面评估和监测,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在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应用程度、师生使用情况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评价,可以客观反映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效果和质量,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同时,还需要考虑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有效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确保评价指标的实用性和准确性。
总之,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和优化,可以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推广和深入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信息化现状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信息化现状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摘要: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建立信息化现状评估指标体系,是信息化项目切实有效措施的关键,政府和企业通过借助于第三方专业咨询公司,对已有的信息系统的运作状况进行科学、合理、全面、客观、公正的评议和考核,从而合理定位信息化新建项目的实施范围,节约项目的建设投资,提高政府及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绩效,更好地引领信息化建设的方向,规范项目的管理,从而保证政府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可持续性发展和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信息化指标体系评估研究1 现状评估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信息化是从传统工作方式向科学化、现代化工作方式的转变过程,是从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的过程[1];是基础设施重建改造、技术应用、结构优化、资源拓展、管理方式再造和制度创新的过程;是提高政府活力、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是信息技术从业务应用向核心业务渗透的过程;最终在信息化工作中实现“人”的现代化转变的过程。
信息化规划的总体目标应是遵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运用科学体系化的方法论,紧密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国内外最佳实践经验,编制一个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可操作性、长效性、指导性、高水平的信息化总体规划,以满足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对社会和公共服务的需要,满足政府自身发展及在市场经济中的监管能力。
作为信息化顶层设计的起点和依据,首先需要对本单位的信息化整体现状进行了解、分析、评估。
这种评估有助于准确认识和定位单位信息化的内涵、明确信息化目的,以便正确制定单位信息化战略,科学规划单位信息化的未来,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体系,提高信息化水平。
现状评估分析要经过详细了解、综合分析单位实际特点,将信息化的普遍性评估指标进行有借鉴性的修改,形成具有单位特色的评估指标体系,本文将介绍一种通用的信息化现状评估指标体系。
2 普适性现状评估指标体系信息化现状评估常用的普适性指标体系,包含基本指标和效能指标,笔者认为普适性评估指标体系基本分为7大类,即:战略地位指标[2]、灵敏度指标、适宜度指标、基础建设指标[2]、人力资源指标[2]、应用状况指标[2]、信息安全指标[2]。
国家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国家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各国家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日益成为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国家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是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工具,它由一系列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组成,包括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应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通过综合评估这些指标,可以客观、全面地评估一个国家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一、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是支撑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包括通信网络、数据中心、云计算等基础设施。
评估信息化基础设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通信网络覆盖率、网络带宽、数据中心规模和安全性、云计算应用程度等。
通信网络覆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高速宽带覆盖率和网络速度也是评估指标之一。
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二、信息化产业信息化产业是信息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包括软件开发、数字内容产业、电子商务等相关产业。
评估信息化产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信息化产业规模、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等。
信息化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国家科技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信息化产业的支持和培育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三、信息化应用信息化应用是评估一个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个人信息化。
评估信息化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电子政务服务水平、企业信息化程度、互联网普及率、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度等。
信息化应用对提高政府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四、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评估一个国家信息化水平综合表现的重要指标,包括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信息化对就业的影响、信息化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改善等。
评估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信息化对GDP的贡献、信息化对就业的创造、信息化对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改善效果等。
体育现代化测度指标体系理论研究述评
体育现代化测度指标体系理论研究述评
余道明;周登嵩
【期刊名称】《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25)3
【摘要】对当前主要的体育现代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形成理论和指标设计进行分析,指出这些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进而提出体育现代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以及选取指标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页数】4页(P24-27)
【关键词】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作者】余道明;周登嵩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体育系;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12.3
【相关文献】
1.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理论研究述评 [J], 陈小磊;郑建明;万里鹏
2.“两化”融合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 [J], 杜昊
3.区域市场化测度意义与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对国内市场化研究之述评 [J], 刘澈元;闫磊
4.收入分配的极化测度理论研究述评 [J], 叶荣德;张香美
5.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分析 [J], 钱佰慧;陈思霖;徐洋;郭翔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陈小磊郑建明万里鹏[论文关键词]信息化;指标体系;信息经济理论[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从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角度,对国内外主要的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形成理论和指标设计进行评述,指出这些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进而提出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以及选取指标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于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学术界阐释得比较多,综合性诊释为“信息化就是指在国家宏观信息政策指导下,通过信息技术开发、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人才的配置,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以满足全社会的信息需求,从而加速社会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发展进程。
而关于信息化进程的科学测度,国内外已经有相当多的理论研究。
本文拟从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角度,对这些理论进行分类阐释。
1信息经济理论基础之上的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信息经济理论指将信息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主要研究信息这种资源的选择和配置。
主要侧重于宏观经济领域信息经济问题的研究,包括信息产业和信息产品的特征,它们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信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信息活动的经济机制和经济规律,与信息商品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过程有关的经济关系,影响信息活动和信息经济效益的因素,信息作为生产要素的特征、功能以及对经济系统的作用条件和作用规律等。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主要是从经济(学)范畴出发,以信息经济作为对象的宏观计量。
以马克卢普、波拉特等人的工作为代表,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芬兰等DECD九国以及泰国、新加坡、韩国等曾利用此法进行过测度,并根据结果,提出了发展战略,制定了产业政策。
1. 1波拉特法最早开始信息产业测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是美国学者马克卢普,他于1962年设计了一套测评信息产业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1977年,波拉特在他的9卷巨著《信息经济:定义和测量》中,提出了第四次产业的论点,并在马克卢普开创的有关知识产业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该模型,又叫信息经济法。
波拉特法从经济学角度,对信息产业运行机制进行研究,考察信息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GNP 中所占的比例。
其基本理论是:首先,将信息产业与农业、工业、服务业并列,称为第四产业。
其次,根据信息活动的情况将国民经济信息部门划分为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
一级信息部门是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其产值的侧度可采用测度国民生产总值的一般方法,比如最终需求法和增值法,数据来源是美国商业部分析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二级信息部门主要指为内部消费而创造信息服务的政府或非信息企业,其产值由该部门中信息劳动者的收人和信息资本的折扣构成,采用了美国劳动统计局的“产业一职业结构矩阵”和美国经济分析局的“产业一资本流通矩阵”两个数据库。
1. 2厄斯的经济一信息活动相关分析方法。
厄斯的方法,主要是对49个变量作相关分析,衡量每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与其信息活动水平的相关性,然后确定以三个主要因子来衡量每个国家的信息活动水平。
这三个因子是文字传播总量(Written communication)、技术(technology)、图书馆(libraries)。
每个因子下面又分多个参数,这样就构成三因子多参数模型。
然后根据每个因子的分析结果对87个欠发达国家进行排序、分类。
同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则按GNP值排序,以反映经济实力对信息活动的影响。
1. 3加拿大“信息技术和电信(ITT)分类”的测度指标体系加拿大工业部、统计局和文化部提出了本国新的信息技术和电信(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lecommunication,简称ITT)分类法。
它将通讯、广播、计算机设备及消费性电子产品、电信设备和计算机硬件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分类体系,被认为有助于解决以前各种分类法在技术和法规方面的滞后问题,并使该分类拥有国际可比性(尤其在北美地区),所以它可以作为测度和比较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基础。
1997年,随技术发展的变化,增删调整后的ITT体系有四大类8个指标:①通讯:a.通讯、广播服务;b.通讯业务。
②业务服务:计算机和相关业务。
③电气产品:a。
录音机、收音机、电视机;b.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c.办公、贮存及商用机器。
④电子产品:a.科研及专业仪器设备;b.电子部件和其它设备。
1. 4国际电信联盟法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电信联盟严格界定了信息产业的范畴:电信服务与设备、计算机服务与设备、声音与图像传播及其设备、音像娱乐业。
该联盟使用的评价各国信息化水平的方法是:首先计算出每一部分的产值(增加值),然后与GDP相比较,算出信息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以及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对于GDP发展速度的贡献率。
2从社会与经济关系角度阐释的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理性的个人的行为动机是“效用的最大化”,经济行动就是最大化地排除了任何非经济动机的行为。
他们不仅以此为基础建构起整座的经济学大厦,而且还试图对社会做出经济的诊释。
而社会学家则更多地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强调“选择的最大化”。
他们将经济行动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行动,是“嵌人于社会现实之中以至于…合理行为‟、…最大化‟等概念本身也可由社会结构来加以定义”的行为。
随着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相互渗透,“经济”和“社会”这两个原本就关联密切的概念,更加纠缠在一起。
直到1985年,以格兰诺维特为代表的新经济社会学派才对两者的关系,给出了一个能够让人接受的答案:①经济行动是社会行动的一种特定类型。
无论人在什么条件下从事什么经济活动,他首先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的行动也首先是一种社会行动。
②经济行动具有社会性的定位。
经济行动嵌人于持续存在的人际关系网络之中,并处处受到社会结构的限定。
③经济制度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
在经济性的社会活动中(社会网络对资源的动员),经济制度得以在社会、政治、市场、技术等方面的诸多历史限制中建构起来。
鉴于上述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在信息化测度问题上,从社会的信息流量和信息能力等方面来反映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以RITE模型为代表。
从社会与经济的关系考虑,经济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表现。
2. 1 RITE模型该模型是日本电讯与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小松崎清介于1965年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模型测评方法,又称信息指数法。
其指标体系由社会信息化活动中最有代表性的4大类11项活动指标构成,如图1所示。
这些分指标因为不同质而无法直接运算,所以应先根据统计数据求出各自的绝对值,再将此绝对值转换成指数(百分比),最后才能求得信息化指数。
2.2国际电信联盟评价七国信息化的指标体系1995年,国际电信联盟向以“信息社会”为主题的西方七国集团部长会议提出一套评价信息化发展现状的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六组指标:电话主线:每百名居民拥有电话线数、数字交换的电话主线数;蜂窝式电话:每百人蜂窝电话用户数;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每千人中ISDN用户数、ISDN在七国中的分布情况;有线电视:有线电视的用户数、已装有线电视的住户占全部住户的比例;计算机:每百人计算机数、每10万人拥有国际互联网主机数;光纤:光缆公里长度的年增长率。
2. 3 IDC的“信息社会坐标法”国际数据公司(IDC)是国际数据集团下属的信息研究机构,他们提出了“信息社会指标”( Information Society Index,简称ISI)方法,并以此作为测度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基础。
ISI坐标变量分3大类20个指标,具体内容如下:①社会基础结构:a.在校小学生人数;b.在校中学生人数;c.阅读报刊人数;d.新闻自由程度;e.公民自由程度。
②信息基础结构:a.家庭电话普及率;b.电话故障发生率;c.人均收音机拥有量;d.人均电视机拥有量;e.人均传真机拥有量;f.人均移动电话拥有量;g.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覆盖率。
③计算机基础结构:a.人均计算机拥有量;b.家庭计算机普及率;c.每1千从业人员商用机数量;d.每1千师生教育用计算机拥有量;e.联网计算机比重;f.软件支出与硬件支出之比;g.互联网服务提供者数量;h.每万人平均互联网主机数。
2. 4 IUP(信息利用潜力指数)模型它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加利福尼亚大学图书情报研究院H. 13ork。
教授和该组织顾问、法国学者M. I. Menou提出的一种测度方法。
1980年11月完成第一阶段工作,1982年11月发表最终报告。
IUP模型是多变量、多层次的信息环境评估模型,包括反映一个国家信息基础结构和信息利用潜在能力的各种变量共达230个。
其中,27%反映国家的基本条件,20%反映信息的需求和使用,53%反映信息资源和活动。
这230个变量按结构和功能两大方面进行分组,产生出21个结构组和17个功能组,分别属于3个结构子集和6个功能子集。
2. 5《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2001年7月我国信息产业部公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它由20项指标组成,主要根据国家信息化的体系结构,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信息化人才、信息政策法规和标准等六个方面概括反映出国家信息化水平。
具体指标为:①每千人广播电视播出时间;②人均带宽拥有量;③人均电话通话次数;④长途光缆长度;⑤微波占有信道数;⑥卫星站点数;⑦每百人拥有电话主线数;⑧每千人有线电视台数;⑨每百万人互联网用户数;⑩每千人有计算机数;⑩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数;⑩网络资源数据库总容量;⑩电子商务交易额;⑩企业IT类固定投资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⑩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⑩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⑩信息产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全国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总额的比重;⑩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全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⑩每千人中大学毕业生比重;④信息指数。
2. 6中国国家统计局社会信息化水平统计测度指标体系国家统计局在其《中国信息能力报告》中,设计了一套力图全面客观地评价我国信息化水平的指标叫。
测算方法为:先用功效系数对各指标原始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算出各指标的标准分,再运用综合评分法或主成分分析法算出总的信息化水平得分。
该指标体系共分4级,有25个指标:①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应用能力:a.每千人拥有PC 数;b.每千人拥有传真机数;c.每百人拥有电话数;d.每千人拥有电视机数; e.每千人拥有收音机数;f.每万人接入因特网用户;g.每百万人互联网上网主机数;h.每平方公里光缆长度;i.每百家企事业单位上网数;J.基础信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②信息资源及开发利用能力:a.每户打国际电话时间;b.每百人期刊发行量;c.每日发布信息量;d.网络用户平均上网时间;e.每万人Web站点数。
③人口素质:a.每万人平均科学家和工程师数;b.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就业总人口比重;c.大学入学率;d.每十万人在校学生数;e.计算机专家和工程师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