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度分析
浅议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度分析摘要:阐释了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的内容与特点,分别探讨了文学翻译中文本规约、忠诚理论和语义及交际翻译策略的体现,提出了功能理论对文学翻译也具有一定适用度的观点。
关键词:功能理论;文学翻译;适用度【中图分类号】g7121、引言翻译研究中的功能途径起源于功能语言理论,受到弗斯(j.firth)和韩礼德(m.halliday)等人的功能语言学和海姆斯(d.hymes)的交际能力论学说的影响。
国内部分学者研究认为功能派适用于文学翻译。
如陈刚和胡维佳(2004)从功能派角度比较了《红楼梦》中咏蟹诗的两译本;文军、高晓鹰(2003)运用功能理论来阐释了文学翻译批评理念;吴南松(2003)、王小凤(2004)分别探讨了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适用性。
本文尝试从文学翻译实例出发,分析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度,探讨其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
2、文学翻译内容与主要特点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等类型。
各类型文学文本又具有其自身文体特征。
在翻译时,不仅要译出原文的意义,更要译出其中的感情和韵味,译文语言应该形象、生动、抒情,具有象征性和韵律感等,给人以启迪、陶冶和美感。
意境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小说、散文、诗歌中。
散文的意境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使人产生敬仰、喜爱、感动或憎恨、讨厌之情,从而突出意义,产生意境。
诗歌的意境产生有多种因素......讲究节奏、韵脚,讲究用词、句式,要有形象。
翻译诗歌时要反映出这些特点,要求译文高度真实,否则便难以传达原诗的新鲜和气势。
3、功能理论与文学翻译例析3.1文本类型学与文学翻译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是功能翻译基础理论之一。
按其观点,语言文本类型理论可帮助译者确定特定翻译目的所需的合适的对等程度。
如上文所述,赖斯认为文学文本属表情型,应采用仿效、忠实原作者的翻译方法。
散文《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早期作品。
先生在充满诗意的语言内表现出了对时光消失的感叹和无奈,字里行间流露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忧伤情绪。
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分析法--诺德
诺德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分析模式探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的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
语言学主导着翻译研究,人们把翻译仅仅是看做是一个符号转换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奈达(Eugene A. Nida)以语言学、信息论和符号学为基础提出“动态对等”理论;纽马克(Peter Newmark)又将翻译纳入语义学的研究之中。
而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则独树一帜,首先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并明确提出仅靠语言学是不能解决翻译问题的,并且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领域,赋予翻译更多的涵义。
正如埃德温·根茨勒(Edwin Gentzler)所说,在过去的20多年里,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出现了两大转换:(1)翻译理论研究由“源语文本为导向”过渡到了“以目的语文本为导向”的研究;(2)翻译培训模式由单纯的语言学转向了文化因素和语言学因素相结合的模式。
而德国功能学派多年以来一直是这两个方面的先驱者。
功能翻译理论视翻译为一项需要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全新的目的性交际活动,是基于目的性理论(Skopostheorie)的建立而提出的。
目的论的雏形是由凯瑟琳娜·赖斯(Katherine Reiss)在1971年提出,后由她的学生弗米尔(Hans J. Vermeer)于1978年明确创立理论,并在应用和研究中不断发展。
曼塔里(Justa Holz Manttari)借助交际理论和行为理论的概念,将其扩展为翻译行为理论。
功能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是诺德(Christiane Nord),她是德国功能学派的集大成者和主要倡导者之一,1997年出版的《翻译作为具有目的性的活动》(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一书,使她成为第一位用英文系统总结功能派各种思想、深入浅出介绍功能派的学术理论和术语的学者。
本文旨在通过对于诺德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分析模式的探究,归纳其在实用翻译和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找到文本分析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案例一:《红楼梦》的英译本对比分析
在霍克斯的译本中,他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本的文化元素。例如,对于《红 楼梦》中特有的称谓和习俗,霍克斯采用了音译或直译的方法,尽量传递原文的 文化内涵。而杨宪益的译本则更加注重对原文人物形象和情感的对译,他采用了 一系列归化策略,使译文更贴近英语国家的表达习惯。
案例一:《红楼梦》的英译本对比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 应用
01 引言
目录
02 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03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 翻译中的应用
05 案例二:诗歌翻译中 的功能对等理论应用
04 案例一:《红楼梦》 的英译本对比分析
06 结论
引言
引言
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准确地传达原文本的信息、情感和意境,一直是翻译界 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其中,功能对等理论在文 学翻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次演示将详细阐述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 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具体说明该理论的实际效果。
案例二:诗歌翻译中的功能对等理论应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将这些独特的语言特点转化为译文语言。 在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的同时,还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体特征和语言风 格。因此,功能对等理论在此处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指导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 尽可能地还原原文的功能和意义。
结论
结论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文本类型与功能 对等、意义表达、作者意图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译者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 的信息、情感和意境。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实践中 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于提高译文质量、传递文化信息和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 重要意义。
从读者反应来看,两个译本都受到了不同读者的喜爱。霍克斯的译本更多地 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元素,为英语读者开启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而杨宪益的译本则 更易于被英语读者理解和接受,使《红楼梦》的故事在英语世界中得到了更广泛 的传播。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提出了在翻译过程中应该优先考虑意义传达的原则,而不是一味追求词语形式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尤为重要,因为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情感,翻译需要更加注重原作品的意义和情感的传达。
本文将从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概念、文学翻译的特点以及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文学翻译与一般的文本翻译相比,具有更多的特点和难点。
文学作品常常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的内涵,译者需要理解并传达其中蕴含的意义。
文学作品通常包含丰富的文化元素和特定的语言风格,译者需要在保持原作品风貌的同时使译文在目标文化中具有可接受性。
文学作品往往包含大量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译者需要在保持原作品的艺术性的进行跨文化的再创作。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了“等效”的概念,要求译者在保持意义传达的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形式调整。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根据目标文化的特点,适当地对原作品进行调整和改变,使译文更加贴近接受文化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要考虑受译文化的接受者,译者需要注重译文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根据目标读者的需求和背景,适当地对原作品进行调整和再创作,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读者的认知和情感。
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了“情境适应”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原作品所处的语境和文化背景。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通过适当的注释和解释,向目标读者介绍原作品所涉及的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使译文更加丰富和具有启发性。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要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性,避免译文中出现生硬和生僻的表达。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通过灵活运用语言和文学技巧,使译文更加流畅和自然,增强阅读的愉悦性和感染力。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既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又给译者留下了一定的灵活空间。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根据原作品的特点和目标文化的需求,灵活运用功能对等理论的原则,进行具体的翻译决策。
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该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法,即“目的决定论”。
译文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译文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作者的意图和信息,也取决于译文是否达到了译者本人想达到的交际目的。
不同的翻译目的甚至可能导致同一译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翻译。
因此译者不但要深刻把握原作者的意图,而且要非常明确自己翻译活动的目的,才能决定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
但是这一理论是否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呢?目前理论界对这个问题存在不少争议。
“语言学派”认为文学翻译的目的是固定的,就是准确传达原文的字面美以及潜在含义,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译者本人的其他目的,因此认为功能翻译理论不适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
本文经过研究发现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同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诗歌、散文和小说等的翻译方法就很不相同。
即使对同一体裁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译者也往往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这种不同除了由译者的风格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外,还往往源于译者所希望达到的不同的翻译目的。
也就是说,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导致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的翻译。
本文采用庞德(Ezra Pound)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杨宪益夫妇(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的英译《红楼梦》和林语堂的英译《浮生六记》为例,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一、功能翻译理论和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20世纪初庞德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1915年《华夏集》的出版更加使他名声大作。
但是庞德翻译中国诗歌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把中国诗歌介绍给英语读者或者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文化。
作为20世纪初美国“意象派运动”( imagism movement)的创始人和代表人,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使命是借助中国古典诗歌丰富、清新的意象来冲击当时在美国诗坛上充斥着的在庞德看来矫揉造作甚至无病呻吟的维多利亚诗歌风格。
功能派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批评的指导作用
功能派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批评的指导作用作者:张卓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0期摘; 要: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以往将研究重心放在原文的研究方法,将翻译的研究重点集中于译文文本为中心,以达到译者预期目的为标准的翻译研究视野。
传统的翻译批评法则以等值为评判标准,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为翻译批评提供了一种新的法则,将其转向一种多元化的动态批评模式。
本文通过分析功能派翻译理论,针对如何进行文学翻译批评的问题,探讨功能派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批评的启示。
关键词:目的论;文学翻译;翻译批评;功能派翻译理论[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2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雅克布森,列维,赖斯等人的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自赖斯提出功能理论之后,功能派就将研究的中心放在译者的作用和译文的功能之中。
传统的文学翻译批评遵循“等值”这个唯一标准,这种标准下的翻译批评是死板的,因为其参照标准是固定不变的原文,而功能派翻译理论关注的是译文和译者的目的,译者通过不同文化背景,语言环境,人文风格能动的选择翻译目的[1]。
功能派翻译理论致力于找出影响翻译的各种因素,不仅包括源语,还包括预期目的和忠诚的关系,译语文化,译语读者等等因素。
功能派提出的这种动态的多元化翻译理论为以往以等值为评判标准的文学翻译批评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将会更有助于文学翻译批评。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一)目的论原则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
自赖斯之后,功能派就将研究的中心放在译者的作用和译文的功能之中。
译者翻译目的不同,对翻译成果的影响也不同。
以往,学者评价一个译作的好坏仅仅局限于与原文对照下的译作水平,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让学者们将翻译的关注点转向译文预期目的与实际目的是否相符,译者也应根据在译语文化里的预期功能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最初由莱文(Eugene Nida)于1964年提出,其主旨是根据文本的功能、目的、接受者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目标语效果,而非本语言的形式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主张,翻译不应该只是词语转化,而是应该在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意义层面上保证语义的充分传达。
因此,将功能对等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中,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涵,保证译文的品质。
第一点应用:注重译文的语言风格在进行文学翻译时,翻译者需要注重译文的语言风格,以保证与原文的语言风格相似。
而在功能对等理论中,强调译文适应目标语文化语境和接受者的文化水平,这与文学翻译中需要传达的语言特色有很大关系。
比如翻译契诃夫的《死魂灵》,文章中有很多对话,作者利用语言特点展现每个人物的性格。
在翻译时,应该注重保留原著中的语言特色,如口音、方言和情感性特点等,以便抓住原作风格特点,并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原文情感。
第二点应用: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在功能对等理论中,翻译者需要注重文本的功能和目的,以保证译文的准确传达。
这一点在文学翻译中尤为重要,因为文学作品中,往往涉及到很多隐喻、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这需要翻译者注意对原文的理解,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
比如翻译毛姆的《人性的枷锁》时,原文中存在很多隐喻,如园丁的意象、象征意义的荆棘等,翻译者应该不仅仅注意词义的翻译,还要理解作品的整体意义和核心思想,以使译文更符合原文的意图和精神。
在功能对等理论中,翻译者需要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易懂性,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中的意思。
而在文学翻译中,同样需要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性,以便读者能够融入到译文的情感中。
比如翻译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原文中存在很多日本文化的元素,在翻译时应该注意消除文化差异,使译文更容易被目标语读者接受。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一种重要观点,旨在通过保持原文的意义和功能来进行翻译。
在文学翻译领域,功能对等理论也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保持原作的文学情感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其具体实践方法和实际效果。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文的意义和功能,而非逐字逐句地追求表面的文本对等。
在文学翻译中,这一观点尤为重要,因为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情感和表达方式,而且文学作品的翻译往往要求译者不仅传达文字的意义,还要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情感。
功能对等理论鼓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原作的功能和情感,而不是机械地追求表面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需要译者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和语言功底。
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层次的意义,翻译者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才能准确理解原作的内在意义,并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其原有的文学风格和情感。
译者还需要精通原文和译文的语言,能够准确把握原作的情感和表达方式,有意识地进行文学再创作,保持译文的文学品质和感染力。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译者可以通过重新组织词句结构,调整语言节奏和语调,以保持原作的文学风格。
译者还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以传达原作的情感和意境。
译者还可以适当增删原文的内容,以使译文更贴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
通过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译者可以更好地保持原作的文学情感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贴近原作的意图和风格。
通过对比原作和译文,在保持意义和功能对等的基础上,译者可以更灵活地运用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文学再创作,进而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富有韵味和感染力。
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
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翻译活动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在这个过程中,功能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以期为提高翻译质量和推动翻译实践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跨语境的交际行为。
这一理论在应用翻译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特别是在处理那些涉及不同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交际需求的翻译任务时,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首先将对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进行简要介绍,然后结合具体的应用翻译案例,分析功能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最后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实践的启示,包括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的运用以及翻译质量的评估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应用翻译实践提供更为明确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推动翻译实践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我们也期待通过这一研究,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功能翻译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为翻译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二、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要素功能翻译理论,作为一种独特的翻译理论,其核心要素主要围绕着翻译的目的、译文的受众以及翻译过程中采取的策略和方法。
这一理论强调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的社会行为。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
任何翻译活动都是基于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这种目的可能涉及信息传递、文化交流、商业推广等多个方面。
因此,在进行翻译时,译者必须首先明确翻译的目的,以便在翻译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注重译文的受众。
译文是为特定的受众而创作的,不同的受众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理解能力。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和接受能力,确保译文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并在受众中产生预期的效果。
功能翻译理论提倡采用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在将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接着正文部分将从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原则,并结合实践案例进行分析。
同时还将对功能对等理论与其他翻译理论进行比较,探讨其局限性。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和意义,为文学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启示。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文学翻译、应用、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基本概念、原则、实践案例、比较、局限性、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是一种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他们首次提出了“等同效果理论”,强调文学作品的独特性和翻译过程中对其功能的保留。
随后,英国学者尼达姆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该以读者的认知习惯和文化背景为基准,保留原作的功能目的。
如今,功能对等理论已经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文学翻译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通过研究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原则与规律,提高翻译品质和效果。
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研究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可以帮助提高译者的翻译质量,使译文更贴近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功能对等理论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独特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从而更好地传达原作品的意图和情感。
功能对等理论还可以帮助拓展文学翻译的研究领域,促进文学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通过深入研究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增进我们对文学翻译的认识,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推动文学翻译的发展和创新。
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文学翻译的深入发展和推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适用性研究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适用性研究王娟 巢湖学院基金项目:外研社委托项目项目名称 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实践,项目编号2018091005。
摘 要:翻译理论的飞速发展对文学翻译批判带来了巨大影响,而文学翻译批评又是将翻译理论及实践衔接在一起的关键环节。
落后的、经验主体的批评始终存在质疑,在这种情况下,翻译理论更加需要进行理论性的批评。
在大量的翻译理论中,源于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有效打破了对等翻译理论的限制,将文学批评放在了动态化的环境中,将译文作为中心,以能否实现翻译人员预期目标为标准,正式开启了文学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对此,本文基于对功能翻译理论的概述,结合当前文学翻译的现状,分别从目的性、等值性两方面,深入探究了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适用性。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文学翻译批评;主要困境;适用性作者简介:王娟(1985-),女,汉,陕西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128-03引言:文学翻译批评在翻译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客观的翻译批评不仅可以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理论及方式,便于广大读者进行翻译探究。
同时,又能如同欣赏一部著名作品或是译文作品那样,向人传递正能量。
利用翻译批评,能够推动各国家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文化的广泛传播,打通国门引领国家经济与文化建设和发展。
从五四运动后,文艺领域就引领了文学翻译的进步,提升了当代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展了他们的文学视野,文学翻译逐渐受到学生群体的喜爱和欢迎。
从那时起直到今天,文学批评历经了众多的考验和磨练,其体系愈发完善,逐渐构成了功能翻译理论。
但因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以及其他多种因素与西方国家的不同,致使翻译工作受到巨大冲击和影响,不可避免在译文中会出现用词不当的情况。
对此,文学翻译批评更加受到重视,对翻译工作具有一定的限制和督促作用。
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当代中国文学德译本的翻译策略
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当代中国文学德译本的翻译策略随着中国当代文学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德语世界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需求也逐渐增多。
然而,由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德译本的质量参差不齐。
因此,本文将运用功能翻译理论,对当代中国文学德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源语文本的功能和意义,而非单纯的语言转换。
在翻译当代中国文学作品时,翻译者应该注重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意境,同时考虑到德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阅读习惯。
首先,翻译者需要注意语言风格的转换。
中国文学作品往往倾向于使用比喻和修辞手法,而德语文学则更加注重清晰和简练的表达。
因此,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作意境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德语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贴合德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其次,翻译者还应该关注文化差异的转化。
中国文学作品通常融入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而德语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可能有限。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适当地解释或调整某些文化细节,以便德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情感。
此外,翻译者还应该注意到作品的受众群体。
当代中国文学作品的读者群体广泛,包括不同年龄段和文化背景的读者。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情感和意义。
综上所述,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当代中国文学德译本的翻译策略,翻译者应该注重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意境,同时考虑到德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阅读习惯。
通过灵活运用德语表达方式,解释或调整文化差异,以及根据目标读者的需求选择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以提高德译本的质量,使当代中国文学作品更好地传达给德语读者。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在翻译理论的浩瀚海洋中,功能对等理论凭借其深入人心的理念,已然成为了指导翻译实践的重要准则之一。
该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追求语言形式上的对等,更要追求语义、风格、文体等深层次上的对等,以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等效。
本文旨在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分析其在处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色、文化内涵、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应用案例,本文期望能够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推动文学翻译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概念功能对等理论,又称动态对等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该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使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并欣赏源语作品,因此,翻译应该注重传达源语作品的意义和风格,而不是简单地复制源语的语法和词汇。
在功能对等理论中,奈达提出了两个核心概念: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
形式对等强调源语和目标语在语法、词汇和句子结构上的对等,这种对等往往忽略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容易导致翻译的不自然和生硬。
而功能对等则更注重传达源语作品的意义和风格,它允许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源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以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源语作品。
为了实现功能对等,奈达提出了四个翻译标准:达意、传神、通顺和自然。
这四个标准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准确传达源语作品的意义,还要尽可能地保留源语作品的风格和韵味,同时使目标语读者在阅读翻译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与源语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尤为重要。
由于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如果仅仅追求形式对等,很容易导致翻译作品失去原有的魅力和韵味。
因此,翻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应该根据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对源语作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以实现功能对等,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源语作品的魅力。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作者:陈智博来源:《卷宗》2013年第07期摘要:本文首先系统梳理功能翻译理论的实质和核心概念的内涵,阐述各个流派之间的传承关系和区别所在;后从文学翻译的目的性,等值不是文学翻译的唯一目的,译者的创造性几方面来论证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同样适用于文学翻译;最后用实例来证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三个基本原则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字:功能翻译理论;文学翻译;实例证明0 引言广义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包括凯瑟琳莱斯的文本类型学翻译理论、汉思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贾斯特·霍斯·曼特瑞的翻译行为理论和克里斯蒂安·诺德的翻译类型学理论等几个学派的观点和方法。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正是在目的性和规律性两个维度上进行了深入缜密的研究,使得该翻译理论贴近翻译实际,反映翻译现实。
功能翻译理论不再执着于字、词、句等较低语言层面上与原文的对等,而是把翻译方法和翻译标准同文本类型、翻译目的、翻译情景、文化语境相联系,使得我们对翻译的性质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看似无法解释的翻译现象有了合理的答案,译者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语言的桎梏,获得较大的自主性。
1 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内涵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有两大核心理论。
一是文本类型学翻译理论,即把翻译策略和文本类型挂钩,文本类型决定翻译方法;二是翻译目的论理论,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
后一种理论是对前一种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文本类型学翻译理论是由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奠基人卡塔琳娜莱思提出的。
她以卡尔布勒的功能语言学理论为框架,将文本分为四种类型,即内容突出型文本、形式突出型文本、感染突出型文本和视听媒介文本。
她把翻译这四种类型文本的方法称为是文本导向型方法。
在运用文本导向型方法时,译者要考虑文本类型、语言要素和超语言要素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但是,如果翻译是为了某个特殊功能,决定翻译方法的就不再是文本类型及其相关的语言因素和超语言因素,而是翻译的具体功能。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1. 引言1.1 引言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和功能,而不是只关注形式和结构。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应该考虑到文化差异和交际目的。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尤为重要,因为文学作品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本文旨在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以及与其他翻译理论的比较。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将深入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实际翻译中的运用,以及其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我们将总结功能对等理论的价值,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和提升翻译质量。
1.2 功能对等理论的概述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强调在跨文化的翻译过程中,翻译应该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和功能,而不是简单地对原文进行语言转换。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在目标语言中获得与原文相似的阅读体验和情感体验,而不是追求逐字逐句的翻译准确度。
这一理论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下,实现沟通和传播的功能。
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思想包括:翻译应该侧重于传达原文的意义和功能,而不是形式。
翻译应该注重目标语言读者的接受和阅读体验,保持原文的信息和情感完整性。
翻译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习惯和社会语境,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2. 正文2.1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1. 翻译质量提升: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的目标是传达原作中的意义和效果,而不是简单地对词句进行替换。
通过功能对等的翻译方法,翻译作品更能忠实地反映原作的思想和情感,提高了翻译质量。
2. 文学价值传承:功能对等理论注重保持原作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色,在翻译过程中力求保持原作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美感。
这样一来,读者在阅读译作时也更容易感受到原作的魅力,实现了文学价值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延续。
3. 文化传播促进:功能对等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以确保翻译作品能够被目标语言读者理解和接受。
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1 引言传统翻译理论把“对等”看作衡量译文质量的最可靠标准。
然而, 20世纪70年代,功能翻译理论开始兴起,,其代表人物是凯瑟林娜·莱斯(Katharina Reiss) 、汉斯·弗米尔(Hans Ver2meer)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
何为功能翻译理论,诺德的解释是:“功能主义,指的是功能或者是文本和翻译的功能的研究。
”它涵盖了多种理论方法,主要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主,还包括其他国家理论家的观点。
功能翻译理论给人们提供一个探讨翻译的新视角,实现了翻译理论从静态的语言翻译象征论向动态的功能翻译分析法的转化。
那么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有那些呢,它能否应用到文学的翻译中去呢?2 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莱斯、费米尔和诺德等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仅是人类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是一项须要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目的性交际行为。
的确,翻译需要译者与原本之间的交流。
由于语言种类、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原语作者的意图和采用的语篇形式与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存在着一定差异。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必要从译语读者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最核心的概念是翻译目的论( skopos theory) 与翻译行为理论(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
2. 1 目的论费米尔在他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提出了“目的”这个概念。
目的论中除了术语“目的”(Skopos)之外,费米尔还使用了与之其他有关联的词,比如目标(aim)、目的(purpose)、意图(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
目标(aim)指的是翻译行为最终达到的结果。
目的(purpose)指达到目标过程中的阶段。
意图(intention)是目标导向的翻译行为,既包括发送者以适当的方式产生文本,也包括接受者以适当的方式理解译文。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原始文本的功能。
在文学翻译中应用功能对等理论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处理并达到翻译的目的。
下面将从词汇翻译、句子翻译和意译翻译三个方面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首先是在词汇翻译中的运用。
功能对等理论表明在翻译中,应该考虑源语言(original language,简称OL)和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简称TL)之间的功能相同。
因此,在进行词汇翻译时,翻译者需要找到和源语言意思相近的目标语言词汇,并确保它们在意识形态上一致。
例如,在英文诗歌中,“绿色一年生草”(green annual grass)可能被翻译为“青草”(green grass)或“短命的草”(annual grass),这些词汇从表面上看可能与OL不同,但本质上它们有相同的功能。
其次是在句子翻译中的应用。
当翻译句子时,应该根据OL和TL之间的语法和文化特点,确保翻译能够实现相同的功能。
当需要使用长句时,翻译者应注意句子的结构是否能够保持一致,从而使读者能够理解原始文本的意思。
例如,在英文小说中,一句长句(complex sentence)可能被分成两个或多个简单句(simple sentences)来翻译,以确保TL读者能够理解句子的意思。
此外,翻译者还应该考虑OL和TL之间的文化差异,确保翻译能够传达出相同的情感和文化信息。
最后是在意译翻译中的应用。
在文学翻译中,翻译者需要进行意译翻译,将内容和情感都传达出来。
例如,在英文小说中,一个句子可能包含情感或象征,这些不仅包含了语言的交流,还包含了意象的传达。
因此,翻译者需要使用功能对等理论来确保翻译能够传达出相同的情感或象征。
综上所述,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强调译者必须理解文本的功能目的,并在翻译过程中确保其实现。
但需要注意的是,具体运用该理论时,应结合文学作品的特点进行实际操作。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一种注重翻译结果的理论,主张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翻译受众的需要,翻译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且该理论主张翻译应该根据源语言(SL)和目标语言(TL)之间的差异进行调整。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尤为重要。
诗歌、小说、剧本等复杂的文学作品不仅需要将原作中的意思传播出去,更需要传达原作中所表达的情感、文化、风格等因素,从而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像读原著一样感受到这些因素。
因此,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应用对于文学翻译的质量至关重要。
首先,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要求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翻译受众的特点。
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翻译者必须充分了解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读者群体等,以便能够找到最合适的翻译形式,从而保持原作的风格、文化和情感等元素在翻译过程中的连贯性。
其次,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提倡“再创造”的翻译策略。
在文学翻译中,很难通过直译的方式传达原作中的文化背景、文学风格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使用再创造的技巧。
通过采用局部文化化、整体文化化等策略,翻译者能够在目标语言中重现原著的情感、文化,使读者在读者目标语言作品时也能够感受到原著的情感和文化因素。
最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要求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翻译的目的。
在文学翻译中,翻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目标受众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原著中的情感、文化等因素。
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翻译者应该从目标受众的角度出发,找到传达原著中信息的最佳方式,从而达到信息的最大化传递。
总之,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其提倡“再创造”的翻译策略和注重翻译结果的思想,可以在文学翻译中传达原作的情感、文化和风格等重要因素,从而让目标语言读者能够体验到和原作相似的阅读体验。
当然,为了实现文学翻译的优秀质量,为翻译者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同时,需要采用多种翻译方法和技巧,从源语文本中充分挖掘信息,以实现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最大贡献。
浅析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批评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浅析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批评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赵凯伦摘 要:翻译理论与翻译批评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批评,其标准不同,翻译的效果也不同。
德国功 能翻译理论以及在其指导下的翻译批评不再拘泥于等值标准下的静态批评,而是转向以译文为中心,以是否 达到译者预期目的为标准。
翻译批评的动态模式从此就正式开启了。
关键词: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 文学翻译批评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6-0100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翻译学研究取得了飞速的进步。
在短短的二十年里,中国的翻译不断吸收接纳西方的研究成果,丰富着自己的翻译理论以及翻译实践,中国翻译界可谓是“百家争鸣”。
翻译理论的快速发展对翻译批评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而翻译批评是将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连接在一起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经验主义的评论开始受到普遍质疑,此时的翻译界更需要的是理论化的批评。
在众多翻译理论当中,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突破了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将翻译批评放在动态的环境中。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功能派理论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从1971年凯瑟林娜・雷斯将“文本功能类型”引入翻译研究,到汉斯・威密尔提出翻译目的论,再到贾斯塔・赫滋・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等,德国的翻译学家们的各种努力,基本上形成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
20世纪90年代初,克里斯蒂安・诺德在1997年发表的《目的行为》中将各种思想总结并发扬,全面阐述了功能派翻译,并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忠诚原则”,要求译者应同时对原文和译文环境负责。
诺德为译者在翻译文本时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内容可以根据语境进行再创作提供了标准。
从功能角度探讨翻译,还有语言学家尤金・奈达,他提出的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的概念,也影响着翻译。
形式对等追求译文对原文的再现,而功能对等侧重于再现原文的交际效果,即使译文读者产生源语读者对原文相类似的反应。
虽然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中的“功能”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的功能不尽相同,但两个理论都讲究重视译文读者对译作的接受度以及译者本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3期(总第393期)下C H IN E SE &FO R E IG N E N T R E PR E N E U R S一、引言自五四运动以来,文学翻译在我国翻译实践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文学翻译就必然产生文学翻译批评。
刘云虹(2002)指出“现今的翻译批评已摆脱了‘挑错式’和‘感想式’的不良倾向,但一直以来,传统的文学翻译批评仍将自身囿于文本之中,仍旨在对译者的素质和技能提出要求。
”这反映了我国的文学翻译批评尚未规范化,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仍处于把翻译批评限制于译者和译文的范围中,属于一种静态、单向的思维。
这说明我国的文学翻译急需形成一种体系,而要形成一种体系,就需要一种理论的指导(文军:2003)。
刘云虹(2002)认为,“文学翻译批评不应是一种直白的‘好’或‘坏’的评判,更不应该成为对译文和译者的责难。
”这里,刘云虹教授明确提出文学翻译批评不仅仅是评判译文和译者,而是有更广的范围。
许钧教授(1999)强调“除了原文与译文的转换,还应考虑到文化因素、读者审美习惯等诸多因素对翻译的制约与影响力。
”许钧教授进一步把文化因素和读者纳入文学翻译批评的评判因素之中。
从两位教授的评论中,可以得出文学翻译批评已不仅仅是囿于译者、译文、原文圈子中,而是更大范围内包括了文化因素、读者审美习惯等诸多因素。
以翻译目的为核心,标准多元化,兼顾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译者和译文多边关系,同时强调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功能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无疑兼容了刘许二人的观点,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二、功能翻译理论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凯瑟林娜·赖斯、汉斯·威密尔和贾斯塔·赫兹·曼塔利。
赖斯于20世纪70年代初出版《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此后,赖斯的学生威密尔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的目的论。
在威密尔“目的论”的基础上,曼塔利建立行为翻译理论。
20世纪90年代初,诺德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并进一步提出忠诚原则。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并非偶然。
在整个翻译史中,译者、尤其是文学翻译者,意识到在不同情况下需采用不同的翻译手法。
早期的翻译实践主要是词对词进行翻译,不考虑译文是否达到了预期功能。
而在实际翻译中,许多译者不时陷入一种窘境,一方面要忠实传达原文语言形式,另一方面又要使译文符合译语读者的习惯,这两方面难以考虑周全。
在这种情况下,功能翻译理论应运而生。
其目的就是要为翻译中这些难以把握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功能翻译理论就是为了指导文学翻译而诞生,这将对文学翻译乃至文学翻译批评提供强大助益。
功能翻译理论的行为翻译论肯定了翻译的文化交际性和互动性,视翻译为一种跨文化转换行为,而交际互动又涉及到翻译参与者,包括原文作者、译者、委托人、译文读者,这些个体的交际互动就构成了翻译行为。
而这种交际互动又与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交际互动的整个过程都与文化因素发生着关系,而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行为又同时伴随着特定的文化信息。
三、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1.目的语读者的重要性威密尔同时认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
翻译时,译者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
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就是处于特定文化中,有特定世界知识和交际需求的译文接受者。
因此,根据目的论,翻译可以被认为是为满足译语文化中读者的特殊需求而进行的一项语言转换活动。
翻译目的论肯定了译语读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这对文学翻译来说尤其如此。
针对的读者不同,翻译目的也将发生变化。
这就是说,翻译时读者因素也不容忽视。
2.忠诚原则功能翻译论的后期代表人诺德针对功能翻译理论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忠诚原则。
忠诚原则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诺德认为译者对译文接受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必须向他们解释自己所做的一切以及这样做的原因,另一方面,要求译者忠诚于原文作者,尊重原文作者,协调好译文目的与原文作者的意图。
收稿日期:2012-03-10作者简介:陈梅霞(1982-)女,宁夏中卫人,硕士,助教,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陈梅霞(北方民族大学,宁夏银川750021)摘要: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项有目的性、跨文化、跨交际的行为活动,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都纳入翻译研究范畴,从而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多元化、动态的研究视野。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以杨必翻译的《名利场》汉译本为例,探讨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关键词:名利场;文学翻译批评;功能翻译理论;译者;读者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6-0172-02【广角镜】Wide-angle lens1722012年第3期(总第393期)下C H IN E SE &FO R E IG N E N T R E PR E N E U R S(仲伟合:1999)由此可见,忠诚原则关切的是译者与其他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所以,在进行文学翻译批评时,除了考查译文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之外,还要看译文是否遵从了原文作者的意图,只有综合多方面进行翻译批评,才能对译文的优劣作出科学评判。
下面我们通过杨必翻译的《名利场》(以下简称杨译本),来具体分析如何运用功能翻译理论进行文学翻译批评。
本文选用的杨译本是1994年12月(译林出版社)印刷的版本。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杨译本的翻译目的。
在译本前言中杨必并没有明确说明她的翻译目的,但认为“萨克雷不甘心写小说仅供消遣,而要求自己的小说‘描写真实、宣扬仁爱’。
‘描写真实’就是无情地揭出名利场中种种丑恶;‘宣扬仁爱’就是写出某些人物宅心仁厚,乐于助人而忘掉自己。
同时认为萨克雷写小说力求客观,不以他本人的喜爱或愿望而对人物、对事实有所遮饰和歪曲。
”①这说明杨必在翻译时,也本着“描写真实、宣扬仁爱”的目的,力求译文与原文一样客观。
例如,原作者在第九章中谈到克劳莱爵士一家的写照时,对克劳莱爵士做了如下刻画:Vanity Fair ———Vanity Fair!Here was a man ,who could not spell ,and did not care to read ———who had the habits and cunning of a boor:whose aim in life was pettifogging:who never had a taste ,or emotion ,or enjoyment;but what was sordid and foul;and yet he had rank ,and honors ,and power ,somehow;and was a dignitary of the land ,and the pillar of the state.He was high sheriff ,and rode in a golden coach.Great ministers and statesmen courted him;and in Vanity Fair he had a higher place than the most brilliant genius or spotless virtue.杨必译文:好个名利场!我们且看这个人,他别字连篇,不肯读书,行为举止又没有调教,只有村野人那股子刁滑。
他一辈子的志向就是包揽诉讼,小小地干些骗人的勾当。
他的趣味、感情、好尚,没有一样不是卑鄙龌龊,然而他有爵位,有名气,有势力,尊荣显贵,算得上国家的栋梁。
他是地方上的官长,出入坐了金色的马车。
大官儿、大政治家,还要对他献殷勤。
在名利场上,他比天才和圣人的地位还高呢。
众所周知,萨克雷在写作手法上富于机智、善于讽刺,人物刻画惟妙惟肖,语言诙谐幽默。
原作中连用了两个“Vanity Fair ”,语气上既富强调,同时又夹杂着辛辣的笔触。
整段中,原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村野匹夫之辈凭借徒有虚名的爵位横行于名利场的卑鄙行径。
作为译者,杨必必须准确传达萨克雷的个人风格与写作风格。
译者将其译为“好个名利场”。
“好个……”在汉语中一般表示赞叹或讽刺,此处根据原文语境,表示讽刺。
整段中,译者基本上保留了原文的句式,采用了直译法,用词简洁明快,把从男爵的低俗趣味,道德沦丧刻画得淋漓尽致,揭示了名利场的真实写照,使译文在译语情景中达到了预期目的。
前文已经说过,文学翻译不同于其他体裁的翻译,在翻译时尤其要注重文化信息的传递。
杨必在这方面做得较好。
对译文中可能会使读者产生迷惑的地方都一一做了注释。
这样,译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故事情节,而且丰富了文化信息,使译本真正起到了文化传递功能。
例如第四章形容爱米莉亚与利蓓加的感情滋长得很快,像“贾克的豆梗一般,一夜的功夫就直入云霄。
”杨必对此做了注释:“穷苦的贾克得了仙豆,第二天起身,发现撒在园里的仙豆长得直入云霄,贾克攀附着豆梗上天,碰到许多奇遇。
”(杨必:40)这样一来,读者便了解了这个典故,又增加了文化知识。
又如第八章中提到从男爵一家吃饭时的食物有“M outon aux navets ”,汤是“potage de mouton a I ’Ecossaise ,外加“pomme de terre au naturel ”和“choufleur a I ’eau.”如果不做注释的话,读者必然不能理解此处为什么要用法语来形容。
杨必做了如下注释:“法国是著名讲究饭菜的国家,因此用法文菜名,显得名贵,实际上吃的菜不过是羊肉萝卜,苏格兰式羊肉汤,添的菜是白煮马铃薯和菜花。
”(杨必:89)如此,既能使读者一目了然,又间接说明了从男爵的吝啬和虚荣。
可见,在文学翻译中,注重文化信息的传递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增加了读者对异域文化的了解,而且直接影响到读者对译文的理解。
四、结语通过以上对《名利场》中译本的简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翻译目的的实现不在于使用何种翻译方法,而在于翻译目的是否实现。
为了实现翻译目的,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杨必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没有把自己局限于一种翻译方式。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翻译手段的采用不仅要切合译者的翻译目的,更要注重协调好原作者、译者和译语读者之间的关系。
但翻译目的的实现必须在忠实于原作者意图的前提下进行。
注释:①《名利场》杨译本前言落款为杨绛。
参考文献:[1]Thackeray ,W.N.Vanity Fair [M ].Beij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1994.[2]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3]杨必.名利场[M ].江苏:译林出版社,1994.[4]刘云虹.论文学翻译批评的多元功能[J].中国翻译:2002.[5]文军,高晓鹰.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6]杨自俭.简论翻译批评———《文学翻译批评论稿》序[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7]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责任编辑:陈丽敏)【广角镜】Wide-angle lens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