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美国质量管理模式和日本质量管理模式对比
美国质量管理模式和日本质量管理模式质量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各国企业都十分重视对产品的质量管理。
它们的管理思想和措施与各自的文化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国质量管理模式和日本质量管理模式。
美国是质量管理的发源地,无论是“统计质量管理法”还是“全面质量管理法”都源于美国。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美国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质量管理思想、质量管理组织制度和质量管理方法,被称为美国质量管理模式。
美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主要依靠操作者的技术;其后主要依靠事后检验;现在则是以预防为主。
首先,美国企业普遍重视产品质量。
美国企业界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有自己的选择权,这就是向生产者投“货币选票”,为了吸引这些选票,企业必须尽量了解消费者需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其次,美国企业强调质量的综合特性。
他们认为质量特性主要包括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产品应该融这五大特性于一身,产品质量应该是这些特性的总和。
再次,美国企业推崇“以预防为主”的观念。
他们虽然也注意成品的检验,但更注重工序过程中的预防,把质量问题控制在产品形成之前。
第四,美国企业非常强调高层管理人员的质量责任。
企业最高层领导人员都要接受质量管理培训,他们的工资、红利及其他奖励都要视质量管理成绩而定,有的企业质量管理成果在红利和奖励中的比例甚至达到40%。
第五,美国企业特别注重质量指标的完成。
他们将质量指标分解得很细,落实到每道工序和每个人,产品要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进行检验,追求100%的合格率。
美国企业的质量管理组织制度是与其质量管理思想相适应的。
首先,质量管理围绕高层领导和质量管理专家来实施,质量经理和质量管理专家在质量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
其次,将解决质量保证问题的权力分散,各部门在质量经理和专家的指导下分工负责,只有问题比较普遍时才向上级部门报告。
再次,常设管理机构和临时管理机构并存。
除质量促进委员会、可靠性委员会等常设质量管理机构外,美国企业还经常为特定目的设立临时质量管理机构,如福特汽车为生产专用部件而成立的临时工作小组等。
8s管理内容是什么
8S管理的实施技巧及其案例分享
8S管理的实施技巧
• 用眼睛观察,找出问题所在 • 用手触摸,检查设备是否正常 • 用脚行走,检查现场是否整洁 • 用心思考,提高8S管理效果
8S管理的案例分享
• 某制造企业通过实施8S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 某服务业企业通过实施8S管理,提高了客户满意度,提升了企业形象 • 某医疗企业通过实施8S管理,保障了医疗质量,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 工作场所较大,物品较多 • 生产设备较多,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 • 生产线较长,需要合理安排生产流程
制造业企业实施8S管理的成果
•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 保障产品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 • 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员工满意度
8S管理在服务业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服务业企业实施8S管理的特点
• 工作场所较小,物品较杂 • 客户较多,需要提供优质的服务 • 服务流程较多,需要合理安排服务流程
提高8S管理的效果
• 定期检查8S管理的实施效果 • 及时整改8S管理中发现的问题 • 持续改进8S管理方法和措施
CREATE TOGETHER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培训员工了解8S管理理 念 • 制作8S管理宣传资料 • 开展8S管理宣传活动
实施8S管理
• 按照8S管理的八个要素 进行实施 • 定期检查8S管理的实施 效果 • 及时整改8S管理中发现 的问题
持续改进8S管理
• 分析8S管理实施过程中 的问题 • 制定8S管理持续改进计 划 • 落实8S管理持续改进措 施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质量历史
(三)质量管理的国际化 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产品和资本的流动日趋国际化,相伴而产生的是国际产品质量 保证和产品责任问题。1973年在海牙国际司法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产品责任适用法律公 约》,之后,欧洲理事会在丹麦斯特拉斯堡缔结了《半于造成人身伤害与死亡的产品责任 欧洲公约》,同时,旨在消除非关税壁垒,经缔约国谈判通过的《技术标准守则》对商品 质量检测合格评定、技术法规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规定。由于许多国家和地方性组织相继发 布了一系列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制订质量管理国际标准已成为一项迫切的需要。为 此,经理事会成员国多年酝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9年单独建立质量管理和质 量保证技术委员会(TC176),负责制订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1987年3月正式发布 ISO9000~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该标准总结了各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将 之归纳、规范。发布后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并予以贯彻,适应了国际贸易发展需要,满 足了质量方面对国际标准化的需求。
六十年代在管理理论上出现了“行为科学论”,主张改善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 突出“重视人的因素”,注意人在管理中的作用。
精益管理发展历程
精益管理发展历程精益管理是一种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开发的管理理念,它的目标是通过消除浪费,提高效率和质量,实现组织的持续改进和创新。
下面将介绍精益管理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是精益生产。
20世纪50年代,丰田汽车公司开始研究如何提高生产效率。
他们观察到,许多生产活动都是无价值的浪费,如等待时间、运输、库存等。
为了消除这些浪费,丰田引入了“只生产客户需求的产品”的概念,即只根据订单生产产品,减少库存和等待时间。
此外,他们还实施了一系列精益工具和技术,如连续流、均匀产量、标准化工作等,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第二阶段是精益供应链管理。
20世纪70年代,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和质量,丰田开始关注供应链的管理。
他们发现,供应链中的不良品和延迟交货时间会对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
因此,丰田与供应商合作,建立了一个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努力减少产品不良率和交货时间。
此外,他们还引入了一些供应链管理工具,如Kanban系统、跨功能团队等,以确保供应链的顺畅运作。
第三阶段是精益思维。
20世纪80年代,丰田开始注意到,精益管理不仅仅是工具和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
他们意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持续改进和创新,需要培养员工的参与和创造力。
因此,丰田开始进行员工培训,鼓励员工提出改进意见,并将其纳入组织的决策过程中。
此外,他们还强调团队合作、持续学习和追求卓越的价值观,以推动组织的发展。
第四阶段是精益管理在其他行业的应用。
21世纪初,精益管理逐渐在其他行业中得到应用,如医疗、金融、教育等。
这些行业开始意识到,精益管理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效率和质量,并为他们带来竞争优势。
因此,他们开始学习和应用精益工具和技术,并逐步发展出适合自己行业的精益管理模式。
总而言之,精益管理发展的历程可以看作是从生产到供应链管理,再到思维方式和文化的转变。
它不仅仅是一套工具和技术,更是一种持续改进和创新的理念和方法。
随着精益管理在各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将继续发展和完善,为组织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供支持。
QC(质量管理)培训课件
2023/11/20
31
QC报告编写 6、设定目标 ➢目的:
1、明确通过小组活动,将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 设定目标是明确小组活动要把问题解决到的程度,是小组对解决问
题的追求,它可以使小组在今后的活动中全力以赴,来实现这个目标。 2、为效果检查提供依据。
在整个活动实施完毕后,检验改进的效果是否达到预定要求,目标 就是对比的主要依据。
29
QC报告编写
5、现状调查 ➢任务: 1、把握问题的现状。 对现状进行全面、彻底的调查,弄清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明确 从何处入手解决问题。即使选题时已经掌握了问题的总情况,也要将 具体问题调查清楚,以便找规律。 可以在统计报表中进行调查,也可在现场实地进行。
2、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为设定目标提供依据。 问题的症结是解决课题的关键,是这一问题的主要矛盾。找到它,
2)组员的职责和要求 按计划参加活动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按时完成分配的任务并作好记录。 发现问题并提合理化建议。
2023/11/20
11
9、QC小组活动的基本条件
1)领导对活动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支持。 2)职工对活动有认识、有要求。 3)有一批活动骨干。 4)有健全的活动制度。
QC基础理论知识
2023/11/20
12
10、QC小组及课题的注册
1)QC小组每年注册一次,不搞终身制。 2)对半年无活动的小组予以注销。 3)课题注册是在课题确定后注册。 4)一年中有几个课题,就注册几次。
QC基础理论知识
2023/11/20
13
2023/11/20
QC的基础理论知识 QC小组活动程序及报告编写 QC统计方法及工具使用 QC成果案例分析
D阶段一个步骤: ➢按照制定的对策进行实施。
日本全面质量管理
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经历了1946-1954年引进和推广美国的统计质量管理阶段(SQC),1955-1970年推行全面质量控制阶段(TQC),1970年以后质量管理技术方法大发展阶段。
目前,日本大多数企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有以下鲜明的特点:把质量管理提到了经营思想革命的高度。
日本企业界认为,抓住质量管理中心环节,即可带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链条。
因此,通过建立和运行以质量为中心的综合管理体系,组织企业所有部门、全体人员积极参与,从而科学地、经济地开展研制、生产、售后服务等经营活动,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日本企业突破了以往狭义的质量概念,由产品质量扩大到产量、成本、交货期等多方面。
不是仅仅局限于生产过程,而是强调“以市场、顾客、消费者为中心”,动员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在设计、试制、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中实行系统的质量管理。
倡导企业中所有部门的积极参与。
它不仅仅限于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部门,也涉及到新产品开发、成本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以及劳务管理等部门。
日本企业认为,质量管理不单单是质量部门的事,强调企业的所有部门都有责任来保证产品质量。
在日本企业,从企业领导到每一个从业人员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参加质量管理活动,如自愿或半自愿组成的质量活动小组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据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估计,1962年-1972年日本企业通过质量管理小组提合理化建议500万项,增加250亿美元的收益,比日本195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还要多。
全面质量管理的触角延伸到了对供货方的引导和控制。
在企业之间,通过订货企业对外协企业的质量管理指导,把外协企业紧紧地扣住,从而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盘工作。
TQM理念背景八十年代的美国,在饱受日本竞争压力之余,兴起向日本企业学习的风潮。
他们发现,日本质量管理理念原来是源自美国质量大师包括:戴明、朱兰、克劳斯比…等人。
职是之故,美国政府与企业开始将质量管理原则纳入质量管理范畴,鼓励组织全员投入持续改进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活动,因而创造出TQM一词。
药品GMP的历史与发展
药品GMP的实质
建立高度的质量保证体系 指建立一个质量管理部门,其权限要从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维修、仪器校正、标准操作规程和方法等相适应的验证及管理体制。
保证药品质量安全有效:GMP是质量保证的组成部分,用以确保药品生产的一致性,符合质量标准,达到其使用目的和销售许可的要求。GMP的条款主要是针对消灭药品生产过程中的隐患,使差错减少到最低程度。
美国1973年规定:凡不符合GMP的医药品禁止输入,自1994年1月起,进入欧共体国家的药品需出口国药政当局出具符合GMP要求证明
国际形式需要
实施GMP目的
1
1982年,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制订的《药品生产管理规范》(施行稿)
2
1984年,中国医药工业公司修订《药品生产管理规范》
4
1992年,卫生部27号令颁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2年修订)
统一内容、标准和要求,引入技术、质量竞争机制,促进药品生产技术的健康发展。
实施药品GMP的意义
体现国家药品管理水平规范化管理的程度,标志着药品经济及相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相互依赖和制约。
继承和发展民族工业,为参与国际药品贸易竞争奠定基础。
壹
贰
实施药品GMP的意义
药品GMP认证的含义
药品GMP认证是国家依法对药品生产企业(车间)实施监督检查并取得认可的一种制度,是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组成部分,是药品和药品生产许可的必要条件。
文件管理的定义
文件管理是指文件的设计、制定、审核、批准、分发、培训、执行、归档和变更的一系列过程的管理活动。
建立一整套文件化管理体系
01
明确管理和工作职责
02
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的教材
03
5S管理的历史发展
六西格玛是一种质量管理方法,与5s相互补充。通过六西 格玛的推广,5s管理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培训和咨询
许多培训机构和咨询公司都在推广5s管理理念和方法,帮 助企业和组织更好地实施和应用5s。
5s在全球的应用效果
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实施5s管理,企业可以减少寻找物品的时间,提高工 作效率。同时,整洁有序的工作环境还可以减少工作中的 错误和事故。
01
促进创新
5S管理为员工提供了更安全、舒适、开 放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创新 精神,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02
03
提升企业形象
实施5S管理可以展示企业的专业性、 规范化、标准化,提升企业的社会形 象和声誉。
THANKS
感谢观看
5s管理的历史 发展
作者:XXX 20XX-XX-XX
contents
目录
• 5s管理的起源 • 5s管理在日本的发展 • 5s管理在全球的发展 • 5s管理在中国的应用 • 5s管理的未来发展
01
CATALOGUE
5s管理的起源
5s的起源
5S起源于日本,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初期。
当时日本的一些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 质量,开始推行整理(Seiri)、整顿(Seiton )、清洁(Seiketsu)等管理方法。
这些方法逐渐演变,并被整合在一起,形成了 5S管理体系。
5s的演变
01
5S在日本最初是被应5S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包括服务
04
CATALOGUE
5s管理在中国的应用
5s在中国的推广
5s管理起源于日本,逐渐在全球范围 内得到推广和应用。在中国,5s管理 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特别是 在制造业和工业领域。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标准化组织(ISO)
1.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其第 一套管理标准—ISO9000系列 标准;适应全球化贸易的质量 体系认证从此拉开帷幕 2.同年美国国会通过《马尔科 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提高法” 公共法案100-107”》
小Q制作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国家质量奖(大Q)
由产品和服务质量满足顾客要 求向大质量综合满足顾客及相 关方需要,质量管理由“全面 的质量管理”向“全面质量的 管理”的演进。(日本戴明奖, 欧洲质量奖,美国波多里奇国 家质量奖)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质量检验阶段QC
美国泰勒(F.W.Taylor)提出 将质量检验作为一种管理职能 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建立专门的 检查部门和检查制度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C
1961年美国通用费根堡姆 (Feigenbaum)提出全面质量 管理 TQC实施全员,全过程, 全企业的管理
20世纪初
20世纪20—30年代
50年代日本引进美国质量管 理方法进行创新得出全公司质 量管理 CWQC,并首创QCC质 量管理小组,5S,全面生产维护 TPM ,质量功能QFD ,丰田生 产方式 TPS等归纳了质量新 老”七种”工具
小Q制作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零缺陷管理Crosbyism)
美国质量专家克劳斯比 (Crosby)提出质量免费确定 质量的艺术。第一次就把事情 做对和零缺陷.明确需求,做 好预防,一次做对,科学衡量
卓越绩效(TQC-TQM)
中国质量奖(ISO)
中国质量协会于2001年启动 全国质量管理奖评审工作,并 从2005年颁布新标准 GBT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 则》,GB/Z19579《卓越绩效 评价准则实施指南》
小Q制作
质量创新 QX
6S管理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一种以员工健康 和安全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在6s管理 中,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概念被广泛 应用,旨在通过保障员工职业健康和 安全,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 效率。
3
6S管理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进一步证明 了其对于提高企业效率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02
6s管理的定义和重要性
6s管理的定义
• 6S管理是一种起源于日本的先进管理方法,它通过规范现 场、现物,营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 习惯,从而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产品品质,并树立良 好的企业形象。6S管理包括整理(Sort)、整顿( Straighten)、清洁(Sweep)、标准化(Standardize) 、维持(Sanitize)和自律(Self-discipline)六个方面。
。
5S包括整理(Seiri)、整顿( Seiton)、清扫(Seiso)、清
洁(Seikeetsu)和素养( Shitsuke),而6S则是在此基 础上增加了安全(Security)。
6S管理最初是为了提高企业的 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创造一个 整洁、有序、安全的工作环境。
6s在日本的起源
01
6S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最初是在20世纪50年代, 由日本的一位企业家提出并实施。
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以质量为核心、全员参与的管理理念。在6s管理中,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被广泛应用,旨在通过提高产 品质量、降低不良品率,提高客户满意度。
全面质量管理注重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检验测试到产品交付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强调持续改进和预防 为主。
(完整版)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质量管理的发展,按照所依据的手段和方式来划分,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质量检验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
就是说通过严格检验来控制和保证转入下道工序和出厂的产品质量。
1、操作者的质量管理:二十世纪以前,产品的质量检验,主要依靠手工操作者的手艺和经验,对产品的质量进行鉴别、把关。
2、工长质量管理:1918年,美国出现了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强调工长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
于是执行质量管理的责任就由操作者转移到工长。
3、检验员的质量管理:1940年,由于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职能由工长转移到专职检验员。
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了专职的检验部门,配备有专职的检验人员。
用一定的检测手段负责全厂的产品检验工作。
专职检验的特点就是“三权分立”,即有人专职制定标准;有人负责制造;有人专职检验产品质量。
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在产品中挑废品、划等级。
这样做虽然对保证出厂产品质量方面有一定的成效,但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其一,出现质量问题容易扯皮、推委,缺乏系统的观念;其二,只能事后把关,而不能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作用,待发现废品时已经成为事实,无法补救;其三,对产品的全数检验,有时在技术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如破坏性检验),有时在经济上是不合理、不合算的(如检验工时太长、检验费用太高等)。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这些缺点也就越来越显得突出。
第二阶段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军需品的特殊需要,单纯的质量检验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
因此,美国就组织了数理统计专家在国防工业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数理统计专家就在军工生产中广泛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生产过程的工序控制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保证和改善了军工产品的质量。
后来又把它推广到民用产品之中,这给各个公司带来了巨额利润。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在生产工序间进行质量控制,预防产生不合格品并检验产品的质量。
丰田精益生产发展历史
丰田精益生产发展历史介绍丰田精益生产是一种管理方法,它起源于丰田汽车公司,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制造业的一种最佳实践。
精益生产的目标是通过减少浪费、提高效率和质量,实现持续改进和客户满意度。
本文将深入探讨丰田精益生产的发展历史。
起源丰田精益生产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
当时,丰田汽车面临着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导致了产品交付周期长和质量不稳定。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丰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最终形成了精益生产系统。
丰田生产方式丰田生产方式是丰田精益生产的前身,它是由丰田创始人丰田喜一郎在20世纪30年代引入的。
这种生产方式强调通过从工人那里收集意见来改进生产过程,并注重提高每个工人的技能和参与度。
精益生产系统精益生产系统是丰田精益生产的核心,它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丰田工程师太田治郎领导开发的。
这个系统是基于几个关键观念,包括及时交付、零库存、小批量生产和持续改进。
通过这些观念,丰田成功地实现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
精益生产的原则精益生产系统有几个重要的原则,其中包括:1.提供价值–客户需求是价值的决定因素。
生产过程应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优化,最大程度地提供价值。
–消除浪费,只专注于添加价值的活动。
2.识别价值流–精益生产强调了对价值流的分析和理解。
价值流包括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交付的整个生产过程。
–通过识别和理解价值流,可以找出并消除其中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
3.平衡生产–平衡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避免过度生产和欠生产的状态。
通过平衡生产,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高效率。
4.建立拉动系统–拉动系统是指根据客户需求来控制生产计划和物料供应。
–通过建立拉动系统,可以减少库存和等待时间,提高生产的反应速度。
发展历程丰田精益生产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不断完善和改进。
TPSTPS,即丰田生产系统,是丰田精益生产的另一个名字。
在20世纪70年代初,精益生产开始在国际上引起关注,并被称为TPS。
丰田将其成功的生产系统带到了全球,并在制造业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日本电产3Q6S管理
THANKS
感谢观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全面实施。
不良品预防与处理机制
不良品预防
通过严格的生产过程控制和检验手段, 预防不良品的产生,包括原材料控制、 工艺控制、设备维护等方面的措施。
不良品原因分析
对不良品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找出根本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 改进,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不良品处理
对已经产生的不良品进行分类、标识、 评审和处理,确保不良品得到及时有 效的处理,防止不良品的再次发生。
建立公平、透明的晋升机制,为员工提供晋 升机会,激发其工作动力。
精神激励
培训与发展机会激励
通过颁发荣誉证书、优秀员工评选等方式, 给予员工精神层面的激励,增强其归属感和 成就感。
为员工提供丰富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帮助其 提升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促进其职业发展。
06
企业文化建设与传播
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构建
核心价值观确立
明确企业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发展方向。
行为准则制定
制定员工行为准则,规范员工在工作中的行为表现。
企业文化特色挖掘
深入挖掘企业历史、传统和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 化。
内部传播渠道和方式选择
内部刊物编发
定期编发企业内部刊物,传播企业文化理念、动态和成果。
员工培训与教育
通过新员工培训、在职员工教育等方式,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 知和理解。
多元化培训方式
采用线上课程、线下实操、工作坊、研讨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以满足员工多样化的学习 需求。
培训效果跟踪与评估
通过考试、问卷调查、实操评估等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持续跟踪和评估,确保培训目标的 实现。
全面质量管理与日本的崛起
全面质量管理与日本得崛起—传统文化与现代理性得成功融合日本就是当今世界公认得经济大国、技术大国。
日本企业得广告充斥世界得各个角落,日本产品从家用电器到小汽车遍及世界各地。
在国际市场中,“日本制造”已经变成高质量得代名词。
日本得成功,与战后从美国引进质量管理并加以创新就是分不开得。
本文将分五部分来叙述日本引进质量管理得社会背景、引进后得发展与创新,文末并对其成功从文化背景做一探讨、分析。
一终战前日本产品得质量问题日本经济在战前已具相当规模。
但一战后日本逐渐脱离国际社会进入独立发展期,其生产管理也与其她技术一样中断了与外国得交流、另外,美国自20年代以来为保证大规模批量生产商品得质量,在生产过程中引进了质量管理。
二战期间美国工业转产军品后更加重视产品生产中得质量管理方法,故二战中美军武器装备质量很高。
而日本战前生产管理水平已落后于欧美,加之战时大批熟练工人被征入伍,使劳动力质量更加低下。
战时管理工厂得军方不搞产品质量管理,只追求数量,结果导致日军武器故障远较美军为高,战争末期,日本海军飞机参战率仅为20%,而美军为80%。
当时日美两国飞机生产量比率为1:5,加之质量效率得差距,导致日美空战实力悬殊。
另一典型事件揭示了当时日军装备质量间题得严重性。
中途岛大海战就是太平洋战争得一场关键性战役。
当时航空母舰就是制海权得决定因素,故日海军主力联合舰队企图一举歼灭美海军航母,以掌握制海权,进而击败美军。
当联合舰队驶至中途岛西北美航母活动海域后,派数架侦察机沿不同方位搜索,搜索到美航母舰得日机却因无线电发生故障无法向航母报告。
结果,当日侦察机返回母舰,日机得到情报准备去轰炸美航母前几分钟遭到美机袭击,致使联合舰队主力被歼。
若当时日机无线电没发生故障得话,中途岛海战结局发生转换。
一个小小无线电报话机质量竟然使战局发生转变。
甚至有人认为,¹质量管理得应用决定了二战得胜负。
二质量管理得引进战后,美军进驻日本之初,常因电话发生故障而困惑。
精益管理发展历程
精益管理发展历程
精益管理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二战后的日本。
战后,日本的经济陷入了困境,资源匮乏,生产效率低下。
为了重建经济,一些日本公司开始采取精益管理的方法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1950年代,日本汽车制造商丰田公司开始实施精益生产系
统(Toyota Production System,简称TPS),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TPS主要关注消除浪费,提高流程效率和质量控制。
丰田的成功引起了其他公司的关注,并开始采用类似的方法来改进生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精益管理逐
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一些国际公司开始学习和引入精益管理的原则和工具,如价值流映射、5S整理、持续改进
和团队合作等等。
这些公司发现,通过消除浪费,提高流程效率和质量,可以节省成本,并提高客户满意度。
另外,精益管理也逐渐扩展到服务行业。
服务行业的过程多样且复杂,但是精益管理的原则同样可以应用于服务流程中,例如消除等待时间、减少错误和提高服务质量。
如今,精益管理已经成为了一种广泛应用的管理哲学和方法论。
许多公司将其作为持续改进的基本原则,并通过培训员工,建立精益团队和改变组织文化来实施精益管理。
精益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不断的改进,实现高效、高质量和高客户满意度的生产和服务流程。
质量管理体系的由来和发展
质量管理体系的由来和发展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QMS)是一个用于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框架,它涉及到组织内部的流程、资源和制度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质量管理体系的由来和发展。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由来在工业化进程加速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大规模生产和贸易的需求引发了对质量控制的关注。
这个时期,产品的质量问题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声誉和市场地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企业采取了各种方法,如检验和品管工具的引入。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质量管理体系由日本企业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引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面临着重建经济的任务,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以满足国际市场需求,他们引进了美国的质量管理方法,如统计过程控制(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SPC)和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 QA)。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离不开几个重要原则的指导。
1. 客户导向:质量管理体系必须根据客户需求和期望进行设计,并提供满足这些要求的产品和服务。
2. 过程方法:质量管理体系应该基于过程方法,通过管理各个相互关联的活动和过程,以确保最终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3. 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需要不断寻求改进,通过监控和评估,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以提高效率和质量水平。
4. 导向领导:领导层的承诺和参与对于建立和维护质量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5. 持续的认识和培训:为了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员工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意识和知识水平。
三、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以下是其中的几个重要阶段:1. 质量控制阶段:20世纪初,企业开始重视质量控制,采取了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和检验工具来监控和改善产品质量。
2. 质量保证阶段:20世纪40年代后期,质量保证概念开始兴起,企业关注整个生产过程,以确保产品符合标准和规范。
pdca的发展过程
pdca的发展过程PDCA(Plan-Do-Check-Act)是一个持续改进的管理循环模式,其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下面是PDCA发展的主要里程碑:1.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沃尔特·A·什韦尔(Walter A. Shewhart)首次提出了基于统计方法的QC (Quality Control)循环模式。
他将质量管理过程分为计划、执行、评估和改进四个阶段,并强调了在每个阶段中使用数据分析来支持决策。
2. 20世纪50年代,日本质量管理先驱之一的伊藤忠三(Yoshio Ishikawa)将QC循环模式引入到日本,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标准QC循环模式。
该模式在QC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标准化的强调,强调了通过制定和遵守标准来改进质量。
3.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质量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矢田部良明(Yoji Akao)进一步发展了标准QC循环模式,提出了“P-D-C-A”这个缩写,并将其称为PDCA循环。
4. 1986年,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矢田部良明首次将PDCA循环引入到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质量管理标准中,作为持续改进的基本原则。
5. 自此以后,PDCA循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成为许多质量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的核心工具。
它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医疗保健、项目管理等。
总的来说,PDCA循环的发展过程可以视为从QC循环到标准QC循环,再到PDCA循环的演进过程。
PDCA循环的提出和应用使得持续改进的理念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成为许多组织实现卓越绩效的重要方法和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的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日本的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日本企业界开始意识到他们在产品质量方面的恶劣口碑是日本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企业界的有识之
士着手年复一年、常抓不懈地实施质量变革。
最开始进行革新的是日本的通讯设备制造业,他们从美国引入了现代质量管理的概念和方法,并特别重视质量控制过程中应用的统
计方法。
而扩展成为全国性的质量变革则紧紧地与一个日本组织和
一个美国人联系在一起。
成立于40年代的日本科学技术联盟(JUSE)
从1949年开始设立由企业、大学和政府人员构成的质量管理研究小组,并定期开办“质量管理基础课程”将小组的成果传达给产业界,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举办约90期,约3万人参与学习,这些人员
成为了日本企业质量管理活动的`主力军。
JUSE于1950年邀请美国的戴明博士(W.EdwardsDeming),一位
抽样理论和质量管理专家,访问了日本,并为JUSE技术专家和各地
企业高层举办了质量课程或讲座,通过一年的授课戴明的理论在日
本受到了尊敬和推崇。
在JUSE的宣传和推动下,日本掀起了质量管
理的热潮,定于每年的十一月为“质量管理月”,而戴明捐出了讲
义费而设立了“戴明奖”,这一奖项迄今仍是日本企业深受重视的
最高质量荣誉。
在头十年,质量管理和统计技术的应用仅限于制造和检验领域,尽管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很显然,对于实现顾客满意这一主
要质量目标而言,它并非充分条件。
为实现这个目标,无疑必须重
视制造前的过程,而且还必须强调在检验后的过程中应用质量管理
方法。
日本从60年代初开始将质量管理的概念拓展为全公司质量管理(CWQC),它的特征显而易见:一方面覆盖范围从市场调查到售后服
务非常广,另一方面全员参与。
在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这种独创
的管理体系突出了三个特点:重视教育和培训;进行“方针管理”;
注重内部审核或者“质量管理诊断”。
众所周知,这些方法甚至术
语被1987年颁布的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吸收后向全世界推广。
伴随着CWQC活动的深入,人们日益认识到一线工人的重要性:
没有这些工人的日常努力,就不可能实现所制造产品的符合性质量。
具有创造性的质量组织QC小组(又称为品管圈)诞生了,从1962年
5月第一个QC小组在JUSE注册到90年代中期,共产生了约40万
个QC小组,注册参与者超过300万人。
QC小组组长由工人担任,
并建立自主管理体系;小组选择的课题不仅包括减小缺陷、提高生产率、降低制造和检验成本,而且还包括设备维修、生产计划和其它
方面的改进;在小组活动中常用的统计工具被称为“七种工具”。
随
着CWQC延伸到服务业,QC小组活动一样在各类服务业企业中显示
出活力和良好的效果。
发源于50年代的日本质量革命是在全公司范围内应用统计质量
控制的概念和方法的结果,最终导致日本的产品质量在70年代追上
了西方世界。
对于这场革命为什么在日本相对容易实现,通常有三
个方面的解释:
一是日本是同种语言同一种族构成的单一的社会;
二是日本有一个全面的义务教育体系,总体上教育水准很高;
三是日本公司实施终身雇佣制,员工跳槽率低。
此外,日本在科学、文化以及技术方面的制度非常健全,比如早在1885年实施了
《专利法》,也极大促进了日本的质量革命。
日本沿着质量革命的路线继续前行。
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促
使日本利用日渐成熟的质量体系开展节能活动,包括生产过程中的
节能和开发节能产品。
80年代大部分日本公司尝试开展多角化经营,并始终保持着对
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浓厚兴趣。
此时日本的质量奇迹开始震惊世界,
日本产品凭借其卓越的质量大量进入美国市场并加剧了美国的质量
危机,美国NBC甚至于1980年6月播放了纪录片《日本能,我们为
什么不能?》而引发强烈反响,从此美国公司开始利用各种质量管理
理念和方法去改善产品竞争力,包括重视戴明、朱兰等在日本成功
的本土质量专家的意见,并在上世纪末在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
程度的成绩。
进入新世纪,在经历了房地产泡沫等国内外经济危机后,部分日本企业特别是海外投资企业在质量理念上出现了一些变化。
有报道称,去除过剩质量而“达到顾客能接受的质量门坎即可”已经成为
部分企业的质量新观念,这种现象是否具有代表性则有待进一步观察。
总结半个多世纪的质量管理历程,日本不仅创造和延续了一个奇迹,而且为丰富质量管理体系知识系统贡献巨大。
日本对来源于美
国的质量管理方法进行了发展创新,提出了全公司质量管理(CWQC),首创了QC团队质量改进方法、田口质量工程学、5S现场管理以及TPM全面生产维护、QFD质量功能展开和JIT丰田生产方式等,归纳
了“老七种”、“新七种”工具并普遍用于质量改进和质量控制,
使质量管理涵盖了大量新的内容。
从此质量管理的手段不再局限于
数理统计,而是全面地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