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主要节日和饮食文化探讨

合集下载

欧洲的美食与饮食文化

欧洲的美食与饮食文化

欧洲的美食与饮食文化欧洲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多元文化的大陆,其独特的美食与饮食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行者和美食爱好者。

从西方的烹饪技巧到地中海的迷人味道,欧洲大陆为人们带来了许多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佳肴。

本文将探讨欧洲的美食特色,饮食传统以及它们与当地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一、美食特色欧洲拥有众多的美食特色,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独特的菜肴和烹饪技巧。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欧洲著名的美食特色。

1. 意大利披萨:意大利的披萨被誉为世界上最好吃的披萨之一。

它以其脆皮和丰富多样的配料而闻名于世。

从经典的马尔加莉塔披萨到创意无限的海鲜披萨,意大利披萨满足了不同口味的需求。

2. 法国奶酪:法国以其丰富的奶酪种类和精湛的奶酪制作工艺而闻名。

布里,卡门贝尔和罗克福奶酪等都是法国最受欢迎的奶酪品种之一。

法国人将奶酪作为主要的食物配料或餐前小吃,形成了独特的奶酪文化。

3. 西班牙海鲜饭:西班牙的海鲜饭(Paella)是该国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

它采用丰富的海鲜和独特的调味品,以及米饭,完美地展现了地中海风味。

二、饮食传统欧洲的饮食传统根植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传统不仅体现了当地人的饮食偏好,还反映了他们对食物和饮食的独特态度。

1. 意大利面食文化:面食在意大利饮食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从意大利面到千层面,意大利人对面食有着独特的品味和制作技巧。

在意大利,面食是传统的家庭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法国餐桌文化:法国人对待饮食非常讲究,认为用餐应该是一种享受。

法国的餐桌文化注重食材的新鲜和质量,讲究食物的搭配和味道的平衡。

3. 英式下午茶:英国人对于下午茶有着独特的热爱和仪式感。

下午茶包括茶叶、小糕点和三明治等,是英国人社交和放松的一种方式。

三、与文化的紧密联系欧洲的美食与饮食文化与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密不可分。

它们不仅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更融入到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和传统习俗中。

1. 地域特色:欧洲地域广阔,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美食特色。

中西传统节日饮食习俗比较

中西传统节日饮食习俗比较

中西传统节日饮食习俗比较民以食为天。

每每想到过节就会和食物联系到一起,比如除夕的年夜饭是少不了的,一家子聚在一起其乐融融;正月十五元宵节当然是吃元宵了;五月五过端午,要吃粽子;八月十五中秋节要吃月饼等等。

节日饮食在我国节日文化中所占比重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并没有听说在西方传统节日里要专门吃什么食物,拿最有代表性的圣诞节(目前在我国也很流行)来说,在这一天人们聚在一起庆祝节日的主食――火鸡,好像没什么印象,反而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贺卡,圣诞礼物给我们的印象更深。

另一西方重要传统节日――感恩节,我们对节日本身的意义――“感恩”,“感谢”的关注比在这一天吃什么的关注要高。

饮食习俗是人类饮食文化中的社会性规定和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

由于中西方在地域,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不同,两者在节日饮食方面存在着差异。

一.饮食习俗内容在中西方节日文化中所占比重不同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节日里占据重要地位,庆祝活动在西方传统节日里占据主要位置,饮食习俗内容相对较少。

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都有自己具有代表性的食物。

像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大年初一吃饺子。

饮食文化是我国传统节日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说明我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多彩多姿,饮食文化和传统节日有密切关系,也是我国传统节日的一个显著特点。

我国传统节日习俗在农业社会形成,当时普遍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业生产是人们生活的主要活动,当时人们的愿望就是满足基本需求。

平常时候的饮食内容不是很讲究,但是过节的时候,也希望改善一下生活,所以食品成了当时节日的一个符号。

当然饮食不是节日的全部。

像是春节这样一个综合性的节日,守岁,放爆竹,拜年等节日活动也占据了春节的很多内容。

反观西方的传统节日。

西方传统节日的制定大多与宗教有关,确切的说是和基督教有关。

由于西方人对耶稣的信仰,复活节,圣诞节才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

也正是由于这个信仰,使得节日意义成为对耶稣的纪念。

对于一个基督教徒来说,复活节和圣诞节是异常神圣的。

中西方节日饮食比较

中西方节日饮食比较

中西方节日饮食比较作者:李霖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0期摘要: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巨大,各具特色,在传统节日习俗方面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节日饮食是节日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反映了各个民族的文化内涵。

中国和西方国家节日饮食特点的不同,反映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西节日;节日饮食特点;文化差异作者简介:李霖芳(1988-),女,河南省南阳市人,郑州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1节日作为人们约定俗成的比较重要的日子,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

由于中西方在地域、思想、文化方面的不同,因此它们在饮食特点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农业社会,在此期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节日习俗。

由于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的日常饮食大都比较简单和随意,但是到了节日期间,尤其是到了丰收的时候,人们都会想改善一下生活。

因此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期间,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期间,美食是重中之重。

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多源于宗教尤其是基督教。

从英语词源上看,“节日”(holiday/holyday)一词本来就是“神的日子”或者“献身宗教的日子”。

1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是西方最典型的基督教节日。

这些节日的主要内容是缅怀上帝,坚定对上帝的信仰。

西方人崇尚自由、个性,因此他们的庆祝方式比较注重玩乐,充分张扬了个人主义。

2西方人在节日期间的饮食也有自己的传统,但是对比“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来说就简单了很多。

一、中国节日饮食具有鲜明的农业文明特点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因此春节时的饮食习俗是我们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显著体现。

在古代,春节就是立春之日。

俗语道“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也是人们播种的日子。

春节的传统食物是春盘、春饼、屠苏酒,它们对于农耕劳作的人们非常有帮助。

现在,春节更多的成为了一个全民欢庆的最具中国特色的节日,人们从天南海北回到自己的家乡,品尝各具特色的地道美食。

国内外重要节日详解及庆祝方式

国内外重要节日详解及庆祝方式

国内外重要节日详解及庆祝方式1. 引言部分内容如下:概述:节日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许多令人期待和庆祝的重要节日。

这些节日不仅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同时也承载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本文将详细介绍并比较国内外几个重要节日,探讨其庆祝方式、饮食习惯以及礼物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与共同点。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来探讨国内外重要节日的详解及庆祝方式。

首先是引言部分,对文章进行概述和介绍,明确目的。

接下来会依次介绍国内三个重要节日: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然后转向国外三个重要节日: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Christmas(圣诞节)、Diwali(排灯节);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比较不同地区庆祝节日时饮食传统、礼物文化和庆祝活动的特色;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国内外重要节日之间的异同,并探讨庆祝方式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以及未来国际化趋势与挑战。

目的: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国内外重要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增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通过比较不同节日的特点和庆祝方式,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相似之处并体会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魅力。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庆祝方式对于传承历史与传统、凝聚人们情感、传达社会价值等方面的重要性与影响。

未来,随着全球化交流的加深,各国节日间的相互融合也将持续加强,这也带来了新挑战和机遇,对此我们也将进行初步展望。

请根据以上提示完成文章"1. 引言"部分内容。

2. 国内节日2.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并持续到正月十五。

这是一个家庭团聚和庆祝新年的时刻。

春节庆祝活动包括辞旧迎新、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赏花灯等。

春节期间,人们会亲戚朋友互相拜访交流问候,并进行丰盛的家庭聚餐。

传统食物有饺子、汤圆和年糕,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富裕。

此外,红包也是春节的重要传统之一,长辈会给晚辈或员工发红包,意味着好运与吉祥。

国外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

国外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

国外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1. 概述介绍国外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对于理解和体验异国风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的国外传统节日为例展开探讨,包括美国的感恩节、法国的圣诞节、墨西哥的追思节和中国的春节。

2. 美国感恩节美国的感恩节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在这一天,美国人会举行盛大的家庭聚餐。

传统的感恩节餐桌上必不可缺少的是烤火鸡,其余配菜包括蔓越莓酱、南瓜派以及玉米面包等。

此外,红薯与焦糖是感恩节餐点中的常见组合,它们代表着丰收与甜蜜。

这样丰盛的聚餐体现了美国人对过去一年的感恩之情。

3. 法国圣诞节法国的圣诞节是每年12月25日,这一天法国人会在家人和朋友间举行一顿盛大的晚餐。

传统的法国圣诞大餐以各种精美的传统法国菜肴为主,包括鹅肝酱、蜗牛、奶油蘑菇汤以及烤火鸡等。

此外,甜点也是法国圣诞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布丁和蛋糕。

法国人喜欢在这一天享受慢慢品味的美食,彼此分享快乐与温暖。

4. 墨西哥追思节墨西哥的追思节是每年11月1日和11月2日,用来纪念亡故的亲人和朋友。

这一节日中,墨西哥人会准备因追思而特制的传统食物,其中最著名的是亡灵面具。

这是一种用彩色糖制作的面具,代表死者的灵魂。

此外,甜品骷髅糖也是追思节的传统之一,墨西哥人相信这些食物能唤起死者的灵魂,并为他们提供喜欢的事物。

5. 中国春节中国的春节是根据农历变动的,通常在1月底或2月初举行,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期间,中国人特别重视饮食文化,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享丰盛的团圆饭。

传统的春节食物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春卷、饺子和年糕。

春卷象征着吉祥和福气,饺子则代表着财富和团圆。

另外,在南方地区,年糕是春节期间的主要食品,因为它与“年年高升”相谐音。

6. 总结国外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是人们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从美国的感恩节、法国的圣诞节到墨西哥的追思节和中国的春节,不同国家都有着独特的饮食传统。

通过了解和体验这些传统,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

圣诞节的节日饮食与烹饪文化

圣诞节的节日饮食与烹饪文化

圣诞节的节日饮食与烹饪文化圣诞节是西方国家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这个传统的节日不仅仅是一个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时刻,同时也是家人团聚、互赠礼物、享受美食的时刻。

在圣诞节期间,饮食和烹饪文化成为了家庭、社区和整个国家的一种特殊体验。

一、传统圣诞食谱圣诞节的传统食谱因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许多传统食物却在全球范围内流行。

例如,烤火鸡是美国和加拿大圣诞节餐桌上的主角,而英国则更喜欢烤鸭或烤鹅。

除了烤禽类食品,圣诞布丁、蔓越莓酱、甜土豆等也是传统的圣诞食物。

这些传统食谱代表着家人团聚和共同分享美食的意义。

二、特色圣诞烹饪方式圣诞节的烹饪方式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烘烤是圣诞节烹饪的重要环节。

烤火鸡、烤鹅或烤鸭都需要长时间的烤制,以确保食物内外均匀受热,达到最佳口感。

其次,香料的使用也十分重要。

典型的圣诞香料包括丁香、肉桂、姜和豆蔻,它们给传统菜肴增添了浓郁的味道。

最后,节日盛装的摆设也是圣诞烹饪的一部分。

餐桌上摆放精美的器皿和餐具,以及用绿色和红色饰品装饰的食物,可以为就餐氛围增添一丝节日的欢快气氛。

三、圣诞食物的意义与传承圣诞节的食物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象征和传承的象征。

烤火鸡象征着丰盛和庆祝,圣诞布丁代表着圣诞的甜蜜和温暖。

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分享美食,代表着团结、和谐与爱。

同时,将传统的圣诞食谱代代相传,也是一个家庭之间传统和文化的延续。

四、圣诞节的特色美食除了传统的圣诞食谱,圣诞节还有一些特色的美食。

例如,姜饼屋是圣诞节的经典之一,人们用姜饼糖饼搭建一个小屋子,再用糖霜和糖果装饰。

这个传统的圣诞食品不仅仅可以吃,更可以作为装饰放置在家中。

另外,烤栗子、烟熏三文鱼、香橙烤鸡等也是许多家庭在圣诞节期间享受的美食。

五、圣诞节的美食文化与旅游圣诞节的美食文化也成为一种旅游资源。

许多地方会举办圣诞美食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品尝当地特色美食。

例如,芬兰的圣诞市集有着各种美食摊位,游客可以品尝到瑞利卡肠、花茶和姜饼等特色美食。

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论文

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论文

一.课题来源在全球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与国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的各种节日和文化也迅速传入我国。

作为中国当代中学生,我们在接受西方的节日、文化方面往往走在社会的前沿,有必要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学会珍惜和保护中国传统节日,做一名合格的中国人。

2. 了解西方传统节日文化。

3. 学会分析与总结双方的不同之处。

4. 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以及社会交际能力四、研究计划(一)研究方法:资料法、调查法、整理法。

(二)研究流程。

我们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具体情况如下:第一阶段:以资料的搜集和调查为主,又分为:1、活动时间:11月6日2、搜集途径:①网上查寻②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第二阶段:以资料的撰写和总结成果为主,又分为:1、活动时间:11月6日有关要求:最后的资料,由整理员将所有资料有条理地整理完毕后,交于撰写员,进入最后的整合和收尾。

与此同时,各位组员也要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组员心得。

并在讲解结题报告时向老师及同学展示。

第三阶段:以组员完成PPT,形成结题报告为主,又分为:1、活动时间:11月6日2、有关要求:电子稿结题报告以及幻灯片的制作完成,届时,各组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积极参与到报告的制作当中去。

五、本课题研究的预计成果及表达形式(一)预期成果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提高我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增强我们的团队意识,让我们了解我们中国的历史是多么的雄伟壮观。

同时了解西方的外来节日,增加我们的知识面。

(二)表达形式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展出,让更多的同学共享研究成果。

具体内容:一.节日“节日”:古代农历的所谓“节”,是对岁时的分节。

把岁时的逐渐变化分成象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

农历上的节日其本意仅指节气的相交之日,并无民俗意义上的节日含义。

在历法所定的年岁、季节交替的节日期间,举行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又注入或文化的、或政治的、或经济的内涵,相传相袭,年复一年,从而形成具有完整意义的民俗节日。

中西方习俗文化对比

中西方习俗文化对比

中西方习俗文化对比一、本文概述习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各个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方习俗文化的对比,通过对两者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饮食习惯和社会礼仪等方面的深入剖析,揭示中西方文化的共性与差异。

通过这一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概述中西方习俗文化的整体特点,然后从多个方面展开详细对比。

在节日庆典方面,我们将分析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与西方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等的起源、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

在婚丧嫁娶方面,我们将探讨中西方婚礼和葬礼的传统习俗、仪式流程和象征意义。

在饮食习惯方面,我们将比较中西方餐桌礼仪、烹饪方式和食材选择的异同。

在社会礼仪方面,我们将关注中西方在社交场合中的行为规范、礼貌用语和待人接物的差异。

通过这一全面的对比,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习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和融合。

我们也希望这一研究能够为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二、节日习俗对比节日习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信仰。

中西方在节日习俗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源于各自的历史、地理、宗教和哲学背景。

中国的节日习俗深受儒家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影响。

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象征着岁末年初和新的一年的开始。

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大扫除、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一系列活动,寓意着除旧布新、团圆和吉祥。

中秋节、端午节和清明节等节日,也都与农历、农事活动或纪念历史人物有关。

这些节日习俗中,往往蕴含着对家庭、祖先和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相比之下,西方的节日习俗则更多地受到基督教和近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影响。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源自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

在圣诞节期间,人们会装饰圣诞树、挂圣诞袜、赠送礼物、举行圣诞晚宴等,营造出温馨、欢乐的氛围。

冬至西方人也过节

冬至西方人也过节

冬至西方人也过节冬至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气,也是全年最长夜的时刻。

在中国,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品尝传统的冬至食品,例如吃汤圆和食用柚子。

然而,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在西方也存在类似的冬至庆祝活动。

本文将探讨西方人如何庆祝冬至节。

1. 圣诞节冬至时期正值圣诞节的临近,因此西方人将圣诞节视为冬至的一种庆祝方式。

圣诞节是一个重要的基督教节日,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

在这一天,人们会装饰圣诞树,互赠礼物,并享用丰盛的圣诞大餐。

此外,圣诞节期间还会有庆祝活动,如唱圣诞颂歌和举办圣诞市集等。

2. 冬至烛光节在瑞典和其他北欧国家,人们庆祝一种称为冬至烛光节的活动。

这一传统由维京人带入,在冬至日当晚,人们点燃数百个蜡烛来庆祝光明的回归。

这被视为告别黑暗、迎接新生命和温暖的象征。

在节日期间,人们还会举行篝火晚会、跳舞和歌唱等活动。

3. 冬至索尔斯蒂斯节冬至索尔斯蒂斯节是英国、爱尔兰和苏格兰等地的庆祝活动。

它是一个古老的庆祝日期,人们在该日庆祝太阳从南方归来的时刻。

在冬至索尔斯蒂斯节期间,人们会点燃大型篝火,跳舞、唱歌,以期带来光明和好运。

4. 冬至灯光节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地,冬至也与灯光节有关。

这个节日是为了庆祝圣诞节的到来以及冬至的光明回归。

人们会在城市的公共场所、家庭的前院和商店的窗户等地方装饰彩灯和节日灯饰。

在夜晚,整个城市充满了璀璨的灯光,营造出温暖而热闹的节日氛围。

5. 冬至美食类似于中国的汤圆和柚子,西方人也有一些特定的冬至美食。

比如,在瑞典,人们会食用传统的冬季点心“杏仁饼干”,而英国人则喜欢享用圣诞布丁。

此外,在许多西方国家,冬至期间还有特色的糕点和烘焙食品,如姜饼和蛋酒等。

总结:尽管冬至在西方的庆祝方式与中国有所不同,但也有类似的庆祝活动和食品。

圣诞节是冬至时期最重要的节日,在西方国家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此外,冬至烛光节、冬至索尔斯蒂斯节和冬至灯光节等传统也在一些国家中受到重视。

希望通过了解西方人冬至的庆祝方式,能够增加跨文化的了解和沟通。

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和食物习惯有哪些异同?

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和食物习惯有哪些异同?

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和食物习惯有哪些异同?在世界各地,饮食文化与食物习惯是与文化传统、民俗习惯紧密相关的。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人们也渐渐意识到了跨文化饮食的重要性,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饮食文化与食物习惯,才能更好的获取对于人类的全面认识。

下面我们来就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与食物习惯的异同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一、中华饮食文化1. 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悠久,包括有文化传统的美食之都——北京、川菜之都——四川、东南沿海的海鲜文化和清淡、瘦肉的粤菜等等。

2. 中华饮食文化中,色、香、味、形、器皿等诸多元素,构成名菜、名点等餐饮文化的核心。

3. 中华饮食文化中看重饮食礼仪,不同食材、不同烹饪方法、不同场合都有不同的用餐礼仪。

4. 中华饮食文化还注重药膳饮食,传统文化中,药膳被认为是一种辅助治疗或预防疾病的饮食方法,尤其在南北方人的饮食文化中极为普及。

二、西方饮食文化1. 西方饮食文化有着丰富多样的过节送礼食物,如元旦时常见的火鸡肉,作为节日的象征。

2. 西方饮食文化饮食方式多样,早、午、晚餐的区分比较明显。

西方人注重自己的营养摄入,因此他们的餐食往往有一定的热量控制。

3. 西方饮食文化中,甜食是非常常见的,在吃饭后,通常会有一个甜点来“糖分”补充,比如著名的抹茶、布丁、各种蛋糕等。

4. 西方饮食文化中,由于历史原因,饮酒文化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如波尔多、勃艮第等著名产区的红酒。

三、日本饮食文化1. 日本饮食文化注重简洁、清淡、健康的食物,尤其是生鱼、天妇罗、寿司等传统名菜,被认为是纯正的日本饮食文化的代表。

2. 日本饮食文化中,搭配非常注重色彩、口感和从味道上的吻合性而闻名于世,从而达到鲜明的口感和优美的视觉体验。

3. 日本还有创意美食,如追求动漫实物的二次元美食、以便当为代表的装饰性强的日式美食,还有以和菓子为代表的高级小食。

4. 日本的饮食文化也具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如通过散乱地摆放祭品等不同方式恭敬地向神明奉献自己的食物。

中西方传统节日

中西方传统节日

中西方传统节日节日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不仅可以让人们放松身心,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更是一种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展示。

中西方传统节日各具独特的特点和魅力,下面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

一、中国传统节日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的新年。

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此时,亲人们会聚在一起,并共同享受美食,如饺子、鱼和年糕等。

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贴春联,挂红灯笼,舞龙舞狮和放烟花爆竹等。

2. 中秋节中秋节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人对于丰收的庆祝。

在这一天,家人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并欣赏传统舞蹈表演,如花灯和龙舞等等。

中秋节也是表达思念之情的时刻,人们会许下心愿,祈求幸福和团圆。

3. 端午节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故事。

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划龙舟进行比赛,并且参与许多体育活动,如踏青和登山等。

端午节还有一个传统活动,就是挂菖蒲和艾叶,以驱除邪恶的精灵。

二、西方传统节日1. 圣诞节圣诞节是西方国家最盛大的节日,庆祝耶稣基督的诞生。

在这一天,家庭会装饰圣诞树,交换礼物,并享受美食,如烤火鸡和布丁等。

人们也会参加教堂举办的庆祝活动,合唱圣诞颂歌,传统的圣诞老人也会带着礼物拜访孩子们。

2. 感恩节感恩节是西方国家的家庭和团圆的节日,庆祝丰收的季节。

在这一天,家人们会一起准备丰盛的晚餐,并向亲朋好友表示感激之情。

感恩节还有一个传统活动,就是看橄榄球比赛,这被视为家庭成员欢聚一堂的标志。

3. 复活节复活节是庆祝耶稣基督复活的节日,被认为是西方最重要的基督教节日之一。

在复活节期间,人们会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并且赠送彩蛋和兔子形状的巧克力。

复活节还是家庭聚餐的时刻,传统的食物有烤羊肉和彩蛋等。

三、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比较中西方传统节日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它们都是庆祝特定的历史或宗教事件,都是家庭欢聚的时刻,人们会互相赠送礼物和享用美食。

然而,它们也有着显著的区别。

中西方饮食文化异同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异同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异同比较饮食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饮食方式和食物选择各不相同。

中西方饮食文化有许多异同之处,下面将对其进行比较。

一、饮食习惯中西方在饮食习惯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中餐一般以米饭、面条为主食,注重口感的软硬和配料的混搭。

而西餐则以面包、马铃薯为主,一餐中会提供肉类、蔬菜和主食等多个食物。

此外,中餐中常见的传统饮品有茶和粥,而西餐中喝的多是咖啡和果汁。

二、用餐礼仪中西方的用餐礼仪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在中餐中,人们一般习惯使用筷子,并多人一起分享一道菜,表达团结和融洽的象征;而西餐中常用刀叉进行进餐,一锅一客,强调个体独立和私人空间的尊重。

三、菜肴特点中西方菜肴在调味品、口味和烹饪方法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餐以大量使用酱油、盐、味精等调味品,口味偏重,多采用炒、煎、炸等炒制方法,突出原料的鲜嫩和香味。

而西餐则注重原料的原汁原味,大量使用黄油、橄榄油等天然调味品,多采用烤、煮、焯等健康烹饪方法,强调食物的营养和口感。

四、饮食结构中西方在饮食结构上也有一些差异。

中餐以米饭或面食为主食,并会配上蔬菜、汤和一些肉类,形成四菜一汤的搭配;西餐则以荤素搭配为主,主食和配菜相对独立。

五、餐前餐后中西方在餐前和餐后的习惯也有不同。

中餐中常见的餐前小菜是提供茶或汤水;而西餐则以面包或沙拉作为开胃小菜。

在餐后,中餐一般会提供水果作为甜点,而西餐则有更多选择,如巧克力、蛋糕等。

六、饮食文化节日中西方的饮食文化节日也有不同。

在中国,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人会一起围坐在餐桌前享用丰盛的年夜饭。

而西方的圣诞节和感恩节则是重要的饮食文化节庆日,人们会准备丰盛的节日大餐,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庆祝。

总体上,在不同的饮食文化中,人们的口味、喜好和习惯都有所不同。

中餐注重的是调和各种食材的口感和香气,追求齐心协力的氛围;而西餐则更注重食物原汁原味的体验和个体的独立性。

饮食文化的差异不仅只是在于食物的选择和烹饪方法,还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社交关系、人际交往、个人健康等方面的关注和价值观。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

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们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一、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

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

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 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

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

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

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

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

二、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

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

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

试述中外民俗的异同

试述中外民俗的异同

试述中外民俗的异同中外民俗的异同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包括节日习俗、婚嫁习俗、饮食习俗等。

接下来将分别从这些方面来详细比较中外民俗的异同。

一、节日习俗1. 中国节日习俗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爆竹、包饺子等。

元宵节则是中国的灯节,家家户户都会点灯笼庆祝。

清明节时人们会扫墓祭祖,端午节会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则是团圆的日子,家人会一起赏月吃月饼。

西方也有许多传统节日,比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装饰圣诞树,送礼物,举行派对。

复活节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去教堂参加宗教活动,家人会一起吃复活节大餐。

感恩节是美国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聚在一起感恩并分享丰盛的晚餐。

从节日习俗来看,中西方的节日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强调家庭团圆和祭祖敬神,而西方则更多强调庆祝和享受。

二、婚嫁习俗中国的婚嫁习俗非常丰富多彩,不同地区的习俗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婚礼是非常隆重的,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

比如订婚仪式、过大礼、喜宴等。

而在婚礼上,新郎要接新娘出门,新娘要磕头行拜,还要敬茶给长辈等。

2. 西方婚嫁习俗西方的婚礼也是非常隆重的,一般包括求婚、订婚、婚礼等环节。

在婚礼上,新郎要在教堂等地方等待新娘的到来,新娘会穿着婚纱和新郎进行交换戒指等一系列仪式。

中国和西方的婚嫁习俗存在一些显著差异。

中国传统婚礼强调家族和亲友的祝福,注重仪式的庄重和长久,而西方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浪漫。

三、饮食习俗中国的饮食习俗非常丰富多彩,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菜肴。

比如北方人喜欢面食,南方人则更喜欢米饭,川菜很辣,粤菜则比较清淡。

中国人也注重餐桌礼仪,比如不大声喧哗,不挑食,不剔骨等。

西方的饮食也是多样化的,比如意大利的披萨、法国的面包和奶酪、英国的炸鱼薯条等。

而在用餐礼仪上,西餐比较注重用餐工具的使用和餐具的摆放,比如用叉子吃面条,刀叉的使用顺序等。

中外民俗知识点总结

中外民俗知识点总结

中外民俗知识点总结民俗是指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传统风俗、习俗和民间传统文化。

它是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外民俗博大精深,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节日、婚嫁、丧葬、饮食、服饰、住房、交通、信仰等方面的习俗。

以下是对中外民俗知识点的总结。

一、节日习俗1.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新年的开始。

春节期间的习俗包括贴春联、走亲访友、吃年夜饭、放鞭炮、看舞龙舞狮等活动。

清明节:清明节是扫墓和悼念祖先的节日,人们会到坟墓前祭扫,还有踏青的习俗。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还有挂艾草和插艾草的习俗。

中秋节: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桂花,中秋节还有赏月、赏菊、吃柚子等习俗。

2.西方传统节日圣诞节:圣诞节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人们会搭建圣诞树、装饰房屋、送礼物、合家欢聚等。

复活节:复活节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参加宗教仪式、举办彩蛋狩猎活动、制作复活节面包等活动。

二、婚嫁习俗1.中国传统婚礼习俗过门酒:过门酒是新郎新娘参加婚礼的第一道程序,新郎和新娘要依次向家人敬酒,借此表示敬重和祝福。

还礼:新娘到新郎家后,新郎家要给新娘家送还礼,以示对新娘家的敬意。

敬茶:敬茶是新婚夫妻向亲友敬献茶水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新婚夫妻表达对亲友的感激和尊敬。

2.西方传统婚礼习俗婚纱礼服:在西方,新娘通常会穿着白色的婚纱,而新郎会穿着西装。

结婚誓词:在结婚仪式上,新郎新娘要互相宣誓忠实、永恒的爱意,并互相戴上戒指。

蜜月度假:新婚夫妻会选择一个浪漫的地方度过蜜月期,共同度过甜蜜的时光。

三、丧葬习俗1.中国传统丧葬习俗守孝:在中国传统丧葬仪式上,家属会进行守孝,表示对逝者的哀悼和尊重。

扫墓祭祖:清明节时,人们会扫墓祭祖,祭拜祖先,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护。

2.西方传统丧葬习俗葬礼仪式:在西方,丧葬通常会有葬礼仪式,包括追思会、祈祷仪式等。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饮食文化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饮食文化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饮食文化对比研究在现代社会,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常态。

饮食文化作为各国人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西饮食文化因地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差异。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对中西饮食文化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种文化的异同,以期加深人们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一、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

中国人讲究“食以敬为天”,食物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极高的意义。

中国人善于将烹饪技艺传承千年,中餐烹饪技巧繁多,口味多样,注重调味和烹饪方法的细致。

中国餐桌上的菜肴种类繁多,涵盖了各种主食、副食和点心,每道菜品都有其独特的做法和寓意。

相比之下,西餐文化源自欧洲,强调用餐的礼仪和仪式感。

西餐在烹饪方法和口味上更加注重原料的味道和独特性,通常辅以调味品来提升菜肴的层次。

西餐区分了不同的用餐时间,如早餐、午餐、晚餐等,每一餐都有其固定的菜肴搭配和用餐方式。

二、饮食习俗的异同中国人在用餐时通常使用筷子,主食以米饭为主,配以各种菜肴。

中国人喜欢在餐桌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分享食物,体现了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此外,中国人还有许多餐桌礼仪,如尊老爱幼、尊重菜肴等,这些礼仪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美德。

而西方国家对待饮食的态度较为随意,通常使用刀叉进行进餐。

西方人倾向于简单直接地享受美食,注重个人的用餐体验。

西方人通常会选择个人喜好的菜肴,而不像中国人一样注重家庭共享和尊重。

三、节庆风俗的差异在中国,节庆是人们欢聚一堂、共享美食的重要时刻。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都有丰富多样的传统食品和饮食习俗。

比如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等,这些食品都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传承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等,也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食品。

圣诞节通常有火鸡、蔓越莓酱等传统菜肴,而感恩节则有烤火鸡、南瓜派等特色食物。

西方人通过美食来庆祝节日,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西方饮食文化》-第3章 第3节 西方人生礼俗

《西方饮食文化》-第3章 第3节 西方人生礼俗
西方人生礼俗特点?
预习内容:
第三章 4 西方社交礼俗
Hale Waihona Puke 西方人结婚送红包吗?结婚周年纪念日名称:
1 YEAR PAPER WEDDING 纸婚 5 YEARS WOODEN WEDDING木婚
1周年 2周年 3周年
纸婚 棉布婚 皮革婚
10周年 11周年 12周年
10 YEARS TIN WEDDING 锡婚 25 YEARS SILVER WEDDING 银婚 50 YEARS GOLDEN WEDDING 金婚 60YEARS DIAMOND WEDDING 钻石婚
(一)诞生礼俗
西方: 当新的生命降临时,人们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在西方
国家,由于基督教广泛的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方面。
因此婴儿诞生时的礼仪多与其宗教仪式相连,常常通过洗礼使孩子免除原
罪、成为纯洁的人,进而祝愿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洗礼在教堂举行,有神职人员(教父、教母或牧师)主持,有浸水洗、注
新娘的父亲护送女儿走向教堂圣坛的台阶,在送交 仪式上,新娘父亲将女儿的右手递给牧师,牧师再 将新娘的手递给新郎。
交换戒指,圆戒指象征夫妻恩爱长久,没有终 结。它应该戴在无名指上,这被认为是与心脏相连, 他们都把对方放在他们的心。
中西方的婚俗有相似的地方。例如:中国古代有抛绣球迎亲 的习俗;而西方的新郎新娘在教堂举行婚礼后,会把手中的鲜花 抛向空中,如果有人接到的话就预示着他将很快结婚。
(五)丧礼礼俗
中国:告别仪式
伟人名人去世,大多要召开追悼会,而普通百姓去世也多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二者仪式大体相同。 其仪程为: 鸣炮、奏哀乐; 向××同志遗像(遗体)致敬,默哀三分钟; 献花圈或宣读献花圈单位或个人; 致悼词; 家属代表讲话; 向××同志遗体告别(开追悼会无此项)

中西饮食文化的异同

中西饮食文化的异同

饮食烹调的差异
• 西方 • 规范化 • 肯德基(原料,时间,火 候统一制定)
• 佛跳墙,鸡肉,鸭肉,鲍鱼 海参等主料加各种辅料, 个性被埋没,整体却光 彩奕奕 • 与中国人贬抑个性,讲 平均,重中和的中庸之 道是相通的
中国人的饮食方式
在中国,筵席要用圆桌, 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 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 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 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 感情交流的媒介物。
中国人的饮食方式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 让菜、劝菜,在美好 的事物面前,体现了 人们之间相互尊重、 礼让的美德。
饮食方式不同
西方饮食方式
西式饮宴上,核心 在于交谊,通过与 邻座客人之间的交 谈,达到交谊的目 的。而且西式宴会 多体现于相邻宾客 之间的交谊。
饮食方式不同
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有专人先行分配食 物,是一人一份的定量供应。在西方宴会上,虽 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另外不必 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动,以便于个人之间的情 感与信息的交流。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 对人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 主。
用餐餐具不同
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 盅、碟。但西餐在装盘配器上不像中国人 这样强调艺术美,其餐具的种类、菜肴的 造型,都较为单调。
西餐餐具分析图
中餐餐具图片
中西餐排位法差异
中餐 • 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 排法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是“尚 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 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 • 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若是圆桌, 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 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 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 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 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 坐开去为2、4、6、8,右手边为3、 5、7。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 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 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 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附图)

万圣节饮食文化说明

万圣节饮食文化说明

万圣节饮食文化说明万圣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的10月31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西方的一些节日在国内也慢慢流行起来了。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万圣节饮食文化,盼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关心。

万圣节饮食文化南瓜馅饼每年10月31日是西方国家传统节日万圣节,南瓜在万圣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万圣节是祈福平安的日子,同时也是庆祝秋天丰收的节日。

这时候美国人和西方许多国家会庆祝万圣节吃南瓜饼及各种南瓜美食。

南瓜仿佛已经成为秋季的代表美食,也是秋天丰收的象征。

“万圣到,吃南瓜。

”南瓜也是万圣夜的节庆食品,特殊是在美国。

南瓜派是美国南方的深秋到初冬的传统家常点心,平常就有在吃,特殊在万圣夜的前后,成为一种应景的食物。

另外烘干的南瓜子也是常被当做万圣夜的食品。

女巫状的香料生姜饼万圣节的传统食物是苹果汁、爆玉米花、南瓜馅饼和女巫状的香料生姜饼。

焦糖苹果由于万圣夜接近苹果的丰收期,焦糖苹果成为应节食品。

做法是把苹果从果蒂部直插入竹签,然后手持竹签把苹果浸在糖浆中沾上一层糖衣,有时再黏上果仁、棉花糖、小饼乾、爆米花等,有时会添加一些肉桂粉,成为精致的零食,有时也会浸入巧克力来做,外头再黏上彩色的巧克力米。

热苹果西打和苹果有关的还有一个热苹果西打,西打cider就是苹果汁或苹果酒,这种饮料是用苹果酒加热再加入肉桂、丁香、糖熬煮而成,酒精在加热时已经挥发得差不多了。

这种饮料在欧美的冬天都很盛行,一路喝过圣诞节到春天,热红酒也经常在这个时候喝,做法颇为类似,就是把苹果酒换成红酒。

爆玉米花众所周知,南瓜食品是万圣节的必备,但你知道,爆米花也是万圣节不行缺少的食物吗?爆玉米花很简洁,是一道快手零食,装盘晾凉,装到密封盒里,随吃随取。

爆玉米花也养分,玉米富含胡萝卜素和纤维素。

爆玉米花的养分更简单被人体汲取。

爆玉米花不健康,问题不在于玉米本身,而在于添加的盐、脂肪和糖上。

糖果万圣夜晚上小孩子和青少年都会化妆成鬼怪沿街要糖果,因此各种糖果也算是应景食品的一种,这时候商店里卖的糖果较受欢迎的是各种鬼怪造型的糖、和以万圣夜常见的橘色、棕色或黑色为包装的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主要节日一、西方重要节日圣诞节(Christmas)圣诞节是欧美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它原本是耶稣基督(Jesus christ)诞辰纪念日,如今已成为西方国家全民性的节日,颇似中国的春节。

圣诞节定于每年12月25日,而圣诞节节期(Christmas Season)往往持续二周。

这段时期里,雪片般的贺卡飞往世界各地,电话线、通讯网频繁地传递人们的祝福和问候;大街小巷粉饰一新,商店橱窗前大减价、大拍卖的广告格外醒目;到处可见人们拎着大包小包的节日用品匆匆而过,到处可听见欢快的歌声和笑声。

车站、机场里此时挤满了盼望回家的人群,因为圣诞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

无论外出多远,人们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

新年(New Year's Day)在西方国家,尽管圣诞节才是最大的节日,新年在人们心目中仍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除夕之夜(New Year's Day)晚会是庆祝新年到来必不可少的活动。

西方各国的人们都喜欢在欢快的乐曲和绚丽的光彩中喜气洋洋地度过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

此时,化装晚会特别受欢迎。

来宾们把尊严和谨慎藏在面具之后,打扮得稀奇古怪。

大家无拘无束,尽情玩乐,与平日的行为大相径庭。

在英美两国,午夜钟声一响,参加晚会的人们还要手拉手高唱"友谊地久天长"这首著名的苏格兰民歌。

情人节(Valentine's day )每年2月14 日,在春回大地之时,欧美各地的人们都会欢度情人节(又名"圣瓦伦丁节")。

在这个充满了浪漫与幻想的节日里,情侣位互拆衷肠。

许多人选择这一天订婚、结婚;各地的大学、中学和一些团体俱乐部主办热闹非凡的情人舞会;商店里推出各种表达柔情蜜意的礼品,剧院里演出以爱情为主题的戏剧节目,报刊杂志则刊登永志史书的罗曼史……愚人节(April fool's Day)一年中有一天西方国家的人可以名正言顺地说谎,取笑别人,当然也会被人取笑。

不仅如此,谁编造的谎言最离奇,最能骗人,那么他就会荣获"桂冠"。

在这个尽情开玩笑的日子里,有些玩笑虽然开得过火,近乎恶作剧,可是人们并不在意,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一天是愚人节。

复活节(Easter)复活节是为了纪念耶稣被钉上十字架,3天后死而复活的基督教节日。

它是基督教与古代所谓异教风俗的结合物。

据说复活节(Easter)一词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神话中黎明女神的名字Eostre。

它的愿意是指冬日逝去后,春天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把新生命带回。

由于该词喻意新生,于是被基督教教徒借用过来表示生命、光明、欢乐的恩赐者耶稣再次回到人间。

按照习俗,复活节的日期是3月21日起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如果月圆正值星期日,则要顺延至下一个星期日。

历年复活节的实际日期最早可在3月22日,最晚则要挪到4月25日。

根据各国不同的规定,人们都会或多或少休假几天。

一般来,大学都从复活节开始放春假,假期长达三四周,短的也有一两周。

过去,在多数西方国家里,复活节一般要举行盛大的宗教游行。

游行者身穿长袍,手持十字架,赤足前进。

他们打扮成基督教历史人物,唱着颂歌欢庆耶稣复活。

如今节日游行已失去往日浓厚的宗教色彩。

节日游行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具有浓烈的民间特色和地方特色。

在美国,游行队伍中即有身穿牛仔服踩高跷的小丑,也有活泼可爱的卡通人物米老鼠。

在英国,游行多以介绍当地的历史和风土人情为主,游行者化装成为苏格兰风笛乐队以及皇宫卫士,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复活节的到来还使人们纷纷换上新衣。

过去基督教教徒会在节前去教堂行洗礼,然后穿上自己的新袍,庆祝基督的新生。

穿戴一新的习俗保留至今,因为人们认为节日里不穿新衣是要倒运的。

复活节期间,人们还喜欢彻底打扫自己的住处,表示新生活从此开始。

万圣节前夕(Halloween)假如你在10月的某一天徜徉在美国、英国或爱尔兰等国的街头,忽然发现到处挂满了面目狰狞鬼脸。

商店门外的音箱不时发出鬼怪凄厉的叫声,你应该立刻意识到一年一度的万圣节(All Saints's Day or AllHoly Ones' Day )再次来临了。

二、西方主要节日由来圣诞节:每年12月25日,是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诞辰,也是基督徒最盛大的节日--圣诞节,按基督教教义,耶稣是上帝之子,为拯救世人,降临人世。

所以圣诞节又称"耶稣圣诞瞻礼"、"主降生节"。

在公元4世纪前,每逢冬至日(约12月25日),罗马人都要祭拜太阳神。

因为这天之后,黑夜渐短,白昼渐长,这恰恰是来自太阳的"赐与"。

公元4世纪初,基督教会"移植"了这一风俗,把这一在罗马帝国流行的太阳神节日,定成了耶稣基督的诞生日。

公元354年,罗马帝国西部拉丁教会年历中首次写明12月25日为耶稣基督诞生日,而这,就是圣诞节的起源。

感恩节:每逢11月第四个星期四,美国人民便迎来了自己最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感恩节。

这个节日始于1621年。

那年秋天,远涉重洋来到美洲的英国移民,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举行了3天的狂欢活动。

从此,这一习俗就沿续下来,并逐渐风行各地。

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正式宣布感恩节为国定假日。

届时,家家团聚,举国同庆,其盛大、热烈的情形,不亚于中国人过春节。

情人节:在西方一些国家中,有一个极富有浪漫色彩、最受情侣们欢迎的节日,这就是每年2月14日举行的情人节。

对那些心有所属,平日又羞于启齿的痴情男女来说,情人节是倾心吐露心底秘密的佳期。

在情人节的前一天夜里,姑娘们便采来月桂树的叶子,贴在枕头上,希望在梦中见到意中的情人。

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在自己挚爱的姑娘达芙妮变成月桂树后,便用月桂树的枝叶编成桂冠,戴在自己头上。

阿波罗是希腊众神中最英俊潇洒的一个。

也许,姑娘们希望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也能和他一样吧!与此同时,小伙子们则把瓦伦丁情人卡剪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如剪成心形、花形,更多的是希腊神话中小爱神厄洛斯弯弓搭箭的形象。

神话中说,厄洛斯百发百中,他射中了谁,谁就会坠入爱河。

就是因为他把煽动情欲之箭射给了阿波罗,又把毁灭爱情之箭射给了达芙妮,才造成了希腊神话中那一段著名的爱情悲剧。

小伙子们当然希望爱神能把他的爱情之箭,分毫不差地射在姑娘们枕头上的月桂叶上,从此心心相印,成为花好月圆时的一对情侣。

愚人节:每年的4月1日,是西方某些国家人民最开心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可能编造出一些耸人听闻的谎言,去调侃。

哄骗、取笑、愚弄别人。

只要在午夜12点以前,无论你做得多么过分,多么肆无忌惮,也不负法律和道义上的任何责任。

而且,如果你能制造出荒诞至极的"新闻",又能让人信以为真,还能荣获骗术"桂冠"呢!这一天,就是举世闻名的愚人节。

复活节:在欧美各国,复活节是仅次于圣诞节的重大节日。

按《圣经·马太福音》的说法,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刑死后三天复活,因而设立此节。

根据西方教会的传统,在春分节(3月21日)当日见到满月或过了春分见到第一个满月之后,遇到的第一个星期日即为复活节。

东方教会则规定,如果满月恰好出现在这第一个星期日,则复活节再推迟一周。

因此,节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

母亲节和父亲节:在美国,有两个人情味极浓的节日:母亲节和父亲节。

母亲节是由一位名叫贾维斯的妇女倡导,并由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发起创立的。

母亲节创立后,也得到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安娜·贾维斯在世时,设立母亲节的国家已达43个。

时至今日,欢庆这个节日的国家就更多了。

母亲节,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节日。

按惯例,"国际母亲节"被定在每年的5月11日举行。

父亲节的设立过程,和母亲节大同小异。

这个节日是由约翰·布鲁斯·多德夫人倡议成立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美国离婚率不断上升,单亲子女增多,在许多家庭中,父亲的职责明显加强了。

另一方面,女性就业人数增多,父亲也必须承担更多的家务。

在这种情况下,子女对父亲的依恋性不断得到增强,这个节日也就逐渐向全国推广。

1972年,在各方的强烈呼吁下,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了建立父亲节的议会决议,使其成为全国性的节日。

在这一天,子女们一早起来,自己动手为父亲做一顿丰盛的早餐,并亲手端到父亲床前。

孩子们还要制作一些精美的小礼品送给父亲。

与母亲节一样,在父亲节这天,人们也在胸前佩带特定的花朵。

一般来说,佩带红玫瑰表示对健在父亲的爱戴,佩带白玫瑰则表达对故去父亲的悼念。

三、中西方节日差异和对比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节日及其习俗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气、祈求自身吉祥幸福,节日习俗以吃喝为主题,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并通过饮食来实现;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缅怀上帝、求其保佑,节日习俗以玩乐为主题,其原因主要是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并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

不同的民族传统节庆之差异,都与该民族或由具有相同文化特质的诸多民族所构成的文化体系的生存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密切相关。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都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不可避免的打着封建的烙印:各节日无不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

节日里,年轻人必须礼拜老人,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庆。

即使是春节的互相串门拜年,也基本是在亲属之间。

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欢,那是没有的、不可想象的。

此外,中国节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体现着中国吃文化的习俗。

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区别于其他节日。

如吃饺子、粽子、月饼等等。

中国的节日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和风尚,尊老爱幼,互叙亲情,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所以国人一直坚守着这些中国节的好习俗、好风气。

即使喜欢过洋节的人,也没有谁想要摒弃中国节。

西方的节日就不同了,它更多地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莫不如此。

这与中国节的封闭性、家族性恰好相反。

它打破了封建的封闭形式,没有了上下级、老人与青年之间的等级束缚,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

而在吃的方面,则没有那些严格的要求,过什么节并不在吃的不同上。

下面就以中国的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为例,与西方国家的圣诞节,复活节,和感恩节进行对比,来看看中西文化的具体差异。

首先是中国的春节和西方国家的圣诞节。

春节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春节的到来意寓着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的一轮的播种和收获季节的开始。

春节又会给人带来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幸福感,因此,人们再此时节会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