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比较系列共91页文档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分析.docx合并
学院:动力工程学号:20084260姓名:孙万敏1中西方文化思维上有哪些不同?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由父母以及未成年子女组成核心家庭;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家庭结构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四代同堂等。
我在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感触最深,现在举例说明一下。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
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 )自己为自己负责。
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
(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
(3)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
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
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
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
在某种意义上,奉献确实是一种美德,可以温暖他人,温暖社会。
但又有多少人不是迫于压力,勉为其难,在矫情,在做作。
或许我有点偏激了,但我看到的却是如此的。
3.创新精神与中庸之道西方文化鼓励人民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
中西方文化对比
音乐文化 文学艺术
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
建筑文化
• 圣 圣 诞 诞 圣 节 诞
诞 圣 圣 圣 诞 圣 诞 诞
• 节 圣 诞
• 圣 诞 节 (Christmas)
圣 诞 节
12 25
圣 圣 诞
圣 诞 节
诞
圣 诞 节 圣 诞 诞
中
• 据民间相传:“年”原是太古时代的一种怪兽,每届寒冬 据民间相传: 原是太古时代的一种怪兽,
国
西方建筑每每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强调建筑 艺术的永恒与崇高。它们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常常以 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 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征。古代埃及建筑 文化的代表——金字塔与神庙,便突出表现了这一特 点。金字塔是埃及法者或贵族的陵墓,古埃及人信奉 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死后永久保存肉体,便可在天 国求得永生。由此,埃及法老在世时均要为自己营建 代表永恒信念的金字塔。金字塔与我国古代王陵绝然 不同,它不带有“入土为安”的阴柔之美,也不在深 埋地下的地宫中去创造宛若人世间的富庶华丽生活的 地下天 , 是以 有力的几何形 , 中表现 出一 与世 存的永恒 。 艺术 观念来 , 西 的 隆金字塔 , 是以 巨大 的造 ,在 的大 中,表现了一 超自然的 之美, 生了强 的 念性——神 ,永恒, 严,崇高。
西 方 建 筑 特 点
•
•
•
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陆东部,东观沧海, 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 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 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 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 故宫最具代表性。故宫是几百年前劳动人民智 能和血汗的结晶。初建时被奴役的劳动者有工 匠十万,夫役百万。在当时社会生产条件下, 能建造这样宏伟高大的建筑群,充分反映了中 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能和创造才能。同时, 为了修建故宫, 如所需的木材,在明代时, 大多采自四川、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 无数劳动人民被迫在崇山峻岭中的原始森林里, 伐运木材。所用石料多采自北京远郊和距京郊 二三百里的山区。每块石料往往重达几吨甚至 几十、几百吨,如现在保和殿后檐的台阶,有 一块云龙雕石重约250吨。 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 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 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建筑 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 精华。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 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中西文化比较》word版
中西文化比较那么今天我们就讲中西文化比较了,这就是一个更大的题目了,就仅仅是西方文化,我们用了两个晚上,也只能算是浮光掠影.好在我们通过两个晚上,对西方文化已有一个粗略的印象,那么今天我将重点讲中国文化,之后反观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大家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我们说西方文明如果从克里特文明开始算起的话,距今已经有4千5百年左右的历史了;而我们中国文明呢,我们常说中国文明5千年的历史,而实际上只有3100年左右,即便是从夏代开始,至多也只有4100年. 但是西方学术界只承认我们的文明史是从商代而不是从夏代开始.因为,他们认为夏代只是一种传说,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是一个文明,尤其是没有找到文字.没有文字的文化只能算是一种原始文化或者是一种传说.不过,我们自己还是坚持我们的文明是从夏代开始,也就是和西方的文明历史大抵一致.下面,我打算比较系统地从四个方面来对中西文明进行比较.一、中西文化的源流传统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这三大文明之间是具有极大反差的,到了近现代文化,这三大源流才算是百川归海,都汇入西方近现代文化之中.中国源流呢,我们知道中国这个概念就是"中间"的意思,正宗的中国实际上是指华夏.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了"夏"的概念,而与之对应的一个概念叫"夷".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明显的夏夷之分,夏就是中央、华夏.那么"夷"呢,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就是指市民.我们的文明源流主要是讲先秦,在先秦时候,大凡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就以华夏自居.在华夏文明圈的四周就是广义的夷,它分为南蛮、北狄、东夷和西戎.大家看,这些字不是犬字旁就是虫字底,因此,在以华夏自居的中原人看来,四方的夷人和野兽生番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四周人都还是游牧民族,或者是过着原始的、落后的生活,还没有进入文明.大家知道,一直到了近代的鸦片战争以后,那一批比较保守的士大夫仍然还把西方人称为"洋夷",只有中国是泱泱大国,之外的人都是野蛮人.也就是说,在我们能够追溯到的历史上限——商代的文献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有关"四夷"怎样不断地威胁到华夏的政权,以及和华夏文化互相交融的一些记载.可以说,一直到明朝,威胁到中原政权的主要边患都是来自于西北.东南不能构成对中原的威胁,而西北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一直可以连接到罗马帝国,在这广袤的森林草场之上,野蛮的游牧民族,骑着快马,一日千里地奔驰在大草原上.他们都过惯了马背上的生活,来如迅雷、去如狂飙啊,基本靠抢掠为生.抢劫完之后,迅速离开.所以啊,中原的定居的华夏农耕文明基本处于弱势.商周两代的史书,称呼这些时常来侵犯和骚扰他们的民族都含有明显的贬义.比如:鬼方、鬼戎、昆夷、犬戎、猃狁等.诗经小雅里描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也就是说,至少从商代开始,西北民族就开始侵犯中原,一直到西周,大家都知道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博得褒姒的千金一笑的故事.那么,由此可见当时已经有了烽火台,而烽火台就是为了防御戎狄民族的侵扰而修建的.而周幽王失信于民,后来果然在西北戎狄的侵犯之下,被杀死在密山脚下,周平王迁都洛阳,开始了东周列国时代.而当时入侵周王室,杀死周幽王的人是谁呢?就是这支犬戎.而到了秦朝呢,我们发现对戎狄的称呼发生了变化,有了一个新的称呼叫匈奴人.当然在这一千多年里,戎狄本身的成分也在不断变化,游牧民族嘛,他就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分分合合.唐朝时代的许多著名的边塞诗人,陆游啊、王维啊写了大量的边塞诗,描写的就是西北征战的艰辛.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做了一件彪炳史册的事情,那就是修筑万里长城.而事实上,这个长城只是秦始皇将六朝时代各个北边国家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而已.那么,这些北方的国家纷纷修筑长城,为的就是防止匈奴人的来犯.那么秦始皇统一六朝以后,他就把这些北长城连接起来了.到了汉朝,应该说还是长治久安的,我们历史上有一个说法"雄汉盛唐",也就是说汉朝很强大.汉朝历来重武轻文,喜欢打仗,而不喜欢读书. 汉朝建都的时候,汉高祖X邦在山西平城的白登山被匈奴的单于围困,本无生还的希望,后来因吕后用重金收买了单于的妃子,才买得汉高祖一条性命.从此开始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之路.经过"文景之治"的修养身息,到了汉武帝时代,国力强大之后,中原开始主动攻击匈奴了.一直到东汉的汉献帝,这期间出了很多讨伐匈奴的著名将军,李广、霍去病等等,所向披靡,打得匈奴往西跑.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汉朝与匈奴的战争进行了4百年左右.我们说汉代本来就穷兵黩武,中国人喜欢打仗,中国人变得文弱是在汉代以后.也就是汉武帝接受董仲书的劝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以后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汉代的那种旷世雄风就逐渐被柔化了,中国人开始讲究仁义而不是霸道了,并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仁义的礼仪之邦.正是由于汉朝的逼迫,大量的匈奴人因为打不过汉朝啊,又过不了长城,所以就只好向西边跑.在这个过程之中,匈奴人就像滚雪球一样,变得越来越强大,最后就抵达了莱因河、多瑙河一带,这就压倒了那一带的日耳曼蛮族身上.而日耳曼人又打不过更为野蛮的匈奴人,所以日耳曼人也只好往西边跑,于是灾难最后就落到了日薄西山的罗马帝国头上,罗马帝国由此毁灭.因此,我认为,在当时的亚欧大陆两边有两个强大的帝国,东边是秦汉帝国,西边是罗马帝国,两个帝国都喜欢打仗,喜欢征服,但是由于地理原因,他们没有正面交锋,但是他们就仿佛高手过招一样,用气来压到对方.〔笑〕所谓的"气"就是两国之间的广袤的森林草场以及那里的游牧民族.所以,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是秦汉帝国占了上风.当然这是从长久的历史阶段来看,实际上,在罗马帝国毁灭之前那,秦汉却自己先灭亡了.汉朝灭亡固然是因为内忧,当然也有外患.内忧是指黄巾起义、宦官当政、董卓弄权,最后就出现了三国.三国归晋,最后魏导致南北朝.那么导致南北朝的原因就是外患,一些残余的匈奴人依然逗留在西北边境,一旦你自己国力开始渐衰的时候,那么他们就会卷土重来.因此他们又落到了中国已经衰落的政权之上,这样的话,汉王朝就不堪一击,分裂为南北朝,划江而治:黄河以北的地方全部都是游牧民族,在当时被称为"五胡乱华",就是匈奴、鲜卑、羌人、羯人、氐人这五个游牧民族把中国汉人建立的政权赶到了黄河以南,他们自己那么在黄河以北走马灯似的改朝换代,建立了胡人政权.再往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内乱,到了公元6世纪,隋朝开始崛起,也是二世而亡的短暂辉煌.紧接着就进入了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繁盛时代.即便是在这种繁盛的时候,西北边陲并不是就没有边患了,只不过唐朝和他们保持了一种良好的通商关系,双方相安无事.但是到了宋代,就又恢复了以前的交恶关系,西夏、辽、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一直一直地威胁你的政权.以至于后来已经把宋朝打倒长江以南了,然后蒙古人索性把偏安一隅的南宋也全部给灭掉了,建立了蒙古人的政权——元朝.元朝也很短暂,因为它拒不接受中国文化,仍然想要"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尽管元太祖忽必烈本身是一个很有雄才大略的人,但他手下的王公贵族仍然歧视汉人、蔑视汉文化.他们把人分为四等,一等是蒙古人,二等是色目人即广义的西域人,三等是金人统治下的汉人,末等是南人即南宋人的后裔.而事实上南宋人的文化水平是极高的,他们是延续并完整地保持了正宗儒家文化,中国自从宋朝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被南移了,南方逐渐繁盛起来了. 二、轴心时代的变革轴心时代是二十年代带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里提出的概念.他说,从公元前600年左右一直到公元之交的600年时间以内,在旧大陆的三个文明地区,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批伟大的人物.三大文明就是指西方、印度和中国.而这些伟大的人物对自己的文明所产生的影响,是其后没有任何人可以望其项背的,他们基本奠定了这三种文化的精神脊梁.比如说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一直到后来的耶酥都出现在这段时间,印度的佛教创始人释迦摹尼,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全部都是出现在这个时代.所以这个时代被称为"轴心时代".我认为,就这个概念的提出来说,是雅斯贝尔斯的一个伟大的创举,但是比较遗憾的是有两个问题他没有阐述清楚.第一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近乎奇迹的情况?第二是在这个时代中西方文化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关于这两个问题,我在一本书里谈到:首先看中国,它的变革是经历了一个三步曲的过程.轴心时代来临之前的商代,中国和其他原始文明一样,都是一种亲代文化,都带有很浓郁的迷信色彩.我们最早的甲骨文就是一种专门用于占卜的##文字,为祭祀所用.西方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就是文明最早产生于寺庙之中, 庙就是最早的城市中心."尊神祀鬼"是殷商人的特点.帝是他们崇拜的最高神,帝在甲骨文里是代表一种花蕊,象征着生生不息的本根,也就是对生殖的崇拜.周朝取代商代,不仅仅是政权的更替,更为主要是##的变化.周人不再相信自然神,天成为至高神,天和周人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他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神.那么他根据什么来保佑人们呢?是根据德,"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所以,周代呢就把德看作是取得天命的一个核心.而周代的"德"还不是指内心的道德,而是指外在的礼仪."遵礼守法"是为德,"非礼枉法那么无德",所以周朝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仪的朝代."遵礼敬德"是周人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他们的精神内核的变化.接下去是先秦的孔子孟子们所进行的儒家思想的变革.变革的最重要的就是把外在的礼仪规X转化成为一种内心的道德自觉——仁.这个变化是中国轴心时代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所以孔子一生当中都在谈一个字"仁",这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仁"是"礼"的基础,人首先要有内在之仁,才会有外在之礼.所以"礼蹦乐坏"的实质是人心不古,人心不仁.所以,表面上看孔子好像是一个守旧派,面对"礼蹦乐坏"感到很悲哀,而事实上他是一个革新派,他不是要恢复周礼,而是要把周礼的外在之礼建立在内心之仁的基础上.尽管对"仁"有很多种理解,我们认为最为经典的就是"仁者爱人",就是爱人之心.后来,我们又把它进一步理解为"忠恕之道"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欲欲人,己欲达达人"啊!说到底也就是仁爱之心.到了孟子,对此又有了系统化的解释,他认为"仁"就是"亲亲"嘛.就是每个人都爱自己的亲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推出一个社会的泛爱关系,然后,他提出"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之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一个人只要去向自己本性发掘,就一定能把自己本性中的美好善良的东西发掘出来,成为一个善人和圣人.因此,只要每个人都"修身、齐家"就能"治国、平天下",最后达到一个大同的理想世界.这就是轴心时代,中国文化完成的一个重大变革,这个变革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现世的人自我的道德修养,而不太关注外在的上帝鬼神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说,中国儒家把大同社会的理想最后落实到每个人的修身养性的工夫之上.同样,西方文化在这个时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希腊文化、到罗马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它是一个超越的过程,而不是内敛的过程.到最后,中国文化强调一切从内心做起,西方文化强调一切由外在的上帝决定即上帝决定论.中世纪有一句名言:没有任何一只麻雀从树上掉下来,不是出于上帝的特殊意志.〔笑〕中国文化强调内心的修炼,"内盛外王,成己成物",由内向外.所以,这就是中西方文化在"轴心时代"发生的根本变化.三、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完成了由外向内的收敛的过程以后,所有的知识分子就开始在内心的道德上下工夫了.因此,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人特别是儒家的知识分子对外在的##逐渐淡漠起来,他们更多是注重自己内心的道德自觉,而不是外在的上帝决定论.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更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而不是神本主义.但是,中国人对六合之外的东西是不太谈的,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儒家知识分子对鬼神一贯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推崇父母在世的时候尽孝,君主在世的时候尽忠,讲究的是现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道德标准,而不讲究彼岸的那些东西.其实这个思想在周公旦的时候就说的非常清楚了:"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归",也就是说,说的是鬼神,其实是用鬼神来推行道德教化,是劝告你此生此世好好的做善事.孔子也始终对鬼神之事不感兴趣,"子不语怪力乱神"之事,"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孔子的很多话语都表明了他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一次他的一个弟子问他"人死后,有知也?无知也?",孔子的回答可谓充分表现了他的大智慧:"吾欲言有知,又恐孝子贤孙妨生送死;吾欲言无知,又恐不孝子孙弃而不葬;至于死后有知无知,死后自知之".〔大笑〕也就是说,论鬼神的目的是为了起到教化人从善的,无论多么高深玄奥的东西,都必须以现实的行为准那么为落脚点,从善、积德,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一种协调的现实精神.在西方,学术界称它是一种伦理文化.西方文化主要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它是一种超越的浪漫精神.它不断地超越现实,对六合之外的事情更为关注.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讲了很多,在此只是做一个总结.下面讲第四个问题.。
中外文化对比
中外建筑
建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无论古今中外, 建筑都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建筑表 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观,因而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 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背景 的不同,因而使中西方的建筑艺术风格存在着重大差异。
中外建筑
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 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中国 以吃喝为主。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 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 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 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
中外美术
西方绘画
运用焦点透视营造空间,用明暗法造型, 讲究立体感。 在空间形式中融入时间因素而再现的,则 是事件的事实过程。
对比
东方绘画
运用散点透视营造空间,用线描造型,讲究平 面装饰性。 通过引导观者的视线,有洞而表达的,是故事 的诗情美感。
THANK YOU!
艺设1502 陈冬 侯天诚 齐政 李兆威
其次是西方节日传入我国,是全球文化和经济一
体化的结果,也是现在众多商家疯狂炒作的结果。
追捧与冷遇
七夕情人节的冷遇
西方情人节在近几年成为很多年轻人热衷的
节日,对它的重视几乎到了夸张的地步,甚 至连很多外国人也觉得中国人的情人节过得 有点太疯狂。可以说,过与不过情人节,似 乎成了检验一个人是否时尚的反映之一。
悉尼歌剧院
位于悉尼市区北部,
东方明珠
是悉尼市地标建筑 物,由丹麦建筑师 约恩·乌松设计,一 座贝壳形屋顶下方 是结合剧院和厅室 的水上综合建筑。
中西方文化比较
3、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
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强烈,强调“上下有义,贵贱 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 。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 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 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
4、核心家庭与四代同堂
在西方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较 为平等。 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父母与子女是依赖 与被依赖的关系,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
传统的中国自然观崇尚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 然,认为在人与自然相处中世界万物都是在不停 地循环往复,繁衍生息。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反对对自然的干预,追求对 自然本性的顺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道”,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儒家文化亦讲求“天人之际,合二为一”,中国 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讲求“天人合一”,达到人 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很 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 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 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 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 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 方人大为不满。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 在:自己对自己负责;不过问他人的事情;主动 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 的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 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在中 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 种美德。
(四)时间观念:多元制与一元制
时间作为一种文化产物,与人类活动 形成了互动关系。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领域中,人们推崇 一种环形的时间观念。 西方文化视时间如直线延伸,一去不 复返。因此,他们的时间观念非常强 烈,做任何事都有严格的日程安排, 时刻保持“紧张”的时间观念。 中国人是时间的主人, 而美国人则是时 间的奴隶。
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异同
contents
一、
文化的概念
目 录
二、 文化的起源及差异原因
三、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四、
文化的作用
五、 当下对中西文化差异思考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特点:
1、广泛而抽象 2、很难准确定义
通常的理解: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 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 活动产品。
二、文化的起源及差异原因
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 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
1、美国高铁建设困难重重 2、个人成就首先集体 3、从电影《战狼》和赌城拉 斯维加斯枪击案看个人英雄 主义
4、美国赋予公民合法拥有枪 支的权利
三、性格上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含蓄内
敛、谦虚谨慎,不偏 不倚
西方人主张个性张
扬、直接
分歧较大:谦虚在中 国是种美德,在西方 人认为是虚伪
1、中国文化的地理起源于黄河
可以说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流域和长江流域属于大陆型文化。
铸成了中西方文化发轫形式、定 型
2、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 方式的差异,同时导致后来发展
岸,属于海洋型文化
路向的差异
一、起源于大陆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造就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
1、中国传统文化是大陆型的农耕社会文化 2、中国传统文化是注重人文教化的道德型文化 3、中国传统文化是追求和谐统一的文化
2、西方人形成了个性张扬奔放,喜欢探索 和斗争,崇尚独立、自由、平等的文化观念。
三、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思维模式的不同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 性思维;
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 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使我国近代自然 科学相对西方有所落后
《中西文化比较》课件
,如西方注重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东方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等。
02
文化创新
中西文化的交流可以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思维和成果,如将西方现代设计
理念与东方传统工艺相结合,创造出更具特色的文化产品。
03
跨文化合作
中西文化的互补和创新可以为跨文化合作提供更多机会和可能性,推动
不同文化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中西文化的全球视野与多元发展
多样性和发展。
中西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中西文化的历史变迁和未来趋势
中西文化的历史变迁
中国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和变革;西方 文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重要时期。
中西文化的未来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中西文化将更加深入地交流与融合,同时保持各 自的特色和优势。
中西文化交流是全球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 分,有助于推动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增进国际友谊
中西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国际友谊,促进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中西文化交流有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
04
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语言交际的影响
语言结构
中西语言在语法、句法、词法等 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可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在跨文化交际中 也有重要作用,某些表情 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具有不 同含义。
空间与距离
不同文化对于个人空间和 人际距离的观念存在差异 ,这可能影响交际氛围和 效果。
Hale Waihona Puke 文化差异对商务活动的影响商务谈判风格
中西文化在商务谈判中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如西方文化倾向于直 接、明确,而中国文化可能更加委婉和含蓄。
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国茶
西方咖啡
茶道精华是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境界,
它的茶具精致 、茶叶品种众多、有诸多功效, 如提神醒脑、消除疲劳、增强耐力等,而且 茶已融入一般百姓生活中。
在中国,还有许多茶馆,茶 馆中典雅的装饰,茶道表演,茶 艺宣传。人们在这里品茗、休闲、 娱乐、议事、叙谊。自由、清闲, 是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人性.人人皆可成佛,皆可成圣。
西方宗教开显上帝创造人的神
性,人性在神性的仳佑之下赋
有原罪。
中国文化的人性乃赋于自然的人 性。赋于自然的人性和赋有原罪的人 性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信仰。中国人信 仰性命双修和仁智双彰的文化意识。 人源于祖宗飞越在天的信仰是中国文 化的信仰。祖宗神是民俗的宗教信仰。 它不是西方社会国家体制下的宗教信 仰。
思想差异
• 第一,义利关系。一般来说, 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 轻利或义利兼顾。东方人的意 识就是义字当先。相对而言, 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 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 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 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 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
• 第二,整体性和个体性。东方人 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 则重视个体性。比如中医和西医, 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 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 体中的局部。整体思维和个体思 维之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比 如在很多报导中,一位中国人到 西方人家吃饭,当主人问今天吃 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的 说道:“随便。”“客随主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 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 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西方,特别在欧 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 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握手礼来源于 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
中西文化比较ppt课件
★华夏土地上的农耕文化
男,丈夫也,从田为力,言男用力于田也。里,居也, 从田从土。疆,界也,从田田;三,其界画也。
诸侯国的土地分封制,徭役制,农业工具的发展,土 地灌溉的发达。
春秋战国时期的帝亲耕、后亲蚕祀社稷、耕籍田,祷求雨, 下劝农令,以祈丰年。
商代末年“肇牵牛车远服贾”的商人已经出现,春秋时的 陶朱公、端木赐,魏国的白圭,秦国的吕不韦等富商巨贾。 14
西方的人道主义在中世纪反抗神权中兴起, 要求人高于神、自然的位置,人是万物的尺度, 鼓励人对自然的征服、驾驭,强调人性、人的主 体价值、人权、平等——人是万物的尺度、宇宙 的精华,坚定人要征服和驾驭自然。
22
23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道德价值 ★科学中心的西方文化
24
★科学中心的西方文化
中国人重仁,西方人重智。
19
二、东西文化的精神—不同的文化选择 不同文化的核心价值,以及所追寻的、珍 视的、有成就的表现出的个性不同。
20
1、中西文化精神差异的探讨
中国文化是静的,西方文化是动的
21
2、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指全部传统文化的核心 价值围绕着人的社会存在建立,专注于人的社会 关系的和谐与道德人格的完成的独特的伦理文化。
40
41
★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二元对立的认识前提
42
★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 人为的关系问题——天是化生万物的本源,人是天造化之 物。
黄河、长江、淮河、珠江、黑龙江等大河地 区的元谋人、北京人、丁村人、蓝田人、马坝人、 河套人……形成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 文化、河姆渡文化……。
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一,中西方启蒙教育的认知方式不同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二,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着眼点与执著不同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国的哲学无论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学求作为,道学求长生,佛学求悟觉.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为"仁" 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是怎样做人的学问,兴趣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着自己的执著.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中国文化的根深们的游戏都是在大自然的风浪中锻炼成长的人物.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植于大地之中,中国文化自始即重农,"四民之中,士之下即为农","民以食为天"即缘由于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们对人生留恋和在大自然中寻求到生命慰籍的杰作.西方古代科学寓于对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应征服,控制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敌对力量.荷马史诗纯以海外遇险,征服自然为题材,他劣汰"的规律.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第一,中西方人生价值取向不同儒家给中国人提供的价值观念,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作为2000余年来的中国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这种人生信念,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现世的作为之中,一个人在社会越有作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义的积极入世思想.在专制社会中权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为最大者莫过于实现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统治着千百万中国文人碌碌无为的一生.受这种一元化的人生价值的影响,多数人不愿问津自然科学,致使科学被困于萌芽状态.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权术上,创造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变幻莫测而实质又超稳固的政治,文化模式.在这种特殊的模式中,产生了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当官不成,求当圣人;报国不得则退做隐士,或吟诗饮酒自得风浪,于是道教,佛教随之兴起,贪生的自去修道,厌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被认为相当有价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第二,西方的个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由此引申出一条基督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当上帝被否定了时西方又产生了社会原子观念: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亲人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对孩子也非常尊重,进孩子房间首先要问:"我能进来吗"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乐于谈论个人一得之见.而中国以家族为本位.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脱离家便是"游子",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第三,西方讲功利,时效,中方讲伦理,道德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比较重功利和实效,善于算经济帐.例如:在一个大公司,如果每人节约几秒,加起来可节约几个人的时间,可少雇几个职员,减少多少开支.又如:一个人在写字,圆珠笔的笔尖向外放还是向内放比较节约拿笔写字的时间,怎么放的状态最有效等.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自然科学不发达,着重于人伦关系的调节.礼义规范高于一切,"义","利"之辩的结果使价值观念产生偏差,提倡人为了符合某种礼义规范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重义轻利"被视为高风亮节,品格高尚.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间,"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对外中国只考虑政治影响,不顾及经济效益.其他观点3 条大家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中西文化对比
(自然条件之恶劣)中国人重仁,西方人重智。古希腊 理性精神是西方文化精神的核心,又称“阿波罗精神” 对待事物的客观态度,实验、实证精神。 科学精神还包含着探索科学真理的执着态度。
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化
第二节: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
第三节: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
中国以义务为本位的群体原则 ☆以家庭为基础但愿的社会结构形式 血缘关系、家庭、宗族、乡党 《说文》“亲也,从人从二。” 《孟子》“亲亲大也” “仁之实,事亲是也” 其他社会关系的血缘类比…… ☆要求每个人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他在家庭关系网络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eg、中国古代的冠礼 学而优则仕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强烈的竞争意识 保尔·阿萨尔《欧洲的意识危机》:“什么是欧洲,欧洲就是相邻的人们之间你死我活的拼杀,法国和英国的竞争,法国和奥地利的竞争,奥格斯堡大会战,接着是西班牙战争……协议只是短暂的……” 导致欧洲的众多民族国家的出现 *对力量的崇拜 赫拉克利特:“一个人如果是最优秀的人,在我看来就是抵得上一万个人。” 宙斯的雷和剑 赫拉克里斯英雄传说 《大卫》 体育精神 《掷铁饼者》
01
性好和平,不尚征伐,不喜穷兵黩武和扩张侵略。
02
和亲 顺俗雅化
03
崇敬的英雄
04
导致日常生活的乡愿人格。
05
老成持重、世故圆滑、妥协折中、谦退隐忍、随遇而安。
06
“明哲保身”“知足常乐”“适可而止”“退后一步自然宽”
07
“一争两丑、一让两有”,“出头的椽子先烂”
08
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09
中西方文化比较之欧阳育创编
中西方文化比较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由于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在西方国家内部之间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下面从民族性格、宗教文化、礼仪三方面对中西方文化做一个比较。
一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一)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大自然的崇拜,人们把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更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于不断的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自古以来,中国人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和言语行为等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综合。
“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如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主张人与自然的分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对立,强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
西方文化不是将人类看成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人类看成自然万物的主宰者,认为人的价值高于自然万物,自然万物都要为人类服务,都得听从人类的摆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因此西方人总是试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西方文化在民族性格上的第二个差异源于对人的不同观念。
尽管在两种文化的价值体系中人都被放在了中心位置,但对于人的理解却不相同。
中国文化把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
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农耕经济,农业不仅给古老的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衣食之源,而且创造了相应的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