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发布(2018年4月27日)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发布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为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106号,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总体要求,按照“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坚持严控风险的底线思维,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目标,坚持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监管理念,坚持有的放矢的问题导向,坚持积极稳妥审慎推进的基本思路,全面覆盖、统一规制各类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程度地消除监管套利空间,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意见》按照产品类型统一监管标准,从募集方式和投资性质两个维度对资产管理产品进行分类,分别统一投资范围、杠杆约束、信息披露等要求。
坚持产品和投资者匹配原则,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强化金融机构的勤勉尽责和信息披露义务。
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
严格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投资要求,禁止资金池,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分类统一负债和分级杠杆要求,消除多层嵌套,抑制通道业务。
加强监管协调,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和功能监管。
《意见》坚持防范风险与有序规范相结合,合理设置过渡期,给予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有序整改和转型时间,确保金融市场稳定运行。
下一步,各相关部门将按照职责分工,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的各项要求。
金融机构应按照《意见》的相关规定,依法合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近年来,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在满足居民和企业投融资需求、改善社会融资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
资管新规解读
2017年11月17日,由一行三会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在实行净值管理、打破刚性兑付、消除多层嵌套合通道,避免监管套利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次意见稿出现的一些关键词:破刚兑、控分级、降杠杆、提门槛、禁资金池、除嵌套、去通道。
银行影响指数:★★★★★破刚兑、降杠杆、禁资金池、除嵌套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禁资金池,影响很多银行理财产品,特别是一些中小银行的发展。
整体影响较大,银行理财产品格局可能发生重大变化:1. 收益:打破刚性兑付;②流动性:在面向公众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在投资范围上会受到较大限制,且不得低于三个月。
这意味着,超短期银行理财的时代落幕;③ 风险控制:禁止设置资金池以新偿旧、滚动发行。
对单个资管产品资金采用“三单”(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规定。
同一金融机构多只资管产品投资同一资产的资金规模合集不超过300亿元。
第三方独立托管增加有资质的商业银行,可设立资管子公司,该银行可以托管子公司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但应实现实质性的独立托管互联网金融(影响指数:★★★★)资产管理业务作为金融业务,属于特许经营行业,必须纳入金融监管。
①非金融机构不得发行、销售资产管理产品。
非金融机构违反上述规定,将按照互金整顿实施方案进行清理整顿,同时对构成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发行证券等行为,也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智能投顾须有上岗证。
金融机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采用机器人投资顾问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应当经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许可,取得相应的投资顾问资质,充分披露信息,报备智能投顾模型的主要参数以及资产配置的主要逻辑。
这意味着智能投顾被正式纳入监管,从事相关业务需要经过监管许可、取得投资顾问资质。
然而这对行业来说并不意外。
《指导意见》还提到了对报备、信息披露、监控等方面详细要求,并指出要避免算法同质化加剧投资行为的顺周期性。
信托(影响指数:★★★★)破刚兑、提门槛、除嵌套、去通道影响较大,特别是破刚兑,深远影响到整个信托行业发展,去通道也会影响很大。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愈发重要且复杂。
为了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简单来说,就是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的委托,对投资者的资金进行投资和管理。
然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这一领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乱象。
首先,部分金融机构存在着资金池运作的问题。
简单讲,就是把不同来源、不同期限的资金混在一起,进行投资和管理。
这就导致了资金的投向不清晰,风险难以评估和控制。
其次,刚性兑付现象较为普遍。
这意味着无论投资的实际收益如何,金融机构都承诺给投资者一个固定的回报。
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投资的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还使得投资者缺乏对风险的正确认识,助长了盲目投资的风气。
再者,多层嵌套的情况时有发生。
一些资产管理产品通过层层嵌套,使得底层资产和风险难以穿透识别,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和金融体系的风险。
《指导意见》明确了打破刚性兑付的原则。
这就要求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要充分认识到投资是有风险的,不能再一味地依赖金融机构的保底承诺。
金融机构也不能为了吸引投资者而做出不切实际的兑付承诺。
这一举措有助于培养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资金池的规范方面,《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对每一笔资金的来源和去向进行清晰的记录和管理,不得进行混同运作。
这样可以确保资金的使用合规、透明,降低风险。
对于多层嵌套,《指导意见》规定了严格的限制措施。
要求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的结构进行简化和清晰化,使得底层资产和风险能够被准确识别和评估。
这有助于减少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和潜在风险。
此外,《指导意见》还对金融机构的投资范围和投资限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例如,对于一些高风险的投资领域,要求金融机构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和资质。
同时,对于投资集中度也进行了限制,以避免过度集中投资带来的风险。
在风险管理方面,金融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一、背景近年来,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迅猛,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违规操作、风险管控不力等。
为了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保护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利益,制定一系列指导意见是十分必要的。
二、目的和意义本指导意见旨在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运营效率,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
指导意见的实施将有助于促进资产管理业务的健康发展,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和透明度,增强投资者对金融机构的信任。
三、主要内容1.法律法规遵循金融机构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确保资产管理业务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同时,要加强对法律法规变化的及时研究和应对,确保业务操作与法律法规一致。
2.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确保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
内部控制体系应包括风险管理、合规管理、内部审计等方面的要求。
3.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应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机制,对投资项目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合理确定风险阈值,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风险管理措施应包括风险分散、风险控制和风险应对等方面。
4.投资决策和投资管理金融机构应建立投资决策和投资管理机制,确保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投资决策应基于充分的信息和风险评估,投资管理应强调回报与风险的平衡,合理配置资产。
5.信息披露和报告要求金融机构应加强信息披露和报告工作,向投资者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资产管理业务的相关信息。
信息披露和报告应包括风险提示、业绩报告、投资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四、实施方式1.自查和整改金融机构应自查现有资产管理业务的合规性和风险管理情况,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
整改工作应及时落实,确保问题得到解决。
2.外部审查相关监管机构将加强对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外部审查,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处罚,并督促其整改。
3.培训和培养监管机构将加强对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工作,提高其风险意识和合规能力,提升资产管理业务的专业水平。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近年来,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在满足居民和企业的投融资需求.改善社会融资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为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更好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基本原则】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严控风险的底线思维,把防范和化解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减少存量风险,严防增量风险。
(二)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目标,既充分发挥资产管理业务的功能,切实服务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又严格规范引导,避免资金脱实向虚在金融体系内部自我循环,防止产品过于复杂,加剧风险的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传递。
(三)坚持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的监管理念,实现对各类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全面.统一覆盖,采取有效监管措施,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
(四)坚持有的放矢的问题导向,重点针对资产管理业务的多层嵌套.杠杆不清.套利严重.投机频繁等问题,设定统一的标准规制,同时对金融创新坚持趋利避害.一分为二,留出发展空间。
(五)坚持积极稳妥审慎推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防范风险与有序规范相结合,在下决心处置风险的同时,充分考虑市场承受能力,合理设置过渡期,把握好工作的次序.节奏.力度,加强市场沟通,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二.【资产管理业务定义】资产管理业务是指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等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为委托人利益履行勤勉尽责义务并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委托人自担投资风险并获得收益。
《三行一会一局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
问题1、对私募管理人的意义与影响?非金融机构合格资产管理人,适用。
2、对金融行业人才猎聘行业的影响?3、未来监管趋势?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近年来,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在满足居民和企业的投融资需求、改善社会融资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为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更好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基本原则】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严控风险的底线思维,把防范和化解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减少存量风险,严防增量风险。
(二)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目标,既充分发挥资产管理业务的功能,切实服务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又严格规范引导,避免资金脱实向虚在金融体系内部自我循环,防止产品过于复杂,加剧风险的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传递。
(三)坚持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的监管理念,实现对各类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全面、统一覆盖,采取有效监管措施,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
(四)坚持有的放矢的问题导向,重点针对资产管理业务的多层嵌套、杠杆不清、套利严重、投机频繁等问题,设定统一的标准规制,同时对金融创新坚持趋利避害、一分为二,留出发展空间。
(五)坚持积极稳妥审慎推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防范风险与有序规范相结合,在下决心处置风险的同时,充分考虑市场承受能力,合理设置过渡期,把握好工作的次序、节奏、力度,加强市场沟通,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二、【资产管理业务定义】资产管理业务是指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等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全文)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全文)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近年来,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在满足居民和企业投融资需求、改善社会融资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为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更好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严控风险的底线思维。
把防范和化解资产管理业务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减少存量风险,严防增量风险。
(二)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目标。
既充分发挥资产管理业务功能,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投融资需求,又严格规范引导,避免资金脱实向虚在金融体系内部自我循环,防止产品过于复杂,加剧风险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传递。
(三)坚持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的监管理念。
实现对各类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全面、统一覆盖,采取有效监管措施,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四)坚持有的放矢的问题导向。
重点针对资产管理业务的多层嵌套、杠杆不清、套利严重、投机频繁等问题,设定统一的标准规制,同时对金融创新坚持趋利避害、一分为二,留出发展空间。
(五)坚持积极稳妥审慎推进。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防范风险与有序规范相结合,在下决心处置风险的同时,充分考虑市场承受能力,合理设置过渡期,把握好工作的次序、节奏、力度,加强市场沟通,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二、资产管理业务是指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为委托人利益履行诚实信用、勤勉尽责义务并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委托人自担投资风险并获得收益。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发布(2018年4月27日)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发布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为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106号,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总体要求,按照“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坚持严控风险的底线思维,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目标,坚持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监管理念,坚持有的放矢的问题导向,坚持积极稳妥审慎推进的基本思路,全面覆盖、统一规制各类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程度地消除监管套利空间,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意见》按照产品类型统一监管标准,从募集方式和投资性质两个维度对资产管理产品进行分类,分别统一投资范围、杠杆约束、信息披露等要求。
坚持产品和投资者匹配原则,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强化金融机构的勤勉尽责和信息披露义务。
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
严格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投资要求,禁止资金池,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分类统一负债和分级杠杆要求,消除多层嵌套,抑制通道业务。
加强监管协调,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和功能监管。
《意见》坚持防范风险与有序规范相结合,合理设置过渡期,给予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有序整改和转型时间,确保金融市场稳定运行。
下一步,各相关部门将按照职责分工,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的各项要求。
金融机构应按照《意见》的相关规定,依法合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近年来,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在满足居民和企业投融资需求、改善社会融资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一、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上篇】1.引言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在我国金融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为了保障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健康发展,加强风险防控,优化资金配置,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制定本指导意见。
本指导意见的宗旨是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经营行为,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合规经营2.1金融机构应严格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加强资产管理业务的合规经营。
建立健全内部合规机制,制定明确的制度和流程,确保业务操作符合各项规定。
2.2加强内外部合规管理,建立稽核、风险控制和合规审计等机制,确保业务操作符合法律法规和内部规定。
2.3金融机构应建立科学有效的产品准入和退出机制,合理规避潜在风险,确保产品风险可控。
同时,加强产品信息披露,提高投资者知情权。
3.风险防控3.1金融机构应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确保资产管理业务的稳健运营。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评估、监测和应对等方面。
3.2合理配置风险资本,维持资本充足,确保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3.3加强业务风险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风险,防范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4.提高服务质量4.1金融机构应以客户为中心,提升资产管理业务的服务质量。
明确客户需求,提供全面、透明的服务,并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及时回应客户关切。
4.2提高金融机构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加强投资者教育和信息披露,提供专业、诚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4.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5.创新发展5.1金融机构应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和金融创新的发展,不断推进资产管理业务的创新发展。
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
5.2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完善债券、基金、信托等金融产品的发行和交易机制,提升市场流动性和投资效益。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文档
2020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文档Document Writing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公务文书,又叫公务文件,简称公文,是法定机关与社会组织在公务活动中为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而制定的具有法定效用和规范体式的书面文字材料,是传达和贯彻方针和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实行行政措施,指示答复问题,知道,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由央行牵头、一行三会共同参与制定了一份《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共30条,核心包括打破刚性兑付,限定杠杆倍数,消除多层嵌套,强化资本约束和风险准备金计提要求等,下面是详细内容。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内审稿)为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提出以下意见。
第一条【资产管理业务定义】资产管理业务是指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为委托人利益履行勤勉尽责义务并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委托人自担投资风险并获得收益。
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
出现风险时,金融机构不得以自有资本进行兑付。
金融机构不得开展表内资产管理业务。
第二条【资产管理产品范围】资产管理产品包括但不限于银行理财产品,资金信托计划,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基金子公司、期货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私募投资基金等。
第三条【投资者】资产管理产品的投资者分为不特定社会公众和合格投资者两大类。
合格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符合下列条件的个人投资者:(一)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产品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
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
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资管新规的概述
2.资管新规的主要内容
3.资管新规的影响
4.资管新规的实施及未来展望
正文
【资管新规的概述】
资管新规,全称为《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是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为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发展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政策。
【资管新规的主要内容】
资管新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
1.资产管理业务的定义:明确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其本质是受托理财,金融机构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
2.资产管理产品的分类:按照产品性质,分为固定收益类、浮动收益类、保本浮动收益类等。
3.投资限制:对资产管理产品的投资范围、投资比例、投资期限等进行明确规定。
4.信息披露:要求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的募集、投资、运作、终止等各个环节进行充分披露。
5.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对资产管理业务进行全面风险评估。
【资管新规的影响】
资管新规的实施,将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1.促进金融市场的规范化:资管新规的实施,将使得资产管理业务更加规范,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提升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2.提高投资者保护水平:资管新规明确了金融机构的义务,有助于提高投资者的保护水平。
3.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资管新规将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4.促进金融创新:资管新规的实施,将推动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创新,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资管新规的实施及未来展望】
资管新规目前已经完成征求意见,预计将在近期正式实施。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为推进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加强风险防控,提高金融机构运营和服务水平,现就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相关事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1. 金融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制度,明确内控体系与风险管理体系的框架,确保资产管理业务的合规性。
2. 金融机构应加强对资产管理业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监管,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风险意识。
3. 金融机构应注重投资者保护,规范信息披露,提高对投资者的服务质量。
二、机构设置与资质要求1. 金融机构应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子公司或部门,明确资产管理业务的组织架构及职能,确保业务专业化管理。
2. 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应符合监管部门的要求,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和经营许可。
3. 金融机构应定期对资产管理业务的相关人员进行职业能力评估,确保从业人员具备相关资格和能力。
三、风险管理与合规要求1. 金融机构应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制定风险评估和监测机制,确保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可控。
2. 金融机构应开展充分的尽职调查,对投资标的进行风险评估和尽职审查,避免违规操作和失信行为。
3. 金融机构应加强内部合规管理,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从事违规违法的资产管理业务。
四、资产配置与投资策略1. 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投资者需求,合理进行资产配置和投资策略的选择。
2. 金融机构应进行风险综合考虑,确保投资组合的风险分散和稳定收益。
3. 金融机构应实施有效的资产评估和价值管理,合理估值资产,提高投资回报率。
五、信息披露与服务质量1. 金融机构应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及时、真实、全面地披露与资产管理业务相关的信息。
2. 金融机构应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揭示和投资教育,提高投资者的风险认知和理性投资能力。
3. 金融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客户投诉和纠纷解决机制,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高服务质量和投资者满意度。
《关于规范方案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
《关于规范方案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倡导的一项重要政策文件,旨在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该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和措施,下面将对其主要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指导意见明确了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基本原则。
其中包括:保持国有资产安全和稳健的运营,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增强金融机构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强化风险管理和合规意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等。
这些原则为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规范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其次,指导意见明确了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主要分类。
根据业务特点和风险特征,将资产管理业务分为信托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资产管理计划业务以及其他相关业务等。
每种业务都有相应的规范要求,例如对信托业务要求设立专门的信托公司,对资产证券化业务要求进行风险评估和定性分析,对资产管理计划业务要求设立独立的专业团队等。
第三,指导意见强调了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防控措施。
为了有效防范业务风险,指导意见明确了机构内部管理、投资策略、风险管控、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
例如,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和投资限额,并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
此外,金融机构还应当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让投资者能够及时了解业务风险和回报情况。
第四,指导意见加强了对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指导意见明确了银监会及其分支机构的职责与权限,要求其加强对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和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指导意见还鼓励金融机构建立健全自律机制,加强行业自律。
综上所述,《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基本原则和分类,强调了风险防控和监管执法,为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规范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导,有助于促进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健康发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随着金融风险的不断增加,资产管理业务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风险。
为了更好地规范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保障市场秩序,维护广大投资者的权益,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
一、概述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重要业务之一,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证券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信托计划等各种形式的资产管理活动。
这些活动已经成为吸收社会资金并进行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为市场主体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同时也为金融机构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然而,资产管理业务在风险控制方面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比如投资决策不规范、运营管理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等。
这些问题不仅将会引起金融风险的加剧,还会损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因此,对于资产管理业务的规范化管理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二、指导原则中国银监会制定了针对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其主要原则可以总结如下:1. 加强投资者保护。
金融机构应该遵循诚信守法的原则,保障投资者的权益不受侵害。
在产品发行和销售方面,应该充分考虑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需求,并为投资者提供充分、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
2. 提高风险意识。
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对于风险的认知和管理,高度关注资产管理业务所涉及的各类风险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同时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
3. 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金融机构应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障内部监管、风险控制、决策管理等方面的规范运作。
此外,还应该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提高信息透明度并接受社会的监督。
4. 推进行业自律。
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参与行业协会和自律组织的建设,发挥自律组织在资产管理业务监管方面的作用,共同推进整个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三、重点内容指导意见重点涵盖了以下方面:1. 产品审批与发行金融机构应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建立相应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
解读《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解读《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
意见稿)》
、交易结构横跨银行、证券、保险业,投向上层层嵌套,对其信息报送要求在各监管部门之间也不尽相同。
产品难以看穿,对行业整体风险的监测统计和预测研判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撑。
此次《意见》当中,正是对这些核心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以期改变监管困境。
据笔者总结,主要有以下五条关键改革。
一是让产品与风险承担能力匹配,完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二是让资本与其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所承担的实际风险相匹配,完善资本约束与风险准备金计提规则;三是统一杠杆要求,消除多层嵌套;四是充分共享信息,建立综合统计制度,实现监管者对底层资产和最终投资者的穿透识别;五是明确监管权属划分,明确监管部门为风险处置第一责任人。
改革触动核心利益,一经提出就遭遇现实挑战。
比如针对综合统计制度,银监会建议,对资管产品统计制度仅提出原则性要求,不宜重复建设系统并要求金融机构多头报送。
保监会也不赞成金融机构向人民银行直接报送产品基本信息,建议各监管部门利用现有系统汇总数据后与人民银行共享。
但是人民银行认为,综合统计是实现穿透式监管的根本基础。
目前各监管部门对资管产品信息统计存在差异,难以通过简单合并反映行业全貌,导致整体数据缺失。
必须综合统计,才能穿透核查最终投资者和底层资产,切实防控金融风险。
再比如监管问责,银监会提出,现行法律已经明确了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法律责任和问责要求,不宜在《征求意见稿》中再另行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近年来,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在满足居民和企业的投融资需求、改善社会融资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为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更好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基本原则】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严控风险的底线思维,把防范和化解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减少存量风险,严防增量风险。
(二)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目标,既充分发挥资产管理业务的功能,切实服务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又严格规范引导,避免资金脱实向虚在金融体系内部自我循环,防止产品过于复杂,加剧风险的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传递。
(三)坚持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的监管理念,实现对各类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全面、统一覆盖,采取有效监管措施,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
(四)坚持有的放矢的问题导向,重点针对资产管理业务的多层嵌套、杠杆不清、套利严重、投机频繁等问题,设定统一的标准规制,同时对金融创新坚持趋利避害、一分为二,留出发展空间。
(五)坚持积极稳妥审慎推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防范风险与有序规范相结合,在下决心处置风险的同时,充分考虑市场承受能力,合理设置过渡期,把握好工作的次序、节奏、力度,加强市场沟通,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二、【资产管理业务定义】资产管理业务是指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等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为委托人利益履行勤勉尽责义务并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委托人自担投资风险并获得收益。
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
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
金融机构不得开展表内资产管理业务。
三、【资产管理产品】资产管理产品包括但不限于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资金信托计划,证券公司、证券公司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子公司、期货公司、期货公司子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等。
依据金融监督管理部门颁布规则开展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不适用本意见。
四、【产品分类】资产管理产品按照募集方式的不同,分为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
公募产品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公开发行。
公开发行的认定标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执行。
私募产品面向合格投资者通过非公开方式发行。
资产管理产品按照投资性质的不同,分为固定收益类产品、权益类产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和混合类产品。
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于债权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权益类产品投资于股票、未上市股权等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投资于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的比例不低于80%,混合类产品投资于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且任一资产的投资比例未达到前三类产品标准。
【明示产品类型】金融机构在发行资产管理产品时,应当按照上述分类标准向投资者明示资产管理产品的类型,并按照确定的产品性质进行投资。
在产品成立后至到期日前,不得擅自改变产品类型。
混合类产品投资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的比例应当在发行产品时予以确定并向投资者明示,在产品成立后至到期日前不得擅自改变。
产品的实际投向不得违反合同约定,如需调整投资策略,与确定的投资性质产生偏离,应当先行取得投资者同意,并履行登记备案等法律法规以及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程序。
五、【投资者】资产管理产品的投资者分为不特定社会公众和合格投资者两大类。
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资产管理产品不低于一定金额且符合下列条件的自然人和法人。
(一)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且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
(二)最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法人单位。
(三)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视为合格投资者的其他情形。
合格投资者投资于单只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30万元,投资于单只混合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40万元,投资于单只权益类产品、单只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
合格投资者同时投资多只不同产品的,投资金额按照其中最高标准执行。
六、【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金融机构发行和销售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坚持“了解产品”和“了解客户”的经营理念,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向投资者销售与其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相适应的资产管理产品。
禁止欺诈或者误导投资者购买与其风险承担能力不匹配的资产管理产品。
金融机构不得通过对资产管理产品进行拆分等方式,向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低于产品风险等级的投资者销售资产管理产品。
金融机构应当加强投资者教育,不断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意识,向投资者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打破刚性兑付。
七、【金融机构及资管从业人员资质要求】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应当具备与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公司治理良好,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问责机制健全。
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资产管理业务人员的资格认定、培训、考核评价和问责制度,确保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行业经验和管理能力,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规定以及资产管理产品的法律关系、交易结构、主要风险和风险管控方式,遵守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标准。
对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本意见规定的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从业人员,依法采取处罚措施直至取消从业资格,禁止其在其他类型金融机构从事资产管理业务。
八、【金融机构受托管理职责和投资者保护】金融机构运用受托资金进行投资,应当遵守审慎经营规则,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
金融机构应当履行以下管理人职责:(一)依法募集资金,办理产品份额的发售和登记事宜。
(二)办理产品登记备案手续。
(三)对所管理的不同产品受托财产分别管理、分别记账,进行投资。
(四)按照产品合同的约定确定收益分配方案,及时向投资者分配收益。
(五)进行产品会计核算并编制产品财务会计报告。
(六)依法计算并披露产品净值,确定申购、赎回价格。
(七)办理与受托财产管理业务活动有关的信息披露事项。
(八)保存受托财产管理业务活动的记录、账册、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
(九)以管理人名义,代表投资者利益行使诉讼权利或者实施其他法律行为。
(十)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职责。
金融机构未按照勤勉尽责原则切实履行受托管理职责,造成投资者损失的,应当依法向投资者承担赔偿责任。
九、【产品代销】金融机构代理销售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应当符合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资质条件。
未经金融管理部门许可,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不得代理销售资产管理产品。
金融机构应当建立资产管理产品的销售授权管理体系,明确代理销售机构的准入标准和程序,明确界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确相关风险的承担责任和转移方式。
金融机构代理销售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建立相应的内部审批和风险控制程序,对发售机构的信用状况、经营管理能力、市场投资能力、风险处置能力等开展尽职调查,要求发售机构提供详细的产品介绍、相关市场分析和风险收益测算报告,进行充分的信息验证和风险审查,确保代理销售的产品符合本意见规定并承担相应责任。
十、【公募和私募产品的投资要求】【公募产品】公募产品主要投资风险低、流动性强的债权类资产以及上市交易的股票,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不得投资未上市股权。
公募产品可以投资商品及金融衍生品,但应当符合法律法规以及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
现阶段,银行的公募产品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
如发行权益类产品和其他产品,须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但用于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的产品除外。
【私募产品】私募产品的投资范围由合同约定,可以投资债权类资产、上市交易(挂牌)的股票、未上市企业股权(含债转股)和受(收)益权,并严格遵守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
十一、【投资限制及鼓励】资产管理产品进行投资应当符合以下规定:(一)【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是指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等国务院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交易市场交易的具有合理公允价值和较高流动性的债权性资产,具体认定规则由人民银行会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其他债权类资产均为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
金融机构发行资产管理产品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应当遵守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有关限额管理、风险准备金要求、流动性管理等监管标准。
行业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未制定相关监管标准的,由人民银行督促根据本意见要求制定与其他行业一致的监管标准并予以执行。
金融机构不得将资产管理产品资金直接或者间接投资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受(收)益权的投资限制由人民银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二)【禁止投资的行业】资产管理产品不得直接或者间接投资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禁止进行债权和股权投资的行业和领域。
(三)【鼓励投资】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发行资产管理产品募集资金支持国家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建设、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领域。
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发行资产管理产品募集资金支持经济结构转型和降低企业杠杆率。
(四)【外币产品】跨境资产管理产品及业务、境内外币资产管理产品及业务应当符合外汇管理有关规定。
十二、【信息披露和透明度】金融机构应当向投资者主动、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披露资产管理产品募集信息、资金投向、杠杆水平、收益分配、托管安排、投资者账户信息和主要投资风险。
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公募产品信息披露】金融机构应当建立严格的公募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制度,明确定期报告、临时报告、重大事项公告、投资风险披露要求以及具体内容、格式。
在本机构官方网站或者通过投资者便于获取的方式,按照规定或者开放频率披露开放式产品净值,每周披露封闭式产品净值,定期披露其他重要信息。
【私募产品信息披露】私募产品的信息披露方式、内容、频率由产品合同约定,但金融机构应当至少每季度向投资者披露产品净值和其他重要信息。
【固定收益类产品信息披露】除资产管理产品通行的信息披露要求外,金融机构还应当在显要位置向投资者充分披露和提示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投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产品投资债券面临的利率、汇率变化等市场风险以及债券价格波动情况,产品投资每笔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融资客户、项目名称、剩余融资期限、到期收益分配、交易结构、风险状况等。
【权益类产品信息披露】除资产管理产品通行的信息披露要求外,金融机构还应当在显要位置向投资者充分披露和提示权益类产品的投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产品投资股票面临的风险以及股票价格波动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