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发展史-第16讲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
《科学发展简史》的第六至第七章的重点
![《科学发展简史》的第六至第七章的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8ba6901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ee.png)
第六章近代后期的科学成就和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阶段进入机器产生的狂飙时期,显示了科学技术的威力。
资产阶级认识到发展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命运息息相关,采取了许多保护、鼓励科技发展的措施;同时也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手段。
近代后期的自然科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基础学科相继建立起理论体系,而科学理论的形成又引发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将人类历史由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
如果说18世纪之前是技术走走科学之前的话,那么从18世纪下半叶起直至19世纪则是科学跃居技术之前,出于领先地位,技术革命以科学发展为先导。
近后期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天文学近代后期在天文观测和天体理论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新成就。
(一)天文观测新发现天文观测新发现得益于望远镜的改进、天体照相术的发明和光谱学技术。
1729年,英国业余天文学家霍尔制成了第一块消色差物镜。
1817年德国的夫琅和费制造出第一块优质物镜。
与此同时,反射望远镜也有很大改进。
1781年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利用自制的大型望远镜发现了天王星。
后来他又陆续研制出巨型望远镜。
1846年德国天文台台长加勒发现了海王星。
天体照相术的发明首先应该归功于巴黎天文台台长阿拉戈。
1839年他发明了银板照相法,随后照相术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学研究之中。
1840年,美国的德雷伯利用大型望远镜和照相术拍摄了第一张月球表面的照片;1845年德国的费索拍摄了第一张太阳照片;1877年,米兰的斯基伯雷利公布了当时最精确的火星表面图片。
(二)赫歇尔的恒星天文学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因1781年发现天王星而一举成名。
他利用统计方法研究了恒星的空间分布和运动,提出了第一个银河系结构模型。
1783年他发现了恒星的自行,并估测了太阳的运动,打破了太阳纪恒星静止不动的陈旧观念。
由于赫歇尔在恒星研究方面的成就,他被誉为“恒星天文学之父”。
(三)天体起源和演化假说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天文学已从对天体的现状研究扩展到对天体起源和演化的历史研究。
现代科技概论(第三部分)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史
![现代科技概论(第三部分)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33caf778168884868762d6d0.png)
开普勒的三定律是天文学的又一次革命,它彻底 摧毁了托勒密繁杂的本轮宇宙体系,完善和简化 了哥白尼的日心宇宙体系。也正因如此,开普勒 被人们称为“太空律师”。
20
3、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物体保持圆周运动需要一种向 心力”; 4、英国物理学家虎克:“天体离运转离引力中心越近、引 力越大” 5、英国物理学家牛顿:万有引力定律--F=Gm1 m2 /r2 .
4
新兴资产者为了加速资本和扩大资本的原始积累,开拓新市 场,获得劳动力,迫切需要进行大规模远洋探险,航海探险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它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又发 现了新大陆,加深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同时,它推动了天 文学、大地测量学、数学和力学的发展。推动了造船技术等 的进步。航海探险开拓了欧洲人的视野,向人们展示了一种 开拓进取精神。 • 远洋探险的代表国家:葡萄牙,西班牙 • 代表人物: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
1、描绘了太阳系的真实结构,正确说明了一些天象; 2、结束了长达1000年之久的地心说和日心说之争,使得天文学建立在科学 的基础之上; 3、它是自然科学向宗教神学的挑战,自然科学从此从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15
布鲁诺和伽利略对于“太阳中心说”的发展
1、1584年,布鲁诺出版了《论无限性、宇宙及世界》,发 展了“太阳中心说”,提出了太阳系和宇宙无限性的思想; 2、1632年,伽利略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 体系的对话》(简称《对话》),支持哥白尼的思想。
现代科技概论(第三部分 ):
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1
讲解内容:
1、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2、近代两次工业技术革命
2
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历史分期:
5-15世纪--欧洲中世纪; 15-18世纪--自然科学在欧洲大力发展的世纪;
科技史:第十六讲 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讲解
![科技史:第十六讲 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e05d0c987f1922791688e88d.png)
3.内燃机的重大技术改进
(1)1883年德国人戴姆勒发明用于汽车 的燃油发动机。在内燃机中首次使用汽 化器;
(2)1890年英国人阿克罗特发明热球式 内燃机;
(3)1892年德国人狄塞尔发明柴油机, 发明压燃法。
16
1892年德国狄塞尔发 明了柴油机。柴油机 结构更简单,燃料更 便宜,热效率更高, 在20世纪20年代后被 广泛应用于卡车、拖 拉机、公共汽车、船 舶和机车。
2.电动机的发明与改进
法拉第率先制成二相异步电动机模型, 美国特斯拉1886年制成二相异步电动机, 俄国多里沃1889年发明三相异步电动机、 三相变压器和三相制输电,其鼠笼式异 部电动机构造简单、经济、可靠。
• 三相异步 电动机
• 三相变
压器
7
3.输电技术的发展
(1)直流输电技术的初期发展
10
为内燃机准备
(1)17世纪下半叶,惠更斯设计过一种用火 药为燃料的内燃动力机。但内燃的概念在 当时还是早产儿。
(2)经过蒸汽机一个多世纪的实践,积累了 大量的技术经验和理论知识。
(3)活塞、气门、轴承等机械结构;冶金、 铸造、轧制、焊接等加工技术;
(4)卡诺等人对热机做功效率的理论研究, 都为内燃机的产生做好了准备。
28
1.有线电报的三个阶段 作为电学在通讯领域的运用,电报是人们最
早尝试的一种形式,它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静电电报、电化学电报和电磁电报。 只有电磁电报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主要归 功于英国的科克(William Cook)、惠斯通 (Charles Wheatstone)和美国的莫尔斯 (Samuel Morse 1791-1872)的推广。
二.电力技术的发展
人类三次科技革命的简况
![人类三次科技革命的简况](https://img.taocdn.com/s3/m/831ce55d804d2b160b4ec032.png)
人类三次科技革命的简况:一、第一次:始于18世纪中叶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为背景,以纺织机械的变革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从而实现了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到机械的转变。
二、第二次:第二次技术革命兴起于19世纪中叶以后。
此次革命以电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使用为主导,以化工技术、钢铁技术、内燃机技术及其他技术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最终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和“化学化时代”三、第三次:第三次技术革命于20世纪40年代发端于美国,60年代接踵波及到西欧、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70年代逐渐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扩展,80年代遍及全球并向纵深发展,至今仍方兴未艾。
1、从内容看,40—70年代初是战后技术革命的第一阶段,其间核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通讯技术得到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
(1)核技术核技术的开发和和平利用直接导致一场新的能源革命,从而揭开了战后技术革命的序幕(2)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是人工智能研究的重大突破,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由此大大提高。
因此,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也就成了战后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3)空间技术空间技术是研究人类进入和利用太空的技术。
战后,美苏两国出于冷战的需要,竞相研制威力巨大的火箭,旨在为核武器提供新的运载工具。
而火箭技术的发展是空间技术取得突破的关键。
2、第三次技术革命从7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人们常说的新技术革命阶段。
(1)这一阶段以微电子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为标志、以广义信息技术为中心,引起了当代技术领域的巨大变革,形成新兴技术群。
(2)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及海洋技术等许多领域均获得突破性进展。
A.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作为高新技术的先导,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和处理的技术。
它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总称。
2).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地拓展了人类的信息功能,特别是智力功能,带来了通信、计算机和自动控制领域的革命(因三者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皆为C,故又称“三C”革命),有利于实现企业、办公室、家庭的自动化。
科学技术革命
![科学技术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554b28d9b14e852458fb57a3.png)
科学技术革命战后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科学技术革命顾名思义分为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科学革命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延生。
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的新飞跃,它表现为技术上的重大改革。
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了技术的进步,生产技术及其应用成果反过来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并推动着科学革命的进程。
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技术革命呢??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共发生过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发生于十八世纪60年代,其主要标志是蒸汽机和机器的广泛使用。
?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于十九世纪70年代,其主要标志是电力、电力机械、内燃机、钢铁冶炼和化学工业等多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人类从此进入了“电气时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其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942年第一个原子反应堆出现,1946年电子计算机问世。
?一、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战后的这次科技革命在原子能、微电子、高分子合成技术、信息技术和航天技术等领域都出现了重大突破。
?从演变的过程来看,第三次科技革命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变革:??1945?—?1955,以原子能的释放与和平利用为标志,人类开始利用核能的新时代;1955?—?1965,以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标志,人类开始向外层空间进军;1965?—?1975,以DNA重组实验的成功为标志,人类进入可以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的新阶段;?????二、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1全面性;??2综合性;?3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大为缩短;?4科技革命要求大力开发科技人才资源;?5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6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支持和干预。
???三、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原因?1对高额利润的争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2科技力量的壮大和应用;?3科技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和传递手段的现代化;??4各国对科技领域的投入增加;?5战争、军备竞赛以及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6国际协作与科技情报交流,先进技术的引进?。
三次科技革命
![三次科技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b152717b168884868762d64b.png)
原子弹(核能)、计 算机、克隆羊“多 利”、东方1号、“阿 波罗11号”登月
第次 第一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项目 主要 珍妮机、水力纺纱 电、电灯(电力); 原子弹(核能)、计算机、 机、瓦特改良蒸汽 内燃机(石油)、汽 克隆羊“多利”、东方1号、 “阿波罗11号”登月 机(煤炭)、汽船、 车、飞机 成就 蒸汽机车 特 首先发生在英国; 技术发明来源于 工匠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 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期加快;科技的各个领域之 间相互渗透;新技术成为生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
第次 项目
第一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时间
核心标志 时代特征 条件 主要成就 特点 影响
第次 项目 时间 核心 标志 时代 特征 条
第一次科技革命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上半期 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 蒸汽时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初 电的发明与使用 电气时代
火眼金睛
条 前提:资产阶 前提:资产阶级 级统治在英国 制度在世界范围 …… 内的确立 件 的确立 前提:资本主 义发展相对稳 定 ……
都有稳定的政治制度
材料一: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 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生 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材料二:在这次革命的推动下……1870—1900年间,世界 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倍多。 材料三: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世界大战 期间为1.7%,在1950—1972年猛增至6.1%。
畅 所 欲 言
畅 所 欲 言
√
(07年常州) 右图反映的科技成果发明于 A.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 B.19世纪末期的中国 C.20世纪初期的德国 D.20世纪中期的美国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PPT精品课件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PPT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507f0e46c175f0e7dd1377a.png)
免疫失调与人类健康
一、过敏反应
一、过敏反应
概念: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 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反应特点: 1.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2. 一般不损伤组织 3.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引起免疫反应的物质:过敏原
吸入式过敏原:花粉、粉尘、螨虫、油漆 汽车尾气、煤气、香烟等
食入式过敏原:牛奶、鸡蛋、鱼虾、牛羊肉 海鲜、异体蛋白、抗菌素
致病机理: HIV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使T细胞被大量
破坏,导致人患多种疾病死亡。
艾滋病征
淋巴结肿大
淋巴瘤
艾滋病征 卡西波肉瘤
艾滋病征
霉菌感染 (鹅口疮)
艾滋病征 带状疱疹
艾滋病征
传播途径: 接触(性滥交、吸毒、伤害性接触) 血液(输血及血制品) 母婴
易感人群: 性滥交者 同性恋者 吸毒者 不洁卖血者
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练习1
人体发生花粉过敏时,由于毛细血管壁 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
A. 血浆量增加
B. 组织液增加
C. 组织液减少
D. 淋巴减少
练习2
过敏反应发生的条件是:①已免疫的机体 ②未免疫的机体 ③接受相同过敏原 ④接受过 敏原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练习3 下列关于体液免疫的抗原和过敏原的叙
三、近代科学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良 过程:
①1705年钮可门发明蒸汽机 ②瓦特改良蒸汽机——万能蒸汽机 (只能用于矿山排水) (可适应不同工厂动力的需要)
瓦
特
改
良
的
蒸
气
机
模
纽可门机
型
影响: 为什么说蒸汽机是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发明?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9e9c45ce852458fb770b56cc.png)
▪ 新的科学认为人类对自然的研究,并
不能够获取完全的确定性。我们只能或然 地了解世界,我们对于世界长远的后果没 法了解。这就是所谓的非线性效应、复杂 性效应、生态效应。过去有一个箴言说人 算不如天算,就包括这个意思。
1、蝴蝶效应
▪ 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
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 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 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 将军;损了一位将军,输 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 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是核弹,包括原子弹和氢弹。过去那个时候联合 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正好是五个有核国家。 你没有核武器根本就没有发言权。有了核武器之 后,我们才真正成为一个大国,才真正成为一个 在安理会有发言权的国家。
▪ 许多海外华侨听说我们核武器研制成功,那
是非常激动的。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就是力量, 这一点在20世纪表现得最充分。核能量的开发充 分表达了科学成为一种超级能量的过程。
大科学时代的反思
▪
20世纪整个的一百年里,理论科学的发展基本
上可以概括为两次科技革命和四大理论模型;应用 科学也可以概括为两大超级能量和两大生活技术。
▪
第一次指的是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物理学领域
发生的科技革命,包括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
第二次科技革命,在我看来还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 尚未完成的革命。这场革命发生在20世纪后半期, 就是非线性科学的革命。四大理论模型是在20世纪
2、整体论:三个和尚没水吃
▪
比如我们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
和尚没水吃,这就是一个整体论效应。如果按照线性相加
的原则,一个和尚挑一担水,两个和尚就挑两担水,三个
和尚挑三担水。但这是原子论的思维,实际上并不是这么
回事,和尚越多越没有水吃。
一章 近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历程
![一章 近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d21318fc941ea76e58fa04eb.png)
伽利略受审
16
近代科学作为一种实验科学, 2. 近代科学作为一种实验科学 , 在实验与理性认 识的基础上实现科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次变革。 识的基础上实现科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次变革。望 远镜、温度计、 远镜、温度计、气压计和显微镜等仪器设备的发 明与改失, 明与改失 , 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技 术手段;弗朗西斯·培根 1562-1626) 培根( 新工具》 术手段;弗朗西斯 培根(1562-1626)的《新工具》 1620)和笛卡儿(1596-1650) 方法论》 1637) (1620)和笛卡儿(1596-1650)的《方法论》(1637) 为科学探求真理提供了科学方法论原则。 为科学探求真理提供了科学方法论原则。 近代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 3. 近代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 , 率先在欧洲国家 确立起来, 开创了科学社会化的发展道路。 确立起来 , 开创了科学社会化的发展道路 。 意大 利佛罗伦萨科学社(1657) 英国皇家学会(1662) 利佛罗伦萨科学社(1657)、英国皇家学会(1662)、 法国皇家科学院(1666)和德国柏林科学院(1700) 法国皇家科学院(1666)和德国柏林科学院(1700) 等科学组织纷纷相继建立, 等科学组织纷纷相继建立 , 使科学活动成为有组 织的、独立的社会职业和崇高事业。 织的、独立的社会职业和崇高事业。
14
1616年 , 被传唤到罗马的宗教 年 裁判所。 宗教裁判所谴责了哥 裁判所 。 白尼的学说, 白尼的学说 , 并责令伽利略保 持沉默。 持沉默 。 1632年 , 伽利略发表 年 两种世界观的对话》 一书, 《 两种世界观的对话 》 一书 , 被教会认为违反了1616年的禁 被教会认为违反了 年的禁 令 。 伽利略被召到罗马囚禁了 几个月, 受到缺席审判, 几个月 , 受到缺席审判 , 遭到 苦刑和恐吓, 苦刑和恐吓 , 并被迫当众跪着 表示“ 公开放弃、 表示 “ 公开放弃 、 诅咒和痛恨 地动学说的错误和异端” 地动学说的错误和异端 ” , 最 伽利略 后被判处终身监禁, 后被判处终身监禁 , 他的书也 被列为禁书。 被列为禁书 。 1983年 , 罗马教 ( 1564~1642) 年 廷正式承认, 廷正式承认,350年前宗教裁判 年前宗教裁判 地球仍然在转动! 地球仍然在转动 所对伽利略的审判是错误的。 所对伽利略的审判是错误的。
第二次科技革命PPT教学课件
![第二次科技革命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7b0b291561252d381eb6e51.png)
海 明 威
“冰山原则”
威廉·西德尼·波特 (欧·亨利 )
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世界短篇小说大师之一。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 欧·亨利创作的短篇小说共有 300多篇,收入《白菜与国王》 (1904)、《四百万》(1906)、 《西部之心》(1907)、《市声》 (1908)、《滚石》(1913)等集 子,其中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 民生活的作品为最著名。他把 那儿的街道、小饭馆、破旧的 公寓的气氛渲染得十分逼真, 故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1954年诺贝尔文
学奖获得者。1899年出生于芝加哥一个医生家庭,1917 年中学毕业后就当报社记者,上过意大利前线。他喜欢滑 雪、斗牛、打猎,这些往往都是他作品的背景。20世纪 40年代,曾来中国报道抗日战争。二战以后,移居古巴, 创作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的主题思
• 汽车和飞机发明,使交通更加快捷,开辟了交通 运输的新时代。
• 实现人类空中飞翔的梦想,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 间的距离,加强了人们在物质文化上的交流,急 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和生活方式。
• 汽车和飞机的生产和使用,还推动了钢铁、石油 等新兴工业的产生,并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 展。
• 得出结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消极影响:带来环境污染,交通事故,交通堵塞。
《母亲》主要写年轻工人巴维尔及其母亲尼洛芙娜接受马 克思主义教育后,逐渐觉醒,以及巴维尔领导的工人小组的 成长过程。然而在“五一”节示威游行中,巴维尔等人不幸
被捕。 母亲尼洛芙娜在儿子被捕后,接替了儿子的革命工作,常 常扮作小贩、香客、修女等到处散发革命传单和宣传革命真 理的小册子。在审判巴维尔的法庭上,巴维尔正义凛然地控 诉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和罪恶,同时也表明了对革命胜利 的信心。而母亲则在传送巴维尔演说的传单过程中被宪兵抓
历史上的科技革命一共有几次
![历史上的科技革命一共有几次](https://img.taocdn.com/s3/m/f6116b8d71fe910ef12df88c.png)
历史上的科技革命一共有几次,每次与中国的关系,现在对中国的影响.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旬是第一次科技革命,也称工业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主要成就是蒸汽机的大量投入生产,工业革命后英国生产力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商品,为了扩大市场,便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从此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侧面使中国受益.
第二次科技革命在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也称电气革命.电能取代蒸汽能成为人类使用的重要能源,电气革命后,世界资本主义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时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中国也在此时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20世纪中期,也是信息化革命,主要成就是互联网的使用,如今大量普及,中国虽因探索失误错失时机,但自从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赶上潮流趋势,从中受益许多,如电脑已遍及各家.但如今的中国仍需努力!
第四次工业革命现已悄然开始,相信它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益处!。
试述近代史上两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成就并比较两次技术革命的异同
![试述近代史上两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成就并比较两次技术革命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59a34e8502020740bf1e9b00.png)
试述近代史上两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成就并比较两次技术革命的异同姓名:常雅男学号:2008271702指导老师:潘树林班级:艺术设计十七班大约从公元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约从公元15世纪下半叶—18世纪中叶;后期约从18世纪中叶—19世纪末、20世纪初。
前后两个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各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棉纺织: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交通运输:富尔顿-轮船(美、1807年);史蒂芬孙-蒸汽机车(英、1814年)1、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以英国为主体;2、以轻工业为主导;3、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4、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积累和对殖民的肆意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1、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1、科学同技术开始密切结合2、新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在十七、十八世纪,首先是从纺织部门的纺纱环节开始,然后推动其它部门,层层展开,不断深入。
在航海探险、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等方面有卓越的成就!首先,在航海探险中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充足的原料、资金、劳动力和市场。
为此,新兴的资产阶级急需打开通往外界的通道,特别是开辟通往印度和中国的航道,以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于是一些冒险家先后组织船队进行航海探险。
第六章近代后期的科学成就和第二次技术革命
![第六章近代后期的科学成就和第二次技术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c5ebc7da360cba1aa811daaf.png)
电磁学理论的建立
电磁学是18世纪中叶创立的,系统的电磁 理论建立是19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从对电磁的 最初认识到电磁理论的简历经历了一个多世纪。
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理解电磁学这 部分抽象理论,请看下面的短片:
物理学\电磁学.MPG
(一)人们对电磁现象的认识
1. 古希腊时期,人们就认识到摩擦可以生电, 泰勒斯把琥珀摩擦生电的事实记录下来,以后人 们就用琥珀的同音字用来指电子(electron)。 2. 16世纪,航海急需罗盘针,英国女皇伊丽 莎白令其侍医吉尔伯特研究磁石,经过18年的研 究,于1600年出版《磁石》一书,提出了磁石的 两极成对存在、不可分离的理论,即切断的两端 磁石仍然具有南北两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 名磁极间相互吸引;磁石间的作用力和距离成反 比。此外,还证实了除琥珀外,玻璃、火漆、硫 磺和宝石等经过摩擦也生电。
上.为了验证这个想法,他于次年春设计了几个实 验,但还都没有成功.1820年4月,在一次讲座快 要结束时,他灵机一动又重复了这个实验,果然发 现电流接通时附近的小磁针动了一下.奥斯特惊喜 万分,又反复实验,终于在1820年7月发表了《关 于磁针上电流碰撞的实验》的论文。论文指出,电 流所产生的磁力既不与电流方向相同也不与之相反, 而是与电流方向相垂直。还指出,电流对周围磁针 的影响可以透过各种非磁性物质。 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一结论和谁在论著中论述 的一致?
1851年,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也独立地发现了热力学第 二定律,他的表达方式是:功可以全部转化为热,但任何循 环工作的热机都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全部变为有 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上面两个描述揭示了一个共同真理,即热机在工作过程 中不可能把从高温热源吸收的热量全部转化为有用功,总要 把一部分热量传给低温热源,这就是理想热机的效率不可能 达到100%的真正原因。
19 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19 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8514512d647d27284b7351a7.png)
19 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
在此之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
例如,蒸汽机技术革命主要是从工匠传统发展而来,在生产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摸索出技术发明,然后才总结出热力学理论。
以电力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来,这种生产带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发生改变,现在是科学推动技术进步,再推动生产的发展。
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在社会生产的前面,开辟着生产发展的新领域,引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如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它先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探索出电磁学理论,通过促进电力技术的革命,并最终引发电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邓小平在总结科学技术这一发展趋势时深刻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
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
”“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实在,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
”在新形势下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次世界大呀以来,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发生作用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
近30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即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的数量,比过去两千年的总第二和还要多。
曾有人估算,截止1980年,人类社会获得的科学知识的90%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30余年获得的。
到2000年,人类社会获得的知识翻了一番。
现代物理学中90%的知识是1950年以后取得的。
现在全世界每天发表科技论文6000-8000篇。
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每隔一年半就增加一倍。
据粗略统计,人类的科技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一倍,当前则是3年至5年增加一倍。
现在全世界每年批准的专利数量达120万件。
当今,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
工程师知识的半衰期是5年,即5年内有一半知识已过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动因
1.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全面发展的必然产物 2.19世纪自然科学全面繁荣为新的技术革命
奠定了科学基础 3.以蒸汽机技术为标志的生产技术体系不能
满足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需求,迫切要求 新的动力革命
4
二.电力技术的发展
1.发电机的发明与改进 交流发电机 皮克西和西门子分别于1832年和1850年 研制了单向交流发电机; 俄国雅布洛契柯夫制成多向交流发电机 ; 意大利法拉里于1885年发明旋转磁场式 电机,使交流发电机初具现代实用形。
1. 内燃机的最初发明
蒸汽机的局限性:蒸汽机是一种外燃机, 以外燃方式工作导致热效率低下,锅炉要 承受高压,所以必须要用结实而厚重的材 料制造,因而结构笨重、体积大,运行也 不安全且操作复杂,不能随意启动和停止。 内燃机作为一种使燃料直接在工作容器内 燃烧放出热能并把它转化为机械功的动力 机械,能克服蒸汽机的上述局限。
19
戴姆勒 Gottlieb Daimler 1834-
1900
1885戴姆勒研制成比当时 一般内燃机转速高4倍的汽 油机。他先把这台汽油机 装在一辆自行车上,1886 年他又把它装在一辆马车 上,车辕改装成一套转向 机构,这样就制成了一辆 汽车。
20
本茨 Karl Benz 1844-1929
1882年法国德普勒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远距离直流输电 实验线路,其中直流发电机发出1.5千瓦电力,输电线 路长57千米;由于高电压大容量发电机制造困难,所以 远距离输电所需的高压电不可能从直流发电机直接获得 ,尽管瑞典瑟雷等人做过技术上的改进,但直流系统的 装置和运行方式仍十分复杂,造价昂贵。
7
(2)交流输电技术 1883——1885年,德国的高拉德和吉布斯、美国
37
吉他声的启示
贝尔和华生夜以继日地实验,但是就是听不到 声音。在苦苦思索中,远处传来的吉他声启发 了他们。
他们领悟到:送话器和受话器的灵敏度太低, 所以声音微弱,很难辨别。如果象吉他一样装 上一个共鸣器,就可以把声音放大了。
贝尔的实验草图 38
“华生,我需要你!”
1876年3月10日经过改装后的实验开始了。贝尔和华生 呆在相距几个房间各自的位置上。
11
内燃机
法国发明家雷诺于1860年制成 了第一台实用的内燃机,这是一 台二冲程、无压缩、电点火的煤 气机,它的效率不高,每马力需 要100立方英尺煤气,热效率仅4% ,电点火也不可靠,但毕竟平稳 运行了,导致了内燃机实现了批 量生产。
12
2.内燃机的重大技术突破
四冲程原理 1862年法国人德罗夏提出内燃机 的等容燃烧四冲程(吸气、压缩 、做功、排气)循环原理;为制 造高效率内燃机奠定了科学基础 。
贝尔刚开始实验,不小心把电池中的硫酸溅到身上,于 是呼叫起来:“华生,快来这里,我需要你!”在受话 器那一头的华生听到了通过电流传来的呼救声,直奔贝 尔的房间。
这是人类第一次用电话机传送的语言。这一年贝尔29岁 ,华生21岁。
39
无线通信
有线通信的局限性: (1)只限于定点之间的通信,无法做到移动目标
根据这一现象他制成了他称之为“无线电导体 ”的接收机。
5
2.电动机的发明与改
进
法拉第率先制成二相异步电动机模型,美国特斯拉 1886年制成二相异步电动机,俄国多里沃1889年发 明三相异步电动机、三相变压器和三相制输电,其 鼠笼式异部电动机构造简单、经济、可靠。
• 三相异步 电动机
• 三相变 压器
6
3.输电技术的发展
(1)直流输电技术的初期发展
17
“第一辆”汽车
1826年英国的布朗制造出一台4马力的 真空式煤气发动机,并把它装在一辆车 上,驱动这辆车爬上了肯特郡的一个小 山坡。
但这辆车没有达到实际使用的水平,也 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不过美国《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还是 把布朗的车列为世界上第一辆汽车。
18
An 1886 Benz Motorwagen
科学技术发展史
第16讲: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
1
一.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动因 二.电力技术的发展 三.内燃机技术的发展 四.电信技术的勃兴 五.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意义
2
内容简介 1.了解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的社会背景和
科学பைடு நூலகம்景; 2.了解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发展过程及
重要技术创造,重点掌握电力、内燃机和 电信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其重要意义; 3.正确理解第二次技术革命中科学、技术 与生产之间关系的新变化; 4.正确认识近代两次技术革命及其影响的 异同。
27
1.有线电报的三个阶段 作为电学在通讯领域的运用,电报是人们最早尝试的一
种形式,它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静电电报、电化学电 报和电磁电报。 只有电磁电报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主要归功于英国的 科克(William Cook)、惠斯通(Charles Wheatstone )和美国的莫尔斯(Samuel Morse 1791-1872)的推广 。
的威斯汀豪继发明和改进变压器; 1890——1891年从法国劳芬到德国法兰克福架起
了世界上第一条三相交流输电线路,全场170千米, 在此基础上,欧美各国相继建立起远距离交流输电 线路,三相交流的发电、变电、输送、分配和使用 上的安全、经济、可靠和方便性,为发展电力工业 开辟了广阔的前影。
8
三. 内燃机技术的发展
34
贝
“可视语言” 尔
贝尔致力于研究一种聋哑人 用的“可视语言”。他设想 在纸上复制人语言波的振动, 以便聋哑人能够从波形曲线
“读”出话来。这个设想最终没有成功。 但在多次实验中他发现,当电流导通和截止时
,线圈会发出噪声。
35
电话的基本原理
贝尔想到,要传送人的语声 ,必须造出一种能随语言的 音调而振动的连续电流。就 是说,必须用电波来代替传 递声音的空气波。
后来本茨公司和戴勒姆公司从竞争走 向合并,建立了历史最悠久的汽车公 司。
23
Henry Ford (1863-1947)
进入二十世纪后,各种 零部件的改进使得汽车 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 汽车开始投入大量的生 产,1913年美国人福特 开办的汽车厂采用惠特 沃斯生产标准化零件的 方法建立了装配线,日 产1000辆汽车。福特被 誉为“汽车大王”。
麦克斯韦关于电磁波的预言和赫 兹(1857-1894)的证实(1888 ),为无线通信作了理论和实践 上的准备。
但是赫兹没有预见到无线电通讯 的现实可能性。
麦克斯韦 41
“无线电导体”
赫兹的实验鼓舞了其他科学家,他们尝试各种 办法来通过无线电波传输信号。
1890年法国人布兰利发现:封在玻璃管内的金 属粉末(铜、铁、铝或镍粉),对一般直流电 有很高电阻,因而不导电;但当电磁波通过这 些金属粉末时,它们会凝集在一起,电导率大 大增加,从绝缘体变为导体。
德国人本茨于1885年研 制成三轮汽车,这辆三 轮车由一个水平单缸的 汽油机驱动,因为这台 汽油机转速较低,这辆 车的时速只有12公里。
本茨对这种车型不断改 进,于1888年出售。 1893年本茨开始生产四 轮汽车,汽车工业从此 兴起。
21
22
本茨-戴勒姆公司
从此戴勒姆的事业开始兴旺发达,他 不仅生产汽车,还生产大批汽油机出 售,英国和法国汽车的发展就是从使 用戴勒姆的发动机起步的。
舶和机车。
狄塞尔—— 柴油发动机之父
16
4.内燃机的广泛应 用
内燃机特别是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出现,得到广泛应用, 对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来说,内燃机的重要性甚至 于超过了电机。
内燃机的发明导致了一系列新兴交通运输方式的诞生: 导致了汽车工业的崛起;铁路运输技术的革新;1912年 第一艘柴油机驱动的远洋轮船的建成;1903年美国莱特 兄弟驾驶内燃机驱动的飞机首次飞上天空。
这就是贝尔后来设计电话的 基本原理。
36
华生
1873年贝尔辞去了波士顿大学语音学教授的职务,集 中精力于电话的发明。
由于在实验中要进行送话和收听,必须有两个人才行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贝尔遇到了18岁的电气技师 华生。
从此两人协同工作,华生还补充了贝尔所缺乏的电的 知识。贝尔一有新思想,华生马上动手制造。
30
莫尔斯发明的精华部分是他的电码。发报机送出的 电流可以是短的或长的,它给磁铁以相应的作用力 ,并推动钢笔在纸带上自动记录。
莫尔斯 电码
31
“上帝说要有什么,就有什么。”
1837年11月莫尔斯传送电报到十英里远的地方。1843在 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架设了最早的电报线。
1844年5月24日在华盛顿最高法院首次用有线电报进行 了公开通讯,电文内容取自《圣经》“上帝说要有什么 ,就有什么。”
24
Henry Ford and the Quadricycle, 1905
福特汽车
25
• 莱特兄弟“飞行者号”
• 莱特兄弟早期飞机
• 莱特兄弟滑翔机 26
四、电信技术的勃兴
物质基础:大量电磁学实验和理论成果。 对无线电通讯来说,理论基础由麦克斯韦奠定,亨利·
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 1857-1894)使得人工产生电磁波产生可能。 三个方面的成果:有线电报、有线电话、无线通讯。
13
第一台四冲程内燃机
(1)1876年德国人奥托发明奥托循环机。他率先依据该 原理研制成功第一台四冲程往复式活塞内燃机,这是第 一台单缸卧式、4马力等容燃烧的煤气机。此机小巧紧 凑,热效率高达12%—14%,这种内燃机得到大量推广, 性能也不断提高。热效率在1894年达到20%以上。
(2)这是内燃机技术的一次跨跃,摆脱了对蒸汽机的模 仿,获得了更高的机械效率;
14
3.内燃机的重大技术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