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学原理知识

合集下载

雷电学原理知识

雷电学原理知识

雷电学原理知识1雷电:是雷雨云之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雷雨云是产生雷电的先决条件2雷雨云的三个阶段: 形成阶段成熟阶段消散阶段3雷雨云起电的原理: 1 水滴破裂效应2 吸电荷效应3 水滴冰冻效应 4 温差起电效应4 大多数雷电放电发生在雷云之间(或雷云内部),当两块雷云的异性电荷集中区之间的电场强度超过这里的空气绝缘强度时,雷云之间就会发生放电.雷云对地放电过程,可分三阶段,即先导放电阶段,回击阶段和余晖阶段.1 先导放电阶段带电雷云在地面上空形成后,由于静电感应的作用,雷云电荷在地面上感应出反极性的电荷.雷云下部的电荷大多数是负极性的,因此在地面上感应出的电荷多为正极性的电荷.2回击阶段下行先导通道发展到临近地面时,由于其头部与地面物体之间的距离很短,场强可达到非常高的数值,使得这里的空气急剧游离,从而把先导通道中的负电荷与地面或地面物体上的正电荷接通,正负电荷分别向上和向下运动,去中和各自异性电荷,于是就开始了回击阶段.回击也称为主放电.4云间放电:由于电荷的不断积累,不同极性的云块之间的电场强度不断增大,当某处的电场强度超过空气可能承受的击穿强度时,就会形成云间放电5闪:不同极性的电荷通过一定的电离通道,互相中和,产生强烈的光和热的现象.既:放电通道中所产生的强光.雷: 在放电通道中所发生的热,迫使附近的空气突然膨胀,发出的巨大轰鸣声.6 雷电放电的重复性:一次雷电平均包括三、四次放电,第一次在雷云的最底层放电,重复的放电都是沿着第一次放电的通路发展的,随后的放电都是从较高的云层或相邻区发生.7 雷电放电的强度: 200—300KA 最高430KA8雷电产生的效应: 热效应电效应机械效应9闪电的种类: 1 片状雷电,云间放电多为片状雷. 2 线状雷电,雷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多以线状的形式,通常雷云下部带负电,上部带正电.由于雷云的负电效应,使附近的地面感应出大量正电荷,所以地面带正电荷. 带状雷电线状雷的一种,是在闪电的过程中恰巧有水平大风吹过闪电通道,将几次线状闪电的放电通道吹分开来,肉眼看闪电通道变宽.3 球状雷电彩色的火焰状球体,表现为100-300mm直径,橙色或红色球体,最大直径也可能1m 存在时间为百分之几秒到几分钟,通常为3-5秒,辐射功率小于200W,有臭氧,NO2,或硫磺气味.4 联珠状雷电很少见的一种闪电,有人人为他是由一群球雷组成10雷电的空间分类: 云内闪电, 云际闪电, 云地闪电(落地雷,直击、雷)11地闪:雷云与大地的放电即:云地放电.多以线状形式出现,雷云与大地的放电中,90%为负极性雷击;放电过程为,向下移动的负极性先导激发,向地面输送负电荷;10%为正极性雷击; 放电过程为,下行先导激发,先导携正电荷,向地面输送正电荷12 先导放电: 放电开始时,其微弱的发光通道以100-1000km/s的平均速度,以脉冲的形式向地面延伸,形成阶梯先导,每段长度为25m;时间为50us;表现为树枝分叉状.分枝状的先导放电通道往往只有一条放电分枝能到达地面.13 枝状闪电的产生: 流柱沿着一条电阻最小的通道前进,遇到阻力时便随时改变前进的路线,于是空间出现不同枝状的闪电14滚球半径:从梯级先导通道前端向四周探索的10-100m长臂,这个长臂的臂长叫击距或闪击距离,标准叫滚球半径. 或者说:击距,定义为先导头与被击中物在最后一个间隙产生击穿电场瞬间的距离,或者说是,当被击物产生上行连接先导时,下行先导与被击物间的距离。

雷电现象知识点总结图

雷电现象知识点总结图

雷电现象知识点总结图一、雷电的形成1. 大气充电雷电在大气中的形成是由于气象过程中的大规模的空气对流带来的。

当温暖潮湿的空气与冷空气相遇时,温暖的空气会被推上升,形成强大的对流环流。

在这个过程中,大气中的水汽会凝结成云,并且产生大量的静电荷。

2. 云层电荷分布在上升气流充分凝结的情况下,会形成一种叫做积雨云的云层。

积雨云内部的冰雹粒子和水滴在上升气流的作用下会发生碰撞,使得云内部生成正负电荷的分布。

通常情况下,上层云的顶部带有正电荷,而下层云的底部带有负电荷。

这种电荷分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电场。

3. 闪电的产生在强大的电场的作用下,云层内的正负电荷会发生电子迁移,并且会导致云内部的电荷逐渐增大。

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一种叫做雷电的自然现象。

当云内部的电压差达到一定数值时,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会发生放电,形成闪电。

4. 雷声的产生闪电产生的过程中,会使得周围空气急剧膨胀和收缩,产生一种叫做雷声的声音。

由于闪电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声音的速度相对较慢,所以就形成了闪电和雷声的现象。

二、雷电的分类1. 云内闪电指的是发生在云层内部的闪电产生的现象,通常出现在积雨云或者雷暴云内部。

云内闪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云和地面之间的闪电,一种是云内部的闪电。

2. 云对地闪电指的是云内部的电荷和地面之间的电荷之间产生放电形成的闪电。

通常情况下,云对地闪电会对地面上的建筑物、树木和人类造成危害。

3. 云射电闪指的是云层内部的正电荷与地面之间的负电荷之间形成的放电。

这种闪电通常会伴随着强烈的雷声和大风。

4. 球状闪电指的是在大气中产生的一种球状闪电。

这种闪电通常会在雷暴云中产生,并且会沿着地面移动。

5. 长闪电指的是在雷暴云中产生的超过100公里的闪电。

这种闪电往往具有非常强大的能量和威力,对附近地区造成严重的危害。

三、雷电的危害1. 人身安全雷电是一种具有高压和高电流的自然现象,对人体的伤害非常大。

在雷电天气下,如果人们在户外活动,就会面临被雷击的风险。

气象雷电知识点总结

气象雷电知识点总结

气象雷电知识点总结一、雷电的形成原理1. 雷电的形成是由于云层内部的水滴和冰粒在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发生了电荷的分离与聚集。

通常情况下,云层上部的水滴和冰粒带正电,而云层下部的水滴和冰粒带负电。

这种正负电荷的分布使得云层内部形成了电场。

2. 当云层内部的电荷分布达到一定程度时,电场的强度就会足以克服空气的电阻,产生电火花。

这些电火花所产生的光和声就是我们所认识的闪电和雷声。

二、雷电的危害1. 对人类:雷电对人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触电、砸伤和电击三个方面。

雷电瞬间产生的高温和高压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2. 对物品:雷电对物品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电气设备受损和火灾两个方面。

雷电产生的强电磁场和电流会对电器设备造成损坏,甚至引发火灾。

三、雷电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发生环境和产生方式,雷电可以分为云地闪电、云云闪电、地云闪电、无云闪电和火花闪电五种类型。

1. 云地闪电:最常见的一种闪电。

它从云层中发出,并且击中地面。

2. 云云闪电:闪电在云层间产生。

3. 地云闪电:闪电从地面升向云层。

4. 无云闪电:也称为水雾闪电,是在无云天气条件下产生的闪电。

5. 火花闪电:一种表面放电的形式,通常发生在高压电力线、火山爆发和大风暴等极端环境下。

四、雷电的预测和预防1. 雷电预测:目前,预测雷电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气象雷达和观测站进行实时监测,以及数据模型分析进行天气预报。

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气象指标和现象来判断雷电的发生概率,如云层的形态、风速和温度等。

2. 雷电预防:在雷电天气时,要加强室外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尽量避开高大金属建筑或物体,以减少触电的风险;同时要注意随身携带避雷针和避雷帽等防护装备,以防电击伤害。

五、雷电的科学研究1. 雷电物理: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室模拟和天文观测等手段,对雷电现象进行深入研究,试图揭示雷电发生的物理机理和规律。

2. 雷电防护: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雷电防护技术,包括避雷针的设计、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和电气设备的防雷保护等。

雷电现象知识点

雷电现象知识点

雷电现象知识点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中最为壮观的景观之一。

当大气中的正负电荷相互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雷电。

人们对雷电现象的了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的分类、雷电的危害以及如何保护自身。

一、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的形成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云层内部存在巨大的正负电荷分离;二是云与地面之间存在电势差引发放电。

在云层内部,上层云和下层云之间会发生电荷分离,形成正负电荷。

同时,地面也会带有一定的电荷。

当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势差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雷电放电。

二、雷电的分类雷电根据形成的环境和形式可以分为云地闪电、云云闪电和地闪电。

云地闪电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它发生在云和地面之间。

云云闪电则是发生在云层内部,一般由于云内部的电荷分离引发。

地闪电则是发生在地面上,一般是由于地表与云层之间的电荷分离引发。

三、雷电的危害雷电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自然现象,它对人类和物质造成的危害不可忽视。

首先,雷电放电的强大电流和高温会对建筑物、电线、电器等物体造成损坏甚至引发火灾。

其次,雷电引起的电磁辐射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如电击、中风等。

此外,雷电还有可能引发山火,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四、如何保护自身在雷电天气中,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自身的安全。

首先,要避免在雷电天气中进行户外活动,尤其是在露天场所,如高山、河边等。

其次,如果被困在室外,应迅速躲进建筑物或车辆中,并远离金属物体,如铁栏杆、伞等。

此外,还应避免使用有线电话和水龙头等有导电性的物体。

在室内,应关闭电器设备,并避免接触室内的金属物体。

总结:雷电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具有巨大的能量和危害性。

了解雷电的形成原理、分类以及危害,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雷电天气,保护自身的安全。

在雷电天气中,我们应该注意避免户外活动,并采取措施保护自身,避免受到雷电的伤害。

雷电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

雷电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

雷电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常常伴随着暴风雨和闪电。

它是由于大气中形成的静电荷积累所产生的强电荷放电现象。

雷电是一种危险的自然现象,因此对雷电现象有深入的了解对我们生活和工作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就雷电现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 雷电的形成雷电是通过大气中的水滴和冰粒子的碰撞产生的。

当云层中的水滴和冰粒子不断碰撞并相互摩擦产生静电,形成电子积聚在云层上部,正电荷积聚在云层下部。

当云与地面或云与云之间的静电荷不平衡时,就会产生放电的现象,形成闪电。

这个放电现象就是雷电。

2. 雷电的分类雷电根据放电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大地传导闪电、云间放电和大气电击。

大地传导闪电是指云层与地面之间的放电现象。

云间放电是指云与云之间的放电现象。

大气电击是指云与地面间的放电现象。

根据这三种分类,可以看出雷电是多种形式的放电现象。

3. 雷电的危害雷电是一种危险的自然现象,具有强烈的毁灭力。

当雷电发生时,会伴随着强烈的闪电和响亮的雷声,同时还会产生强大的电磁场。

如果人体直接暴露在雷电之下,会导致电击伤,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死亡。

同时雷电还会造成人们周围环境的破坏,例如引起火灾、损坏电路等。

因此,对雷电的危害性要有充分的认识。

4. 雷电的防范为了避免雷电造成的危害,人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

首先,需要建立雷电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雷电警报,提醒人们采取避雷措施。

其次,在雷电来临时要迅速躲避到安全的地方,避开高大的物体、水管、电线等。

同时还要避免在雷电天气下涉水、使用电器等行为。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雷电造成的危害。

5. 雷电的科学应用除了对雷电进行防范外,雷电还具有一些科学应用价值。

例如,雷电在大气电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雷电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大气中的电荷分布以及放电机制。

同时还可以利用雷电的能量进行人造闪电实验,研究各种电器设备的抗雷击能力以及防雷措施等。

这些都可以促进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雷电的原理

雷电的原理

雷电的原理雷电是一种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也是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它是由于大气中存在巨大的电荷差异而产生的放电现象。

雷电的产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过程,下面我将以雷电的原理为标题,详细介绍雷电的形成过程和相关知识。

一、雷电的形成过程雷电的形成需要先有云的生成,然后通过云内的电荷分离和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分离来达到放电的目的。

1. 云的生成云是由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凝结形成的,它是雷电形成的基础。

当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时,会形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不断地凝结并与空气中的其他水滴结合,逐渐形成云团。

2. 电荷分离云中的水滴在上升过程中会与空气中的冰晶碰撞,产生电荷分离。

由于冰晶比水滴更容易接受电荷,所以冰晶带有正电荷,而水滴带有负电荷。

这样,云的上部就带有正电荷,而云的下部则带有负电荷。

3. 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分离当云的下部带有负电荷时,地面就会受到云的静电感应,导致地面上的物体带有正电荷。

而地面上的物体又会通过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水分子与云中的电荷发生摩擦,进一步增加电荷分离。

这样,地面上的物体就带有更多的正电荷。

4. 放电现象当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电荷会通过空气中的离子和电子形成通道,产生离子化的空气,形成闪电。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雷电。

放电时,电荷会沿着通道迅速移动,形成亮度较高的闪电,同时伴随着巨大的声响,即雷鸣。

二、雷电的危害和防范措施雷电虽然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它也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防范措施来减少雷电带来的危害。

1. 避开高大的物体雷电通常会选择高大的物体作为放电通道,所以在雷电天气中,我们要尽量避开高大的物体,如树木、高楼等,以减少被雷击的风险。

2. 室内避雷在雷电天气中,我们应尽量待在室内,避免在户外活动。

同时,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防雷措施,如安装避雷针、避雷网等,以增加建筑物的防雷能力。

3. 避免接触金属物体雷电通常会通过金属物体传导,所以在雷电天气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接触金属物体,以减少被雷击的可能性。

雷电的基本知识及其预防

雷电的基本知识及其预防

雷电的基本知识及其预防雷电是一种极具威力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巨大电荷在短时间内释放,造成瞬间的高温、高电压和强烈的声光效应。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雷电的理解和预防措施也越来越成熟。

本文将对雷电的基本知识及其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一、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的形成是由于云中存在大量电荷的不平衡。

云层内部的分子和离子会发生碰撞,产生电子和正离子,形成电荷分离。

顶部云层带正电荷,而底部云层带负电荷,云与地之间形成强大的电场。

当电场强到一定程度时,会引发从云层底部至地面的离子通道,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闪电。

闪电放电产生的电流极大,可以达到几万安培,释放的能量具有毁灭性。

二、雷电的危害雷电产生的高电流和高电压对人类、动物和设备都带来极大的危害。

首先,雷电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主要是直接打击和电压梯度效应。

直接打击指雷电直接击中人体,产生巨大的热量和电能,导致电流通过人体,引发电击伤害。

电压梯度效应指雷电通过物体周围的电场引起的电击伤害。

其次,雷电对电力设备和通信设备带来的破坏也是巨大的。

雷电对电力系统的变压器、导线等设备造成的冲击会导致设备短路、烧毁,严重影响供电可靠性。

雷电对通信设备的破坏主要表现为电磁辐射与雷电电磁脉冲,会引发设备故障和数据丢失。

三、雷电预防措施为了保护人、物和设备免受雷电伤害,采取一系列的雷电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雷电预防方法:1. 寻找安全场所:当雷电活动频繁时,应尽量避开户外场所,尤其是高处、敞开的地方。

寻找室内或有避雷装置的建筑物作为暂时安全场所,如住宅、商场等。

2. 安装避雷装置:在高耸的建筑物或设备上,安装避雷针或避雷网是非常必要的。

避雷针可以将雷电引向地下,减小对建筑物的冲击。

3. 避免使用电器设备:在雷电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电器设备,特别是电话、电脑等与电缆室内配线直接有关的设备。

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在雷雨天气中使用电线电缆系统。

4. 检修维护设备:定期检查电力设备、通信设备等的绝缘性能和接地系统。

防雷电知识点总结文案

防雷电知识点总结文案

防雷电知识点总结文案一、雷电的基本知识雷电是指在大气中发生的电荷迅速移动形成的放电现象。

当云层内外的电荷分布不均时,就会形成电场,当这种电场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产生闪电。

在一次闪电中,云层内和云层间都可能发生电荷的运动,形成一道或者多道电离通道,即闪电。

雷声是由于空气在被闪电加热膨胀,迅速冷却后的爆炸所产生的。

二、雷电的危害1. 对人体的伤害:雷电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伤害,甚至是致命性的危害。

雷电的主要危害形式有:直接击中人体;溅射伤害,即雷电击中物体后引发的弹射的火花和碎片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和雷电诱发的燃烧伤。

此外,雷电还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和心脏等内脏器官造成伤害。

2. 对建筑物的破坏:雷电还会对建筑物产生严重的破坏。

雷电在击中建筑物时,会引发火灾、爆炸等危险情况,对建筑物的结构造成严重的损坏。

3. 对电子设备的危害:雷电还会对电子设备产生严重的危害。

雷电经常引起的电磁场变化会对电子设备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导致电子设备的故障和损坏。

三、防雷的基本原则1. 人身安全第一:对于雷电来说,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

在雷电天气下,人们应迅速躲到安全的地方,避免暴雨和闪电的直接伤害。

2. 建筑物防雷:建筑物的防雷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建筑物的防雷可以通过选用合适的导电材料、安装避雷针和接地装置等手段来实现。

3. 电子设备的防雷:对于电子设备的防雷,可以通过合理布置电磁屏蔽结构、安装过电压保护器等手段来实现。

四、防雷的措施1. 人身防雷:在雷电天气下,人们应该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尽量躲到室内或者汽车内等相对安全的地方。

此外,遇到闪电时,应迅速蹲下来,避免站在高地上。

2. 建筑物防雷:建筑物的防雷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选用金属导电材料作为房顶或者墙面的材料;安装避雷针,能够通过导电体将雷电引向地表;安装接地装置,能够将击中建筑物的雷电通过接地装置排放到大地中去。

3. 电子设备的防雷:对于电子设备的防雷,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合理布置电磁屏蔽结构,减少雷电对电子设备的影响;安装过电压保护器,能够有效地保护电子设备不受雷电的损害。

雷电知识点总结

雷电知识点总结

雷电知识点总结雷电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自然现象,它经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了解雷电的知识对于我们避免雷电伤害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的危险性、雷电的防护措施等方面进行总结。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文了解雷电的重要知识,避免雷电伤害的发生。

一、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是在大气中发生的一种电现象,是由于大气中存在不均匀的电荷分布所引起的。

雷电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 准备阶段在大气中,由于水蒸气的凝结、大气运动、山体等地形或建筑物、沿海及岛屿等的物体的作用,大气中的气体流动会形成雷暴云。

当云层厚度增加,云顶高度达到10千米以上时,就有可能发生雷暴活动。

2. 电荷分离阶段在雷暴云内部,云层上部的颗粒呈冰晶态,云层中层则为水晶体。

在冰晶云内,因上层云与下层云的相互摩擦导致电子的剥离,使上层云带负电,下层云带正电。

这种电荷分离是电荷形成的基础。

3. 电荷积聚阶段当负电的冰晶云在乌云底下移动时,由于电场作用力,导致下层的大气中底层云的电荷大量向地面集中,也可称为“感应电荷”。

当这种感应电荷与地面电荷接触时,即电场强度超过空气的击穿电场强度而形成体电荷闪和“大地闪”,大地处于这种电荷之间,会产生地面电压。

4. 放电阶段当电场强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电荷之间会产生放电现象。

当云底因电荷过多,电荷太密而形成负电荷强度较大而引起闪电放电。

这时,云底与地面间形成强大的电场。

当地面与云底间的电压梯度达到地雷击穿强度时,则会有闪电向地面放电。

二、雷电的危险性雷电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自然现象,其危险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造成人员伤亡当雷电触及人体时,会造成人员严重的电击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数千人死于雷击,很多人也因为雷击而导致永久伤残。

因此,雷电对人类的危害非常严重。

2. 引发火灾雷电放电会产生高温和高能的电弧,当电弧接触易燃材料时,容易引发火灾。

据统计,在雷电天气下引发的火灾造成的财产损失巨大。

雷电基本知识

雷电基本知识

雷电基本知识雷电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常常具有破坏性和危险性。

了解雷电的基本知识对于人们预防和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雷电的形成原因、分类、特点以及安全防范措施。

一、形成原因雷电的形成是由于云层中存在大量的带正电和带负电的粒子,在云与地面之间形成电场。

当云层中正负电荷之间的电压差达到一定程度时,云与地面之间会发生放电现象,造成雷电。

二、分类雷电可以分为云地闪、云云闪和地云闪三种类型。

1. 云地闪:云与地面之间产生放电,这是最常见的类型。

云地闪的路径通常是从云底部开始,向地面延伸,同时伴有明亮的闪电和巨大的雷声。

2. 云云闪:云与云之间发生放电。

这种类型的雷电通常出现在大型雷暴云中,云与云之间的闪电远比云地闪弱。

3. 地云闪:地面与云之间产生放电。

通常情况下,这种类型的雷电较为罕见,但在特殊的天气条件下,如沙尘暴或火山喷发时,地云闪可能会发生。

三、特点1. 闪电:雷电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闪电,它是由于电荷释放而产生的强光现象。

闪电通常伴随着巨大的雷声,而闪电的形态可以是直线、分叉状、弧形等各种形状。

2. 雷声:雷电产生时,由于电流通过致密的大气,会产生巨大的声响,称为雷声。

雷声的声音强烈而深沉,经常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3. 电磁辐射:雷电释放的强大电磁辐射是雷电危险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对人体的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危害。

四、安全防范措施雷电是一种非常危险无法控制的自然现象,为了保护自身安全,人们应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1. 避免户外活动:在雷电天气中,尽量避免在户外活动,特别是在露天空旷的场所。

如果无法避免必须外出,请选择高大的建筑物或车辆作为避雷对象。

2. 远离高大物体:雷电通常会选择最高最突出的物体进行放电。

在雷电天气中,要远离高大的建筑物、树木、电线杆等,以减少雷击的风险。

3. 就地躲避:如果被困在室外,远离高大物体,蹲下来,让身体尽量接触地面,将身体卷曲成一个球状,以减少雷击伤害。

雷电学原理知识

雷电学原理知识

雷电学原理知识1雷电:是雷雨云之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雷雨云是产生雷电的先决条件2雷雨云的三个阶段: 形成阶段成熟阶段消散阶段3雷雨云起电的原理: 1 水滴破裂效应2 吸电荷效应3 水滴冰冻效应 4 温差起电效应4 大多数雷电放电发生在雷云之间(或雷云内部),当两块雷云的异性电荷集中区之间的电场强度超过这里的空气绝缘强度时,雷云之间就会发生放电.雷云对地放电过程,可分三阶段,即先导放电阶段,回击阶段和余晖阶段.1 先导放电阶段带电雷云在地面上空形成后,由于静电感应的作用,雷云电荷在地面上感应出反极性的电荷.雷云下部的电荷大多数是负极性的,因此在地面上感应出的电荷多为正极性的电荷.2回击阶段下行先导通道发展到临近地面时,由于其头部与地面物体之间的距离很短,场强可达到非常高的数值,使得这里的空气急剧游离,从而把先导通道中的负电荷与地面或地面物体上的正电荷接通,正负电荷分别向上和向下运动,去中和各自异性电荷,于是就开始了回击阶段.回击也称为主放电.4云间放电:由于电荷的不断积累,不同极性的云块之间的电场强度不断增大,当某处的电场强度超过空气可能承受的击穿强度时,就会形成云间放电5闪:不同极性的电荷通过一定的电离通道,互相中和,产生强烈的光和热的现象.既:放电通道中所产生的强光.雷: 在放电通道中所发生的热,迫使附近的空气突然膨胀,发出的巨大轰鸣声.6 雷电放电的重复性:一次雷电平均包括三、四次放电,第一次在雷云的最底层放电,重复的放电都是沿着第一次放电的通路发展的,随后的放电都是从较高的云层或相邻区发生.7 雷电放电的强度: 200—300KA 最高430KA8雷电产生的效应: 热效应电效应机械效应9闪电的种类: 1 片状雷电,云间放电多为片状雷. 2 线状雷电,雷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多以线状的形式,通常雷云下部带负电,上部带正电.由于雷云的负电效应,使附近的地面感应出大量正电荷,所以地面带正电荷. 带状雷电线状雷的一种,是在闪电的过程中恰巧有水平大风吹过闪电通道,将几次线状闪电的放电通道吹分开来,肉眼看闪电通道变宽.3 球状雷电彩色的火焰状球体,表现为100-300mm直径,橙色或红色球体,最大直径也可能1m 存在时间为百分之几秒到几分钟,通常为3-5秒,辐射功率小于200W,有臭氧,NO2,或硫磺气味.4 联珠状雷电很少见的一种闪电,有人人为他是由一群球雷组成10雷电的空间分类: 云内闪电, 云际闪电, 云地闪电(落地雷,直击、雷)11地闪:雷云与大地的放电即:云地放电.多以线状形式出现,雷云与大地的放电中,90%为负极性雷击;放电过程为,向下移动的负极性先导激发,向地面输送负电荷;10%为正极性雷击; 放电过程为,下行先导激发,先导携正电荷,向地面输送正电荷12 先导放电: 放电开始时,其微弱的发光通道以100-1000km/s的平均速度,以脉冲的形式向地面延伸,形成阶梯先导,每段长度为25m;时间为50us;表现为树枝分叉状.分枝状的先导放电通道往往只有一条放电分枝能到达地面.13 枝状闪电的产生: 流柱沿着一条电阻最小的通道前进,遇到阻力时便随时改变前进的路线,于是空间出现不同枝状的闪电14滚球半径:从梯级先导通道前端向四周探索的10-100m长臂,这个长臂的臂长叫击距或闪击距离,标准叫滚球半径. 或者说:击距,定义为先导头与被击中物在最后一个间隙产生击穿电场瞬间的距离,或者说是,当被击物产生上行连接先导时,下行先导与被击物间的距离。

雷电学原理

雷电学原理

雷电学原理
雷电学是研究大气中的雷电现象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大气物理、电磁学、气
象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雷电现象是大气中一种非常强烈的放电现象,它不仅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大气电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本文将从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的危害以及防雷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雷电的形成原理是由于大气中的水汽、冰粒子、水滴等在云层中发生碰
撞和摩擦产生静电,当云层内部的静电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放电现象,形成雷电。

雷电通常发生在云与地面或云与云之间,它的形成与大气中的水循环、气温、气压等因素密切相关,是一种自然现象。

其次,雷电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雷电产生的强大电流和电压对
建筑物、设备和人体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引发火灾、爆炸等严重事故。

同时,雷电还会对电子设备、通讯设备等造成损坏,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因此,防雷工作对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至关重要。

最后,为了有效防范雷电带来的危害,人们采取了各种防雷措施。

例如,建筑
物上安装避雷针、接地装置等设备,以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的损害;在户外活动时,避雷针、避雷帽等防护装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人们还通过对大气电场、雷电频率等进行监测和研究,提前预警雷电的发生,以减少其对人们的危害。

总之,雷电学原理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它的研究对于人们
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雷电的形成原理、危害以及防雷措施,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雷电带来的危害,保障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安全。

希望本文能够对雷电学原理有所了解的读者有所帮助。

打雷闪电知识

打雷闪电知识

打雷闪电知识打雷闪电,作为大自然中的一种自然现象,给我们带来了震撼和惊叹。

它不仅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景象,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介绍打雷闪电的形成原理、影响以及一些安全知识。

一、打雷闪电的形成原理打雷闪电是由于大气中云与地面之间产生的巨大电荷差异所引起的。

首先,当大气中的水分通过循环作用上升到高空时,遇冷会形成云。

云中的水蒸气在与水滴、冰粒等微小颗粒结合后,产生正负电荷。

由于空气中有很多气粒子不断摩擦,使得云内的正负电荷不断分离,形成电场。

当云的底部降落到离地面不远的高度时,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场会变得特别强烈。

接着,在地面上出现一种起始性放电,通常是从较高的物体或地面的凸起开始。

此时,空气中的空穴(即空气分子被分离的空位)被激发,形成一条离子通道。

紧接着,负电开始沿着这条通道逐渐移动,形成了我们所熟悉的闪电。

二、打雷闪电的影响1. 气象影响:闪电一般是在雷暴云中发生,它伴随着强大的雷声。

雷声是由于闪电时所产生的热量使周围的气体迅速膨胀,并引起剧烈振动而产生的。

雷声的强烈程度与闪电的强度有关,而雷暴的持续时间和破坏性可能会对气象产生重大影响。

2. 电网影响:打雷闪电容易引发电线杆等供电设备受损,以及停电。

闪电对电网的影响可能导致设备损坏、断电以及损失电网稳定性,对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等带来不便。

3. 生物影响:打雷闪电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电流过大时,会对人体产生伤害,甚至导致死亡。

此外,雷暴天气还可能引发其它灾害,比如树木倒塌、山体滑坡等,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威胁。

三、打雷闪电的安全知识1. 室外安全:当天空出现雷云时,应尽量避免待在露天环境中,迅速回到室内。

如果被迫在户外活动,应尽量避免站在开放或者低洼的地方,以减少被雷击的几率。

2. 室内安全:在室内也要注意安全。

电器设备应随时断电,避免由于雷击而引起的意外事故。

此外,在雷暴期间,应尽量避免使用水龙头、淋浴或者沐浴等水相关的活动,以减小触电风险。

雷电科普宣传手册

雷电科普宣传手册

雷电科普宣传手册一、雷电的形成与原理雷电是大气中的一种自然放电现象,通常发生在雷雨天气。

当雷雨云中的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电场,使云层中的水滴和冰晶发生电离,产生正负电荷。

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值时,就会发生雷电现象,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雷电的危害与影响雷电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危害形式主要包括直击雷、侧击雷和感应雷。

直击雷是指雷电直接击中地面上的建筑物、人或动物;侧击雷是指雷电击中建筑物的一侧;感应雷是指雷电产生的电磁场对周围的电子设备造成干扰和破坏。

三、防雷知识与措施1.建筑物防雷:建筑物应安装避雷装置,包括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

同时,建筑物内部的电器设备和金属管线应接地。

2.室外防雷:在室外遇到雷雨天气,应尽量躲避在有避雷设施的建筑物或汽车内,不要在大树、旗杆等高耸物体下避雨,不要使用金属雨伞。

3.室内防雷:关闭门窗、电器设备,避免使用电话、电视、电脑等电器设备。

四、雷电预警与观测1.雷电预警:气象部门会发布雷电预警信息,提醒公众采取防范措施。

2.雷电观测:通过气象观测设备对雷电进行观测,了解雷电的分布和活动规律。

五、遭遇雷电时的应对方法1.尽量寻找避雷场所,如建筑物、汽车等。

2.不要接触任何金属物品,不要奔跑或快速行走。

3.若无法找到避雷场所,应蹲下身体,双手抱头,尽量降低身体高度。

4.若在野外遭遇雷电,不要站在高处或打手机等电子设备。

六、雷电对电子设备的影响与防护1.雷电产生的电磁脉冲会对电子设备造成干扰和破坏,使设备出现故障或损坏。

2.为保护电子设备,应将其接地或安装防雷保护器。

在室外使用电子设备时,应远离高耸物体,避免遭受直击雷或侧击雷。

在室内使用电子设备时,应注意关闭门窗,避免雷电产生的电磁脉冲对设备造成干扰和破坏。

若遭遇雷电天气,应避免使用电子设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第二章、雷电基本知识

第二章、雷电基本知识

大量的观测事实表明:大地被雷击时, 大量的观测事实表明:大地被雷击时,多数是 负电荷从雷雨云向大地放电,称之为负地闪 负地闪; 负电荷从雷雨云向大地放电,称之为负地闪;少数 是正电荷从雷雨云向大地放电,称之正地闪 正地闪。 是正电荷从雷雨云向大地放电,称之正地闪。 在一块雷雨云发生的多次雷击中, 在一块雷雨云发生的多次雷击中,最后一次雷 击往往是雷雨云上的正电荷向大地放电。 击往往是雷雨云上的正电荷向大地放电。 云层是否发生闪电, 云层是否发生闪电,取决于云体的电荷量及对 地高度或者说是云地间的电场强度。 地高度或者说是云地间的电场强度。
1a 2a 3a 4a
I: 先导 :
v
v
v
R:回击 : v:发展 : 方向
1b 2b l r l 3b 4b
r
l
r
l
r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云地间放电形成的先导若是从云层内的电荷中心伸向地面, 云地间放电形成的先导若是从云层内的电荷中心伸向地面,又称 之为向下先导 若是从地面伸向云层的,又称之为向上先导; 向下先导。 之为向下先导。若是从地面伸向云层的,又称之为向上先导;只沿着 先导方向发生中和的闪电,称之为无回击闪电。当发生先导放电之后, 先导方向发生中和的闪电,称之为无回击闪电。当发生先导放电之后, 还出现逆先导方向放电的现象,称为有回击闪电。 还出现逆先导方向放电的现象,称为有回击闪电。
第二节
雷电的种类
闪电的类型: 闪电的类型: 闪电有两种分类:一种是从闪电表面的形状分类 形状分类, 闪电有两种分类:一种是从闪电表面的形状分类, 则可分为:线状闪电、带状闪电、片状闪电、 则可分为:线状闪电、带状闪电、片状闪电、联珠状闪 球状闪。其中线状闪电最常见,研究最多, 电、球状闪。其中线状闪电最常见,研究最多,防雷主 要是针对它的。另一种是从闪电的空间位置分类 空间位置分类, 要是针对它的。另一种是从闪电的空间位置分类,则可 分为云内闪电、云际闪电、晴空闪电和云地闪电。 分为云内闪电、云际闪电、晴空闪电和云地闪电。第4种 是发生在云与大地之间,简称地闪,对人类的关系最密 是发生在云与大地之间,简称地闪, 地闪 是防雷研究的主要对象。前二种合称为云闪, 切,是防雷研究的主要对象。前二种合称为云闪,对人 类也是有关系的,特别是20世纪以后 随着科技的发展, 世纪以后, 类也是有关系的,特别是20世纪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 其危害也严重起来,不仅对航天、航空有危害, 其危害也严重起来,不仅对航天、航空有危害,云闪产 生的电磁脉冲辐射(LEMP) 生的电磁脉冲辐射(LEMP)对通讯和电子技术设备都 会产生影响。 会产生影响。

雷电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雷电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大气中的带电粒子(5分)1.电离源:(1)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射线(α、β和γ射线, γ最多)(2)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射线(α最多)(3)宇宙射线对大气的电离2.带电粒子:大气轻离子(小离子)、大气重离子(大离子)。

第三章晴天大气电场(10分)1.大气电场的基本特征(方向、大小):方向:垂直向下;大小,不同高度的垂直电场强度在地表呈现极大值,就全球平均而言其值为120V/m,而在海洋上则为130V/m。

2.大气电场的空间分布特征(海陆差异、地形差异、,随高度分布等)海陆差异:由于下垫面条件相近,所以各处晴天大气电场之间的差异较小,而且其变化规律多与全球性影响机制有关;陆地局部条件相差很大,各处电场的差异很大。

地形差异:海上由于局部条件相近,晴天大气电场随纬度的变化较为明显。

随高度分布:晴天大气电场随高度也因地因时而异,陆地上分布较为复杂。

通常晴天大气电场随高度呈指数衰减的分布特征。

3.大气电场的时间变化特征(日变化、年变化)(分下面3种)日变化:陆地主要受地方时影响,海洋受世界时影响.大陆简单型:表现为单峰、单谷,即一天中出现一次极大和极小。

大陆复杂型:表现为双峰、双谷,即一天中出现两次极大和极小。

海洋极地型:具有单峰单谷型。

年变化:地面和海面晴天大气电场年变化的波形一般具有单峰、单谷,即一年中出现一次极大和一次极小值,平均而言,晴天电场峰值都在北半球的冬季,而谷值都在北半球的夏季。

第四章晴天大气电导率、大气体电荷、大气电流1.大气电平衡(▲▲▲▲)观测表明,地球电荷并未被中和,而是以与传导损失相同的速率得到补充。

晴天大气电流是大气电的消耗者,闪电电流是大气电的制造者。

①大气电流使负电荷要减少;②降水电流使负电荷要减少;(降水携带的正电荷大于负电荷)③尖端放电使负电荷增加;(雷雨云和地面之间电荷的主要输送着是尖端放电释放的电流)④雷暴活动使负电荷增加。

(这是地球表面负电荷维持恒定值的必不可少的条件)2.全球电路:第五章雷暴云及其电结构(30分)1、雷暴云的概况1)雷暴云形成条件:雷暴诞生在暖湿不稳定的空气中,而有利产生雷雨的条件如下。

雷电基本知识(一)

雷电基本知识(一)

雷电基本知识(一)雷电是指大气中电荷间的放电现象,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雷电对人体和环境都会带来一定的危害,因此了解雷电的基本知识对我们非常重要。

一、什么是雷电雷电是指在大气中电荷间的放电现象,电荷在云层、云与地面之间、云与云之间形成高电场。

当电荷的电位差达到一定的值时,电荷间会发生电流。

电流流过时会放出能量,就形成了一道闪电。

闪电在空气中形成的温度很高,能量很大,声音和光线也很强烈。

二、雷电的成因雷电形成的原理是云层中产生了静电荷,不同电荷之间形成电位差。

通常是云中负电变多,地面上的物体带正电。

产生正负电荷不平衡的原因可能是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面之间的风吹动云层,磨擦云层;或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使云层中的水分子受到撞击和摩擦而分离出正负电荷。

当产生的电荷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电击放电就会在空气中形成一道闪电。

三、雷电的种类雷电的种类有地面放电、云间放电、云地放电和人工放电等,其中地面放电和云间放电是最常见的两种。

地面放电是指云层中的闪电瞬间跨越地面,造成强烈的光和声,灯泡等电子设备会碎裂;云间放电是指云层中两个云之间发生的电击放电,形成一道云闪电,我们经常能够看到。

云地放电一般发生在大气中某些特定的气体层中,人工放电则是人为引发闪电的情况,如烟花、静电放电等。

四、雷电的危害雷电危害很大,既对人体造成危害,也对环境造成破坏。

在人类历史中,雷暴频繁的地区常常发生雷击人事故,如建筑物的倒塌、断电等。

此外,雷击过程中会产生臭氧等物质,破坏大气层,对环境造成破坏。

五、如何避免雷电危害为了避免雷电危害,我们应该做好以下方面的措施。

一是避免在室外高处活动,如登山、高空作业等。

二是避免在雷雨季节使用电器设备,如电视机、电脑等。

三是安装避雷装置,避免雷击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了解雷电的基本知识对我们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做好预防措施,尽力减少雷电带来的危害。

雷电气象知识点总结

雷电气象知识点总结

雷电气象知识点总结一、雷电的产生雷电是由于云层中水滴、冰晶或雹子之间的碰撞而产生的静电现象。

当云层中的水滴或冰晶碰撞时,它们会使云层带上电荷,当正负电荷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放电现象,即雷电。

常见的雷电形式包括云对地的雷电、云对云的雷电以及云对空的雷电。

在这些形式中,云对地的雷电是最为常见的,当云层中的正负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放电现象,形成一道强烈的闪电。

而在云对云的雷电中,云层内部的正负电荷互相碰撞,产生闪电并伴随着雷声。

而在云对空的雷电中,云层中的电荷通过空气中的电离质子层,与地面的正电荷相互作用而产生雷电现象。

无论哪种形式的雷电,都是由于云层中的电荷积累所引起的。

二、雷电的特点1. 雷声和闪电:雷电是由闪电产生的,通常伴随着响亮的雷声和强烈的闪电。

这是因为雷电时空间中的电荷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当云层中的正负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放电现象,形成一道强烈的闪电,而这时会产生巨大的声响,即雷声。

2. 危害性: 雷电是一种高温高压的自然现象,它有很高的能量,因此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很大的危害。

在雷电的发展过程中,会伴随着强烈的雷声和闪电,如果被雷击,就会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甚至会导致生命危险。

此外,雷电还会对建筑物、通讯设备和电力设施造成损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

3. 季节性:雷电的发生受到气候季节的影响。

一般来说,雷电主要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季节,如夏季。

这是因为在气温较高的季节,大气中水汽的含量较高,容易产生云层,从而为雷电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4. 地域性: 在地域上,雷电的发生也受到地形和气候的影响。

一般来说,雷电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的气温较高,大气湿度较大,有利于云层的形成,三、雷电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 农业生产:雷电会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夏季是雷电最为活跃的季节,而夏季正是农作物生长最为迅猛的季节,因此雷电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电学原理知识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雷电学原理知识
1雷电:是雷雨云之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雷雨云是产生雷电的先决条件
2雷雨云的三个阶段: 形成阶段成熟阶段消散阶段
3雷雨云起电的原理: 1 水滴破裂效应2 吸电荷效应3 水滴冰冻效应 4 温差起电效应
4 大多数雷电放电发生在雷云之间(或雷云内部),当两块雷云的异性电荷集中区之间的电场强度超过这里的空气绝缘强度时,雷云之间就会发生放电.雷云对地放电过程,可分三阶段,即先导放电阶段,回击阶段和余晖阶段.
1 先导放电阶段
带电雷云在地面上空形成后,由于静电感应的作用,雷云电荷在地面上感应出反极性的电荷.雷云下部的电荷大多数是负极性的,因此在地面上感应出的电荷多为正极性的电荷.
2回击阶段下行先导通道发展到临近地面时,由于其头部与地面物体之间的距离很短,场强可达到非常高的数值,使得这里的空气急剧游离,从而把先导通道中的负电荷与地面或地面物体上的正电荷接通,正负电荷分别向上和向下运动,去中和各自异性电荷,于是就开始了回击阶段.回击也称为主放电.
4云间放电:由于电荷的不断积累,不同极性的云块之间的电场强度不断增大,当某处的电场强度超过空气可能承受的击穿强度时,就会形成云间放电
5闪:不同极性的电荷通过一定的电离通道,互相中和,产生强烈的光和热的现象.既:放电通道中所产生的强光.
雷: 在放电通道中所发生的热,迫使附近的空气突然膨胀,发出的巨大轰鸣声.
6 雷电放电的重复性:一次雷电平均包括三、四次放电,第一次在雷云的最底层放电,重复的放电都是沿着第一次放电的通路发展的,随后的放电都是从较高的云层或相邻区发生.
7 雷电放电的强度: 200—300KA 最高430KA
8雷电产生的效应: 热效应电效应机械效应
9闪电的种类: 1 片状雷电,云间放电多为片状雷. 2 线状雷电,雷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多以线状的形式,通常雷云下部带负电,上部带正电.由于雷云的负电效应,使附近的地面感应出大量正电荷,所以地面带正电荷. 带状雷电线状雷的一种,是在闪电的过程中恰巧有水平大风吹过闪电通道,将几次线状闪电的放电通道吹分开来,肉眼看闪电通道变宽.
3 球状雷电彩色的火焰状球体,表现为100-300mm直径,橙色或红色球体,最大直径也可能1m 存在时间为百分之几秒到几分钟,通常为3-5秒,辐射功率小于200W,有臭氧,NO2,或硫磺气味.
4 联珠状雷电很少见的一种闪电,有人人为他是由一群球雷组成
10雷电的空间分类: 云内闪电, 云际闪电, 云地闪电(落地雷,直击、雷)
11地闪:雷云与大地的放电即:云地放电.多以线状形式出现,雷云与大地的放电中,90%为负极性雷击;放电过程为,向下移动的负极性先导激发,向地面输送负电荷;10%为正极性雷击; 放电过程为,下行先导激发,先导携正电荷,向地面输送正电荷
12 先导放电: 放电开始时,其微弱的发光通道以100-1000km/s的平均速度,以脉冲的形式向地面延伸,形成阶梯先导,每段长度为25m;时间为50us;表现为树枝分叉状.分枝状的先导放电通道往往只有一条放电分枝能到达地面.
13 枝状闪电的产生: 流柱沿着一条电阻最小的通道前进,遇到阻力时便随时改变前进的路线,于是空间出现不同枝状的闪电
14滚球半径:从梯级先导通道前端向四周探索的10-100m长臂,这个长臂的臂长叫击距或闪击距离,标准叫滚球半径. 或者说:击距,定义为先导头与被击中物在最后一个间隙产生击穿电场瞬间的距离,或者说是,当被击物产生上行连接先导时,下行先导与被击物间的距离。

15 负极性闪击:可产生多次放电;正极性闪击,只有一次放电
16 雷电活动的一般规律:
1.热而潮湿的地区比冷而干燥的地区雷爆暴多
2 雷暴频率是山区大于平原,平原大于沙漠,;陆地大于湖海
3 雷暴的高峰在7,8 月,活动时间大都在14-22时
4各地区雷暴极大值和极小值多出现在相同的年份
17雷击的选择性:
1 与地质构造有关,即与土壤电阻率有关,若土壤电阻率分布不均匀,则土壤电阻率小的地方易遭受雷击,不同电阻率的土壤交界处易遭受雷击;雷击经常发生在有金属矿藏的地区,河岸,地下水出口处,山坡与水面(水田)接壤地区,由于在雷电先导放电过程中,土壤中的先导电流是在电阻较小的路径流过
2 与地面设施情况有关: 凡是有利于雷云与大地建立良好的放电通道者,易受雷击,这是影响雷击选择的重要因素,在旷野中即使建筑物不是很高,由于它相对比较孤立突出,因此也容易遭受雷击,从烟囱冒出的热气柱和烟气有时
含有少量的导电粒子和游离气团,它们一般比空气更容易导电,就类似于加高了烟囱的高度;建筑物的结构,内部设施情况对雷电的发展也有关系,金属结构的建筑物或内部有大量金属物体的厂房,或内部经常潮湿的房屋,由于这些地方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因此容易遭受雷击.
3 与地形有关凡是有利于雷云的形成和相遇条件的易遭受雷击
17 雷电的危害: 雷电的破坏作用主要由雷电流引起可分三类
1 直击雷作用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或设备上,产生热效应和电动力作用
2 雷电的二次作用(雷电感应) 雷电产生的静电感应作用和电磁感应作用
3雷电波侵入雷电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所产生的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金属导体,管路,特别是沿着天线或架空电线引入室内,形成高电位引入,从而造成火灾或触电伤亡事故.
18 雷电的危害形式:
1热效应作用和电动力作用,
2 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作用
3 高电位引入和反击
4 跨步电压
5 接触电压
6 旁侧闪络
反击:如果防雷装置与建筑物内外电器设备,电器或者其他金属管线的绝缘距离不够,他们之间就会产生放电现象
19雷电流的特性: 单极性脉冲特性,90%的雷电流是负极性的闪电中可能出现的三种雷击: A 短时首次雷击 B 首次以后的雷击(后续雷击) C 长时间雷击
20闪击: 分向上闪击和向下闪击
向下闪击:开始于雷云向大地产生的向下先导,一向下闪击至少有一首次短时雷击,气候可能有多次后续短时雷击并可能含苞欲放有一次长时间雷击
向上闪击: 开始于一接了地的建筑物向雷云产生的向上先导,一向上闪击至少有一首次的长时间雷击,其后可能有多次后续短时雷击并可能含有一次或多次长时间雷击
21常见的雷电波型:首次雷击的雷电流典型波形为10/350us
出现在电气和电子系统中雷电暂态过电压波形50us
线路上雷电暂态过电压波形10/1000us
衰减振荡波形—1000KHZ
熟悉向上闪击和向下闪击的几种波形组合\94规范条文说明符录6
雷电形成
雷电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现象,产生于积雨中,积雨云在形成过程中,某些云团带正电荷,某些云团带负电荷。

它们对大地的静电感应,使地面或建(构)筑物表面产生异性电荷,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不同电荷云团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可以击穿空气(一般为25-30KV/cm),开始游离放电,我们称之为"先导放电"。

云对地的先导放电是云向地面跳跃式逐
渐发展的,当到达地面时(地面上的建筑物,架空输电线等),便会产生由地面向云团的逆导主放电。

在主放电阶段里,由于异性电荷的剧烈中和,会出现很大的雷电流(一般为几十千安至几百千安),并随之发生强烈的闪电和巨响,这就形成雷电。

跨步电压
跨步电压是雷电击中地面物,雷电流泄入大地并在土壤中散流开,由于土壤电阻率有一定分布,雷电流在地面上各点间就出现电位降,近雷击点,电流密度越大,电位降也就越大。

如果人站在或行走在落雷点附近,在两脚间的电位降可使雷电流通过两脚和躯干的下部,人就会被击伤。

这两脚间的电位降叫"跨步电压"。

滚球半径与雷电流的关系: Hr=10* I=(Hr/10)
接闪的原理:许多防雷导体用滚球法盖住需要防雷的空间,即用一给定半径的球体,滚过上述防雷导体时不会触及需要防雷的空间
Hr=30m I=;Hr= 45m I= Hr=60M I=
即:雷电流小于上述数值时雷闪可能穿过接闪器击于被保护物上,而当等于或大于上述数值时雷闪将击于接闪器上.
雷电感应:雷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他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
雷电波侵入: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
雷击电磁脉冲:作为干扰源的直接雷击和附近雷击所引起的效应。

绝大多数是通过连接导体的干扰,如雷电流或部分雷电流、被雷电击中的装置的电位升高以及磁辐射干扰
等电位连接:将分开的装置诸导电物体用等电位连接导体或电涌保护器连接起来一间小电流在它们之间的电位差
雷电的主要特点 1,冲击电流大:其电流高达几万至几十万安培 2,时间短:一般雷击分为三个阶段,即先导放电,主放电,余光放电。

整个过程一般不会超过60微秒 3,雷电流变化梯度大:有的可达10千安每微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