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悼亡诗的抒情模式

合集下载

元稹悼亡诗的情感取向与艺术特色

元稹悼亡诗的情感取向与艺术特色

元稹悼亡诗的情感取向与艺术特色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情感深沉、意境优美、艺术特色独具为特点,被誉为“唐诗三百首”之一。

其中,他的悼亡诗更是感人至深,表达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情感取向:1. 悲痛哀思:元稹的悼亡诗情感深沉,表达了他对亲人逝去的悲痛哀思,如《离骚》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表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2. 感慨人生:元稹的悼亡诗不仅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3. 深情厚谊:元稹的悼亡诗中也表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深情厚谊,如《离骚》中的“胡为乎短折而长治兮,固前圣之所建也”,表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敬爱之情。

艺术特色:1. 意境优美:元稹的悼亡诗意境优美,如《离骚》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表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2. 语言简练:元稹的悼亡诗语言简练,表达了他深沉的情感和思想,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3. 意象丰富:元稹的悼亡诗意象丰富,如《离骚》中的“胡为乎短折而长治兮,固前圣之所建也”,表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敬爱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特色。

4. 情感真挚:元稹的悼亡诗情感真挚,表达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哀悼之情,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5. 意蕴深刻:元稹的悼亡诗意蕴深刻,表达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如《离骚》中的“胡为乎短折而长治兮,固前圣之所建也”,表现了他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敬畏。

6. 艺术手法独特:元稹的悼亡诗艺术手法独特,如《离骚》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表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7. 情感细腻:元稹的悼亡诗情感细腻,表达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哀悼之情,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古诗常见抒情方式

古诗常见抒情方式

古诗常见抒情方式
古诗常见的抒情方式有以下几种:
1. 描写自然景色:通过描写自然景色的美丽和变化来表达诗人的感情,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比如杜牧的《秋夜将晓白玉关》,通过描写秋夜的寂静和园中的美景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2. 抒发个人感受:诗人通过倾诉自己的心情、抒发内心的思绪和感受,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情绪。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通过诗人对过往往事物的回忆,来表达思乡之情。

3. 描写人物形象:通过描写具体的人物形象,表达诗人对某个人物的喜爱、思念或者对他人的关爱。

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描写武则天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爱慕之情。

4. 构思比兴:通过运用寓意和比喻的手法,将抽象的情感表达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以增强抒情的力度和表达的效果。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登高的形象来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5. 抒写心理感受:通过描写内心的矛盾、挣扎、痛苦等情感体验,表达诗人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体验,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共情。

比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描写诗人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深沉的忧伤和哀思。

这些方式在古诗中常常同时运用,相互交织,以形成丰富的抒情效果。

论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抒情模式和抒情方式

论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抒情模式和抒情方式

论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抒情模式和抒情方式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精致的文学形式,它受到了重视,并被广泛欣赏。

其中,哀悼诗的形式和抒情方式在传统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聚焦于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抒情模式和抒情方式。

一、哀悼诗的抒情模式哀悼诗不仅被视为表达遗憾悲伤的绝佳方式,更是古代文人境界的体现形式。

古代哀悼诗表达了不同的主题,并通过抒情的方式赋予其深刻的意义。

首先,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往往使用自然图像来描绘自然界。

《诗经》中的诗句“拾取灿若金”和“萤光照冥宫”,就是将大自然的美景比作诗人的芬芳,表达了哀思的深沉之情。

其次,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往往依赖艺术美学和文学技巧来表达情绪的深度和强烈的感情。

例如,《楚辞》中的“黄鹤之歌”,其哀伤的氛围和抒情的语言,更多地暗示了古代文人对失去之物的悲伤和哀思。

二、哀悼诗的抒情方式古代哀悼诗是一种表达负面情绪的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抒情方式表达对家人、朋友和亲人的哀悼之情。

这种抒情方式主要表现为情绪的高度,事件的悬念,态度的矛盾,抒发的感情深刻。

首先,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往往采用高度情绪化的手法来表达自然界之美,以及个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

例如《楚辞》中的《九歌》诗,对于楚王朝沉沦的极其悲伤,作者用绝望的哀婉语言表达了哀叹之情。

其次,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采用了文学技巧,使用拟人、拟物、比喻等手法,展示出非常深刻的哀悼之情。

同时,他们也使用了象征性的语言,表达出无穷的哀悼之情。

比如,《汉乐府》中的《哀胡楚辞》,古代汉代的悲伤的哀叹,被作者以象征性的诗句渲染得更加凄婉动人。

总之,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抒情模式和抒情方式,都体现出作者强烈的悲伤情绪、深刻的语言技巧和优雅的文学抒情手法。

它们为古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素材,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智慧。

《江城子》悼亡诗意象与手法

《江城子》悼亡诗意象与手法

小组讨论:在本词中,意象有哪些?用了那些手 法?
手法:
5.对面落笔
“料得年年肠断处”从对面落笔,词人从梦中醒来,想 象在千里之外的妻子一定会年复一年地因为思念自己而 悲伤。语言平易质朴,将对亡妻的思念表达得深沉哀婉, 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对面落笔,指诗人在构思时反宾为主,从对方落笔,设 身处地描绘对方的情景,使感情表达得更为深沉的一种 艺术手法。(回忆高一学过的《涉江采芙蓉》)
1.对亡妻的思念。 2.现实之悲,身世之伤。
小组讨论:在本词中,意象有哪些?用了那些手 法?
手法: 1.时空对比 时间上:十年前的美好往昔与十年后的凄惨境遇 空间上:目前所处之地和千里之外的家乡
2.虚实结合 虚:假设、梦境 实:明月夜、短松冈 (梦醒时分)
小组讨论:在本词中,意象有哪些?用了那些手 法?
悼亡诗的意象与手法
——以苏轼《江城子》为例
何为“悼亡诗”?
悼:《说文解字》:“悼,惧也。” 亡:《说文解字》:“亡,逃也。” 诗?(叙事、抒情)
广义:生人对已故者的悼念,可以悼念父母,友人, 孩子,妻妾等。 狭义:专指男子悼念妻妾。
思考:通常情况下,悼亡诗中蕴含着那 些情感?
1.丧妻之痛 2.怜子之情 3.身世之伤 4.时代之悲 5.未知之惧 6.生死之思 ······
练习:请分析以下诗词的意象与手法
离思其四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练习:请分析以下诗词的意象与手法
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 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 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思考:悼亡诗中会有哪些常见的意象?

古诗鉴赏之抒情手法

古诗鉴赏之抒情手法

课堂练习(一)
• 春行即兴 李华 •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 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 这首诗。
参考答案
•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 句一景,且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 “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 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 之情。
3、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 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 “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 伤等感情。
卜算子· 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寞寂开无主。已是黄昏 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 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 迹,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 治节操。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 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 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 闷的情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本诗是诗人张继在国家遭受战争、自己 赶考落榜,处于痛苦、彷徨、忧愁和无奈之 时,借景抒情之作。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古 诗 鉴 赏 之 抒 情 手 法
抒情手法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 、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2、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3、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4、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 志 借古鉴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5、用典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古诗中的抒情手法

古诗中的抒情手法

古诗中的抒情手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也叫直抒胸臆。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再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间接抒情——诗人借助多种艺术技巧,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托物言志。

如李白的《赠汪伦》和刘禹锡的《竹枝词》,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

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比喻“汪伦送我情”,后者巧用谐音双关“道是无晴却有晴”,将恋人之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形象,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论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抒情模式和抒情方式

论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抒情模式和抒情方式

论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抒情模式
和抒情方式
论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抒情模式和抒情方式:
1. 抒情模式:从先秦时期到唐五代,哀悼诗一直以己怨、子孝、陈志为三大抒情模式。

己怨即指抑郁的自责心理,表现为怨天尤人;子孝则体现出对死者的深深思念与思念,表达了失去家人的悲伤之情;陈志则是向死者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并赞扬他/她的伟大事迹。

2. 抒情方式: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抒情方式多样,包括对比、对偶、夸张、拟人等手法。

对比手法用来表现死者与生者之间的差异;对偶手法则是通过相似句式、词语来表达死者留下的遗憾;夸张手法则是通过过度表达死者的美德和事迹来表达悲伤之情;拟人手法则是把死者比喻成大自然的物体,如星星、流水等,以表达哀思之情。

古典诗词分类赏析之悼亡诗

古典诗词分类赏析之悼亡诗
古典诗词分类赏析之
悼亡诗
一、概念解读
悼亡诗,顾名思义是丈夫追悼亡 妻之作,古代汉族诗歌题材之一,始 于晋代潘岳。《辞源》中说:“潘岳 妻死,赋《悼亡》诗三首,后因称丧 妻为悼亡”,故此悼亡诗只能指丈夫 悼念亡妻之作。
代表诗人有沈约、潘岳、苏轼、元稹、 贺铸、纳兰容若等,代表作品有《江 城子》《悼亡诗》《鹧鸪天· 重过阊门 万事非》《离思》《南乡子· 为亡妇题 照》《金缕曲· 亡妇忌日有感》等。
参考答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同意。“十年生死两茫茫”,词一开 始即点出夫妻死别的时间--十年,说 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 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作者通 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 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 得相逢的遗恨。下阕写梦,化用典故 遥想亡妻在清冷的月光下“千里孤坟” 的凄凉处境。并由于作者刻意用了 “料得”这样一个主动词和“年年”这 样一个漫长的时间单位,使之不仅含 有死者对生者的怀念,而且增加了生 者对死者的怀念,使本词产生了双重 的生死怀念之情,词的重量顿时倍增。
参考答案
词人运用想象,站在亡妻的立场上来写。在 作者想象中,她的亡妻现在的心情,也是与 他“一般消受”、同等凄凉悲痛;一个“判” 字,有舍弃一切的意思,作者又把满腔的悲 痛,寄托于梦幻之中。 “怕幽泉、还为我神 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分愁 香。”站在妻子的立场,替“我”考虑。怕 长眠在地府的妻子,还在为我伤神。越想到 亡妻对自己的好,就越能显示出作者对亡妻 的思念和爱之深刻,也就更体现出作者此时 心情的沉痛。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设题:请赏析“旧栖新垄两依依。空 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二 句

各种不同类型的诗歌表达的主要感情

各种不同类型的诗歌表达的主要感情

各种不同类型的诗歌表达的主要感情。

1、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嘱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或别后的思恋。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情深意长的激励劝勉,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送别诗中常出现的意象:长亭、短亭、北梁、南浦、阳关、古道、西风、芳草(春草,春草喻离恨。

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杨柳、水、明月、夕阳、青灯、美酒等。

常用表达技巧:衬托(正面衬托-反面衬托),情景结合,对比,想象,虚实结合分类:送人宦游,送人贬谪,送人还乡,送人以言志举例: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2、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人的人或事。

追念往事,表达缅怀之情;追慕古代先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忧愤,表达保家卫国的壮志;对统治者骄奢淫逸、无用小人的批判;抒发物是人非、历史变迁、朝代兴亡、昔盛今衰的感慨;臧否君王,对国家统一等重大题材蕴含深刻思考。

特点:与感时讽今紧密结合,借古人古事叫胸中之块垒;与景物描写紧密结合,借景物宣泄自己的情感;与总结教训相结合,用形象议论抒发人生感慨;整合出古今相连的多维时空。

手法:用典,对比,借景抒情,反衬,借古讽今等。

鉴赏咏史诗应该注意的问题是: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和用典(对于典故不仅要了解典故本身的内容,更要明确作者用典的目的);然后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根据作者自身的经历,进一步推敲作者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人的态度;最后归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悼亡诗潘岳荏苒冬春谢解析

悼亡诗潘岳荏苒冬春谢解析

悼亡诗潘岳荏苒冬春谢解析
一、潘岳及其《悼亡诗》
潘岳,字安仁,唐代著名文学家,其文学成就被誉为“唐之诗祖”。

《悼亡诗》是潘岳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为其妻子杨氏所作的悼亡诗。

该诗描绘了潘岳对逝去的妻子的深切悼念之情,以及对生死离别的感慨。

二、《悼亡诗》的艺术特点
1. 独特的诗歌形式
《悼亡诗》采用了独特的诗歌形式,即“荏苒冬春谢”。

这种形式采用了回文诗的技巧,将“荏苒冬春谢”七个字重复排列,构成了一种回环的诗歌结构。

这种形式不仅在字面上表现出潘岳对妻子逝去的无尽思念,还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的意境,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2. 深刻的情感表达
《悼亡诗》以潘岳对妻子杨氏的悼念为主线,表达了对逝去的妻子的深切思念和无尽的怀念之情。

诗歌中通过描绘妻子杨氏的美貌、贤淑、才情等方面,展现了潘岳对妻子的敬爱之情。

同时,潘岳还表达了对生死离别的感慨,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哀叹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3. 丰富的文化内涵
《悼亡诗》不仅在艺术形式和情感表达上有着独特的魅力,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歌中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悼亡文化,表现出潘岳
对逝去的妻子的尊重和敬仰之情。

此外,诗歌中还融入了道家的生死观和佛教的轮回思想,使诗歌更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三、结语
潘岳的《悼亡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该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在诗歌形式、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方面的独特魅力。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文本之送别悼亡诗鉴赏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文本之送别悼亡诗鉴赏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文本之送别悼亡诗鉴赏《唐诗宋词》选读文本之送别悼亡诗鉴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送别诗和悼亡诗很早就有了。

《诗经》里的《邶风·燕燕》、《秦风·渭阳》与《邶风·绿衣》当是现存最早的送别诗和悼亡诗。

历代著名诗人如潘岳、鲍照、韦应物、孟郊、元稹、李商隐、梅尧臣、苏轼、黄庭坚,一直到明代的于谦和清代的吴嘉纪、厉鹗等,都有送别诗和悼亡诗流传。

纵观古代的送别诗和悼亡诗,不难发现,它们虽非一种题材和内容(一写生离的惆怅,一写死别的哀伤),却都有一条情的血脉贯穿其中。

尽管“言志抒情”原是中国古代诗歌数千年间积淀而成的一种民族特色,而非独为送别诗和悼亡诗所专擅,然而这两类诗在抒情方面较其他类属作品却来得更为挚厚、强烈。

一、送别悼亡诗的特点:从创作手法上来看,借景言情,是送别诗和悼亡诗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不同的是,送别诗表现的是恨别之情,而古人送别又多在歧路旁、津渡口、长亭间或都门外。

在这样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环境里,可供作者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所谓“登山临水送将归”是也。

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形态。

送别诗多从大处、远处和动处着笔进行描写,不仅使人从其空间的无限扩展和延伸产生一种知交远别的失落感,而且给人以“兰舟催发”、“桂轺不驻”的躁动感和忧烦感,从中体味到离别的惆怅与悲伤。

与此相对,悼亡诗表现的是伤逝之情,而闺阁庭院则是作者亡妻生前所生活的空间,因而这个小天地中的种种物象,诸如苔径凉阶、弱蕙衰兰、芜闺尘窗、孤帐空床、残灯虚座、余墨遗芳等,便最能触发和寓托作者悼念亡妻的感情,所谓“抚存感往”、“睹物伤神”是也。

这些物象作为诗人情感的物化形态进入作品,便又构成一种凄寂而清冷、衰颓而黯淡的美感形态。

虚实相生,是送别诗和悼亡诗创作特色上的又一个共同点,然二者还有不同。

长恨歌抒情手法

长恨歌抒情手法

长恨歌抒情手法分析《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题材,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和生死离别的情感。

1. 叙事抒情:《长恨歌》以叙事的手法展开,通过讲述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抒发了对爱情的深深眷恋和无尽思念。

诗中详细描绘了他们在华清宫的甜蜜时光,以及马嵬驿兵变后的生离死别,使读者对他们的爱情产生共鸣。

2. 比兴抒情:诗中运用了许多比兴手法,如“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以汉皇比喻唐明皇,以倾国形容杨贵妃的美貌,表达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深深眷恋。

又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以春天的花开和秋天的叶落比喻时间的流逝,表达了主人公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生死离别的无奈。

3. 情景交融:诗中通过描绘具体的景物和场景,将主人公的情感融入其中,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如“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通过描绘华清池的美景和杨贵妃沐浴的场景,表现了他们的甜蜜时光;又如“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通过描绘马嵬驿兵变后的凄凉景象,表现了主人公的生离死别之情。

4. 反复咏叹:诗中多次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强化情感和加深印象的效果。

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通过反复使用“天长地久”和“此恨绵绵”,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深深眷恋和无尽思念。

5. 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6.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7. 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

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

8. 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古诗三种间接抒情方法

古诗三种间接抒情方法

三种间接抒情方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四种情景衬托关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反衬。

以乐写乐,以哀写哀——正衬.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通过描写景、状物来抒发情感——先景后情、有景有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意象:急风(凄清)、哀猿(哀伤)、飞鸟(飘泊)、落木(凋零)、江天——秋景萧瑟悲凉.情: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情景关系:先景后情,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见景抒情)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引发诗人老病孤愁之感。

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诗人将感情融入在特定景物上,借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情含景中)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烟花指暮春浓艳的景色)意象:孤帆、碧空、长江——离别送行。

情:情深意眷,依依不舍。

情景关系:情含景中(融情入景、寓情于景)全诗一字未说离情别绪,而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别绪如长江不尽,离情如碧空无涯.②以景结情:通过写景状物来传达、折射、暗示诗人的感情(寄托、抱负)——(先情后景)(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班马:离群马)意象:孤蓬、浮云、落日、马鸣——离别送别。

情:依依惜别之情。

情景关系:以景传情,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接下去两联写离别的深情。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感情真挚。

最后以“萧萧班马鸣"作结,以景结情,(3)三种间接抒情方法怎么区分?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叫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叫“移情入景”。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悼亡诗-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悼亡诗-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悼亡诗一、悼亡诗的特点:1、悼亡诗中的意象往往都带有较强的生活性,多为日常生活的一些细节。

2、悼亡诗是一类用以寄托对亡者思念的特殊诗歌形式,在中国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

悼亡诗在表达手法上有着自身的特点。

3、悼亡诗以其哀婉深沉的格调,追悔悲戚的情思,真挚深厚的意蕴给读者带来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感受。

中国古典诗歌以悲为美,而这因为阴阳相隔而不得相依为伴的眷侣,内心的悲哀则更具有魅力。

死者与世长辞,生者的悲哀则缠绵不去。

悼亡诗因情感人,以实动人。

二、悼亡诗的常用手法:在悼亡词中承担抒情任务的修辞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对比、用典、夸张、象征。

1、对比:叹时过境迁对比“是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

在悼亡词中作者经常通过追忆往日与妻子一起度过的美好岁月,哀叹如今天人两隔的凄凉境地,在今昔对比中将哀思诉尽极致。

追忆往昔是“对比”这一修辞方式实现的主要途径。

在悼亡词中词人追忆夫妻共同生活的美好场景有多种。

这些场景有的是昔日夫妻二人同甘共苦,平淡中见真情的温暖画面。

如“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鹧鸪天·半死桐》)。

贺铸的这首《鹧鸪天·半死桐》堪称悼亡词杰作。

贺铸之妻本是宗室之女,出嫁贺铸后,生活并不富庶,但她能够与丈夫患难与共。

在这一词句中,贺铸将自己孤身听雨的情景与昔日妻子深夜挑灯补衣的情景相对比,在平淡寻常的场景中显现出亡妻的贤良以及曾经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可贵真情,更突出了如今词人的孤寂。

2、用典:哀女逝郎衰“用典又叫‘用事’,就是在诗词中借用故事来造句表义。

”悼亡词中运用典故写出妻子已逝,自己已老,表达对于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伤。

悼亡词既悼怀亡妻,通常会写到妻子的姣好容颜,但是词的婉约特点以及悼亡这一主题凄苦悲痛的特点,决定了悼亡词不能细致着笔于妻子的花容月貌,所以需要词人借助典故委婉地描绘故妻的美丽。

纳兰性德在悼亡词《摊破浣溪沙·欲话心情梦已阑》中写道:“环佩只应归月下,钿钗何意寄人间。

送别悼亡诗鉴赏

送别悼亡诗鉴赏
注:本诗作பைடு நூலகம்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 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诗人 是怎样来表现自己的这种“寂寞〞 之情的?
诗人“寂寞〞的原因是自己谪居僻 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这首诗歌主要通过营造一种凄清寂 寞的意境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4、悼亡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 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 害怕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 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都寻梦也回廊。
2、春草
?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 兮萋萋。〞
乐府?相和歌辞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 边草,绵绵思远道。〞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 远还生。〞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 碧连天。〞
3、水
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 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 天际流。〞
悼亡诗除了多借追怀往事表现伤逝 之情以外,还常书以“记梦〞的形 式。这些作品多写作者与亡妻梦中 相会的情景,借以表达对亡妻的悼 伤与思念。由于诗中的梦境“尽取 材于醒时经验〞,故而仍属虚实相 生。
悼亡诗举例
衣裳已施行看尽, 针线犹存未忍开 〔元稹?三遣悲怀?之一〕
有在皆旧物,唯尔与此共。 〔梅尧臣?悲书?〕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 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 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 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有人评价这首词“真是柔情寸断, 此情涌向笔底,写来字字凄怆, ‘令人不忍卒读’。〞请结合词的 内容加以简要分析。
词的上片开始直抒胸臆,说泪水将 青衫湿遍了,为妻子的死而痛哭! 其后“冷冥冥、尽意凄凉〞“蔓草 残阳〞“和清泪、搅入椒浆〞“难禁 寸裂柔肠〞等无论是抒情还是写景 都极写其凄惋哀怨的情感。

浅论唐代悼亡诗的写作手法

浅论唐代悼亡诗的写作手法

浅论唐代悼亡诗的写作手法作者:曹雨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48期摘要:在诗歌的发展史上,悼亡诗歌相较于其他诗歌而言,创作数量相对较少,影响相对较小。

但悼亡诗对于研究诗歌和传统文化的学者来说,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悼亡诗正式形成于晋代的潘安,并且在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也都有一定的发展,而且由于唐代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唐代的悼亡诗在悼亡诗创作史上起着楷模的作用,而且写作手法是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主要是对唐代的悼亡诗歌的写作手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唐代;悼亡诗;写作手法国力上的强大和各种文化的交融造就了唐代诗人磊落恢宏的胸怀气度与平等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心态,也创造了有利于唐代文化发展繁荣的环境。

在唐代的三百多年间,出现了一大批天赋异禀的诗人。

他们创造了不同的诗歌题材,如静逸明秀的田园诗、清刚劲健的边塞诗等,也具有不同的诗歌风格。

如李白的诗歌清新俊逸、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等。

与之相对应的,唐代也有很多优秀的悼亡诗。

经过对悼亡诗歌的整理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唐代悼亡诗歌的创作主要集中于中晚唐时期,大概是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失意的文人感时伤事,多在诗歌中反映人生的悲惨艰辛。

因此我们主要从中晚唐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来进行分析,如韦应物、元稹、白居易等。

创作主体不同,悼亡诗的写作手法也不尽相同。

一、今昔对比通过时间的转换,将过去与现在对比,过去已无法再更改,想起过去只能徒增伤感,更能突出诗人现在的心绪情感,这是悼亡诗中常用的手法。

韦应物在妻子死后的一年内,很是触景伤情,生活中时刻都能想起妻子,比如《往富平伤怀》。

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诗人妻子去世后的冬天,可见于诗中的“晨起凌严霜,恸哭临素帷”。

诗人去官衙当值,想起过去妻子在时,把家庭打理得的井井有条,无需自己担心,但是现在孩子没有母亲照顾,因悲伤而哭泣不止,非常可怜,自己亦形单影只,无所依靠,十分狼狈。

“昔时同往路,独往今讵知”,今昔处境的对比更让诗人思念已经逝去的贤惠的妻子,心里也是悲怆至极。

长恨歌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心情的句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长恨歌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心情的句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长恨歌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心情的句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1. 长恨歌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的心情的诗句LS乱说,那个是杨玉环的心情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宫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2. 白居易的长恨歌开篇为什么没有写恨《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所以一上来没写恨是非常巧妙的手法,让读者自己感受。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yù),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wéi)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峨眉道上没多少行人,天子旌旗也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淡薄。

蜀江水这么碧绿哟,蜀山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怀念的情思难断绝。

离宫看见月光是伤心颜色,夜里听雨打栈铃也是断肠声息。

总算有一天,天旋地转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这里——叫人徘徊不忍离去。

您举得的什么感情?、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bò)黄金合分钿(diàn)。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又作“会有时”),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是一首叙事诗,就是白描的手法吧,还有侧面描写。

论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抒情模式和抒情方式

论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抒情模式和抒情方式

论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抒情模式和抒情方式
温瑜
【期刊名称】《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0)005
【摘要】哀颂式是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总体抒情模式,具体有先颂后哀、先哀后颂、哀颂交集、只颂不哀、只哀不颂、哀颂讽交集六种表现套式,其中以先颂后哀套式最多而哀颂讽交集最少,其原因与生者和死者在社会交际中的所处的地位与交际会话原则和面子/礼貌系统(face/politeness system)有关.在此模式下又可以分为借景抒情式、借物抒情式、借梦抒情式、比兴式、直接抒情式、综合式等六种抒情方式,体现了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以间接抒情方式为主的表现特征.
【总页数】9页(P52-60)
【作者】温瑜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7
【相关文献】
1.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之"空"境 [J], 温瑜
2.论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意象 [J], 温瑜
3.论先秦至唐五代四言体哀悼诗的语言风格 [J], 温瑜
4.先秦至唐五代五、七言古体哀悼诗 [J], 温瑜
5.先秦至唐五代楚辞体哀悼诗 [J], 温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Abstract (2)Key word (2)一、抒情主客体 (3)二、抒情主题 (4)三、抒情方式 (5)(一)景物抒情 (5)1.借景抒情 (5)2.触景生情 (6)3.咏物抒情 (7)(二)今昔对比 (7)(三)用典抒情 (8)(四)写梦抒情 (8)(五)写泪抒情 (9)注释 (10)参考文献 (10)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诚信声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唐宋悼亡诗的抒情模式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唐宋悼亡诗的发展概况,具体探析其抒情模式的内涵:丈夫和亡妻分别为抒情主客体;“抚存悼亡,感今怀昔”是其抒情主题;其抒情方式有景物抒情,今昔对比,用典抒情,写梦抒情和写泪抒情等。

关键词:唐宋;悼亡诗;抒情模式Lyric Patterns of the Elegiac Poetry in Tang and SongDynasties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development situations of the elegiac poetry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conducts in-depth analysis of connotation of lyric patterns of the poetry-- a husband is the lyrical subject and a deceased wife is the lyrical object;"to mourn for the deceased wife and comfort the living throughrecalling the past days and expressing the feeling of life nowadays"is the lyrical theme;and main lyrical styles are listed as follows: taking advantage of a scene or an object, comparing the present with the past,making use of allusions, describing a dream and writing tears to express emotions.Key word: Tang and Song; the elegiac poetry;the lyric pattern悼亡诗是伴随着人类情感和民俗文化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祭悼文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种特殊的古代诗歌类型。

它以抒发悼亡之情为中心,是一种典型的抒情性作品,同时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情感价值。

悼亡诗古已有之,潘岳之后正式成为专指悼念亡妻的诗作的专有名词。

悼亡诗以潘岳悼亡诗为范式因袭演进,唐宋时期到达第一个发展高峰。

唐宋时期可谓是悼亡诗发展史上的成熟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时期。

唐宋悼亡诗一方面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成形并获得初具规模的发展的悼亡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了前代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又为明清时期悼亡诗的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唐宋时期的的悼亡诗不管在主题,还是表现方法上都已经相当成熟,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

唐代出现了韦应物、元稹、李商隐、韦庄等悼亡大家,元稹《三遣悲怀》至今脍炙人口。

作为“一代之文学”[1]的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唐一代的悼亡诗也蔚为大观。

悼亡诗的数量大大增多,名作纷呈,如杜审言、李白、韦应物、孟郊、元稹、李商隐、赵嘏等都或多或少有悼亡诗名作。

就悼亡诗数量分布而言,唐代悼亡诗多集中于中晚唐时期,初盛唐诗作中悼亡诗寥寥无几。

宋代悼亡诗亦成绩斐然,梅尧臣、苏轼、张耒、王十朋、陆游、戴复古、刘克庄、吴文英等都有悼亡名作传世。

而且,宋代,词为其“一代之文学”,悼亡诗发展到宋代自然也出现了悼亡词,苏东坡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贺铸的《鹧鸪天•半死桐》更是传唱千古而不衰。

而词,其实是诗的一种特别的形式,故而将悼亡词归入悼亡诗中进行研究也是差强人意的。

事实上,悼亡诗词的抒情模式确实在很大部分上是重合的。

所以,后文就将悼亡词纳入悼亡诗中,不再做特别区分。

从以上叙述可知,唐宋悼亡诗在整个悼亡诗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很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

历来学者对于唐宋悼亡诗在社会学,历史发展脉络和单人单篇等方向上也的确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多多少少会涉及到唐宋悼亡诗的抒情模式,但是很欠缺专门的深入研究。

然而,如上所述悼亡诗是一种典型的抒情性诗歌类型,所以从抒情角度研究悼亡诗又是非常有必要的,研究悼亡诗的抒情模式可谓是研究悼亡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笔者选择唐宋悼亡诗的抒情模式问题,试图做一些具体的探析。

然而,何谓“抒情模式”,至今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大多数学者将它当成抒情方式的别称使用。

本人细究之,认为抒情模式与抒情方式既有重合的部分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从宏观角度来说,抒情应该包含抒情主体,抒情对象,抒情主题,抒情方式等内容。

抒情模式就是指成为模式的抒情内涵,即已然成为模式的抒情主体,抒情对象,抒情主题,抒情方式等抒情内涵。

抒情模式和抒情方式相重合的部分就是成为模式的抒情方式。

所以,分析唐宋悼亡诗的抒情模式,即是分析唐宋悼亡诗那些成为模式的抒情主体,抒情对象,抒情主题,抒情方式等。

接下来,笔者将从这几个方面逐一进行论述。

一、抒情主客体悼亡诗自潘岳之后成为特指丈夫悼念妻子的诗作,如此抒情主体自是“丈夫”,而抒情对象就是已故的“妻子”。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妻子悼念亡故的丈夫的诗作却是寥寥可数,这是悼亡诗成为“夫悼妻”专称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明显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女诗人已经是屈指可数了,女子的悼亡诗也就不会多了。

悼亡诗中妻子的形象几乎都是很美好的,善良贤惠是她们共同的特点。

古时,丈夫在外人面前称自己的妻子为“荆妻”,这是一种谦称,同时也说明封建社会的妻子一般是要照顾丈夫的起居生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未曾谋面的人结为夫妻,婚后又要以夫为天,遵从三从四德,并且又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下成长起来的妻子。

婚后丈夫子女就是她们生活与生命的重心,她们对丈夫多是惟命是从,百依百顺。

用心并尽心照顾丈夫子女是她们唯一的人生任务。

这样的妻子在丈夫的心中怎能不美好?再者,悼亡是比较庄重严肃的事情,古有“死者为大”的说法。

悼亡诗作为悼亡作品的一种类型,自是和其他悼亡文体一样,总要“歌功颂德”一番。

人已亡去,人们总会宽容地总结其一生,如其人生历程及其成败得失,更多的是将其不好的一面尽量淡化或是直接抹去,而详其美善的一面。

所以就算妻子有一些不是很好的一面,只要不是很过份,当妻子已逝,丈夫记忆中更多的是妻子美好的一面。

又因为封建社会中女主内男主外,所以丈夫对妻子的记忆多是日常起居中的妻子形象。

因此悼亡诗中的悼亡对象大多数是勤于家务、美好贤惠的妻子形象。

贺铸著名悼亡词《鹧鸪天·半死桐》“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之句中的“挑灯夜补衣”,再现了亡妻日夜辛劳,甘于过清苦生活的场面,由此可见妻子赵氏在贺铸记忆中最深的印象是她夜里挑灯缝补衣物的画面。

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其一中的妻子形象可以说是典型的贤妻。

这首诗是元稹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

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和元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

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

过了七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

元稹悲痛万分,写了不少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遣悲怀三首》。

首两句“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指出了韦氏身份的高贵和婚后生活的艰辛,诗人的愧疚之情也溢于言表。

中间四句“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用具体事例说明了夫妻二人生活的贫困,同时塑造出了一位吃苦耐劳、守苦安贫、体贴和心疼丈夫的贤妻形象。

妻子搜寻自己的衣物,卖掉自己的金钗,来为丈夫添衣买酒。

妻子拿野菜当饭,靠古槐落叶添薪,但她对这样的苦日子,不仅毫无怨言,反而苦中有乐,从中体味出甜来。

妻子如此体贴贤惠,对自己如此真心实意,何人得之不幸,失之不痛呢?难怪元稹结句有“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妻已亡去,自己除了设斋祭奠还能为妻子做些什么呢?悲痛无奈之情已然溢于行间,第三首的“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更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怀念之情。

二、抒情主题悼亡诗的主题,顾名思义就是悼念亡人,抒发对亡妻的怀念之情以及抒写失去妻子后的痛苦伤心,所谓“抚存悼亡,感今怀昔”[2],以此来表现妻子的美好以及自己对妻子的深情。

另外,也有少数诗作流露出对妻子的悔恨之情。

如陆游著名的《沈园》诗二首,其虽是忆旧,实系悼亡,而且悔恨之情、遗憾之意溢于言表。

不得不指出的是,悼亡诗中丈夫所抒发的悼亡之情其实具有很强的伦理色彩,颇受社会道德方面的影响和限制,以致悼亡诗的写作平台颇有些诗人表现自己深情痴情的秀场的意味。

封建社会几乎都是包办婚姻,夫妻双方结发之前很可能都没有见过面,这样以来夫妻之间的感情中爱情的成分就不会很多,伦理亲情成分可能更重,以至于悼亡诗中的情感的伦理色彩浓厚,妻子对丈夫来说更多的是照顾自己日常起居的那个人。

在悼亡诗中常看到:夫妻间的相亲相爱多表现为两人患难与共及在饮食起居、生命安危上的照看,而较少对志趣、个性、心理的探讨与理解。

即如元稹那篇悼亡名作《遣悲怀》中,妻子韦丛亦以一个操劳家务、坚忍勤劳的形象出现。

诗人深情追忆的是妻子生前对自己物质生活上的照顾,难脱自然生存的渴求与顾念。

韦应物《往富平伤怀》中,也透露着对妻子在世时照顾自己的留恋:“出门无所忧,返室亦熙熙。

今者掩筠扉,但闻堂稚悲。

”再者,悼亡诗的主题除了悼念亡妻之外,还有自悼,即在沉痛的悼亡情中织入时世身世之慨。

面对死亡,诗人难免会想到人生苦短无常,难免想起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或是自己不如意的处境而自悼自伤。

李商隐是悼亡亦自悼的代表诗人。

李商隐夫妻伉俪情深,妻子却先他而去;诗人才高志大,却命运多舛。

诗人一生的悲惨遭遇与他的婚姻家庭密切相关,这就使得他在悼念自己妻子的时候,必然溶入对时世身世和人生感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