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分类

合集下载

特教知识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特教知识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例如:《特殊儿童教育方法》)二、教学对象(例如:智力障碍学生、听力障碍学生、视力障碍学生等)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特殊儿童的教育特点及基本需求。

- 掌握特殊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 熟悉特殊儿童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制定和实施特殊儿童教育方案的能力。

- 增强学生与特殊儿童沟通和互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特殊儿童的理解和关爱。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特殊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 特殊儿童教育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2. 教学难点:- 特殊儿童教育方案的有效实施。

- 特殊儿童教育中师生互动的策略。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 特殊儿童教育相关书籍、论文、案例等。

- 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2. 教学环境:- 安静、舒适的教学场所。

- 便于学生互动和参与的教学设施。

六、教学过程1. 导入- 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

-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2. 讲授- 讲解特殊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 分析特殊儿童教育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要点。

3. 案例分析- 选择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特殊儿童教育问题。

- 讨论解决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策略。

4.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特殊儿童教育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与分享。

5. 实践操作- 安排学生进行特殊儿童教育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实践。

- 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并给予反馈。

6. 总结与反思-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质量等。

2. 实践操作评价:- 评价学生在特殊儿童教育方案设计与实施中的能力。

2024版特殊教育篇教学教案设计

2024版特殊教育篇教学教案设计
推广先进教学理念
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 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和 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 质量。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应对策略
01
融合教育发展
随着融合教育的不断推进,特殊教育将更加注重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和衔
接。
02
技术应用创新
新技术的应用将为特殊教育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机遇,如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等。
Hale Waihona Puke 03教师专业发展课时安排与进度计划
课时分配
根据教学内容和特殊儿童 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各 个知识点的课时。
进度把控
制定详细的教学进度计划, 确保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灵活调整
根据特殊儿童的学习进度 和反馈情况,灵活调整教 学计划和进度。
重点难点突破策略
重点突出
通过反复强调、举例说 明等方式,突出重点知 识点,帮助特殊儿童加
教学方法创新
虽然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更适 合特殊教育教学的方法。
学生参与度提升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积极,需要采取措施提高他们 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持续改进方向和目标设定
完善课程体系
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 完善特殊教育知识体系, 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和系统性。
加强实践教学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 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02 教学内容与计划
核心知识点梳理
特殊教育基本概念
包括特殊教育的定义、目的、原 则等。
特殊儿童类型与特点
介绍各类特殊儿童(如智力障碍、 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情绪行为 障碍等)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求。
特殊教育教学方法
讲解适用于特殊儿童的教学方法, 如个别化教育计划、合作学习、 游戏化教学等。

特殊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模板

特殊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模板

特殊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模板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能力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3.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1.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殊教育需求,分别设计个性化的教学内容。

2. 将学科知识和生活技能有机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让学生获取知识。

3. 引导学生参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和情境教学等。

2.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3. 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体差异,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习。

四、教学手段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通过实物操作和亲身体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3. 利用游戏、音乐等形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动力。

五、教学评价1. 建立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包括定期考试、作业评定和实际操作评价等。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跟踪和反馈,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学习问题。

3. 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对他们的学习进行科学评判。

六、教学管理1. 保障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建立规范的教学纪律和管理制度。

2.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关心和帮助学生。

3. 不断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和业务素养提升,提高特殊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七、教学保障1. 提供完善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保障特殊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2. 加强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对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体验机会。

3. 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和情感关怀工作,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幸福。

以上是特殊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基本内容,希望能够对特殊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特殊教育是一项充满爱心和责任的工作,希望大家一起努力,为特殊教育教育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特殊教育教案5篇

特殊教育教案5篇

特殊教育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特殊教育教材》第四册,第十五章“生活中的数学”。

具体内容包括: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认识平面图形;以及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物体的高矮、长短概念。

2. 使学生认识并能够辨别基本的平面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3. 培养学生运用简单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认识平面图形,理解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简单加减法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卡片、图片、实物(如铅笔、书本等)。

学具:学生用尺子、卡片、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激发学生对高矮、长短的认识。

2. 例题讲解(15分钟)(1)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

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2)认识平面图形。

展示各种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认识图形。

(3)简单加减法运算。

结合生活实际,讲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进行实际操作。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用尺子测量铅笔、书本等实物的长度,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2)分发图形卡片,让学生进行图形认知练习。

(3)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练习。

4.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高矮:A比B高,B比A矮。

长短:C比D长,D比C短。

2. 认识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3. 简单加减法运算:5+3=8,83=5。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比较下列物体的高矮、长短,并记录下来。

物体1:铅笔;物体2:书本;物体3:橡皮。

(2)找出生活中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并画下来。

2+4= 53= 6+2= 95=2. 答案:(1)物体1:铅笔比橡皮长,比书本短;物体2:书本比铅笔高,比橡皮高;物体3:橡皮比铅笔矮,比书本矮。

(2)见学生作品。

(3)2+4=6 53=2 6+2=8 95=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认识平面图形以及简单加减法运算。

小学特殊教育教案模板范文

小学特殊教育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所授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的运用方法。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培养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 学生能够增强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对象本教案适用于小学特殊教育学生,年龄在6-12岁之间,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

三、教学内容以语文教学为例,本节课主要学习《人琴俱亡》一文。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 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2.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 体会人物情感,感受兄弟之间的深情厚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简要介绍《人琴俱亡》的背景和作者。

2. 课堂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字形的正确。

- 提问: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你理解“人琴俱亡”的含义了吗?- 分析王子猷的人物形象,讨论是否喜欢这个人物。

- 探究课文描写子猷前后表现是否矛盾,并说明原因。

3. 课外拓展- 结合材料探究魏晋风度,如《伤逝十二》和《雅量谢公》。

- 引导学生了解魏晋时期的文化背景,感受当时的社会风气。

4.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评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总结经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初中特殊儿童教学设计

初中特殊儿童教学设计

初中特殊儿童教学设计标题:初中特殊儿童教学设计引言:特殊儿童教育是指对智力、情感和行为方面存在障碍的儿童进行的一种特殊教育。

在初中阶段,特殊儿童面临学习障碍、社交问题等挑战。

本文将设计一节特殊儿童初中教学课程,并针对学生的需求提供教学方法和活动。

一、教学目标:1.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巧;2. 培养学生自信心及社交能力;3. 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4.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教学方法:1.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教学方法;2. 多元化教学: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如图表、实物、多媒体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合作、交流和分享,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4. 情感教育: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管理和情绪调控,通过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减少学习焦虑。

三、教学活动设计:1. 认知能力培养:a. 给学生提供有趣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 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课堂内容,提供视觉化和听觉化的学习方式;c. 分小组进行智力游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协作精神。

2. 语言能力提升:a. 利用音频材料和录音设备进行听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b. 组织分角色演绎剧本,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c. 通过阅读小说或文章,让学生学会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3. 社交能力培养:a. 设计小组合作任务,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b. 模拟真实社交场景,如角色扮演、模拟面试等,培养学生的社交技巧和自信心;c. 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4. 自我管理能力培养:a. 教授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技巧,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b. 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通过特殊儿童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和心理问题;c. 定期进行学习反思和自我评估,鼓励学生树立目标并努力实现。

结语:在初中特殊儿童教学中,个性化教学方法、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情感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特教分层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特教分层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增强自信心。

3.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对象特教班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等差异,分为三个层次:A层次(能力较强)、B层次(能力中等)、C层次(能力较弱)。

三、教学内容1. 生活技能:穿衣、洗漱、整理床铺等。

2. 社交能力:学会与人打招呼、表达需求、礼貌用语等。

3. 行为规范: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尊重他人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A层次: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技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B层次:教师示范生活技能,学生模仿。

(3)C层次:教师一对一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

2. 分层教学(1)A层次: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2)B层次:教师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如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

(3)C层次: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设计简单易懂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3. 巩固练习(1)A层次: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B层次:教师设计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C层次:教师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1)A层次: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高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

(2)B层次: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3)C层次:教师强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掌握生活技能的程度。

2. 学生在社交活动中的表现。

3. 学生遵守纪律、尊重他人的行为。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技能图片、视频等。

2. 教学辅助工具:卡片、图片、实物等。

3. 教学活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竞赛等。

2024年特殊教育教学教案范例

2024年特殊教育教学教案范例

2024年特殊教育教学教案范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特殊教育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图形的认识与分类”。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掌握基础的图形概念,包括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分类、特征及日常生活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识别并命名常见的平面和立体图形,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图形的分类、特征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立体图形的识别和命名,以及图形特征的深入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各种平面和立体图形的模型,教学PPT。

2. 学具:学生用练习册,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图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图形的存在和作用。

提问学生:“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作用?”2. 基本概念学习(10分钟)介绍平面图形(如三角形、矩形、圆形等)和立体图形(如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的基本概念。

3. 实践活动(10分钟)分组让学生用剪刀和彩纸制作不同形状的图形,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认识。

各小组展示作品,并进行图形分类游戏。

4.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识别和分类图形。

讲解解题思路,强调关键步骤。

5. 随堂练习(10分钟)发给学生练习册,让学生独立完成图形分类和特征描述的练习。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提问:“你们觉得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六、板书设计1. 图形的认识与分类2. 主要内容:平面图形:三角形、矩形、圆形等立体图形:正方体、圆柱、圆锥等图形特征及分类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堂学习,列举5个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并描述其特征。

设计一个包含至少3种图形的创意图案,用彩笔描绘出来。

2. 答案:生活中的图形示例:①门是矩形;②篮球是圆形;③铅笔是圆柱等。

特殊教育篇教学教案设计

特殊教育篇教学教案设计

特殊教育篇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特殊教育是为了满足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的教育需求而设立的教育体系。

与一般教育相比,特殊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为其提供定制化的教育服务和支持。

本教学教案设计针对特殊教育学生的需求,旨在提供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案。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教案设计,学生应能够:1. 了解特殊教育的定义和意义;2. 理解特殊教育学生的特点和需求;3. 掌握特殊教育学生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4. 培养对特殊教育学生的理解和关爱之情。

三、教学内容本教学教案设计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教学内容:1. 特殊教育的定义和意义:介绍特殊教育的概念及其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2. 特殊教育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分析特殊教育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并了解如何满足其教育需求;3. 特殊教育学生教学方法和策略:探讨针对特殊教育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和策略,如个别辅导、小组协作等;4. 对特殊教育学生的理解和关爱:培养学生对特殊教育学生的理解和关爱之情,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特殊教育事业。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特殊教育的定义和意义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特殊教育的概念和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特殊教育对学生和社会的意义。

第二步:特殊教育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不同特殊教育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满足这些特殊需求,提供个体化的支持。

第三步:特殊教育学生教学方法和策略介绍针对特殊教育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和策略,如个别辅导、小组协作等。

通过示范和练,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和策略的应用。

第四步:对特殊教育学生的理解和关爱通过情感教育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特殊教育学生的理解和关爱之情。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特殊教育事业,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

五、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演示和个人笔记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估,评估学生对特殊教育概念、学生特点和教学方法的理解程度。

同时,通过观察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参与度,评估其对特殊教育学生的关爱和理解程度。

特殊教育学生教学教案模板

特殊教育学生教学教案模板

一、教学对象:(具体说明教学对象,如:智力障碍学生、自闭症儿童等)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具体说明所学的知识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体说明所培养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具体说明教学内容)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1. 教学主题:明确本次课的教学主题。

2. 教学内容:详细列出本次课要讲解的知识点、技能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知识。

4. 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故事、图片、视频等方式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新课知识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培养合作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时间:本次课预计用时(具体说明)。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明确所使用的教材版本。

2. 辅助教具:如图片、视频、实物等。

3. 课件:制作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互动情况等。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操作,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

九、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3. 教学效果评估,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请注意,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方法和步骤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教学设计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教学设计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教学设计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在身体、智力、语言、感觉、情感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障碍的儿童。

由于他们的特殊情况,他们需要特殊的教育教学设计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以下是一份针对学前特殊儿童的教学设计,旨在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1.教育目标:-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感知能力发展,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

-培养学前特殊儿童的语言和沟通能力,包括口语和非语言交流。

-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发展。

-培养学前特殊儿童的社交和情感能力。

-提升学前特殊儿童的动作协调和运动能力。

2.教学内容:-感知能力发展:使用丰富多样的感觉刺激教具,如颜色、声音、质地等,鼓励学前特殊儿童主动探索和感知。

-语言和沟通能力发展:使用图画卡片、手势和音乐等多种方式,帮助学前特殊儿童表达和理解信息。

-认知和思维能力发展:通过适应性游戏、拼图和故事讲述等活动,提升学前特殊儿童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交和情感能力发展:组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前特殊儿童的社交技能,同时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

-动作协调和运动能力发展:提供适合学前特殊儿童的身体活动和运动游戏,促进他们的运动发展和协调能力。

3.教学过程:阶段一:感知能力发展-活动一:触觉体验利用不同质地的材料,让学生用手触摸并描述材料的感觉。

-活动二:磨耳朵播放不同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竖起耳朵聆听,并说出听到的声音是什么。

-活动三:闻闻香味散发不同味道的气味,让学生闻一闻,并尝试说出是什么味道。

阶段二:语言和沟通能力发展-活动一:图画故事使用简单的图画卡片,讲述故事,并鼓励学生观察图画并说出故事内容。

-活动二:手势表达学习一些基本手势,如挥手、摆手等,让学生通过手势表达自己的意思。

-活动三:音乐表达跟随音乐节奏,学生模仿音乐中的动作,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唱歌和跳舞。

阶段三:认知和思维能力发展-活动一:拼图游戏提供适龄的拼图,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拼图,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殊教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特殊教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特殊教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2. 促进学生个体综合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3. 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增强学生的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了适应学生的特殊需求,我们会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有目的性的分层教学;2. 个性化教育:结合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进行个性化教育;3. 生活技能培训:教授学生日常生活技能,如自理能力、社交技能、艺术技能等。

三、教学方法:1. 差异化教学:结合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采用差异化教学方法,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计划;2.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提供互助学习的机会;3. 小组教学:组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四、教学手段:1. 利用多媒体设备,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视觉效果;2.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体验;3. 利用助学工具,如语言辅助设备、学习软件等,提供便利和帮助。

五、教学评价:1. 考核制度:结合学生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如口头测试、书面测试、实际操作等;2. 定期的学习总结和复习:定期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总结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3. 定期家长会,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与家长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

六、教学环境:1. 课堂环境:为了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将课堂环境装饰得温馨、舒适和充满趣味;2. 教学资源:我们会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教辅书籍、音频、视频等,为教学提供支持。

七、师资培训:1. 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定期参加特殊教育相关的培训或研讨会,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2. 与同行教师交流:积极和同行教师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和分享经验;3. 持续学习新知识: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或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八、教学效果:1. 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我们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计划;2. 定期学业考核:定期进行学业考核,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3. 观察学生的变化:及时观察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变化,了解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特殊教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分类

特殊教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分类

(一)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20世纪50、60年代,为了开发一个有助于课程开发与评价的、价值中立的目标参照体系,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Bloom B S)等人借用生物学中分类学的概念,尝试在教育领域建立“教育目标分类学”。

布鲁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应该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3大领域。

1956 年,布卢姆主编出版了第一本《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

1964 年,该研究团队又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感领域》一书,主要负责人是克拉斯沃尔(David Krathwohl),布卢姆参与了编写。

1972年,《教育目标分类学:动作技能领域》也出版了,主要负责人是哈罗(A.J. Harrow)、辛普森(E.J. Simpson),布卢姆本人并没有参与。

2001年,安德森(Anderson L W)等人总结了后人的研究成果,对布卢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进行了修订,出版了《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

下面分别对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进行介绍:1、认知领域的目标1)布卢姆的认知领域目标分类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布鲁姆等人(1956)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6类,分别是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美】布鲁姆等。

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59-160)。

知识是指把学生把所学信息储存在大脑中,可以回忆。

知识包括特定事物的知识、处理特定事物的方式和手段的知识、学科领域内的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

每种类型的知识又包括若干个小类型。

领会是指当学生要进行交流时,能理解交流内容中所含的文字信息的各种目标、行为或反应。

领会目标有转化、解释、推断3个亚类。

转化是指个体能把交流内容转化为其他术语,或转化为另一种交流形式。

解释是指把交流内容作为一种观念结构来处理。

推断是指根据最初交流中所描述的条件,在超出用以确定各种内涵、后果、必然结果和效果等既定资料之外的情况下,延伸各种趋向或趋势的能力。

特殊教育教学设计方案

特殊教育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名称《特殊儿童生活技能训练》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特殊儿童的生活特点,掌握特殊儿童生活技能训练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关爱特殊儿童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帮助特殊儿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1. 特殊儿童的生活特点2. 特殊儿童生活技能训练的方法3. 特殊儿童生活技能训练的实践四、教学对象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五、教学时间2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通过播放特殊儿童生活片段的短视频,引起学生对特殊儿童生活特点的关注。

2. 教师简要介绍特殊儿童的定义、类型和生活特点。

(二)讲授(30分钟)1. 特殊儿童生活特点(1)生理特点:智力、听力、视力、肢体等方面的缺陷。

(2)心理特点:情绪波动大、自我保护意识弱、依赖性强等。

2. 特殊儿童生活技能训练的方法(1)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如穿衣、洗漱、用餐、如厕等。

(2)社交技能训练:如沟通、合作、礼貌等。

(3)情绪管理技能训练:如识别情绪、表达情绪、调节情绪等。

3. 特殊儿童生活技能训练的实践(1)案例分享:教师分享特殊儿童生活技能训练的成功案例。

(2)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模拟特殊儿童生活技能训练的场景。

(三)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开展特殊儿童生活技能训练?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四)总结(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特殊儿童生活技能训练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表达对特殊儿童的关爱之情。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特殊儿童生活特点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特殊儿童生活技能训练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讨论环节的表现,如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

4. 学生对特殊儿童的关爱之情。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加强与特殊儿童教育实践者的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特教教案目标设计模板范文

特教教案目标设计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社会常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参与各种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使学生适应特教环境,提高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活动教学法:通过参与各种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互动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

(2)通过提问、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1)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讲解所学知识,并进行示范。

(2)学生跟随教师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分享心得体会。

4. 活动体验(1)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学生通过活动,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增强自信心。

教学设计长沙特殊教育学校

教学设计长沙特殊教育学校

教学设计长沙特殊教育学校引言:特殊教育是指为那些在智力、身体、情感、社交和发展能力等方面存在障碍的学生提供专门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

长沙特殊教育学校致力于服务于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以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融入,并享有与其他人相同的权利和机会。

本文将介绍长沙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设计,包括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估。

一、目标:长沙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设计的首要目标是满足特殊学生的教育需求,帮助他们实现自身潜能的最大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 提供安全稳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2. 促进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发展,培养他们对自己的积极态度。

3. 通过差异化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个别化的学习需求。

4. 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提高他们与他人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长沙特殊教育学校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育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主要的教学方法包括:1. 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当的挑战下取得进步。

2. 情景教学:通过模拟真实生活的情景,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深度理解能力。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助,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合作学习促进他们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4. 激励反馈: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针对学生的学习进展提供具体和个别化的反馈。

三、评估:长沙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设计注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创造更适合学生的学习环境。

评估方法主要包括:1. 作业评估:通过学生的书面作业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水平和理解程度。

2. 口头表达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口头回答问题的能力来评估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理解水平。

3. 项目评估:通过开展小组或个人项目,评估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分类特教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分类特教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一、教案名称:《日常物品分类与识别》二、教学对象:特殊教育学校二年级学生,共12名,其中5名学生有轻微认知障碍,3名学生有听力障碍,4名学生有自闭症倾向。

三、教材分析:本教案选用《特殊教育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二年级上册,主要涉及日常物品的分类与识别,旨在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并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类别。

- 培养学生按类别进行物品分类的能力。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 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生活环境的关注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1. 重点:- 让学生掌握常见物品的分类方法。

- 培养学生按类别进行物品分类的能力。

2. 难点:- 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提高分类的准确性。

-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用具: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教学图片和视频。

2. 教学图片: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图片。

3. 分类盒:用于分类操作。

4. 认知卡片:用于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物品的名称。

-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属于哪些类别吗?”-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日常物品分类与识别。

2. 讲授新课:- 利用认知卡片,向学生介绍常见物品的分类方法,如:食品类、用品类、玩具类等。

- 结合教学图片,引导学生进行物品分类练习。

3. 实践操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分类盒和教学图片。

- 指导学生按照分类方法,将图片中的物品进行分类。

-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4. 巩固练习:-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未分类的物品图片,让学生进行分类练习。

-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5. 总结与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特殊教育专业教案设计模板

特殊教育专业教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名称:特殊教育学概论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特殊教育的定义、历史和发展趋势。

- 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

- 熟悉特殊教育的主要类型和对象。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特殊教育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设计特殊教育课程和活动的技能。

- 增强学生与学生沟通、协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特殊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 增强学生关爱特殊儿童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1. 特殊教育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

3. 特殊教育的主要类型和对象。

五、教学难点:1. 特殊教育课程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2. 特殊教育活动中如何有效沟通和协作。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特殊教育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组讨论:你认为特殊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二、新课讲解1. 特殊教育的定义:运用特殊的方法、设备和措施对特殊的对象进行的教育。

2. 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慈善教育到现代的康复教育。

3. 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全面康复、促进发展。

4. 特殊教育的教学方法: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综合康复训练等。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特殊教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特殊教育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 教师提问: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回答。

2.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分享解决方案。

二、课程设计1. 教师讲解特殊教育课程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分组设计一节特殊教育课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三、实践活动1. 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展示,教师点评。

2.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特殊教育课堂。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悟?七、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特殊教育的主要类型和对象。

特教学校课程设计

特教学校课程设计

特教学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XX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对XX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2.XX学科的方法和技术:通过实验和实践,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方法和技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XX学科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通过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XX学科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XX学科的应用领域和方法。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方法和技术。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参考书,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设备器材,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3.考试:定期进行考试,全面测试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运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20世纪50、60年代,为了开发一个有助于课程开发与评价的、价值中立的目标参照体系,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Bloom B S)等人借用生物学中分类学的概念,尝试在教育领域建立“教育目标分类学”。

布鲁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应该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3大领域。

1956 年,布卢姆主编出版了第一本《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

1964 年,该研究团队又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感领域》一书,主要负责人是克拉斯沃尔(David Krathwohl),布卢姆参与了编写。

1972年,《教育目标分类学:动作技能领域》也出版了,主要负责人是哈罗(A.J. Harrow)、辛普森(E.J. Simpson),布卢姆本人并没有参与。

2001年,安德森(Anderson L W)等人总结了后人的研究成果,对布卢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进行了修订,出版了《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

下面分别对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进行介绍:1、认知领域的目标1)布卢姆的认知领域目标分类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布鲁姆等人(1956)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6类,分别是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美】布鲁姆等。

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59-160)。

知识是指把学生把所学信息储存在大脑中,可以回忆。

知识包括特定事物的知识、处理特定事物的方式和手段的知识、学科领域内的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

每种类型的知识又包括若干个小类型。

领会是指当学生要进行交流时,能理解交流内容中所含的文字信息的各种目标、行为或反应。

领会目标有转化、解释、推断3个亚类。

转化是指个体能把交流内容转化为其他术语,或转化为另一种交流形式。

解释是指把交流内容作为一种观念结构来处理。

推断是指根据最初交流中所描述的条件,在超出用以确定各种内涵、后果、必然结果和效果等既定资料之外的情况下,延伸各种趋向或趋势的能力。

运用是指在特殊和具体情境中使用抽象概念。

分析是指把材料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弄清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方式。

分析包括要素分析、关系分析、组织原理的分析3个亚类。

要素分析是指识别某种交流所包括的各种要素。

关系分析是指对交流内容中各要素与组成部分的联结和相互关系的分析。

组织原理分析是指对交流内容的组织、系统排列和结构的分析。

综合是指把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组合起来,以形成一个原先不太清楚的模式或结构。

综合目标包括进行独特的信息交流、制定计划或成套操作、推导出一套抽象关系3个亚类。

进行独特的信息交流是指提供一种条件,以便把自己的观点、感受和经验传递给别人。

制定计划或成套操作指制定一项工作计划或操作步骤。

推导出一套抽象关系是指确定一套抽象关系,用以对特定的现象或关系进行解释。

评价是指为了某种目的,对观念、作品、答案、方法和资料等的价值作出判断。

评价包括按内部证据判断和按外部准则判断两个亚类。

按内部证据判断是指依据逻辑上的准确性、一致性等内在证据来判定信息的准确性。

按外部准则判断是指根据挑选出来的或回忆出了的准则来评价材料。

上述6类目标可以归为两大类型,一类是知识,而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5类目标可以统称为“理智的能力和技能”(intellectual abilities and skills)。

理智的能力和技能是指个体从已有经验中找到合乎需要的信息和技术,并运用于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境。

知识与理智的能力和技能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2)安德森等人的认知目标分类1995-1999年,以安德森(L. W.Anderson)为首的专家团队经过五年的持续努力,在广义知识观的视角下对布卢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进行了修订。

与布卢姆按照认知水平的单一维度分类不同,新修订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提出了知识与认知过程两个维度的认知领域的分类框架。

知识维度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反省认知。

认知过程维度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两个维度互相配合,特定的知识类型有规律地伴随特定认知过程,如“记忆”与“事实性知识”紧密联系,“理解”与“概念性知识”密切联系。

而且,分析、评价、创造作为最高水平的、通用的认知过程,可以整合各种类型的知识,促进记忆、理解和应用。

具体分类情况见表1。

知识维度的具体分类见表2。

认知过程维度的具体分类见表3。

表1 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表(资料来源:L. W. 安德森等编著,皮连生主译。

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P25)(资料来源:L. W. 安德森等编著,皮连生主译。

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P43)表3 认知过程维度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P59)2、情感领域的目标克拉斯沃尔等人(1964)把情感领域的目标分为5个亚类,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别是接受(注意)、反应、价值评价、组织、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美】克拉斯沃尔等。

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二分册:情感领域。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01-195)。

接受(注意)是指学生能感觉到某些现象和刺激的存在,愿意接受或注意这些现象和刺激的存在。

接受目标包括觉察、愿意接受、有控制或有选择的注意3个亚类。

觉察是指学生意识到某一情境现象、对象或事态。

愿意接受是指学生愿意承受某种特定刺激而不是去回避。

有控制或有选择的注意是指自觉或半自觉地从给定的各种刺激中选择一种作为注意的对象而排除其它无关刺激。

反应是指学生对现象能积极注意,投入到所涉及的现象中。

反应包括默认的反应、愿意的反应、满意的反应3个亚类。

默认的反应是指学生对某种外在要求、刺激做出反应,但是还存在一定的被动型。

愿意的反应是指学生对某项行为有了相当充分的责任感并自愿去做。

满意的反应是指学生自愿做了某件事后产生一种满足感。

价值判断是指学生确信某一事物、现象或行为是有价值的。

价值判断包括价值的接受、对某一价值的偏好、信奉3个亚类。

价值的接受是指接受某种价值。

对某一价值的偏好是指学生所接受的价值驱使、指引着学生的行为,成为学生的奋斗目标。

信奉是指学生坚定地相信某种观念并全力以赴地为之努力。

组织是指学生能把诸多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系统,并能确定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确立起支配作用的和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念。

组织包括价值的概念化、价值体系的组织2个亚类。

价值的概念化是指通过使价值特征化,使各种价值能联系在一起。

价值体系的组织是指学生把各种可能是毫无联系的价值组成一个价值复合体,使这些价值形成有序的关系。

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是指各种价值观念已经在个人的价值观层次结构中占据各自的地位,组成某种内部一致的系统,长期控制个人的行为,使个体按照这种价值观念系统去行动。

该领域包括泛化心向、性格化2个亚类。

泛化心向是指在任何特定时候都对态度和价值体系有一种内在一致的倾向性。

性格化是指外在价值已经内化为学生最深层、整体的性格。

3、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哈罗、辛普森1972年所做的分类(【美】哈罗等: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三分册:动作技能领域。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5-69,155-160)。

哈罗以学龄前教育为视角,将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6类,分别是反射动作、基本-基础动作、知觉能力、体能、技巧动作、有意的沟通。

反射动作是指不随意的、与生俱来的本能。

基本-基础动作是指在随意动作中使用的反射动作的组合。

知觉能力是指肌肉运动知觉以及视听触觉的辨别与协调能力。

体能包括耐力、气力、弹性和敏捷性。

技巧动作是指简单、复合和复杂的动作。

有意的沟通是指表情和解释的动作,依赖于知觉能力、体能和技巧动作的发展。

辛普森从职业技术教育的视角把动作技能教学目标分为7类,分别是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

知觉旨在通过感官注意物体、性质或关系。

定势指为某种特定的行动或经验而做出的预备性调整或准备状态。

指导下的反应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根据自我评价表现出来的外显的行为。

机制是指已成为习惯的习得的反应。

复杂的外显反应是指个体能够表现复杂的动作行为。

适应是指个体能够改变动作活动以符合新的问题情境。

创作是指个体能根据情境的需要创造出新的行为方式及动作。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框架是把学习的学习结果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类,每一大类的目标又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为若干亚类。

这样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启发性的概念框架,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时期的教育提供了一套价值观念和质量保障体系。

这种“能力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将教育目标由注重“知识”转向注重“理智的能力和技能”。

/张华著. 课程与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2000:P170-171(整理后)但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也招致很多批评。

有人认为教学目标不仅是学习结果,还应包括学习过程。

有人认为这样的以指导教学结果评价为目的的分类没有阐明各层次的目标是怎样习得的,难以用来指导学习和教学。

有人认为这样的分类把完整统一的教学目标割裂开来,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并不等于学生的学习结果。

还有人认为,情感目标固然重要,但难以用行为变化来说明,难以进行评价。

(二)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GagnéR. M.)认为,/人类学习的结果是其性能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习得的性能是一种内潜的心理状态或心理品质,其存在是根据学习者外在的表现或作业(performance)推测出来的。

Performance是指与内在心理相对的外部行为表现。

/皮连生。

当代心理科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典范(代中译本序)。

见R. M. 加涅著。

皮连生等译。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P10加涅在1965年出版的《学习的条件》中提出了八类学习,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是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链锁学习、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

在1985年《学习的条件》修订版中,他将八类学习中的前四类作为学习的基础形式,总称为联想学习。

在联想学习的基础上,出现五种学习结果,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R. M. 加涅著。

皮连生等译。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P46-66;R. M. 加涅等。

教学设计原理。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P43-95)。

五种学习结果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