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部分——材料解析题1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练习大全(历史)

高考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练习大全(历史)

高考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练习(60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581年,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规定:统一役法,并部分地“摊丁入地”。

把原来的厘甲、均徭、杂税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力役,一律征银,由政府雇人应役,一般黔民不再出役力,役银按照丁数和田粮来出,即把丁役部分地摊到土地里征收……田赋征银……赋役银由地方官直接征收。

——《明史·食货志》材料二:“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

先是康熙季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行之者。

至直隶巡抚李维钧奏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

……自后丁徭与地赋合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一一《清史稿·食货志》材料三:“康乾盛世”时,中国有记载的人口从1900万猛增到3亿。

100多年的时间,人口增长16倍……边陲地区的开发,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的引进,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康乾盛世社会调查报告》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述赋税制度的异同。

两则材料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出现什么新现象?(2)依据材料,概括“康乾盛世”时期我国人口猛增的原因。

参考答案:(1)相同点:均征收银两(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简化税收项目和手续。

不同点:一条鞭法征收土地税和人头税;地丁银将两者合并,废除人头税。

新现象: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品经济发展。

(2)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边疆地区开发;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人头税的废除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

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图(1)分别指出导致图中粮食产量两次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2)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材料三: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1.四时捺钵答:四时捺钵是辽代的政治制度之一。

每年春夏秋冬四季,辽朝皇帝都要到各地巡视和从事渔猎活动。

“捺钵”,即辽朝皇帝在渔猎之地所设的行帐,皇帝出猎时,朝中官员随行,在捺钵与南北面大臣商议国事。

2.大诰答:大诰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刑典。

明初洪武十八年十一月,发布《大诰》,也就是整理这一年审判贪腐方面的重大案件,以诰文的形式向全国发布,告诫官吏们,不要重蹈覆辙。

包括《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四部分,统称《御制大诰》。

洪武中期,官吏贪赃枉法、豪强兼并、脱避粮差日趋严重。

朱元璋为维护封建统治,遂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帙,仿周公《大诰》之制写定《大诰》颁行天下,诰戒臣民。

反映了明太祖治乱世用重典的思想。

因为过于严酷和过多体现明太祖个人特征,故《大诰》在洪武之后基本不再行用。

3.内务府答:内务府是清代独有的机构,职官多达三千人,比事务最繁的户部人数多十倍以上,可以说是清朝规模最大的机关。

内务府主要职能是管理皇家事务,诸如皇家日膳、服饰、库贮、礼仪、工程、农庄、畜牧、警卫扈从、山泽采捕等,还把持盐政、分收榷关、收受贡品。

内务府主要机构有“七司三院”,最重要的是广储司,专储皇室的金银珠宝、皮草、瓷器、绸缎、衣服、茶叶等特供品。

直至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宫为止才被废除。

4.南北面官答:南北面官是指辽代根据不同社会发展状况而设置的两套统治机构。

辽建国后,依照“以国法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原则,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

位于皇帝行宫的南面的称为南面官,是治理汉人的官署其设置仿唐制,设三省六部,官吏亦多用汉人。

位于皇帝行宫的北面的称为北面官,是治理契丹的官署。

北面官主要由契丹贵族担任,地位较南面官高,管理宫账、部族、属国之事。

5.形势户答:形势户是指地方上有势力的豪富之家。

宋朝的形势户包括官户和充当州县衙门的公吏﹑乡里基层政权头目的上户。

2019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史综合一(含解析) 新人教版

2019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史综合一(含解析) 新人教版

中国古代史(一)一、选择题1.奠定西周建立的重要战争是()A. 阪泉之战B. 打败有扈氏 C. 逐鹿之战 D. 牧野之战2.国家建立后面临的严峻现实,就是如何管理广大地区,巩固统治.西周时期,国王实行了一种新的制度,这种制度是()A. 禅让制B. 奴隶制 C. 世袭制 D. 分封制3.下图为西汉“丝绸之路”示意图,图中“①”处应为()A. 长安B. 涿郡 C. 临安 D. 广州4.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国20次。

这说明()A. 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 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C. 天子依附于诸侯D. 周王室衰微5.下图人物曾改进了造纸术,对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A. 华佗B. 张仲景 C. 蔡伦 D. 张衡6.夏商周时期,统治阶级通过哪一种礼仪活动教育感化民众,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A. 祭祀天地B. 祭祀祖先 C. 祭祀社稷 D. 祭祀神灵7.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之一,其原始居民()A.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B. 生活在北京周口店C. 住着干栏式的房子 D. 主要粮食作物是粟8.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曾为“首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赠书法作品:“华夏千秋,同尊始祖;炎黄一脉,共拜神农”。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A. 尧和舜B. 舜和禹 C. 黄帝和炎帝 D. 周文王和周武王9.以下是四位同学排演的历史课本剧“文景之治”的片段,哪一项不符合历史史实()A. 农民张三仅把收成的1/30交给国家B. 县官王平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C. 文帝的夫人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D. 汉文帝命人仿照阿房宫修建皇宫10.下列人物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是()①黄帝②炎帝③蚩尤④大禹A. ①③B. ②④C. ①④D. ①②11. 历史影视剧《汉武大帝》向观众全景式地展现了汉武帝纵横一生及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

直通高考之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精练)

直通高考之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精练)

2020直通高考——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精练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解析版)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中国史纲》记载:“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

”材料反映的是A.分封制B.城邦制C.郡国并行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解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一个王室”、"宝塔式的几级封君”、"一个地域的世袭统治者",这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

材料中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故A正确;中国古代没有经历过城邦制,故B不正确;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所述不符,故C不正确;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无关,故D不正确。

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无体现;“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

故选A。

3.《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B.嫡长子拥有继承权C.严格的等级关系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答案】C【解析】据材料“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垄断神权强化王权,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的特点,故D项错误。

中国古代史试题

中国古代史试题

中国古代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明代科举制与唐代科举制的最大差别是[ ]A.考试目的不同 B.考试内容不同C.考试方法不同 D.考试管理不同2.大运河中哪一段河道的地理位置接近于春秋时期已开通的运河?[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3.唐朝专设国家史馆,重视官修史书,主要是为了[ ]A.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典籍B.重视学校的专业教育C.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D.美化唐朝历史以维护封建统治4.唐开元年间被认为是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比[ ]A.经济繁荣程度更高 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5.唐朝时,越州有个商人打算到外地去购进一些纸张和绫锦,下列何地距越州最近,可作为他的第一站?[ ]A.宣州 B.扬州C.洛阳 D.益州6.下列少数民族地区使用铁器的先后顺序是:[ ]①西域各族②越族③契丹族④吐蕃族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②①③7.唐朝后期,吐蕃最西与之为邻的是[ ]A.波斯 B.大秦C.大食 D.天竺8.唐朝输往朝鲜的货物有[ ]①丝绸②茶叶③铁器④瓷器⑤人参⑥药材⑦书籍A.①②④⑥⑦ 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⑥⑦ D.②③④⑥9.以表现人民生活风俗而著称的画家是[ ]A.阎立本 B.吴道子C.顾恺之 D.张择端10.下列制度中,属于隋朝开创的有[ ]①均田制②三省六部制③科举制④郡县制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11.元朝的时候,通惠河的起止点是[ ]A.杭州到大都 B.东平到临清C.直沽到大都 D.通州到大都12.下列我国古代纺织品中,属于宋元时期的有[ ]①敦煌发现的两面都有绘画的薄绢②马王堆墓出土的彩绘帛画③新疆吐鲁番发现的花鸟纹锦④松江的“乌泥泾被”⑤浙江墓中出土的棉毯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④⑤13.明朝时农业生产的特点中,哪一项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有决定性的作用[ ]A.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B.水稻种植面积大、产量高C.外来农产品的引种 D.农业生产技术超过前代14.下列对古代四川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三国时丝织业比较发达B.唐代有全国著名的麻纸产地C.北宋时丝织水平全国最高D.明朝时有全国著名的木材市场15.下列关于戚继光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为扫清倭寇做出重大贡献②是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英雄③使明朝从此免除外来威胁④其斗争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16.李自成起义中的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为[ ]①控制河南全境和湖北大片地区②提出“均田免粮”口号③山海关战役④建立大顺政权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17.清朝康熙帝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所作的贡献有[ ]①设置台湾府②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府③粉碎噶尔丹的分裂势力④设置伊犁将军府A.②③ B.①③C.①④ D.③④18.下列画家按生活年代先后顺序排列,应为[ ]①顾恺之②吴道子③张择端④赵孟頫⑤郑燮⑥徐渭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③⑤⑥C.①②③⑥④⑤ D.①②③④⑥⑤19.“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初一历史中国古代史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历史中国古代史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历史中国古代史试题答案及解析1.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②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④都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

分析本题,这是典型的组合型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的解法是排除法,就是在给的选项中找出一个或两个和题意不符的选项排除掉,经过一次或两次排除基本就能得出正确答案了。

观察该题①、②、④并仔细分析可知,三个盛世局面的出现,都和统治者政治、经济、文化的宽松政策有关,所以,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明显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D。

考点: 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2.秦统一后,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下列的:()【答案】C【解析】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以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和秦国的圆形方孔钱,楚国的蚁鼻钱比较著名,秦统一后规定了圆形方孔钱为统一的货币,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3.宋人说:“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船次之,温、明船又次之。

”材料反映宋代造船业十分发达,当时造船技术最为精良的是A.泉州B.广州C.温州D.明州【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宋朝造船业的准确认识。

题干中引文强调了宋代造船业十分发达,就造船技术而言,福建的船是最为精良的,广东的次之,而温州与明州的又次之。

选项中只有泉州属于福建,广州属于广东,温州与明州(今宁波)均属于浙江。

故选A。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4.“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被唐太宗誉为“一面镜子”的著名谏臣是()A.魏征B.杜如晦C.姚崇D.房玄龄【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魏征的相关史实。

历史二轮专题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_先秦时期学案含解析

历史二轮专题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_先秦时期学案含解析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先秦时期时空坐标阶段特征从远古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

(1)政治:中华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2)经济:西周时期实行以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制度,集体耕作,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产生。

(3)思想文化:商代出现我国成熟的汉字——甲骨文。

“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诗歌成为当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具有浓厚农耕文明特色的实用科技得到发展一、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前771年)1.政治:(1)夏商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分封制有利于周文化在地域范围上的扩展。

(2)西周实行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3)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两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2.经济:(1)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井田制(土地国有制)是主要的土地制度。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高超。

(3)商业:商朝时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称为“工商食官”。

3.思想文化:商代汉字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汉字,文字传承华夏文明。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1。

政治:宗法制、分封制走向崩溃,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秦国进行商鞅变法,郡县制、集权思想开始出现。

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2。

经济:(1)农业: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较大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 中国古代史 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 中国古代史 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

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王位继承制度【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 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 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答案】B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 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答案】A3.(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X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汤灭夏建商【解析】由材料“X设的罗网四面密实......乃去其三面”、“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这种网开一面的仁爱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A项正确;夏商时期已形成奴隶制生产方式,奴隶集体耕作,土地轮流休耕,且材料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故B项错误;由材料“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商汤认为四面设网捕猎鸟兽的方式过于残忍而非保护环境,故C项错误;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而非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

3-真题专练-沈阳历史中考中国古代史-材料解析题

3-真题专练-沈阳历史中考中国古代史-材料解析题

真题专练沈阳历史中考中国古代史材料解析题1.“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绎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5分)材料一:唐诗是流传千古的中华文化瑰宝,是唐代文化最为光辉的成就。

唐诗创作之繁荣,流派之众多,风格题材之丰富多样,各类时隔体制之完善齐备,皆表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已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欢迎,于是,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流传至今的宋词有两万多首。

明清时期文学是主要成就突出表现于小说,其内容上呈现出世俗化、平民化的趋势,出现了一大批脍炙人口是通俗文学著作。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

材料二:材料三: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许多思想流派的基础已经形成。

儒家是这一时期的文化高峰之一。

汉武帝即位后,“摆出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两宋时期,一种新的儒家体系——程朱理学形成。

它在吸引佛教和道教学是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1)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唐代、宋代、明清时期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3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中国古代科技在当时世界处于怎样的地位?(1分)(3)材料三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1分)2.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作为国家政治体制核心的皇帝制度始终没有发生变化,但国家政治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若干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5分)材料一: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自以为功德无且,令群臣商议国君的称号。

臣下李斯等认为,秦王的功业超过古代三皇五帝。

秦王把“皇”与“帝”连在一起,称“皇帝”,并自称“始皇帝”。

高考历史总复习之中国古代史《材料解析题》专题训练

高考历史总复习之中国古代史《材料解析题》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史《材料解析题》专题训练(1)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

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涑水纪闻》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请回答下列问题:(1)司马光和朱熹所议论的共同问题是什么?(2)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有什么分歧?各有什么历史依据?(3)你如何理解司马光和朱熹的议论?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30分,第33题15 分,第34题15 分)33.我国封建社会中,新兴朝代的建立者在治理国家的经济方针上都奉行什么政策?奉行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方针来源于什么学说?如何评价这种学说?34.元、明、清三代我国历史出现罕见的长达六百多年的统一局面。

据此说明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及其必然性。

(1)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3题15分,第34题15分,共30分)33.我国古代史上,在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围湖造田和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很多。

请从社会和自然两个角度分析其原因,并指出其积极和消极影响。

34.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

请从政治、经济、外交、技术、地理等角度分析说明形成原因。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15分,第32题15分,共30分)3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说:“石敬瑭资契丹以篡夺,割燕云,输岁币,亟痛中国而自绝其胤(后代)。

乃至宋人资女直(女真)以灭辽,资蒙古以灭金,卒尽沦中原于夷狄,祸相蔓延不可复止。

”材料2。

现代史学界有人认为“以往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拔民族衰亡的路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王夫之认为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他把宋人资助女真、蒙古与石敬瑭类比是否恰当?为什么?(2)材料2观点的依据是什么?这依据是否正确?为什么?(3)两则材料的共同思想观念是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 复习题一

中国古代史 复习题一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中国古代史 复习题一一、选择题:1.反映我国原始社会最终被奴隶制的国家夏朝所取代的史料是 A. 《国语》中记载的“防风后至,禹杀而谬之” B. 《越绝书》中记载的“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C. 《左传》中记载的“茫茫禹迹,划为九州”D. 《礼记》中记载的“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 ) 2.下列历史事件与长江流域有关的选项是发现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②春秋时期开凿了长江通往淮水的运河③公元前三世纪长江水系于珠江水系沟通④公元三世纪浩浩江水曾阻挡了南伐的大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 ( )3.国家与氏族在社会形态方面的根本不同在于 A. 以权利的不平等代替权利的平等 B. 以阶级剥削代替平均消费C. 以按地域划分国民代替血缘组织 D. 以父权制社会代替母权制社会 ( ) 4.统治中心在钱塘江流域的政权有⑴春秋时期的吴国 ⑵公元10世纪的吴国 ⑶吴越政权 ⑷春秋时期的越国 ⑸南宋政权 A. 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③⑤ D. ③④⑤ ( )5.曾以长安作过都城的朝代有 ①曹魏②北魏③东魏④前秦⑤大秦 A. ①④ B. ②④ C. ③⑤ D. ④ ( )6.辽河地区最早归属我国版图的时间不会晚于 A. 商朝 B. 秦朝 C. 唐朝 D. 元朝 ( )7、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和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A. 是否涉及军事方面 B. 是否涉及经济方面C. 是否涉及政治方面 D. 是否由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 ) 8、秦汉时期,中原铁器最先传入 A. 松花江流域 B. 天山脚下C. 珠江流域 D.蒙古高原 ( )9.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 ①齐国②晋国③秦国④楚国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 )10.史书中说:“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专练10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15题(解析版)-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部编版)

专练10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15题(解析版)-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部编版)

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部编版)专练10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15题(解析版)(提升)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形势图(1111年)南宋与金对峙形势图(1208年)图A 图B元朝疆域图(1330年)(1)由图A到图C表明这一时期政治局面上呈现趋势;图B中,南宋与金议和划定的西段段边界是(填字母);图A、B出现的辽、西夏、金三个少数民族政权中,存在时间最短的是。

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元朝时民族融合空前加强。

同一时期,西欧城市兴起,其特点是,如教材所描述“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4分)(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

(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①北宋定都于何处?北宋建立之初在民族关系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如何解决的?(3分)②元朝何时统一全国?在政治制度上有何首创?元朝在交通和对外贸易方面有何发展?(3分)③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家观和民族观角度,谈谈所得到的启示。

(1分)【考点】北宋的建立、辽西夏域北宋的对峙、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元朝的统一、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的交通和对外贸易(基础)2.2018年,中国都江堰、灵渠、姜席堰、长渠4个项目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灌溉工程技术的进步,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巨大……唐中期至五代时期,江南水网圩田技术发展很快……于是“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

——张芳《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材料二: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

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三:姜席堰位于钱塘江支流灵山江,由上堰(姜堰)、引水渠、下堰(席堰)及渠首分水闸等部分组成。

(1)说说材料一中“灌溉工程”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试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试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时空定位【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重大社会转型时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政治方面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经济方面小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瓦解到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模式逐渐形成;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出现并发展思想文化方面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家争鸣....”.。

.教育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体裁多样,时代特色鲜明【考情探究】5年考情备考策略考题分布 考查角度 考情综述2019某某单井田制近几年考题对本单元的考查主要(1)重点掌握重要的历史科,1,3分集中在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命题注重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关注社会热点的隐性考查,注重考查核心价值观引领,如制度创新等概念,理解其内涵和外延(2)重点关注春秋战国时期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井田制到私有制的社会转型。

把握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理解其产生的社会根源2017某某单科,1,3分青铜器2016某某单科,1,3分宗法制的内涵与特点2015某某单科,1,3分分封制必备知识篇固本夯基【考点集训】考点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东周桓王即位后,周X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X国,最后双方在纟需葛开战,X 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X庄公未乘胜追击,仍遣使慰劳桓王。

中考中国古代史材料分析题集锦

中考中国古代史材料分析题集锦

中考中国古代史材料分析题集锦古代史材料分析是中考历史考试中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分析古代史材料能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后含义,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

下面将为大家整理一些中考中国古代史材料分析题的集锦,并通过分析这些材料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题目一:请根据下面的古文材料,简要概括唐代的科举制度。

答案:《唐故陇西太守吴均文集》提到:“用人何异上下,百川何啻河海。

”唐代的科举制度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不分贵贱世族,使得社会上层和下层人士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科举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严格的考核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这种制度不仅有利于选拔人才,也有利于社会发展。

题目二:请根据下面的历史材料,分析明朝宦官的地位和影响。

答案:《明故宦官保宁王文献》中提到:“宦官虽奴仆之身,岂细小琐碎之人哉?”明朝时期的宦官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在皇帝身边担任亲近的侍从和顾问,具有很高的权力。

宦官们通过掌握朝廷机密和与皇帝建立密切的关系,影响和干涉朝政,有时甚至能够左右皇帝的决策。

但是,宦官权力的滥用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导致明朝末年政治的腐败和衰弱。

题目三:请根据下面的历史材料,分析清朝闭关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答案:《清世祖文正公奏议》中提到:“夫夷昔者先王以为东隅地势之险,北有大河之固,自谓厚而无敌,岂知弃却之后,不可复得已?”清朝闭关政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清朝面临着内忧外患,需要保持国内稳定和自身实力的恢复。

闭关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控制了对外交往,以保持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然而,这一政策也使得中国错失了与外界接触和学习的机会,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通过对这些中考古代史材料分析题的解答,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材料分析题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古文或历史材料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对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掌握历史材料分析的技巧,对于中考历史考试非常重要,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大家的中考备考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典型材料题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典型材料题

中国古代史(政治文明史)(岳麓版)非选择题1.阅读下列材料:(12分)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

材料一:汉哀帝说:“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但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

”材料二: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请回答:(1)根据材料归纳有关加强中央集权的焦点问题。

(2分)皇权与相权问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问题。

(2分)(2)西周、秦、元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3分)周代实行分封制;秦实行郡县制;元代实行行省制度。

(3分)(3)为保证中枢权力体系和地方控制网络的畅通,秦朝、西汉、北宋、明朝是怎样逐步完善监察制度,加强对中央和地方官吏的监督?(4分)秦朝:中央设御使大夫,监察百官。

西汉:承袭秦朝在中央设御使大夫;并在各州设剌史,监察地方。

北宋:在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监督地方。

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监督百官,镇压人民。

(4分)(4)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设想一下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处理朝政时哪一位权力最大?为什么?(3分)明太祖权力最大。

明太祖废除丞相,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3分)2.(12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

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制的三幅图:图三图一 图二(1)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哪些朝代的哪种制度?(3分)西周:分封制;唐:三省六部制;元:行省制度(3分)(2)上述三种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分封制:有利于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维护周朝统治(2分)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2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一)

《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一)

《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一)一、选择题:1、《竹书纪年》载:“仲丁迁于隞,河亶甲迁于相,祖乙迁于耿,南庚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号之曰殷。

……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这反映了①商朝前期政局不稳②盘庚迁殷后政局稳定下来,社会经济发展③商朝势力南至珠江流域④商是当时世界大国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2、与下列内容归类标准相同的选项是①司母戊鼎②甲骨文③盘庚迁都A、原始瓷器B、青铜器铸造C、漆的使用D、“陆行乘车”3、下列关于西周初年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C、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关系D、体现了官僚机构对人民的压迫关系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体现这一历史特征的有①公作则迟,分地则速②公室将卑,大夫皆富③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往④天不变,道亦不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由下列哪一因素决定的A、统治者的权欲B、地主阶级的要求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D、法家思想的启示6、下列关于编户齐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不具备独立身份B、依据资产的多少分为三等C、不属于中央有关部门直接管理D、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兵役的主要征发对象7、西汉和东汉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相同之处有①打败了对两汉有威胁的匈奴②建立发展了同西域各族的友好关系③为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条件④建立了同西南各族的联系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8、两汉时期,中外交往频繁,与亚欧等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其中包括①甘英到达大秦②中国和欧洲国家直接友好往来③中西交通有陆路和海路④汉朝丝织品远销欧洲、铜镜传到日本⑤朝鲜人开始使用汉字⑥冶铸技术西传到欧洲,东传日本A、③④⑤⑥B、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D、②④⑤9、针对有人认为彗星的扫过、流星的坠落意味着灾难的降临、人类生命的殒落的唯心说法,古代直接批判这一说法的思想家是①荀子②王充③范缜④黄宗羲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0、三国时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表述不准确的是A、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B、曹魏推行了屯田制C、南北经济交流频繁D、水利的兴修和灌溉1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手工业技术有所进步,下列各项能反映这一特点的是①吴培育出八辈之蚕,蜀盛产蜀锦②发明和推广低温炼钢技术③我国已经开始利用石油、天然气④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2、下列对均田制的评价,正确的有①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②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状况③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④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①②③13、随着佛教的兴盛,在当时发展起来的有①建筑②雕塑③绘画④书法⑤道教神仙体系建立A、①③B、①②③⑤C、①②④D、①②③④⑤14、著名史学家白寿彝教授论述隋唐与东南财富时提出:“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

中国古代史材料分析题

中国古代史材料分析题

2011年统考历史学考研史料分析题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汉兴之初,反秦之敞,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帅,民作“画一”之歌。

孝惠垂拱.高后女主,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

是时循吏如河南守吴公、蜀守文翁之属,皆谨身帅先,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

(《汉书·循吏传序》)(1)文中“相国萧、曹”指谁?(2)汉初休养生息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3)循吏出现的政治和文化背景?文翁治蜀的举措及成效。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主父]偃说上日:"古者诸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一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朝错是也。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

必稍自销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又说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桀兼并之家,乱众民,皆可徒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

”上又从之。

(1)文中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哪些建议被采纳?这些举措造成了怎祥的影响?(2)汉武帝针对诸侯王问题还采取了哪些措施?(3)简述汉初至汉武帝期间的诸侯王政策。

【材料解析题】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

汉兴,诸儒颇修艺文;及东京,学者亦各名家。

而守文之徒,滞田所禀,异端纷纭,互相诡教,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

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

(《后汉书·郑玄传仑》)(1)文中范哗论及汉代经学的发展存在何种弊端。

(2)如何评价郑玄,(3)论述汉代今古文经学的主要区别。

【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自遭荒乱,率乏粮谷。

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嘻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含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含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公元前124 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的学习科目为“五经”,一律由儒学五经博士教授,同时下令全国各郡国设置学校。

汉武帝的这些措施A.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B.宣告了“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C.确立了儒学在文化上的主导地位D.推动了儒学走向世俗化和生活化2.《诗经》祭祀诗中商人多神化商汤、武丁等祖先,崇尚先王的暴力和武功;而周人塑造的祖先则多是文质彬彬的形象,他们赞颂祖先带领民众在治理田畴、勘察居住点、建筑房屋等方面的贡献。

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A.践行儒家民本观念B.执政观念趋向理性C.尤其重视基层治理D.开始强调以文治国3.永乐三年,他率领二万七千八百多人,分乘二百零八艘木制帆船,由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开始了持续二十八年之久的航海壮举,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这一壮举,史称A.郑和下西洋B.鉴真东渡C.法显西行D.空海求法4.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600多年来,中国与亚非各国关系的佳话流传不衰。

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A.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推动明朝政治革新进程D.扩大海外贸易的规模5.造成下图所示漫画中“悲剧”的措施是A.使枢密院与“三衙”分权B.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C.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D.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权力6.汉代妇女盛行自由改嫁,而唐代中、上层妇女大多选择守寡。

这种变化折射出A.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B.唐代妇女更自由富足C.妇女贞节观念愈淡薄D.程朱理学观念已普及7.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

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B.鲜卑、女真、蒙古、匈奴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8.“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交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题1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这家。

——摘自《史记•货殖列伟》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

会土(会稽郡)带海傍别湖,良畴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时(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材料四:
——搞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回答:(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5分)(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2分)(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要点:(1)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1分);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超过北方(1分);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1分);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靠南方(2分)。

(2)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2分)。

(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1分);人口增第,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1分)。

材料题2
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

……对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

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用权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晁错对汉文帝说)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依附土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型,犹不能禁也。

……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汉书•食货志》
回答:根据材料,结合商鞅,晁错所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方面评述两人的得农主张。

(10分)
答案要点:高鞅处于战国兼并战争时代,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

这是赢得兼并战争的保证。

这种主张的实行,为日后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5分)
晁错处于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时期,主张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了民基本生活要求,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经济。

这种主张的实行,这“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5分)
材料题3
材料一:(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也?”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指辽、西夏掠夺)不过力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这内患,深可惧也。

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一电视台然,逾百年而无犬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材料四: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卢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回答: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北宋初期统治者制定了什么治国方略,(2分)并分析其背景(2分)和利弊。

(6分)
答案要点:方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内患。

(2分)背景:前代藩镇割据、君弱臣强,导致社会动乱。

(2分)利弊: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使得机构重叠,财政拮据,地方贫弱,导致对辽、西夏战争连连失利。

(6分)
材料题4
材料一:(秦始皇)收泰半(三分取其二)之赋,发闾左之戍。

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

材料二:(汉高祖)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遂除民田之租税。

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男租,三十而税一。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均摘自《汉书•食货志》
回答:分别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4分)结合材料分析封建统治者的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关系。

(6分)
答案要点:秦朝暴政;(2分)文景之治。

(2分)赋税繁重,超过社会承受能力,导致民不聊生,甚至天下大乱;(3分)轻徭薄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3分)
材料题5
材料一:明中后期有人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

有了他诸般趁意,没了他寸步也难。

人为铜钱,游遍世间。

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