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爱情观
中西爱情观
![中西爱情观](https://img.taocdn.com/s3/m/cedf943d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aa.png)
中西爱情观第一篇:中西爱情观中西爱情观差异当今社会的爱情观,既有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影响,又深深的带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痕迹。
一般来讲,中国式的爱情内敛含蓄,而西方人的爱情大胆直率,对比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便可见一斑。
西方传统爱情观的核心是英雄配美人。
比如荷马的《荷马史诗》中讲述了争夺世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而使希腊和赫梯两个大帝国的君王持续了10年的战争,我们熟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另外一种英雄美人的故事。
罗密欧的心中一旦被爱情的火焰所点燃,他的一切行动就变得无所顾忌,舞会结束后,他冒着被朱丽叶家人发现而受害的危险,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围墙,偷偷地潜入普莱特家的花园,向朱丽叶吐露爱慕之情。
英雄配美人的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英雄为了赢得荣誉或爱情而为美人所效劳,或者英雄和美人为了爱情而奋斗。
为了崇高火热的爱情,西方文学中的悲剧英雄不惜以生命来捍卫爱情,以壮烈的行动向敌对力量发起猛攻。
现实中也有为了爱情而决斗致死的,比如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尔。
换言之,西方的观念崇尚追逐自由爱情的勇士。
这些故事的主角们总是大胆直接地对他们的钦慕对象袒露心扉,从不遮遮掩掩,欲语还休,甚至一定要说一句“啊,美丽的女士,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西方人对爱情的表达大胆而直率,罗伯特·彭斯在《一朵红红的玫瑰》里写道“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四月里迎风初开。
我的爱人像一首甜甜的曲子,奏得又合拍又和谐。
”,拜伦的《雅典的少女》更是直接:“还有我久久欲尝的红唇,还有那轻盈苗条的腰身,凭这些定情的鲜花,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这是一种自由、大胆、直率、热烈的西方式爱情。
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上看起来他们倒会被认为高调而难以接受。
中国传统爱情观的核心则是才子配佳人。
中国的才子们以一支笔博取佳人芳心,男子寒窗苦读总是配以柔情似水的女人。
这类故事实在太多,从中国传统爱情观大家都喜欢提到的《西厢记》张生和莺莺的故事到《聊斋》中各色书生和各色狐狸精的故事,中国女性最青睐的是那种才思敏捷、学富五车,温文尔雅的男性。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26a762e0722192e4536f682.png)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爱情,它的美好,崇高与神圣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无论是千百年前的西方还是在遥远的未来的东方,爱情无语都是永不会过时的美好。
然而中西在各方面都是经常被比较的,爱情自然也不例外,这尤其体现在爱情观上面。
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观,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从爱情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上看,爱情在西方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处于首位系统中。
爱情在中国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很低,属于次位系统。
二、从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因素上看,西方相对宽容,由于爱情主题在西方文化中所占地位较高,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相对就很少。
中国相当严厉。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个人是处于宗法关系网包围中的人,缺乏主体意识,个人在面对政治大潮、社会舆论或是家庭压力时,往往没有选择的自由。
爱情和婚姻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
三、从爱情的表达方式上看,西方文化中表达爱情的方式显得直露、开放。
如家喻户晓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形之下,中国文化中爱情的表达方式只能以“含蓄”来概括。
如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所经历的一般: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一、中西方爱情观中西方爱情观相差甚远。
朱光潜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的标语。
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爱情在中国传统二、不同的表现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
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爱情就绝非单纯的爱情了,其中掺和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
婚姻通常是父母做主,如果父母不同意来往的话,子女要么妥协放弃自己的真爱,听从父母的婚姻安排,要么为爱抗争,但这样的抗争往往是软弱无力且难以成功的。
东西方爱情观
![东西方爱情观](https://img.taocdn.com/s3/m/1b0292878762caaedd33d48e.png)
东西方爱情观差异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
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
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
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
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
中国的传统婚姻观,一般都讲百年好合,一定终身。
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家庭中出现裂缝甚至解构的也为数不少,小问题可以调解,大问题象原则性的问题,就难说了,硬撑着,于己于人都未见得是好......西方式的的婚姻观,就不一样了,在建立家庭之前后,都始终讲究一个“情”字,有“情”便合在一起,无“情”便分开......在西方人眼里,爱就是爱,很简单。
而且西班牙中产阶级对婚姻的态度是很认真的。
中国会这么“开放”,让杰斯相当吃惊。
杰斯认为流行音乐不仅仅是旋律必须优美,内容也应当健康,它应该宣扬一些值得提倡的男女情怀。
如果每个新娘在“明天将成为别人的新娘”的时候,还可以“最后一次想别的男人”,是一件让新郎无法接受的事,这样的婚姻将来怎么可能长久。
如果这样的歌曲能广泛流行和传唱,社会的文明度怎么可能提高?如果每个人的行为都像《心雨》那样,家庭怎么可能和谐?家庭是社会的一分子,家庭不和谐,社会就会堕落。
这就是一个西班牙人对中国流行歌曲各位在继续往下看的时候,可否先在心里想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男人,正在参加一个重要的比赛,这时候,你妻子生孩子了,你会退出比赛,赶去陪妻子生孩子吗?如果你是一个女人,你觉得你老公这个时候应该回来吗?想好的话,就请带着你自己的回答继续往下看吧。
不久前,全世界的NBA球迷们都在津津乐道一件事情,火箭队的头号球手麦迪在火箭对爵士的比赛中途突然退场,致使火箭队输给了爵士队。
麦迪中途离开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在火箭对爵士上半场比赛还没有结束的时候,麦迪一位助手打电话给火箭新闻主管内尔松,说小麦的未婚妻哈里斯腹痛难忍,被送往医院生产,他们的儿子即将诞生。
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
![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76473d383968011ca3009184.png)
姻 而轻 视 恋 爱 。” 爱 情 在 中 国 传 统 社 会 文 化 结 构 中 的 地 位 很 低 , 认 被
为 是 次 要 的 。 由 于 深 受 儒 家 政 治 伦 理 思 想 的 影 响 , 国 中
传 统 文 化 中 爱 情 的 功 能 被 单 一 化 , 仅 起 繁 衍 后 代 的 作 仅 用 。 情 和 婚 姻 建 立 在 “ 母 之 命 , 妁 之 言 ” , 的 性 爱 父 媒 上 目
关键 : 西方传 统 爱 情观 中 不 同之 处 原 因
西 方 人 表 现 在 爱 情 观 上 就 是 “ 究 ” 态 . 征 是 爱 探 心 特 独立 自由 , 欢 探 究 新奇 , 于 冒 险进 取 。男 女在 择 偶 上 喜 乐
不 管 年 龄 大 小 、 貌 美 丑 , 管 是 否 已婚 , 要 能 达 到 探 相 不 只 究 上 的满 足 , 切 都 无所 顾 忌 。 且 西 方 人觉 得 恋爱 是 自 一 而
功的。
文 学 作 品 中得 到 了反 映 。 方 人 重 视 恋 爱 , 国 人 重 视 婚 西 中
姻 而 轻 视 恋 爱 . 背 后 有 深 刻 的 原 因 , 民 族 文 化 、 族 其 如 民
性 格 、 会 开 放 程 度 等 的 迥 然 不 同 。中 国 的 传 统 爱 情 观 已 社 经 逐 渐 落伍僵 化 , 代 要 求 结合 中 西爱 情观 的 可取 成 分 , 时 形 成 一种 健 康 向上 、 极 有 为 的爱 情观 。 积
己的事 。 应 受 过 多 约束 。 不
中 西 方 有 着 不 同 的 文 化 传 承 ,这 影 响 到 社 会 的 方 方 2爱 情 的 表 达 方 式 .
中西方爱情观念及表达的参考文献
![中西方爱情观念及表达的参考文献](https://img.taocdn.com/s3/m/744c5991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da.png)
中西方爱情观念及表达的参考文献
中西方爱情观念及表达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中国,爱情通常被视为一种私人情感,而在西方,爱情通常被视为一种社会情感。
在中国,爱情通常被表达为对亲人、朋友或祖国的爱,而在西方,爱情通常被表达为对伴侣的爱。
在中国,爱情通常被视为一种传统文化价值观,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爱情通常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例如《红楼梦》、《牡丹亭》等。
在古代中国,爱情通常被视为一种道德和伦理观念,强调爱情的和谐和家庭的和睦。
相反,在西方,爱情通常被视为一种社会情感,与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有关。
在西方,爱情通常与浪漫和激情相关联,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爱情通常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吸血鬼日记》等。
在西方,爱情通常被视为一种社会责任,强调对爱情的承诺和忠诚。
中西方爱情观念及表达的差异也体现在表达方式上。
在中国,爱情通常被表达为对亲人、朋友或祖国的爱,例如在母亲节或国庆节期间表达对亲人或祖国的热爱。
在西方,爱情通常被表达为对伴侣的爱,例如在情人节或七夕节期间表达对伴侣的爱。
中西方爱情观念及表达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观
和传统。
在中国,爱情通常被视为一种传统文化价值观,而在西方,爱情通常被视为一种社会情感。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爱情的定义和表达方式也不同。
中西方的爱情观
![中西方的爱情观](https://img.taocdn.com/s3/m/49e9b340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ab.png)
横向展开世界的画布,时间恰恰与影响甚远的西方柏拉图式的爱情相符合,是西方爱情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现存最早的文献了。
柏拉图式的爱情作为一种观念,影响了一代代的西方人。
中国人称柏拉图式的爱情为“精神恋爱”,这种爱情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相互对立的两种状态,当心灵接受真理的时候,必须屏弃肉体,这时人的肉体被罪恶所污染,人要追求真理就必须放弃肉体。
在今天看来这似乎是难以接受的,这是一种升华,可以理解成这种爱情是柏拉图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爱,一种理想的爱情……中国历史的反反复复、离离合合。
到了宋代理学观念的深化人心,男女爱情的禁忌是越发的多了,女子的裹脚也是这个时候开始兴起,男女授受不亲。
程朱理学的诸如“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的种种贞操观念,体现了“存天理,灭人性”。
他在人心理、尊严和自由上都造成某种程度的扭曲。
可以说在封建社会,这也算是禁欲的一个标准了所以婚姻在当时应该算是爱情的一个载体,没有婚姻的门面,再伟大的爱情也终归被人唾骂,而为这个爱情所牺牲掉的除了名誉、未来的幸福之外,还有失去性命的可能。
统治者聪明的制定了种种酷刑,来对付在没有婚姻的护栏之下陷入爱情的女子们。
来自灵魂的爱情是美丽的。
任何时代、任何国度的人,对爱情的渴望是一致的。
爱情来了,要以最诚挚纯净的心灵去接受,去体验爱情。
中国人的爱情观爱情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社会上甚至有“爱情至上主义者”,以爱情的追求为人生的最高目的。
这种观点固然过分,但也从另一面说明爱情的可爱与尊贵。
当今社会的爱情观,既有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影响,又深深地带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痕迹。
将中西方爱情观作一番比较,应是一件很有趣、很有意味的事。
在西方人眼中,爱情是人生的至乐。
人生如果没有了爱情,那就失去了无限的趣味。
所以西方人将宗教家的天堂,称之为“永远的蜜月”,即是此意。
西方人认为人在热恋中时,所倾慕的对象就好比天使一样,是完美无缺的,是绝对纯粹的。
中西传统爱情观的发展及比较研究
![中西传统爱情观的发展及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14c1cf9ba0d4a7302763ab4.png)
中西传统爱情观的发展及比较研究摘要:爱情一直是人类永久不衰的话题,它在人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他们都有自己的爱情观。
由于文化背景,传统道德等因素的不同,使中西的爱情观存有差异。
通过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对于在中国建立“以人为本”爱情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中国;西方;爱情比较一、中西的爱情观发展简述1.古代中国爱情观的演变在古代中国,最早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是《诗经》,主要描写的是男女相会、相爱,遭受波折等方面的内容,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反映,这些充分证明当时男女是可以大胆自由的恋爱。
春秋时代,儒家代表孔子发出了:“男女之大防”的教诲,“发乎情,止乎礼”的思维结构限定了中国两千年情感发展的历史。
在这些观念的熏陶下,社会出现了一些固定的爱情模式,逐渐形成风俗习惯和道德标准,男女自由恋爱就受到一定的约束。
两汉期间,在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下,封建礼教越来越拘束着人们的行为。
甚至部分文学人士蔑视和看不起以爱情题材的作品,论诗写作应该以国计民生为主题,不应该以儿女情长为题材。
宋朝,“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出现和儒家地位的巩固,社会中自由的爱情几乎被扼杀了。
本来爱情是两性身心得到协调发展,是一种自我主动的选择,然而这种思想限制了人的欲望和个性发展,其中对于女性的管制最为严重。
首先,强调她们与异性保持适度的距离,以防非夫妻关系的两性因过多的接触,而产生感情。
据《礼记·曲礼》记载:“男女不杂坐,不同■,不同巾栉,不亲授。
叔嫂不通问,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内言不出于■。
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
姑姊妹女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
”也就是说,就算是一家人异性之间也不得有过多的接触。
这样种种的不人性化限制,更加突出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女性地位的低微。
“妇人从人者也。
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三从”明显地反映出女性只是男性的隶属品,突出女性地位的卑微。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中的爱情观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中的爱情观](https://img.taocdn.com/s3/m/0f1bc399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4e.png)
浅析中西⽂化差异中的爱情观浅析中西⽂化差异中的爱情观朱晶沈阳医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命诚可贵,爱情价更⾼”,这⾸诗直接说明了爱情在⼈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更甚者则以对爱情的追求为⼈⽣的最⾼⽬的,这表明爱情的可爱与尊贵。
由于传统⽂化的不同,中西爱情观存在着较⼤的差异。
但在当前中西⽂化兼容的情况下,社会上的爱情观,既受西⽅⽂化爱情观的影响,⼜深深地带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痕迹。
关键词:中国西⽅⽂化差异爱情观⼀、历史上中西爱情观的⽐较(⼀)中国的爱情观古代的中国是极端的男权社会,⼥⼦“在家从⽗,出嫁从夫,⽼来从⼦”。
在古代,中国的嫁娶必须有⽗母之命,媒妁之⾔,严格的婚姻制度及习俗极⼤的约束了⼈们对爱情的追求,如果男⼥双⽅⾃由结合,就是被世⼈认定为私定终⾝,通常都是也悲情为结局的。
⼀般的婚姻多由家长请媒婆进⾏说媒,讲清双⽅条件,双⽅⽗母同意,写下婚期,送上聘礼,基本上就算定了下来。
还有⼀种就是由皇帝进⾏赐婚,皇帝直接下达命令,不管任何⼈的意见,直接下达旨意,谁娶谁,谁嫁谁,不可违背,否则就是抗旨不遵,会被灭族的。
另外,还有⼀种就是指腹为婚,孩⼦还没出⽣,就指明,如男孩就为结义兄弟,⼀男⼀⼥就结定终⾝。
这⼏种⽅式,男⼥双⽅连见⾯的机会都没有,更谈不上⾃主选择爱情的权利。
在古代,因为受到封建旧思想的束缚,受低级社会制度的制约,他们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许多美好的⾃由爱情总是被⽆情的拆散,例如:梁⼭伯与祝英台为爱化蝶的爱情⾄今使⼈赞不绝⼝,更是为后⼈留下经典的梁祝曲。
还有不少⼥⼈成为了政治牺牲品,被强迫进⾏政治联姻,这拆散了⽆数彼此恩爱的情侣,例如范蠡和西施就是政治的替代品,“昭君出塞”也讲述了牺牲⼥⼦爱情换取政治的事件。
(⼆)西⽅的爱情观与古代中国有类似的地⽅就是,古代西⽅的阶级等级制度也⾮常森严,婚配也讲究“门当户对”,但不同的是在爱情的追求上相对的⼤胆和⾃由得多。
他们在选择⾃⼰未来⼀半时,个⼈有相对的⾃由。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例子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0ee3e381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1e.png)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例子
中西方爱情观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西方爱情观更倾向于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由表达和追求,认为爱情是生活的核心,应该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在西方文化中,爱情被视为一种个人选择和自由意志的表现,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伴侣,不受外界的干扰和限制。
西方的爱情观也强调爱情的纯粹性和精神性,认为爱情是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而不是物质利益或其他外在因素的考虑。
相比之下,中国爱情观更强调家庭、社会和传统的价值观,认为爱情应该与家庭、社会和传统相符合。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而爱情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上的,因此爱情被视为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
此外,中国爱情观也强调爱情的现实性和物质性,认为爱情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例如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等。
总的来说,中西方爱情观在表达方式、追求目标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
西方爱情观更注重个人的情感和自由,强调爱情的纯粹性和精神性;而中国爱情观更注重家庭、社会和传统,强调爱情的社会责任和物质基础。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人们爱情观念的影响。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ed591161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1.png)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一、中西爱情观发展简述在古代中国,最早的爱情题材作品是《诗经》,主要描写了男女相会、相爱以及遭受的波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证明了当时男女可以大胆自由地恋爱。
春秋时代儒家代表孔子提出的“男女之大防”的教诲以及“发乎情,止乎礼”的思维结构,限定了中国两千年的情感发展历史。
这些观念逐渐形成了社会上固定的爱情模式和道德标准,对男女自由恋爱产生了一定的约束。
两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得封建礼教对人们的行为束缚越来越严。
部分文学人士甚至蔑视和看不起爱情题材的作品,认为诗歌写作应以国计民生为主题,而非儿女情长。
到了宋朝,“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出现,儒家地位得到巩固,社会中自由的爱情几乎被扼杀。
这种思想限制了人的欲望和个性发展,尤其是对女性的管制最为严重。
女性被要求与异性保持距离,以防止非夫妻关系的两性因过多接触而产生感情。
这种不人性化的限制突出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和女性地位的低微。
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为了生活不得不讨好男性,甚至以牺牲自己的身心健康为代价。
未婚男女几乎没有自主决定婚姻的权利,婚姻通常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
西方爱情观的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在古代西方社会,爱情被视为一种神圣的情感,与婚姻和家庭紧密相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变迁,西方爱情观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基督教的影响,爱情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和宗教意义。
人们开始追求纯洁、无私的爱情,强调情感的升华和灵魂的契合。
这一时期的爱情观仍然受到社会等级和婚姻制度的限制。
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西方社会开始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爱情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人们开始追求基于个人情感和选择的爱情,强调平等、尊重和自由。
爱情不再仅仅是婚姻的前提,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爱情观继续演变。
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需求,追求更加开放、多元和包容的爱情关系。
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和实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爱情观的对比探析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爱情观的对比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e022a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aa.png)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爱情观的对比探析比较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更深入地解读中西方文学作品和作者想传达的特定背景下的爱情观。
爱情在每个人的人生和情感经历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是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题材之一,在中西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爱情观的对比是热情自由和含蓄委婉。
对比如下:
1、《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作品。
反映的是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时代主题,表现人性的光辉。
所以,莎士比亚在主题的表达上直接而有力。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愧于文艺复兴晚期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
2、《牡丹亭》则完全不同。
中国的传统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比起罗密欧和朱丽叶则经历了很大的波折,从生到死,然后起死回生。
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同时作者表达这样的主题的时候并没有很直白地揭露,而是含蓄地抒写,这些主题是阅读者慢慢品味出来的。
中西方爱情观之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ea61eafb998fcc22bcd10d51.png)
中西方爱情观之比较小时候爱情就是灰姑娘穿上水晶鞋找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长大后爱情是等我头发都变白了,牙齿都掉了,那个他还愿意牵着我的手陪着我去看夕阳。
一直很喜欢西方作品中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是自由的,神圣的,更是直达灵魂的,不像中国式的围城,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是束缚,很多人想出城,但又有许多人急着进城。
在爱情相遇之初,中国人用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感情,让感情融化在生活之中,表达于眼神交流,内敛,深沉,于是中国更容易产生日久生情。
西方人则更喜欢用直白的语言,具体的行动表达自己的爱意,开放,自由,于是西方更容易产生一见钟情。
拜伦在《雅典的的少女》这样写道:“还有我久久欲尝的红唇,还有那轻盈苗条的腰身,凭这些定情的鲜花,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如此直白的爱意表白或许也只能在西方的文化作品中看到。
在爱情维持之时,中国人的爱情与家庭密切相关。
无论是现代还是传统,家庭在爱情婚姻中占了重要的比例。
从我国著名作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幻化成蝶的悲剧,还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被拆分的爱与恨,他们的爱情都受着家庭的阻挠。
中国传统注重孝道,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任何追求自我爱情的人都会受到指责,中学学过的《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为了尽孝,听从母亲大人修其爱妻,结果闹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东南飞,是为了心爱的人,五里一徘徊,徘徊的是不尽的思念。
相比之下,正直文艺复兴时期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却恰恰相反,他们才是自由婚恋的忠实追随者。
虽然他们两家是世仇,但罗密欧和朱丽叶依然义无反顾地相爱。
那种不顾一切地爱恋,让他们祈求神父的帮助,希望最后可以成眷属,这一点很像中国的梁祝。
西方人认为爱情本身是一种价值,持“爱情至上”的观点,他们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甚至生命,不懂爱就不懂生活。
所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家仇,为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宁愿双双殉情。
记得很清楚的是在《新结婚时代》中顾小西的妈妈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中国,结婚你不是嫁给某一个人,而是嫁给了这个人的全部社会关系。
中西方的爱情观
![中西方的爱情观](https://img.taocdn.com/s3/m/301c070a6c85ec3a87c2c530.png)
TO---One word is too often profaned For me to profane it, One feeling too falsely distained For thee to distain it; One hope is too like despair For prudence to smother, And pity from thee more dear Than that from another. I can not give what men call love: But wilt thou accept not The worship the heart lifts above And the heavens reject not, And the desire of the moth for the star, Of the night for the morrow The devotion to something afar From the sphere of our sorrow.
• • • • • • • • • •
翻译二: 给—— 有一个字常被人滥用, 我想再滥用它; 有一种感情不被看重, 你岂能再轻视它? 有一种希望太象绝望, 慎重也无法压碎; 只求怜悯起自你心上, 对我就万分珍贵。 我奉献的不能叫爱情, 它只算得是崇拜, 连上天对它都肯垂青, 想你该不致见外! 这有如飞蛾向往星天, 暗夜想拥抱天明, 怎能不让悲惨的尘寰 对遥远事物倾心?
• 不自由不自主
爱情的表达方式
• 中国人用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 情, 让感情化在生活,表达于眼神的 交流中。
• 西方人则是用直白的语言,用具体化 的行动来表达爱意
中国——内敛含蓄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人们如何看待爱情和婚姻?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人们如何看待爱情和婚姻?](https://img.taocdn.com/s3/m/8c7e945f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64.png)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人们如何看待爱情和婚姻?爱情和婚姻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基本情感和行为。
尽管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和实践方式存在差异,但真正的爱情和快乐的婚姻都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
以下是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人们如何看待爱情和婚姻的一些常见观点。
一、中国传统婚姻观念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婚姻观念自然也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
传统上,在中国,婚姻被认为是承传家族和血脉、延续后代的一种方式。
因此,父母的意见在婚姻问题上往往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婚姻还被视为女性生活的一种标志,因此,女性必须尽快结婚并生育后代。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传统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
人们越来越崇尚个人自由与自我实现,在爱情和婚姻上也表现得更加自主和独立。
因此,在现代中国,个人意志和伴侣的选择比以前更加重要。
二、西方爱情观在西方文化中,爱情被认为是一种自由、平等和浪漫的情感。
与中国不同,西方爱情的内核是一种平等的精神交流和共享。
在西方,婚姻的核心是感情与价值观的共同体现,而不是对家族和血统的延续。
在西方国家,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被更加尊重,因此,自主选择伴侣和确定婚姻关系的行为更为常见。
与中国社会相比,个人的意愿比亲人的意见更受重视。
此外,与中国相似,近年来,西方国家的婚姻观念也在不断变迁,更多地强调婚姻伴侣的个性与情感交流。
三、印度爱情观在印度文化中,相亲和包办婚姻依然是主要的社交传统。
在印度,爱情被视为一种圣洁的情感,一旦确定,就应该走向婚姻。
家庭和社区的利益比单纯个人的幸福更重要。
与中国和西方不同,在印度文化中,婚姻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而且还涉及到两个家庭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决定婚姻方面,父母和社区的意见占据着重要位置。
此外,在印度文化中,嫁妆的问题也非常重要。
四、日本爱情观在日本文化中,爱情与友情之间往往没有明显的界限。
因此,在日本,婚姻被认为是一种共同生活和合作事项。
感情的深化和家庭责任的意识都很普遍。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db662520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ca.png)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中西方爱情观差异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受其生存环境,教育背景,宗教信仰等的影响。
人类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我们的情感表达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中西方人们生存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导致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
就如爱情观而言,中西方人们有不同的态度与见解。
就我所听所查阅的资料,我得出了一下几点差异:一、中西方爱情维持时间的差异在我们看来西方人的爱情是瞬间产生的,他们比较相信一见钟情,他们享受爱情带来的感觉,而不是婚姻的约束。
西方人个人主义强烈,自我权利意识很重。
如果是结婚,财产会选择去公证,很多西方人长期维持一个恋爱的关系,而不是选择结婚。
在我们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会认为爱情只是一时的,没有婚姻来的可靠,恋爱关系确认后的一段时间里就会选择结婚。
夫妻双方确立关系,从此长相厮守,白头偕老。
中国人的爱情是与亲情相融合的。
二、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的差异西方的爱情在我们看来是热烈、开放、浪漫的,而中国的爱情相对是保守的。
所以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也是尤为直接的,西方人则是用直白的语言,用具体化的行动来表达爱意。
在西方“我爱你”是可以很轻易的表达出来的。
而在中国,就我们的身边的父母而言,我们也很难听到这些字句的,爱的感情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的。
三、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的差异西方人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他们认为爱情是神圣的、至上的。
他们崇尚恋爱自由,恋爱双方的选择与婚姻,完全是以爱情为基础.而不论出身,门第,年龄,社会地位和其他考虑。
在中国,恋爱双方的选择,很多时候长辈会从中掺和,会考虑对方的各方面条件。
爱情相对比较物质,缺乏西方人的神圣。
但是,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文化互相间的交流,我们的爱情观也在与时俱进,不同程度的改变着。
比如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崇尚自由恋爱,脱离传统观念的束缚。
中西文化里爱情观的差异
![中西文化里爱情观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c48e6e0d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5b.png)
中西文化里爱情观的差异文化可能体现在生活中,但文化也一定隐藏在语言里,我们说什么样的话,自然就会有这个语言体系所构建的价值观。
而且在这种文化氛围里被培养的人也会反过来去维护培养他的文化环境。
所以关于中西文化里人们对于爱情的差异理解,必然是和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有关,今天我要从语言这方面去分析这种差异的众多原因之一西方人在谈论爱情的时候最常说的话是:ILOVEYOU,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爱你,这背后隐藏的一个思维逻辑是我在主动在选择,寻找一个我爱的人,因为要自我实现,自我的地位就被不断提高,所谓爱情必须是我爱的,而不能是其他的,自我在爱情中应该是具有主导地位的,凡是我爱的我愿意为之付出一切。
所以西方的爱情观必然是从自我出发去寻找自己爱的人,然后把自己的爱投射到对方身上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于是有这样一首短诗叫“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因为爱情是生命的进一步实现,但是后面还有两句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要了解后两句就要了解西方文化是如何设计一个人的,以及西方人嘴里所谓的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
如果大家感兴趣,那下次一起讨论。
总是不是我们以为为所欲为。
传统文化中认为是因为对方的一些特征让自己去爱上对方,当然自己的特点也会让对方去爱上自己。
爱情的出发点是因为对方本身的独一无二,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喜欢让对方变得独一无二、有了这个区分人们就避免陷入那种爱而不得的痛苦之中。
因为爱而不得的大部分人只是考虑自己,而忽略了对方作为人的完整性。
于是中西文化中关于爱情的差异主要是对于自我的认知不同,西方人认为自我具有独立意义,于是爱情一定是从自己出发。
然后去寻找自已所爱的人,而且这种爱情也不用非要构成一个家庭,因为就算一些时刻特别喜欢,但是下一时刻可能心思会发生变化就不喜欢了,毕竟人心是经常变化的。
而中国人认为人的意义在于关系,于是爱情是因为对方的存在才会完整,一个人在那里不停说我爱谁谁,爱得有多深,大家看了会觉得这个人是神经病。
中西方爱情婚姻观差异
![中西方爱情婚姻观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379e310527284b73f342502a.png)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论文提纲前言一、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1、中国的爱情婚姻观2、西方的爱情婚姻观二、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表现1、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2、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的差异3、中西方爱情维持时间的差异4、追求爱情的自由度三、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表现1、结婚目的的差异2、择偶标准的差异3、婚姻中的夫妻关系四、中西方爱情婚姻观的差异的根源1、民族文化2、社会开放程度与女子地位3、求变还是求稳结束语浅谈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摘要:从爱情的表达方式,对爱情的的态度,维持时间,和追求爱情的自由度阐述中西方爱观差异的表现。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针对结婚的目的、选择配偶以及夫妻关系的差异表现进行中西方婚姻观分析。
借鉴西方婚姻爱情观中的积极成分,最后形成一套适合当代中国自身的新型婚姻爱情观。
关键词:爱情观;婚姻观前言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爱情观也是文化的部分,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
婚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仅使人类得以生息繁衍,而且也丰富了人类生活的感情世界。
从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主要不同点、不同的表现、其中原因给我们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爱情婚姻观的差异1、中国的爱情婚姻观爱情是人类世界最美好的感情,自古以来,多少人为之舍生忘死!中国古代就有许多颂爱情的诗词歌赋,文学作品。
有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其君子好逑”之绝唱,有梁山伯祝英台为爱化蝶的凄美传说。
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习俗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在古代的中国婚姻嫁娶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少去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算是私订终身。
许多夫妻在结合以前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更勿说双方之间有爱情了。
结婚后,有幸的话,夫妻情投意合,感情日积月累,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如果不幸,夫妻二人只是同住在一间屋子里共同生活的人而已。
家境较为宽裕的家庭,丈夫还可以纳几房妾,妻子为换得有妇德的好名声不得不忍气吞声或黯然神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观 (1)
2中国人的爱情:含蓄 (2)
3西方人的爱情观:爱情至上 (3)
参考文献 (4)
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
摘要:爱情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社会上甚至有“爱情至上主义者”,以爱情的追求为人生的最高目的。
这种观点固然过分,但也从另一面说明爱情的可爱与尊贵。
当今社会的爱情观,既有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影响,又深深地带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痕迹。
将中西方爱情观作一番比较,应是一件很有趣、很有意味的事。
关键词:爱情观差异文化风格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
做为一种社会现象,爱情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它发端于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时期。
然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社会政治、文化、宗教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爱情在不同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对于爱情的认知和作为也有迥然不同的景象。
爱情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社会上甚至有“爱情至上主义者”,以爱情的追求为人生的最高目的。
这种观点固然过分,但也从另一面说明爱情的可爱与尊贵。
当今社会的爱情观,既有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影响,又深深地带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痕迹。
将中西方爱情观作一番比较,应是一件很有趣、很有意味的事。
1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观
对于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观,我先从以下几方面予以阐述:一、从爱情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上看,爱情在西方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处于首位系统中。
爱情在中国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很低,属于次位系统。
二、从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因素上看,西方相对宽容,由于爱情主题在西方文化中所占地位较高,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相对就很少。
中国相当严厉。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个人是处于宗法关系网包围中的人,缺乏主体意识,个人在面对政治大潮、社会舆论或是家庭压力时,往往没有选择的自由。
爱情和婚姻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
三、从爱情的表达方式上看,西方文化中表达爱情的方式显得直露、开放。
如家喻户晓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形之下,中国文化中爱情的表达方式只能以“含蓄”来概括。
如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所经历的一般: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
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 莫向春风舞鹧鸪。
”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
”宝玉道:“有如三宝。
四、从爱情的表达模式上看,西方现代的爱情观建立在希腊民主制和基督教文化模式之上,主张爱情至上,恋爱双方必须相互尊重对方的自由,两性在爱情上是平等的。
中国古代的爱情观过早地渗入了家国、义利、善恶等道德因素,由此而引发的爱情悲剧在各时代连绵不断。
妇女事实上已经被剥夺了爱情的权力。
2中国人的爱情:含蓄
中国人亦深知爱情的美妙,但更知爱情不能仅囿于生理的范围,所以将爱情与孝悌、礼义相配合。
中国人以前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定婚姻。
一旦订亲,虽然男女双方从未见面,或仅见过一面,但都知道对方是自己的终身伴侣,所以不免要经常猜测、揣摩、打听,这样,心有所属,终身有托,时间久了,仍会有相思之苦,仍会产生纯真的爱情。
虽然没有西方人那样有形的恋爱对象,但无形的对象更易使人联想,使人美化对方,更易产生一超尘脱俗的纯粹美感。
“爱情使人高尚”,中国传统的爱情方式仍会使人对此有深刻的体验,且比西方人更刻骨铭心。
其次,中国人的爱情观中,不仅男女双方要亲密无间,水乳交融,而且要爱中有敬。
爱而敬,使爱的境界得以拓展。
西方男女夫妇只是爱而恋。
只有爱恋,没有敬意,容易使对方视我为他的私有财产,产生一占有欲。
更要命的是,视对方为我所喜爱的物品,平日里固然可以像喜爱收藏物一样予以欣赏、把玩,一旦时过境迁,不再喜爱对方,自然可以弃她(他)而去,像抛弃一件物品一样毫不可惜。
此所以西方社会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也就是只爱无敬的爱情观之弊端。
试想,我们对自己尊敬有加的长辈、领袖或偶像会轻易抛弃吗?忍心轻易抛弃吗?恐怕不会吧。
不仅不会,而且对我们所尊敬的人,还要追随一生,效仿一生。
中国人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主张夫妇间要既爱且敬,敬爱有加,以使夫妻关系天长地久。
中国的成语形容夫妻关系“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没有说“相爱如宾”的,道理即是如此。
《诗经》谓“宴尔新婚,如兄如弟”,因兄弟间要互敬互谅。
中国古代夫妻常以兄弟相称,西方则无此。
中国古代夫妻,又以君卿相呼,则敬的意味更浓。
中国人真诚地希望夫妻双方能恩爱一生,白头偕老。
祝福所有人的爱情都能天长
地久。
“在天愿为比冀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
中国人的爱情观,多美!
3西方人的爱情观:爱情至上
在西方人眼中,爱情是人生的至乐。
人生如果没有了爱情,那就失去了无限的趣味。
所以西方人将宗教家的天堂,称之为“永远的蜜月”,即是此意。
西方人认为人在热恋中时,所倾慕的对象就好比天使一样,是完美无缺的,是绝对纯粹的。
所以一次真正的爱情,会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道德得以升华。
用中国人的话来说,一次真心的爱情,会使人大死大活一番,确使人有脱胎换骨之感。
此所以西方的文人学者艺术家,无不重视爱情,甚至于一生多次恋爱,以从中寻找灵感与激情。
歌德每经过一次恋爱,就有一首好诗,即是此证。
对于西方人来说,爱情至上,男人为了爱情可以牺牲一切,女人为了爱情也会舍弃一切。
这就是爱情至上。
两性的选择与婚姻,完全是以爱情为基础,而不论出身、门第、年龄、社会地位和其它考虑。
如《简爱》中的男女主人公就是最好的例证。
长相平凡,毫无背景的家庭教师简爱爱上了庄园主罗切斯特,罗彻斯特也深爱着简爱。
他们的婚恋,是感情的需要。
因此,我认为,在西方人看来,爱情是至上的,爱情是最神圣的,它是人类情感中最神圣的部分,决不能被玷污。
它具有了与宗教偶像一般的神圣性与绝对性。
同时,它也是人类情感的极致,具有高度非理性的品格。
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写道:原始抒情诗中所呼为爱的,并不是精神的爱,而是指在享乐上很快就会冷却的肉体的情爱,爱情的产生当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
当然,在男女之间,在择偶、结婚和夫妻生活中,不断萌发着相关的理想、道德、伦理等超乎生理、生育需要的观念,作用于男女双方关系的人的社会属性的因素超过了人的自然属性的因素,思想感情的交融上升到主导地位。
爱情作为男女关系上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感而发展起来的,爱情创造了美,使人对美的领悟能力敏锐起来,促进对世界的艺术化认识。
参考文献
[1]刘书鹤,刘广新.农村老年保障体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2]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