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书体)的发展过程

合集下载

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

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

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古代汉字书体的演变是一个历经千年的过程,从最早的甲骨文到现代的宋体,每一种书体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下面将以人类的视角,讲述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

1.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出现在商朝晚期的卜辞和铭文上。

它的特点是线条粗犷,方正而刚硬,形态简单而古朴。

甲骨文的演变过程中,形象化的图案逐渐变得抽象化,笔画也逐渐趋于规范。

2. 金文金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演变形式,出现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金器上。

金文相对于甲骨文来说,线条更加流畅,结构更加工整。

金文的演变过程中,笔画逐渐细腻,构造逐渐丰满,形态逐渐优美。

3. 篆书篆书是出现在秦汉时期的一种书体,由于它的形状象印章上的字,所以也叫做“篆”。

篆书的特点是线条严谨,结构严肃,每个字都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篆书的演变过程中,笔画逐渐简化,结构逐渐规范,形态逐渐规整。

4. 隶书隶书是出现在秦汉时期的一种书体,是篆书演变而来。

隶书的特点是线条流畅,结构简练,每个字都有一种秩序感。

隶书的演变过程中,笔画逐渐平缓,结构逐渐稳定,形态逐渐规矩。

5. 楷书楷书是出现在东汉时期的一种书体,是隶书演变而来。

楷书的特点是线条优美,结构稳定,每个字都有一种平和的气质。

楷书的演变过程中,笔画逐渐舒展,结构逐渐和谐,形态逐渐圆润。

6. 行书行书是出现在唐宋时期的一种书体,是楷书演变而来。

行书的特点是线条流畅而有力,结构简洁而富有变化,每个字都有一种动态的感觉。

行书的演变过程中,笔画逐渐飞舞,结构逐渐灵动,形态逐渐生动。

7. 草书草书是出现在唐宋时期的一种书体,是行书演变而来。

草书的特点是线条激励,结构松散,每个字都有一种独特的个性。

草书的演变过程中,笔画逐渐简练,结构逐渐随意,形态逐渐奔放。

8. 隶变隶变是出现在明清时期的一种书体,是隶书和楷书的结合体。

隶变的特点是线条流畅而有力,结构简洁而富有变化,每个字都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隶变的演变过程中,笔画逐渐丰满,结构逐渐稳定,形态逐渐美妙。

文字发展的七个阶段

文字发展的七个阶段

文字发展的七个阶段汉字演变的七个阶段:一是甲骨文,二是金文,三是篆书,四是隶书,五是楷书,六是草书,七是行书。

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

根据史实,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

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

1、甲骨文(商及商之前)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

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

在已发现的4500多甲骨文单字中,目前已能认出近2000字。

2、金文(周)与甲骨文同期,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具备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3、小篆(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

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

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发展过程,字形逐步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

这一时期的汉字称为古文字。

4、隶书(汉)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体。

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5、楷书(汉末)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6、草书(汉末)《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

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7、行书(汉末)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我国书法的发展顺序

我国书法的发展顺序

我国书法的发展顺序我国书法的发展顺序历经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是从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草以及元、明、清等各个时期对我国书法发展的概述。

1.秦篆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文字,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早的文字。

秦篆的特点是笔画横平竖直,结构匀称,字形美观大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秦篆也是我国文字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汉字由复杂的象形走向简化的符号。

2.汉隶汉隶是汉代主要书体之一,也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汉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朝,但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汉隶的特点是扁方,左右分展,横平竖直,笔画清晰,结构严谨,章法巧妙。

汉隶的代表作品有《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等。

3.魏碑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刻石文字,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魏前期,但真正意义上的魏碑是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后逐渐形成的。

魏碑的特点是字形方正,笔画饱满,结构紧凑,体势多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魏碑的代表作品有《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等。

4.唐楷唐楷是指唐代时期的正楷书体,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

唐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但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唐楷的特点是笔画规范,结构严谨,法度森严,用笔灵活,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唐风”。

唐楷的代表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颜勤礼碑》等。

5.宋行、草宋行和草是指宋代行书和草书的合称,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重要发展。

宋行、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但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宋行、草的特点是强调个性表现,注重情感表达,笔画多变,形态各异,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宋调”。

宋行、草的代表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帖》、《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6.元、明、清元、明、清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最具时代特色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我国书法艺术形成了多个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和作品。

书法字体演变划分

书法字体演变划分

书法字体的演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殷商—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商周—金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春秋战国—大篆: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

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秦朝—小篆:小篆也叫“秦篆”。

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

通行于秦代。

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汉朝—隶书: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

三国—楷书: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始于东汉。

两晋—行书: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中国书法简史介绍

中国书法简史介绍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以下是中国书法的简史概述:1.古代书法:-甲骨文和金文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甲骨文是最早的中国书法,出现在商代晚期,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金文则出现在西周时期,是商代文字的延续和发展。

-篆书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随着战国时期的变革,篆书逐渐兴盛。

篆书以方正的形体和刚劲的笔画为特征,同时产生了小篆、大篆等不同风格。

2.秦汉书法:-小篆(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由秦始皇统一文字而成,被广泛使用。

小篆的形体规整,笔画丰富,成为后来书法演变的基础。

-隶书(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隶书是在小篆基础上演变而来,形成了一种笔画简练、结构紧密的书写风格。

隶书后来分为大隶和小隶两种流派。

3.魏晋南北朝时期:-草书兴起(公元220年-589年):随着社会变革,草书逐渐兴起。

草书形体自由,笔画激荡,强调书写的意境和个性。

4.唐宋时期:-楷书的发展(618年-1279年):唐代是中国书法的鼎盛时期,楷书逐渐成为主导性书体。

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为楷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草书的独立:草书在唐代进一步发展,并在宋代形成独立的书体。

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家兼书法家在宋代是著名的草书代表。

5.元明清时期:-元代(1271年-1368年):元代书法以怪诞奇特的风格为主,同时保留了前代书法的传统。

-明代(1368年-1644年):明代的书法注重笔墨工致,王宠、沈周等书法家在此时期崭露头角。

-清代(1644年-1912年):清代书法注重古体,强调传统的刚劲和秀美。

郑板桥、黄庭坚的书法在此时期影响深远。

以上仅为书法发展的大致轮廓,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众多的杰出书法家和不同的书法流派。

中国书法作为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

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

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中国文字的演变顺序大致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契文”、“殷墟文字”。

据考古发现,甲骨文是最早期的成体系的古汉语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甲骨文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由于缺乏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所以每当人们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就需要占卜,所以才会在甲骨上面刻上了文字,并且因为古人相当重视占卜,所以甲骨文就这样慢慢的传承了下来,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的进步,最终慢慢的演化成为了后来的汉字。

2.金文金文是指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金文运用了约八百年,从商代末期到秦灭六国。

金文课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其最长之文,仅有四十余字)、西周金文(金文逐渐兴盛,多记载天子之事)、东周金文(多记录王公大成之事,全盛时期)、秦汉金文(金文渐渐衰败)。

3.篆书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容易书写。

4.隶书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5.楷书我国的楷书,虽然在东汉时期已经有萌芽,但是真正文人化的楷书的出现还是在魏晋时期,楷书从民间萌芽走向书法正统,作为一种时尚被当时的文人士大所学习。

这也是我们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汉字。

6.草书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不论年代,凡是写的潦草的字都算是草书。

草书起始于汉朝,是为了是写简便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

草书的特点是跌宕落笔,运转龙蛇,一气呵成。

简述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简述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简述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归纳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中国书法发展史详细介绍如下:1、先秦书法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2、秦代书法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3、汉代书法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4、魏晋书法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

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

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

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5、南北朝书法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6、唐代书法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6、五代书法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迭起。

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

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8、元代书法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

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

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9、明代书法明代象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

法帖传刻十分活跃。

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

10、清代书法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上与大唐时代遥相呼应。

书体的演变顺序及过程

书体的演变顺序及过程

书体的演变顺序及过程
书体的演变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下,书写文字的形态和样式发生的变化。

下面简要介绍一些主要的书体演变顺序及过程: 1.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记载文字,出现在商代晚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甲骨文以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为主,字形复杂,线条粗犷,具有浓厚的图案和象形特征。

2. 金文:金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阶段之一,主要流行于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

金文相对于甲骨文来说,字形更加规范,结构较为稳定,开始出现了一定的篆刻风格。

3. 篆书:篆书是古代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字体体系,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3世纪)。

篆书笔画简练、方正,结构稳定,逐渐发展成为官方文书的标准字体。

4. 隶书:隶书起源于篆书,主要流行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公元2世纪至公元7世纪)。

隶书字形工整、笔画清晰,适合快速书写,成为官方文书和书法作品的主要字体。

5. 楷书:楷书是中国书法中最为常用的字体,发展自隶书。

楷书具有规范的字形结构、简洁明快的笔画和平衡的布局,流传至今,被广泛应用于书法创作和印刷排版。

此外,还有草书、行书、草隶等其他书体,它们都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书法家的创作中得到了发展和演变。

每个书体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对书写艺术的追求和创新。

总的来说,书体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的变化与创新过程,不
同的书体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承,也展现了人类书写艺术的多样性和魅力。

中国书法字体的演变发展顺序

中国书法字体的演变发展顺序

中国书法字体的演变发展顺序在中国书法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字体形态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

从古代的甲骨文、金文,到汉字的隶书、楷书、草书,再到现代的行书、行楷以及隶变楷等,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首先,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书法字体的鼻祖。

甲骨文是古代商代和西周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其特点是笔划直线严谨、形态方正简朴,字形多基于实物的象形结构。

而金文则是西周至春秋时期使用的文字,其特点是笔画变粗变细、线条流畅,字形呈方圆相间之势。

这两种字体的诞生为后来的字体演化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秦汉时期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字体演变的重要里程碑。

隶书源于古代秦朝的官方文书书写风格,其特点是结构严谨,笔画匀称有力,形态转为矩形方形,与甲骨文和金文有明显的区别。

隶书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书写效率和速度,成为了大量文书、碑刻的主要书体。

在汉代后期,隶书逐渐演化为草书,标志着字体发展的新阶段。

草书是中国书法中极具个人特色的一种字体。

它的特点是笔画散乱随意,结构模糊,并且大量采用连笔写法。

草书的出现代表了书法艺术的一种变革,它追求自由、奔放的表现方式,强调意境和墨感的表达。

唐代大书法家张旭被誉为“草圣”,他的草书作品给后世留下了深刻影响,成为草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随后,楷书在宋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中国书法字体的代表之一。

楷书的特点是结构规整、笔画匀称,字形端庄大方。

在宋代,苏轼、黄庭坚等文人墨客的书法成就使得楷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

楷书的流派众多,也有一些分支字体,如赵孟頫的行楷,颜真卿的隶变楷等,每一种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近现代以来,行书、行楷等字体在书法界逐渐兴起。

行书追求笔势雄浑、气韵生动,字形功用菱角分明;行楷则继承了传统楷书的结构规整,但在书写速度和书写流畅度上有所提升。

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字体形式,如草楷、今楷等,这些字体在保持传统书法特点的同时,与时俱进,融入了现代审美理念。

总体而言,中国书法字体的演变发展顺序是从甲骨文、金文开始,经历了隶书、楷书、草书,最后发展到了行书和行楷等现代字体。

汉字书体的演变历程

汉字书体的演变历程

汉字书体的演变历程汉字书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从最早的甲骨文到现代的楷书、隶书等,每一种书体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历史意义。

下面将从演变历程、书体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演变历程1.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产生于商朝晚期,使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甲骨文的特点是图案简洁,线条刻画粗犷有力。

2. 金文:金文是商代后期至西周的一种文字形式,主要用于铭文和铜器铭文。

金文相比甲骨文更加规整,笔画渐趋细腻。

3. 篆书: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印刷文字,兴盛于秦汉时期。

篆书的特点是笔画结构简练,角度多变,呈方正或圆润的形状。

4. 隶书:隶书起源于汉代,主要用于书写公文和奏章。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清晰、结构规整,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5. 楷书:楷书起源于东晋时期,至今仍然广泛使用。

楷书的特点是笔画工整、结构平衡,书写规范且易于辨识。

6. 行书:行书是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过渡体,笔画流畅,书写迅速。

行书在书法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书法家常用的书写风格之一。

7. 草书:草书起源于东晋时期,书写流畅,笔画间有连续的衔接,形成特有的书写风格。

草书在艺术性和表现力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二、书体特点1. 甲骨文:甲骨文的笔画较为粗犷,线条刻画有力,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2. 金文:金文相比甲骨文更加规整,笔画逐渐细腻,线条流畅。

3. 篆书:篆书的笔画结构简练,角度多变,笔画末端常呈方形或圆形。

4. 隶书:隶书的笔画清晰、结构规整,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5. 楷书:楷书的笔画工整、结构平衡,书写规范且易于辨识。

6. 行书:行书的笔画流畅,书写迅速,字形稍显变化。

7. 草书:草书的笔画流畅,笔画间有连续的衔接,字形变形较大。

三、影响汉字书体的演变历程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发展演变,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变迁。

每一种书体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篆书作为秦汉时期的官方文字,体现了当时国家的统一和规范;楷书作为现代书写的主流,成为了文字传播的基础;行书和草书则在书法艺术中发挥着独特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

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

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汉字书体的起源,起源于商朝时期的商代甲骨文。

甲骨文的特点是形态古朴、简练,用于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主要记录祭祀、卜辞等文字。

二、金文金文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流行于西周至春秋时期。

金文的特点是笔画变粗,形态丰满,书写时使用铜器刻划而成。

金文的文字结构较为复杂,但整体上仍保留着甲骨文的古朴风格。

三、篆书篆书是中国古代书法演变的重要阶段,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

篆书的特点是笔画刚劲有力,形态方正,书写时使用篆刻刻划而成。

篆书的文字结构较为规整,注重平衡和谐。

四、隶书隶书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流行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瘦长,形态工整,书写时使用毛笔书写。

隶书的文字结构较为规范,注重笔画的连续和变化。

五、楷书楷书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流行于晋代至今。

楷书的特点是笔画平直,形态规整,书写时使用毛笔书写。

楷书的文字结构简洁明了,注重笔画的平稳和均衡。

六、行书行书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流行于唐代至今。

行书的特点是笔画流畅,形态活泼,书写时使用毛笔书写。

行书的文字结构简洁明了,注重笔画的连续和变化。

七、草书草书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流行于唐代至今。

草书的特点是笔画激荡,形态潇洒,书写时使用毛笔书写。

草书的文字结构简练灵动,注重笔画的速度和变化。

八、隶变隶变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流行于唐代至今。

隶变的特点是篆隶合一,形态独特,书写时使用毛笔书写。

隶变的文字结构多样灵活,注重笔画的变化和创新。

以上是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每一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与艺术成就。

从甲骨文的古朴到隶变的独特,汉字书体的演变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丰富多样性。

无论是古代的金文、篆书,还是现代的楷书、行书,每一种书体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美的结晶。

通过学习和欣赏汉字书体的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

书法演变过程顺序

书法演变过程顺序

书法演变过程顺序
中文书法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逐
渐形成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五种主要书体。

篆书是最早的一种中文书法,是商周时期刻写在兽骨或龟甲上的
文字。

篆书的特点是纹理硬挺、笔势方正,呈印章状。

篆书逐渐转化
为秦代的小篆,小篆的字形更加规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公认的统
一正书。

隶书是秦汉时期的一种书法,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具有高度的规
范性和美感。

隶书的笔画柔和圆润,又有轻重缓急之分,造型庄重美丽,是中国书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

楷书是隶书演变而来,始创于汉代末年。

楷书的字体端正秀美,
勾勒线条流畅自然,笔画精练而精致,是中文书法中最经典的一门艺
术形式。

行书是楷书的一种衍化,也是唐宋时期的一种书法。

行书书法书
写简捷,注重速度和流畅程度,笔画间错落有致,尤其注重以笔传情,是一种具有韵律美和自由感的书法艺术。

草书是中文书法中最具有个性特征、最自由、最具创造性的一种
书法。

草书形式多变,笔画波折跌宕,特别注重情感表现和艺术感染力。

草书是中国文化艺术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形式,具有丰富的变化性
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总之,中文书法历经悠久的演变过程,无不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审美风格。

书法艺术也一直扮演着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角色,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价值深受世人喜爱和推崇。

中国书法的历史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的历史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演变过程丰富多样。

从古代的甲骨文到现代的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中国书法在不同的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下面将按照历史的顺序,来探讨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古代的中国书法起源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用龟鳖甲壳和兽骨上刻划的文字,其书写工具为刻刀和铜针。

甲骨文书写的内容主要是卜辞和祭祀文献,因此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甲骨文书法的特点是线条稳重,笔画刚劲有力,结构简洁明快。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书法进入了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的书法主要表现为篆书。

篆书是古代印章上的文字形式,书写工具为篆刀。

篆书的特点是字形严谨刚正,笔画结构复杂,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装饰性。

在这一时期,篆书逐渐成为官方文字,被广泛应用于印章和铭文上。

随着篆书的流行,汉代书法逐渐发展出了新的字体,即隶书。

隶书是汉代的一种行书体,其特点是笔画繁多,结构严谨,书写流畅。

隶书的出现使书法的书写速度得到了大幅提升,成为官方文书和文献的主要书写形式。

随着隶书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这一时期,书法家王羲之以及他的弟子王献之等人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王羲之的书法以行草书为主,以自由、豪放的笔法为特点,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个人风格。

他的弟子王献之则在王羲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行草书,他的作品在笔法和结构上更加自由放松。

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巅峰时期。

唐代的书法主要有楷书、行书和草书三种字体。

楷书是一种规范的字体,笔画结构简洁,书写工整。

行书是一种草书与楷书的过渡字体,其特点是笔画连续流畅,书写速度较快。

草书则是一种自由、潇洒的字体,笔画纷乱、变化多端。

唐代书法家王羲之、怀素、颜真卿等人在书法艺术上各有特色,他们的作品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的典范。

宋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的书法主要有楷书、行书和草书三种字体。

宋代的书法追求工整、规范,注重笔画的结构和平衡。

书体演变历程及书体特点

书体演变历程及书体特点

书体演变历程及书体特点书体的演变历程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漫长且丰富的过程,历经了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的形成与发展。

下面是对主要书体演变历程及其特点的简介:1.甲骨文:-发展时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商朝晚期至西周初期。

-特点:刻在龟甲兽骨上,线条刚劲有力,形态朴拙,字形结构尚未完全规范化,反映了早期汉字的原始风貌。

2.金文(又称钟鼎文):-发展时期:主要流行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特点:铸刻在青铜器上,线条饱满圆润,结构逐渐规范,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图案美,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审美。

3.篆书:-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标准书体,由大篆简化演变而来。

-特点:线条均匀圆润,笔画工整严谨,结构整齐,布局均匀,奠定了汉字方块字的基本格局。

-大篆:指先秦时期各国的文字,如石鼓文、金文等,风格多样,字形较为繁复。

4.隶书:-发展时期:始于秦朝,成熟于汉代。

-特点:相较于篆书,隶书的笔画更趋于平直,结构趋于扁平,撇捺舒展,起收笔顿挫明显,字形更加简洁规整,易于书写和辨认,标志着汉字从古文字向今文字过渡的重要阶段。

5.楷书:-发展时期:始于汉末,成熟于魏晋南北朝,唐代达到巅峰。

-特点:楷书又称真书,字形端正,笔画清楚,结构严整,是现代汉字印刷体和日常书写的基础。

楷书中又有诸多流派,如欧体(欧阳询)、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等,各有其鲜明的艺术风格。

6.行书:-发展时期:源于东汉,成熟于魏晋。

-特点: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兼具楷书的规矩与草书的灵动。

行书笔画连绵,节奏流畅,书写快捷,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书体。

7.草书:-发展时期:起源较早,成熟于东汉末至魏晋。

-特点:草书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形式。

章草保留了一定的隶书痕迹,笔画简练,今草则笔画更加自由奔放,结构紧凑,而狂草则最为飘逸,笔势连绵起伏,艺术性极强,但识读难度较高。

金文小篆楷书隶书甲骨文按汉字演变过程排列

金文小篆楷书隶书甲骨文按汉字演变过程排列

金文小篆楷书隶书甲骨文按汉字演变过程排列金文、小篆、楷书、隶书和甲骨文是中华文化的五种经典书体,它们是由汉字在演化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

每个时期中的书法创作都是历史的见证,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今天对于历史的一种了解。

在演变过程中,汉字的书写方式和书体不断的演变,而这个不断的变迁,也是中华文化历史的一个缩影。

下面将按照汉字演变过程的顺序,简要介绍这五种传统书体的发展历程。

1.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源头,是商代晚期至西周初年,使用龟甲、兽骨等作为载体的一种文字风格。

甲骨文的书写方式直接反映着当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状态,是现存最早的汉字书法之一。

甲骨文的特色在于形态古朴,笔画较单一,且结构简洁。

专家认为甲骨文是汉字书法的源头,是其他书体的基础。

2. 金文金文是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的书法,是当时金属器物上常用的文字风格。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书写方式更加自由,字形也更加规则。

金文的特点在于各个笔画的长度和粗细关系十分重要,同时也突出了左右对称的特征。

3. 小篆小篆是秦代始用的书法,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标准化的字体,稳定性很强。

小篆包括“篆”和“小篆”两种形式,篆体印章所用,而小篆是具有语言表达意义的书写工具。

小篆在笔画结构和布局上更加规范和均衡,同时快速书写起来也十分方便。

4. 隶书隶书是汉代经典书法,是小篆发展而来的官方文书体。

隶书采用扁平直杆和“龙飞凤舞”的笔画组合,书写过程中注重文字之间的空间关系,同时也十分注重字形的规范。

隶书逐渐取代了小篆,成为当时官方文书的主要书写风格。

5. 楷书楷书在唐代逐渐形成,是一种平易近人、精益求精的书写方式。

楷书中笔画均匀、结构规整,每个笔画变化适度、协调有序,同时也注意了毛笔的压力和掌握力度的灵活变化。

楷书是中国现代书法的基础,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汉字书法体系之一。

总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传统汉字书法更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每一种字体都有着独特的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书法演变顺序

中国古代书法演变顺序

古代书画演变顺序大致如下:一、大篆演变为小篆和隶书大篆:大篆产生于战国晚期,通行于秦代至西汉前期,是秦统一文字之前,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古文字书体的总称。

狭义讲,大篆可视为中国文字的源头。

小篆:小篆由大篆演变而来。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秦相李斯牵头,针对晋系、齐系、楚系、秦系等主流古文字,展开了一场蔚为壮观的汉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统一文字书体,即小篆,也称秦篆。

大篆和小篆统称为篆书。

隶书: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因为书写速度的需要,大篆中部分圆转弯曲的笔画,变为平直波磔形状,隶书应运而生。

隶书萌芽于战国晚期,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特别强调:隶书同样由大篆演变而来,并非在小篆之后。

如果说代表官方的小篆,是中国古文字的终结,那么,产生于民间的秦隶,则是中国今文字的鼻祖。

二、隶书演变为章草,进而发展为今草和狂草草即草率,草书可简单理解为汉字的草率写法。

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是草书的最大特点。

按发展先后,草书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

章草:章草形成于西汉中期,东汉时广泛流传。

章草直接从隶书的草率写法演变而来,但还未完全从隶书中脱离出来,还具有很强的隶书意味。

今草:草书经东汉张芝的进一步发展,大约魏晋时期,章草摆脱隶书痕迹,笔画连带增多,形成今草。

狂草:唐代,草书得到迅猛发展,张旭、怀素将草书推向巅峰,因书写风格狂放不羁,故称为狂草。

三、行书和楷书行书:行书分为行草和行楷,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书体,萌生于东汉后期,成熟于魏晋。

因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影响,加之兼具适用性和艺术性的特点,使得行书在其它书体彼消此涨中保持长青不衰。

楷书:广义理解,楷书包括小篆和隶书。

一般认为,楷书即横平竖直的方块汉字,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魏晋楷书:以“钟王”为代表,风格秀丽、端庄、典雅、流美。

2.碑刻楷书:以魏碑为代表,风格壮美、雄强、拙朴、刚健。

3.唐代楷书:以“欧、颜、柳”等为代表,法度严谨、风格多样、蔚为壮观。

汉字演变过程

汉字演变过程

汉字演变过程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殷商)(周) (魏普) (汉)(秦)草书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甲骨文: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因刻在乌龟甲壳和牛的肩胛骨上,故称"甲骨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气候,习尚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先后出土约14万片,单字总数约4500个,可认者约1700字.甲骨文是现在汉字的"祖先",距今约3000多年,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即从那时开始.小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一连串的改革;其中,统一文字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策.统一后的字称为小篆.此种书体上承东周时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会融各地书风而成,为中国第一次统一之字体,居书史转变之关键.秦文是在"金文","籀文"(大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书体,故秦文又称"秦篆",后人又用"小篆"称之,以与"大篆"区别.秦代刻石保存小篆书迹稍多,但仍算少,以秦始皇所立诸石最为重要,琅邪台,泰山原石及拓本残存,则最能见其真相.一些刻在秦代度量衡上的文字,则体现出自然朴实的风格.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隶书在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划,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楷书: 中国东汉(25--220)末年,一种新的汉字字体:楷书出现了.楷书: 楷书笔划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直至今天,楷书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草书与行书 : 古代的中国人还创造出了两种可以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和行书.草书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种.图为用章草书写的汉木简.。

中国浙江的"兰亭碑亭"是个有名的地方,当年,王羲之在这里写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
答案
最佳答案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 (周) (秦) (汉)(魏晋)草书

汉字的来历和演变
答案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 了。关于汉字起源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 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通常我们说中 华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 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 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 19世纪后期,在河南安阳,农民在耕地时偶尔发现了甲骨的碎片,他们把这些甲骨 作为龙骨卖到药房。1899年,古文字学家刘鄂在别人所服的中药中,发现了这种上面刻有 古文字的甲骨,便开始了收集研究工作。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在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 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因为那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 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 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甲骨文。 甲骨上的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 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 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 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 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 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金文 继甲骨文之后出现的 汉字书体就是金文。由于这种文字多铸于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 文。至今所见最早有铭文的青铜器,为商代中期以后之物,铭文都很简单,文字书体近似 于甲骨文。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铜器铭文。金文还载于各种彝器、乐器、兵器、度量 衡器、铸币、铜镜和金属印章之上。其中以彝器之上载文数量最多。各种器物上的文字, 较之甲骨文长且完整,字数少者数十字,多者数百字。例如西周前期的大盂鼎就载字二百 九十一个。 大篆和小篆 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小篆 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 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隶书 隶书 始为秦朝程邈所作。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因得罪于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阳狱中。他在狱 中苦心凝思十年,损益小篆,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御史。 当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务多端,文书日繁,记录事务单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 种比小篆更为省简、规范的文字,以便于书写和镌刻。由于当时改简小篆为社会急需,势 在必行,致使隶书这一比小篆规范得多的新的字体应运而生,得以面世。 楷书 楷书,又

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

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

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一、篆书篆书是汉字书体的最早形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篆书笔画简练,线条刚劲有力,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篆书常用于刻印印章,是古代文人的重要书写方式。

二、隶书隶书是汉字书体的第二个阶段,出现在秦朝。

隶书笔画规整,清晰易辨,适用于大规模书写,成为官方文书和文件的书写体。

隶书是篆书的演变形式,保留了篆书的特点,但更加规范和工整。

三、楷书楷书是汉字书体的发展阶段,出现在东汉时期。

楷书笔画平稳流畅,结构均衡,成为书写的主流形式。

楷书是隶书的演变形式,去除了隶书的繁复笔画,更加简洁明了。

楷书被广泛应用于书法和印刷。

四、行书行书是汉字书体的后续阶段,出现在唐朝。

行书笔画激励流畅,书写速度较快,给人以奔放豪放之感。

行书是楷书的演变形式,书写时常有连笔和变形,给人以活泼自由之感。

行书在书法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

五、草书草书是汉字书体的最后阶段,出现在晚唐时期。

草书笔画奔放自由,形似草木丛生,给人以狂放不羁之感。

草书是行书的演变形式,书写时常有省略和变形,极富创造力。

草书在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六、今字体今字体是汉字书体的现代形式,是在传统书体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

今字体保留了传统书体的特点,同时结合了现代审美和印刷技术的要求,更加规范、简洁和易读。

今字体广泛应用于印刷、出版和电子媒体等领域。

总结: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是由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到今字体。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艺术魅力,体现了汉字书体的丰富多样性和演变发展的历程。

这些书体不仅是文字的书写方式,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小知识:文字的发展和规范(图文)中国的文字,刚产生时,都是按实物摹写的,即平常所说的图画文字或象形文字。

所摹写的,都是人眼所能见到的实物,与绘画颇似。

但这样的文字,为数不多,满足不了人们表达思想、传播信息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日益复杂,象形文字逐渐向符号化发展、演变,记录和传播信息的文字也日益增多,原有的、为数不多的象形文字已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导致文字向指事、会意、转注、形声、假借,即所谓“六书”发展、演进。

这样,文字的数量大增,可以完整地表达人们的思想了。

一、汉字的构成中国的文字,大约由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六种文字组成。

这六种文字,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六书”,是古代文字学学者分析汉字构造及其使用归纳出来的组成全部汉字的六种条例。

中国文字创造之初,与埃及相同,都是由图画、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

但其进化情况却与埃及有别。

几千年来,中国文字的演化、进展,始终维持着原始的绘画或符号内容,是沿着原始的、文字诞生时所创的路径前进的。

只是在形成更多文字时,在原有文字构成的基础上,加以种种组合,以求形成更多的文字,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图3-5 甲古文构造例图汉字的构成极其巧妙,记住字形和字义亦不觉困难。

战国时期,从构字理论上,把汉字归纳为“六书”。

这作为构字方法的“六书”是:1.象形这种构字方法,是指字的形状是仿照事物的形状书写而成的,即所谓“摹书实物之形而为之”。

因此,象形文字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就是模仿日、月、山、水之形书写并逐渐演化而来的(参见图3-5)。

而这日、月、山、水的象形字,仍保留着原始的绘画特徵,反映着自然界这四种实物的真实形象。

2.指事“指事”这种构字方法,是用文字来反映事物的真实状况的,即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

因此,用这种方法构成的汉字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如人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

3.形声“形声”文字,由形、声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表形,另一部分表声。

例如,“河”、“湖”二字,均以“水”为形,字义与水有关;而后半字的“可”“胡”,则与读音相同或相近。

4.会意“会意”字的构成原则,是将两个原有字的字义联系起来而派生出来一个新的字义,从而产生一个新字。

即“会合人的意思也”。

如“人”字和“言”字合并成“信”字,意思是言而有信;八(古义为违背,当背讲)字和◆字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公”字,意思是“背私为公”。

类似信、公这种字,均属会意字。

5.转注“转注”的含义在于用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意而不同形。

例如“考”、“老”二字,古时考可作“长寿”讲,“老”、“考”相通,意义一致,即所谓“老者考也,考者老也”。

古诗《大雅·??朴》云:“周王寿考。

”苏轼《屈原塔诗》有“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一语。

其中的“考”皆“老”意。

故这类字称为转注字。

6.假借“假借”字,简言之,即一字两用。

原来本无此字,然而有些新的意义又无字表达,于是就把这种新的尚无字可以表达的意义赋与一个原有的字,即所谓“本无此字,依其托事”。

如借用当小麦(古意)讲的“来”字,作来往的“来”;借当毛皮讲的“求”字,作请求的“求”即是。

汉字构成的“六书”之说,是古代文字学学者对汉字构成进行分析、归纳出来的字学理论。

它所包含的汉字及其构成方法,是在文字发展史上长期实践中逐渐演化而成的,不会是哪一个人独立创造的。

至于“六书”之说本身,其分类法和所举例证,尚有不少欠妥之处,历代文字学家有不少分歧意见和评注。

本书为印刷史书,对此仅从与印刷相关的、中国文字的产生与发展角度概要介绍,了解其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二、汉字的发展和规范中国文字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漫长的岁月。

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为书写、雕刻,乃至印刷术的发明与完善,创造了便利而规范的有利条件。

就其整个文字史而论,今天的汉字,是经过多次变革逐渐演变而来的。

图3-6 汉字演变举例汉字从诞生到规范,大致说来,主要经历了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图3-6)。

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

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

这其间,自有许许多多似篆非篆、似隶非隶、似楷非楷的字在流行、在使用。

周宣王的史官史籀对文字进行整理,诞生了大篆,但在春秋战国这段时间,各种文字并存;秦朝丞相李斯创制“小篆”不久,隶字即开始萌生;从隶书到楷书,其间也有各式各样、包括行书在内的字体出现。

总的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此后,虽有行书、草书,以及为适应印刷制版和阅读方便之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印刷字体──宋体之出现,但这都是为了书写或印刷上的方便而产生的已趋于工整、规范的隶、楷之变种,并无多大实质性变异。

下面就其演进过程,择其要者简介之。

1.古文“古文”有广义、狭义二解,分类也比较含糊。

就广义而言,古文是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古文则不包含大篆,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

客观上,秦统一文字之前,中国的汉字,从字体、应用角度讲,还是比较混乱的。

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文字发展到周朝,周宣王时(公元前九世纪)的史官史籀,曾对古文进行过一次整理,其结果是产生了“籀书”,世称“大篆”。

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将自成体系的“大篆”裁出,单作介绍。

2.大篆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

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它始变古文,别创新体,以趋简便。

着有《大篆》十五篇。

大篆是相对于小篆而言的。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

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

“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

今其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

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3.小篆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其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

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

于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

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而名之(图3-7)。

图3-7 小篆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

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4.隶书“隶书”始为秦朝程邈所作。

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因得罪于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阳狱中。

他在狱中苦心覃思十年,损益小篆,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

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御史。

当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务多端,文书日繁,记录事务单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种比小篆更为省简、规范的文字,以便于书写和镌刻。

由于当时改简小篆为社会亟需,势在必行,致使隶书这一比小篆规范得多的新的字体应运而生,得以面世。

今人心目中的隶书,一般是指那种有波磔的、一横一捺都拖着刻刀一样的长长的尾巴的隶字。

其实这只是隶字中的一种。

隶书并非以波磔为唯一的特徵。

隶书从出现到成熟,有着一段较长时间的演变过程,种类也多有不同。

一般说来,普通称作隶书的,主要有秦隶和汉隶。

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

人们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

“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归于整齐、规范,转化而来的。

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遒美、成熟,为人们喜爱而又得到长期使用之文字了(图3-8)。

3-8 隶书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线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棱角变成有棱角,这就大大方便了书写和镌刻。

在文字演变史上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关键性的阶梯,于中国文字的规范、定型,至关重要。

中国的文字,在秦朝、汉初,短短数十年间,从大篆到小篆,又从小篆演变成隶书,发生了重大变化。

演变之速、过程之短、变化之大、意义之深远,古今中外,实属罕见。

何以如此?这就不能不归功于“社会需求”这一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提供的“推动”作用了。

人们常说,社会安定,百业俱兴。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对文字的需求是急迫的。

为了求速、求易,以满足日益繁杂的政务上的需要,规划、改简文字,势在必然。

中国的文字,经过隶变之后,字的形、式、笔画和构成,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字的数量也急剧增加,结构组成上已超出“六书”范围。

从此,除少数文字外,识字主要靠死记硬背。

由于字数繁多,学记也比较困难。

图3-9 楷书隶书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到了汉末魏初(公元三世纪初期),又出现了“真书”。

真书又名“正书”、“今隶”(以区别于汉隶),是一种通行到现在的、人们最熟悉的“楷书”。

5.楷书“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图3-9)。

楷书之“楷”者,法也,式也,模也。

草书之名出于草率、草稿,楷书之名则反之。

虽然篆书和隶书也有草写者,以此而论,其工整者亦可谓之为“楷”,但这里所说的楷书,是指自成一体、现在通用着的“楷书”而言,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

图3-10 钟繇楷书关于楷书的首创者,众说不一。

因为自魏、晋、南北朝,几百年来的文字,是隶书中的八分与楷书笔意错杂时期。

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由东汉王次仲所创。

现存实物中,只有魏钟繇的“贺克捷表”的法度可称为楷书之祖。

钟繇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楷书书法家(图3-10)。

这里我们仍沿用这一通常的说法。

今天的楷书,其笔画端庄,波磔势少,是由:1古隶之方正,2八分之遒美,3章草之简捷等脱化、演变而来的(注:章草指“用于章程文书之上者”,是由八分隶再简约其点画,以便于书写之字体)。

从三国时期钟繇作“楷书”起,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而为世人所喜爱。

图3-11 行书6.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也可称其为字体)。

张怀??《书断》有云:“行书者,乃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变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称之‘行书’,刘德升即行书之祖也”。

《宣和书谱》说:“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之间行书有焉,于是,兼真则谓之真行,兼草则谓之行草。

”可见行书不同于隶、楷(图3-11),它的流动程度(指运用联绵笔的多少)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

因此,自晋迄今,行书用处最大,用得最广,一般性书写几乎均用之。

7.草书“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

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图3-11)。

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

今草字中的大部分均章草或行书趋于简捷者(图3-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