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史知识点整理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 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史上超全的高中生物学史整理,还不赶快收藏!
史上超全的高中生物学史整理,还不赶快收藏!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第10页)1、维萨里:比利时人,从人体解剖入手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比夏:法国人,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一一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3、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4、列文虎克:荷兰著名磨镜技师,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等活细胞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5、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838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6、耐格里:德国人,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7、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858年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蛋白质的探索历程1、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三、细胞结构的探索历程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一一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四、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第65页)1、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超全高中生物学史汇总你都复习到了吗(附电子文档)
超全高中生物学史汇总你都复习到了吗(附电子文档)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核心任务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并在《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七点中提出“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可见生物学史的内容
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对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的超全汇总,希望对你有所
帮助哦~
一、细胞学说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P10)
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
意义是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
统一性。
2.细胞世界探微三例(必修一P51)
二、生物膜结构
1.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P65)
2.通道蛋白的研究(必修一P74)
三、酶本质的探索历程(必修一P81)
四、光合作用(必修一P101)
五、遗传学(必修二)
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必修二)
七、稳态调节(必修三P8)
八、激素调节(必修三P23)
九、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必修三P46)
十、种群和群落(必修三)。
高中生物学史整理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第10页)1、维萨里:比利时人,从人体解剖入手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比夏:法国人,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3、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4、列文虎克:荷兰著名磨镜技师,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等活细胞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5、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838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6、耐格里:德国人,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7、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858 年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蛋白质的探索历程1、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三、细胞结构的探索历程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四、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第65页)1、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一、细胞学说:维萨里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指出器官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
罗伯特·虎克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
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微细结构。
施莱登&施旺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了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提出“细胞学说”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修正“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二、细胞世界探微三例克劳德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德迪夫发现某种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酶得以释放。
这层膜经其他科学家证实存在,并命名此细胞器为“溶酶体”。
帕拉德发现了核糖体、线粒体的结构,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同位素示踪)。
上述事例说明: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
三、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欧文顿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其中脂溶性物质比非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膜。
由此提出膜是脂质组成的。
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细胞中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罗伯特森提出所有生物膜均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描述生物膜为“静态统一结构”。
桑格、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四、酶的本质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李比希提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母菌死亡并被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证实酵母菌中存在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之为“酿酶”。
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切赫、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五、光合作用萨克斯在法国科学家首次分离出叶绿素后发现叶绿素集中在一个更小的结构中,后来人们称之为“叶绿体”。
普利斯特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但忽略了光对植物更新空气的作用。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与蛋白质、脂质、糖类
的加工、运输有关
蛋白质的运输、加工、
细胞分泌、细胞壁形成
溶酶体 核、酶
蛋白质
动物细胞 低等植物细胞
无膜
细胞内消化 合成蛋白质
与有丝分裂有关
1.14 细胞有丝分裂中核内 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变化规律
间期
前期
中期
DNA 含量
2a—→4a
颜色反应 砖红色 桔黄色(红色) 紫色 蓝色
1.10 选择透过性膜的特点
自由通过 水
选择透过性膜的特点
三个通过
可以通过 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
不能通过 其它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
1.11 细胞膜的物质交换功能
自由扩散
离子、小分子
亲脂小分子
高浓度——→低浓度
膜
不消耗细胞能量(ATP) 的
离子、不亲脂小分子
化学元素
微量元素
非必需元素
无害元素 有害元素
Fe、Mn、B、Zn、Cu、Mo 等 Al、Si 等 Pb、Hg 等
1.2 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
C、H、O、N 四种元素含量最多
不同种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
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元素含量差异很大
1.3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4 细统胞一中性 的化合物组一成生览物表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
分裂方式 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
①组成细胞和生物体
C、H、O、N、S
②调节代谢(激素)
(Fe、Cu、P、Mo……) ③催化化学反应(酶)
④运输、免疫、识别等
①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C、H、O、N、P
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科学史整理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第10页)1、维萨里:比利时人,从人体解剖入手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比夏:法国人,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3、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4、列文虎克:荷兰著名磨镜技师,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等活细胞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5、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838 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6、耐格里:德国人,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7、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858 年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蛋白质的探索历程1、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 年努力,终于在1953 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三、细胞结构的探索历程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四、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第65页)1、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高中生物科学历史知识点
高中生物科学历史知识点高中生物科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现代生物学的起源通常被认为是在19世纪。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历史知识点:1. 古代生物学: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并研究了它们的生理和行为。
2.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等艺术家和科学家开始对人体解剖学进行详细研究,这为后来的生物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显微镜的发明: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使得生物学家能够观察到细胞和其他微观结构,这标志着细胞学和微生物学的诞生。
4. 林奈分类系统:18世纪,瑞典自然学者林奈发展了一种生物分类系统,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5. 进化论的提出:19世纪,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自然选择和进化论的概念,这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起源的理解。
6. 遗传学的发展:20世纪初,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被重新发现,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
随后,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进一步推动了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7. 生物技术的进步: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生物技术的发展,如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使得科学家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确度修改生物体的基因。
8. 现代生物科学的多元化:随着研究的深入,生物学已经扩展到多个子领域,包括生态学、神经科学、生物信息学等,这些领域都在不断推动生物学的边界。
9. 生物伦理问题: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如基因编辑的道德界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这些问题在当代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10. 全球合作与挑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生物学家们面临着诸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新出现的传染病等全球性挑战,需要国际合作来寻找解决方案。
这些知识点概述了高中生物科学历史的主要发展脉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来理解生物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史上最全144条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史上最全144条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进入高中,我们要深入学习生物知识,下面小编整理了144条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列表,下面请跟小编一起来学习下吧!史上最全144条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列表1、生物的基本特性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新陈代谢作用应激性2、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和变异。
3、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和影响环境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中都有蛋白质和核酸。
4、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5、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6、新陈代谢是活细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7、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8、生物学发展三阶段:描述性生物学、实验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学说》——为研究生物的结构、生理、生殖和发育奠定了基础。
9、《物种起源》——推动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10、孟德尔;DNA双螺旋结构。
11、生物科学发展生物工程、医药、农业、能源开发与环保疫苗制造——核心:基因工程。
12、抗虫棉;石油草;超级菌生命的物质基础。
13、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14、化学元素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15、分类:大量元素、微量元素。
16、化合物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17、化学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18、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
19、化合物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
20、水——自由水、结合水。
21、无机盐的离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22、糖类——单糖、二糖、多糖。
23、脂质——脂肪、类脂、固醇。
24、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可以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细胞。
25、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细胞形态、功能。
26、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也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27、脂肪是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减少身体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减少内脏摩擦,缓冲外界压力。
28、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生物学史高中总结2023
生物学史高中总结2023引言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一支,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奥秘。
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起源、进化和功能,还可以应用于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
在高中生物学的学习中,我们深入学习了生物学的基础概念、实验方法以及重要的科学发现。
本文将对高中生物学史进行总结,回顾我们在这一学科中所学到的重要内容。
约翰逊提出生物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生物学的两个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生命?生命是如何进化的?这个问题由英国科学家约翰逊于1859年提出。
约翰逊认为生命是由细胞组成的,并提出了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认为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由细胞所引起的,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达尔文的进化论生物学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是达尔文的进化论。
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
根据达尔文的观点,物种是通过自然选择和适应环境而逐渐进化的。
这个理论提供了一个解释物种起源和多样性的框架,对后来的生物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遗传学的发展遗传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个体之间遗传性状传递的规律。
在高中生物学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遗传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包括孟德尔的遗传实验、核酸的发现以及遗传密码的解读等。
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他通过对豌豆花的杂交实验,发现了一些遗传规律,例如隐性和显性基因、遗传等位基因的概念等。
孟德尔的实验为遗传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核酸的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遗传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20世纪50年代,华生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结构,揭示了遗传信息的存储和传递机制。
这一发现为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奠定了基础。
遗传密码的解读遗传密码是DNA中遗传信息的翻译规则,它将核酸序列转化为蛋白质序列。
在高中的生物学学习中,我们了解了遗传密码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解读DNA序列和翻译成蛋白质。
这项工作的背后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努力,在20世纪60年代末,遗传密码的主要细节得以揭示,进一步深化了对遗传学的理解。
2022-2023高考生物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知识归纳总结
2022-2023高考生物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知识归纳总结本文旨在为2022-2023高考生物考生提供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知识的归纳总结。
古代生物学- 古希腊人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生命的分类法和观念,认为生命可分为植物界和动物界。
- 古希腊科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四体液说”,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四种体液的平衡有关。
- 古代中国的神农氏提出了《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植物的药用价值。
进化论的诞生- 达尔文提出了生物的进化论。
他通过考察鸟嘴和鸟的食物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然选择的概念。
- 孟德尔发现了基因的存在和遗传规律,为进化论提供了遗传学的支持。
- 摩尔根和丹尼尔斯发现了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基础。
生态学的兴起- 生态学关注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学家亚当斯提出了“人类对自然的侵蚀是现代文明的病态表现”的观点。
- 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学科。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为生物的基因构成和遗传信息的传递提供了理论基础。
- 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的出现让人们可以对生物进行基因改造,这有望为人类治疗一些疾病带来希望。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丰富程度。
生物多样性遭到了越来越多的威胁,因此人们开始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 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是第一个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的国际条约。
- 人们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植树造林等方式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总结生物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生物现象被揭示,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不断加深。
希望本文能够为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提供帮助。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高中生物科学史是一个涵盖了许多重要生物学概念和理论的时期。
以下是对一些关键事件和人物的简要总结:1. 古典生物学时期:-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他对动物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许多关于生物学的初步理论。
2. 文艺复兴时期:- 达芬奇:他的解剖学研究为生物学带来了新的视角。
3. 17世纪:- 列文虎克:他发明了显微镜,并观察到了微生物,从而开启了微观生物学的时代。
4. 18世纪:- 卡尔·林奈:他建立了现代生物分类系统,并提出了“双名法”来命名生物。
5. 19世纪:- 查尔斯·达尔文:他提出了自然选择的理论,为进化论奠定了基础。
- 格雷戈·门德尔:他是遗传学的奠基人,提出了遗传定律。
6. 20世纪:- 沃森和克里克:他们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为分子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 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她在遗传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转座子( transposons)的研究上。
-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简·布罗德本特和罗莎琳德·富兰克林:他们对烟草花叶病毒的研究为理解病毒和基因复制提供了基础。
- 乔治·比德尔和爱德华·塔特姆:他们发现了基因表达的调节机制。
- 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他们提出了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在细胞中的流动方向。
- 汉斯·克雷布斯、卡尔·科里和格特鲁德·埃利恩:他们发现了尿素循环和柠檬酸循环,对理解生物代谢有重要意义。
- 埃弗里、麦克劳德和麦卡蒂:他们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她独立于其他科学家发现了转座子,这为理解基因重组和进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7. 21世纪:- 克雷格·文特尔和詹妮弗·杜德纳:他们开创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为基因治疗和生物技术的进步打开了新的大门。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高中生物学史是一个涵盖了众多重要生物学概念、理论和发现的知识领域。
以下是对高中生物学史的一些重要方面的总结和归纳:1.细胞的发现与探究:•显微镜的发明:最早的显微镜由荷兰眼镜商汉斯·利伯于1600年左右制造,但其设计并未公开。
•细胞的发现: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在1665年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首次观察到了细胞。
2.进化论的提出与发展:•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查尔斯·达尔文在1859年的《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自然选择的进化理论。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用进废退的进化理论,认为生物通过使用或不使用某器官来改变其特征。
3.遗传定律的发现:•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奥地利植物学家格雷戈·门德尔在1865年提出了遗传定律,即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
4.DNA的发现与功能:•DNA的发现:英国生物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和美国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在1953年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DNA的功能:DNA携带遗传信息,通过复制传递给下一代,并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5.酶的发现与作用:•酶的发现: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最早由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在1900年发现。
•酶的作用:酶可以加速化学反应的速率而不改变反应的总能量变化,对于生物体的代谢至关重要。
6.光合作用的探究:•光合作用的发现: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最早由荷兰植物学家詹·英根豪斯在1770年发现。
•光合作用的机理:光合作用涉及到多个步骤和酶的作用,最终产生葡萄糖和氧气。
7.细胞呼吸的探究:•细胞呼吸的发现:细胞呼吸是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其最早的理论是由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在1897年提出。
•细胞呼吸的机理:细胞呼吸涉及到多个步骤和酶的作用,最终产生能量。
(完整版)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最新整理)
第一单元 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细胞中的化合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生物膜系统和细胞工程)
1.1 化学元素与生物体的关系
必需元素
大量元素
C、H、 O、N、 P、S、 K、Ca、 Mg
最基本元素:C 基本元素:C、H、O、N 主要元素:C、H、O、N、P、S
设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 m, 构成蛋白质的肽链条数为 n,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a, 蛋白质中的肽键个数为 x,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y, 控制蛋白质的基因的最少碱基对数为 r,
则 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为 x m n ……………………………………①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y ma 18x …………………………………………②
环境因素突变 病原体入侵
正常生命需要
第7页
动物变态 蝌蚪尾部消失 花儿凋谢 花瓣凋萎 极体消失 大部分淋巴细胞死亡
1.25 生物膜与生物膜系统
组成细胞的膜的总称
概念
结构上的联系
生物膜
功能上的联系
化学组成相似
基本结构相同
直接联系
核外膜——内质网膜——胞膜 内质网膜——线粒体外膜(或相依)
间接联系 内质网膜—膜泡—高尔基体膜—膜泡—胞膜
动物细胞 低等植物细胞
膜结构 双层膜
单层膜 无膜
主要功能 能 有氧呼吸的 量 主要场所 代
光合作用 谢 与蛋白质、脂质、糖类 的加工、运输有关 蛋白质的运输、加工、 细胞分泌、细胞壁形成 细胞内消化 合成蛋白质
与有丝分裂有关
1.14 细胞有丝分裂中核内 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变化规律
间期
前期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化学元素
微量元素
非必需元素
无害元素 有害元素
Fe、Mn、B、Zn、Cu、Mo 等 Al、Si 等 Pb、Hg 等
1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1.2 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
不同种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
C、H、O、N 四种元素含量最多 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元素含量差异很大
1.3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②调节代谢(激素)
结合蛋白(如糖蛋白) (Fe、Cu、P、Mo……) ③催化化学反应(酶)
④运输、免疫、识别等
核酸
DNA RNA
①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C、H、O、N、P
②控制生物性状
③催化化学反应(RNA 类酶)
1.5 蛋白质的相关计算
4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设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 m,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统一性 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
2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无机自然界中含量差异很大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1.4 细胞中的化合物一览表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化合物
分类
水
无机盐
糖类
单糖 二糖
元素组成 C、H、O
主要生理功能 ①组成细胞 ②维持细胞形态 ③运输物质 ④提供反应场所 ⑤参与化学反应 ⑥维持生物大分子功能 ⑦调节渗透压 ①构成化合物(Fe、Mg) ②组成细胞(如骨细胞) ③参与化学反应 ④维持细胞和内环境的渗透压) ①供能(淀粉、糖元、葡萄糖等) ②组成核酸(核糖、脱氧核糖)
核糖核苷
1.8 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特点及多样性的原因
名称 多糖 蛋白质
基本单位
化学通式
高中新人教版生物学教学科学史归类
高中新人教版生物学教学科学史整理必修一《分子与细胞》(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①维萨里:通过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②比夏:经过对器官的解剖观察,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③罗伯特·胡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④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细胞。
⑤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如细胞壁和细胞质。
⑥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⑦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⑧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流动镶嵌模型的建立过程①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实验——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②戈特和格伦德尔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是双层的。
③丹尼利和戴维森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已知油脂滴表面如果吸附有蛋白质成分则表面张力会降低,因此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有蛋白质。
④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将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⑤科学家通过荧光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⑥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⑦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证实了水通道蛋白的存在。
⑧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蛋白的立体结构。
(3)酶的发现过程①斯帕兰札尼: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②巴斯德——酿酒中的发酵是由酵母菌细胞的存在所致(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不可能变成酒精)。
③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④毕希纳——将酵母菌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⑤萨姆纳——提取出脲酶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⑥切赫和奥尔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生物高一科学史实知识点
生物高一科学史实知识点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通过对生命现象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向我们揭示了有关生物的许多真相和历史。
在高一生物学课程中,我们将学习一些生物科学史实的知识点,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其中一部分内容。
1. 人类DNA的发现DNA(脱氧核糖核酸)是构成生物遗传物质的分子。
1953年,生物学家Watson和Crick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一发现被认为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进一步研究,人类的基因组也被解析,并揭示了许多与遗传性疾病和个体差异相关的信息。
2. 进化理论进化理论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基石。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提出的自然选择理论,解释了物种的起源和多样性,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
现代技术的进步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进化过程,例如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等机制,以及群体遗传变异和适应性优势的作用。
3. 细胞理论细胞理论是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细胞理论认为,所有生物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19世纪末,细菌学家和生物学家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细胞结构,建立了细胞学的基础知识。
现代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并研究细胞内的生物分子和信号传导网络。
4. 基因的遗传性基因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格里戈尔·孟德尔通过研究豌豆植物的遗传特征,提出了遗传规律。
他的实验揭示了基因的隐性和显性特征的传递机制,并为后来的基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我们逐渐了解了基因的结构、功能和调控。
5. 克隆技术克隆技术是一种用于生物体复制与繁殖的技术。
从动物克隆的成功到基因编辑的突破,克隆技术在生物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克隆技术,我们可以复制出与原始生物完全相同的个体,从而为遗传学和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可能性。
6. 疾病的发现与控制生物学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研究和控制疾病。
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例如发现许多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以及开发相应的疫苗和抗生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学史知识点整理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第10页)1、维萨里:比利时人,从人体解剖入手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比夏:法国人,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3、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4、列文虎克:荷兰著名磨镜技师,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等活细胞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5、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838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6、耐格里:德国人,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7、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858 年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蛋白质的探索历程1、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三、细胞结构的探索历程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四、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第65页)1、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并分析其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年,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脂质是双层的。
4、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模型)。
5、1970年,科学家通过荧光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7、1988 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8、1998 年美国科学家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
五、酶的发现史(必修一第78页、第81页)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
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他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5、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
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6、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六、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必修一第100页、第101页)1、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但是他没有发现光在植物更新空气中的作用。
2、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J.Ingenhousz)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但不了解植物吸收和释放的究竟是什么。
3、1817 年,两位法国科学家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
4、1845年,德国的梅耶,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6、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利用好氧细菌和水绵进行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并发现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红光和蓝紫光。
7、1939年,美国的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8、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卡尔文及其合作者用小球藻做实验,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14C标记CO2追踪,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附:1958 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部分细胞,放入植物激素、无机盐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这些细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长,形成细胞团块——根、茎、叶——植株。
七、遗传基本规律的发现史(必修二第2—33页)1、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
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假说—演绎法)(★)。
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但未引起任何反响。
2、1900年,三位科学家重新发现孟德尔的工作,人们开始认识到孟德尔提出的理论的重要意义。
3、1909年,丹麦植物学家约翰逊,1909年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4、德国动物学家魏斯曼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5、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1903年他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细胞形成过程,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
(类比推理法)(★)6、英国科学家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假说—演绎法)(★),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摩尔根被称为染色体遗传理论的奠基人,他还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律,人们称之为遗传第三定律。
7、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八、遗传物质的发现史(★)(必修二第42页)1、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用小鼠为实验材料,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提出: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3、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同位素标记法,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再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4、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
——所以说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九、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的发现史(必修二第47页)1、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为沃森和克里克提供了DNA的X射线衍射物图谱。
2、查哥夫,发现DNA分子中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为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3、1953年,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模型构建法)。
(★)之后不久,又发表了另一篇论文,提出了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假说。
4、1958年,科学家利用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标记法,实验证实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5、1957年克里克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提出中心法则。
6、尼伦伯格和马太成功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
十、育种相关:袁隆平他是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第一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十一、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史(必修二第110页)1、拉马克,法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先驱。
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达尔文,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
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在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书中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
他创立的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它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3、美国人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了“收割理论”来说明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
十二、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发现(必修三第8页)1、贝尔纳,法国人,,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1857年,他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两个环境——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和整个有机体生活的外环境。
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2、坎农,美国人,生理学家。
1926年,他提出了“稳态”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并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十三、促胰液素的发现(必修三第23页)1、沃泰默,法国人,生理学家。
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
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
2、斯他林和贝利斯,在小肠黏膜提取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
3、巴甫洛夫:俄国人,生理学家,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他和他的学生们随后也得出斯他林和贝利斯结论。
1891年开始研究消化生理,在“海登海因小胃”基础上,他制成了保留神经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并创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实验方法,揭示了消化系统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
为此,他荣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世纪初,他的研究重点转到高级神经活动方面,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