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名词解释简答

合集下载

地理名词解释

地理名词解释

地理名词解释地理名词解释1. 地球: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距离太阳约1.496亿公里,具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条件,是人类居住的地方。

2. 大洲:大洲是指地球表面上被水体(例如海洋)分割成的较大陆地,主要包括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等。

3. 国家:国家是指一个独立的、具有主权的政治实体,由一定的领土、人民和政府组成,具备自主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

4. 城市:城市是人类集中居住和进行经济、文化活动的地区,具备相对较高的人口密度、较发达的经济和基础设施。

5. 山脉:山脉是地球表面上具有一定高度和连续性的山地系统,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山峰组成,常常起到屏障和屏蔽作用。

6. 河流:河流是地表水体中的一种,是由降水、融雪或地下水形成的一条自然水道,具有一定的水流量和运动能力。

7. 湖泊:湖泊是地球表面上的静态水体,由降水、融雪、地下水或河流注入形成,是地球上主要的淡水资源之一。

8. 海洋:海洋是地球表面上的广大水域,占地球表面面积的绝大部分,分为大洋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等主要海洋。

9.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力量引发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和洪水等,会给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重大破坏。

10. 气候:气候是地球某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的总体表现,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向、风力和日照等因素。

11. 人口:人口是指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居民数量,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产生影响。

12. 文化:文化是指一定地区或群体所创造和传承的思想、观念、价值观、艺术、语言、宗教等非物质文明的总和。

13.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各种生物类群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14.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5.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引入大气、水体和土壤中有害物质,导致环境品质下降和生态系统受损的现象。

地理学名词解释(全)

地理学名词解释(全)

地理学名词解释(全)1. 地理学 (Geography): 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

主要关注地球的物理特征、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和其相互关系。

2. 自然地理学 (Physical Geography): 研究地球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循环、生态系统等。

3. 人文地理学 (Human Geography): 研究人类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人口、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

4. 地球 (Earth): 人们生活的行星,它的物理特征包括大小、形状、地壳、地幔、地核等。

5. 大气层 (Atmosphere): 环绕地球的气体层,包括各种气候和气象现象发生的空间。

6. 地形 (Topography): 描述土地表面的形状和地貌特征,如山脉、平原、山谷等。

7. 气候(Climate): 特定地区长期的天气模式,包括温度、降水、季节变化等。

8. 生态系统 (Ecosystem): 由生物群落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包括生物多样性和能量流动等。

9. 水文循环 (Hydrological cycle): 描述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蓄水等。

10. 全球变暖 (Global warming): 地球温度升高的现象,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

11. 大陆漂移 (Continental drift): 大陆在地球表面移动和变化的理论,由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

12. 磁极 (Magnetic pole): 地球内部磁场较强的区域,南磁极和北磁极。

13. 地质 (Geology): 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历史和过程的学科。

14. 生物地理学 (Biogeography): 研究物种分布及其与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关系。

15. 城市化 (Urbanization): 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和集中的现象。

16. 土壤侵蚀 (Soil erosion): 土壤被水、风或人类活动侵蚀的过程,对农业和环境有害。

自然地理的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的名词解释

1,地理学:它是指研究地理环境的学科,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所谓地球表层,实际上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的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度和内陆的地球表面。

2,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3,自然地理学:它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4,自然地理学的任务:①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⑤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5,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①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②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③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④除天王星,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⑤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⑥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6,地球自传的地理意义:①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②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④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都有密切关系7,地球的公转的地理意义:①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

地理名词解释

地理名词解释

1.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从而向人们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是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的依据2.地理信息:是有关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它是对表达地理特征与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数据的解释3.地理数据:是各种地理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符号化表示,包括空间位置、属性位置及时域特征4.地理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理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5.大地水准面:可以假设当海水处于完全静止的平衡状态时,从海平面延伸到所有大陆下部,而与地球重力方向处处正交的一个连续、闭合的水准面,这就是大地水准面6.元数据:关于数据的数据7.栅格结构:是指将地球表面划分为大小均匀、紧密相邻的网格阵列,每个网格作为一个像元或像素,由行号、列号定义,并包含一个代码表示该像素的属性类型或量值,或仅仅包含指向其属性记录的指针。

8.矢量结构:即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尽可能精确地表示点、线、面等地理实体,坐标空间设为连续,允许任意位置、长度和面积的精确定义9.失栅一体化数据结构:10.地图11.T IN数据结构:指用来进行镶嵌的小面块具有不规则的形状或边界12.数据库:就是为了一定目的,在计算机系统中以特定的结构组织、存储和应用相关联数据的集合13.地图数字化:指根据现有纸质地图,通过手扶跟踪或扫描矢量化的方法,生产出可在计算机上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的数字化数据14.空间索引:指依据空间对象的位置和形状或空间对象之间的某种空间关系,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种数据结构,其中包括空间对象的概要信息,如对象的标识、外接矩形及指向该空间对象实体的指针15.空间数据质量:是空间数据在表达这三个基本要素时,所能够达到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统一性的程度16.误差:反映数据与真实值或者大家公认的真值之间的差异,它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准确性的表达方式17.模型:是对现实世界中的实体或现象的抽象或简化,是对实体或现象中的最重要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表达,是为了理解和预测现实世界而构建的一种有效的替代物而不是现实世界的复制。

中国地理 名词解释简答

中国地理 名词解释简答
9、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
10、伏旱:?
11、径流深: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W,单位: )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F,单位: )所得的值。
12、河道频率:以一直线截取某一地区,求取被直线切割的河道数与该直线长度之比。
13、清洁能源:指在能源生产、产品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可循环再生使用的能源。
20、发生学原则:指所划分的区域要具有成因的一致性和区域发展的共同性。P219
21、区域共轭性原则:强调每个具体的区划单元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元,不能存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元。P219
22、经济区划原则:是反映经济地理区域分异的基本法则,是进行经济区划的指导思想,也是选取区划指标、建立等级系统的基本准绳。P259
10、简述我国人口密度时空格局变化P103
答:①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
②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与高原人口稀少。
③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
④人口密度增加与耕地分布、城镇发展直接相关。
11、简述我国人口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答:①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
②出生缺陷人口居高不下
③人口老年化
④人口的机械迁移带来的社会问题
⑤流动人口子女问题
⑥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增长对我国人口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12、简述我国人口结构面临的主要难点
答:①人口整体素质不高
②流动人口规模宏大
③出生的性别比持续攀升
④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增大
⑤艾滋病蔓延相当严重
13、简述“胡线”四段法各段的影响因素及自然地理特征P107
答:
影响因素
“胡线”以东
“胡线”以西

中国地理_名词解释

中国地理_名词解释

中国地理一、名词解释1、地貌格局: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与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

P202、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3、高原季风:从高原热力作用所引起的季节性风系来看,青藏高原地区冬季盛行辐散气流,夏季盛行辐聚气流,称“高原季风”。

P334、山谷季风:由于山谷及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夜晚从山顶吹向山谷。

5、干燥度:是年潜在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用来表示某个地区的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

P456、积温: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P407、华西秋雨: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

?8、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9、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

10、伏旱:在伏天时期出现的干旱,称为伏(夏)旱,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

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

伏旱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同时还影响工矿业用水、生活用水和航运事业;也因干热缺水,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11、径流深: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W,单位:3m)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F,单位:2km)所得的值。

12、河道频率:以一直线截取某一地区,求取被直线切割的河道数与该直线长度之比。

13、清洁能源:指在能源生产、产品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可循环再生使用的能源。

14、植被净第一性生长力(NPP):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总量中扣除自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

15、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16、胡焕庸人口界限:是一条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是东西人口分布的界线。

地理名词解释

地理名词解释

地理名词解释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到众多的地理名词。

这些名词既是地理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理解和解释地理现象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地理名词进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的相关概念和术语。

1. 地球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星球,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它由岩石、水和气体组成,有大洋和陆地等不同的地貌。

地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椭球,由于自转和公转的运动,产生了地球上的季节和地理现象。

2. 大洋大洋是地球上面积最广阔的水体,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洋和北冰洋等。

它们之间由陆地隔开,同时也连接了各大洋的海峡和海湾,形成了地球上的海洋循环和气候变化。

3. 陆地陆地是指地球表面没有被水覆盖的部分,包括大陆、岛屿和沙漠等。

陆地上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人类活动,同时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4.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湿度和风向等因素。

气候受经纬度、海洋和大气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气候和极地气候等。

5. 地形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地势和地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地形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与地质、水文和生态等领域相互关联,影响着地区的气候、植被和人类活动。

6. 河流河流是地表径流水在地形起伏的作用下形成的水道,它们有不同的水系和流域,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流的长度、流量和水质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有着重要影响。

7. 山脉山脉是由地壳运动和地质变化形成的地表上的连续山岭,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并且对气候、生态和地理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山脉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等。

8.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生物体与非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包括森林、草原、湿地和海洋等。

生态系统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9.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面积扩大的过程。

城市化对于地理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人口迁移等问题,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地理名词解释与地理术语

地理名词解释与地理术语

地理名词解释与地理术语一、地理名词解释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因此有许多专有名词和术语。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地理名词的解释。

1. 大陆漂移:指地球上大陆板块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现象。

大陆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移动,会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

2. 热带风暴:是一种位于热带地区的低气压系统,其特点是风力强劲、降水量大。

热带风暴包括飓风、台风和热带低气压等种类。

3. 地貌: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平原等各种地形单位。

4. 洪水:指由于降雨过多或河流水位上升等原因造成的大规模涝灾。

洪水常常会导致城市和农田的淹没,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重大影响。

5. 气候:是指长期而稳定的大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量、风向、湿度等因素的平均值和变化范围。

6. 土地开垦:指对原本未经开发的土地进行开拓、改造和利用的过程。

土地开垦常常涉及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等方面。

7. 污染:是指对地球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或能量的释放。

污染会导致空气、水体和土地质量下降,对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二、地理术语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有许多专门用于描述地理现象和研究方法的术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理术语。

1. 地球经度:指地球表面上任意点与本初子午线的角度差异,也称为经度。

通过经度可以确定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空间位置。

2. 地球纬度:指地球表面上任意点距离地球赤道的距离,也称为纬度。

纬度可以用来确定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纵向位置。

3. 峰谷系:指一块地球上连续的山脉和河谷。

峰谷系通常由山脉、河流、湖泊等地形特征组成。

4. 生物圈:指地球上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内的生命群落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活动的居住和交互关系的区域。

5. 环境可持续发展: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得子孙后代也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发展模式。

6.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存储和展示的技术体系。

初二地理名词解释

初二地理名词解释

初二地理名词解释地理,也被称为地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与其物质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之间有机关系的学科。

在研究地球方面,它涉及到地球的特征、地球表面形成和演变、土壤、水、空气、生物等自然要素;而在研究人类活动方面,它涉及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分布状况。

地理学中的一些名词可以概括如下:地形:指地球表面的景观特征,它们包括海拔高度、山谷、山脊、坡度、河流、湖泊、沙漠等。

地貌:指地表形态的总和,包括山脉、平原、河谷、湖泊、荒漠、滩涂等。

地质:指地球表层的物质结构,它包括岩石、晶体、卤岩、火山岩、碎屑岩、砂、泥等。

地球物理:它是研究地球内在构造和物理性质的学科,涉及到地球的形状、重力、磁场等物理现象。

地图学:是用地图和其他图形图表来描绘地球表面形状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学科,它们可以用来描绘地貌形态、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天气、气候等。

地理环境:指地球表层的物质环境,它包括生物、土壤、水、空气、自然灾害等。

地籍:是指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农业地籍、农业政策、土地开发与规划等。

地理解释:是指应用地理学知识来分析和解释实际发生的地理现象的过程,例如地图的描绘、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土壤的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等。

地理学研究:是指利用科学和技术的方法,通过实验、实地调查和统计结果,对地球表层的物质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的科学过程。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用来分析地理学数据,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球表面特征进行分类、编码、标注和存储的系统。

地理地域:指地球表面上某一块特定地区,如社会经济和生态地区、气候地区、地质地区、人口地区等。

地理学是一门科学,它涵盖了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空间状况的广泛领域,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地理学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地球以及其复杂的系统运行机制,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研究能力,增强他们的、判断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复杂的世界。

地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

地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

地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1. 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与人类活动的学科,关注地球的自然与人文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地球: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行星,是太阳系中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

3. 大洲:大洲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区域,有七个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

4. 国家:国家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具有自己的政府、领土和人民。

5. 首都:首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和行政中心,通常是该国或地区的最重要城市。

6. 山脉:山脉是许多连续的山峰组成的地形,它们通常在地壳板块碰撞时形成。

7. 河流:河流是一条自然形成的水流,流经地表到达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

8. 湖泊:湖泊是由淡水填充的地理形态,通常由地壳运动或冰川形成。

9. 海洋:海洋是覆盖地球表面大部分的咸水区域,包括五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和北冰洋。

10. 沙漠:沙漠是干旱地区,缺乏水源和植被,通常有极高的温度和少量降水。

11. 气候:气候是特定地区长期的天气模式,包括温度、降水、风向和湿度等因素。

1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不同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13.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导致地壳震动的自然现象,可能引发地震海啸和地质灾害。

14. 火山:火山是地球表面的开口,通过火山口喷发岩浆、热气和火山灰。

15. 水循环:水循环是水从地球表面蒸发、凝结、降水并流回海洋、湖泊和河流的过程。

16.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一组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单元。

17.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具有破坏性的事件,例如地震、洪水、台风和干旱。

18. 古生物学:古生物学是研究地球历史上古生物的学科,通过化石记录研究生物的起源和演化。

19. 地图:地图是用符号和比例来表示地球表面特征的平面图,用于导航和理解地理信息。

20.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大气和海洋系统的长期变化,导致全球气候模式发生变化。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1、再分类:根据不同的需要对数据进行再分类和提取,这种分类是对原始数据进行的再次分类组织。

2、地理数据: 是指表征地理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

3、地图投影:将椭球面上各点的大地坐标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变换为平面上相应点的平面直角坐标。

4、数字地形模型:是地形表面形态属性信息的数字表达,是带有空间位置特征和地形属性特征的数字描述。

数字地形模型中地形属性为高程时称为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DEM)6、椭球体:它是一个很接近于绕自转轴(短轴)旋转的椭球体。

所以在测量和制图中就用旋转椭球来代替大地球体,这个旋转球体通常称地球椭球体,简称椭球体。

7、地理信息:是有关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它是对表达地理特征与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数据的解释。

8、地理信息系统: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学科,是描述、存储、分析和输出空间信息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另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技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9、缓冲区:就是地理空间目标的一种影响范围或服务范围。

10、数据:通过数字化或直接记录下来的可以被鉴别的符号,是用以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本身并没有意义.11、栅格数据:栅格结构是最简单最直接的空间数据结构,是指将地球表面划分为大小均匀紧密相邻的网格阵列,每个网格作为一个象元或象素由行、列定义,并包含一个代码表示该象素的属性类型或量值,或仅仅包括指向其属性记录的指针12、水准面:当海洋静止时,它的自由水面必定与该面上各点的重力方向(铅垂线方向)成正交。

1、拓扑属性是指在拓扑变换下能够保持不变的几何属性。

拓扑属性:一个点在一个弧段的端点一个弧段是一个简单弧段(自身不相交)一个点在一个区域的边界上(内部、外部)一个面是简单面(面上没有“岛”)一个面的连接性(给定面上任意两点,从一点可以完全在面的内部沿任意路径走向另一点基本拓扑要素:线段(ARC,弧段),在线段的中间与其他任何线段不存在任何相关关系,在线段的段点才与其他的线段有关系。

地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

地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

地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1. 地理学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涵盖了地球的各个领域,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植被、人口等。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各个区域和地理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2. 地球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蓝色星球,也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

地球有陆地和水域,独特的气候和环境使得地球成为了一个适合生命存在的地方。

3. 地球表面地球表面是地球的外部面貌,包括陆地、水域和冰冻区等。

地球表面的特征各不相同,而且不断发生变化。

4. 地形地形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形状和高度变化。

地形的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沙漠等。

地形对气候和生物分布等起着重要的影响。

5. 气候气候是指某个地区长时间的平均天气情况。

它与温度、降水、风向、湿度等因素有关。

气候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6. 土壤土壤是地球表面上覆盖着的一种有机和无机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土壤可以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和水分,是农业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7. 植被植被是指生长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植被等。

植被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8. 水域水域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等。

水域是生物栖息地和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

9. 人口人口是指居住在某个地区的人的总数。

人口数量及其分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0. 山脉山脉是指由一系列山岭组成的地形地貌,通常由岩石和土壤构成。

山脉对气候形成和物种分布有重要影响。

11. 河流河流是地表的水流系统,由源头、支流和河口组成。

河流是水循环和水资源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湖泊湖泊是一种较大的静态水体,由降水和地下水聚集而成。

湖泊是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

13. 沙漠沙漠是缺乏水源的干旱地区,植被稀少。

沙漠的特点是高温、大风和少雨。

14. 冰冻区冰冻区是地球表面温度极低、几乎全年都被冰雪覆盖的地区。

冰冻区对气候变化和海洋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

地理名词解释(一)

地理名词解释(一)

地理名词解释(一)地理名词解释1. 地壳定义地壳是指地球的最外层固体岩石层,以及海洋底部的类似结构。

它由地壳板块组成,包含陆地和海洋地壳,是地球的外部地质层。

例子北美洲和南美洲是地球上两个最大的地壳板块,它们分别由北美洲板块和南美洲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之间的运动导致了地球上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2. 纬度定义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的夹角。

它用来测量一个地点的北或南位置,通常以度来表示,范围从0°到90°。

例子北京位于北纬39°54’,表示它位于赤道以北39度54分的位置。

由于纬度的不同,地球上各地的气候、季节和日照时间也有所差异。

定义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任意点与本初子午线的东西方向的夹角。

它用来测量一个地点的东或西位置,通常以度来表示,范围从0°到180°。

例子东京位于东经139°41’,表示它位于本初子午线以东139度41分的位置。

经度的不同影响着地球上各地的时区和日落时间。

4. 高原定义高原是指地球表面相对平坦而且海拔较高的地区,它通常由岩石或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

例子西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之一,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

这个高原的气候寒冷,地势上起伏较小,被誉为“世界屋脊”。

5. 洲际定义洲际是指两个或多个洲之间的地理联系或交界。

它可以是陆地的连接或海洋上的桥梁。

欧亚大陆是一个典型的洲际,它连接了欧洲和亚洲两个大洲。

这个地理联系促进了欧亚大陆上的经济、文化和人口流动。

地理学术语名词解释

地理学术语名词解释

地理学术语名词解释
地理学术语名词解释如下:
1. 地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 地图:地图是一种以图形方式表示地理信息的工具,它通过符号、线条、颜色等来表示地形、地貌、城市、交通、人口等地理要素。

3. 经度: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东西方向的差异,是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将地球分成360度,从西向东以度为单位测量地球表面的位置。

4. 纬度:纬度是指地球表面南北方向的差异,是以赤道为基准,将地球分成180度,从北向南以度为单位测量地球表面的位置。

5. 高程:高程是指某一点相对于某一基准面的高度,通常是以海平面为基准,表示某地的海拔高度。

6. 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现象和气象条件的总和,包括温度、降水、风速、日照等要素。

7. 地形: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特征,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壳的运动所形成。

8. 水文:水文是指与水有关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等水体的分布、变化和特征。

9. 土壤:土壤是指覆盖在地表层的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等的混合物,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人类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10. 植被:植被是指覆盖在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包括各种类型的森林、草原、苔原等。

以上只是部分地理学术语名词解释,如需更多信息,可以阅读地理类书籍或文献。

中国地理 名词解释

中国地理 名词解释

中国地理_名词解释中国地理——名词解释1、华北地区:指中国北部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自治区。

这个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2、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甘肃等地。

黄土高原是由于长时间的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表层为深厚的黄土层。

3、长江流域:长江流经的中国地理区域。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经多个省份,是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4、珠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南方广东省的一个地区,由于珠江的冲积作用形成了独特的三角洲地形。

这个地区是中国南方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城市群之一。

5、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地区,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之一。

青藏高原的气候寒冷,大部分地区都是草地和荒漠。

6、西双版纳:位于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这里的植物和动物种类非常丰富,是中国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7、东北平原:位于中国东北部的平原地区,由于其平坦的地形和肥沃的土壤,这里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产区之一。

8、东南丘陵:位于中国东南部的丘陵地带,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地。

这里的山地和丘陵为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等传统手工艺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9、中国四大高原:指中国的四大高原,包括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

这些高原各有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

10、中国四大盆地:指中国的四大盆地,包括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这些盆地各有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资源分布。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简答1、什么是地理国情?答:地理国情是指一国或一地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要素、地表形态、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人口、民族、经济、城市、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2、什么是气候变化?答:气候变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等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系统长期的变化,表现为气温、降水、风等气象要素的变化。

世界地理名词解释

世界地理名词解释

世界地理名词解释1. 大陆(Continent)大陆是指地球上的主要陆地区域,大多数被海洋所环绕。

地球上有七个大陆,按面积大小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2. 岛屿(Island)岛屿是指被海洋或其他水域所包围的陆地,通常与大陆相对。

岛屿的大小可以从几平方米到几十万平方公里不等。

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位于北大西洋。

3. 山脉(Mountain Range)山脉是指一系列相连的山峰所组成的地理形态,通常沿着地壳板块的边界形成。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横跨南美洲西海岸。

4. 河流(River)河流是指由一定水量和水流组成的自然水道。

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位于非洲,全长约6650公里。

5. 湖泊(Lake)湖泊是指由自然形成的静态水体,通常与海洋没有连接。

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北美洲的苏必利尔湖,也被称为五大湖之一。

6. 群岛(Archipelago)群岛是指位于海洋或其他水域中的多个岛屿组成的区域。

亚洲最大的群岛是印度尼西亚的千岛群岛,拥有17000多个岛屿。

7. 洲际(Intercontinental)洲际是指两个或多个大陆之间的联系或关系。

例如,欧亚大陆是一个洲际区域,连接了欧洲和亚洲。

8. 纬度(Latitude)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一个点与地球赤道之间的角度关系,以度(°)为单位。

纬度可以分为北纬和南纬,赤道是0°纬线,北极是90°北纬,南极是90°南纬。

9. 经度(Longitude)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一个点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角度关系,以度(°)为单位。

经度可以分为东经和西经,本初子午线是0°经线,东经180°和西经180°彼此相对。

10. 地壳板块(Tectonic Plate)地壳板块是指地球上地壳的大块区域,呈片状结构,由地壳和上部上地幔组成。

地壳板块的运动是地球地质演化的重要原因,也是引发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动力。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地球:1.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是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2.一个天文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

(14960×105km=1.5亿千米)。

3.恒星日: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恒星日。

(注:真正周期,23h56’4”,360°)4.太阳日: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太阳日。

(平均太阳日:24h,360度59分)第二章地壳:1.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2.克拉克值:(克拉克与华盛顿依据来自世界各地的5159个岩石样品首次测定了)16km厚度内地壳中的63种化学元素的平均质量百分比级元素的丰度,所获数值后被命名为克拉克值。

3.矿物: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4.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称为岩石,依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5.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变质作用。

6.构造运动: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引起的岩石圈的岩石发生变形、变位的机械作用,它反映在地表表现为地形高低变化,海洋、陆地范围的改变,岩石圈的改变及地震等。

7.岩相: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是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

8.不整合接触:又称角度不整合,指上下两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其层有地层缺失。

表明老地层沉积后曾发生褶皱与隆升,沉积一度中断而后再下沉接受新沉积。

9.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

表明曾发生上升运动致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而后下沉堆积了上覆新地层。

10.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地理教学内容名词解释

地理教学内容名词解释

地理教学内容名词解释一、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自然环境及其变化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地球的表面特征、气候系统、生物圈、水文循环、陆地型态、地质构造和自然灾害等自然现象和过程。

自然地理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的运行规律和预测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1. 地球表面特征地球表面特征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形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盆地、河流、湖泊和海洋等。

这些地貌形态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水文循环、气候、风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2. 气候系统气候系统是指地球上大气、海洋、陸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的复杂而稳定的气候现象和过程。

气候受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水汽、云雾等因素的影响。

3. 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体,包括陆地生物圈和水生生物圈。

生物圈中的生物体与地球的其他地质、气候和水文因素相互作用,维持着地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4. 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间进行循环的过程。

它包括水的蒸发、降水、蓄水、地下水、河流和海洋等。

水文循环对于维护地球上各种生命形式和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非常重要。

5. 陆地型态陆地型态指的是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势、海拔、地形特征等。

地球上的陆地形态包括高山、平原、丘陵、沙漠、湖泊等。

不同的陆地型态对于气候、水文循环、生物分布等都有着重要影响。

6.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构造的变动和地壳形成演化的规律。

地质构造包括地壳运动、地震、火山活动、板块构造等。

地质构造影响着地球的地形、地貌和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人类的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人口分布、城市化、交通网络、经济地理、文化地理等。

人文地理的研究对于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人类在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

人口分布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水资源、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初中地理名词解释大全

初中地理名词解释大全

初中地理名词解释大全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及其特点、规律和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理的学习与认知,需要掌握一系列地理名词的定义和解释。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提供一份初中地理名词解释大全,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的相关概念。

1. 大陆漂移大陆漂移是指地球上大陆性质的陆地在地球外壳上移动的现象。

这种移动是由于地球板块的运动造成的,可以导致大陆的聚集、分裂和重组等变化。

2. 极地气候极地气候是指极地地区的气象特点和气候条件。

这种气候寒冷且长期冰雪覆盖,温度极低,降水稀少,季节性变化较小,气候极端恶劣。

3.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上地壳的相对运动或变形。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活动和地震等现象,是地球板块与地球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4.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指的是某一地区或国家单位面积内居民的数量。

通常以每平方公里或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来表示。

人口密度高低反映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分布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5.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可以分为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居民用地、交通用地等不同类型。

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并且保护土地资源。

6.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下的地质构造、地质过程或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地面塌陷等,对人类和环境都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7.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单位。

生态系统由生物组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要素构成,不同的生态系统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生态环境。

8.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气候系统的长期变化,包括气候要素的平均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变化。

气候变化通常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对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9.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指存在于地壳中具有经济价值的矿物质资源。

它们包括金属矿、能源矿、非金属矿等不同类型的矿产资源,是人类经济、工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理一、名词解释1、地貌格局: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与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

P202、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3、高原季风:从高原热力作用所引起的季节性风系来看,青藏高原地区冬季盛行辐散气流,夏季盛行辐聚气流,称“高原季风”。

P334、山谷季风:由于山谷及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夜晚从山顶吹向山谷。

5、干燥度:是年潜在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用来表示某个地区的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

P456、积温: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P407、华西秋雨: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

?8、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9、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

10、伏旱:?11、径流深: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W,单位:3m)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F,单位:2km)所得的值。

12、河道频率:以一直线截取某一地区,求取被直线切割的河道数与该直线长度之比。

13、清洁能源:指在能源生产、产品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可循环再生使用的能源。

14、植被净第一性生长力(NPP):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总量中扣除自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

15、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16、胡焕庸人口界限:是一条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是东西人口分布的界线。

P10017、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原则,以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18、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

19、地域分异:指整个景观或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异的现象。

P217 20、发生学原则:指所划分的区域要具有成因的一致性和区域发展的共同性。

P21921、区域共轭性原则:强调每个具体的区划单元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元,不能存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元。

P21922、经济区划原则:是反映经济地理区域分异的基本法则,是进行经济区划的指导思想,也是选取区划指标、建立等级系统的基本准绳。

P25923、土地退化:是指在自然和人类因素驱动下,土地质量变劣、土地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过程。

(通常表现为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地退化、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壤污染等土地退化过程。

)P27824、草地退化:是自然或人为因素驱动下的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P27825、台风:是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大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者副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性涡旋。

P332 26、寒潮: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向南侵袭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

27、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所致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

(主要发生在沙漠及其临近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P33728、风暴潮:是指有强烈大风扰动而引起的海平面异常升高使海水漫溢上陆而酿成灾害的现象。

P342 29、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型生物(通常为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集聚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P34330、地理工程:是人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的一种工程行为,通常包括生态工程、环境保护工程、防灾减灾工程、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等。

P399二、简答题1、简述我国地理景观特征P13答:①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盆地、高原、平原在空间上镶嵌分布,与水热条件呈现出的地域差异共同构成一幅复杂多样的地理景观。

②中国地理景观的地域差异首先表现为东西差异,其次表现为南北差异。

③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势起伏巨大,使水平地带性自然景观破碎化。

④起源古老的自然景观成分,使现代自然景观与遗存自然景观叠置或交织在一起,导致地理景观更加复杂多样,地域差异更为突出。

⑤在自然景观多样和区域分异的基础上,由于广泛而深刻的人类活动,使中国地理景观更加复杂多样。

总之,中国地理景观复杂多样,显示在地带性、地域性、地方性以及城乡之间,农牧、林牧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2、简述我国地理过程特征P14答:①气候季节变化明显②季风降水不稳定③构造运动活跃④地表起伏显著⑤易侵蚀的地表物质分布广泛3、简述中国地势的地理意义P24答:①中国西高东低、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控制着大河的走向,对河流的影响最显著。

②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发。

③使中国季风区域的河流更明显地反映了大陆性河流水文动态的特点。

④陡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形障碍。

4、简述中国气温分布的基本特征P36答:①冬寒冷夏暖热。

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度差异大;夏季暖热,南北温度差异小。

②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

③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低,北冷南热,平原暖,高原冷。

5、简述中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P42答:①降水量有东南向西北减少②降水季节分配不均③降水变率大6、写出我国东部季风区植被的纬向地带性P49、P51 答: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寒温带落叶针叶林7、写出我国暖温带土壤的经向地带性P51答:棕壤—褐土—栗钙土—灰钙土—灰漠土8、简述近15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变化P66 答:①南方及黄淮海平原等传统耕作区耕地在减少,而东北、西北和华北等农林、农牧交错带和绿洲区耕地在增加。

②林地与耕地间的转化,表现为林地分布区域收缩和面积减少,即林地转变为耕地的程度更强;而林地与草地之间相互转化的面积都较大。

③草地除了与耕地、林地之间发生相互转变外,还与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之间有相对显著的变化。

④水域面积略有增加,主要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北地区水域面积减少,山东、浙江、广东和洞庭湖地区水域面积扩大。

⑤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人口稠密的东南沿海和平原地区,以占用耕地为主要表现形式。

9、简述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P67答:①黄淮海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及四川盆地主要是城乡建设用地显著扩张;②东北山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以林地和草地的开垦为显著特点,东北平原以旱地、水田的相互转换为主;③华北山地、黄土高原区及秦岭山区草地开垦、退耕还林还草及撂荒现象并存;④东南、华南山地丘陵区林地面积明显扩大;⑤华中湖泊密集地区退垸还湖明显,华中丘陵区毁林与造林同时存在;⑥四川盆地周边山地、贵州及云南西部地区林地减少,云南中部地区以退耕还林还草和草地向林地的转换为主要特点。

从总体上说,西南地区以林地的变化为主要特征;西北干旱与绿洲农业区,传统绿洲边缘部分土地被开垦为耕地,同时绿洲内部的原有耕地因土地退化而撂荒。

10、简述我国人口密度时空格局变化P103答:①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

②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与高原人口稀少。

③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

④人口密度增加与耕地分布、城镇发展直接相关。

11、简述我国人口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答:①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②出生缺陷人口居高不下③人口老年化④人口的机械迁移带来的社会问题⑤流动人口子女问题⑥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增长对我国人口安全带来严重影响12、简述我国人口结构面临的主要难点答:①人口整体素质不高②流动人口规模宏大③出生的性别比持续攀升④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增大⑤艾滋病蔓延相当严重13、简述“胡线”四段法各段的影响因素及自然地理特征P107答:14、简述中华民族的地理分布特点P112答:①东半部汉族聚居、西半部少数民族集中。

②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③汉族聚居于平原和丘陵,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山地和高原。

④城镇人口的民族构成比乡村复杂。

15、简述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P128答:①类型齐全,分布广泛。

②总量大,人均量少。

③数量减少,后备不足。

④质量差异较大,优质自然资源比重小。

⑤可更新自然资源质量降低,影响生态环境。

16、我国经济作物分布的特点P137答:①以橡胶、咖啡为代表的热带作物,分布具有明显地带性,呈小面积集中种植,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等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地区。

②以甘蔗、柑橘、茶叶为代表的喜温作物分布集中程度较高,主要在亚热带与热带地区。

③棉花、花生、芝麻、麻类、烤烟等作物地带性分布不明显,但种植区相对集中。

④蔬菜、花卉等鲜活产品,分布广泛。

从动态变化看,棉花的分布趋于集中,甜菜、烟草等趋于分散,使经济作物布局发生新变化。

17、简述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P151答:①人均地均量少、时空分布不均。

②部分地区工程供水能力不足。

③全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水源污染严重。

18、简述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具体表现P151答:①水量较充足但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工程型缺水。

②干旱半干旱地区、北方地区、枯水季存在水量性缺水。

③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口集中区存在水质型缺水现象。

④许多城市出现混合型缺水现象。

19、简述我国如何构建安全可持续的能源保障体系P162答:①立足于国内资源,建立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安全供应体系。

②要积极发展国际贸易,建立稳定的供应体系。

③要建立能源储备体系,提高应对供应中断的能力。

20、简述我国能源工业发展趋势答:整体西移,采用重点倾斜与地区协调发展相结合的模式,形成七个能源基地的总体框架。

七个能源基地:①以山西为中心的全国重化工基地;②以内蒙古东部为主体的东北能源基地;③以大庆为中心的石油化工基地;④鲁西南、皖北为主体的能源基地;⑤以豫东为中心的煤炭、石油综合基地;⑥以长江上、中游及其干流区域为主体水能基地;⑦以川南、黔西、滇北为中心的煤炭能源基地。

21、简述我国矿产资源内部组合的特点P166答:①贫矿多富矿少,共(伴)生矿多、独立矿少。

②大矿少、中小型矿多,坑采矿多露采矿少。

③对于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的许多矿产资源,组合条件不佳。

④中国目前矿产资源的产出率、回收率、综合利用率偏低。

22、简述我国矿产资源组合的省际差异P167答:①冀、辽、晋、新、滇、鲁、豫、川、皖、蒙等十个省区,矿种配套好,有储量丰富的重要矿产和能源保障。

②黑、黔、陕、宁等四省区矿种配套较差,但是有储量相当丰富的能源资源。

③湘、甘、粤三省矿种虽多,但储量不丰、缺乏能源。

④矿种不多且能源有限,但少数矿产较丰,如桂(铝)、赣(铜)、鄂(铁)、青(钾)、藏(铜)。

⑤而浙、闽、苏、吉、琼和京津沪则属于矿种少、储量小、能源缺乏的地区。

23、简述目前我国人类遗产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P177 答:①自然灾害和自然侵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