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教材 第一章--资料

合集下载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一)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 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 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 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5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自考《中国现代学史》资料(全)

自考《中国现代学史》资料(全)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号:00537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文学革命的背景:(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1、诗界革命:黄遵宪“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小说的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5、白话谴责小说(二)新文化运动:1、口号:科学与民主(赛先生和德先生)2、阵地:《新青年》二、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一)胡适:1、《文学改良刍议》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2、《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3、《易卜生主义》介绍了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思想和个性主义。

4、《谈新诗》主张“诗体的大解放”(二)陈独秀:1、《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三大主义”,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2、《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提出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三)周作人:1、《人的文学》“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2、《平民文学》“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人生艺术派的主张。

(四)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是一个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

(五)其他倡导者1、钱玄同在文学革命中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斥桐城派、文选派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

2、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增多诗体,重造新韵,分段,使用标点符号等。

3、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六)易卜生: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了易卜生的《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刊登了胡适的长篇文章《易卜生主义》。

(七)五四时期新文学的文学思潮特点:现实主义是文学主潮、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一股强大的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还只有部分的引进和介绍三、文学革命与封建复古派的论争1、林纾(琴南):《致蔡鹤卿书》《荆生》《妖梦》、蔡元培《答林君琴南函》“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

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

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
• 考纲要求:领会和简单应用4、关于“文艺自由” 的论争。课本P.89
• 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自称 “自由人”的胡秋原谈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 由的,民主的,在左翼文学与国民党民族主义文 学之间左右开弓。瞿秋白、冯雪峰著文批判。苏 汶自称代表作家之群的“第三种人”为胡秋原辩 解,展开论战。争论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苏汶等反对政治干涉文学强调文学真实性的独 立地位。左翼的反批评对于文艺与政治关系有所 阐发,却又片面的趋向另一极端。
2
第一节 概述
• 考纲要求:识记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 导运动的发起和发展情况 。课本P.87
•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首先由后期创造社 和太阳社成员发起。
3
第一节 概述
• 考纲要求:识记3、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课本P.88
• 革命文学的倡导者明确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使我 们的媒质接近农工大众的用语,但倡导者把文学的功能、 作用归结为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实践作用。把批判矛 头对准了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等。鲁迅在与创 造社的论争中肯定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他对倡导 无产阶级文学的意见是,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 达,不必忙于挂招牌,针对创造社忽视艺术特性的错误, 他指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 艺”。茅盾批评了创造社有革命热情却忽视艺术性,形 成标语口号化,既不能正确表现无产阶级意识,又不为 工农大众所接受。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章 三十年代文学
(1928-1937)
1
第一节 概述
• 考纲要求:识记1、以“五四”文学革命为 开端的中国新文学,到1928年发生的重要 转折。课本P.87
• 其转折点就是1928年新文学队伍发生的新 的组合以及随之开始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的倡导和论争。

08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一 )

08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一 )

新月社
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了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又利它,利它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地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在另一篇文章《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在人生上,并申明“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对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沦陷区文学
沦陷区文学是抗战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时,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如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大马戏团》(剧本)和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等。因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他的《药党语录》、《药味集》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语丝文体
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共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目录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1 双簧戏: (10)2 文学研究会: (10)3 创造社: (10)4 新月社: (10)5 语丝社: (11)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 (11)7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1)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1)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2)10 左联: (12)11 中国诗歌会: (12)12 京派 (12)13 论语派: (13)14 文协: (13)15 孤岛文学 (13)16 七月诗派: (13)17 九叶诗派: (14)18 战国策派: (14)第二章鲁迅 (15)1 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 (15)2 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 (15)3 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及其思想意义 (16)4 分析评价《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 175 分析评价《阿Q正传》的思想及其艺术成就 (18)6 分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和妇女问题的提出 (19)7 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在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 (20)8 分析评价《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21)9 分析《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 (23)10 分析鲁迅杂文的思想特色 (23)11 分析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特点 (24)12 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鲁迅杂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25)13 简析《故事新编》中的古人形象 (26)14 简析《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 (26)15 简析《野草》的思想内容 (27)16 简析《野草》的艺术特色 (28)17 简析《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8)18 简析《朝花夕拾》的人物形象 (29)第三章郭沫若 (30)1 分析评价《女神》所表现的“五四”时代精神 (30)2 简述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和创作特色 (31)3 分析《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31)4 分析评价《女神》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不足 .. 325 分析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作的基本思想 (33)6 分析郭沫若历史剧的悲剧精神 (33)7 分析《屈原》中爱国诗人屈原形象 (34)8 简述《屈原》的浪漫主义特色和诗情 (34)9 简述《屈原》的现实战斗意义 (35)第四章1917年-1927年的文学创作 (36)1 分析评价《尝试集》的思想和艺术形式及其地位与不足 (36)2 分析评价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与风格 (37)3 分析评价《倪焕之》的思想和艺术 (37)4 分析叶圣陶现实主义小说的特色和风格 (38)5 简析许地山早期短篇小说的特点 (39)6 简析许地山后期小说《春桃》等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 (40)7 简析许地山的散文集《空山灵雨》的思想和艺术 (41)8 简析王统照的长篇小说《山雨》的思想 (41)9 简析王统照小说创作的风格 (42)10 简析冰心的“问题小说”的发展 (42)11 简析诗集《繁星》《春水》的思想和形式 (43)12 简析《寄小读者》的思想和形式 (43)13 简析朱自清以事传情类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45)14 简析朱自清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45)15 简析朱自清对现代散文的贡献 (45)16 分析朱自清散文的创作特色 (46)17 简析《海滨故人》的思想和风格 (47)18 简析庐隐小说题材和思想特点 (47)19 简析《沉沦》的思想 (48)20 分析评价郁达夫小说的思想 (48)21 分析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49)22 分析郁达夫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0)23 分析闻一多爱国主义诗篇的内容 (50)24 简述闻一多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51)25 分析评价闻一多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及其创作实践 (51)26 分析评价徐志摩的前期诗集的思想 (52)27 简述徐志摩后期诗集的思想 (53)28 分析徐志摩诗的艺术特点 (54)29 简述冯文炳小说的思想特色 (55)30 简述冯文炳小说的艺术特色 (55)31 简述冯至的《作日之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56)32 简述冯至的《十四行集》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56)第五章茅盾 (57)1 分析评价《蚀》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57)2 简析《动摇》中的胡国光形象 (58)3 简析《蚀》的艺术特点 (59)4 分析《子夜》的思想内容 (59)5 分析《子夜》里吴荪甫的形象 (60)6 简析《子夜》里赵伯韬的性格特征和形象意义 (61)7 简析《子夜》的艺术特色 (61)8 分析评价《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62)9 简析《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6310 简析《白杨礼赞》、《风景谈》的思想艺术特色 (64)第六章老舍 (66)1 分析老舍小说的创作特色 (66)2 通过祥子的悲剧分析《骆驼祥子》这部小说的思想 (67)3 分析祥子的形象 (68)4 简析老舍长篇小说《二马》的思想和幽默特色 (70)5 简析《猫城记》思想的复杂性 (70)6 简析老舍长篇小说《离婚》的思想和艺术 (71)7 简析老舍短篇《月牙儿》《断魂枪》等的艺术成就 (72)8 简析《骆驼祥子》中虎妞形象及其对祥子悲剧的意义 (72)9 分析《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73)10 简析《四世同堂》中祁老者的形象 (74)11 简析《四世同堂》中祁瑞宣的性格 (75)12 简析《四世同堂》的结构特点 (76)13 简析《四世同堂》的文化反思色彩 (76)14 分析《四世同堂》的思想内容 (77)第七章巴金 (79)1 简析巴金《灭亡》的思想内容和杜大心形象 (79)2 简析巴金早期表现社会革命的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 (79)3 简析《激流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80)4 简析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 (80)5 《还魂草》是风格转变的代表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篇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复习资料现代中国文学绪论(1)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1、1917年1月杂志刊出的胡适的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什么是现代文学?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

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

“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学;“现代”作为性质的标志,则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与中国传统文学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新型的文学。

绪论(2)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段从1917年开始,到1949年为止,大体上每十年为一个发展阶段1、1917-1927年期间的文学,叫五四文学,也叫20年代文学。

其主要特点是文学革命和文化启蒙。

从整体上看,五四文学具有一种活跃、开放的青春气息(第一编)。

2、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

其整体特点是走向成熟。

具体标志有两点:第一点,文学多元化。

第二点,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家和作品(第二编)。

3、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为开端以及继承、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第三编)。

三个十年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背景第一个十年①191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②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二者者互为因果),③1919年的五四运动(爱国的政治运动)。

由于前两项而形成了文化统一战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封建文化。

后来随着五四文化运动的深入,这个统一战线逐渐分化。

高教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现代文学史讲义

高教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现代文学史讲义

现代文学史讲义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文学革命1917年晚清文学改良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能够成功的条件是:(历史背景)(1)晚清“诗界革命”提倡“我手写我口”。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我手写我口”“小说界革命”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新文体”平易畅达(2)清末民初经济的发展。

(3)科举制的废除和新学堂的兴起。

1915年9月《新青年》《敬告青年》《吾人之最后觉悟》《再论孔教问题》李大钊《青春》《孔子与宪法》(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思想革命文学革命1919年《文学改良刍议》2月《文学革命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史称“八不主义”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1)提出“八不主义”。

(2)采用进化论的文学观念,提倡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的正宗。

(3)提倡“国语的文学和文学的国语”,(《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倡白话文,“活的文学”。

(1、工具2、方法3、创造)(4)《谈新诗》,主张“诗体的大解放”,对文学革命初期摆脱旧诗格律起来重要作用。

(5)提倡“易卜生主义”,提倡现实主义和个性主义。

(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作《尝试集》,是中国新诗的开端。

同时,戏剧《终身大事》影响也很大。

陈独秀的三大主义:(1)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钱玄同:“桐城谬种”“选学妖孽”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标点符号周作人“人的文学”对新文学的理论贡献:(1)提倡灵肉一致的生活的文学,(2)“人道主义”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3)反对“非人的文学”。

“活的文学”“人的文学”形式、内容《新文学的理论建设》胡适文学革命:理论引入西方文学1918年5月“易卜生专号”1919年5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旧思潮的斗争:林纾1919年《纸蔡鹤卿书》“覆孔孟、铲伦常”《荆生》《妖梦》伟丈夫田其美金心异狄莫(陈独秀钱玄同胡适)文学革命的缺失和贡献:(1)对传统文学否定过多,对外国文学缺少批判分析。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资料汇总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资料汇总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资料1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 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清、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第一单元精读小说《阿Q正传》(一)识记: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于1921年底在《晨报副刊》上连载。

(二)理解:从鲁迅对阿Q的态度中看鲁迅小说创作思想。

鲁迅对阿Q的态度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既哀怜他不幸的遭遇、卑下的地位,又恼怒他精神的麻木与愚昧。

鲁迅想通过小说的形式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种“病苦”既是物质的贫困,也是精神的病态。

可见鲁迅之所以做小说的创作思想,是为启蒙主义,为人生,为改造国民性。

(三)简析:小说对辛亥革命的描写。

小说对辛亥革命是通过侧面透露的方法加以描写的。

首先,作品反映了辛亥革命激起的波澜和反响。

不同阶级的人物,对待这次革命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阔人老爷、地主豪绅本能地对革命感到害怕和不安,而象阿Q这样的被压迫者,却从统治者的惊慌和不安中感到“快意”,并由此而“神往”革命。

其次,作品揭示了辛亥革命的极不彻底性质。

革命并未改变封建统治的现状,没有损害那些统治者和压迫者什么,“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地主豪绅摇身一变成了“革命党”,赵秀才和假洋鬼子还成了志同道合的“同志”。

第三,作品总结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历史教训。

革命前没有发动群众,革命起来后,又不依靠群众、不发扬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不满足群众的革命要求。

相反地,革命在中途与反革命势力妥协了,阿Q这样受苦无辜的农民反被当作抢劫犯枪毙了。

(四)论述:1、分析阿Q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个贫苦而未觉悟的落后农民形象,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鲁迅语)。

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无房无地,无固定职业,靠打短工度日,受尽压迫与剥削。

作为一个农民,阿Q具有一般劳动者吃苦、耐劳、能干的品质,并有着对压迫者的对立意识和自发的革命要求。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考试重点一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考试重点一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考试重点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五四新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不彻底,未从根本上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社会思想领域为配合袁世凯称帝掀起复古逆流;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两大口号:民主(Democratic)与科学(Science)(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主要发起者:陈独秀(1879-1942)、胡适(1891-1962)、李大钊(1889-1927)、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主要阵地:《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新青年》编委会成员: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胡适等《新青年》:《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

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发表于《新青年》文学革命重要文献:(1)1916年10月《新青年》二卷二期(通信栏)胡适率先提出“文学革命需从八事入手”;(2)1917年1月《新青年》二卷5期,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将“八事”概括为“八不主义”,提出“文言统一”的主张,打出白话文和施、曹、吴现实主义作品是中国文学之正宗,正式揭开文学革命序幕;(3)1917年2 月《新青年》二卷六期《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阿谀的、雕琢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4)1918年12月《新青年》五卷六期,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倡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文学,对胡、陈的文学革命理论具体化和深刻化;(5)1919年1月《每周评论》第五号,周作人发表《平民文学》,提出人的文学应该以广大平民为主要描写对象;(6)1919年《新青年》六卷五号为“马克思主义专号”,由李大钊主编,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考试重点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考试重点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考试重点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五四新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不彻底,未从根本上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社会思想领域为配合XXX掀起复古逆流;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两大口号:民主(Democratic)与科学(Science)(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主要发起者:XXX(1879-1942)、XXX(1891-1962)、XXX(1889-1927)、XXX、XXX、XXX等主要阵地:《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新青年》编委会成员: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等《新青年》:《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XXX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新青年》反对旧道德、发起新道德;大力介绍自在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退化论。

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发蒙运动。

揭晓于《新青年》文学革命重要文献:(1)1916年10月《新青年》二卷二期(通信栏)XXX 率先提出“文学革命需从八事入手”;(2)1917年1月《新青年》二卷5期,XXX揭晓《文学改良刍议》,将“八事”概括为“八不主义”,提出“文言同一”的主张,打出口语文和施、曹、吴现实主义作品是中国文学之正宗,正式揭开文学革命序幕;(3)1917年2月《新青年》二卷六期《文学革命论》,XXX正式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阿谀的、砥砺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百姓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晦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清楚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4)1918年12月《新青年》五卷六期,XXX揭晓《人的文学》,发起以工钱本的人性主义文学,对胡、XXX的文学革命理论具体化和深刻化;(5)1919年1月《每周评论》第五号,XXX揭晓《平民文学》,提出人的文学应该以广大平民为主要描述对象;(6)1919年《新青年》六卷五号为“马克思主义专号”,由XXX主编,体系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自考资料中国现代文学史讲稿

自考资料中国现代文学史讲稿

中国现代文学史讲稿(笔记、练习、答案、考题)主体教材:郭志刚《中国现代文学史》(高教)、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三十年》(这里是详细讲稿,突出重点,内容精当,有完整练习和全部答案,后有模拟题)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本章综述了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至1949年9月30日止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状况,对三个时期现代文学的流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对现代文学发展概况有基本的了解。

对每个阶段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论争、文学流派及思潮状况要重点掌握。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晚清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发起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的白话文运动。

文学革命的发生历背景及其过程。

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

《新青年》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思想启蒙运动如火如茶展开。

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文学革命由此兴起。

钱玄同、刘半农纷起响应,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确立文学革命的方向,鲁迅《狂人日记》发表,震惊文坛。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八事”主张,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并旗帜鲜明地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创作风气。

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

胡适的《尝试集》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他的《终身大事》是最早的白话戏剧。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

他的态度比胡适更为坚决。

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他表明了鲜明的政治及文学立场。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

他的《平民文学》则强调了新文学应以表现普通人的真挚的思想情感为主,标志着人生派文学的发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文学观念的颠覆性 文以载道——人的文学、文人生的文学、为艺术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3.形式手法的多样性、创新性 文学语言: 文体形式:全面革新 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 4.视野的开放性 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面向世界,又不脱离传统
六、台湾的文学革命
1.阵地、倡导者: 《台湾青年》1920.7创刊,1922年更名《台湾》 杂志,1923《台湾》杂志增刊《台湾民报》半月刊
第二节 鲁迅
一、概述 少年:从小康堕入困顿 求学:弃医从文 1909年归国,对辛亥革命:从热情呐喊到失望彷徨 1918-1927,倡导新文学,以实绩奠定地位。
语丝社、未名社、莽原社,《雨丝》《莽原》《未名》 1927.10,上海,最后十年最为辉煌的战斗生活,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
二、文学团体涌现
7.湖畔诗社:湖畔诗社是现代文学社团。1922年3月在杭州成立。成员为 冯雪峰、应修人、潘谟华、汪静之4人。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 现了新文学运动初期刚刚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对美好自 然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憧憬,独具一种单纯、清新、质朴的美。鲁迅曾 评价汪静之的爱情诗为“情感自然流露,天真而清新,是天籁,不是硬做 出来的”,评价湖畔诗社是“血的蒸气,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朱自清 说:“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 8.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它于1923年 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 团,前期以《晨报副刊》作为阵地。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创 办《新月》月刊,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 实秋等。闻一多、徐志摩倡导新格律诗。 莽原社:1925.4-1927.12,北京,鲁迅,高长虹,杂文 未名社:1925.8-1930.4,北京,鲁迅发起,台静农,以译介外国文学 为主,兼及文学创作
二、文学团体涌现
1.文学研究会:1921.1,北京 2.创造社:1921.7,东京 3.语丝社:鲁迅曾领导和支持过的文学社团。成立于1924年 11月,办 有《语丝》 (多载杂文、散文)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主 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他们没有独立的政治主张,主要 从事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以散文为主,形成了一种泼辣幽默的语丝文 体,又称“语丝文体”。 4.南国社:中国现代早期综合性文艺团体。前身为南国电影剧社,领导 人田汉。设有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五部,以戏剧活动为 主。主要成员有田汉、欧阳予倩、徐志摩、徐悲鸿、周信芳等。1924 年,田汉与其妻易漱瑜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创办文艺刊物《南国半月 刊》,“南国”的名称从此流传下来。1927年冬,南国电影剧社改组 为南国社。
第一章 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 (1917-1927)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鲁迅 第三节 小说创作 第四节 诗歌创作 第五节 散文创作 第六节 戏剧创作
第一节 概述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五四”文学革命 二、文学社团涌现 三、新旧文学之争 四、“五四”文学的发展阶段 五、“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六、台湾的文学革命
二、文学团体涌现
5.弥洒社:是一个中国现代文学社团。1922年成立于上海,由胡山源等 创办。1923年3月开始出版《弥洒》月刊(共出六期),后又出《弥洒 创作集》,1927年春停止活动。弥洒社推崇创作灵感,提倡“无目的 无艺术观”,不规定统一的文学观,强调文学作品只是作家情绪之流 、灵感的表现,创作上从自我心灵世界出发,偏重于内心世界的剖白 ,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最早三篇:陈炘《文学与职务》:旧文学是“死文学”,提倡白话文 甘文芳《现实社会の文学》:已不需要“有闲文学” 陈瑞明《日用文鼓吹论》“日用文宜以简便为宜”
《台湾民报》:“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摇篮” 2.推进:黄呈聪《论普及白话文的新使命》
黄朝琴《汉文改革论》 张我军《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
《糟糕的台湾文学界》 《为台湾的文学界一哭》
三、新旧文学之争
1.林纾:《论古文之不当废》《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致蔡鹤卿太史 书》,反对胡适的白话文主张。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妖梦》,咒骂 文学革命人物。 -----“吾辈已老,不能为正其非,悠悠百年,自有能 辩之者”。 2.学衡派:东南大学梅光迪、吴宓、胡先骕,创办《学衡》杂志,自称 “寝馈西洋文学”,又满脑子“国粹”,复古思潮。鲁迅《估“学衡” 》,揭破他们所谓“学贯中西”的伪装。 3.甲寅派:1925年之后,章士钊时任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 ,创办《甲寅》杂志。胡适《老章又反叛了!》
6.浅草-沉钟社:一般都认为浅草社是沉钟社的前身。两个团体的旨趣和 追求,也是一致的。浅草社成立于1922年,沉钟社成立于1924年, 主要成员是冯至、陈鹤翔。刊物《浅草》季刊、《沉钟》周刊,致力 于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特点朴实而带点悲凉,有浪漫主义色彩。鲁迅 曾誉之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四、“五四”文学的发展阶段
1.萌芽期:1917-1920年 2.创作活跃期:1921-1926年 3.沉寂期:1926春-1927年冬
五、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内容的批判性、主题的启蒙性、人物的平凡性 内容:彻底批判、否定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 主题: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 人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农民、平民、新型知识分子
第一节 概述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五四”文学革命
1.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Hale Waihona Puke 2.主要内容: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3.倡导者: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八事”(1917.1《新青年》)正式揭 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帷幕,提出白话文学为正宗。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1917.2《新青年》) 刘半农、钱玄同:“双簧信”,通过“辩论” 扩大影响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增多诗体”“重造”,分段,使 用标点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