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3-我的课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 基本特点: (1)明确提出了军事三职能: 一是维护本阶级统治; 二是镇压奴隶反抗; 三是抵御外族入侵和对外扩张。
• 战争是维护奴隶制国家统治体制的工具。
A、维护阶级统治。方伯制和分封制,为调整组织内部的矛盾, 对诸侯实施征伐是奴隶主阶级最高统治者的特权。凡“失命 乱常、背德逆天”者,天子则“遍告诸侯,彰明有罪”,然后 征集其他诸侯的军队,会同天子的军队征伐有罪之国。
• 一、概述 (一)、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概念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发展的四个历 史时期及概况(代表人物、兵法著作和基本 特点)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 二、“武经七书”简介
(一)、基本概念 • 军事思想:关于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理性认 识。 •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从奴隶社会至封 建社会(公元前21世纪至1840年)的军事 理论。
“甲辰,帝其令雨?” “戍何弗雉王众(要不要派王师去戍守何地)”
• (3)“礼”、“刑”治军。礼—上下有序,刑—治众规范 约束统治阶级内部成员行为规范的叫礼,约束平民和 奴隶行为规范的叫刑。“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奴隶社会的道德规范向军队渗透。
“礼”作为道德尺度,确立军队中的尊卑观念,上 下有序,规范军队内部关系; “刑”来整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刑法条目具体,见于卜 辞的有刖刑、炮烙之刑和脯醢之刑等。 周代的刑罚条目更加完备,仅《尚书· 吕刑》记载的就 有“墨、劓、剕、宫、大辟”五刑,每一刑下细分条目。
• (2)、战略思想有比较系统的发展 a、谋略结合、战争与政治结合。
•
明确了战略方针,提出了周密的战略计划,内容包括战略形势判断,主要战略方向 的选定和战略手段的运用等,如“跨有荆益”的战略基地建设思想,联孙抗曹的外 交盟战思想,以及等待时机成熟从宛洛、秦川两个战略方向进攻的进军部署等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军队组织、训练和纪律、将帅修养、作战指挥等方面。
现在将战争的性质和作用、战争指导思想、治军理论等三个方面论述如下:战争的性质和作用以下兵书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战争的性质和作用《孙子兵法》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阐明了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生死的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尉缭子》认为战争的作用是镇压暴乱,制止不义行为。
据此,《司马法》提出以战止战的策略,即杀掉坏人,保护好人,杀人是可以的;进攻其国,解放其民,是可以的;用战争制止战争,即使开战,也是可以的。
《尉缭子》还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的观点,即:在战争的问题上,军事从属于政治;军事是现象,政治是本质。
《司马法》更进一步指出:“政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在解决国内外矛盾时,如果政治措施达不到目的,就必须使用军事战略。
战争的指导思想我国古代战争指导思想十分丰富,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
一、先发制人战场上两军对阵,剑拔弩张,谁能争取先机,便占有了主动。
正如《尉缭子》所言:“故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
二、速战速决孙武曾说:“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久则钝兵挫锐”,“故兵贵胜,不贵久”。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赢得了速度上的优势,主动出击迂回并突破了英法自以为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在短时间迫使法国投降。
三、力争主动《鬼谷子》说:“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
春秋时期,多国争霸日盛。
发生在晋楚两国间的城濮之战,以晋国胜利而结束。
晋胜楚败的一个重大原因则晋军在战略、战术上力争主动,占尽先机,从而赢取了战争。
战争一开始,晋军一天始,晋右军胥臣部将虎皮蒙在战马上,此举使楚下军惊恐失措,纷纷败退;接着,晋左军佯做后退,并将事先伐好的树枝绑在战车尾部,尘土飞扬,使楚上军误以为晋军已经溃不成军,楚军于是放松警惕,全力追赶。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ⅴ 公元前8世纪初至公元前5世纪初,中国进入了春秋时期。由于各诸侯国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使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孙子兵法》是一部春秋末期集大成之作,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 ⅴ
12.�《火攻》篇ⅴ 该篇主要论述了火攻的种类、目的、条件和实施方法,同时提出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的慎战思想。
13.�《用间》篇ⅴ 该篇主要论述了使用间谍的重要性、种类及其方法,强调了侦察敌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先知敌情,"不可取于鬼神","必取于人"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三)《孙子兵法》的科学价值ⅴ
2.�《作战》篇ⅴ 该篇从战争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密切依赖关系,着重论述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论思想,并提出了"因粮于敌"的原则。
3.�《谋攻》篇ⅴ 该篇主要论述了筹划进攻的策略,并强调了以智谋取胜的战略方针,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规律。
4.�《形》篇ⅴ 该篇主要论述军队在作战原则上,要时刻掌握主动权,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寻求打败敌人的可乘之机,以压倒的绝对优势打击敌人,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 5.�《势》篇ⅴ 该篇主要论述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只有充分发挥指挥员的聪明才智,造成和利用有利态势,才能出奇制胜地打击敌人。
3.�战争的作用ⅴ
(二)战争与政治 《司马法》指出:"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争,不出于中人。"意思是说采用合乎正义的措施来治理国家,这是正常的方法,用正常的方法达不到目的就采取特殊的手段,特殊手段是以战争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是以和平方式表现出来。 ⅴ
古代军事思想

常备军:常备军是从禹的儿子开始建立的。常备军的 出现标志着军队正式成为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
车战:商朝后期到战国后期,车战都是主要作战样式。 当时,战车的地位就相当于现在的坦克。西周时期, 战车通常排列成方阵对攻。战车兵是西周军队的主力 兵种。
军队建制:商王的军队分为左、中、右三军,共3万 多人,最大的编制单位是师。西周出现了军、师、旅、 卒、两、伍的编制。
舍事言理,哲理深刻
宏观上:一览群山,纵横联络,言兵而不限于兵, 通盘考虑。 微观上:入木三分,深刻独到,发人深省。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 “先战后胜”的战争原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精妙见解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思想
……
ZH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一、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推行武举制度 二、 军事思想的研究向专门化发展 三、编撰了大量大型综合性军事类书和汇编
宋代至清朝前期的军事战略
一、战争观 二、指导原则 三、战争指导思想 四、“全胜”战略 五、作战思想 六、孙子强调 七、用将之道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鲜明特征
(一)历史悠久,著作丰富 (二)舍事言理,哲理深刻 (三)崇尚道义,追求和平 (四)注重谋略,力争智胜 (五)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六)百家争鸣,千川汇聚
四大名将:白起、王翦、李牧、廉颇。
四大军事家:孙武、吴起、孙膑、尉缭
进步:发明了弩,它在中国历史中是一种主要的 兵器。军事技术的进展包括与攻防有城墙的城池 有关的那些战术改进。
春秋与战国的区别:
• 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相比,战争虽然更加频繁, 同时有更多的国家卷入,但规模要小得多,时间 较短,也不那么激烈。
军事理论 古代军事思想

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述 二、《孙子兵法》简介
二、《孙子兵法》简介
(一)《孙子兵法》的作者 (二)《孙子兵法》的影响 (三)《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作者
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 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 民)人,出生于公元前五 百年前后的世袭贵族家庭。
陈妫满 …… 陈他 —— 陈完—()—()—()—— 田无宇 (厉公) (田)
(三)《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分析中日双方情况
国别 经济力 军力 政治组织力 国度 人口 正义性 国际态度
中国 弱 弱 弱
大多 是
支持
日本 强 强
强
小少
否
反对
结论:中国必胜,不能速胜,故持久战。
1990年8月2日
入 侵科威特
联合国紧急会议
玩 火
1991年 1月17日至2月28日
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二)《孙子兵法》的影响
军事家称之为“兵学圣典” 哲学家颂之为“人生的哲学” 医学家赞之为“治病之法尽之矣” 文学家评之为“不朽不灭的大艺术品” 政治家视之为“政治秘诀”、“外交教科书” 商人和管理学家视之为市场竞争的必读教材
你想成为管理人才吗? 必须去读《孙子兵法》。
——美国的著名管理学家乔治
全民旨兵 —— 瑞士
面积:41300平方公里 人口:625万人 兵力: 常规军 3500人
瑞 48小时可动员50万人 士
600年无战争
湖北
宜昌
三峡大坝 枝城
荆州
湖南
二、《孙子兵法》简介
2、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 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 每战必殆。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58
蔡 唐
汉
水 淮 水 凤台
大
柏 举
别
山
江陵
楚
武汉
59
蔡 唐
汉
水 淮 水 凤台
大
柏 举
别
山
江陵
楚
武汉
60
胜 于 易 胜
之,胜负 列
叙 利 亚
约 旦
埃 及
沙 特
45
第一篇
《计》
五事、七计 诡道、庙算
46
《计》 《作战》《谋攻》 《形》《势》《虚实》
《军争》《九变》 《行军》《地形》《九地》 《火攻》《用间》
47
第二篇 《作战》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速战速决 因粮于敌,卒善而养之
48
第三篇
16
二、《孙子兵法》
17
二、孙子兵法
(一) (二)
(三)
兵 法 影 响 孙 子 生 平 军 事 价 值
18
据粗略统计:
迄今为止,《孙子兵法》 在世界上被译成20余种语 言,约800种版本。
19
海湾战争与孙子兵法:
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 一卒,但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 却亲临前线,操纵作战行动, 他就是2500年前中国的孙子。
77
《军争》《九变》 《行军》《地形》《九地》 《火攻》《用间》
选择作战地区
陷之死地然后生
78
《军争》《九变》 《行军》《地形》《九地》 《火攻》《用间》 火攻战法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有战争观.将帅修养治军.战略战术、战争其他保障理论等。
1.战争的起因性质和作用(1)战争的起因。
《吴子兵法》认为“一日争名,二日争利,三日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引起战争的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争夺霸主地位。
二是争夺土地、财产和人口。
三是积恨深怨。
四是国家发生了内乱。
五是国家发生了饥荒。
《吴子兵法》虽然未能揭示战争的本质,但对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战争起因的归纳、论述是非常精辟的。
(2)战争的性质。
《吴子兵法》指出“一日义兵,二日强兵,三日刚兵,四曰暴兵,五日逆兵。
”唧禁暴除乱,拯救危难的军队叫义兵:仗势兵强,征伐列国的军队叫强兵;因君王震怒而出师的军队叫刚兵:悖理贪利的军队叫暴兵不顾国乱民疲,兴师动众而出的军队叫逆兵。
虽然没有明显的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但已经明确指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的界线。
(3)战争的作用。
《尉缭子》指出:“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即认为战争的作用是镇压暴乱制止不义行为。
《司马法》提出以战止战的思想,指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意思是杀掉坏人,保护好人,杀人是可以的;进攻其国,解放其民,进攻是可以的;用战争制止战争,即使开战,也是可以的。
2.战争与政治、经济主观指导的关系(1)战争与政治。
《司马法》指出“以义治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争,不出于中人。
”即采用合于正义的措施治理国家,是正常的方法,如用正常的方法达不到目的就采取特殊的手段,特殊手段是用战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是以和平方式表达出来的。
《孙子兵法》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尉缭子》指出:“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
”他们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战争与经济。
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战争是以巨大的物资消耗为代价的。
《孙子兵法》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悠久而丰富,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在保护国家安全和战胜敌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这些古代军事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军事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始于孙子兵法的战争哲学孙子兵法被视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作。
孙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战争的观点,如“胜之千里外,诸葛亮之心也”、“兵不厌诈”等。
这些观点既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强调了计谋和智慧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的核心理念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在战争中要充分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况,扬长避短,制定优势的战略和战术。
二、兵家六韬的用兵之道兵家六韬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文献。
它由六篇著作组成,包括《奇计篇》、《九变篇》、《虚实篇》、《行军篇》、《地形篇》和《军争篇》。
这些篇章囊括了用兵之道的各个方面,如间谍战术、军事变化、虚实之学等。
兵家六韬注重战略和战术的灵活运用,提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它对后来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孙膑兵书的理论总结孙膑兵书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奠基之作。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他通过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军事组织、军事训练和指挥战斗的理论。
他强调了军事组织和纪律的重要性,提出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观点。
孙膑兵书为后来的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三十六计的智慧战略三十六计是一本汇集了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文献。
它将各种战略技巧和智慧总结成三十六条,包括“瞒天过海”、“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等。
三十六计的思想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迂回性,主张在战争中运用策略和智慧取得胜利。
三十六计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诸子百家的军事思想除了以上几位军事理论家,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学派也对军事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墨子提出了“非攻”的思想,强调和平解决争端;荀子强调道德和教化对军事行动的重要性;韩非子提倡中央集权和军队组织的改革。
中国古代的军事与战略思想

中国古代的军事与战略思想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军事与战略思想。
这些思想凝聚了众多智慧和经验,对中国军事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的军事与战略思想进行探究与阐述。
第一部分:早期古代军事思想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
在这一时期,战争与边界的防守对于国家的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军事思想开始逐渐发展和系统化。
在夏朝,人们开始提出“上兵伐谋”的战略观念,强调谋略的重要性。
商朝时期的文殊战略,则思考了合纵连横和以少胜多的策略思想,用尖锐的兵器攻击破甲柄而取胜。
到了周朝,商鞅推行变法,重兵如山的思想开始兴起,让威力强大的军队成为统治力量的基石。
第二部分: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战国时期是中国军事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战争频繁,各个国家为争夺霸权不断进行冲突。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众多杰出的军事思想家,例如孙子、吴起、孟子等。
孙子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其中提出了“待敌者闲,逸待劳输”,“以逸待劳,以疲待敌”的思想,旨在强调战争中的灵活应对和巧妙运用战略。
吴起则强调了合纵连横的思想,提出了“通权达变”、“内外二机”等策略,以此来应对复杂多变的战局,实现统一和稳定。
另外,孟子的“兼爱非攻”和“克己复礼”等观念,虽然暂时无法直接运用于军事战略,但却对塑造士兵风纪和士兵情绪的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部分:秦汉时期的战略思想秦朝及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又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这个时期以集中力量进行统一的国家战争为主要特征。
在秦朝,秦始皇将军事思想与组织管理相结合,提出了重视兵器装备、推行坚壁清野等战略原则。
这些思想使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的大帝国。
而在西汉时期,战略思想的核心是“身体力行”,汉武帝追求“胜敌逐北”的政策,并加强军事装备和队伍管理,为汉朝辉煌的军事成就奠定了基础。
第四部分:三国时期的军事思想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三国鼎立的局势促使各国家提出了各自独特的战略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晋 楚 城 濮 之 战 作 战 经 过 示 意 图
晋
水
河
五鹿
上军 下军
卫
濮
城濮 有莘
中军
敛孟
水
漕
楚丘
济
曹
水 睢
陶丘
水
宋
商丘
12
楚
春 秋 战 国 渐 成 熟
军事思想代表作
《孙子》《吴子》《孙膑兵法》 孙子》《吴子》《孙膑兵法》 》《吴子》《孙膑兵法 《司马法》《六韬》《尉缭子》 司马法》《六韬》《尉缭子》 》《六韬》《尉缭子
31
济南 莱芜
临沂
徐州
32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
略
“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 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
而屈人之兵, 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因此,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 必以全争于天下, 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 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就不能再活,所以明智的国君, 就不能再活,所以明智的国君,对 待战争问题要慎重, 待战争问题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 警惕) 警惕)
24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
不是对国家有利, 不战”(不是对国家有利,就不要采取军事 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随便用兵,不处 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随便用兵, 在危急紧迫的情况下,不能轻易开战)。 在危急紧迫的情况下,不能轻易开战)。
13
发 展 时 逢 秦 五 代
(三)丰富和发展阶段
1、时间: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我国经 历了秦、汉、晋、隋、唐五个朝代,是封建社会 发展的上升阶段。 2、战争特点:秦国统一天下以后,进入了以铁 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出 现了新的军种——舟师水军。 3、军事思想:一是战略思想趋向成熟、完善诸 葛亮的《隆中对》成为当时战略决策的一代楷模; 二是出现了许多总结军事斗争经验的兵书。其中 汉初出现的《黄石公三略》和后来的《李卫公问 对》等,都是传世的重要著作。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它大约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发展于秦至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漫长的历史时期。
它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
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具备以下几点:一、哲理深刻,影响深远中国军事思想对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观察分析,宏观上具有一览群山的博大气概纵横联络的系统思想,言兵而不限于兵,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心理、艺术等有关因素融合在一起,通血考虑。
微观上的分析往往入木三分,深刻独到,发人深省。
在战争观、安全观、建军思想、作战准则、方法与谋略等方面都有充满哲理与智慧的真知灼见。
例如,《孙子兵法》归纳的:“道、天、地、将、法”战争五个取胜因素;“智、信、仁、勇、严”的将帅五项素质指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先胜后战”的战争原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精妙见解;“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思想;对计与战、力与智、利与害、全与破、数与胜、奇与正、形与隐、虚与实、动与静、迂与直、势与能等范畴的深刻分析,像金子虽历经千载而光彩依旧,被无数古今中外兵家名将作为座右铭。
中国军事思想对当今世界军事领域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点窥见一斑:美国根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建立’确保摧毁、确保生存”的核威慑战略;24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在1991年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成了美军指挥官的必备之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了西方一些中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常设课程,尽管他们开设此课的指导思想与我们不同。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名词解释

卡莫氟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许立功;印季良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
【年(卷),期】1995(022)011
【摘要】报告了用卡莫氟治疗346例胃肠道胃性肿瘤的前瞻性多中心试验结果。
206例胃癌和140例大肠癌分设单药治疗组、卡莫氟联合化疗组及氟脲嘧啶联合化疗组。
有效率胃癌分别为28.5%,43.3%和25.0%;大肠癌分别为21.6%,22.4%和20.3%。
卡莫氟对血液系统及胃肠道毒性与氟脲嘧啶相似,但有热感、尿频、头晕、手麻和口麻等少见的神经系统毒副反庆。
【总页数】4页(P787-790)
【作者】许立功;印季良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205
【相关文献】
1.健脾补肾方加减联合华蟾素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向先玉;周荣耀
2.卡培他滨联合铂剂治疗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J], 房修椢;张可帅
3.卡莫氟治疗晚期癌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J], 蒋帮琴;倪芝兰
4.天灵片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31例临床疗效观察 [J], 罗勤奕;杨绍忠
5.静脉滴注5-FU合并口服卡莫氟和单用卡莫氟对大肠癌术后辅助治疗的随机试验[J], 黎力;迟俊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资料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资料
⒈重战思想。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大声疾呼:“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⒉慎战思想。
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
《孙子兵法》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⒊备战思想。
其意就是未雨绸缪。
孙子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须重视备战的思想,并告诫人们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⒋善战思想。
就是要会用兵打仗。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的军事战略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在数千年历史演化的长河中,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民族融合、科技水平以及文化心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互相交织、彼此矛盾运动,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军事文化资源。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

1.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有哪几方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军队组织、训练和纪律、将帅修养、作战指挥等方面。
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生死的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战争的问题上,军事从属于政治;军事是现象,政治是本质。
在解决国内外矛盾时,如果政治措施达不到目的,就必须使用军事战略。
战争的指导思想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1.先发制人2.速战速决3.力争主动4.集中兵力5.出其不意6.奇正互变7.兵贵其和8.先戒为宝治军如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
1.将帅修养2.以治为胜3.教戒为先2.《孙子兵法》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一、揭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条件二、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普遍军事规律。
三、提出了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为核心的一系列作战原则。
四、反映了战争问题上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
3.简述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制度已是强弩之末,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视角,探讨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
林则徐、魏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他们自觉地收集外国军事资料,研究敌情,提出了组织民众,军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在沿海、陆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代表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主张“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整顿军队,创练新军,筹办海防,兴办学堂,选派出国留学人员。
同时,随着西式武器陆续装备军队,出现了步骑、步炮协同作战,海军独立作战、陆海协同作战等战术的变革。
战斗中的阵形由密集向疏散发展。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了。
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在武器装备建军和作战指导思想以及战略战术等方面,超过了以往历代农民起义军的水平。
另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军、淮军等领导人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人也积累了一套建军理论和作战原则,对以往的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古代军事思想知识点总结

古代军事思想知识点总结古代军事思想是军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古代军事战略、战术以及组织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古代军事思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古代军事思想的起源、代表性思想家、主要思想内容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
一、古代军事思想的起源古代军事思想起源于古人类面对战争的实际需求,在古代军事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归纳。
最早的古代军事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商代时期的《兵法》和古印度的《摩诃婆羅多》等。
二、代表性思想家1. 孙子(公元前5世纪):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奠基人之一,著有《孙子兵法》。
他主张运用智慧战胜敌人,具有着“以迂其途、以诓其敌”的战术思想。
2. 克劳塞维茨(1780-1831年):德国军人和军事理论家,著有《战争论》。
他认为战争是一种政治手段,主张以政治目的为中心,在战争中充分利用各种优势以取得胜利。
3. 文天祥(1236-1283年):中国南宋末年杰出的军事家和文学家,著有《敬亭山志》。
他总结了自己的军事经验,提出了“时与别决,势亦死生”的战略思想。
4. 西涅卡(公元4世纪):罗马军事家,著有《罗马军制》。
他提出了组织军队的基本原则,强调军纪的重要性,并且注重士兵的训练和装备。
三、主要思想内容1. 战争目的与政治关系:古代思想家普遍认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政治上的利益。
孙子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观点,克劳塞维茨则主张战争是一种政治手段。
2. 战争的本质与特点:孙子将战争定义为“用兵之道”。
他强调战争需要智慧和战略,提出了“以计致敌,以谋动敌”的思想。
克劳塞维茨则认为战争是一种力量的对比,是通过斗争和暴力实现目标的手段。
3. 军事组织与管理:古代军事思想家重视组织和管理的重要性。
西涅卡提出了军队组织的基本原则,包括纪律、训练和装备等方面。
孙子则提出了军队管理的方法和原则,如“将者,智谋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 战略与战术:古代军事思想家对战略和战术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一)一、概述:(一)军事思想:关于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
来源于军事思想,又给军事思想以指导,并伴随着战争中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对战争的理性认识:战争的起源;战争的根源;战争的性质;战争的目的;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战争与外交的关系;战争中的战略战术;战争与兵员动员的关系;战争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与武器的关系等等;•对军队的理性认识:军队的法制建设;军队建设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军队建设与装备的关系;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军队与政党的关系;军队与国家的关系等等;军队的成分;军队的性质;军队的任务;军队的编制;军队的纪律;军队的教育训练;•对国防的理性认识:国防建设;国防斗争;武装力量建设;战场建设;国防动员;国防工业建设;国防政策;国防的性质与类型;国防法规;后备力量建设;国防科技研究;国防教育;国防建设与政治、经济、外交、周边环境的关系等;•军事思想的基本特点:阶级性:军事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在阶级社会中,人们为了各自的阶级利益,所奉行和推荐的军事思想必然反映各个阶级对战争和军队建设的认识和立场。
因此,不同阶级、国家和政治集团必然有不同的军事思想。
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战争有着不同的战争形态和战略战术,不同的军队组织原则和编制。
这种不同时代的特征往往最能反映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军事思想所反映的这些特征代表着这一时代的生产力水平。
继承性:历史上所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军事原则、概念和范畴被流传下来为后人所用,并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
•军事思想的分类1、按历史划分: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军事思想。
2、按阶级划分:可分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军事思想。
3、按国家划分:可分为外国和我国军事思想。
4、按人物划分:可分为某某军事思想。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从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1840年)各阶级、政治集团、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讲)综述

《孙子兵法》
作者简介:孙武,字长卿, 后人尊称为孙子或孙武子, 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 东惠民)人,具体生卒年 月,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 据推断,约与孔子同时代 人。他的祖先是陈国人, 因政治避难逃到齐国。
孙武一生
奔吴隐居,静观时变; 问对教战,崭露头角; 西破强楚,显名诸侯; 功成名就,飘然归隐。
中国军事思想
主讲:郑小鑫
一、军事思想概念
定义: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
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 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军事思想的特征
1、阶级性 3、实践性 5、创造性
2、时代性 4、继承性
中国军事思想划分
中国 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 军事思想
中国现代 军事思想
《九变篇》 “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 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
译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 自己做好充分准备,做到严阵以待;不要寄 希望于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自己具有强大 的实力,使敌人不敢来进攻。
治军理论 1)将帅选用 2)军队管理
将帅选用
①重视将帅的作用、地位
战术: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研究带局部 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术学研究的任务。
用兵理论
战略思想
知彼知己,全局筹划 充分准备,未战先胜 以“全”争胜,不战而屈人之兵 强调进攻速胜,反对持久作战 因粮于敌的战略后勤思想
知彼知己,全局筹划
《谋攻篇》中“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 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 每战必殆。”
1、战 争 观 2、治军理论 3、用兵理论
1、重战、慎战、备战三位一体的战争观
《计篇》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 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分析中日双方情况
国别 经济力 军力 政治组织力 国度 人口 正义性 国际态度
中国 弱 弱 弱 大 多 是 支持 日本 强 强 强 小 少 否 反对
《吴子》 《尉缭子》 《三略》
《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列为武经七书之首,全书共13篇,6,000余字。 ●《吴子》:作者吴起。全书共6篇: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 ●《六韬》:作者吕望,又名姜子牙,成书在战国时期。全书共6卷60篇,分为: 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三略》:相传其源出于姜尚,经黄石公以授张良,成书于西汉末年。全书分 为上、中、下三卷,共3,800余字。 ●《尉缭子》:作者尉缭,梁惠王时人,成书在战国中期。全书共5卷24篇。 ●《司马法》:作者田代,名穰苴,任司马,齐国人,成书在战国中期。全书共5 篇: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 ●《李卫公问对》:即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以唐太宗李世民与卫国公李靖讨论兵 法的形式编成。全书分上、中、下卷,共98问答,1万余字。
质量
春秋战国
宋朝
利百代者唯养兵
利百代者唯养兵
质量
春秋战国
普及
宋朝
数量
明清
(三)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1.战争的起源、性质和作用 2.战争与政治 3.战争与经济 4.战争与主观指导 5.将帅修养 6.治军 7.战略战术 8.战争保障
(三)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经典著作——
《武经七书》
《孙子》 《司马法》 《六韬》 《李卫公问对》
二、《孙子兵法》简介
1、中国历代兵家名将无不重 视对其研究与应用
2、《孙子兵法》在国外备受推崇 3、《孙子兵法》在社会其他领域
古代军事思想

古代军事思想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着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它大约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发展于秦至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漫长的历史时期。
它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
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具备以下几点:一、哲理深刻,影响深远中国军事思想对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观察分析,宏观上具有一览群山的博大气概纵横联络的系统思想,言兵而不限于兵,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心理、艺术等有关因素融合在一起,通血考虑。
微观上的分析往往入木三分,深刻独到,发人深省。
在战争观、安全观、建军思想、作战准则、方法与谋略等方面都有充满哲理与智慧的真知灼见。
例如,《孙子兵法》归纳的:“道、天、地、将、法”战争五个取胜因素;“智、信、仁、勇、严”的将帅五项素质指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先胜后战”的战争原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着名论断;“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精妙见解;“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思想;对计与战、力与智、利与害、全与破、数与胜、奇与正、形与隐、虚与实、动与静、迂与直、势与能等范畴的深刻分析,像金子虽历经千载而光彩依旧,被无数古今中外兵家名将作为座右铭。
中国军事思想对当今世界军事领域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点窥见一斑:美国根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建立’确保摧毁、确保生存”的核威慑战略;24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在1991年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成了美军指挥官的必备之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了西方一些中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常设课程,尽管他们开设此课的指导思想与我们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全军学生军训教学协调中心同学们好。
今天由我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思想。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2308部,18567卷。
这些在战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期军事的一般规律。
俗话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今天,我们学习古代军事思想,其目的就是让同学们了解历史,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以便古为今用。
下面,我仅从宏观上,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四个基本问题做一讲解: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含义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四、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现实意义先讲第一个问题: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含义(一)什么是军事思想军事思想就基本含义来讲,主要是关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军事思想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战争的本质、战争的基本规律、武装力量建设及其使用的一般原则,从整体上反映军事研究的成果。
这个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也称为军事理论。
军事思想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很多,概括地说,就是武装力量建设和使用的原则和原理。
大致包括:战争观(对战争的基本看法);国防思想;作战思想;建军思想;军事哲学(对军事和战争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
(二)什么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我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它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基本上同军事思想,只是在时间上做了限定。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用四句话来表述:第一阶段:初见蓓蕾夏商周(形成阶段)第二阶段:春秋战国渐成熟(成熟阶段)第三阶段:发展时逢秦五代(发展阶段)第四阶段:自成体系宋嘉佑(体系阶段)(一)初见蓓蕾夏商周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
2、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兵器以木器、石器为主,作战方式基本上是以密集队形进行集团肉搏正面冲杀。
只是到了商代以后,才逐渐以车兵为主,作战中形成了以车兵为核心的方阵队形,产生了一些萌芽的军事思想。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3、军事思想:一是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
由于当时所受外部侵略少,军队主要承担了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反抗的任务。
二是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
三是迷信色彩重,形成了以天命为主的战争观。
总的说来,那时并不重视和提倡谋略在军事中的运用,相反视谋略为小人之举,不仁不义。
如春秋战国初期,宋、楚泓水交战,就反映了当时军事思想的发展水平。
这一时期代表作有:《军政》《军志》,现己失传,估计为编制条令一类的书。
(二)春秋战国渐成熟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初--公元前3世纪末。
它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过渡时期。
2、战争特点:这一时期,战争的变化和发展比较明显。
一是从战争形态上来看,争霸战争、兼并战争非常激烈、频繁,大约有600多次;用兵的数量也逐渐增多了,由几千人发展到几十万人;战争的时间也长了,以前的战争,一战就解决问题,到后来有打几个月的甚至经年不息的。
二是从军事技术来看,铁兵器的制造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军事筑城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国家筑了方城、长城;攻守用的器械也开始增多了,比如云梯的使用等。
3、军事思想:一是形成比较完整的战争观,如‚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已被各国所接受;二是总结出了一些战争的指导原则,如‚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等;三是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同时或交互进行。
如晋、楚城濮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这一思想。
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有名的军事专著。
被封建社会一直视为兵学经典的《武经七书》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其中包括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军事理论的奠基作《孙子》。
代表作有:《孙子》、《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
(三)发展时逢秦五代。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在秦、汉、晋、隋、唐诸王朝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3世纪--公元10世纪中叶,我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诸王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
2、战争特点:秦国统一天下以后,进入了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出现了新的军种--舟师水军。
3、军事思想:一是战略思想趋向完善、成熟,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为当时战略决策的一代楷模;项羽之所以败于刘邦,主要原因是在战略筹划方面比刘邦差,而刘备有了诸葛亮的《隆中对》,才有了立足之地。
二是出现了许多总结军事斗争经验的兵书,以前的兵书,大都只是从理论上进行阐述,而这一时期,兵书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用战例来说明问题。
如黄石公的《三略》和后来的《李卫公问对》等都是传世的重要著作。
(四)自成体系宋嘉佑。
1、时间:大约从公元960年至1840年,我国经历了宋、元、明、清(前期)四个朝代,这是封建社会的后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的重要时期。
2、战争特点:火器逐渐普遍使用,战争进入了冷、热兵器时代。
3、军事思想:一是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确立了兵书的正统地位;二是兵书数量繁多,门类齐全,共1815种,占古代兵书总数的3/4以上;三是兵书概括性强,自成体系,宋仁宗将《武经七书》列为武学必读之书。
使散乱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自成一家。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众所周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代表人物,产生的军事思想是不一样的。
下面,我就以孙子的军事思想为主线,从以下七个方面向同学们介绍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一)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这一思想大约形成在奴隶社会的初期,到奴隶社会的末期基本成熟。
以仁为本的战争观,主要包括两层含义:(1)战争支柱--以仁为本。
《司马法.仁本第一》开宗明义:‚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为正。
正不获意则权。
‛这段话的大意是:在古时候,人们都是以仁爱为根本,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来治理天下。
当正常的方法行不通,就该使用变常的手段。
也就是说该动武了。
作者又认为,仁者使人亲,义者使人悦。
此二者,才是战斗力的凝聚核,才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
(2)战争准则—师出有名。
《礼记.檀弓下》主张‚师必有名‛,认为师出无名,必将遭到众人的反对,定成败局。
诚然,这种朴素的战争观思想,是受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的。
它代表的毕竟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讲仁义只是为了处理新兴地主阶级内部之间关系,要‚民‛心甘情愿地服从他们的统治。
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当然,这也为后人认识战争、研究战争奠定了基础。
比如说,大家所熟悉的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对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区别等,都是从这种朴素的战争观思想发展进化而来的,甚至有的思想到现在还在运用。
(二)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指导原则在孙子以前,人们对战争所持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反对战争的人们认为,‚兵,天下之凶器‛,不可提倡。
他们主张‚以道佐人主‛,而‚不以兵强天下‛。
而孙子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用当时比较进步的思想和方法观察战争,旗帜鲜明地从理论上支持战争,号召人们积极研究和参加战争。
他提出的‚四战‛思想(重战思想、慎战思想、备战思想、善战思想),构成了‚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战争指导原则。
1、重战思想。
顾名思义,就是重视战争,重视对战争的研究和准备。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大声疾呼:‚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古人对战争认识上的一个重大飞跃,对于人类认识战争,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2、慎战思想。
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
《孙子兵法》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国家灭亡了就不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
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警惕。
从这点出发,古人又提出‚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这些思想对我们处理国际问题和地区冲突是很有参考价值。
3、备战思想。
其意就是未雨绸缪。
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小国图存图强,战争频繁。
一些国家武备周全,抗住了敌国的进攻,保住了自己。
一些国家武备强盛,吞并了他国。
也有一些国家武备松弛,被别国灭掉了。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孙子,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须重视战备的思想,并告诫人们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
不要寄希望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
也就是说,对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加强国防建设,解决台湾问题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4、善战思想。
就是要会用兵打仗。
如何做到这一点,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而孙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是注重以‚道‛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胜论。
‚道‛就是政治,是‚令民与上同意也。
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当然,在注重道的同时,其它四个‚天、地、将、法‛因素也不可忽视。
二是庙算制胜论。
庙算,是古时开战前在庙堂举行军事会议,商讨与谋划战争的一种方式。
《孙子兵法.计篇》中说:‚未战而庙算者胜……多算胜,少算不胜。
‛在《形篇》中又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先胜而后求战‛也。
《孙子》主张战前要算,要对战争全局进行计划和筹划,定出可行的战略方针。
也正刘伯承元帅所说的那样:‚五行不定,输得干净‛。
三是‚诡道‛制胜论。
《孙子》里讲道:‚兵者,诡道也‛.因此,他提出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的诡道之法,进而达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目的。
“马陵之战”就充分体现了孙子的善战思想。
从这一成功战例中,我们不难看出,齐军之所以获胜:一是待机适时,正确选择了出兵的时机和出击的方向,确保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运谋得当,采用‚减灶‛的方略,误敌、疲敌,诱敌就范;三是设伏得法,选择马陵道狭的有利战场,在有利于己而不利于彼的时间、地形上,采取有效的攻击方式,夺取决战的胜利。
(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写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武简明扼要的语言,指明了战争的普遍规律。
毛泽东对此曾有过高度评价,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战争不是神物,乃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是科学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