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简介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硕士点简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硕士点简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硕士点简介(0305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硕士点是以我校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基础建立的,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发展理论等4个主要研究方向。

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梯队合理,现有教师2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博士4人,硕士13人。

拥有专业图书室,藏书3万余册,期刊200多种。

近几年学科承担各类课题40余项,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或教科书20余部,获得各类奖30余项。

硕士生导师:陈敬佑(1948—),男,浙江苍南人,中共党员,教授,校重点学科带头人。

现任浙江林学院党委书记,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

研究方向:高校党建、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998年以来,主持了省教育厅21世纪教改重点课题《基于生态大学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等6项部、省、厅级科研课题。

在《光明日报》、《中国高等教育》、《高等农业教育》等刊物上公开发表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大学》、《育人为本是大学校园建设的灵魂》等10多篇学术论文。

出版《高等林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等著作3部。

硕士生导师:王长金(1962—),男,浙江淳安人,中共党员,教授,现任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兼任浙江林学院吴越文化研究所所长、浙江林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主持省、厅级各类课题10项。

先后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浙江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有多篇论文获奖。

出版专著《传统家训思想通论》,获省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

硕士生导师:苏小明(1955—),男,甘肃庆阳人,中共党员,教授,校重点学科负责人,人文学院思政系主任,浙江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历程与经验研究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历程与经验研究

作者简介 : 邱春林( 1 9 7 4 一) , 男, 山 东苍 山人 , 临 沂 大 学副 教授 。研 究 方 向 : 马 克思 主 义 中国化 研 究与 教 学 Nhomakorabea一

中共 马克 思主 义群众 观的理 论渊 源
础, 人 们 的 国 家设 施 、 法 的观 点 、 艺 术 以 至宗 教 观
念, 就 是 从这 个 基 础 上 发 展起 来 的 . 因而 . 也 必 须
第 3 5卷 第 3期
V O1 . 35N o . 3
临 沂 大 学 学 报
J OUR NAL OF L I NYI UNⅣ ERS I TY
2 01 3年 0 6月
J un. 2 0l 3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中国化 的历程与经验研 究
邱 春 林
( 临沂 大 学 教 务 处 , 山东 临沂 2 7 6 0 0 5 )
成 员 的大多数 。 何 为群众 观 ? 群 众观 是对待 群众 的 泉 。人 民群 众 的社 会 实践是 实 现社 会 变革 的决 定
总 的看 法 和基 本观 点 . 它 包含 群众 的 内涵 、 群 众 的 力量 。当然 人 民群众 创 造历 史 的活 动也 是 受社 会
构成 、 群众 的 地位 、 作 用 以及 对待 群众 的态度 等 问 历史 条件 制 约 的 马克 思早 在 1 8 4 5年《 关 于费 尔
的现 实意 义 。
关 键 词 :马 克思 主 义 群 众观 : 中国化 : 历程 与 经验
中图 分 类 号 : A 8 1 1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4 一 O 9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9 — 6 0 5 1 ( 2 0 1 3 ) 0 3 — 0 1 3 6 . 0 5

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背景研究

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背景研究

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背景研究1. 引言1.1 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重要性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对今日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为今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对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为我们深入探讨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道路和方向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1.2 研究背景的重要性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背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重要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与这一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了解这一时期的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运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的过程中受到了许多地域和历史因素的影响,研究这些背景因素能够揭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性和特点。

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背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变和特色,为今日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对这一时期的研究背景进行深入探讨,对于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过程和历史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动荡。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试图将其运用于中国的实际情况。

最早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从日本传入的,随后在中国开始传播开来。

中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传入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理论指导。

在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积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原著,包括《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试图理解其核心思想和方法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渐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

我校2000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2012年获批第九轮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

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学科评估中,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排名前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经过近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渊源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问题研究等较为稳定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多项,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多篇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大篇幅转载,10余项成果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中国的时期。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他们通过学习和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了解到了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关于剥削和压迫的分析,以及阶级斗争的理论。

但是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与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中国知识分子很快发现,要使马克思主义真正适应中国的国情,需要对其进行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尝试可以追溯到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当时,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口号,他意识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社会革命只有依靠工人阶级的领导才能取得成功。

这种中国化的尝试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的一次有益尝试。

但是,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迎来了新的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共产主义事业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矛盾: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要阶段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主席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农民经济状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毛泽东思想提出的“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应该同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思想,强调了坚持原则与灵活实用相结合的重要性。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具体化尝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而这也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新的思考和创新。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探究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探究

浅析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探索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国共产党为更好的执政和服务人民,为更好的领导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指导。

而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也是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思想的中共早期领导人,研究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无疑对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本文试从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李大钊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一人;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对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影响三个方面探究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以期通过对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早期提出的与中国实际结合的理论,为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完善提供原初理论借鉴。

关键词: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的今天,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不断完善自己的执政思想和执政理念,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成了具备与时俱进特色的先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思想等等。

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指导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完善自己的执政方式,也使中国共产党更加游刃有余地领导中国人民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然而,饮水思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求索的结果,任何革命的成功都是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过无数的失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正是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过程中才形成了不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过程中,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就非常重视这方面,使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好的与具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中国结合起来,以寻求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研究和阐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应用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形成的历史性的理论成果,包括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客观必然性,以及这种结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研究和阐明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性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上三大理论成果各自的系统性、阶段性特征与它们所包含的共同主题、共同的实质和共同的发展规律。

3.深入研究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和阐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战略部署;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研究和阐明党的十七大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理论前提、历史条件和时代特征,它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统一和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依据、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发展过程和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几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民主社会主义等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涉及到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实际相结合,以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历史条件。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理解和应用必然要受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因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同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还应考虑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以保证理论的普遍性和可操作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首先,应当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挖掘其中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的元素,并加以理论总结和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尊重人民、注重社会公正以及寻求和谐共荣的思想,这些都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相吻合。

例如,孔子的“仁爱”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一致的,儒家的“君子”品质可以与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求相结合。

因此,通过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应当关注中国实际,特别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结合的,因此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代表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还应当关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演进和新时代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非一成不变的理论体系,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而不断发展。

因此,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需要不断总结经验、理论创新,并根据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要求来进行科学研究。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需要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实际来进行深入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刘德军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省级教学名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的老师和本学科点研究生必须认真对待与搞明白的问题。

今天,我借学校论坛的机会,着重讲一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前沿的几个问题,以供老师与同学们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展概况(一)学科发展现状中共中央决定: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

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其中的五个二级学科之一。

据了解,全国目前已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士点2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1个,总计46个。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点9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73个,总计168个。

如此庞大的研究队伍,如此众多的招生数量,再加上在各地的宣传部、党校、社科院、军队院校中,还有一支颇为壮大的研究队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成为研究人员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学科之一。

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搞得好会有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研究水平,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搞得不好,则只能适得其反。

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含量亟待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建设亟待规范。

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生命力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生命力所在。

(二)学科建设总体思路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郭建宁教授,就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郭教授认为,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品位,规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建设,已是当务之急。

他提出的总体思路主要有以下五点:1、以历史为线索。

即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迁、社会变革、文化转型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从中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线索、发展格局、经验教训和当代走势。

2、以实践为基础。

即紧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当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

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而其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已经被大量实践证明适合中国革命与中国改革的发展,并能够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起到重要的理论促进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表现在许多方面,以下从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清晰论述马克思主义、形成不同历史成果等方面出发,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进行了分析。

1.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际上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的具体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始于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同志在会上首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关键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合理使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最终使其能够变成具有中国风格、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

2.清晰论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是清晰地论述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同志在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曾经下过清晰的表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就是说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还需要在理论发展的路上不断前行。

3.形成不同历史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考虑到不同的历史成果。

考虑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历史过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这些宝贵的集体精神成果在指导新中国革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历史进程表现为许多成功的理论,以下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出发,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历史进程进行了分析。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理论马克思理论诞生于1848年,当时马克思在《共产主义宣言》当中第一次阐述了其理论体系,并由此拉开了世界无产阶级国家发展的序幕。

自马克思理论出现至今,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一直没有中断,并且我国也意识到这一问题会直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基础和指导,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打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才能够有效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

(一)民族理论的规律马克思思想在诞生之前,由于人们受到君主制和资本主义思想的制约,导致各国均未对民族形成的基本规律进行系统化的阐述,而马克思却提出各民族的关系主要是取决于每一个民族之间生产力和内部交流的发展规律,进一步解释了经济发展和生产方式改变对区域内民族发展的影响作用。

人类祖先逐渐对自然环境进行征服,如我国最早的部落、氏族等群居体系,在后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村庄等大型民族混居体系,并引导了各部落间的联盟行为。

联盟在产生后,各部落之间开展文化和经济交流,促进、加速了新民族的形成,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将部落和联盟视为民族形成的基础。

共同的生存地域也是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其也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并使民族内部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民族发展的趋势各国家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均具有明显的客观规律,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民族本身是一个历史概念,而民族的消亡也必然是其发展中的最终结局,也是民族发展的最终选择。

随着地区民族生产力的逐渐加强,其消亡也成为了客观事实。

在历史发展当中,各民族间的经济程度、文化习惯以及政治政策等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民族的独立和隔绝性所导致的,究其原因则主要在于劳动力的差异。

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使民族得到了有效增强,但其所具有的剥削特性使其始终无法实现多民族的完全融合。

因此,想要进一步提高国家内民族的凝聚力,就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彻底实现各民族间的平等,为民族融合提供坚实的基础。

浙江农林大学2017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招生专业简介

浙江农林大学2017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招生专业简介

浙江农林大学2017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招生专业简介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以我校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依托,经过50多年建设与发展形成的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已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济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理论与实践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等4个主要研究方向。

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梯队合理,现有专任教师2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博士7人,硕士16人。

拥有专业图书室,藏书3万余册,期刊300多种。

近几年本学科承担各类课题40余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或教材20余部,获得各类奖30余项。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30108)本学科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为浙江省属高校中唯一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2年、2007年两度被批准为校级重点学科;2009年以来两次获批省级重点学科(B类),2016年获批国家林业局重点(培育)学科。

该学科是中国法学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浙江省法学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会会长单位。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科以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两型社会”建设、低碳经济社会、海洋经济与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环境法学基本理论研究,突出生态保护法律与政策的理论创新,指导并服务于我省环境危机管理与纠纷处理。

在发展中创建了学科、科研机构、与学术团体三者良性互动,理论研究、参与决策和维权服务三者有机结合的“三三”模式。

学科具有一支实力雄厚、团结合作的学术团队,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8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教师6人。

学科带头人是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专家、省社科规划办学科组专家。

学科紧紧围绕生态省和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教师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中国法学会重点课题一项,省部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地方政府委托项目21项,累计经费100多万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 引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和理论体系,自19世纪中叶进入中国以来,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和理论探讨的学科领域。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展开。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最早通过西方传教士和留学生的介绍进入中国,但真正引起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视和接受,是在20世纪初的中共成立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批判的理论体系,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3.1 第一个历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在中国的革命斗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成功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3.2 第二个历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被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践包括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3.3 第三个历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马克思主义也随之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化。

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实践的指导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和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的革命、建设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提供了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现状和挑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中国的学术界得到了广泛关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研究内容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一、本文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本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积累的基本经验。

文章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案例分析和理论总结,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主要阶段和关键节点,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何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的。

本文首先回顾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其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发展。

接着,文章重点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不同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和理论创新。

在此基础上,文章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包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坚持改革创新等。

这些经验不仅对过去的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行动指南。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的研究,本文旨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它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发展而不断深化。

自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探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成功领导了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基本经验、理论成果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直面当代中国的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实践经验总结,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及其精神实质的内在统一性,揭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昭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蕴涵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

主要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2.马克思主义在边疆多民族地区大众化问题研究。

二、培养目标
基础理论知识目标: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基本规律, 全面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与与时俱进,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专业技能目标: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具有较强的调研分析、组织协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及所学专业知识研究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特色目标:依据学院“五个一”具体要求,培养学生使其具备讲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使其具备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边疆民族地区大众化的基本理论与依据理论并推进实践工作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之特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之特性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 代 化 、 众 化 时 大
《 理论探索 ̄oo 2 l 年第 3 总第 13 ) 期( 8期
“ 马克思 主义 中 国化 " 究之 特性 研
刘 霞
( 中山大学, 50 7 ) 广州 125
[ 摘要 ] “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究 以中国化马克思 主义为理论基础 , 门研 究马 克思主义 中国。“ 马克 思主义 中国化” 究是充分体现政 研

2 ・ 4
《 理论探 索) o o年第 3期( 2l 总第 13期 ) 、 8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固化 、 代 化 、 众 化 时 大
方针政策 的解读和传播 。 结合现实社会中出现的困 思 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 中的历史经验 和教训 , 揭示
难、 问题和矛盾 , 从理论和实践 的结 合上对现有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 断推进 的历史规律。
果, 充分体现政治性 、 民族性 、 时代性 和综合性 的特 等 问题 的研 究 , 利 于进 一 步 推 动 中 国化 马 克思 主 有 殊学科 。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研究 ” “ 建设必须 以马克 义 理 论 的发 展 , 动 马克 思 主 义理 论 研 究 和 建设 工 推 思 主义为指导 , 把握政治性 ; 以传统文化 为土壤 , 突 程 的深入 实 施 , 固中 国化 马 克 思 主 义理 论 成果 在 巩
和 新 的发展 , 体现 创新 性 。

出民族性 ; 眼世界 , 放 体现时代性 ; 眼于新的实践 中 国特色 社 会 主义 事业 中指 导 思 想 的地 位 。其 三 , 着 加强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的研究 有利于增强主导意

“ 马克 思主 义 中 国化 ” 究 的政治 性 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现状分析报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现状分析报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现状分析报告一、学科概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它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能够同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在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并在新的实践中获得新的发展.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的中国的特性,带有中国的作风和气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它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先后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会在新的实践中得到新的发展。

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二级学科,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这个学科的研究和建设,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重点,密切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理论总结,深入研究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学科队伍本学科教师队伍共22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11人,学科队伍、职称结构合理,但学历层次较低。

详细情况见下表。

三、科研现状(一)学术论文1.史历,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 理论前沿,2007,10(499):31-32,CN-3807/D, 中文核心2.史历,论科学发展观价值选择的未来性和整体性,中国市场,2007,187-90,CN11-3358\F,中文核心3.史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经营与管理,2007,3,41-42,CN12-1034/F经济类核心4.刘双, 试论构建和谐社会维度中的思想道德建设, 科学社会主义,2007,3,109-112,CN11-2797/D, 中文核心5.史历, 试论构建和谐社会维度中的思想道德建设, 职业时空,2007,1(3),27-28,CN13-1349/C, 中文核心6.秦小霞,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前景及制约因素分析,学术界,2008,3(263-268)ISSN-1002-1698,核心7.秦小霞,转型时期乡村社会的政治结构变迁及政治改革问题探析.农业经济,2007,3 6-7,CN21-1016\F, 中文核心8.秦小霞,新时期农民发展问题及乡镇体制改革初探,中国市场,2007,1 45-46,CN11-3358\F, 中文核心9.王冰,大学生科学素养和对科学技术态度的调查与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 110-113页,中文核心10.彭秀兰,青少年文化世界的本质与德育的使命,高等教育研究2008.6 (20页)CN42-1024/G411.张爱红, 学校德育信度和效度缺损归因及对策探析,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3,CN 13-1377/P12.张爱红,从档案看马君武的道德观,兰台世界2007.06,63-64,CN21-1354/G2, 中文核心13.张爱红, 论传统孝道在新农村背景下的现代功能及重构途径,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3、34-36,CN41-1011/C, 中文核心14.王卫华,WTO规则对我国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的挑战析,经营与管理2007.11,11-13,CN12-1034/F, 核心15.王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重新阐述,教育与职业2008.4 126-127页, 核心16.王冰,试论高等学校德育的制约及其化解,教育与职业2008.9 108-109页, 核心17.王冰,浅谈邓小平干部选拔思想,科学管理研究2007.12 133-134页,中文核心18.王冰,EQ理论于大学生精神状态提升的关系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8 40-42页,中文核心19.王伟,浅论江泽民知识分子政策的创造性发展,理论新探索,007,1,8-9,CN62-1031/F20.王冰,青年学生对迷信现象态度的调查与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5 45-47页,中文核心21.王冰,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建构特征,中国成人教育2008.3 47-48页,中文核心22.李振堂,高校教师群体心理特点及对学校管理的影响,中国成人教育,2008(1),37-1214/g4,核心23.高联合,从行为训练到理性提升,当代青年研究2008,268(7):49-52CN31-1221/C,中文核心24.洪军,浅谈大班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福建论坛,2008,6:99-100 CN35-1268/C,中文核心25.王伟, 浅论江泽民知识分子理论的形成背景, 世纪桥,2007,1,5、15,CN23-1464/D26.朱大锋试析大昭保沼“文明相容的人权观”天中学刊,2007,22(3):28-30,CN41-1232\C27.朱大锋,略论先秦儒家、法家的“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8(5):89~91,CN 50-1138/C28.朱大锋,自由、责任和人道主义,黑龙江教育学报,2008,27(10):22~24,CN 23-1143/G429.李振堂,孙中山的伦理观,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2008(9)69-70,cn32-103230.李振堂,正视农村教育不公平问题,经营与管理,2008(4),79-80,cn12-1034,核心31.李振堂,科尔伯格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的借鉴意义,天中学刊,2008(4)138-14032.张爱红,浅谈大学教育发展定位的人文取向,教师教育研究,2008(3)84-85 ,cn 11-5147/g433.刘双,构建和谐社会应正确认识和把握的几个问题,天中学刊2008年第23卷第6期第19-21页34.王伟,党的小康社会基本理论形成过程探析,党的小康社会基本理论形成过程探析2008,7:5-8CN41-1396/C35.李振堂,高校院校如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农村经济2008(4):73-74CN21-613936.高联合,“灌输”与青少年道德教育,天中学刊,2008,23(6):136-137 CN41-1232/C(二)论著、教材1.秦小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功能与创造性工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2,ISBN 7-206-04487-52.史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发展观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5,ISBN 7-206-05289-73.刘双,《批判和构建近世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问题研究》,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8,ISBN978-7-80183-955-74.刘双,《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红旗出版社,2007,6,ISBN978-7-5051-1513-25.刘双,《发展经济学的变革与发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6,ISBN7-206-05289-96.羊守森,朱鸿飞,洪军,王永恒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ISBN978-7-81131-300-07.李振堂,《思想道德修养》,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ISBN 978-7-227-08042-18.牛耀堂,曹忠义,张爱红,李振堂,王文卓等,《邓小平理论概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8 ISBN 978-7-215-06508-69.张爱红,《批判和构建近世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问题研究》,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ISBN978-7-80183-955-7(三)科研项目1.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项目(编号:2007A020):《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的价值选择》,主持人:史历.主要完成人:史历,秦小霞,李春生,丁如剑,羊守森,付昆等2.河南省科技厅项目(编号:0724********):《合并高校校园文化整合问题实证研究》,主持人:张爱红,主要完成人:张爱红,曹忠义,李振堂3.河南省教育厅:2006-ZX-208:《当代青年的使命与生态环境教育》,主持人:史历.主要完成人:史历,秦小霞,张婷,何中喜,王万玲,聂向山4.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06-JKGHAG-208,《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主持人:刘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研究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452 March2019(B)总第452期2019年3月(中)摘要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正是在这样的现实需求中,需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进行深刻研究。

本文通过对其形成脉络、基本内涵的把握,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逻辑前提、基本态度和实现手段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进行深刻剖析,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内涵本质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Wu Guoqing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guidance of Marxism.It is in such a realistic need that we need to conduct a profound study on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Through grasping its veins and basic connotations,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essence of Marxism in China from the logical premise,basic atti-tude and means of re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and helps to enrich and develop the theory system of Marxist in China.Key words Marxism;China;basic connotation;essence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的科学命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课题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北京古籍出版社,2009年。

2.赵智奎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及规律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王先俊姚宏志张正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年。

5. 丁晨编著:《中国共产党的90年》,人民出版社2011年。

一、导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历史演进、几个基本概念的解读、国内外研究现状、视野拓展、方法更新、学科建设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背景和条件
毛泽东在1938年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绝非偶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客观因素而论,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全面抗战爆发后民族化思潮的兴起、学术界的“中国化”思潮与“新启蒙运动”、和共产国际领导方式的改变、革命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累、抗日战争的紧迫形势及王明的右倾错误;从主观因素而论,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毛泽东个人的理论素养当时已经具备了提出这个新命题、实现理论创新的主观条件。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研究综述\三个“30年”\具体把握:一部中国共产党史归根结底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党的历史分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关系\辩证地分析三个“30年”
四、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贡献及其当代启示
培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主体、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作了全面而又深刻的哲学总结和论证、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上取得巨大的成功、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个人主观条件、晚年在探索中的失误及主要原因、经验启示。

五、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形成和发展过程)\主要贡献:首次使用“中国化马列主义”的概念并进行论述\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命题\重新认识我国国情\创立邓小平理论\新阶段的重大理论成果\历史地位
六、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卓越贡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历史形成进程、丰富内容、思想特性、历史地位
七、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胡锦涛同志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

胡锦涛同志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重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工程,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八、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及影响论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历史渊源、时代课题、本质属性、显著特征、发展战略和作用影响等进行了深入阐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形成了治国理政的新思维、新布局和新风格,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助于人民群众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心。

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是什么,怎样总结,也是见仁见智。

这可以从不同的学科,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概括,因而也会有不同的论述。

纵观我们党90多年历史的胜利与挫折、成功与失利的正反两个方面来思考,最重要的是弄清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中国”是什么,“中国化”是什么,怎样“化”中国,要“化”成什么样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