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整理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整理一、名词解释1、母语:“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幼儿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标语:“目标语”,也称“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都是汉语。
如果他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目的语。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3、第二语言:相对于第一语言而言,指在母语之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可能发生在自然环境,也可能在正规的课堂环境中。
在课堂环境下学习的第二语言被称为外语。
Ellis (1994)“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
4、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是把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比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测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受母语干扰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
5、第二语言习得:人们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或者课堂环境中潜意识地或者有意识地获得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6、中介语:“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是由语言学家塞林克()于1969年提出来的。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7、偏误:偏误是对正确语言的偏离,也就是离开了轨道。
这种错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它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
8、偏误分析:系统分析学习者偏误,研究来源,揭示学习者中介语体系。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埃利斯(1994)明确地将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的概念区分开来。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的目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
这种语言学习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的。
“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简单地说,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这种语法是一种隐性的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包括:1)能指出哪些声音或语素的组合是母语中可能存在的,哪些可能是不存在的。
2)能区别符合语法的句子和不符合语法的句子。
3)能区别出一些结构相同或相似,但实际意义却不同的句子。
4)能辨别出结构不同但意义有联系的句子。
5)能辨别出句子的歧义,即同一结构具有一个以上的释义。
6)能意识到句子之间的释义关系,即结构不同的句子具有相同的语义。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表现。
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理想的母语者根据“递归规则”生成无限递归的句子。
第二节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一、发展阶段(一)20世纪50-60年代:理论初创阶段(二)20世纪70年代:理论大发展阶段1.偏误分析2.中介语理论假设3.习得顺序研究4.监控模式5.文化适应模式(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熟阶段1.语言学视角2.社会语言学视角3.认知视角4.社会文化视角二、理论成熟的标志1. 调查研究的领域和涉及的领域扩大2. 由理论假设发展为理论模式3. 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化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的发展(一)80年代,汉语习得研究起步。
1984鲁键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1985年,第一界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1987年,吕必松“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缺乏系统研究、分析方法不够严谨、疏于解释和评价。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填空、判断类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交叉学科: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Corder在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和Selinker在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
3.1984年,鲁健骥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这篇文章中,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4.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
5.1957年,拉多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6.对比分析这一基本假设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之上。
7.Sel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8.过度泛化指的是二语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将其一目的语的规则推广到超越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外。
9.输入假说是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整个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10.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包括四个要素:输入数量、输入质量、输入方式、输入条件。
11.情感过滤假说把成功的二语习得相关联的情感因素分为三大类:动机、自信、焦虑。
12.“社会文化理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立。
主要内容包括: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活动理论。
13.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14.最早提出“关键期假说”这个观点的是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
15.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学习者的态度是有三个方面构成:认知、情感、意动。
16.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学习者个人差异、学习者个人背景和情景社会因素等。
17.沉浸式教学法是采用目的语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媒介,课堂上主要是向学习者提供目的语语言输入。
18.1945年,弗里斯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一书中提出了对比分析的思想。
19.在第二语言习得顺序中,主要存在以下争议:①母语迁移;②“正确顺序”是否等于“习得顺序”③第一语言习得顺序是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考试复习题1、简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途径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50-60年代,这一阶段为理论初创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对比分析”方法。
2)20世纪70年代,理论研究大发展阶段,开始关注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产生了“中介语”理论假设。
三个理论研究,即以Dulay和Burt 为代表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克拉申的“监控模式”、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
3)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开始走向成熟。
不同的发展途径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不同的发展途径体现在:1)语言学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2)社会语言学及其研究范式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3)认知科学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认知视角。
2、针对语言输入有哪几种不同的语言输入观?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强调外在因素的中心地位,基于以下假设:a,语言输入是由外在的语言刺激和反馈构成的 b,语言输入通过正面的反馈和纠正得到强化 c,通过语言形式的操练可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2)心灵学派认为,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即语言习得机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把语言习得机制看做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因素。
语言输入不过是语言习得发生的“触发”因素而已,语言输入是贫乏的,学习者不可能通过外在的语言输入获得完整的语言能力。
3)“互动论”: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互动理论”强调将语言输入环境与语言习得内在因素两者结合起来;社会互动理论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输入环境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3、学习策略的含义是什么?学习策略如何分类?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整个语言习得或语言使用过程中,与某个特定阶段相关联的心理行为或行动。
1)Skehan(1989)根据学习者处理学习情境的能力来分:主动参与策略、解释与确认策略根据学习者的方法素质来分:跨语言比较策略、归纳策略根据学习者的评价能力来分:监控策略、自我评价策略2)O’Malley(1987)根据信息加工模型分类:认知策略(重复策略、记笔记策略、关联策略);元认知策略(直接注意策略、自我管理策略);社会/情感策略(合作策略、要求解释策略)3)Oxford的分类(1990)直接策略:直接影响语言学习,需要对语言学习进行心理操作间接策略:通过集中注意、计划、评价自我、控制焦虑感和增加与他人合作机会等间接影响语言学习4、如何区分下列概念:母语、目的语、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类、社团使用的语言,也叫本族语,母语通常是指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第一语言是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5、简述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主要内容:调节论:主要用于解释儿童的认知发展,在语言的调节下,儿童的认知从“客体调控”阶段发展到“他人调控”阶段,最后到“自我调控”阶段。
最新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
什么是二语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侧重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即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和语言过程,研究学习者在掌握了母语以后是如何学习另一套新的语言体系的,研究学习者学到了什么和没学到什么,研究为什么大部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无法达到母语的水平,研究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学习者运用第二语言的过程,研究语言教学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也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之间存在的巨大个体差异等等(蒋祖康,1999)。
Doughty和Ijn8(2003)指出,二语习得研究者认识到二语习得是在社会环境中发生的,并受到环境或大或小的影响。
然而,研究者同时也认识到语言学习和其他的学习一样,是不同的个体心灵内部的最大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二语习得研究已经逐步被认为是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
总之,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阐述,主要研究人类的行为特征和认知心理过程。
它既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又是一种基础理论,因为学习理论注重把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应用于学习领域,探讨行为是如何发生和变化的,并试图解释和预测行为的变化。
二语习得理论就是要为人们提供对二语习得的基本理解力,从而为形成人们的二语教育观奠定较为科学的基础。
第三节研究二语习得理论的意义和作用1.提供知识二语习得理论是人们对学习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指南和资源。
二语习得理论提供二语习得领域的知识,以及分析、探讨和从事学习研究的途径和方法,为外语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研究学习的框架,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最值得研究的问题上。
2.知识的概括二语习得理论对有关二语习得法则的大量知识加以总结,使其系统化和条理化,以便于学习者掌握。
掌提了理论,就可以降低材料的复杂性,以便于对其进行分桥。
任何理论在抽象和筏括大旦具体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失去一定的具体性和精确险,正因为这样。
理论才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3.描述与解释(descrZbing and interP:etin8)二语习得理论是对人类从事的各种各样的::语教育实践的理性阐述。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总结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总结一、知识点概括各种假说包括(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期中介语理论,二语习得顺序,语言监控模式,文化适应模式)提出者,提出背景内容,意义,局限对比分析假说提出者lado背景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跟分析方法。
母语负迁移假设;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上。
基本内容1 基本假设:语言迁移(1)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2)母与二结构特征相似正迁移,有差异负迁移即母语干扰(引起困难跟偏误的主要原因或唯一原因)(3)差异与困难相对应,差异越大困难越大构成了语言习得的难度等级2分析方法系统对比学习者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3 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目的不同分为:强势说弱势说(最大差别目标不同)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时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过高地估计了对比预测功能弱势说与其预测还不如面对现实,把重点放在事后错误的分析上,通过对比来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意义提供了一种语言比较的方法跟程序,听说法视听法受其影响局限(1)其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核心思想“刺激-反应”理论受到乔姆斯基的激烈抨击和批判(忽视了人的能动性)(2)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两种语言系统不存在共同的语言范畴如何有效地对比分析)(3)对比分析将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等同于语言习得的难度不符合逻辑(有这样情况两种语言或语言特征存在很大差异的时候并不是很难学反而是差异不大容易混淆难度更大)(4)实验研究跟教学实践是质疑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母语负迁移不符合实际偏误分析提出者及背景60年代中后期开始corder发表了一系列偏误分析的文章,偏误分析成为研究学习者习得过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corder 《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开启二语习得研究的经典之作内容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收集资料,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评估国内近几十年研究可分为语音词汇语法语篇汉字五个领域意义(1)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来观察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起点。
二语习得教案考试重点
二语习得教案考试重点一、二语习得理论基础1.1 定义及重要性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的概念强调二语习得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1.2 主要二语习得理论介绍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等分析各理论的核心观点及应用二、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2.1 个人因素介绍年龄、性别、认知风格、动机、态度等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分析各因素在二语习得中的具体作用2.2 社会文化因素介绍社会、文化、教育环境等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分析各因素在二语习得中的具体作用三、二语习得的过程与阶段3.1 习得与学习解释习得与学习的区别分析习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3.2 发展阶段介绍沉默期、语法干扰期、调整期、成熟期等阶段分析各阶段的特点及教学策略四、二语习得教学策略与应用4.1 教学方法与技巧介绍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等教学方法分析各种方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及效果4.2 教学设计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分析如何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兴趣、水平等因素设计教学活动五、评估与测试5.1 评估方式介绍口试、笔试、课堂观察等评估方式分析各种评估方式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5.2 测试设计与分析介绍如何设计有效的二语习得测试分析测试结果,为教学提供反馈和建议六、语言输入与输出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6.1 语言输入解释语言输入的概念及重要性探讨如何提供足够的、适合学生水平的语言输入6.2 语言输出解释语言输出的概念及重要性探讨如何通过语言输出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七、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7.1 语言迁移概述解释语言迁移的概念及类型(正迁移、负迁移)探讨语言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7.2 减少语言迁移的策略分析如何通过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减少语言迁移介绍避免错误、利用已有知识等策略八、语言习得中的错误分析8.1 错误分类介绍错误分类及常见错误类型分析各种错误产生的原因及特点8.2 错误处理策略探讨如何正确处理学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介绍宽容对待、纠正与反馈等策略九、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9.1 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分析如何根据二语习得理论设置课程及选择教材强调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与学习者需求的一致性9.2 教师角色与专业发展探讨教师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角色分析教师如何通过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十、二语习得研究及其启示10.1 研究方法与成果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分析各种研究对教学实践的启示10.2 发展趋势与展望分析二语习得领域的发展趋势展望未来二语习得研究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十一、学习策略与二语习得11.1 学习策略的概念与分类解释学习策略的概念及分类,如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等。
二语习得理论复习提纲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复习提纲1.什么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2.第二语言和外语3.习得和学习的区分及对这种区分的评价4.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交际法几种不同学派对语言习得的认识5.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区别6.本族语和非本族语7.目的语(目标语)8.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语习得)的背景9.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及二语教学的母语者标准10.儿童第一语言习得过程11.刺激一反应论的主要观点及评价12.先天论的主要观点及争议13.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14.偏误分析15.对比分析假说16.中介语假说17.中介语的特点18.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19.词素习得研究的贡献及争议20.输入假说21.习得与学习假说22.自然顺序假说23.监控假说24.输入假说25.情感过滤假说26.普遍语法假说及其评价27.文化适应假说28.什么是偏误29.偏误分析的背景及发展30.科德的偏误分析观31.偏误分析的步骤32.偏误分析存在的问题33.整体性偏误和具体性偏误34.语内偏误和语际偏误35.显性偏误与隐性偏误36.前系统偏误、系统错误与后系统错误37.偏误的来源38.对待偏误的态度39.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40.汉语学习者语音偏误的造成语音偏误的原因41.汉语学习者常见的语音偏误的造成及正音方法42.欧美学生汉字偏误的情况43.日本学生容易出现的汉字偏误分析44.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词汇方面的偏误45.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的语用偏误46.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语法偏误的原因及类型及语法偏误的分析和解释47.对比分析假说的发展及对比分析假说的两种形式48.正迁移、负迁移和中性迁移49.对对比分析假说的评价50.语言迁移、跨语言影响和母语的作用51.制约语言迁移的因素52.母语在语言理解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53.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产生的理论背景54.习得顺序研究的基本观点55.SLA顺序研究的发展及理论争议56.对词素习得顺序研究的批评57.“习得顺序”和“习得序列”研究58.多元发展模型的主要内容:五个阶段、两个维度、言语加工策略59.中介语研究的理论背景60.中介语发展阶段61.中介语的形成模式及特点62.中介语石化及石化形成的原因63.中介语的变异性64.中介语研究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65.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关系66.Krashen的输入假说及争议67.课堂教学中老师如何把握语言输入和输出68.语言输入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69.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及对二语习得的影响70.语言学能71.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交际策略的类型72.元认知策略73.语言学习的动机74.影响语言学习态度的几个方面75.什么是语言环境?76.社会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77.课堂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学习。
二语习得复习提要.docx
二语习得复习提要一、名词解释1、第二语言习得1笫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探求人们在掌握母语后如何习得笫二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过程。
2、迁移3、关键期假设127也称临界期假设,上世纪60年代,Lenneberg在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led和Roberts的观点上,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设。
Lenneberg认为,语言是大脑的产物,语言能力的发展耍受到人的生理基础的严格制约。
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到来Z前,即人出生后的10V2年,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学习能够自然而然地轻松进行。
青春期到來之后,多数人的人脑已发生了侧化,人脑已充分发育成熟,学习语言也就越来越难。
4、语言焦虑179指学习者在学习一门语言时产生的消极情绪。
冇研究表明,焦虑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倒U曲线,即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5、自我概念182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我自我各方面的知觉。
积极的自我概念不但是取得教育所向往的结果的保证,它民教育的培养目标。
6、外国人话语188指母语持有者与非母语持有者交流时所使用的话语。
7、教师话语189指在语言课堂环境屮教师对学生说的话语。
8、中介语话语190指学生从其他学生处接受的输入的话语,即学习者用第二语言对其他学习者说的话,这是许多学生获得输入的基木來源。
9、输入假说192一些研究者把可理解输入看做是二语习得的一个主导因素,Krashen的输入假说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
Krashen强调人类只通过理解信息或接受可理解输入习得语言。
他的输入假设的主要观点是:耍使语言习得得以发生,有必耍让学习者理解的输入语言包含稍高于其现冇水平的项目。
学习者利用情境提示理解这些语言,最后语言能力自然产生而无需传受。
他认为理想的输入应该有四个特征:可理解性,趣味及关联性,非语法程序安排,要有足够的输入量。
10、Swain的输出假设195该假设的思想概括起来,即通过产生出语言,口头的或者书面的,语言习得可以发生。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一、引言第二语言习得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学习和掌握除母语以外的语言的学科。
对于许多学习者来说,掌握一门第二语言不仅能够拓宽交流渠道,还能增加个人的文化视野和职业发展机会。
在这篇复习资料中,我们将系统地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重要内容。
二、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基础(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习惯的形成。
通过不断的刺激反应强化过程,学习者逐渐养成正确的语言使用习惯。
例如,反复练习某个语法结构或单词,在得到正确的反馈和强化后,就能熟练掌握。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过程。
认为学习者通过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归纳和推理来学习语言。
他们会主动构建语言知识体系,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
(三)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关注语言学习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实现的。
学习者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和指导,逐渐发展语言能力。
三、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因素(一)语言输入丰富、准确、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至关重要。
这包括听、读等多种形式的输入。
例如,听英语广播、阅读英语书籍等。
(二)语言输出学习者不仅要接受输入,还需要有机会进行语言输出,如说、写。
通过输出,学习者能够检验自己的语言知识,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
(三)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推动学习者积极投入学习。
动机可以是内在的,如对语言本身的兴趣;也可以是外在的,如为了通过考试或获得工作机会。
(四)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等。
学习者要学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和运用合适的策略。
四、第二语言习得的阶段(一)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者通常对第二语言的语音、词汇和基本语法有初步的了解和接触,但使用能力有限。
(二)中级阶段学习者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掌握更多的语法和词汇,但在表达上可能还存在一些错误。
(三)高级阶段学习者能够较为流利和准确地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达到较高水平。
(完整word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复习题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第二语言:指相对于第一语言来说,除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2. 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3. 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4,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5,第二语言习得: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6,语言习得机制:乔姆斯基提出人脑中存在一个“语言习得机制”(LAD),它有以下一些特点:1.具有遗传性,为人类独有。
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
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7,工具型动机: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没有兴趣,学习目的语只是为了掌握一个工具,用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社会地位。
8,习得与学习:克拉申认为“习得”通常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而“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获得。
前者称为“内隐学习”,后者称为“外显学习”9,中介语: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
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
10,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由一些原则条件和规则构成的系统,这些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因素是或特性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原则系统和规则系统。
11,僵化:僵化(fossilization),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Sel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
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12,外国人话语:所谓“外国人话语”并不是指外国人的话语,而是指对外国人说的话语。
第二语言习得 复习资料
什么是二语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侧重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即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和语言过程,研究学习者在掌握了母语以后是如何学习另一套新的语言体系的,研究学习者学到了什么和没学到什么,研究为什么大部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无法达到母语的水平,研究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学习者运用第二语言的过程,研究语言教学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也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之间存在的巨大个体差异等等(蒋祖康,1999)。
Doughty和Ijn8(2003)指出,二语习得研究者认识到二语习得是在社会环境中发生的,并受到环境或大或小的影响。
然而,研究者同时也认识到语言学习和其他的学习一样,是不同的个体心灵内部的最大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二语习得研究已经逐步被认为是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
总之,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阐述,主要研究人类的行为特征和认知心理过程。
它既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又是一种基础理论,因为学习理论注重把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应用于学习领域,探讨行为是如何发生和变化的,并试图解释和预测行为的变化。
二语习得理论就是要为人们提供对二语习得的基本理解力,从而为形成人们的二语教育观奠定较为科学的基础。
第三节研究二语习得理论的意义和作用1.提供知识二语习得理论是人们对学习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指南和资源。
二语习得理论提供二语习得领域的知识,以及分析、探讨和从事学习研究的途径和方法,为外语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研究学习的框架,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最值得研究的问题上。
2.知识的概括二语习得理论对有关二语习得法则的大量知识加以总结,使其系统化和条理化,以便于学习者掌握。
掌提了理论,就可以降低材料的复杂性,以便于对其进行分桥。
任何理论在抽象和筏括大旦具体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失去一定的具体性和精确险,正因为这样。
理论才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3.描述与解释(descrZbing and interP:etin8)二语习得理论是对人类从事的各种各样的::语教育实践的理性阐述。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填空、判断类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得交叉学科: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得发端:Corder在1967年发表得《学习者偏误得意义》与Selinker在1972年发表得《中介语》。
3、 1984年,鲁健骥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得语音偏误分析》这篇文章中,将第二语言学习者得语言“偏误”与“中介语”得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4、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得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就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与错误得主要原因。
5、 1957年,拉多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得内容、理论依据与分析方法。
6、对比分析这一基本假设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之上。
7、 Sel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
8、过度泛化指得就是二语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得过程中,将其一目得语得规则推广到超越所能接受得范围之外。
9、输入假说就是克拉申得语言监控模式整个习得理论得核心部分。
10、克拉申得输入假说包括四个要素:输入数量、输入质量、输入方式、输入条件。
11、情感过滤假说把成功得二语习得相关联得情感因素分为三大类:动机、自信、焦虑。
12、“社会文化理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立。
主要内容包括: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个体话语与内在言语、活动理论。
13、语言输入与互动得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14、最早提出“关键期假说”这个观点得就是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
15、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得观点,学习者得态度就是有三个方面构成:认知、情感、意动。
16、影响学习策略选择得因素主要有学习者个人差异、学习者个人背景与情景社会因素等。
17、沉浸式教学法就是采用目得语作为学校课堂教学得媒介,课堂上主要就是向学习者提供目得语语言输入。
18、 1945年,弗里斯在《作为外语得英语教学与学习》一书中提出了对比分析得思想。
19、在第二语言习得顺序中,主要存在以下争议:①母语迁移;②“正确顺序”就是否等于“习得顺序”;③第一语言习得顺序就是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考试资料【试题.知识点】
名词解释:1、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这种语言可以指正在学习的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以指他正在学习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至第四语言。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儿童大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母语。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8、外语习得: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除母语外的目的语。
9、语言能力:指是一种反映交际双发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10、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发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的语法运用。
11、对比分析: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兴盛于60年代。
初衷是为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点,预防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
12、母语负迁移:这一假设的实质是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问题,主张对比分析的学者认为。
学习者的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如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外语大都有母语的“口语”。
13、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14、通过学习获得的“显性知识”不能转化为“隐性知识”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语言学与心理学有着交叉与重合,构成了心理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密切相关,但是在学科的划分上,它并不属于语言学,同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也密切相关,但他既不属于心理语言学也不属于心理学。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Corder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明确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对象,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Selinker1972发表的《中介语》,系统地阐述了“中介语”理论假设,更加明确的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对象,即“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因此,这两人的文章被称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山之作”,成为建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学科的标志。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考试资料试题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考试资料试题知识点首先,为了更好地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相关知识点和考试内容,我们需要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将介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并提供一些考试资料试题,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该领域的核心概念和重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二语言习得概述在本部分,我们将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包括定义、研究方法和重要理论等。
第1知识点:第二语言习得的定义第二语言习得指的是个体在已经掌握第一语言的基础上,通过接触和学习第二语言来获得其语言能力的过程。
与第二语言学习不同,第二语言习得强调通过语言输入和交际环境的共同作用,自然地获得语言能力。
第2知识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方法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研究、实验研究和问卷调查等。
观察研究通过观察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行为和语言产出,来了解其习得过程。
实验研究通过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对第二语言习得进行实验性的研究。
问卷调查则通过调查问卷来收集第二语言习得者的相关数据。
第3知识点: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有多个重要理论被提出和讨论,比如克里奥特斯理论、输入假设以及认知语言学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机制,为研究者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在本部分,我们将介绍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些主要因素,包括年龄因素、语言输入、认知因素等。
第4知识点:年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年龄因素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儿童在早期习得第二语言时更容易实现母语水平的掌握,而成年人在第二语言习得上会遇到一些困难。
这主要与儿童期语言习得的生理机制和神经可塑性有关。
第5知识点:语言输入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语言输入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接触到的语言材料。
研究发现,输入的丰富性和质量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语言习得有着重要影响。
良好的语言输入能够提供更多的习得机会和语言模型,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总结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总结一、知识点概括各种假说包括(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期中介语理论,二语习得顺序,语言监控模式,文化适应模式)提出者,提出背景内容,意义,局限对比分析假说提出者lado背景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跟分析方法。
母语负迁移假设;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上。
基本内容1基本假设:语言迁移(1)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2)母与二结构特征相似正迁移,有差异负迁移即母语干扰(引起困难跟偏误的主要原因或唯一原因)(3)差异与困难相对应,差异越大困难越大构成了语言习得的难度等级2分析方法系统对比学习者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3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目的不同分为:强势说弱势说(最大差别目标不同)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时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过高地估计了对比预测功能弱势说与其预测还不如面对现实,把重点放在事后错误的分析上,通过对比来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意义提供了一种语言比较的方法跟程序,听说法视听法受其影响局限(1)其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核心思想“刺激-反应”理论受到乔姆斯基的激烈抨击和批判(忽视了人的能动性)(2)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两种语言系统不存在共同的语言范畴如何有效地对比分析)(3)对比分析将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等同于语言习得的难度不符合逻辑(有这样情况两种语言或语言特征存在很大差异的时候并不是很难学反而是差异不大容易混淆难度更大)(4)实验研究跟教学实践是质疑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母语负迁移不符合实际偏误分析提出者及背景60年代中后期开始corder发表了一系列偏误分析的文章,偏误分析成为研究学习者习得过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corder《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开启二语习得研究的经典之作内容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收集资料,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评估国内近几十年研究可分为语音词汇语法语篇汉字五个领域意义(1)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来观察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起点。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复习题库 附参考答案.doc
《第二语习得理论》复习纲要第一章引言1、二语习得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一般是群体,而不是个体,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10二语习得研究中,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一般是群体,研究结论也是对某个群体而言。
但作为二语教学的老师,他更加关注一个个的个体,他关心的是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很好的掌握第二语言。
这种情况下,二语习得研究者得到的结论,很可能对进行教学的老师的指导意义不是很大。
因此,二语习得研究者有必要加强对个体的研究,而不是局限于群体。
2、你认为什么是学外语的最好方式?9第二章人1、什么是一语习得的行为主义模型?提出者是?16-17一语习得的天生论模型的理论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天生论认为人的大脑中有一个语言习得的机制,小孩出生后在任何一个语言环境中,都能利用这个语言习得机制学会所在环境的语言。
这种观点与观察到的现象是一致的,所以有较强的解释力。
2、什么是一语习得的天生论模型?18-193、什么是一语习得的社会互动模型,提出者是?20-214、什么是文化适应模型?如何评价?24-255^ 什么是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另一个是social distance,在文化适应模式节)26 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 是与social distance 相关的一个概念o Social distance 通常指人们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的差别,而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则指学习者内部因素的差别(比如对讲所学语言的人的态度,对讲这种语言的社会的态度,对讲这种语言的人的文化价值观念的态度等)。
Acton 研究了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态度介于两种语言文化价值观的学生,学习成绩最理想。
6、文化适应分哪几个阶段?29-307、什么是言语适应模型?是谁提出来的?30-31二语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文化的态度影响学习过程,言语适应模型认为人们之间的交谈包含三个不同的过程,即交谈双方保持他们各自的说话方式,让各自的说话方式与对方显得越发不同,双方采用对方的说话特点以相互靠拢。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第一章(填空+名词解释)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母语:通常指的是学习者幼年习得的语言。
由于母语是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说来,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学会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习得”是一种下意识、非正式的类似儿童母语的获得过程。
学习者通常意识不到他们正在学习语言这一事实,但是能意识到他们正在用语言进行交际。
“学习”是指有意识地、正式的学习语言知识,能够明确地意识到所学的规则。
克拉申把这两个方式看作彼此独立的学习过程。
无接口观点、有接口的观点“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该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
该目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语言能力”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首先提出了“语言能力”的概念。
其含义是,人类先天具有的、受遗传因素决定的掌握语言规则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掌握语言知识的能力。
“语言表达”——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第一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现实性。
第三节第二语言习得发端发展简要回顾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1967年S.P.Corder(科德)发表的颇具影响的论文《学习者偏误的意义》以及1972年Selinker(塞林格)的《中介语》为标志。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历程: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对比分析第二阶段:70年代“中介语”理论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监控模式”文化适应模式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至今受多学科影响第二章第一节对比分析1.对比分析,是通过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系统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从而预测第二语言学习者可能遇到的语言困难和可能产生的语言错误,进而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中避免或减少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错误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第一章(填空+名词解释)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母语:通常指的是学习者幼年习得的语言。
由于母语是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说来,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学会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习得”是一种下意识、非正式的类似儿童母语的获得过程。
学习者通常意识不到他们正在学习语言这一事实,但是能意识到他们正在用语言进行交际。
“学习”是指有意识地、正式的学习语言知识,能够明确地意识到所学的规则。
克拉申把这两个方式看作彼此独立的学习过程。
无接口观点、有接口的观点“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该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
该目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语言能力”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首先提出了“语言能力”的概念。
其含义是,人类先天具有的、受遗传因素决定的掌握语言规则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掌握语言知识的能力。
“语言表达”——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第一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现实性。
第三节第二语言习得发端发展简要回顾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1967年S.P.Corder(科德)发表的颇具影响的论文《学习者偏误的意义》以及1972年Selinker(塞林格)的《中介语》为标志。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历程: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对比分析第二阶段:70年代“中介语”理论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监控模式”文化适应模式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至今受多学科影响第二章第一节对比分析1.对比分析,是通过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系统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从而预测第二语言学习者可能遇到的语言困难和可能产生的语言错误,进而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中避免或减少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错误的目的。
2.对比分析一个基本假设就是母语负迁移。
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
3.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一)基本假设——语言迁移(二)两种观点由于对比分析的目的不同,对比分析分为“强势说”和“弱势说”两种观点。
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
差异=难点=错误弱势说:通过对比分析,从语言迁移的角度来解释错误,而且往往是只解释其中的一部分。
4.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比较、预测四个步骤。
5.对比分析的贡献(1)形成了一套较为严密的对比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在描述、选择、比较、预测等方面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程序;(2)通过对不同语言语言特征的描述和比较,发现了许多特殊的语言现象,丰富了普通语言学理论;(3)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参考资料;对比分析的研究成果对翻译和双语词典的编纂等有着难以估价的贡献。
(4)对比分析使广大的外语教师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不同语言间结构和意义上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运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促进第二语言学习。
6.对比分析的局限(1)忽视了人的创造性,将语言获得过程等同于建立在刺激-反应基础上的习惯形成过程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2)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3)对对比分析最主要的批评之一就是它将差异与困难等同起来。
(4)对比分析的理论假设也受到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挑战和质疑。
(5)对比分析对学习者语言难点的预测并不完全可靠。
7.对比分析的重新评价(1)语言迁移并非或有或无的现象,否定母语迁移是不符合实际的;(2)我们要探讨的是母语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3)语言迁移不是简单的行为过程,而是由人主动参与的心灵过程;(4)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干扰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5)语言迁移在两种语言相近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6)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
第二节偏误分析1.偏误分析,研究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差错,其目的是要发现学习者所采用的策略以及产生差错的原因,从而为教学和教材编写提供有益的帮助。
2.偏误分析一般包括五个步骤:资料收集、偏误识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和偏误纠正。
3.偏误分析研究目前,国外偏误分析已经不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心,而是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一种研究手段。
国内的偏误分析始于1984年鲁健骥的研究。
我国的偏误分析有五个领域:语音、词汇、语法、语篇、汉字。
4.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偏误分析的意义:第一,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真正起点。
第二,偏误分析为70年代心灵学派与行为主义理论进行的论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即母语负迁移不是造成偏误的唯一原因。
第三,偏误分析提出了一套系统地描写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程序和方法。
第四,偏误分析部分地揭示了二语习得的一般性规律从而丰富和充实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偏误分析可以揭示二语习得过程和学习者所采用的策略和程序。
第五,偏误分析具有指导教学工作的实际意义。
(1)有利于开展有的放矢的补救性教学。
(2)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计划。
偏误分析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其局限体现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两个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是:偏误资料常常不是在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中获得,而是通过测试取得,不能准确反映学习者的习得情况。
在研究范围上,偏误分析有四个问题。
(1)只考察学习者的偏误而忽略了其正确的部分。
(2)纵向研究少,不能了解习得过程的全貌。
(3)无法采集到被学习者回避的语言项目的使用情况。
(4)五个步骤都存在问题。
第三章中介语研究第一节中介语理论产生和历史背景1.中介语指的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
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
2..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的区别偏误分析是对对比分析的一种否定。
对比分析从学习者外部描写解释二语习得的过程。
偏误分析从分析学习者自身的片面的语言系统出发解释其学习过程。
方法也有不同。
偏误分析排斥对比,但其对比是建立在学习者的偏误和目的语两者之间。
3.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的关系中介语理论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是一种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并且将其置于研究的核心地位;对比分析没有把学习者语言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偏误分析对学习者语言独立性的认识也没达到中介语理论的水平。
在方法上,中介语理论把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只是作为一般的方法来看待。
第二节第二节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1.中介语理论三位先驱:Selinker塞林格(中介语之父)、Corder科德和Nemser 内姆塞。
2.Cord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主张:(一)过渡能力和过渡方言Corder 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称为“过渡能力”系统或“过渡方言”。
过渡能力指学习者现时的心理规则系统。
过渡方言是从第二语言习得者的群体出发来描述其语言系统。
后来(1971)又称之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方言”。
(二)假设检验Corder认为,学习者大脑内部有一个“系统生成器”。
一个人、一本书、两张桌子、三把椅子……系统生成器还会根据新的语言材料对过渡系统做出调整。
如“一个月”“一个星期”“*一个年”。
(三)内在大纲内在大纲指学习者具有的一种控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它控制着学习者的目的语学习过程。
*吃饭在饭馆。
(四)输入和吸纳输入指外在的环境所能提供给学习者的语言材料,而吸纳则是由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决定的从外在的语言材料中真正“吸收的东西”。
只有在输入吻合学习者内在大纲的时候才会转变成吸纳。
(五)失误和偏误3.Nems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对于学习者的语言系统,Nemser(1971)称之为“近似系统”即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
4.近似系统有几层含义:(1)近似系统不同于源语言系统和目的语系统。
(2)以目的语为参照的。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近似系统构成一个不断进化的连续统。
(3)近似系统是动态发展的系统5.近似系统的本质学习者的近似系统是一个内部结构化的系统,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性和系统性,即近似系统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
学习者的言语是近似系统在特定时间的“定型产物”。
四种定型产物的表现:移民语言,个体方言,学习者的洋泾浜,自主结构:一个年、吃饭在五道口6.稳定的中介系统稳定的中介系统就是Selinker说的“僵化”(fossilization)现象,“洋腔洋调”。
7.Selink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一)中介语的定义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言语输出。
中介语是高度结构化的。
中介语是独立的语言系统。
8.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大部分(95%)成年的第二语言习得者是依靠普通的认知结构“潜在的心理结构”来学习第二语言的,其语言能力是不完整的,多数难以达到母语者的水平。
少数(5%)成年学习者能够通过激活“潜在的语言结构”来获得第二语言能力,他们可以像儿童学习母语一样,把普遍语法转换成目的语语法,从而达到母语使用者的水平。
9.僵化僵化,也叫化石化或石化。
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
10.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中介语具有独立性。
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具有系统性。
第四章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一、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2、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语言观(1)语言本身就是一组刺激—反应。
(2)语言是一种习惯,是人类所有行为的基本部分,是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
(3)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外部影响是内因变化的主要因素。
(4)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发出动作—获得结果—得到强化。
二、心灵主义语言习得理论1、儿童习得母语的种种问题2、语言习得机制的主要特点:(1)具有遗传属性,为人类独有。
(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
(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无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