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专题研究》课程大纲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doc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第一编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导论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式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一、早期经典代表人物二、学科成型时期三、社会学化时期四、教育社会学在国内外的发展五、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一、教育的功能论二、教育的冲突论三、教育的互动论第四节教育社会学的应用一、教育社会学与学校教育二、教育社会应用研究的类型三、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一、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二、研究课题的形成三、概念、命题与理论的建构方法四、研究方案的设计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一、调查法二、现场法三、隐蔽法四、人种学研究第二编教育行为论一、要求掌握:1、第三章学校中的角色行为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一、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地位二、教师的教育者角色地位三、教师的受雇者角色与角色冲突四、教师角色社会第二节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二、学生的社会背景与学业成绩三、学生的同辈群体及其影响四、学生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五、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第四章学校中的失范行为第一节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一、教育规范的含义与特点二、规范行为与失范行为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诸表现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四、教师的非正常行为第三节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一、社会控制与教育控制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第三编教育活动论第五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第一节课堂结构一、课堂的时空结构二、课堂的角色结构第二节课堂中的互动一、课堂互动的社会学解释二、课堂互动冲突的处理三、课堂互动的研究方法第三节课堂教学与课堂控制一、课堂控制的概念二、课堂上的行为问题三、课堂控制的方法与类型第六章学校教育的活动内容:教育知识、第一节显性知识与价值传递一、课程的研究传统二、课程的分析模式三、课程与社会控制第二节隐性知识与学校生活一、学校文化的概念二、学校文化研究的盲点第三节生活经验与日常生活一、生活经验与学校教育二、生活经验的传递与交流第四编教育组织论第七章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班级的组织分析一、班级的组织含义与特点二、班级组织的功能第二节班级的结构分析一、班级的正式结构二、班级的非正式结构三、社会网络分析四、两种结构的矛盾第三节班级的群体分析一、班级集体的形成与类型二、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三、班集体的建设第八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一、学校组织的性质二、学校组织的结构第二节学校组织的运行一、学校组织的冲突二、学校组织的协调三、组织理论与学校管理第三节学校组织的变革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二、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三、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第五编教育制度论第九章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一、制度的含义二、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第二节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基本关系一、社会变迁的含义二、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第三节教育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一、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变迁二、社会转型与教育制度变迁三、社会剧变与教育制度变迁第十章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经济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结构类型与教育制度二、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教育特征第二节、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二、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三、中央调控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三节、人口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人口数量结构与教育二、人口质量结构与教育第四节、社会分层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分层与教育机会二、文化分层与教育机会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第一节、教育问题概述一、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的关系二、教育问题的含义三、教育问题的研究视角第二节、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一、结构性教育问题二、跨时空性教育问题三、伴生性教育问题四、失范性教育问题五、过程性教育问题六、失误性教育问题第三节、教育不平等性问题一、教育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机会均等三、教育公平问题第四节、学习压力问题一、学习压力的概念二、学习压力的影响三、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第五节、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一、国外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二、教育问题的综合治理第六编教育功能论第十二章教育制度的功能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功能一、关于教育功能研究的反思二、教育功能的类型三、教育功能研究的视角第二节、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一、教育制度的生命周期二、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三、教育制度的创新第三节、教育制度的功能理论一、社会化理论二、分配理论三、合法化理论第十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第一节、教育与人的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论二、社会化的过程三、社会化的媒介第二节、教育与个体地位升迁一、现代社会流动的基本问题二、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理论分析第三节、教育与生活方式一、生活方式及其衡量方式二、教育与生活水平三、教育与生活质量第十四章教育与国家发展第一节、教育与国家现代化一、国家现代化模式与教育二、国家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第二节、中国的现代化与教育一、中国赶超型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二、中国的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第一编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导论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式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一、早期经典代表人物二、学科成型时期三、社会学化时期四、教育社会学在国内外的发展五、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一、教育的功能论二、教育的冲突论三、教育的互动论第四节教育社会学的应用一、教育社会学与学校教育二、教育社会应用研究的类型三、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一、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二、研究课题的形成三、概念、命题与理论的建构方法四、研究方案的设计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一、调查法二、现场法三、隐蔽法四、人种学研究第二编教育行为论一、要求掌握:1、第三章学校中的角色行为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一、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地位二、教师的教育者角色地位三、教师的受雇者角色与角色冲突四、教师角色社会第二节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二、学生的社会背景与学业成绩三、学生的同辈群体及其影响四、学生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五、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第四章学校中的失范行为第一节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一、教育规范的含义与特点二、规范行为与失范行为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诸表现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四、教师的非正常行为第三节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一、社会控制与教育控制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第三编教育活动论第五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第一节课堂结构一、课堂的时空结构二、课堂的角色结构第二节课堂中的互动一、课堂互动的社会学解释二、课堂互动冲突的处理三、课堂互动的研究方法第三节课堂教学与课堂控制一、课堂控制的概念二、课堂上的行为问题三、课堂控制的方法与类型第六章学校教育的活动内容:教育知识、第一节显性知识与价值传递一、课程的研究传统二、课程的分析模式三、课程与社会控制第二节隐性知识与学校生活一、学校文化的概念二、学校文化研究的盲点第三节生活经验与日常生活一、生活经验与学校教育二、生活经验的传递与交流第四编教育组织论第七章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班级的组织分析一、班级的组织含义与特点二、班级组织的功能第二节班级的结构分析一、班级的正式结构二、班级的非正式结构三、社会网络分析四、两种结构的矛盾第三节班级的群体分析一、班级集体的形成与类型二、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三、班集体的建设第八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一、学校组织的性质二、学校组织的结构第二节学校组织的运行一、学校组织的冲突二、学校组织的协调三、组织理论与学校管理第三节学校组织的变革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二、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三、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第五编教育制度论第九章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一、制度的含义二、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第二节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基本关系一、社会变迁的含义二、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第三节教育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一、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变迁二、社会转型与教育制度变迁三、社会剧变与教育制度变迁第十章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经济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结构类型与教育制度二、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教育特征第二节、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二、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三、中央调控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三节、人口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人口数量结构与教育二、人口质量结构与教育第四节、社会分层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分层与教育机会二、文化分层与教育机会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第一节、教育问题概述一、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的关系二、教育问题的含义三、教育问题的研究视角第二节、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一、结构性教育问题二、跨时空性教育问题三、伴生性教育问题四、失范性教育问题五、过程性教育问题六、失误性教育问题第三节、教育不平等性问题一、教育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机会均等三、教育公平问题第四节、学习压力问题一、学习压力的概念二、学习压力的影响三、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第五节、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一、国外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二、教育问题的综合治理第六编教育功能论第十二章教育制度的功能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功能一、关于教育功能研究的反思二、教育功能的类型三、教育功能研究的视角第二节、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一、教育制度的生命周期二、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三、教育制度的创新第三节、教育制度的功能理论一、社会化理论二、分配理论三、合法化理论第十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第一节、教育与人的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论二、社会化的过程三、社会化的媒介第二节、教育与个体地位升迁一、现代社会流动的基本问题二、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理论分析第三节、教育与生活方式一、生活方式及其衡量方式二、教育与生活水平三、教育与生活质量第十四章教育与国家发展第一节、教育与国家现代化一、国家现代化模式与教育二、国家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第二节、中国的现代化与教育一、中国赶超型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二、中国的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教育社会学课程类别:教师教育选修课适用专业:学前教育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教育社会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这门课程通过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揭示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背后的实质,培养学生对于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想象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正确深入地认识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机会;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理、专题讨论和课堂观摩等方式,使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重视形成性评价,注意评价的多样性和有针对性。
三、先行课程教育学原理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社会学的方法、理论课程难点:教育与社会结构中的其他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与社会整体稳定、进步的关系。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一)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
(二)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资料整理和专题讨论,培养学生对于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想象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正确深入地认识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生动形象的信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2学时)1.教学内容(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3)教育社会学方法论。
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2)教学难点: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2学时)1.教学内容(1)理论奠基时期;(2)学科成形时期;(3)教育社会学学派;(4)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
第一编 教育社会学学科论 学科要素 、学科发展 第二编 教育的社会背景 社会结构、社会差异、社会变迁 第四编 教育自身的社会系统 学校、班级、课程、教师、学生等 第五编 教育的社会功能
马和民:《教育社会学》
第一编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 第二编 教育行为论 教师、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第三编 教育活动论 课堂教学、教育知识、 第四编 教育组织论 班级、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第五编 教育制度论 社会变迁、社会结构、教育中的社会问题 第六编 教育功能论 教育制度的功能、教育与个体发展、教育与国家发展
பைடு நூலகம்
纪社会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4、吴增基等编:《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15、渡边雅男:《现代日本的阶层差别及其固定化》,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6、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德)赖特·特茨拉夫:《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 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教育社会学》
1、绪论 2、社会制度与教育 3、社会变迁与教育 4、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与教育 5、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6、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7、教师、学生的社会学分析
《教育社会学的专题研究》
1、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论 2、教育的社会功能论 3、教育的现代化问题 4、教育的民主化问题 5、教育知识与社会控制问题的探索
?2社会制度与教育的社会功能?3社会结构与教育的调节机制?4社会流动与教育的公平和效率?4社会流动与教育的公平和效率?5社会变迁与教育现代化?6学习化社会中的终身教育问题?7现代社区发展中的社区教育问题?8现代社会体系中的家庭教育问题?910学校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11教师与学生的社会学分析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1绪论?2社会制度与教育?3?3社会变迁与教育社会变迁与教育?4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与教育?5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6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7教师学生的社会学分析教育社会学的专题研究教育社会学的专题研究?1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论?2教育的社会功能论?3?3教育的现代化问题教育的现代化问题?4教育的民主化问题?5教育知识与社会控制问题的探索主要参考书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案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案教育社会学》是教育管理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旨在通过本门课程的研究,使学生对教育社会学的产和发展、学科性质、研究范围及其发展动态有个系统的了解。
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研究和解释常见的教育社会现象,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采用主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研究、教师精讲辅导、问题探究、合作互助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力求在教学中启发引导、生动活泼。
同时,注重应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既要结合社会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教学,也要从学生的生活、工作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自己身边的问题,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尽量高标准、严要求,使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培养,加强教学的教育性,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以开阔视野。
面授环节可以精选与工作要求相一致以及与课程考试相关的内容重点讲授,以提高教学效果。
2.小组研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设计8-10个主题,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交流掌握重点、难点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3.课外作业研究是培养学生自主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省电大作业要求,学生可以在作业研究中掌握和理解课程理论知识。
4.个别化研究是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一种教学方式,包括阅读文字材料、上网浏览、参加BBS讨论、用电子邮件和电话咨询等方式与教师交流,这些记录也是考核学生个别化研究的依据。
六、课程考核本课程总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作业两部分构成。
考试成绩占70%,平时作业成绩占20%,其中小组活动成绩占8%。
省电大自主命题和布置作业,共四次,每次占3%。
同时各地电大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小组活动,做好记录工作,并评定成绩。
第一讲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与教育行为论本章重点是根据省电大历年考试复要求,掌握以下内容:1.认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当前教育社会学研究主题。
教育社会学教学与考试大纲网络学院学前教育专业
《教育社会学》教学与考试大纲(网络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教育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对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课程。
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多学科、多视角、多观点和多元方法的研究与分析,这样才能充实教育理论的内容,促进教育研究的科学化。
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员对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具备社会学研究与分析的能力,建构一种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养成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特别是发展对教育现象进行“揭穿真相”的解析、批判和探究能力,并掌握对教育问题必须进行综合治理的知识和技能。
(二)指定学习书目和参考书目1、指定学习书目: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主要参考书目: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谢维和著:《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二、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编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导论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关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观点。
如何认识这些不同观点,是正确认识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重要基础。
分析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演绎法”,二是“归纳法”。
(一)研究对象诸说1、社会化过程说2、相互关系说3、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4、特殊社会现象说5、本书对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学校系统中的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
(二)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教育行动2、教育活动3、学校组织4、教育制度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一)历史上关于学科性质的讨论:1、教育学分支说2、社会学分支说(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1、整体性2、综合性3、现实性4、实证性(三)学科性质分析1、教育学的基础学科2、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3、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一)整体观和有机观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思路(二)教育社会学的基本假设1、学校系统中的个体行为不仅由特定的学校环境所塑造,而且还由其它的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和内容提要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Sociology of Education教育社会学系教育类专业一级学科基础课程,它与教育哲学、教育科研方法等同属一个层次;它是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德育原理等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社会学原理在教育学科中的运用的理论学科。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获得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教育的思维及其能力,能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分析来自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教育事实。
二、适用专业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德育原理三、学分与学时3学分,每周3课时,共60课时四、教学方式本课程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因考虑系统全面地授受上述内容,因此,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讨论法、考察法、作业法为辅。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以期末考查作为主要考核方法,学生围绕教育现实问题,从社会学角度给予分析,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论文,并力求达到发表水平。
六、章节安排第1章:教育社会学概述(12学时)1.1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2章:教育与社会结构(6学时)2.1教育与经济2.2教育与政治2.3教育与文化第3章:教育与社会过程(6学时)3.1教育与社会变迁3.2教育与社会流动第4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6学时)4.1学校组织的性质4.2学校组织的结构4.3学校组织的文化4.4学校组织的取向第5章:班级的社会学分析(9学时)5.1西方班级社会学理论概述5.2班级的社会结构和功能5.3班级的新观念第6章: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6学时)6.1影响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因素6.2课堂教学中的社会文化第7章:课程的社会学分析(9学时)7.1课程内容7.2课程授受7.3课程结构7.4课程评价第8章:教育机会均等探析(6学时)8.1教育机会均等概述8.2阻碍教育机会均等的因素分析8.3教育机会均等实践的审视七、研讨问题第1章:试述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对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影响。
教育社会学教学大纲
《教育社会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6学时)[教学要点]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础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第二节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一、学科性质诸论二、学科性质确定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诸说二、研究对象界说第四节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二、决定因素与非决定因素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四、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五、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重点与难题]一、规范性与证验性两种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区别二、当代教育社会学发展的特点三、明确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四、把握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思考题]1.什么是证验性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它与规范性教育社会学研究之间有何区别?2.教育社会学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明确这个问题有何意义?3.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4.联系我国当前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实际,谈谈当代教育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可持续发展(5学时)[教学要点]第一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与内涵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第二节教育在实施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一、教育可传播和创造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观念、态度、价值和知识,使人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自觉参与和推进可持续发展二、教育可促进经济增长、政治进步和文化繁荣,推动社会朝着“三个文明”与时俱进的方向发展三、教育有助于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第三节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对策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重点与难点]一、应识记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二、理解教育在实施社会可持续战略中的作用三、把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题]1.试析可持续发展教育与教育可持续发展。
2.试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角度,谈谈教育在实施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3.何谓教育可持续发展?其实现的对策选择是什么?第三章教育与社会阶层化(7学时)[教学要点]第一节社会阶层化与教育的基本关系一、社会阶层化的涵义二、阶层结构与教育结构第二节社会阶层化对教育的影响一、社会阶层化影响教育的机制二、社会阶层化影响教育的具体表现三、教育在促进社会分层合理化中的作用第三节教育与社会流动一、社会流动概述二、社会流动与教育的相互影响三、教育分流问题第四节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一、教育机会均等的涵义及历史发展二、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的现状分析三、促进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的对策[重点与难点]一、应识记的概念:社会阶层、社会流动、竞争式流动、教育机会均等二、社会阶层化影响教育的机制三、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四、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思考题]1.社会阶层化对教育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试析教育与社会流动的相关性。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案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案课程概述、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性质《教育社会学》是教育管理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3学分、54学时。
选用的教材是由马和民主编的《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第1版)。
教育社会学是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小学教育等专业学员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二)课程任务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教育社会学的产和发展,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及其发展动态有个系统的了解。
由此能对学校生活和教育制度的许多问题有新的见解,使我们进一步了解教育对于个体、社会、国家的功能,分析和长期解释和预见教育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掌握教育社会学基本知识、常用概念、基本原理、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研究和解释常见的教育社会现象,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及特点1•开放性:利用网络学习、小组讨论、教学实践、课外作业、工作现场学习等教学学习方法2•实践性:结合工作岗位,在实践中学习,把理论知识应用实际工作,从而掌握本课程主要内容。
3•应试性:根据教学大纲和复习内容要求,通过面授、课堂答疑等有重点的针对考试要求开展教学,使学员通过课程理论考试。
四、教学方法建议1•为有利于学生完整、准确、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倡主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精讲辅导、问题探究、合作互助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力求在教学中启发引导、生动活泼。
2•本课程注重应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既要结合社会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教学,也要从学生的生活、工作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自己身边的问题,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尽量高标准、严要求,使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师或教学团队信息二、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教育社会学课程名称(英文):Sociology of Education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性环节课程性质:■学术知识性□方法技能性□研究探索性□实践体验性课程代码:002450周学时:2 总学时:40 学分: 2先修课程:社会学;教育学授课对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三、课程简介教育社会学是研究学校社会系统中的教育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教育学专业教育管理方向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运用教育社会学的知识分析教育现象和问题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历史发展、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行为、课堂结构与师生互动、班级社会体系、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教育制度的变迁与教育问题、教育与个体的发展等。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教育社会学课程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如下:1.能够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熟悉相关的理论包括教育功能理论、冲突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等及其研究方法。
2.能够理解和掌握学校组织中的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以及影响因素,并能运用社会控制理论培养学生对学校中失范行为的控制能力。
3.能够理解和掌握学校课堂教学结构,能运用互动理论来处理课堂冲突,掌握基本的课堂控制的方法和技能。
通过对学校教育知识的社会学模式分析,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社会学解释能力。
4.能够理解和掌握学校和班级的社会群体和组织结构以及学校组织运行和变革的理论与过程,提高学生的对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能力;理解和掌握教育制度与社会结构及社会变迁的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运用社会学眼光分析教育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第一章绪论(6课时)第一节研究对象与性质,重点掌握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难点学科性质第二节学科历史发展,了解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重点掌握各阶段中主要代表人物与思想。
教育社会学专题研究课程大纲
《教育社会学专题研究》课程大纲(Syllabus for the Seminar 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2015年秋)一、课程目标1.熟悉教育社会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前沿问题;2.熟悉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方法,养成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二、课程内容专题1:教育社会学的性质与方法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从社会学角度或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何在?(2)相比于教育哲学、教育史等其他教育学科,教育社会学视角的独特性何在?(3)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工业化或现代化有何关联?等等。
2.建议阅读的文献(1)B allantine, Jeanne H,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a systematic analysis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 Hall, 1997. Chapter 1.(珍妮·H·巴兰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2)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章。
(3)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章。
专题2:教育社会学中的主要理论:结构功能主义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结构功能主义都是在什么背景下、为了解释或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2)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范畴都有哪些?(3)结构功能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内在逻辑结构是什么?(4)结构功能主义在解释或解决教育问题方面各具何种优势和不足?(5)举出运用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等等2.建议阅读的文献(1)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章。
(2)珍妮·H·巴兰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第五版),第1章。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它的作用在于帮助和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有关人生、理想、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增强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想侵袭的能力,确立远大的生活目标,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n.教学方法和学习建议本课程教学中除了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辩论等之外,任课教师应结合电大实际,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一)课堂讲授法:通过课堂面授,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二)案例分析法:选取基于浙江省情和各地市县情的鲜活案例,通过案例的研讨和分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将“注入式”教学变为“参与式”教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实践法: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走向生活。
通过亲身实践,促使学生从理论视点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收集信息进行“理论探讨”的钻研者。
加深学生对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理解。
(四)网络教学法:发挥电大在远程教育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实现网上答疑、资料下载、观看视频、提交作业、讨论等,拉近了教师学生之间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
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小学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小学教育社会学课程类别:教师教育选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教育社会学》课程是小教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教育社会学课程共34个学时,2个学分。
《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系统讲授教育社会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课程。
通过《教育社会学》课程的学习,使小教专业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社会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教育社会学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 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 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 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等。
二、课程教学要求让学生掌握教育社会学基本理论,能够根据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社会问题。
让学生了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及根据此方法进行熟练分析和研究教育社会学问题,能够根据社会现象,发现教育社会问题的本质。
让学生养成从社会角度看教育问题的习惯,把学生看成社会的一个成员,把学生看成是社会一角,来客观观察教育社会问题。
三、先修课程教育学原理、学校管理学、班主任工作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学校中的角色行为、学校中的失范行为、学校组织与管理、班级组织与同辈群体、社会变迁引起的教育变化、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的关系。
课程难点:如何将教育社会学基本理论与教育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学会认识和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法、讨论法、作业展示法、合作学习法、实习操作法。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导论1.教学内容什么是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派别是哪些2.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教育社会学以及如何认识教育社会问题;识记概念教育社会学、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交往理论3.重、难点(1)重点:把握理解教育社会学概念,以及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交往理论(2)难点:是把握理解教育社会学概念,以及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交往理论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1.教学内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2.基本要求把握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3.重点难点(1)重点:对概念研究方法、调查法、田野调查法、人种学方法的理解和把握(2)难点:如何运用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设计教育社会学课题研究方案第三章学校中的角色行为1.教学内容学校中的角色行为(谈谈我的和我周围的同辈群体故事)2.基本要求了解学校中的角色行为(包括教师和学生)3.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学校中的教师角色行为(2)难点:把握教师职业倦怠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对策第四章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1.教学内容学校中的失范行为(谈谈校园暴力、谈谈校园欺凌、谈谈体罚、学生吸毒以及作弊行为)2.基本要求了解校园中失范行为的种类及其产生原因2.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校园中失范行为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2)难点:治理校园失范行为的对策第五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1.教学内容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讨论:如何管理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更能促进教学?)2.基本要求了解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控制方法3.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课堂教学的控制方法和课堂教学概念(2)难点:如何将课堂教学控制方法运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第六章: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1.教学内容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教育知识(谈谈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更有吸引力?)2.基本要求把握教育社会学定义的课程及校园文化概念和课程文化的意义3.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课程及校园文化概念(2)难点:理解教育社会学理解的课程与校园文化概念第七章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1.教学内容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谈谈班级亚文化群体的形成及其对个人与集体发展的影响)2.基本要求把握班级组织概念及班级组织力量3.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班级组织概念以及班级结构理论(2)难点:理解把握班级组织的有形结构和无形结构对班级发展的不同影响。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
《教育社会学专题研究》课程大纲(Syllabus for the Seminar 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2015年秋)一、课程目标1.熟悉教育社会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前沿问题;2.熟悉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方法,养成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二、课程内容专题1:教育社会学的性质与方法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从社会学角度或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何在?(2)相比于教育哲学、教育史等其他教育学科,教育社会学视角的独特性何在?(3)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工业化或现代化有何关联?等等。
2.建议阅读的文献(1)B allantine, Jeanne H,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a systematic analysis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 Hall, 1997. Chapter 1.(珍妮·H·巴兰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2)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章。
(3)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章。
专题2:教育社会学中的主要理论:结构功能主义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结构功能主义都是在什么背景下、为了解释或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2)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范畴都有哪些?(3)结构功能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内在逻辑结构是什么?(4)结构功能主义在解释或解决教育问题方面各具何种优势和不足?(5)举出运用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等等2.建议阅读的文献(1)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章。
(2)珍妮·H·巴兰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第五版),第1章。
教育社会学授课纲要
教育社會學授課綱要第八單元:再探家庭與學校之連結“The source of in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appear to lie first in the home itself and the cultural influences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the home; then they lie in the schools’ ineffectiveness to free achievement from t he impact of home.” James Coleman, 1966. “Equal Schools or Equal Students.”一、研究家庭與學校連結的議題Jencks及其同事(1972)的研究顯示家庭背景大約解釋50%個人在教育成就上的變化。
而幾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會同意家庭的社經地位是解釋教育成就最重要的背景因素。
研究家庭背景因素對教育成就的影響的議題包括:1、家庭背景(包括社經地位、家庭結構、族群、宗教等)影響的程度為何?有哪些中介的機制?2、學校是否能夠減少學生從家庭背景所帶來的不平等?3、職業地位的取得是否為家庭背景所決定?(如果是的話,則學校就是複製不平等的機制)因為家庭的型態與結構在近代劇烈的變化,對學校教育也造成了衝擊。
因此,除了家庭給予學生之先賦地位外,我們也要考慮父母婚姻及工作等對其子女學習的影響。
二、家庭背景通常需要考慮的家庭背景因素有幾種:1、個人特性:包括社經地位、種族/族群、和宗教等。
這些特性雖源自家庭,但對學生而言,是個人層次之先賦特性。
2、團體特性:家庭做為一個團體的特性包括是否有父或母、子女人數、父母婚姻狀態、父母工作狀態、子女出生的間隔及順序等。
3、社區或鄰區的特性:這是一種情境變項(contextualvariables)。
社區對於工作、休閒、教育等行為會有一些期待與規範。
教育社会学研究2版
教育社会学研究2版
教育社会学研究第二版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教材。
它对教育社会学的知识结构作了新的建构,全书共分六编。
第一编:教育社会学学科论,分“教育社会学导论”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两章。
第二编:教育行为论,分“学校中的角色行为”和“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两章。
第三编:教育活动论,分“学校教育中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中的主要活动内容:教育知识”两章。
第四编:教育组织论,分“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和“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两章。
第五编:教育制度论,分“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和“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三章。
第六编:教育功能论,分“教育制度的功能”、“教育与个体发展”和“教育与国家发展”三章。
修订后的教材更具可读性与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