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05GIS环境科学教学大纲-《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资料
环境科学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教学大纲一、引言环境科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科学,涵盖了地球科学、生物科学、化学、物理等多个学科内容。
环境科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为推动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课程目标1. 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2. 掌握环境科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3. 培养环境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培养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三、课程内容1. 环境科学概论1.1 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1.2 环境系统的概念和组成;1.3 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
2. 大气环境科学2.1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2.2 大气污染的成因和影响;2.3 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和控制。
3. 水环境科学3.1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3.2 水污染的来源和影响;3.3 水环境治理和保护技术。
4. 土壤环境科学4.1 土壤的形成和分类;4.2 土壤污染的类型和治理方法;4.3 土壤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
5. 生物环境科学5.1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5.2 生物对环境的响应和适应;5.3 生物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讲解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2. 实践操作:开展环境科学实验和调查活动;3. 讨论研究:引导学生围绕环境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加环境调研和考察活动。
五、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等;2. 作业考核:包括课堂作业、实验报告等;3. 期中期末考试: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核;4. 研究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关于环境科学相关研究的报告。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科学导论、环境保护法律、环境监测技术等;2. 实验设备:大气环境监测仪器、水质分析设备等;3. 参考资料:环境科学期刊、学术论文等。
七、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为将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环境科学原理环境学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原理环境学教学大纲《环境科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科学原理课程类型:必修课、选修课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36 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 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先修课程:无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环境科学原理》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对环境科学基础理论作了探索性研究,将环境基本规律概括为环境多样性、人与环境的和谐、规则与规律以及五律协同,并由此提出环境学的四个基本原理。
本课程以揭示环境基本规律为主线,着重阐述环境问题的发生与发展;探讨人类活动对各种环境要素的影响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介绍我国的环境状况与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等。
本课程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和重点讨论的形式,讲透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结合实际开展社会调研活动。
二、教学基本要求总的要求:以揭示环境基本规律为主线,分别从人口与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物理环境、生物环境、人居环境、景观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阐述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环境学基本原理重点:环境多样性;环境规律、五律协同。
难点:人与环境的和谐;五律协同第二章人口与环境重点:人口爆炸对环境的影响。
难点:影响人口总量与分布的因素。
第三章大气环境重点: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控制技术。
难点:大气边界层主要特征;全球大气环境变化。
第四章水环境重点: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主要的水污染物及其环境效应;水污染的特征。
难点:水资源的定义、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主要的水污染物及其环境效应;水污染的控制模式。
第五章土壤环境重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规律。
难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规律。
第六章物理环境重点:电磁污染和光污染的危害和控制。
第七章生物环境重点:生物多样性保护、食品安全;生物污染。
难点:食品安全;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归宿。
环境科学概论 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50107Z10课程名称:环境科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冶金工程教材、教学参考书:1、杨志峰、刘静玲主编,《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222、仝川主编,《环境科学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8-13、方淑荣主编,《环境科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6-14、莫祥银主编,《环境科学概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8-1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环境科学概论》是一门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的入门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主干课之一,属于学科教育模块课程。
对于冶金工程及新能源与器件专业的学生,该门课程是学习我校特色专业冶金环境工程的入门课程。
本课程的讲解过程密切结合有色冶金过程中含有重金属的废气、废水、废渣的产生、治理等工程实践,启发引导,培养学生注重冶金过程的环境污染问题及污染物的高效治理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下一步专业课程的选择和选修专业方向的确定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和技术支持,以利于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并可培养学生全面了解环境科学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工程与社会、职业规划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另外,本课程为学生专业课程的选择和专业方向的确定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和技术支持,以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要求:《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共分为4篇:第一篇:环境概述。
论述了环境概念、类型和环境科学发展过程。
第二篇: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
归纳和总结了环境科学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与环境问题形成的机理。
第三篇: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
概述了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及近年来环境科学在新技术方法手段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第四篇:环境管理与实践。
重点论述了相关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特别强调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环境科学教学大纲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掌握环境科学的 基本概念、原理 和方法
理解环境问题的 产生、发展和解 决途径
掌握环境监测、 评价和治理的基 本技能
提高环境保护意 识和社会责任感
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具备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 具备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具备环境科学研究的能力 具备环境科学教育与传播的能力 具备环境科学实践与创新的能力
教师评价:建立教师评价体系, 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定期评 估和反馈
教材:《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等
参考书目:《环境科学导论》、《环境科学实验教程》、《环境科学案例分析》等
网络资源: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 实践基地: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生态保护区等
实验室设备:包括显微镜、离心机、电泳仪等 实验场地:包括实验室、野外观测站、生态园等 实验材料:包括化学试剂、生物样本、土壤样本等 实验安全:包括实验室安全规范、实验操作规程等
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包括 环境科学原理、环境污染 与防治、生态学等
环境监测技术:包括环境 监测方法、仪器设备使用、 数据分析等
环境影响评价:包括环境 影响评价方法、环境影响 评价报告编写等
环境管理与法规:包括环 境法律法规、环境管理政 策、环境管理实践等
环境教育与宣传:包括环 境教育方法、环境宣传技 巧、环境教育实践等
评价标准:根据 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习效果、创新 能力等方面进行 评价
评价周期:定期 进行评价,如每 学期一次或每学 年一次
评价反馈:及时 向学生反馈评价 结果,帮助学生 了解自己的学习 情况,改进学习 方法
教师自评: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自我评价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和建议 同行评价:邀请同行专家对课程进行评价和指导 改进措施:根据自评、学生反馈和同行评价,制定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地理环境科学课程大纲2024年更新
高中地理环境科学课程大纲2024年更新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地理环境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我们高中地理教学部门决定对地理环境科学课程大纲进行更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 理解地球及其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 运用地理知识解读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4.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5.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地球和环境概述- 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形貌- 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 气候与气象- 水资源和水循环- 土壤与土壤侵蚀- 植被与植物生态- 动物与动物生态3. 人类活动与环境影响- 工业发展与环境污染-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 农业与环境可持续性- 能源利用与环境影响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案例四、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达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通过讲授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对地球和环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实验实践:通过实验、考察和实地调研,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堂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辩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和独立思考能力。
4. 项目研究:通过集体或个人项目研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5. 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科学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五、评价与考核为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我们将采用以下方式:1. 日常表现:包括参与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根据学生的实验实践结果和实验报告的质量进行评价。
3. 项目成果:根据学生的项目研究成果和展示效果进行评价。
《环境科学选论》教学大纲.doc
《环境科学选论》教学大纲修订单位:**学院化学系环境科学教研室执笔人: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中文名称:环境科学选论2・课程英文名称:The Treatis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3.课程类别:专业模块课程理论研究方向4.适用专业:环境科学5•总学时:32学时6•总学分:2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木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专业模块中理论研究方向的课程之一,也是对《环境学》课程的补充和深化。
木课程对环境科学基础理论作了探索性研究,以揭示环境基木规律为主线,着重阐述环境问题的发生与发展; 探讨人类活动对各种环境耍素的影响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介绍我国的环境状况与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等。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1.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人类的环境第二节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第三节环境科学的定义、内容第四节全球环境问题一、只有一个地球二、飞越国境的污染三、全球环境在恶化四、拯救地球第五节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第六节我国现代环境科学的研究第七节第七节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2.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2学时)第一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第二节牛态系屮的能量流动一、温室效应和阳伞效应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三、生态系屮的能量流动第三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四节生态平衡第九节牛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3. 第三章环境与健康(3学时)第一节环境的形成与生命的起源一、环境的形成二、牛.命的起源三、环境屮元素组成与人体元素组成第二节环境中元素与健康的关系一、环境中元素与环境污染问题二、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第三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对人体的影响一、环境问题的产生二、环境变化与人的适应性三、环境污染物影响人体的程度四、环境屮化学物质的致突变第四节天象与人体健康4. 第四章能源与环境(3学时)第一节能源的分类第二节世界能源的消耗与结构第三节各种能源的供应问题—、煤二、石油三、天然气四、水电五、核电第四节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一、化石燃料二、水电三、核电第五节新能源的开发—、太阳能二、生物能三、核聚变能四、快屮子增殖反应堆五、地热能六、潮汐能七、风能八、垃圾能5. 第五章农业环境(3学时)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第二节农业环境的污染与防治—、大气污染与农业环境二、水污染与农业环境第三节农药化肥的污染及防治—、农药的污染与防治二、化肥的污染与防治第四节农业环境的自然净化—、土壤的净化作用二、植物对农业环境的净化作用第五节生态农业简介一、生态农业的概念二、牛态农业的特点三、生态农业的主要类型6. 第六章城市环境(3学时)第一节城市发展近况第二节城市生态系—、城市生态系统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三、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第三节现代城市的环境问题一、城市的大气污染二、城市水环境问题三、城市固体废弃物四、城市噪声第四节城市环境污染的防治一、城市大气污染的防治二、城市水体污染的防治三、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四、城市噪声的控制五、绿化城市,减少污染,美化环境第五节未来城市的设想7. 第七章室内环境(3学时)第一节室内空气一、室内空气组成二、室内用燃料的燃烧三、室内颗粒物四、室内吸烟五、室内装璜六、空气中的负离子第二节室内温度与湿度第三节噪声第四节亮度第五节色彩第六节电磁波第七节室内养花与饲养动物8・第八章自然资源保护(3学时)第一节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知识一、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概念二、生态规律第二节陆地水资源的保护一、中国陆地水资源概况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水资源保护的措施和对策第三节土地资源的保护—、中国土地资源的概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三、土地资源的保护原则和对策第四节森林资源的保护一、森林资源的概况二、屮国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三、森林保护的对策第五节矿产资源的保护一、世界矿产资源的利用概况二、中国矿产资源的特点三、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屮的主要问题四、矿产利用与保护的对策第六节自然保护区一、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意义二、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三、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原9・第九章环境管理(2学时)第一节环境经济管理一、环境问题与环境经济学二、环境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第二节环境立法管理—、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二、环境法体系的内容和特点三、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和环境保护第三节环境监督管理一、环境标准的制定二、环境监测的组织和实施三、环境规划的拟订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贯彻和执行五、环境宣传与环境教育10. 第十章我国古代的环境保护(3学时)第一节认识环境和改造环境一、认识环境二、改造环境三、对动植遗传变异的认识和利用第二节牛态学思想和环境保护一、生态学思想和自然环境保护二、重农思想和环境保护三、生态农业第三节环境保护机构第四节有关环境保护的法令第五节植树造林一、行道树的种植二、植树造林第六节苑囿与寺院石窟一、苑囿二、寺院石窟11. 第十一章发展中的环境科学(3学时)第一节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中的相关学科—、环境地学二、环境生物学三、环境化学四、环境物理学五、环境医学六、环境工程学第二节社会科学屮的环境科学一、生态经济学二、生态伦理学三、生态神学四、环境心理学五、环境教育学与环境教第三节环境与艺术一、环境摄影二、城市雕槊与环境三、环境美学四、绘画与环境五、书法与环境六、音斥与环境第四节环境与体育第五节环境文学一、认识作用助。
环境科学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环境科学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3、课程学分:X学分4、课程总学时:X学时5、适用专业:具体专业名称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和发展趋势。
2、培养学生运用环境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1、环境科学概述环境的概念、分类和特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2、地球环境系统地球环境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3、环境污染与防治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大气污染的危害和控制措施水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水污染的危害和治理方法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土壤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土壤污染的危害和修复技术4、固体废物污染与处置固体废物的分类和特点固体废物的污染危害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处置方法5、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监测的目的、任务和方法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内容6、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规划的目标、原则和内容环境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管理7、全球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和措施臭氧层破坏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危害保护臭氧层的国际行动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和保护对策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实例讲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环境问题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4、实验教学:安排相关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环境科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5、课外阅读:推荐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文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面。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X%):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
《环境科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科学原理(Environmental Protection)课程编码:12024022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畴:05地理信息系统学时数:54 学分数:3考核方式:考查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一、教学大纲讲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治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任选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环境素养教育的重要环节,本课程将通过较为全面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可连续进展知识等教授,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成为具有爱护和改善环境,参与可连续进展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环境教育是提升全民族环境素养的差不多手段之一;它关心学生较为全面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备爱护环境和参与人类社会可连续进展的能力。
其教学目标包括:1.增进学生对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可连续进展理论及环境伦理知识的认识和明白得;2.关心学生提升环境意识,把握爱护和改善环境和参与可连续进展的实践能力;3.使学生树立新的环境伦理观,促进学生的环境爱护行动。
教学要求:1.了解全球和我国的环境状况、资源利用状况以及进展趋势,认识环境咨询题对人类生存和进展的危害;2.把握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生态平稳的差不多知识;3.了解可连续进展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以及全球可连续进展实施进展;4.关心学生树立爱护地球环境、预防环境咨询题产生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并尽可能采取行动;(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全部使用多媒体授课,多媒体授课课时为100%。
教学中采纳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无)(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钞票易、唐孝炎主编.《环境爱护与可连续进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参考资料:①李训贵主编.《环境与可连续进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 004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SCIENCE OF ENVIRONMENT
学时数:36
学分数:2
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
执笔者:徐颂
编写日期:2005年10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以及环境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从而对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获得:
1、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
2、各个环境要素污染的原因,防治的措施;
3、现代环境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绪论
1、理解环境的概念;
2、掌握环境问题的由来及概念;
3、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知道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二)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1、掌握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
2、了解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环境污染的特征,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化,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
3、了解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包括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
(三)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知道大气圈的概念及其结构,了解大气的组成,大气环境质量保证的重要性,理解大气污染的涵义,知道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掌握大气污染源的种类,掌握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3、掌握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
掌握颗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氧化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氮氧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光化学氧化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碳氢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他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掌握影响大气污染的动力气象因子;
2、掌握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
理解烟尘治理的几种技术,理解主要气体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掌握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四)水污染及其防治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了解水的循环模式;
2、掌握水质、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的概念;
3、掌握水体污染的概念及污染源的种类;
4、知道主要废水的成分和性质;
5、掌握水体自净作用的原理,掌握水环境容量的概念;
6、了解水污染防治的目标与任务,水污染防治的原则,掌握废水处理的几种技术,了解废水的再利用方式;
(五)声学环境保护
1、噪声的概念、特点、危害;
2、噪声评价的几个指标,如声压、声强、声压级、A声级;
3、控制噪声的原理和途径。
掌握消声、吸声、隔声、隔振等方法的原理;
4、噪声标准的概念。
5、道路两侧的噪声控制原理。
(六)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1、固体废物的概念,处理、处置、利用的区别;
2、城镇垃圾和处理、处置和利用。
(七)其他物理污染及防治
1、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2、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
3、污染与防护;
4、热污染与防治。
(八)环境质量评价
1、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了解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及类型;
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内容和方法;
3、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内容。
(九)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重要意义;
2、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内容;
3、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
4、中国环境发展趋势。
(十)环境经济
1、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特点;
2、环境保护带来的经济效益;
3、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十一)环境法
1、环境法的概念;
3、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4、我国环境法的基本制度。
(十二)环境标准
1、环境标准的种类和作用;
2、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3、我国环境标准的形成和发展。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绪论
理解环境的概念,了解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概念,掌握环境问题的由来及概念,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知道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环境
(二)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掌握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环境污染的特征,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化,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了解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包括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
(三)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知道大气圈的概念及其结构,了解大气的组成,大气环境质量保证的重要性,理解大气污染的涵义,知道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掌握大气污染源的种类,掌握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掌握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
掌握颗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氧化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氮氧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光化学氧化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碳氢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他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掌握影响大气污染的动力气象因子。
掌握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
理解烟尘治理的几种技术,理解主要气
(四)水污染及其防治
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了解水的循环模式。
掌握水质、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的概念。
掌握水体污染的概念及污染源的种类。
知道主要废水的成分和性质。
掌握水体自净作用的原理和过程,掌握水环境容量的概念。
了解水污染防治的目标与任务,水污染防治的原则,掌握
(五)声学环境保护
了解噪声的概念、特点、危害。
掌握噪声评价的几个指标,如声压、声强、声压级、A 声级。
了解控制噪声的原理和途径。
掌握消声、吸声、隔声、隔振等方法的原理。
了解噪声标准的概念,掌握城市建设的合理规划与噪声功能区域划分的关系,了解道路两侧的噪声控制原理。
(六)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掌握固体废物的概念,处理、处置、利用的区别。
了解主要工矿业固体废物的利用和处
(七)其他物理污染及防治
了解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知道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
了解光污染与防护。
了解热污染与
(八)环境质量评价
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了解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及类型。
了解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
(九)环境管理
了解环境管理的重要意义。
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内容。
掌握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
(十)环境经济
了解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特点。
知道环境保护带来的经济效益。
掌握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十一)环境法
了解环境法的概念。
了解我国和世界环境管理体制。
掌握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了解我国
(十二)环境标准
了解环境标准的种类和作用。
掌握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了解我国环境标准
四、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联系实践为教学原则,以教师讲授为主,现场考察为辅。
此外,每章结束后都有相应的思考题布置,以巩固学生所学内容。
本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每周2学时,理论课为36学时。
本课程如多媒体教学平台足够时,可采用多媒体电子教案利用计算机投影进行教学,其直观性较好,易被学生接受。
五、学时分配
六、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一门涉及学科较广的课程,与生态学、地理学、气象学、化学、经济学、管理学密切相关,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
七、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选用教材:林肇信等《环境保护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第1版。
教学参考书:
[1] 林肇信等《环境保护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第1版。
[2] 刘天齐等《环境保护》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4 第2版。
[3] 何强等《环境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5 第2版。
[4] 黄润华等《环境学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 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