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信息化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信息化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信息化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2. 掌握使用化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方法;
3. 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1. 化学信息化教学的意义;
2. 化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1. 如何运用化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
2. 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1. 电脑、投影仪等信息化设备;
2. 化学信息化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化学知识的学习方式以及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化学信息化教学的意义;
2. 讲解化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3. 演示如何在网络上查找化学相关信息。
三、实践操作(20分钟)
学生分组或个人尝试运用化学信息化教学资源,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学习、讨论。
四、展示总结(10分钟)
学生展示他们找到的有关化学知识的信息,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化学知识,并写一篇总结报告。
教学反思:
通过化学信息化教学,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更广泛的化学知识资源,还能培养其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化学信息化设计教案
高中化学信息化设计教案教学内容:化学信息化设计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探究化学现象、研究化学问题、解决化学难题的过程。
本节课将通过介绍化学信息化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化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信息化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掌握使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化学研究的基本技能;3. 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化学信息化设计的概念及意义;2. 化学信息化设计的方法和步骤;3. 化学信息化设计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化学信息化设计的案例,引起学生对化学信息化设计的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化学信息化设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步骤,帮助学生建立对化学信息化设计的认识和理解。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化学信息化设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总结经验。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强化对化学信息化设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合作情况;2. 收集学生对化学信息化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进行评价和反馈;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开展更多的化学信息化设计实践活动,拓宽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范围;2. 组织学生参与化学信息化设计比赛或项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教学反思:通过化学信息化设计教学,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到化学知识的魅力和应用的广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学院:姓名:学科:学科教学(化学)教材版本:人教版年级:选修三章节: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信息化教学设计一、学习任务概述1.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思考:为什么水三态之间的转化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掌握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分类。
3.掌握范德华力的概念,了解范德华力的特点。
4.知道范德华力的大小,掌握影响范德华力大小的因素。
5.掌握范德华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6.通过对化学键与范德华力的对比,从本质上理解范德华力,对范德华力进行概念建构,从而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学习对象特征分析(一)教学对象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之前共价键和分子立体结构以及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分子构型和化学键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归纳学习方法和读图分析法,有一定的分析以及总结归纳能力,虽然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不是很困难,但是对范德华力概念的形成还是本节课的重要。
(二)教学背景本课是高二年级的一堂分子的性质的概念建立的基础知识课,本节课主要是学习有关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的一些知识,根据幻灯片展示的三张生活中的图片提出分子间的作用力概念,再根据分子间的作用力的分类,提出范德华力的概念,紧接着再让学生观察图片,分析图片,得出影响范德华力大小的因素和范德华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三)知识基础本节课是主要介绍一个化学基础概念,学生在学习了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之后,根据幻灯片展示的三张生活中的图片提出分子间的作用力概念,再根据分子间的作用力的分类,提出范德华力的概念,紧接着再让学生观察图片,分析图片,得出影响范德华力大小的因素和范德华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再通过对比范德华力和化学键让这次课的知识得到升华。
(四)能力基础1. 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思考,有积极加入课堂活动中的倾向。
2. 在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下,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相互讨论的能力,具有从一般事物中提炼总结出共同特征,提出上位概念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以“构成物质的微粒(Ⅰ)_——分子”为例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以“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为例广西北海市银海区银滩中学(536000) 唐祥梅 广西北海市银海区教育教学研究室(536000) 张秀松[摘 要]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深度融合,可多元、可视、有趣地传递知识,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文章以科粤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第二课时“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的教学实践为例,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化学教学;深度融合[中图分类号] G 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08-0079-03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关联越来越密切。
发挥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是我们每位化学教师的职责。
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深度融合,可多元、可视、有趣地传递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文以科粤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第二课时“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的教学实践为例,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及教学思路从化学角度认识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教学,开启了学生从化学角度认识物质之门,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一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分子的概念;(2)分子的特性;(3)利用分子和原子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初三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对实验充满了好奇,但是缺乏深入系统的实验探究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分组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探究欲。
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置问题串,可先引导学生猜想分子的化学性质,再提供事实素材和实验器材让学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学过程中融合信息技术,还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化学《乙烯》信息化教学设计
乙烯——高中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1. 引导学生了解乙烯的分子结构、重要性质和重要用途。
2.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认识有机物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1.在学习讨论过程中,勤于思考,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运用观察实验的手段获取信息,并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享受到化学世界的乐趣。
2.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主要教学方法】1.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理论过程形象化。
2.根据实际的实验现象,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使得学生一直参与在学习中。
【内容分析】在第一节的知识中,学生已经了解以甲烷为核心的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可以运用原子结构、化学键知识,从碳原子的结构和成键方式入手学习更多有机物的知识。
乙烯是一种重要的石油产品,在现实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乙烯是不饱和烃的代表物质,通过对乙烯的学习,不仅可以认识乙烯分子的结构、乙烯的性质和用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性。
本课时从乙烯用途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重介绍一乙烯的组成和结构、乙烯的性质和重要的有机反应类型——加成反应。
乙烯的分子结构是掌握乙烯化学性质的基础,乙烯性质的重点放在乙烯的化学性质上。
在介绍介绍乙烯化学性质时,紧密的联系乙烯的分子结构,特别是联系分子中的碳碳双键中一个键容易断裂的这一特点。
因此在讲授乙烯的化学性质之前,首先要介绍乙烯的分子结构。
从而使学生更清楚的体会到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在我们的化学世界中,不仅仅是从物质的角度反映出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的缤纷世界,而且还从物质的角度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物联系在一起,比如说金刚石,石墨,C60,联系他们的物质是碳原子。
那可有人想过“鲜花、香蕉、围巾、塑料餐盒、供水管材”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投影】:鲜花、香蕉、围巾、塑料餐盒、供水管材的图片这些表面上看去时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却能用石油化工中的一种产品——乙烯将他们两系起来。
2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融合
数字化手持技术 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又称掌上技术, 是由数据采集器、传感器和
配套的软件组成的定量采集各种常见数据 并能与计算机连接 的实验技术系统 。
3
案例展示
案例3 测量化学反应速率
抽滤瓶、压强传感器(0~700KPa)、数据采集器
3
案例展示
案例3 测量化学反应速率
3
案例展示
案例5 铜锌原电池电流温度的测量
2018-01-06
《发展中的化学电源》——新授课(张胜楠老师)
• 指导思想:利用模型观解决实际问题
• 教学过程:
①学生建立原电池模型;
②学生合作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③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2018-01-06
《发展中的化学电源》——新授课
•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环节一:复习原电池工作模型:利用Aischool的习题统 计分析功能进行课前检测。 习题推送一:1. 在以稀硫酸为电解质溶液的铜——锌原
《糖类》——新授课
•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环节一:糖类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多媒体展示,图片
、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图1,2 葡萄糖电池
图3 银器镀银
图4 血糖试纸
2018-01-06
《糖类》——新授课
环节二:认识糖类的结构特点,推测其性质:
利用Aischool发送学习任务,小组互评 分类 单糖 二糖 多糖
• 智慧课堂的教学流程
课前环节:学情分析——预习测评——教学设计
课中环节:课题导入——探究学习——实时测
评——总结提升
课后环节:课后作业——微课辅导——反思评价
2018-01-06
初中化学数字化实验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数字化实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初中化学数字化实验实验目的1.了解数字化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2.学习使用数字化实验进行化学实验操作;3.掌握数字化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方法。
实验设备与材料1.电脑或平板设备;2.数字化实验软件(如Virtual Lab);3.实验所需化学试剂和器材。
实验步骤1.下载并安装数字化实验软件;2.打开软件并选择对应的实验模块;3.根据实验要求,添加相应的化学试剂和器材;4.进行实验操作,包括加热、搅拌、酸碱滴定等;5.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6.完成实验后,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实验结果。
实验内容1.数字化酸碱中和实验:–软件模拟酸碱中和反应;–观察pH变化曲线;–计算终点和当量点。
2.数字化气体生成实验:–模拟氢气和氧气的制取;–观察爆炸现象;–计算反应产物的摩尔比例。
3.数字化溶液浓度实验:–模拟溶液的稀释;–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计算溶液浓度的变化。
实验效果评估1.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数据和结论等;2.学生参与实验讨论和分享实验心得;3.根据实验报告和讨论情况进行评分和评价。
注意事项1.实验时注意安全操作,遵守实验室规则;2.电脑或平板设备使用时保持干燥,避免水和化学物质的接触;3.需要导师或老师的指导和监督。
以上是关于初中化学数字化实验的教学设计,通过数字化实验软件的应用,学生可以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中进行化学实验,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效率,培养科学实验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范例
《走近乙醇》信息化教学设计提纲一、前言二、教材分析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个性心理特征2、媒体操作能力3、知识结构四、教法分析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1、教学目标1.1知识目标1.2能力目标1.3情感目标2、教学重点3、教学难点4、教学过程六、学习准备七、学习环境与资源八、学习情境创设九、教学过程流程图十、教学反思《走近乙醇》信息化教学设计一、前言在新课程理念下,我将于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对提出的课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做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对比学习,对已学知识进行总结,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探究课题的引导下自主的进行探究,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师在此类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应该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在组织《走近乙醇》一节的教学时,利用学校局域网教室以及因特网资源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教材、教学对象分析和教学目标,采取以下的教学流程:情景导入→自主探究→交流评价→教师小结→反馈评价→总结提高。
通过语言讲授和学生操作计算机,以讨论法、讲授法组织整个教学过程。
课前利用Frontpage2000制作了网站《走近乙醇》,将教学中要利用的网上信息,通过超级链接的形式与网站中有关文字内容相连(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该部分文字,进入相关网站),在网络教室使用TOP2000多媒体教学系统组织教学。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2》专题三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中的《乙醇》。
本节是以学生初中所学的有机化合物常识为基础的,提倡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介绍了有机物甲烷、乙烯、苯等烃的基础上上引入的。
通过本节的探究学习,既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作了铺垫,又为学习化学的学生选学《有机化学基础》打好基础。
化学化工信息检索教学设计
化学化工信息检索教学设计引言现代化学化工领域发展迅速,大量的研究成果、新技术和新产品涌现。
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些信息,化学化工信息检索已经成为了化学化工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技能。
本文就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一份教学计划。
教学目的1.帮助学生熟悉化学化工信息检索的常用工具和方法,包括学术搜索引擎、专业数据库、各种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等。
2.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化工领域研究的动态和前沿,并能够准确、快速地检索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信息资源。
3.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提高其信息管理和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常用搜索引擎及检索技巧本部分主要介绍化学化工信息检索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搜索引擎和检索技巧,包括以下内容:1.百度学术、谷歌学术、万方等学术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2.如何选择合适的关键词、使用限定符和组合检索等。
3.如何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文献并进行下载和保存等。
第二部分: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本部分主要介绍化学化工领域相关的专业数据库,包括以下内容:1.中化信息网、化工知识库、化工大全等化学化工领域的专业数据库。
2.数据库的检索功能和检索结果的筛选使用方法。
3.数据库的更新和维护方法。
第三部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本部分主要介绍一些化学化工领域的信息资源获取方法,包括以下内容:1.化学化工领域的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等在线资源获取方法。
2.化学化工领域的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文献获取方法。
3.其他网络资源的获取方法,例如专业社交媒体等。
教学形式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本课程采取以下教学形式:1.理论讲解和互动交流:通过PPT讲解和现场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化工信息检索的常用工具和方法。
2.实践操作和案例解析:结合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信息检索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任务训练和作业评估:通过任务训练和作业评估,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于化学化工信息检索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初中化学信息化教案人教版
初中化学信息化教案人教版
课题:化学元素的周期性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元素的周期性概念。
2.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元素周期性规律。
3.能够利用化学信息化技术查询和分析元素的相关信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周期性规律。
2.利用化学信息化技术查询和分析元素的相关信息。
三、教学准备
1.教学用具:投影仪、电脑等信息化设备。
2.教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
3.网络资源:化学元素周期表查询网站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像,引导学生对元素的周期性进行初步了解。
2.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请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命名规则。
3.探究元素周期性规律:利用化学信息化技术,让学生查询元素周期性规律,分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性质和周期性变化。
4.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对化学反应有何影响,探讨元素周期性规律的应用。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元素周期性规律在化学领域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
1.查找两种元素的周期性信息,并分析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性质。
2.撰写一篇关于元素周期性规律的小结。
七、板书设计
化学元素的周期性
-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列规律
-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变化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元素的周期性概念有了初步了解,并能够利用化学信息化技术查询和分析元素的相关信息。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 化学反应的速率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化学反应的速率《化学反应的速率》信息化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化学反应的速率,本节内容在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继化学能之后,本节教材从化学反应的快慢这一全新的视角,引领学生继续认识化学反应。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知道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2)采用小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合协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学会从化学反应快慢的这一视角来认识化学反应。
(2)学会从化学反应的快慢这一角度解决生活生产中的有关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温度、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化学的认识模糊、不系统,实验操作设计能力较差五、主要教学方法引导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情境法六、教学工具教师利用传统方法教学,配以部分图片资源进行讲课,利用实验室开展探究。
七、各阶段时间分配第一环节:5 min;第二环节:5 min;第三环节:30 min;第四环节:5 min八、教学流程图开始老师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组,引学生查阅资料,思考并回答导学生阅读思考所提问题老师运用迁移,帮助学生理解概学生自学总结,锻炼提念升自学概括能力老师设置问题组,引导学生探究学生思考回答,用实验来验证猜测学生思考解释,课后查老师举例练习,布置作业阅资料结束说明开始或结束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九、教学过程环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节称第创1、给出工业制硫酸的图片~讲1、课前阅读本节课的内容以工业制一设解制硫酸的历程~提出两个并查阅有关资料硫酸生产条件环情问题:到底是什么在影响着2、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的优化为背景节景硫酸的生产发展,我们今天问题展开内容~并加,学习的知识对硫酸的工业生以图片效果的引产有什么意义呢, 感染~使学生产导2、展示焰火、爆炸、青铜器生生浓厚的兴趣。
信息化初中化学教案模板
信息化初中化学教案模板
主题:物质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形状、硬度、密度等;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并描述物质的基本性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的分类及描述方法;
难点:理解物质的颜色、形状、硬度、密度等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几种不同的物质,如砖块、铁块、木块等;
2. 实验器材:天平、显微镜、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简要介绍物质的基本性质,并提出“你知道物质有哪些基本特征吗?”
二、展示实验(15分钟)
1. 让学生观察几种物质的颜色、形状等特征,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物质的微观结构,比较它们的硬度;
3. 让学生测量几种物质的密度,并计算出结果;
4. 让学生讨论不同物质之间的异同点。
三、讲解(10分钟)
老师对物质的基本性质进行系统化的介绍,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四、练习(15分钟)
1.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五、总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认识物质的基本性质,对化学实验产生兴趣。
教师在今
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巧,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化学知识。
将信息技术融入初中化学课堂的应用与尝试——《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案例
将信息技术融入初中化学课堂的应用与尝试——《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背景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们对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关注。
初中学生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第一批接受者,也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
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可以大大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将信息技术融入初中化学课堂的应用与尝试,以《制取氧气》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1. 学习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2. 了解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探究能力。
3. 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理论授课:介绍氧气的性质、重要性、应用以及氧气的制备方法。
实验操作:制取氧气、对氧气进行实验验证。
2. 教学方法项目式教学:注重实践探究和实验操作。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制取氧气实验,并相互协作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和实验认识。
四、教学设计1. 活动设计活动1:展示氧气的重要性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氧气的有关知识及应用,让学生了解氧气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活动2:自主学习制取氧气的原理方法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氧气的制备方法及注意事项,完成工具材料的准备。
活动3:实验操作制取氧气学生分成小组,按照实验流程进行氧气的制取实验。
活动4:实验验证氧气的性质学生利用刚刚制取的氧气进行实验验证,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活动5:总结反思小组讨论答案,汇总实验数据,总结与分享氧气的性质及应用。
2. 信息技术应用设计活动1:多媒体课件展示在教学前期,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氧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探究。
活动2:网络调查在制取氧气实验前,利用网络调查方案,帮助学生了解实验的原理、过程和注意事项。
收集学生的调查结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信息化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信息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净化原理和常见的水处理方法。
2. 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查找和分析水净化相关的信息。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水的净化原理: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
2. 常见的水处理方法:沉淀池、过滤池、活性炭吸附、紫外线消毒等。
3. 实验操作:水的净化实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水资源污染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水净化的关注。
2. 理论讲解:介绍水的净化原理和常见的水处理方法。
3. 实验演示:进行水的净化实验,展示不同净化方法的效果。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不同净化方法的优缺点。
5. 信息查找: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查找和分析水净化相关的信息。
6. 汇报展示:学生汇报查找结果,分享对水净化方法的理解和看法。
7.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信息查找和团队协作进行评价。
四、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沉淀池、过滤池、活性炭吸附、紫外线消毒设备等。
2. 信息技术资源:互联网、电子书籍、水净化相关视频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熟练。
2. 学生的信息查找能力:评价学生在查找和分析水净化相关信息的过程中的表现。
3. 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汇报展示过程中的表现。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教师要进行详细的实验讲解和指导。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查找,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和材料的准备。
2. 信息技术资源的收集和整理。
九、教学步骤1. 导入:播放水资源污染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水净化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介绍水的净化原理和常见的水处理方法。
3. 实验演示:进行水的净化实验,展示不同净化方法的步骤和效果。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不同净化方法的优缺点。
智慧课堂化学教学实践案例
智慧课堂化学教学实践案例如何在课堂中更有效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许多教师关注的问题,高中化学教学也是如此。
信息化背景下,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时俱进,通过智慧课堂化学教学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吸收,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
本研究以互联网+教育的经验为基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智慧课堂的特点,开发了与高中化学相匹配的智慧课堂学习模式,作为具体教学方法的指导。
1.智慧课堂化学教学教学目标在本次研究中选取了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进行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并实践于真实课堂中。
并在实施后进行了教学效果的调查。
配合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本次教学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课前准备资源:首先,教师需要对所学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确保教学质量,准备学生课前材料和自学试题;其次,学情大数据分析:教师根据大数据结果设计课堂学习流程;然后,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在课前首先分析学生的常见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研究,教学生归纳总结,然后进行课堂测试,通过大数据分析教学效果,分析未学过的知识;最后,课后自我巩固训练。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涵义,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宏观的化学现象。
(2)科研创新意识:通过实验研究,体验一般的科研过程,了解一般的科研方法,改进科研过程中的实验装置,从而提高创新意识。
(3)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变,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4)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生产或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变,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新型清洁能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能源、关注环保等社会热点,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2.智慧课堂化学教学过程回顾(1)课前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化学能与热能》是围绕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化学键与能量之间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在第二部分中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提出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概念;第三部分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说明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基于信息化技术探究浓硫酸性质-教学设计
基于信息化技术探究浓硫酸性质一、教学理念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改革思路。
根据新课程理念,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实验探究学科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式改为主动探究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浓硫酸性质的讲解基于当前的信息化,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新媒介,提高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通过数字化实验、动画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动脑思,动口说,动手做,互相探究,互相合作,在应用旧知识探讨新问题中感受到我也行的成功体验。
本节课试图体现教改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硫酸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利用实验学习总结性质。
(2)通过本节课学习后,能归纳总结出硫酸性质以及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浓、稀硫酸与胆矾、纸片的对照演示实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通过数字化传感器实验,探究浓硫酸的吸水性实验,分析实验图像,能得出准备结论。
(3)通过视频学习,让学生了解黑面包实验的过程和总结现象,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4)通过对实验装置的动手组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实验的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浓、稀硫酸性质的对比,体会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现象与本质的辩证法关系。
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及科学实验方法。
(2)通过对实验装置的探讨,提高实验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四、教材分析“氨硝酸硫酸”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节的内容。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
教材把这一节内容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的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具有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的作用,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积累感性认识的材料。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深刻的改变。
作为一门科学,化学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来实现更加生动、互动和有效的教学。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学科整合,设计出一套创新的教学方案。
整合目标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学科整合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效果。
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工具和资源,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具体地理解化学概念,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设计1. 创设虚拟实验室利用在线模拟实验平台,设计一系列的虚拟实验,让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或平板电脑进行实验操作。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没有实验器材的情况下,深入了解化学实验的原理和步骤,并通过模拟实验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实验报告的撰写。
2. 使用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资源,如演示文稿、视频、动画等,呈现化学知识和实验过程。
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可以生动地展示抽象的化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理解能力。
3. 引入实时互动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或社交媒体,设置学生讨论区或在线问答环节。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或课后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交流和讨论,共享研究经验和答疑解惑。
教师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随时回答学生的问题,提供指导和反馈。
4. 使用教学辅助工具利用化学软件、在线课程平台等教学辅助工具,提供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研究资源。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进度和兴趣选择不同的研究路径和内容,提高研究效果和研究动力。
5. 教学评估与反馈利用在线测评工具,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通过在线测验、作业和实验报告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对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估和分析。
同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研究困难,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
结论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学科的整合,对提高化学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创设虚拟实验室、使用多媒体资源、引入实时互动、使用教学辅助工具和教学评估与反馈等措施,可以营造更加灵活、生动和互动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水硬度的测定”信息化教学设计
“水硬度的测定”信息化教学设计作者:李芳曾慧婷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8年第12期[摘要]以分析化学课程中“水硬度的测定”实验教学为例,探索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引入信息化手段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实验教学;化学[中图分类号]G712;;;;;;;;;;;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4-0162-01近年来,教学改革发展迅猛,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终端、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化手段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适量引入信息化手段,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还能拓展学生眼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培养。
本文以分析高职化学课程中“水硬度的测定”为例,力求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引入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分析化学》,教材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职业教育精品教材。
内容设计为第四章第三节“水硬度的测定”实验教学,教学课时为2学时。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大专药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学生具有鲜明的特点。
优势:对实验充满热情,喜欢动手;对实验现象富有好奇心;能大胆提问。
不足:理论知识储备不足;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耐心不足。
(三)教学目标根据《分析化学》课程培养方案,制订了三方面的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水硬度测定的原理和方法,熟悉水硬度的表示方法。
(2)能力目标:掌握滴定管、移液管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3)素质目标:增强学生健康饮水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滴定操作、铬黑T指示剂终点的判断。
教学难点:滴定操作中滴速的控制、铬黑T指示剂终点的判断。
突破方法:学生课前观摩实验视频并记录注意事项,课中教师演示规范操作。
学生自主操作练习。
二、教学策略主要参考利用多种学习平台,如全国高校教师网培中心的微课视频、超星学习通的各种资源、全国职业信息化教学大赛视频、精品课资源库、百度实验视频、数据处理软件等。
信息化教学设计在化工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教学设计在化工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开始逐步地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化工类专业课程也不例外。
信息化教学设计在化工类专业课程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信息化教学设计在化工类专业课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学习资源的利用。
教学内容的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可以通过深入研究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可以通过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设计课程内容,如语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个方面得到全面的感受,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其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设计课程,如MOOC、微课堂、网络教学平台等,通过提供视频、练习、论坛等多种资源和互动形式,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通过在线化学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数据和视频进行虚拟实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理论。
教学方法的选择在化工类专业课程中,信息化教学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知识点较多且难度较大的课程,如有机化学等,可以采用分步式教学法,结合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技术,将课程分成多个小部分进行教学,以便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逐步掌握。
针对实验教学,可以采用虚拟实验或网络实验的形式,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多样化的实验资源和实验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场操作能力。
针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通过热门案例或典型案例模拟整个生产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学习资源的利用信息化教学设计还可以通过利用学习资源来促进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更多的支持。
利用网络平台和学术搜索引擎,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发现和整理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例如论文、学科资料和PDF文档等,这些资源都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化教学设计学院:姓名:学号:学科:教材版本:人教版年级:初三章节: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四《化合价》信息化教学设计一、学习任务概述二、学习对象特征分析(一)教学对象初中三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分析以及总结归纳能力,但是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能还是会有困难。
(二)教学背景本课是初中三年级的一堂化学基础知识课,本节课主要是学习有关化合价的一些知识,根据幻灯片展示出的一系列上节课学习的化学式的实例,提出化合价的概念,总结化合价的规律。
(三)知识基础本节课是主要介绍一个化学基础概念,学生在学习了化学式之后,通过具体实例来学习化合价的概念,并通过练习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总结出化合价的规律。
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一种重要性质,这种性质只有跟其他元素相化合时才表现出来。
就是说,当元素以游离态存在时,即没有跟其他元素相互结合成化合物时,该元素是不表现其化合价的,因此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四)能力基础1. 学生思维活跃,不怕困难,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先要自己思考一下,如果不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去请教别人。
2. 在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下,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五)学习风格分析1. 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感,并积极去探索新事物,发现新现象。
2. 和别人的比较,得出强有力的结论有强烈的争强好胜心,推动学习。
3. 想得到老师的好评,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六)情感态度1. 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学的趣味性,并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化学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出合理的解释。
2. 学生要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去了解更多的新知识。
三、学习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化合价的本质;2、让学生掌握化合价中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熟记一些常见的化合价,并学会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价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来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整理、寻找规律的学习能力,并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在课堂练习中培养巩固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中,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教育;2、渗透组成定律的基本思想;3、形成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4、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四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而且本单元基本概念比较集中,这些概念是初中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念,所以,本单元的内容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本单元课题四中的内容化合价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新教材对化合价这一部分内容不要求认识化合价的定义,不要求认识化合物中化合价的数目和正负是根据什么得到的。
这部分知识点和旧教材相比理解的程度变了。
只可以简单的知道离子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是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
而共价化合物只能一字不提。
所以化合价这部分内容只能要求学生知道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在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在化合物里,元素的化合价只能靠记忆解决。
建议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熟记几种元素如:氢、氧、钠、钾、镁、铝、铁、硫、氯等的化合价和常见的变价。
这是必要的。
但没有必要让他们一下子熟记表列所有元素的全部化合价。
应该通过实际运用在不断练习中达到熟记的程度。
对于那些短期内背熟而长期不用的元素的化合价,到用时可能又记不清了;相反,通过练习抓住化合价、化学式的相关联系和初中化学里最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便可很快地推算出一些未知元素在给定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根据已知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它们的组成物质的化学式,或根据化合物的化学式判断出各组成元素的化合价。
这实际是让学生通过关于化合价的命题进行练习。
以熟练掌握相关化学用语的一种手段。
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次飞跃。
对于根据化合价写化合物化学式的解题,课文给出的比较清晰,明了解题步骤、方法。
所以课堂教学应以讲练结合、练习为主的方式进行。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一)教学重点1、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2、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
(二)教学难点1、化合价概念的建立和形成;2、使用化合价规则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六、评价量规七、学习资源与环境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教与学的手段,使学习的观念、方法得到了更新,学习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学习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更好地丰富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网上相关资料等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通过课前调查,略读,详读,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资料查询,课后交流等活动方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教师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从网络上下载图片及资料;2)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讨论,课后通过网络查询整理交流,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八、问题情景创设在复习化学式及周围数字的含义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化学式中的这些数字是由什么决定的?引出本节的主题:化合价。
通过举例分析化合价和化学式。
通过举例分析硫化氢的形成过程,了解化合价的实质。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用拟人的手法和图示结合进行讲解。
关于化合价的实质,初步了解即可,不必要求学生掌握。
再通过练习,掌握根据化合价原则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并能根据化学式推求某元素的化学式。
九、教学活动过程(一)课前复习在进入新课之前,先带领同学们一起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化学式的基本概念。
(二)情景导入【引入】用幻灯片展示氯化氢(HCl)、硫化氢(H2S)、氨气(NH3)甲烷(CH4)的化学式【教师提问】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化学式的知识,请大家读出幻灯片上给出的化学式,观察这四种物质的组成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得出结论,它们都由氢元素组成,但分子中氢原子个数不同。
【教师】形成化合物的原子数目为什么不同,我们先来看一下硫化氢的形成过程。
【幻灯片动画展示】展示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图展示氢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三)新课呈现以硫化氢为例让学生理解化合物形成过程,并初步建立物质在化合过程中原子数目不同的观念,并由此引申出化合价的概念。
【板书】一、化合价1、化合价:用来表示原子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2、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左符号右数目,注意和离子的表示方法相区别。
(同种元素的化合价与离子所带的电荷,通常数值相等,正负相同;位置不同,写法相反。
)【练习】请写出铝离子、氯离子、氧离子的化学符号,并标出三种元素的化合价。
【提问】离子所带电荷有正有负,同种原子可能形成不同离子,那么,元素的化合价有正负吗?一种元素是否只有一种化合价?【板书】3、化合价规则(1)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2)金属通常显正价,非金属通常显负价;(3)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4)在化合物里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5)单质的化合价为零;(6)同种元素可能有多种化合价。
【幻灯片展示】常见元素化合价表,要求学生背诵,学生感到非常困难。
【学生活动】教师给出化合价口诀,并将常见元素化合价谱曲,要求学生合唱,这时候学生学习热情得到鼓舞,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二四六硫要记清;二三铁;二四碳;单质为零铜正二;金正非负和为零;老师趁机提出,在化学反应中,虽然原子是最小离子,但有的原子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原子之间不再发生变化,我们把这种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化学反应的原子集团称作原子团。
【幻灯片展示】六种常见原子团和化合价顺口溜:一价硝酸氢氧根二价硫酸碳酸根三价只有磷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提问】我们学习化合价有什么实际应用呢?【学生活动】同学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板书】二、化合价的应用已知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步骤:(1)写出有关元素符号;(2)标出有关元素的化合价;(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用最小公倍数法求出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4)验证所写化学式是否正确。
口诀:正价前,负价后,价数交叉为角数,角数若有公约数,莫忘约去要记住。
(四)分组讨论,巩固运用用分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激励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和探究来发现化合价的规律,然后进行全班集体讨论评价,教师评价,综合学生的结论,最后得出最终的结论。
(五)课堂练习【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金属显正价,非金属显负价;2.在化合物H2O中,氧元素显负二价,氢元素显正一价;3.在氧气中,氧元素显负二价。
【练习】1、写出氧化铁、硫酸铝、氧化亚铁的化学式2、已知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请同学书写相应的化学式3、判断下列化学式书写的正误氧化铝AlO 氧化镁MgO 氧化钠Na2O 氯化亚铁FeCl3 氯化铜CaCl2硫酸铝Al2SO4硫酸钠NaSO4 碳酸钠Na2CO3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铜Cu(OH) 2氢氧化铁Fe(OH)2(六)网上交流同学们下课后可以自己通过网络资源来查询,得出更多与化合价有关系的知识,以及化合价的更多更广泛的应用,然后大家可以一起在网上,通过QQ群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心得体会,从而更好的掌握化合价这一重要的化学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七)回家作业课后作业1、2、3题十、教学活动流程图符号说明: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学生利用媒体操作、学习教师进行评价判断十一、教学多媒体设计《化合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