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共两次合作
两次国共合作
特点——第一次国共合作,实行党内合
作,包括四个阶级(工、农、小资产阶 级、民族资产阶级),以新三民主义为 合作政治基础,主要解决国内阶级矛盾。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党外合作,除少 数汉奸外,都积极投入,不论阶级党派, 不论海内海外,捐弃各种恩怨,有力出 力,有钱出钱,同仇敌忾,团结协作; 没有联盟的组织形式,也没有书面的共 同纲领,一切行动围绕着打败入侵者; 两支军队、政权并存;赢得世界各国爱 好和平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9
芦沟桥
10
进入相持阶段,由于日本侵华政策的调
整,汪精卫投敌,国民党战场受到一定 影响,并分散一部分精力防止和抑制共 产党及其军队的发展,其作战的积极性 比防御阶段逊色。但也组织了一系列战 役,如“昆仑山大捷”、“收复五原” 战斗,还有随枣战役、枣宜战役、豫南 战役、上高战役、中条山战役、长沙战 役等,保住了西南、西北大后方省区和 东南一部分地区,实际上对敌后解放区 战场也起到了牵制敌人的作用。出现张 自忠、戴安澜等英勇抗敌的将领。
8
正确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 位和作用
1.中国国民党( (1)开战时拥有200多万军队, 担负着正面战场的作战任务。在防御阶段组 织了平津保卫战、凇沪战役、徐州会战、忻 口会战、武汉会战,伤亡达80多万,牺牲的 高级将领有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 赵登禹、第9军军长郝梦龄、第54师师长刘 家骐等。消灭敌45万,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 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对抗日战争的 战略防御起着重要的作用。
11
在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仍然坚持抗战,
但组织比较混乱,加上汪精卫投敌等原 因,国民党战场出现一些消极现象。 (2)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实行独裁专 制统治,长时间忙于剿共,使中国社会 状况继续恶化,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侵略 之机。9.18事变后,日本得寸进尺与国 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有关。7.7事变后, 基本上是仓促抗战,又实行一条不发动 民众参加的片面抗战路线,在相持阶段 制造了两起反共事件(进攻八路军总部 周边县城和皖南事变)。
两次国共合作的过程 国共合作的战役有哪些
两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国共合作的战役有哪些国共合作时间提起国共合作,很多人便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在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面,总共有两次十分著名的国共合作,并且这两次国共合作都取得了十分耀眼的成果,都以战争的胜利而告终的。
那么,这两次国共合作的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呢?国共合作时间可以说是处于中华民族的危亡之际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可以说是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候的,当时的国内情况是十分危急的,基本上是到了一种民族命运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的。
从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了合作的关系,而到了1927年的时候,由于北伐战争的胜利,最终国共两党的合作得以破裂,可以说这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终结标志。
而国共第二次合作则是在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对外抗战中,即是抗日战争时期。
自从1937年的爆发的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统一对外的抗战目标,即开始了正式的国共合作。
而在抗日战争的胜利之后,与1946年的时候,国共两党的关系正式破裂,可以说是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终结。
国共合作时间总共有两个,每一次国共合作都是出于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可以说只有形成了统一对外的战线,才能够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同时也能够对于中国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应先。
两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国共的两次合作是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两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可以说是跌宕起伏。
“二七”惨案发生以后,中国共产党才真正领悟到,要想打败强悍的敌人,就必须要联合别的武装力量共同作战。
于是,共产党选择了当时赞成革命的国民党。
而国民党内部急需改组,也需要共产党的帮助。
在这种大形势下,两党的合作变得更加迫切和必要起来。
1935年,共产党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立了和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建立了统一战线。
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就此拉开了帷幕。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过程颇为曲折。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蠢蠢欲动,中日民族矛盾越来越尖锐化,最后终于发生了卢沟桥事变。
两次国共合作
浅析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国共合作,是指国共两党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从维护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意愿,求同存异,而组成并不断扩大联合阵线或统一战线,团结协作,共同奋斗,而历史上有名的两次国共合作却也有着各自的异同点。
1)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是不同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因帝国主义加紧掠夺和军阀连年混战,而陷入危机之中,而当时中国各进步政党的单个力量显然是渺小和不足的。
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也非极其强大,至于国民党方面,虽然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力量有所发展,但也不过是一个占据广东建立区域政权的区域性政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各进步政党和各社会阶层必须走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道路。
所以,国共两党之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所造成的。
第二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当时,一九三一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华战争。
到了一九三七年,日本又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而国际上,以苏联、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同盟国正在与以德国、意大利为代表的轴心国交战,中国获得国际援助十分有限,所以为了抵抗在科技方面都占有优势的日本,国共两党不得不开始了第二次合作。
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任务是有所不同的,第一次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任务,而第二次则是把抗日救亡当作目标。
2)两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不同的: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
合作后,国民党改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而第二次国共合作,具有广泛的民族性,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并肩作战,是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国民党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没有成文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形成的是党外合作。
3)两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两次国共合作的倡议都是中共方面率先提出的,而且中共方面还为促成国共合作积极行动,并提供对国共双方乃至民族和国家利益都有利的合作方案。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合作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合作。
一次是国民革命时期,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
两次合作均已达到双方合作的目的,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1924-1927年,双方合作的目的都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由于当时共产党还是个小党,1923年6月召开党的三大时,有党员420名,而国民党则是全国大党,且有推翻清朝的历史功绩,因此孙中山不接受国共两党以平等地位进行党外合作的方式。
按照孙中山的要求,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在国民党党内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是存在着合作的政治基础。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前同盟会)推翻了清朝,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没能使中国从此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
清王朝遗留下来的封建官僚,在各自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演变成了封建军阀,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并没有得到改变。
国民党想要完成彻底推翻封建军阀的统治,打碎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建立独立地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但由于国民党组织松散,没有统一纲领,软弱无力,一党又难以完成使命。
而共产党在二大就制定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纲领。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的教训,使共产党认识到,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单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党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联合其他进步势力,建立工人阶级同其他民主力量的联合阵线。
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为被迫压迫阶级,他们有着共同的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因此两党有着共同的政治基础和奋斗目标。
正是这个共同的政治基础和奋斗目标,才使两党走到了一起。
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战开始,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当时亲日派大资产阶级代表汪精卫与亲欧美派的大资产阶级代表蒋介石的矛盾日益加深,威胁着蒋介石政权地位主要来自日本和汪伪政权。
日本要通过汪精卫之手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汪精卫要通过日本之手取代蒋介石。
因此,蒋介石的主要敌人不是来自弱小的共产党,而是来自势力强大的日本和汪精卫。
国共的两次合作
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共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1922年6月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了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
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讨论了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1922年8月,中央召开西湖特别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条件下,共产党员可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的合作。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共产党的让步,在三年国共合作中,共产党没有军队,没有领导权)。
孙中山同意国共合作孙中山接受了中共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欢迎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决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对国民党进行改组。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国民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这次国共合作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广泛地动员了工农群众,开创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进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
破裂:到了大革命后期,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右派不顾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革命,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国共第二次合作形势促使国共合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分析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分析一、不同点1) 两次国共合作方式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
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具体形式:形式上为国民政府领导,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保持着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2)两次国共合作政治基础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为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3)两次国共合作的结果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中途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则一直维持到抗日战争结束。
4) 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不同:第一次是中国共产党力量小,国民党同样需要和共产党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二次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进行的。
二、相同点:1) 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相同: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
2) 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相同:两次国共合作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实现的,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更是一个首倡者。
3) 共产国际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国际不仅提出了具体策略,还派代表直接帮助。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起到了指导作用,但在具体行动方案上则体现了中共的独立自主。
4) 都取得了革命成果: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的国民革命,虽然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不少条件,毕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和共产党政策失误而最终失败。
第二次国共合作不仅完成了抗日大业,而且革命力量的壮大和党的建设的成效为夺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基础。
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相同点:(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
(4)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不同点:(1)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国共两次合作背景及意义
国共两次合作背景及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背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
过程:二七罢工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于是加快了和国民党的合作。
这是因为“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正的民主派”,而且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信,在南方又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他的领导人孙中山也真诚的欢迎中国共产党和他合作。
同时,共产国际也指示中国共产党要和国民党合作。
孙中山在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以后,深感国民党内人员过于复杂,应当改组。
1923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会上确定了合作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主要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这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
大会同意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第一次国共合作背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国民党急需改革。
第二次国共合作背景:华北事变后,中共意识到中日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共产国际号召反法西斯;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大革命失败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是:①由于当时帝国主义势力和中国的封建军阀、买办、豪绅阶级相勾结,使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②由于当时革命阵营内的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支持下背叛了革命,使革命力量顿时遭到极大的损失,敌强我弱的局面更加严重;③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对中国革命的规律懂得不多,特别是北伐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错误在中央领导机关占了统治地位,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在反革命势力向革命势力发动突然进攻的时候,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
论国共两次合作与分裂的外在原因
论国共两次合作与分裂的外在原因作者:杨汉强字体:【大中小】[摘要]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都是中国现代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政党,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左右着中国历史发展的步伐。
两党有过成功的合作,也有过长时间的分裂和对抗。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少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对此已有过评论。
本文从国际关系变化对国共两党关系发展变化的影响的角度探讨国共两党合作与分裂的原因。
[关键词]国共合作分裂国际关系[作者简介]杨汉强(1981—),男,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
综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变化,无时不充满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变化的影响。
而远东地区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于中国政局乃至国共关系的变化,则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国际力量大博弈与国共第一次合作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影响中国政局的主要国际势力,有美国、英国、日本和苏联等国,还有共产国际。
由于“一战”后的巴黎和会“分赃”不均,各帝国主义通过召开华盛顿会议,暂时在侵略中国的争斗上达成妥协,“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1](P143),引起中国政局的变化,成为国共合作的外在“压力源”。
这时,建国不久的苏俄刚刚粉碎了国际帝国主义的联合武装干涉,迫切需要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以集中精力恢复因战争而破严重破坏的国内经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且改善其在东方的国际战略地位。
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在东方寻找朋友和支持力量,共产国际和苏俄加快了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开展工作的步伐。
苏俄和共产国际陆续派出使者和顾问,帮助孙中山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从思想上、理论上和物质上给予孙中山宝贵的援助,从而坚定了他改组国民党和实行联俄联共政策的决心。
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在共产国际的直接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三大”,进行了两年的热烈讨论,由“一大”确定的“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到“二大”确立“民主联合战线”,由同意同中国国民党进行“党外联合”逐渐发展为与中国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
两次国共合作异同点分析
两次国共合作之比较国共两党经历了合作、对峙、再合作、再对峙的发展过程,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下面笔者就两次国共全作作一比较,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合作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比较1. 相同点。
①社会环境相似:第一次时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社会主要矛盾体现在中国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第二次时处于国民政府统治下,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国际上,两次合作都得到国际进步力量的支持,都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
第二次合作还得到美英等国的帮助。
②合作的历程相似:两次合作一开始就存在分歧。
第一次时是国民党右派反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
第二次时是一开始就存在两条抗战路线的分歧。
③两次合作时国民党内部都不统一。
第一次是左派和右派的斗争;第二次是亲英美派和亲日派的矛盾。
2. 不同点。
①构成统一战线的阶级不同: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抗日统一战线则具有广泛性的特征,除上述四个阶级外,还包括开明地主和亲英美派的大资产阶级及一切赞同抗日的力量。
②合作方式不同: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以统一战线为其组织形式,有共同的政权和军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国共两党实行党外合作,两党有各自的政权和军队。
③权利的归属不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权和军队由国民党掌握;抗日统一战线国共两党有各自的军队和政权,中共始终坚持对统一战线政权和军队的领导权。
④合作的纲领不同:革命统一战线以新三民主义为政治纲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只有国共合作宣言,没有政治纲领。
⑤革命任务不同:革命统一战线反帝反封并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抗日。
⑥结果不同:革命统一战线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中途破裂,没有完成历史使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虽有矛盾和斗争,但在中共的努力下,坚持到了抗战的胜利,并完成了历史使命。
二、对抗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比较1. 相同点。
近现代史论文-国共的两次合作
国共两次合作国共两党在历史上有过两次合作,每次合作都创下了很大的成就。
国共合作推动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步。
国共两次合作虽然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导致所表现出从合作内容到合作形式不尽相同,但是通过国共两次合作汲取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那就是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够更快更稳的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当时的形势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因帝国主义加紧掠夺和军阀连年混战,而陷入日益加深的危机之中。
而要对付帝国主义及其中国代理人即各反动军阀的势力,当时中国各进步政党的单个力量显然是渺小和不足的。
那时的中国共产党刚刚在上海、北京、长沙、武汉、济南、广州及海外等几个分散据点燃起了“星星之火”,到中共三大时,党员不过四百余名。
而中国国民党虽然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力量有所发展,但也不过是一个占据广东建立区域政权的区域性政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各进步政党和各社会阶层必须走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道路。
也正如宋庆龄说的那样,“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
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的是党内合作的方式。
合作后,国民党改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那时,中国共产党还很弱小,甚至主要活动都要在地下展开。
在国共合作过程中,中共主要是开展工农革命,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加紧争夺领导权,破坏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关系彻底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当时的形势是,一九三一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打响了侵华战争的第一枪;到了一九三七年,日本又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
总结两次国共合作历史经验
总结两次国共合作历史经验国共合作是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在特定历史时期达成的合作关系。
这种合作历经了两次,一次是在第二次国共内战前的抗日战争时期,另一次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
两次合作都是为了实现抗日战争和新中国建设的目标,总结出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首先,两次国共合作历史经验表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实现共同目标的关键。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放下了过去的争端,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形成了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
这种团结一方面加强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力量,另一方面也展现了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治优势,为日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同样,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同面对内部外部的各种挑战。
这种团结不仅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也为新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环境。
因此,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国共合作的成功经验。
其次,两次国共合作历史经验表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是国共合作的基石。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始终坚持中国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原则,制定了抗日战争的具体策略和战略,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国共两党也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断推进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了从经济的自力更生到国防的自主自强。
这种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确保了国共合作能够真正符合中国的国情和人民的利益。
总之,两次国共合作历史经验的总结表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是国共合作的关键。
这两次合作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也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中国历史上国共两党两次合作是怎样实现的?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中国历史上国共两党两次合作是怎样实现的?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一次:孙中山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屡屡失败,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决定与中共联合,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反对北洋军阀;中共在革命进入低潮后认识到,面对强大的敌人,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对敌。
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并接受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第二次:面对日本侵略的步步深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明确表示了联共抗日的决心,红军改组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国民党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国共合作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第一次合作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果;第二次国共合作最终赶走了日本侵略者。
两次国共合作
特点——第一次国共合作,实行党内合
作,包括四个阶级(工、农、小资产阶 级、民族资产阶级),以新三民主义为 合作政治基础,主要解决国内阶级矛盾。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党外合作,除少 数汉奸外,都积极投入,不论阶级党派, 不论海内海外,捐弃各种恩怨,有力出 力,有钱出钱,同仇敌忾,团结协作; 没有联盟的组织形式,也没有书面的共 同纲领,一切行动围绕着打败入侵者; 两支军队、政权并存;赢得世界各国爱 好和平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5
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留给后人哪些
启迪?
6
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启迪
两次国共合作唤醒民众的觉醒和民族危机感,才有 北伐战争的进行和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更需要各民族的团结。无论 是过去还是现在、将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是每一 个炎黄子孙必须正视的问题以及应尽的责任。没有 民族大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统一,就没有社会的和 谐,现代化建设就无法进行。
1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1
在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仍然坚持抗战,
但组织比较混乱,加上汪精卫投敌等原 因,国民党战场出现一些消极现象。 (2)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实行独裁专 制统治,长时间忙于剿共,使中国社会 状况继续恶化,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侵略 之机。9.18事变后,日本得寸进尺与国 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有关。7.7事变后, 基本上是仓促抗战,又实行一条不发动 民众参加的片面抗战路线,在相持阶段 制造了两起反共事件(进攻八路军总部 周边县城和皖南事变)。
一、民主革命时期的两次国共合作极 大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
1.1924---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 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没有第一次国共合作,就没有北伐战争,就不 可能推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没有第一次 国共合作,就没有国民革命思想的进一步发 展。
试论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
共 同 镇 压 中 国人 民革 命
,
形 成 了强 大 的反 革命 势力
, 。
而 当时一 切被 压迫
的 任 何 一 个 阶 级 或 政党
都 没有 力量 战 胜 这 样两 个 强 大 的 敌人
, , ,
要 完 成反帝反 封 建 的 革 命 任
务
,
就必 须 团结 一 切 可 以 团 结 的 革命 力 量
。
组 织 革 命 的 统一 战 线
在 当 时 的 历 史条 件 下
,
国
共 两党能否 从 中 国的国情 出发 的 基 本 前提
,
以 国 家 民 族 利 益为 重
就 成为 两 党 能 否 建立 革 命 的 合 作 关 系
。
中 国 共 产 党 自诞 生 之 日起
,
就 宣 告 了她 的最 终 奋 斗 目标 是 实 现 共 产 主 义
, ,
深 刻认 识 到
”
“
中国现 存 的
各 阶级
只 有 国 民 党 比 较 是 革 命 的 民主 派
三大
会上
,
就 正式 确立 了统
至 于 中国共产 党 21
一 战 线 的策 略 方 针
决 定 共 产党 员 以 个 人身 份加 人 国 民 党
实 行 国 共 合作
。
人 加入 国 民 党 的 动机 而 来的
“ ” 。
,
李大 钊 在 国 民 党
,
“
一大
”
会上说 得非常 清 楚
,
:
“
是 为 有 所 贡 献 于 本党
以 贡 献 于 国 民 革 命 的 事业 而 来 的
,
断 乎 不 是 为 取巧 讨 便宜
国共两次合作背景及意义
国共两次合作背景及意义国共两次合作是指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两大政治力量在中国历史上两次达成合作共识的事件。
第一次合作发生在1922年至1927年,第二次合作则发生在1936年至1947年。
这两次合作背景各有不同,但对于中国的革命和国家统一进程都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是中国陷入政治动荡和社会危机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国家统一和独立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威胁,社会经济也面临着严重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意识到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够实现国内的和平统一和国家的独立解放。
在这次合作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入国民党,成为国共合作的一部分,为国家的解放事业贡献了力量。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意义在于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这次合作中,两党共同成立了“黄埔军校”,加强了军队建设,为后来的北伐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这次合作中,共产党向农民和工人发动了革命,并推行了一系列的农村政策,为革命事业提供了广大的社会基础。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走向破裂。
这便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927年,国民党发动了对共产党的全面清剿,中国共产党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在这个时期,共产党进行了艰苦的斗争,这段时期被称为“土地革命时期”。
然而,这次合作的失败也让共产党对于国家统一和革命事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为以后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则是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国内战争和外部威胁。
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后,中国面临着日本的侵略和威胁。
为了抵御日本侵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再次达成了合作共识。
在这个合作中,两党共同组建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保卫国家的独立。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意义在于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通过共同抵御外敌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这次合作中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抗日理念,团结了全国人民。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并且在革命军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国共两次合作
国民党领导人孙中山同共产党 人建立了联系,真诚地欢迎中国共 产党同他合作。
1.党内合作 2.保持党的独立性
共同的 经济纽带 共同的 政治基础
一战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艰难。 共产党: 民主革命
纲领
国民党:
反帝、反封建、民主共和 的基本原则一致
新三民主义纲领
共同的 思想愿望
“打倒列强,除军阀。”
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右派和新军阀势力,在1927年后加 紧反革命扩张。先是反对迁都革命中心武汉,接着公开亮 出反共反革命旗帜,在各地接连制造一系列反革命叛变事 件。诸如上海四一二政变、广州四一五政变、北京四二八 政变、湖北夏斗寅叛变、长沙马日事变,以及冯玉祥倒向 反革命等等,使国共合作处于危急关头。 1927年5月,中共虽然召开五大,力图挽回局面,但未 能真正解决任何实际问题。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 “分共”,国共合作最后破裂,大革命遭到惨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最终形成的呢?
一、国际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和中共发 表《八一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最终形成的呢?
二、在共产国际的影响和帮助下,中共确立
了“反蒋抗日”的策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最终形成的呢?
三、国共合作的酝酿及确立“逼蒋抗日”的方针。
(陕北瓦窑堡会议)
第一次国共合作
背景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 ,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 ,掀起了中国工 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 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 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 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 “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 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国共的两次合作与分裂
国共的两次合作与分裂: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缺少的两大政党,他们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两党关系却不断发生变化。
(1)中国国民党的前身是中国同盟会,请问其的政治纲领和意义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和意义是什么?
(3)国共两党之间曾经有两次合作,合作的标志、原因和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第一次合作:
标志——1924,国民党一大召开
原因——国民党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成就——创建黄埔军校;北伐胜利进军,国民革命高涨,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二次合作:
标志——西安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际形势的变化等。
成就——结束十年内战局面,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国共两党之间也曾有两次分裂,分裂的标志和后果如何?
第一次分裂:
标志——1927,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后果——国民大革命失败,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共十年内战开始,给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以可乘之机。
第二次分裂:
标志——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后果——内战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祖国至今未能统一。
(5)由问题三、四可知,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出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
(6)对于今天来说,有何现实意义?
①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②两党可以通过谈判,进行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分析
两次国共合作的分析比较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与人民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条件:必要性:1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共同愿望。
2中共在二七惨案中的认识。
可能性:3国民党是革命民主派与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4共产国际的帮助。
经过:1中共三大确定“党内合作方式”的方针。
2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合作正式实现。
结果: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途破裂。
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的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为革命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
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之后,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条件:1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使民族矛盾激化。
2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3民族利益成为合作基础。
经过:1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体制内战一致抗日。
2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奠定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合作正式开始。
5七七事变次日,中共发表抗日通电。
6蒋介石庐山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日方针。
7八一三事变次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8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9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合作正式实现。
结果:维持到抗日战争的胜利,后因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独裁统治,1947年国共关系破裂。
意义:第二次国共合作不仅促成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且取得革命力量不断壮大和党的建设成效,为谋取民主革命最后胜利打下基础。
通过分析对比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两次合作的异同所在:相同之处:1背景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共同的民族利益是内在基础;3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相同;4合作与矛盾并存,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5都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国共两次合作,毛泽东蒋介石之我见
一.两次合作的基本内容
第一次
时间: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
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目的: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改变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条件:
1)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
2)共产党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只有国民党比较是真的民主派。
而且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
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搞革命是不行的。
所以国共合作也是两党共同的愿望。
3)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
方式: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
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
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方式,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原本是实行“党外合作”,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却倡议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
这个倡议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
政治基础:1)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它是国民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政党,二者目标一致。
意义:
1)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长期沉寂的北方革命运动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2)北伐战争的迅猛发展,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威慑了帝国主义列强3)共产党大大地拓展了成员数量和组织,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
4)合作失败后,使共产党开始成长成熟,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5)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并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
第二次国共合作
时间:1937年9月23日开始至抗日战争结束
标志:1937年底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目的:抗日救国,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将其赶出中国
目的:抗日救国,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将其赶出中国
条件:
1)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国民党立即停止进攻苏区
3)国民党需要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
方式: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的侵略。
陕北的红军主力和留在南方的红军、游击队分别于同年8月和10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政治基础: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
为挽救中国需要国共合作。
意义:
1)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的侵略。
2)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3)牵制了日本主要军力,为同盟国太平洋战争的胜利争取了时间和机会。
为世界反法斯西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二.我看两次国共合作
“打倒列强,除军阀,实现国家统一”,这几句简短的话阐释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本历史背景和目的,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是二十世纪初为救国救民而诞生的革命政党,19世纪二十年代,中国面临军阀混战的局面,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欲实现国家统一的目标,但国民党却陷入了内部分裂,组织涣散的状态。
处于政治利益,当时苏联愿意支持中国革命。
在共产国际的推动下,孙中山在上海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晤,马林建议让革命意志坚定的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工作。
孙中山接受了这一建议,然而共产党却认为这样不利于处理两个政党之间的关系,希望与国民党进行“党外合作”。
后来经过争论,才同意马林的提议。
当时的中共还是隶属于共产国际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作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认为,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是必要的。
国共第一次活动拉开序幕。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俄为师,进行改组工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中共全体党员加入了国民党。
在国民党“一大”上,中国共产党中有十人被选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一大”后,国民党在全国开展组党和设立党部的工作,中共于此出力甚多,不到三年,国民党党员就发展到号称百万的规模。
国共合作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在苏联帮助下成立黄埔军官学校,创建党军。
黄埔学生军取得了东征胜利,巩固了广东根据地。
期间,中共还发挥其善于做民众和宣传工作的优势,接连发动五卅运动、省港工人大罢工及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很快形成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高潮,使北伐顺利出师,节节胜利。
但是,第一次国共合作虽使国民革命大发展,却在国民党内部任谁都看得明白“最能奋斗的是共产青年”,于是“以两党党员混合革命,小党胜于大党为忧”(蒋介石语)的防范、排斥之心日增。
特别是孙中山逝世后,一些“联共”政策的反对派陆续抬头。
鉴于国共关系错综复杂,中共党员纷纷要求改变“党内合作”方式,却被苏联顾问鲍罗廷压下。
鲍认为,中共要以大局为重,忍耐求和,等北伐取得彻底胜利,再来检讨、解决国共合作的方式问题。
进入1927年以后,随着北伐军攻占长江流域,国民党分裂成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和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政府,中共受到宁汉双方的忌恨与猜疑,形势愈加险恶。
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清党,大肆捕杀共产党员。
7月15日,汪精卫决定“分共”,宁汉开始反共合流。
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可以列出多端,如共产国际不谙中国国情的错误指挥,套用别国经验搞“党内合作”;不适时地要求中共开展土地革命,人为制造了两党之间的不少矛盾;中共政治经验不足,工农运动出现“过火”,导致北伐阵营内部的不满;蒋介石搬来“革命是非专政不行的,一定要一个主义,一个党来专政”的主张,不允许党内有党等等。
然而更加根本的是当时人们无法跳出传统中国“打天下坐天下”的政治规则。
后来,毛泽东总结说,中国人民没有任何的政治上的自由权利。
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
这是拿血换来的经验。
“没有第二次国共合作,就不可能有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二次国共合作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是巨大的。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
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与此同时,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同蒋介石等就发表中共宣言和改编红军问题,在南京举行谈判。
国民党方面终于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共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红军正式改编为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又将在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开赴华中抗日前线。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至此,国共开始了第二次合作。
在抗日战争中,按照国共商定的对日作战战略分工,中共以其善打游击战、运动战的所长,深入沦陷区,开辟敌后战场;国民党则在正面战场迎击日军进攻。
期间,两党之间虽有摩擦,甚至发生过阴谋消灭新四军的“皖南事变”,但在日本侵华的民族大敌面前,国共都浴血抗战,英勇牺牲,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可以说,没有第二次国共合作,就不可能有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
然而,抗战结束后,国民党违背人民意愿发动内战,结果败退台湾。
抗战结束后,中国社会人心的最大愿景是和平建国,可以说这也是国共两党面临的顺应民意的共同目标。
起初,蒋介石同意开政协会议,也支持国方代表与共产党等其他政治力量协商制宪。
可是,国民党内“打天下坐天下”的思想根深蒂固。
既然不愿与他人分坐天下,那就必须用武力来剪灭异己,国民党内主战派十分猖獗。
与国民党比起来,中共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纲领,准确把握了当时中国的社会人心,并且满足了人民大众的所欲所求。
新民主主义的主张是:在政治上,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在文化上,建设为民主政治和民族资本主义新经济服务的新文化。
进而,中共把“需要资本主义的广大
发展,又以反专制主义为第一”(毛泽东语)作为自己的斗争方针,在国内外舆论界占得了十分有利的位置。
与中共比起来,国民党对社会民意的判断与把握发生了错误,从而发动了内战。
内战爆发后不久,“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学生运动席卷各地,“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之歌响彻全国,国民党最终完全失掉了民心,也失掉了在大陆的政权,退守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