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20世纪中,制造业给美国、日本和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在面向21世纪的发展中,美国、日本、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把制造业作为新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石。

本文从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的事实入手,分析了中国对于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吸引力是多年发展积累起来的成果,在一些行业中,中国制造业已经拥有了与世界同行竞争的实力。但是当前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其薄弱的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构成经济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一、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有了一个显著的发展,无论制造业总量还是制造业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中国过去20多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制造业的成长。目前,中国制造业居全球第四位,有8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虽然有一定的起伏,但基本维持在40%左右;中国的财政收入一半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一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制造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出口一直维持在80%以上,创造了3/4的外汇收入。所以对于中国,无论是从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还是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来讲,至少在21世纪的前20年,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目前,全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400多家在中国设立了企业,IBM、英特尔、思科、索尼、理光等大公司纷纷将其在世界其他地区的生产基地移至我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并建立起配套产业群,面向全球进行生产和销售,由于IT、IC产品从研发到批量生产、投放市场的周期不断缩短,可以迅速形成较强劲的出口能力,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在中国经济的成长过程中,制造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这种比较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国际竞争优势,在国际分工中已经争取到比较有利的地位。2002年以来,国际上关于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或者是“世界生产中心”的评论多了起来,作出这种评论可能有不同的背景和指向,但其所依据的事实基本上是一致的,这就是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崛起。具有标志性的是一大批重要产品产量达到“世界第一”,如钢铁、水泥、数字程控交换机、电话机等等。据统计,目前中国共有包括家电、医药、电子等10多个制造行业在内共80余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二、中国制造业薄弱的技术创新能力,构成经济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中国在近20年来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是由于人均资源稀缺,中国资源密集型工业原材料产业尚不具备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目前中国的发展模式还是以生产和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尽管缓解了就业压力,增强了出口能力,但是和发达国家正在从资源消耗型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变相比较,我们在国际分工地位中明显处于不利优势。因为当前世界上技术和创新能力对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急剧增大,而传统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

这是一组令人尴尬的统计事实:我国钢产量目前已是世界第一,然而高技术品种钢材近年来每年却需进口上千万吨;2001年,世界500强企业排名,我国有11家企业入围,然而其中没有一家是制造业企业;我国的格兰仕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商,然而其关键零部件磁控管至今仍然依赖进口;我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然而高性能柜机仍要采用美国谷轮公司的涡旋压缩机……

尽管中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已居世界第四位,但较前三位还相距甚远。2001年中国制造业(全部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约为4531亿美元,仅为美国1998年时的3116%、日本1998年时的5016%,与德国1998年的水平接近。中国虽然有不少产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较低。可以说,当前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第一、劳动生产率以及工业增加值率低。

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与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01

年,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5607美元/人年,为1994年美国的518%、1993年日本的514%、1994年德国的713%;2001年中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率为2614%,而1994年的美国为49131%、1993年的日本为38101%、1994年的德国为48144%(见表1)。总体水平停留在劳动密集型阶段,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

表1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和劳动生产率与主要国家的对比

中国(2001)美国(1994)日本(1993)德国(1994)英国(1992)法国(1994)韩国(1994)印度

(1992)

劳动生产率(美元/人年)560797300104730765504533059520557203350工业增加值(%)26.44913381048144316381543102217

资料来源:《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史》、《中国统计年鉴2002》

第二、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

中国制造业大部分技术及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处理得不好,引进的后续工作没有跟上,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资金和优秀的人才,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赝品驱逐真品的现象屡见不鲜,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因创新不能获得预期的回报而受挫。

针对“中国制造”的具体情况,可以把我国制造企业分为三类:原材料加工和初级产品制造企业、无自主品牌的制成品生产企业和自主品牌的制成品生产企业。其中,以钢铁、金属加工等行业为代表的第一类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很弱,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非常大。以钢铁行业为例,我国钢产量以及成品钢材的产量都已位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量也在世界位居前列,但实际上我

国生产和出口的钢材都是初级产品,技术附加值很低,虽然数量上占优势,但从贸易额的角度来衡量,就远远不能与经过深加工的国外钢铁行业相比。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平均水准还是很低,基本上都以渐进性创新和产品创新为主,突破性创新和工艺创新很少。

以温州打火机制造企业为代表的无自主品牌的制成品生产企业,这类企业主要通过贴牌生产,一般也不掌握核心技术,可能在某些次要的技术方面拥有一定优势,但自身总体技术创新能力也比较低。温州打火机占据了世界市场的80%的份额,外观设计、部件生产都有优势,但在关键部件方面缺乏知识产权,所以受到欧盟的《产品安全条例》贸易壁垒限制,产品需要安装保险

锁时就处于非常尴尬的境界。

台湾《商业周刊》曾撰文指出:目前大陆没有一家

厂商能真正做出手机,几乎都是由台湾、韩国企业进行代工,或都是由台湾、韩国企业做好后,贴上大陆企业的牌子的“贴牌手机”。所谓“大陆国产品牌第一名”的波导,即采用明基所研发的手机。明基2002年手机300多亿元的营收中,约有20%来自大陆的贴牌订单。而联想的贴牌手机合作伙伴全为韩国企业,分别是Pan2tech,LG和Innostream。

第三,“技术壁垒”对我国制造产品的抑制。

由于历史及发展的原因,“专利壁垒”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中国企业。在最近的专利权费纷争中,遭受专利壁垒切肤之痛的莫过于中国的DVD企业。由于中国DVD生产企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继2002年出口DVD向国外企业缴纳专利费后,国外专利企业2003年又要求中国企业缴纳在国内销售DVD的专利费。我们可以看看这样一笔账单:包括3C(飞利浦、索尼、先锋联盟)收取的5美元专利费,再加上6C(日立、松下、三菱电机、时代华纳、东芝、JVC 联盟)、1C(法国汤姆逊公司)、杜比公司、DTS以及MPEG-LA的收费,

中国每台DVD约缴纳20美元的专利费,大幅增加生产企业的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