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评审表格及评审因子

合集下载

茶叶审评因子介绍

茶叶审评因子介绍

茶叶感官审评因子简介(一)
1.茶叶感官审评:指借助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对茶叶的形状、色泽、香气和滋味等品质特征进行鉴定的过程。

是确定茶叶品质优次和级别高低的主要方法。

2.茶叶审评项目:茶叶审评项目一般分为外形和内质两大项,内质又包括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四项。

3.外形审评:茶叶外形审评主要包括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净度五个因子。

3.1嫩度:嫩度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基本条件,是外形审评的重点因子。

一般来说,嫩叶中的可溶性物质含量高,饮用价值也高。

嫩度主要看芽叶比例、叶质老嫩、有无锋苗和毫毛。

嫩度好一般是指芽及嫩叶的比例较大,芽头壮、叶质厚,芽头完整,锋苗显露。

但不是所有的茶类,越嫩越好,审评时要考虑不同茶类对鲜叶嫩度采摘标准的要求,如:乌龙茶要求采摘具有一定成熟度的对夹叶,而不是嫩芽。

3.2条索:是指茶叶的外形规格,如有长条形,有扁条形,有球形等。

茶叶品质:条紧为好,条松为差;条壮为好,条瘦为差;条重为好,条轻为差,条匀为好,条花为差。

3.3色泽:干茶色泽主要从深浅、润枯、鲜暗、匀杂几个方面看。

茶叶品质:表面油润光滑,色泽鲜活、色调一致比较好,表面无光、色泽暗淡、色不一致比较差。

3.4整碎:指外形的匀整程度,一般条索完整的为好,短碎的为差。

3.5净度:指茶叶中含夹杂物的程度。

不含夹杂物的为好,反之为差。

4.内质审评:内质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四个项目,一般先嗅杯中香气,后看碗中汤色,再尝滋味,最后查看叶底。

内质审评具体方法方式预计在5月初发布
产品研发质管部
2013.04.24。

茗茶五项品质因子介绍

茗茶五项品质因子介绍

茗茶五项品质因子介绍
茶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的饮料。

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六大基本茶类,经过再加工后形成的有各种花茶、袋泡茶、紧压茶和速溶茶等。

我国茶叶品类丰富,花色品种繁多,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感官品质特征和品质要求,因此,茶叶真伪鉴别、品质的优次,茶叶质量等级的划分和价值的高低等,都必须通过茶叶感官审评才能确定。

茶叶审评与检验对从事茶叶科学研究、指导茶叶生产和改进茶叶生产技术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茶叶感官审评包括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项,简称为“五因子”,感官检验审评法又叫“五因子”审评法。

在我国现代茶叶产业发展的早期,部分行业领域要求在感官审评中将“外形”一项再细分为形态、色泽、整碎(匀度)和净度四部分,与冲泡后审评的内质各项合称为“八因子”。

茶叶感官检验评价表

茶叶感官检验评价表
内质审评
汤色
感官检验评价表
品名
规格/编号
加工日期
审评日期
项目
分类说明
评分表
得分
外质审评
外形
与标准样相比,茶条的重实和松紧程度
非常松泡较松泡稍松泡标准样
2分及以下3 4 5
杂质
对照标准样,比较非茶类杂质的多少
非常松泡较松泡稍松泡标准样
2分及以下3 4 5
色泽
对照标准样,比较干茶的光泽度
非常松泡较松泡稍松泡标准样
2分及以下3 4 5
内质审评
汤色
感官检验评价表
品名
规格/编号
加工日期
审评日期
项目
分类说明
评分表
得分
外质审评
外形
与标准样相比,茶条的重实和松紧程度
非常松泡较松泡稍松泡标准样
2分及以下3 4 5
杂质
对照标准样,比较非茶类杂质的多少
非常松泡较松泡稍松泡标准样2分 Nhomakorabea以下3 4 5
色泽
对照标准样,比较干茶的光泽度
非常松泡较松泡稍松泡标准样
2分及以下3 4 5

茶叶分级制度标准表

茶叶分级制度标准表

茶叶分级制度标准表
茶叶的分级制度在不同产区和国家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采用的是以茶叶外形、香气、口感等为基准进行评定的标准。

这些标准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茶叶:
外形:
1.特级(Super):外形整齐,色泽一致,无杂质。

2.一级(Grade A):外形完整,色泽均匀。

3.二级(Grade B):外形规整,可能有轻微瑕疵。

4.三级(Grade C):外形普通,可能有一些瑕疵。

香气:
1.特香(Special Fragrance):香气浓郁持久。

2.一级(Grade A):香气鲜明。

3.二级(Grade B):香气适中。

4.三级(Grade C):香气一般。

口感:
1.特级(Super):滋味浓郁,回甘持久。

2.一级(Grade A):滋味醇厚,回甘明显。

3.二级(Grade B):滋味平衡,回甘较好。

4.三级(Grade C):滋味一般。

茶汤:
1.特级(Super):清亮明澈。

2.一级(Grade A):清澈明亮。

3.二级(Grade B):一般透明。

4.三级(Grade C):略显浑浊。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是一般性的茶叶分级标准,具体的标准可能因茶叶品种和产区而异。

茶叶审评细则 - 茶业大赛

茶叶审评细则 - 茶业大赛

中华『茶禅一味』茗品推荐评定细则绿茶的评审方法一,评审内容(一)评审因子茶业评审因子分五因子和八因子两种。

五因子是指茶叶品质感官按照茶叶的外形(包括形状、嫩度、色泽、匀整度和净度)、汤色、香色、滋味和叶底五项因子进行,主要用于名优茶和毛茶的审评。

八因子是指茶叶品质感官按照茶叶的外形的形态、色泽、匀整度和净度,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八项因子进行,主要用于成品茶贸易过程的审评。

(二)评审内容1.外形外形包括形状、嫩度、色泽、匀整度和净度。

外形主要审评茶叶的造型、大小、粗细、宽窄和长短等,以及茶叶造型的特色性、一致性和优美性。

形状由制茶原料的嫩度和加工工艺决定的。

嫩度指茶叶原料的生长程度,通常是原料越嫩,绿茶品质越好,俗话说“早采三天是个宝,晚财三天不如草。

”嫩的原料不仅易于造型,制成的干茶形状优美,而且内含品质成分丰富‘协调。

干茶的色泽主要审评色泽类型、深度和光泽度。

色泽反映出制茶原料的优劣’、工艺是否合理及其保管情况,通常是嫩绿者优、绿者中、深绿者次;同一色泽类型的绿茶以鲜活、有光泽者优,枯、暗者劣。

匀整度主要看茶叶的匀齐度和完整度。

匀齐、完整者优,断碎、大小不匀者次。

净度主要看有无茶梗、茶片及非茶叶夹杂物,洁净者优。

2.汤色审评茶汤的颜色种类与色度、明暗度和清浊度等。

茶汤色泽主要反映制茶原料的优劣,工艺是否合理有无变质。

绿茶汤色类型的优劣依次为嫩绿、绿、深绿、暗绿,即茶汤色泽由浅到深;清澈明亮者优,暗、浑浊者劣;茶碗内无沉淀物者优。

3.香气审评香气的类型、浓度、纯度和持久度。

绿茶的香气主要与茶树品种、生长环境、茶树营养状况以及加工技术等有关。

香气类型以嫩香、清香、栗香者优,纯正者次、粗老气、烟、焦、异味者劣;清爽者优,沉闷者劣;新鲜高长者优,陈、霉者劣。

4.滋味审评茶汤的浓淡、厚薄、醇涩、纯异和鲜钝等。

鲜嫩爽口,清鲜回甘者优;浓、淡者次;苦、涩者再次;异味者劣。

5.叶底审评叶底的嫩度、色泽、明暗度和匀整度(包括嫩度的匀整度和色泽的匀整)。

茶叶审评因子

茶叶审评因子

• 3.开汤审评:用沸水从左到右尽快的冲泡至满 杯(至杯的缺口),边冲边盖,同时从第一杯开 始记时间,一般经5分钟后,按冲泡顺序,将杯 内茶汤滤入审评碗内(杯应卧倒搁在碗口上,杯 中残余茶汁应完全滤尽放下)。
• 先嗅香气(审评绿茶应先看汤色),再看汤色, 再尝滋味,最后看叶底。(嗅香气时,按顺序)。
将茶汤沥入审评碗中,评比内质各因子。 • 黄茶、白茶、红茶的审评方法也分为毛茶和精制茶审评,方法同
大宗绿茶。
• 2.乌龙茶审评方法: • 正确提取5g茶样,置于110ml审评杯中.
• 每个茶样反复冲泡3次,依次审评其汤色、滋味。 • 最后将叶底移入叶底盘中,检视叶底。
3.紧压茶审评方法
• 以普洱紧压茶为例,采用每块(个)中段或对角线的部分取样, 取五点以上。采用四分法缩分审评样约至200g,解散混合均匀, 称取试样茶5g置于250ml审评杯中。
• 非茶类夹杂物:石子、谷物、瓜子壳、杂草等。不管 茶叶高档还是低档都不该出现。
内质审评
• 1.嗅香气 • 嗅香时盖子要微微打开不能全开,嗅香时应集中注意
力。 • 平时也可多闻新鲜水果及鲜花气味,在大脑中建立香
味库。 • 香气的评价分为热嗅(杯温75℃左右)、温嗅(杯温
45℃左右)、冷嗅(杯温接近室温),每次嗅香时间 掌握在2-3s,不宜超过5s或少于1s。
• 3.尝滋味 • 舌头不同部位对滋味的敏感度不一,评茶时应让茶汤
在口腔内来回打转,以充分发挥舌头各部位的功能。
• 审评滋味应在评汤色后立即进行,茶汤温度要适宜, 一般以50℃左右较合评味要求;茶汤数量在4-5ml, 每次品尝时间以4-5s为宜。
• 4.看叶底 • (1)嫩度: • 芽叶含量 • 叶张软硬厚薄——软而厚,弹性差、嫩度好;硬而瘦

茶叶审评3

茶叶审评3

一,评审内容(一)评审因子茶业评审因子分五因子和八因子两种。

五因子是指茶叶品质感官按照茶叶的外形(包括形状、嫩度、色泽、匀整度和净度)、汤色、香色、滋味和叶底五项因子进行,主要用于名优茶和毛茶的审评。

八因子是指茶叶品质感官按照茶叶的外形的形态、色泽、匀整度和净度,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八项因子进行,主要用于成品茶贸易过程的审评。

(二)评审内容1.外形外形包括形状、嫩度、色泽、匀整度和净度。

”嫩的原料不仅易于造型,制成的干茶形状优美,而且内含品质成分丰富‘协调。

干茶的色泽主要审评色泽类型、深度和光泽度。

色泽反映出制茶原料的优劣’、工艺是否合理及其保管情况,通常是嫩绿者优、绿者中、深绿者次;同一色泽类型的绿茶以鲜活、有光泽者优,枯、暗者劣。

匀整度主要看茶叶的匀齐度和完整度。

匀齐、完整者优,断碎、大小不匀者次。

净度主要看有无茶梗、茶片及非茶叶夹杂物,洁净者优。

2.汤色审评茶汤的颜色种类与色度、明暗度和清浊度等。

茶汤色泽主要反映制茶原料的优劣,工艺是否合理有无变质。

绿茶汤色类型的优劣依次为嫩绿、绿、深绿、暗绿,即茶汤色泽由浅到深;清澈明亮者优,暗、浑浊者劣;茶碗内无沉淀物者优。

3.香气审评香气的类型、浓度、纯度和持久度。

绿茶的香气主要与茶树品种、生长环境、茶树营养状况以及加工技术等有关。

香气类型以嫩香、清香、栗香者优,纯正者次、粗老气、烟、焦、异味者劣;清爽者优,沉闷者劣;新鲜高长者优,陈、霉者劣。

4.滋味审评茶汤的浓淡、厚薄、醇涩、纯异和鲜钝等。

鲜嫩爽口,清鲜回甘者优;浓、淡者次;苦、涩者再次;异味者劣。

5.叶底审评叶底的嫩度、色泽、明暗度和匀整度(包括嫩度的匀整度和色泽的匀整)。

叶底情况主要反映原料优劣,制茶工艺是否合理。

叶底绿明亮,匀齐完整,叶质柔软者优;叶色暗、花杂,断碎,粗老者劣。

二、审评方法(一)茶汤制备方法与内质审评次序从审评盘中扦取充分混匀的有代表性的茶样3.0g,置于相应的评茶杯中,注满沸水(150ml)、加盖、计时、浸泡5min。

【推荐】茶叶审评第二章——内质审评

【推荐】茶叶审评第二章——内质审评
• 涩味——舌面、两腮,麻嘴
• 青涩:杀青不当 • 苦涩:成分不协调 • 粗涩:原料粗老
• 粗味:入口燥舌,不柔和,粗糙 • 异味:青、烟、焦、陈、霉、酸等
3.2滋味——不纯正:苦、涩、粗、异
浓烈 浓强 浓厚 浓醇
醇厚 醇爽 醇和
鲜浓 鲜醇 鲜淡
甜醇 陈醇 平和
4.1内质审评要素——叶底
内质审评是通过嗅觉、味觉、视觉和触觉等感官对茶叶的香气、滋味、汤色和叶 底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
> 烟气
• 锅灶出烟不尽;干燥温度过高 ,炒焦/烧焦生烟
> 闷气(熟、水)
• 闷杀时间过长 • 杀青投叶过多 ,未及时摊凉 • 烘焙堆积过厚 ,翻抖不及时
> 青气:杀青不足或杀青不匀的青草气 > 火气:由于干燥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带来的高火、老火甚至焦火气 > 陈气:长时间存放或存放于潮湿环境所产生的 > 酸馊气:茶叶加工贮存不当产生的 > 日晒气:毛坯叶或成茶被日光曝晒 > 霉气:茶叶含水量高 ,环境含水量也高 ,有一定的温度20℃
• 一手从杯顶抓握杯身,用力抖翻叶底, 以便香气挥发
• 一手托杯底,半掀开杯盖,而不完全开 盖,以防挥发过快
• 将鼻子凑近杯沿,深嗅一下,但嗅时不 宜过长,以避免嗅觉疲劳
• 三嗅结合 (即看完汤色后的第一次热 嗅、品尝完滋味后的第二次温嗅、还有 看叶底前的冷嗅)
1.2闻香气——热嗅(纯异)
纯正
• 茶类香:绿茶——清香、黄茶——锅巴香、红茶——甜香 • 特有香:
3. 滋味
3.1 动作要领 3.2 尝滋味——纯正、不纯正
4. 叶底
4.1 动作要领 4.2 评叶底——嫩度、色泽、匀度
1.1内质审评要素——香 气

茶叶感官审评

茶叶感官审评

叶底盘:黑色小木盘或白色搪瓷盘;小木盘为正方形, 10cm边长*1.35cm边高,供评审精制茶用; 搪瓷盘为长方形, 23cm边长* 17cm边宽* 3.0cm边高,一般供审评初制茶和名优茶叶 底用。
用水
• 审评用水的理化指标及卫生指标参照GB 5749《生 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执行。
• 同一批茶叶审评用水水质应一致。
• 结果计算:茶叶审评总得分 Y=A*a+B*b+C*c+D*d+E*e。
各类茶品质因子评分系数(%)
茶类 名优绿茶 大宗绿茶 功夫红茶 红碎茶 乌龙茶 黑散茶 黑压制茶
白茶 黄茶 花茶 袋泡茶 粉茶
外形(a) 25 20 25 20 20 20 25 25 25 20 10 10
汤色(b) 10 10 10 10 5 15 10 10 10 5 20 20
匀整度和净度,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 等“八项因子”。
3. 审评方法
外形审评方法:
将200g左右样茶倒入评 茶盘中,双手握住茶盘对角, 一手要拿住样盘的倒茶小缺 口,用回旋筛转法,使盘中 茶叶分出上、中、下三层, 用目测、手感等方法,通过 调换位置、反复查看比较外 形。
茶汤制备方法: 称取样茶3.0g投入审评杯内,茶水比为1:
香气(c) 25 30 25 30 30 25 25 25 25 35 30 35
滋味(d) 30 30 30 30 35 30 30 30 30 30 30 35
叶底(e)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0
• 结果评定:根据计算结果审评的名次按分数从高 到低的次序排列。
50,注满沸水,加盖,计时;到规定时间后,将 杯内茶汤滤入审评碗内,留叶底于杯中。 • 审评顺序:开汤后,按香气(热嗅)、汤色、香 气(温嗅)、滋味、香气(冷嗅)、叶底的顺序 逐项审评。

茶叶审评结果报告表

茶叶审评结果报告表
花杂
不匀
7.5
87.5
金观音
(7.2
下午采)
条索粗松
褐绿花杂
有红梗
尚匀净
17
橙黄
明亮
4
番薯香,带花香
高长持久
27
略淡薄
稍涩,有咸味
30
叶质较硬,皮革质感
黄绿色
叶片完整
不匀
7
85
金观音
(7.1制)
条索紧细
乌褐,断碎多
欠匀
净度高
16
橙红
3
甜香
有水味
持久
26
浓强
涩口
31
一芽二叶,叶质嫩软
暗黄绿
破碎
6
82
滋味(30%)
叶底(10%)
总分
评语

评语

评语

评语

评语


英红九号
(自制)
粗壮紧结
褐中带金芽
显毫
匀净
22
红艳明亮
有金圈
8.5
甜香
纯正
23
浓强
略涩
有青味
26
一芽二、三叶
红亮,边缘红中间青,欠匀
叶质光滑
6
85.5
英红九号
(德高信)
条索紧结
褐黄
金毫显
匀净
23
红明
有金圈
8
清甜
纯正
24
鲜爽
收敛性强
29一芽二、三叶红匀明亮源自叶质较自制的厚,比自制的老一点
9
93
茶名
外形(20%)
汤色(5%)
香气(30%)
滋味(35%)

【优质】茶叶评语-推荐word版 (18页)

【优质】茶叶评语-推荐word版 (1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茶叶评语篇一:茶的感官评价表茶的感官评价表表1茶叶评分表评茶地点姓名总得分=外形得分×20%+水色得分×10%+香气得分×10%+滋味得分×50%+叶底×10%表2茶叶评分标准表注:需设备:玻璃仪器、酒杯、茶杯叶底,是茶叶品评的一种常用术语,亦称茶渣,即指干茶经开水冲泡后所展开的叶片.举几个名茶品种的叶底来说明:红茶的叶底:叶底明亮的,质量好,叶底花青的为次,叶底深暗多乌条的为劣。

叶底的色泽,以红艳明亮为上,暗杂为下,叶底的嫩度,以柔软匀整为上,粗硬花杂为下。

红碎茶的叶底着重红亮度,而嫩度相当即可。

日照绿茶的叶底:均匀明亮、色泽翠绿龙井茶的叶底:芽叶细嫩成朵,均匀整齐、嫩绿明亮、鲜活美观。

铁观音的叶底:如同绸缎般光亮、柔软,且叶片肥厚、细嫩,整体洁净,无花杂碧螺春的叶底:叶底嫩绿明亮普洱茶的叶底:普洱熟茶叶底红褐均匀;普洱生茶叶底肥厚黄绿。

黄山毛峰的叶底:叶底黄绿有活力白毫银针的叶底:叶底幼嫩、嫩匀,肥软匀亮具体操作将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杯盖中,并将叶底拌匀铺开,观察其嫩度、匀度、色泽等。

也可将泡过的茶叶倒入漂盘中,将清水漂叶进行观察,常用的术语有:细嫩:芽头多,叶子长而细小,叶质优嫩柔软。

鲜嫩:叶质细嫩,叶色鲜艳明亮。

匀嫩:叶质细嫩匀齐一致,柔软,色泽调和。

柔嫩、柔软:芽叶细嫩、叶质柔软,光泽好,手指抚之如锦。

肥厚:芽叶肥壮、叶肉厚,质软,叶脉隐现。

瘦薄、飘薄:芽小叶薄,瘦薄无肉,质硬,叶脉显现。

粗老:叶质粗大,叶质硬,叶脉隆起,手指按之粗糙。

匀齐:“匀”是色泽调和;“齐”是老嫩一致,匀正无断碎。

单张:脱茎的独瓣叶子,也为“单瓣”。

短碎:毛茶经精制大都断成半叶,短碎是指比半叶更碎小的碎叶,也为“破碎”。

成品茶叶品质审评项目和审评因子

成品茶叶品质审评项目和审评因子

成品茶叶品质审评项目和审评因子茶叶审评项目一般分为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

我国茶类众多,不同茶类的审评方法和审评因子有所不同。

确定茶叶品质高低,一般分干评外形和湿评内质。

红,绿毛茶外形审评分松紧,老嫩,整碎,净杂四项因子,有的分条索,色泽,整碎,净度或分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净度五个因子,结合嗅干茶香气,手测毛茶水分。

红绿成品茶外形审评因子与毛茶相同。

内质审评包括香气,汤色,滋味,叶底四个项目。

这样外形,内质共五个项目(习惯上又称八项因子)。

评茶时必须干湿兼评,深入了解各个审评因子的内容,熟练地掌握审评方法,进行细致的综合分析,比较,以求得正确的审评结果。

一:外形审评毛茶外形审评对鉴别品质高低起重要作用,现根据外形审评各项因子的内容分述下:嫩度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基本条件,是外形审评的重点因子。

一般说来,嫩叶中可溶性物质含量高,饮用价值也高,又因叶质柔软,叶肉肥厚,有利于初制中成条和造型,故条索紧结重实,芽毫显露,完整饱满,外形美观。

而嫩度差的则部然,审评时应注意一定嫩度的茶叶,具有相应符合该茶类规格的条索,同时一定的条索业必然具有相应的嫩度。

当然,由于茶类不同,对外形的要求不尽相同,因而对嫩度和采摘标准的要求业不同。

审评茶叶嫩度时应因茶而异,在普遍性中注意特殊性,对该茶类各级标准样的嫩度要求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该因子审评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嫩度主要看芽叶比例与叶质老嫩,有无锋苗和毫毛及条索的光糙度。

1:嫩度好指芽及嫩叶比例大,含量多。

审评时要以整盘茶去比,不能单从个数去比,因为同是芽与嫩叶,仍有厚薄,长短,大小之别。

凡是芽与嫩叶比例相近,芽壮身骨重,叶质厚实的品质好。

所以采摘时要老嫩匀齐,制成毛茶外形才整齐,而老嫩不匀的芽叶初制时难以掌握,且老叶身骨轻,外形不匀整,品质就差。

2:锋苗指芽叶卷紧做成条的锐度。

条索紧结,芽头完整锋利并显露,表明嫩度好,制工好。

嫩度差的,制工虽好,条索完整,但不锐无锋,品质就次。

茶叶的审评与检验

茶叶的审评与检验
• 正方形,长23cm,宽23cm, 高3cm • 长方形,长25cm,宽16cm, 高3cm • 圆形样匾,直径为50cm, 边高4cm
1.1 评茶的设备与要求
2、审茶杯:供茶叶冲 泡开汤及评审茶叶香气 之用,容量为150毫升。 (审评毛茶叶有用 200ml。) 乌龙茶专用的审评杯为 带盖的瓷盞。容量为 110ml。 • 3、审茶碗:供盛放茶 汤评审水色及滋味之用, 容量为200毫升。 • 审茶匙:供舀取茶汤品 评用,容量5-10毫升。
(四)内质审评
• 审评顺序:开汤后,按香气(热嗅)、汤 色、香气(温嗅)、滋味、香气(冷嗅)、 叶底的顺序逐项审评。
1、看汤色
• 看汤色:用目测法审 评茶汤,审评时应注 意光线、评茶用具对 茶汤审评结果的影响, 随时可调换审评碗的 位置以减少环境对汤 色审评的影响。
2、嗅香气
• 嗅香气:一手持杯, 一手持盖,靠近鼻孔, 半开杯盖,轻嗅或深 嗅,每次持续2~3秒, 反复1~2次;嗅香气应 以热嗅、温嗅、冷嗅 相结合进行。
1.1 评茶的设备与要求 1.2 茶叶扦样
知识要点
1.3 评茶用水
1.4 审评项目及因子 1.5 茶叶审评程序
1.1 评茶的设备与要求
• • • •
• • • •
审评室的要求 (一)审评室的选择 1.要求光线明快 2.光线充足,避免阳光 直射、杂光,光线照 度为1000lx 3.背南朝北设置采光窗 4.空气新鲜 5.环境安静 6.注意干燥、清洁
先有涩感后不涩属于茶汤味的特点,不属于味涩,吐出茶汤 仍有涩味才属于涩味。 粗:粗老茶汤味在舌面感觉粗糙。
1.4 审评项目及审评因子
内质审评——叶底
嫩度 以芽及嫩叶含量比例和叶质老嫩来衡量。 叶质老嫩可从软硬度和有无弹性来区别

茶叶审评基础花茶审评

茶叶审评基础花茶审评

茶叶审评基础花茶审评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茶叶审评基础中级班一、基本概念(一)、茶叶感官品质。

是指茶叶鲜叶(茶青)加工成成品茶后所表现出来的色、香、味、形品质。

(二)、茶业感官审评。

是指依靠人的嗅觉、味觉、视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对茶叶品质进行评估的方法。

二、茶叶感官审评基础知识(一)、审评室的环境条件审评室是指供茶业品质感官审评的专用实验室。

茶室面积不应小于15平方米。

01、室外环境:安静;无污染、无异味;地势干燥;房间取南北朝向,朝北向开窗(也就是阴面房间),窗外空旷,光线充足。

02、室内环境:安静(室内噪声不得超过50dB);干燥整洁;空气新鲜流通;光线充足,明亮(窗宜大);室内墙壁和天花板应刷成白色。

有条件的安装空调(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5~27℃)和辅助照明设备(白炽灯强度不低于700lux灯光)。

(二)、设备条件(用具)01、干评台。

是评定茶叶外形的工作台。

高900mm,宽600mm,长短视审评室大小及日常工作量而定,台面漆成无反射光的黑色,靠北窗口安放。

02、湿评台。

是评定茶叶内质的工作台。

高850mm,宽450mm,长1500mm,台面漆成无反射光的乳白色,安放在干评台后1m左右,前后平行。

03、审评盘、匾评茶盘。

白色,正方形(长方形)边长240mm,边高33mm(边长250mm,边宽160mm,边高35mm),用无气味的木板、亚克力板或胶合板制成。

样茶匾。

用竹编成,圆形,直径500~1000mm,边高40mm,用于毛茶的审评。

叶底盘。

黑色正方形小木盘看精茶(边长100mm,边高15mm)或白色长方形搪瓷盘看毛茶和名茶(边长200mm,边宽130mm,边高20mm)。

04、审评杯碗审评杯碗为纯白瓷烧制,各杯碗的厚薄、大小和色泽要求一致。

标准审评杯碗(适用于红、绿、黄、白成品茶及花茶):杯高65mm,内径62mm,外径66mm,容量为150ml。

茶叶审评技术:审评项目和审评因子外形

茶叶审评技术:审评项目和审评因子外形

三、色泽
深浅
1.深浅 首先看色泽是否符合该茶类应有的色泽要求。对正常的干茶而言, 原料细嫩的高级茶颜色深,随着茶叶级别下降颜色渐浅。
2.润枯 “润”表示茶叶表面油润光滑,反光强。一般可反映鲜叶嫩而新鲜, 加工及时合理,是品质好的标志。“枯”是茶叶有色而无光泽或光泽差,表示 鲜叶老或制工不当,茶叶品质差。劣变茶或陈茶的色泽多为枯且暗。
四、整碎
整碎指外形的匀整程度。毛茶基本上要求保持茶叶的自然形态, 完整的为好,断碎的为差。精茶的整碎主要评比各孔茶的拼配比例 是否恰当,要求筛档匀称不脱档,面张茶平伏,下盘茶含量不超标, 上、中、下三段茶互相衔接。
脱档:上、下段茶多,中段 茶少,三段茶比例不当。
五、净度
净度指茶叶中含夹杂物的程度。不含夹杂物的为净度好,反之则净度差。 茶叶夹杂物有茶类夹杂物和非茶类夹杂物之分。茶类夹杂物指茶梗、茶籽、 茶朴、茶末、毛衣等,非茶类夹杂物指采制、贮运中混入的杂物,如竹屑、 杂草、砂石、棕毛等。
二、条索
叶片卷转成条称为“条索”。各类茶应具有一定的外形

规格,这是区别商品茶种类和等级的依据。

外形呈条状的有炒青、烘青、条茶、长条形红茶、青茶

等。条形茶的条索的要求紧直有锋苗,除烘青条索允许略
带扁状外,都以松扁、曲碎的差,青茶条索紧卷结实,略
带扭曲。

其他不成条索的茶叶称为“条形”,如龙井、旗枪是扁
二、条索
3.圆珠形茶比颗粒的松紧、匀正、轻重、空实 (4)空实。颗粒圆整而紧实称之“实”,与重实含义相同。圆粒粗大或朴块状, 身骨轻的谓之“空”。 虽同是圆形茶尚有差别,如珠茶是圆珠形,而涌溪火青和泉岗辉白是腰圆形, 贡熙是圆形或团块状并有切口或称破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