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0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读准下列字音: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诣骥语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潜力目标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潜力,这样能够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资料。
(三)情感目标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好处和消极好处。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读准生字的字音。
2.了解作家陶渊明。
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4.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能够透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三)教学过程1.简介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
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但是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
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模板8篇)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模板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观后感、读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reflections,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模板8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通用6篇)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桃花源记的教案,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 落实课文的朗读和古文字词理解。
进行古文基本知识的积累。
2. 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课文的背景知识,明确作品的解读离不开作者,环境和文化背景。
3. 要求复述课文基本内容,初步思考作品的含义。
[教学重点]:1.古文字词的掌握,课文的翻译。
2.作者及课文背景知识的了解。
[教学难点]:古文字词的识记以及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
[教学方法]:教授法,提问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要点]:课文朗读,探讨关于课文作者的信息,教授生字,生词,归纳古文字词(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㈠导入(5分钟)⑴ 今天在上课的开头我先请大家来听一首民歌,大家可以先闭上眼睛,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勾勒出一副风景画,等到音乐结束。
我要请同学来描述一下他的感受。
(音乐《梦入桃花源》,约2分钟)⑵ 提问。
请2-4个同学来描述一下他听完音乐的感受以及他脑海里所呈现的画面(2分20秒左右)⑶小结辞:正如同学所说,音乐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个令人是神往的地方,像一个美好的梦。
相信大家对金庸笔下的“桃花岛”并不陌生,那里有美丽的景色,精致的楼台还有俏丽的黄蓉。
那么关于桃源的美梦是谁最先开始做的呢?那就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有个叫陶渊明的东晋文人,他将自己的梦记录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35秒)㈡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
(10分钟)⑴提问:大家知道陶渊明吗?知道陶渊明的故事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2-4分钟)⑵ 关于作者陶渊明,书上只做了简单的介绍,他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东晋浔阳柴桑人,也是今天的九江市人。
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手握重兵,声威煊赫一时。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桃花源记的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复习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
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观呢?下面就让我们一看究竟吧。
二、作者简介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习过陶渊明的《饮酒》与《归园田居》,对这位诗人有所了解,大家一起回顾、温习一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他受家庭教养与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与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可为学生介绍一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同时也可补充一些陶渊明的诗。
)三、初步感知课文(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诣(yì)太守垂髫(tiáo)刘子骥(jì)阡(qiān)陌交通便要(yāo)还家(二)熟悉课文:1.疏通字词。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桃花源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对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进行解析;对文章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进行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了解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析、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桃花源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b.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c. 解析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桃花源,描述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课后习题,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思想:追求理想生活2. 写作特点:描绘优美景色,表达作者情感3. 语言特色:优美、朴实、生动4. 重要词汇、句子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桃花源的插图。
b. 仿写一篇以“我的理想生活”为主题的作文。
2. 答案:a. 插图:根据课文描述,展现桃花源的美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桃花源记》教案四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四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记》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桃花源记》教案篇1《桃花源记》中有三个“外人”,即: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遂与外人间隔3、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个“外人”中,2和3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人”。
第一个“外人”如果也这样解释,则与后文《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相抵牾,因为时迁世异,秦代的衣制当然不可能和几百年后的晋代相同。
近日读到了《中学语文教学》20xx年第5期顾月华先生的《也谈外人》一文,颇有感慨,遂将以前收集的资料略作整理,汇集成文。
一、“外人”诸说据我们所见,对“外人”的解说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至于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人”者为最常见之解释,今人论之已详,故不赘述)。
(一)“陌生说”此说包括两种大同小异的见解:1、“外人”为“世外之人”或“另外一个世界的人”2、“外人”为“外国人”。
两种解释虽有不同,但思路和结论并无大异,他们都从桃花源中人与外界的服饰差异切入,试图解决《记》《诗》差异和衣制变迁这一矛盾。
他们的结论也相似,即:在渔人眼里,桃花源中人绝不应与外界人相似,他们应该是渔人眼中的来自“另一个世界”或者“另一个国度”的衣着奇异的“陌生”人,因此可以统称为“陌生说”。
(二)“纪实说”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记)旁证》中说:“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
其为寓意之文,则古今所共知,不待详论。
其为纪实之文,则昔贤及近人虽颇有论者,而所言多误。
故别拟新解,以成此篇。
”陈先生以为,《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之“秦”,不是“赢秦”,而是“苻秦”;所谓的桃花源不是人间仙境,而是北方人民为了躲避“苻秦”的战乱而聚族自保所建的坞堡。
因此,陈先生说:“由苻生之暴政或苻坚之亡国至宋武之人关,其间相距已逾六十年或三十年之久。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课时布置】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教师介绍: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
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三、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答还遂通假字:要—邀一词多义:志、寻、遂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六、作业1、读课文三遍;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以和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重点〗2、巩固古汉语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源这一社会理想的实际意义。
〖教学设想〗用指导自学、学生试讲、启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桃花源记教案七篇
桃花源记教案七篇桃花源记教案七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桃花源记教案篇1一、说教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的编写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同时,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新授单元,每个新授单元所选文章各具特色而又循序渐进。
一单元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感悟战争的意义;二单元感受博大而质朴的爱;三单元了解建筑古迹中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四单元崇尚科学,讲究实证和创新;五单元在脍炙人口的名篇中体会“感事抒怀、借景言情”;六单元体会山水景物中的无限情思。
《桃花源记》是第五单元21课。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
本课也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初中阶段会涉及到陶渊明的文章四篇,都集中在八年级,而本课是接触他的第一篇,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本课的体裁是“记”,初中阶段涉及到这种文体的文章共六篇,八年级上册有两篇,八年级下册还有四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掌握“记”这种文体特点,也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对课文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参照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设置要使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作为第四学段的八年级学生,应初步达到课程目标中二级目标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浅易文言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等等。
基于以上目标要求,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二)过程与方法: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准确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优秀6篇)
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就出自我们即将学习的课文《桃花源记》,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胸怀大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远离官场的隐居生活。
本文写于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的时候,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文中注释及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力求做到准确地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边读边指出须注意的字词读音。
便舍(she3)船豁(huo4)然开朗屋舍(she4)俨(yan3)然阡陌(qian1mo4)衣着(zhuo2)黄发(fa4)垂髫(tiao2)怡(yi2)然要通邀读yao1意为邀请咸(xian2)间(jian4)隔魏(wei4)晋郡(jun4)下诣(yi4)刘子骥(ji4)3、学生自由朗读后分男女朗读。
4、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准备开展理解活动。
四、我译大家评1、一个同学翻译一个句子,其他同学听后做评论,看翻译得好不好,若发现不足或有不同意见,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
2、复习翻译文言文的方法:A、通过加字换字的方法。
《桃花源记》教案(通用15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
2.掌握重点词句,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导语设计1: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里指出人生有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他认为人生不断寻觅的是返璞归真的境界,这与晋代诗人陶渊明勾勒的世外桃源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想了解世外桃源吗?你想去感受一下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桃花源记》。
导语设计2:一、新课导入晋朝的陶渊明,因人而名,因事而名,因诗而名。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
29那年,他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
此后,他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时间都很短。
在这十几年中,他的经济状况不断下降。
到39岁那年,他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
然而,“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在亲友的劝告下,他再一次出仕。
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且写了著名的《归去来辞》,表示归隐的决心。
这时候,他41岁。
从此,他就“躬耕自资”,一直到去世。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文言知识归纳(1)生字注音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jì) 诣太守(yì)(2)古今异义:①交通绝境古:交错相通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今:走投无路的境地②妻子鲜美古:妻子儿女古:鲜艳美丽今:男子的配偶今:味道好③无论如此古:不要说,更不必说古:像这样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今:这样④缺乏古:不值得今:不够(3)一词多义:①舍:舍弃“便舍船”房子,“屋舍俨然”②寻: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③志:做标志,“处处志之”标志,“寻向所志”④向:以前,“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2作者名片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
《桃花源记》教案15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1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勾起了无数人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不仅要能够在这个虚幻的桃花源里欣赏风景,更要在此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
由于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
只要课上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做好领路人,让学生如临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社会理想。
故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1、利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也来创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
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共3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能够积累生字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积累生字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有关桃花源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2. 自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积累生字词。
3. 精读课文(1)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小结5. 课后延伸(1)背诵课文。
(2)收集有关桃花源的故事,下节课分享。
6. 板书设计桃花源记美好生活的向往合作意识、探究能力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桃花源记》是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桃花源。
本文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对象本文面向的是具有一定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学生,他们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园”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
预习要求:1,给下列字注音:缘旷豁髫诣骥2,朗读并试背课文。
教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1-2节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1,根据《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云南发现“世外桃园””引入新课……2,板书课题: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强调:源:水的源头。
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补充: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东晋文学家。
指导: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情况。
二,检查预习:1,找学生朗诵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缘旷豁髫诣骥集体订正三,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结构;重点学习1-2节的词语。
四,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讨论就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疏导:结构方面的问题,一般包含:线索,段落等问题。
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重点一考虑。
总结可以讨论问题: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只将阅读重点一开变一下)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1—2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参考课后思考题五。
五,学生再一次阅读全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1-3题:总结明确:1,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
疏导: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板书:缘溪性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展开想象,品味桃源胜境。
3、联系背景,感悟作者思想。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4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教案篇1《桃花源记》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基本内容。
3.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在比较阅读中品鉴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实践来完成,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从《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世外桃源”。
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
导语: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
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为“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让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探访那片神秘的土地。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0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读准下列字音: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诣骥语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潜力目标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潜力,这样能够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资料。
(三)情感目标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好处和消极好处。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读准生字的字音。
2.了解作家陶渊明。
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4.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能够透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三)教学过程1.简介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
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但是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
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能对作者描写的理想社会进行正确的评价。
(2)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词语。
(3)能补出文中省略的内容,并对文章进行准确的翻译。
2.学法指导:(1)弄清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政治主张,有助于理解作者创作此文的原因。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译全文,难点请教老师并积累重要的词语(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3)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正确评价“桃源式”理想社会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4)认识本文流传下来的成语,并会使用。
二、预习导引: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原籍江州浔阳柴桑(今九江市附近)人,东晋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士族,少年颇有壮志,博学善文。
他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回家。
35岁时,在江陵做桓玄幕僚,辅佐桓玄。
后因玄反迹暴露,乃离去。
40岁做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为彭泽令。
终因政治难图,又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辞官离去,在官仅80余日。
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
此后,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再没有出仕。
63岁时,他为自己写了《统歌诗》、《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
隐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的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著有《陶渊明集》。
2、背景资料《桃花源记》大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在此之前作者就不满黑暗现实,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而毅然辞官归隐。
即使这样,但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激起了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又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最新5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最新5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一)课文所处的地位及联系语文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八年级(上)对浅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编写。
通过三册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
文言散文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
在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开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记”篇幅相对前三册出现的文章来得长。
而《桃花源记》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是我国千古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
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文言散文学习的兴趣。
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进行时代的处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散文的兴趣。
本单元在文体上属于“记”一类的文字,四篇都被选入《古文观止》作为传诵千古的美文,学习、背诵这样的文章对培养、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很有帮助。
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几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而作为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因此,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这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1、掌握“交通、问讯、绝境、间隔、无论、妻子”等词的古今异义,掌握“志、寻”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初步了解“记”的一般特点。
3、疏通文章4、流利运用普通话朗读(四)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部分虚词2、顺畅朗读并熟读成诵3、领会本文按渔人所经历的顺序记叙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且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教学方法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以存疑——质疑——解疑的模式解决字面上的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最近在做一项研究,从二桃杀三士,到桃园三结义,再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我惊奇的发现,桃字出现,总会演绎一场传奇,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记》,看看本文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二)资料准备
1、作者作品: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田园诗人,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
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归隐田园。
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世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田园诗人,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是田园诗的继承者。
2、写作背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动荡时期,其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
(三)温故知新:
1、通假字
便要还家
2、古今异义
(1)鲜美(2)交通(3)妻子(4)绝境(5)无论(6)如此
3、按图诵文
(四)鉴赏分析: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写桃花源的?
渔人的行踪,发现——进入——拜访——离开——再寻。